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分析论文

2022-04-13

小编精心整理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反对自由主义》是一篇反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战斗檄文,蕴含着毛泽东丰富的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但是纵观该文发表之后的各种解读,较多偏重自由主义,对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解读仍然力度不足。

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分析论文 篇1:

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探析

【摘要】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是二十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中较富创新性的代表。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角度出发,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深入研究和正确引领,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引领 社会思潮

安东尼奥·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文化领导权理论。这一理论主要是指用一种非暴力的思想文化对意识形态的控制问题,“领导权主要是标志一些阶级同其他社会力量关系的范畴,一个获得了领导权的阶级是一个经由政治和思想意识斗争同其他阶级和社会力量建立起联盟的阶级,并在这个联盟中它的领导受到其他阶级的欣然同意”。①

葛兰西对作为文化领导权实践场所的市民社会展开了深刻分析,在他看来,市民社会所包括的不是“整个物质关系”,而是整个思想文化关系,不是“整个商业和工业关系”,而是整个知识和精神生活。②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无产阶级要夺取国家政权就必须首先夺取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多元化社会思潮中的主导地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意识形态氛围。

明确马克思主义在各种社会思潮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引领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也随之日益紧密,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也更加频繁。当前我国进入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我国的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从本质上说,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了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同时,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③我们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去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才能避免因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思潮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等,才能牢固树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良好社会氛围。

所谓社会思潮,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段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相应的意识形态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作用的思想潮流④。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就其社会作用来看,可分为积极思潮和消极思潮、有先进思潮和落后思潮、进步思潮和反动思潮。加强党的思想领导,必须充分认识社会思潮对我国社会发展各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注意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当前我国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潮,此外还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等思潮。其中,最具有迷惑意图的是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倡导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致力于实现“民主、平等、自助”,其实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主张政治文化的“一体化”,推行欧美式的多党制、民主化;普世价值在哲学上则是指把一些有限的,所有人类都认同的观念集合在一起。“民主、自由、法制、人权”是其另一种说法; 目前在中国对于“普世价值”的争论,仍然存在。

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是否存在普世价值;二是普世价值到底是什么。有的学者认为普世价值确实存在,是人类一直以来遵守的基本道德理念,中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所以中国也存在普世价值;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普世性是西方国家的一厢情愿,他们认为普世价值的本质是西方的价值观,是西方新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式。在这里,笔者认为,普世价值是存在的,但是其本质却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对其他国家的一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其本质是将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到其他国家,控制其他国家的发展和壮大,从而控制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独霸全球。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从根本上说,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给整个社会以正确的导向,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基本的道德规范以及统一的指导思想。从而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社会思潮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离不开中世纪晚期西欧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殖民地国家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离不开民族自决等社会思潮的鼓舞。然而,任何政权的垮台也必定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坍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其主要原因都是任凭各种社会思潮的泛滥而不加引导,主张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鉴于历史以及现实,我们可以得出社会思潮对于社会具有引导作用;因而,任何执政党都要高度重视社会思潮。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当今各种社会思潮的思想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正确引导,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的引导力。

明确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主要方针

社会思潮一般具有历史性、区域性、群体性、功利性、变异性和症候性等特点,同时,当今在中国的社会思潮在具有普遍特征的基础上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论性、现实干预性、广泛传播、潜隐性、非主流性⑤。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可以得知,社会思潮之间有相互斗争、相互排斥而此消彼长的一面,但更有相互撞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一面。由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每种社会思潮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在坚持本身基本价值取向、核心思想的基础上,有限度地吸收其他社会思潮中对自己有利的影响。因此,从社会思潮的特点出发,我们要明确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主要方针。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方针。在对待社会思潮的方针上,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就是指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尊重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点。善于包容多样化社会思潮中与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相一致,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协调的因素,以最大限度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实现有效引领。社会意识的多样化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思想补给,我们只有坚持社会意识的多样化才能使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生动活泼,使人们的思想更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不论其思想文化如何多样,精神生活多么复杂,都必然只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和思想体系。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同时抵制和批驳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针。马克思主义矛盾规律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各种社会思潮加以研究和辨析,吸收其合理成分,纠正其偏颇,批判其错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全面了解和研究现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才能加深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了解,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增强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目前国内流行的“普世价值”思潮的实质就是把西方的特别是美国意识形态中的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中性化、普遍化、神圣化、绝对化为一种超阶级、超时代、超越历史条件的“普世价值”,企图用以误导我国的改革开放⑥等等。

