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文化论文

2022-05-0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国音乐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古筝是中国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在漫长的中国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古筝艺术通过自身的发展及其完善,不断填补了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空白,推动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本文从古筝艺术对中国音乐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呈现等两个方面探讨了古筝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关系。

中国音乐文化论文 篇1:

中国音乐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摘要】本文通过追溯中国音乐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历史,分析中国音乐在日本的传播现状,试图寻求更好推广中国音乐文化的路径。

【关键词】音乐文化日本传播

一、中国音乐艺能在日本传播的历史追溯

中国的音乐艺能在日本的传播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1、公元5世纪到8世纪,来自中国、朝鲜半岛和印度的文化传播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传播是通过日本僧人组成的遣隋史和遣唐使完成的,这部分自隋唐时期传入的文化成为今天日本文化的基础。日本那良正仓院博物馆所收藏的琵琶、古筝、洞箫、古琴、笙等乐器,均是这一时期中国音乐文化传入日本的证据。

2、室町时代到江户时代

这一时期,日本九州特别是长崎地区输入来自葡萄牙、荷兰和中国的文化。在长崎保存着的“明清乐”以及日本各地的狮子舞都是这个时期传入的。

3、明治维新后

由于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明清乐被视为是敌国的音乐,因此迅速地走向衰退,几乎灭迹。在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对日本的传播处于停滞状态。

4、20世纪80年代

中国新移民的到来使得中国文化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在日中国音乐艺能表演者

在日中国音乐艺能表演者按历史时代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

1、日本人

江户时代从中国传入的明清乐和长崎龙舞的传承者为日本人。

“明清乐”中的“明乐”是以雅乐(用于宫廷祭祀和朝会的音乐,可以追溯到周朝)为主的明代各种音乐,“清乐”则是以吴越支脉为中心的清代社会的民间音乐。

长崎龙舞可追溯到江户时代,特别是唐馆建造后,唐人们的各个祭祀活动。龙舞不但是长崎诹访神社秋季九月祭中不可缺少的供奉舞,也是长崎灯笼节中的必有节目。

2、老华侨

活动在中华街的狮子舞、龙舞的传承者为老华侨。

老华侨生活的各方面已被当地主流社会同化,不会讲中文的人也越来越多。传统的祭祀活动和艺能表演活动成为华侨认同的象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再创造和地域振兴活动背景之一,而中国艺能表演在这一传统文化复兴的打造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新华侨和日本人

中国民族音乐(特别是二胡)、舞蹈的传承者为新华侨和日本人。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大批中国青年前往日本留学。随着学业结束,许多人在日本找到工作并定居下来,继而自发地推动着中日文化交流。中国民族音乐在日本的传播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引人注目的当推近年来在日本各地兴起的二胡热。

目前,在日本各地有上百个专门学习二胡的学习班或学校,前来学习二胡的几乎都是日本人,至少有一万名日本人正在学习二胡。而在这些学习班内教授中国民乐的都是来自中国的新移民民族音乐家或演奏家。①

三、中国音乐在琉球(冲绳)的传播

中国音乐文化在琉球的传播,是伴随着中国与历史上的琉球王国的人文、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而进行的。中国音乐文化对琉球的传播,主要是在公元1372年至1879年,随着中琉密切关系发展及频繁交往而实现的。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随着琉球王国定期入贡中国而传播

在中琉关系史上,“入贡”是维持和发展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伴随着入贡、庆贺、谢恩活动而传播琉球的中国音乐的典型例子是路次乐。路次乐由琉球国王尚清王的王舅上里盛里作为庆贺使到明代中国,受明朝廷的启发从中国传至琉球。

2、随着朝廷对琉球国王进行册封的使团及其活动而传播

(1)在册封使团的组成人员中有职业乐手或兼长音乐者。他们为册封活动演奏各种仪式音乐,把中国的鼓吹乐带到琉球。

(2)由册封使或册封使团人员把中国的乐器带到琉球。

(3)册封使团人员在琉球逗留期间参与当地的音乐艺能的教学、演出、观摩活动,而将中国音乐文化传播于琉球。

3、随着华人迁徙琉球或其他方式的人员来往而传播

4、经由琉球学生来华留学而传播

琉球学生来华留学有官生、半官生、自费生三种。第一批以官生身份入国子监读书的琉球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来到中国。自此以后,在明清两代,琉球不断派遣官生到中国留学。他们在国子监读书期间,不仅享受公费待遇,而且还有皇帝的丰厚赏赐。半官生、自费生则在福州就读于私学。这些留学生在中国除了学习典章、制度、文物、儒学之外,也把中国音乐带回了琉球。②

四、中国音乐在日本的传播现状

1、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音乐文化在日本的情况

20世纪初直至80年代左右,中日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无明显的互动。首先,在历史上传入日本的中国音乐文化经过在日本的融合,已经成为日本本土文化,带有了日本的民族特色。其次,明清以来,日本对中国的文化的尊崇态度有所改变,甚至有所偏见。可以说在明代以后,日本基本上停止了对当时中国文化的重視。最后,近代两国的音乐交流主要是西洋音乐通过日本传向中国。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前,日本对中国民族音乐处于无交流、不了解状态。