“双百”、“二为”方针。“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国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但其基本精神指的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挥,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二为”方针指的是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百”、“二为”方针不仅符合我国文学艺术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过程中坚持和贯彻“双百”、“二为”方针,就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推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思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明确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

社会思潮必须在一定范围内传播,才能得到相当程度的社会确认。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一种没有传播过的社会思潮。“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⑦社会思潮的传播是一个由发送者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发送,然后由接收者接收或接受,最后又被传至次级接收者以至以下多级接收者或接受者的多级网状传播过程。现在社会思潮的传播主要是大众传播。一般说来,最具普遍意义的信息传播过程为: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接收(受)者→次级接收(受)者。

还有一种认识是,社会思潮经过三级层面传播:第一级专业学术界,这是思潮的源头,也是核心;第二级一般知识界;第三级社会公众⑧。这一发展趋势使得社会思潮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渗透性更强。因此,我们要从社会思潮的传播途径和方式的角度,注意顺势利导,从多角度加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潮的引领。

找准引领着力点。虽然对于社会思潮的传播两种认识中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各环节在思潮的传播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但是两者有着一个共同点,即社会思潮核心观点能否被中间层次接受和热情拥护,是思潮能否形成与发展的关键,也就是说,中间层次的阶级属性、政治倾向、文化水平对社会思潮的传播影响较大。所谓中间层次,在前一种认识中指接收(受)者,在后一种认识中指的是一般知识界。这个中间层次在我国主要是指中产阶级和广大的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这个中间层次引领达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这就找到了在传播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一是对中间层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分辨是非、好坏的政治态度和文化水平;二是扩大中间层次在社会思潮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力,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思想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宣传理论科学、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阵地。

重视传媒的作用。当前社会思潮的传播已经进入一个多维立体的时代,新式传播媒介和传播的方式都趋于多样化、立体化,除了书报、杂志、音像等传统的传播媒介之外,还有影视、电话、短信、互联网等新式传媒。首先要提高主要大众传媒机构的主要负责人的政治理论水平,使其在工作中要“讲政治”,不被各种消极的、落后的社会思潮所蛊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宣传教育;其次,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以了解人民群众需要什么,从根本上对社会思潮加以引领。最后,当前我们处于网络时代,网络时代是一个全球化时代。网络传播具有其他传统传播方式所没有的优点,如信息量更大、互动量更强等。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要更加重视网络传播,运用网络传播超越时空界限、快捷及时方便的特点,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把关传播内容。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因此,人们在现实面前不断进行着价值的重估和选择。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一方面改变着人们单一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也对以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带来冲击,因此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就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关社会思潮的传播内容,揭示社会思潮的本质,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要坚持正面宣传,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同时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揭示社会思潮本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为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

结语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为我国新形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出现,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指导性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把社会成员和人民大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上来,才能保证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不会迷失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健康有利的意识形态氛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作者分别为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系主任、副教授】

【注释】

①毛韵泽:《葛兰西:政治家、囚徒和理论家》,北京:求实出版社,1987年,第168页。

②萨尔沃·马斯泰罗内:《一个未完成的政治思索: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49页。

③易新涛:“有效引导社会思潮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月刊》,2007年第10期,第33页。

④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2页。

⑤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的内涵、特征及其研究意义”,《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19期,第9页。

⑥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

⑦王炳权,梅荣政:“论社会思潮的传播与控制”,《求实》,2005年第11期,第83页。

⑧陈丽华:“当前社会思潮与舆论引导”,《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1期,第102页。

责编陈楠

作者:王芮 舒永久

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分析论文 篇2:

诠释毛泽东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三重向度

摘要:《反对自由主义》是一篇反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战斗檄文,蕴含着毛泽东丰富的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但是纵观该文发表之后的各种解读,较多偏重自由主义,对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解读仍然力度不足。在此意义上,以深刻性、实践性和全面性特征为切入点,可以在认识向度、策略向度和价值向度上重新解读《反对自由主义》,这对于突破传统解读范式,丰富该文的科学蕴意,进一步厘清毛泽东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党员;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反对自由主义

一、《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认识向度:教育力求深刻性

要加强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就必须首先清晰认识影响党员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要深刻地认识清楚对其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究竟该如何认识这一消极影响因素呢?在认识论问题上,马克思指出:“我们应该透彻地——我们的判断根源于透彻性——认识既定目标,否则一切都将无法解决,到处都会动乱不安。”[1]恩格斯在 《英国女工状况》一文中谈到消灭卖淫现象时也曾指出:“只要人们还靠行政的措施、警察的镇压、某个法律条文的修改或是感情用事的声明来铲除这个祸害,它就还会继续存在,因为它的根源照旧继续存在。”[2]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认识问题先于解决问题,不从根源上采取措施,问题仍将继续存在,一切都将是不可能铲除的。这也就是说,必须首先从根源问题上出发才能真正地认识清楚消极影响党员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因素。《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深刻地体现出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论观点,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论述怎样认识消极影响党员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源问题,但是对自由主义的危害、产生根源等方面的分析,却表现出对自由主义认识向度上的深邃性,同时也彰显出毛泽东认识消极影响党员马克思主义思想因素的深刻性。

1.溯本求源:深刻认识消极影响党员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源

从认识论的观点可以看出,对于党员存在的自由主义思想这一问题,需要解决根源问题才能得以铲除。那么,其根源到底是什么呢?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毛泽东指出:“自由主义的来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因此产生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自由主义。”[3]在这里就可以看出,个人利益凌驾于革命利益上的错误实践正是导致党员自我本体产生问题的根源。之所以能得出这一结论,从毛泽东对自由主义根源的分析智慧中就可以看出来,那就是毛泽东抓住了产生根源问题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方面,针对自由主义进行了分析,认为“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4],“是机会主义的一种体现,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5]。另一方面,针对党员进行了分析,认为党员思想中存在着“小资产阶级自私自利性,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7],“以抽象的教条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8]。

虽然《反对自由主义》一文关于自由主义根源的剖析是毛泽东依据自由主义各种表现总结出来的结论,但是毛泽东的分析智慧却昭示出其对影响党员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源的认识向度,也就是要解决根源问题,首先就要认识清楚消极影响党员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因素。进而溯本求源,深刻剖析主要影响要素的本质。这也就是说,一方面,深刻剖析党员自身的根源,主要是通过剖析党员自身在思想、政治、组织、工作、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等各方面的实际表现,查找与党员准则的差距。另一方面,深刻剖析消极影响党员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本质,主要是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各种表现、目的、原则、影响等进行分析,认清消极影响党员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本质。

2.警觉醒悟:深刻剖析消极影响党员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危害

在《反对自由主义》这篇文章中,毛泽东用较多的文字总结了11种自由主义的主要表现,并指出了自由主义对党员的不良影响及危害,这也意味着指出了消极影响党员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危害,应该看到,这11种表现是基于党员个体各种不良表现的分析得出来的。但是毛泽东并未把眼光仅仅局限于党员个体的危害,而且还进一步指出“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9]。由此可见,毛泽东对自由主义这种消极影响党员马克思主义思想危害的剖析是以党员个体和集体组织这两个向度为出发点的。从文章的观点可以看出,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团体的危害,毛泽东对这两个向度的认识都凸显出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一般层面上让党员意识到消极影响党员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个体和革命团体层面的危害,而且还在教育实质上让党员深刻地做到警觉醒悟。关于这一点,文章的观点已然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在一般层面的教育上,一方面,通过党员认识到消极影响党员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自身的危害予以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对此,毛泽东总结了自由主义对党员个体的危害,主要包括心中没有集体、明哲保身、命令不服从、政治腐化、自由放任、泄私愤、办事不认真、摆老资格、学习松懈等。另一方面,通过党员认识到消极影响党员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集体组织的危害来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毛泽东指出,自由主义会让集体组织“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它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政策不能贯彻到底,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发生隔离”[10]。在实质性教育上,则要求党员自觉抵制自由主义,在思想上最终做到警觉醒悟来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因为自由主义这种消极影响党员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消极的东西,客观上起着援助敌人的作用”,因为“这样才算得一个共产党员”。[11]

二、《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策略向度:教育彰显实践性

《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提出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是错误的实践,那么毋庸置疑,科学实践则是消除自由主义根源的有效方法。马克思也曾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12]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存在”指的是实践,这种实践把改造世界和改造自然看作是通过实践存在而证明的本质,这也就是说,人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就需要通过自我本体的科学实践。列宁在论及铲除现代资产阶级的根源时也曾指出:“否定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基础,即不仅在理论上,不仅‘一般地’,而且在实践上,直接地,立刻铲除现代社会制度的根源。”[13]在这句话中,列宁认为理论只是铲除现代资产阶级的一般策略,而实践才是根本策略。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也可以看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解决党员本体的根源问题。既然知道了实践是加强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有效方式,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实践呢?纵观《反对自由主义》全文,其中提出了多种克服自由主义的方式,比如“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一切忠诚、坦白、积极、正直的共产党员团结起来,反对一部分人的自由主义的倾向”等。[14]实际上,毛泽东所指出的这些克服自由主义的措施,都涉及党员这一主体因素。也就是说,必须通过党员去做,或者党员采取自我科学实践的方式,才能达到“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意义上的消除自由主义的效果,才能真正地克服自由主义。由此可见,《反对自由主义》一文对党员自我本体科学实践的分析非常到位,那就是不管采取什么方法,都要紧紧依靠党员本体的实践去反对自由主义。即在思想上改变存在的“以抽象的教条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在实践上改变存在的“赞成马克思主义,但是不准备实行之,或不准备完全实行之……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15]在这里,毛泽东所说的在思想上和实践上的改变策略,也就是在党员“本”和“体”上的改变策略,即“本”上强调思想之本的改变,“体”上强调实践之体的改变。对于改变“本”和“体”这两个问题的实践策略问题,毛泽东在文中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因此,从毛泽东所说的“本”和“体”上反对自由主义的实践方式,也就可以看出毛泽东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策略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1.“本“之思想重视:自主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清除影响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思想毒瘤

既然党员自我思想根源“本”之层面上存在着“以抽象的教条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的毒瘤。那么,抓住党员思想根源之“本”的自我教育则是清除这块毒瘤的有效方法。毛泽东也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反对自由主义》中提出了多种党员思想根源之“本”的改变方法,并把这一认识提升到了加强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策略地位。

至于要求党员在思想上自主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清除影响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毒瘤的方法、内容、目的、标准等问题,在《反对自由主义》这篇仅有1300多字的文章中,毛泽东却回答得淋漓尽致。在方法上,毛泽东指出:要“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16]。这也就是说,思想斗争是党员马克思主义自我教育和清除毒瘤的思想方法。在内容上,毛泽东在分析了自由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之后,鲜明地指出:“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17]即把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作为党员马克思主义自我教育和清除毒瘤的思想武器。在目的上,毛泽东指出:“使他们改变到正确的方面来,这是思想战线的任务之一。”[18]即通过马克思主义自我教育,让党员清除思想毒瘤,走上正确的道路,进一步促进党内思想的统一的目的。在标准上,毛泽东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19]即党员马克思主义自我教育要以人民利益和党的利益为衡量准则,积极消除各种不利于人民利益和党的利益的思想毒瘤。

2.“体”之科学实践:自主强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杜绝党员之“体”上的非马克思主义行为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毛泽东深知只有科学实践才是人存在的方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对于反对自由主义的任务来说,必须通过党员身体力行的科学实践方式才能达到。基于这一认识,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毛泽东对当时党员存在的各种“体”之错误实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另外一个侧面看,这也就意味着毛泽东指出了党员“体”之科学实践的具体方法。也同时彰显出毛泽东旨在通过党员“体”之科学实践的方式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策略。

至于党员“体”之科学实践的表现形式、基本原则、基本标准、基本目标、表现重心等内容,毛泽东同样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给出了答案。一是注重分析党员“体”之错误实践的方式,昭示出科学实践的表现形式:在文章中,毛泽东列举出了当时党员“体”之错误实践上的11种自由主义表现,体现出毛泽东非常注重从党员的实际表现来发现党员存在的不良问题,有利于发现党员存在的务种不良情况,有利于为党员科学实践找出反面教材,更好地督促党员科学实践,走上正确的实践道路。二是坚持党员“体”之科学实践的基本原则:在文章中,毛泽东深刻分析了自由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认为“自由主义者以抽象的教条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因此可以看出,在毛泽东的意识里,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科学,只有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才是科学的实践。因此,在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问题上,必须坚持“体”之科学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各种消极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做斗争。三是强化党员“体”之科学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标准:在文章中,毛泽东指出了党员之“体”的科学实践“要以革命利益和团体利益为第一生命”。这体现出毛泽东在要求党员实践的标准问题上,始终把集体利益和人民利益作为检验实践的重要标准。四是巩固党员“体”之科学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毛泽东号召党员要达到“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20]。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旨在通过反对自由主义,让党员自主实践地接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达到党员优秀、集体团结、群众满意的实践目标。五是重视党员“体”之科学实践的日常生活重心:即让党员把科学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重心放在他人、放在群众身上,真正做到“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一工作重心则体现出毛泽东寄予党员科学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深情厚望。

三、《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价值向度:教育追求全面性

马克思指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总是表现为社会生产过程的最终结果”[21]。这也就是说,社会是通过人本身的生产过程表现出来的,人的生产过程又表现为社会关系,人与社会存在着一个互相的生成过程,二者辩证统一,不能分离。因此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的思想里,人的价值是指人在生产过程中作用于人本身和社会关系两个维度上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反对自由主义》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自由主义的价值,但是在谈及自由主义的危害、原则,以及解决自由主义的方法、态度等各方面的问题时,却彰显出反对自由主义所带来的价值。但是也应该看到,这种价值绝对不单单是党员个人或者集体社会的价值,而是涉及马克思所说的人的价值所包含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两个维度的全面价值。在《反对自由主义》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旨在通过反对自由主义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要带给党员个体一定的价值,而且还要带给集体社会一定的价值,这两个向度的价值就表明毛泽东在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问题上追求教育价值全面性的特点。

1.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个体价值向度:“改变到正确的方面来,这是思想战线的任务之一”

毋庸置疑,对党员个体而言,通过反对自由主义的方式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是有着一定的价值的。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毛泽东强调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教育党员个体达到“襟怀坦白、忠诚、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最终“使他们改变到正确的方面来,这是思想战线的任务之一”的价值。[22]从毛泽东的观点可以看出,反对党员的自由主义,加强党员个体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具有两重目的,即个体行为和个体思想。实际上,目的彰显价值。在这种意义上,毛泽东所谈到的这两重目的也就彰显出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所带来的党员个体价值。

一方面,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教育对党员个体的行为价值;这种个体的行为价值就是通过反对自由主义,强化马克思主义积极精神,最终使“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应该拿起这个武器,……,改变到正确的方面来”的个体行为价值。应当指出,毛泽东所说的“改变到正确的方面来”的个体行为价值是指党员个体为反对自由主义而采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行为。而《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所列举的11种自由主义主要表现是与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行为背道而驰的,实际上是用反例的形式为党员个体行为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做出说明。

另一方面,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教育对党员个体的思想价值;在文章中,毛泽东不仅把“改变到正确的方面来”放在党员个体的行为视角加以审视,而且还放在了党员个体的思想上,旨在通过反对自由主义达到党员个体具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更好地促进党员个体思想进步的价值。同时,毛泽东还把党员个体思想问题融入到全党思想战线建设的全局中,指出反对自由主义是“思想战线的任务之一”。这也就是说,党员个体的思想问题不仅影响着个人,而且还影响着全党的思想战线建设。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对党员个体的思想已然具有党员个体思想带动全党思想战线建设的极大的价值。

无论反对自由主义带给党员的是个体的行为价值抑或是思想价值,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都是基于反对自由主义的思考得出来的必然结论,因为与自由主义相对立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也因此体现出《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毛泽东关于加强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所带来的个体价值向度,即通过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能够实现党员在个体行为和思想上“改变到正确的方面来,这是思想战线的任务之一”的价值。

2.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社会价值向度:“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巩固马克思主义的地位、树立唯物群众观

纵观《反对自由主义》一文,其中所彰显出反对自由主义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文章中,毛泽东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指出了一贯以来党内实行思想斗争(包括反对自由主义)的价值,即在于“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23]。其二,强调了“自由主义是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冲突的。它是消极的东西,客观上起着援助敌人的作用,因此敌人是欢迎我们内部保存自由主义的,……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24]予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地位的价值。其三,在文章后半部分要求共产党员要“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25]的唯物群众观价值。然而实际上,要达到这三个方面的社会价值还是脱离不了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在此意义上,《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也就体现出毛泽东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所带来的三重社会价值。

第一,毛泽东强调通过反对自由主义,让党员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达到巩固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价值。马克思曾强调:“要发生任何关系,至少需要有两个人,凡是两个人共同从事某种一个人不能胜任的事情的地方,就有集体力量。”[26]按照这种观点,集体中的任何个人都会影响到集体的力量,特别是在两个人组成的集体里,个人甚至可以决定集体是否存在。如此可见,党员个人对党内和革命团体的影响力至关重要。毛泽东也深知这一点,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所列举出的11种自由主义的危害,都涉及了个人对党内和革命团体的影响,如心中没有集体的原则、不要阻止纪律、不报告反革命分子的行为、损害群众利益、政策不能贯彻到底等。同时,毛泽东还指出:“这些是消极的东西,客观上起着援助敌人的作用”[27]。在这一意义上,也就必须通过反对自由主义的方式反对上述种种危害,这也同时充分地体现出毛泽东强调通过加强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达到巩固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价值。

第二,毛泽东旨在通过批判自由主义,达到党员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的目的价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毛泽东正是基于中国革命的逻辑生成过程,从党内的现实情况出发,认为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自由主义侵蚀了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因而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对自由主义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深刻分析了自由主义的性质、危害,并指明了克服自由主义的科学方法,认为“自由主义是机会主义的一种体现,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革命的队伍不应该保留它的地位”[28],而是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予以克服。在这里就可以看出,毛泽东对自由主义的批判绝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由主义本身的简单批判,而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批判达到党员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的目的。

第三,毛泽东意在通过反对自由主义,加强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带给群众一定的利益价值。在《反对自由主义》中,毛泽东坚持唯物主义群众观,一方面指出党员存在自由主义思想,就会使“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发生隔离”。另一方面又指出,党员应该巩固党群关系、关心群众生活。马克思也曾指出:“无论我们怎样判断人们在这个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清楚地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的关系。”[29]这也就是说,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通过社会表现出来的,而这种关系又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而从党员与群众的关系这一视角来看,在某种程度上,党员的角色或作用就是在与群众沟通、交流、服务等多种途径中表现出来的,也是通过群众表达、反映出来的。因此,要想让党员带给群众一定的利益价值,不使党群发生隔离,就必须重视党员对群众的积极影响,就需要“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实际上,这种做法依然是需要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员的唯物群众观教育,在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问题上,始终坚持带给人民群众最大的利益价值。由此可见,毛泽东所指出的强化党员对群众的积极影响,以及自由主义对“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发生隔离”的危害等问题,绝对不能简单地从表面字义上来理解,而是要透过这些文字背后的寓意,深刻地透析到加强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所带来的群众价值,这一点也正深刻地体现出毛泽东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4.

[3][4][5][7][8][9][10][11][14][15][16][17][18][19][20][22][23][24][25][27][2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9-361.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13]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44.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8.

[26][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74、94.

[责任编辑:张俊华]

作者:孙宜芳

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分析论文 篇3:

浅论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摘要]认真研究和借鉴党员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对于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建设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综观我党干部教育史,其基本经验可以总结为把干部教育当作基础性工作来抓、坚持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不断推动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创新等。同时,从中可以得出要坚持干部教育的战略位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创新形式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党员干部教育;历史经验;现实启示

[作者简介]石慧华,中共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检测中心党委书记,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湖南 岳阳 414006

从1921年至201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艰难、曲折、光辉的90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除了有正确的旗帜指引,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及时而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任人唯贤、奖惩分明、优进劣出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干部教育管理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生动体现。

认真研究和借鉴党在这方面的成功历史经验,结合新形势新情况的实际要求,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工作,能有效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对于有效地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使党能当之无愧地承担起领导人民建设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史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

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它是关于人类社会如何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在认识与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工作。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程的程度不断加深。列强欺凌、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了从未有过的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目标下,中国人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不屈不挠的探索与斗争,但无论是“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还是“天下均田”的农民革命,无论是“百日维新”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驱除鞑虏”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最终都没有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他们的共同不足就是缺乏革命的、科学的、先进阶级的思想武器。20世纪初,十月革命为中华民族送来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并迅速形成了学习、研究和宣传的热潮。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把马克思主义写在党的旗帜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拉开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中国问题,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序幕。有了党,便有了干部,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开创于建党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中就提出一切产业部门都要成立工人学校,提高工人的觉悟,并逐渐使之变成工人政党的中心机构。党又指出“党内教育问题非常重要,而且要急于设立党校培养指导人才”。当时各地党组织结合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尤其是针对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军事工作人才缺乏的现实,设立了各种妇女运动训练班、农民运动训练班、讲习所,并积极选派党团员报考军校。在大革命时期开展的这些干部教育活动,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大革命作出了贡献。

(二)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体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分析中国民主革命的时代背景、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各阶级的状况,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一时期,毛泽东等领导人一方面积极壮大红军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创办军官教导队、举办边界党团训练班等形式,加强对红军官兵、党员、干部的教育,着力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干部队伍的影响;长征结束后,党中央把干部教育放在一个战略位置来考虑和谋划,成立了干部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等一系列文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大规模培养教育干部的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又明确提出了“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和“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针,强调“有计划地大量地培养、训练和提拔干部,应成为各区各级党委当前的重大任务”。从此,我们党开始有计划地提拔、训练、储备干部,为新中国的成立准备了干部人才。

(三)在创新并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的新局面。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中国无论是从事革命还是进行建设,都不能完全照抄马列主义的“本本”,也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主要任务是领导全国人民恢复经济发展,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但无论是干部的数量,还是整体水平都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加强党校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的目标,全国初步建立了由高级党校、中级党校、初级党校以及业余党校和夜党校构成的,比较完整的党校教育网。此外,还充分利用机关单位、普通高校、工厂企业等各种资源,设立了分工不同的各类干部教育学校和培训班。至此,全国范围的多种渠道、多种类型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逐渐形成。虽然在1956年到1978年共产党的干部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时期,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使我们党的干部教育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并通过一系列举措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体制、机制。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中力量抓干部教育工作,党中央先后颁布了《2001—200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全面、具体地指导党的干部教育工作,推动了干部教育体制、机制、内容、方式的改革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始终把干部教育作为关系党的事业全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紧密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和中心工作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也是指路明灯和科学教材;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卫士,也是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倡导者和成功实践者。干部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党内外一切工作都需要干部去组织、去领导、去落实。没有足够数量的德才兼备的干部,党就不能完成每一历史阶段的艰巨任务。德才兼备的干部是锻炼出来的,更是培养教育出来的。干部教育必须被作为关系党的事业全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并紧密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来抓。

(二)始终不渝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分工负责、分级管理。要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除了要求干部自学外,还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养。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是我党干部教育的工作原则之一,而科学系统的干部教育管理体系是确保并提升干部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前提。进入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党和国家各项制度建设,他说“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建设方面的一条新的基本经验就是通过制定实施规划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推动工作。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下发的五个全国性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全国干部培训规划》就以建立领导干部学习进修制度和规范各级党校、干部学校班次和课程设置为重点,着力加强干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也以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干部教育体系为任务目标。历经新时期的发展,终于形成了一个在党中央领导下,由中组部主管、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部门分工负责,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同时出台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为主体的制度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党的干部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就。

(三)坚持马克思中国化与时俱进,不断推动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内在统一,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一途径和有效载体。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也要紧密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和中心工作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具体内容以及实现方式要善于随新的形势而改进,以扩大适用面、增强实效性。回顾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历史,其内在动力正是坚持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进入新世纪以后,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就是要联系实际创新路。2006年1月中央发布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对党的干部教育经验尤其是新时期干部教育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就被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正式载入了党内法规。

三、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历史经验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干部教育的战略位置,突出干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新时期,由于新的历史形势的发展,我们仍然不能放松对干部的教育。一方面,改革开放使一些腐朽思想在我国传播,西方也乘机大搞“和平演变”,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少数干部的思想。这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干部教育,增强干部同志的防腐拒变能力。另一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也对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对其进行业务和科学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二)干部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学以致用,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是我党干部教育培训的一条基本经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根本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化中,我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结合这些情况和问题进行理论教育,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开拓创新的能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的能力是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一个方向。

(三)干部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干部教育的多种有效形式。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时曾强调,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创新路子,加强培训求实效,不断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加大培训内容、方式方法、机制的创新力度。首先,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要适应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围绕新时期党对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尊重干部成长规律和工作的需要;其次,教学方式方法要结合时代特征,改进培训方式,从严要求、从严管理;最后,要整合培训资源和培训机构,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发挥以及利用好各种社会资源。

[责任编辑:霁月]

作者:石慧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建筑施工信息化系统论文下一篇:人事档案管理科学发展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