2、改革以来中国音乐向日本的传播

在20世纪80年代末延续到90年代中期的出国潮中,大批人走出了国门。其中包括音乐专业人士、从事音乐工作的人士以及业余音乐爱好者。他们一起推动了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1)展示、宣传与融入。中国音乐文化

最开始是以展示、表演的形式进行推广,曲目大多为国内的民族器乐的乐曲。到了90年代中期,中国音乐展示逐渐有了变化,日本和西洋的乐曲开始增多,从展示阶段开始转入融入阶段。

中国音乐文化在日本社会的融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乐器融入,另一方面是音乐融入。乐器融入是让日本人熟悉我们的乐器,产生好感;而音乐融入则是演奏日本人熟悉的乐曲以及日本的民族音乐。融入的做法各种各样,包括到日本各地演出、与日本演奏家合作演出等。

开设音乐教室,是中国音乐融入日本社会的成功之举。在日本,艺能(音乐、曲艺等)界的教育与传播,基本是靠民间教室的个人教学来进行的。在日本大众的支持下,大量的二胡等乐器的教室,在各地开设了起来。其中既有中国人主办的教室,也有日本人为主的二胡教室。

(2)日本人对中国音乐的支持。日本

人对中国音乐的支持,是中国音乐和乐器在日本生存的基础。每个中国音乐演奏者的背后,都有一些日本人的支持和奉献。介绍日本的中国音乐,还必须提到的是“女子十二乐坊”,这是按日本人的欣赏趣味而打造的中国音乐形式。她们在日本得到了充分的包装和艺术上的雕琢,并在那里取得了成功,之后,又在国内得到了认可。“女子十二乐坊”不仅向国外展示了中国乐器与音乐,同时在宣传中国音乐与乐器方面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③

五、如何推广中国民乐

中国对日本的音乐文化传播可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已有很好的音乐文化基础,受众面很广,群众基础很扎实。那么如何更好地推广中国的音乐文化呢?

1、民族音乐在海外传播需“入乡随俗”

民族音乐在对外传播时应争取共性,易于被当地人接受。因此,对外传播的音乐文化应进行适当演变,使之符合当地文化。

2、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以及提升国际形象、国际地位

睦邻友好,建立友好邦交。只有建立友好的邦交关系,才有利于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3、传承中国民乐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与融合

如将中国乐器与爵士、摇滚等现代流行因素相结合,演奏中国的传统乐曲和西方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进行演奏曲目创新与乐器演奏创新。

4、加强国际间的音乐交流与合作,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界一直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今后,还要规模化、常态化,特别是利用重大节日、邦交纪念、重要人物互访等契机,加大力度组织宣传汇演,有效推动中国民乐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舞台。

5、以孔子学院为平台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国民乐交流中心

截至2013年底,全世界已有12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在全球分布广,数量众多,是一个很好的中国音乐文化的推广平台。因而可以成立形式多样的民乐中心或民乐部之类的交流办事机构或者在孔子学院中,有重点地增设相关音乐课程;在有条件的国家开办中国音乐学校、在国外的音乐大学开设中国音乐课;在国外综合大学的亚洲文化学院增设中国民乐欣赏课程、民乐课堂等;还可以利用每年西方圣诞节和中国传统春节等举办中国民乐专场,或者在西方举办的音乐会中增加中国民乐演出内容。这样可大大提高中国民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6、以差别化的市场营销理念推进中国民乐走向国际市场

对日韩市场,要把握市场定位、加大宣传包装、畅通交流渠道。针对欧美市场,则要寻找中国民乐与西方音乐的结合点、切入点,使西方观众产生亲近感。采用市場营销式的立体宣传,形成中国名家、名器、名曲的规模和品牌效应。有意识地培养民乐方面的演奏家、组织者、经济人三支人才队伍,放下身段,主动培育市场。④□

参考文献

①②③王耀华:《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M].人民出版社,2013:8-20、28-36、50-54

④董金明,《国际化背景下推广中国民乐的几个途径》[J].《艺术百家》,2012(8)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作者:李金能

中国音乐文化论文 篇2:

古筝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关系探究

【摘要】古筝是中国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在漫长的中国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古筝艺术通过自身的发展及其完善,不断填补了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空白,推动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本文从古筝艺术对中国音乐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呈现等两个方面探讨了古筝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古筝艺术;中国音乐文化;文化特色;文化底蕴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个性鲜明,被人们视为最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乐器,文化底蕴相当深厚,享有“东方钢琴”之美誉。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历经千锤百炼,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所描绘出的古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其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本文将探讨古筝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关系。

古筝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密切关系,不仅表现在古筝对中国音乐文化特色的呈现上,而且又体现在对中国音乐文化意蕴的展现上。

一、古筝艺术对中国音乐文化特色的呈现

对中国音乐文化特色的呈现,古筝艺术主要是对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呈现。

(一)古筝艺术对民族特色的呈现

民族性是世界上各国家、各民族的各种艺术的生命,也是中国音乐文化与古筝艺术的生命。古筝对中国音乐文化民族性特色的具体呈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写意化民族特色的呈现,写意化与写实化是中西文化与中西音乐文化的一个主要区别:“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写意化要求形神兼备、写意传神,以简练的手法,写出对象的神衷。“写意”一词,最初源于中国绘画,属于纵放一类的画法,原指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以表达作者的意象,又称“相笔”,与“工笔”相对。写意化是中国所有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特色与美学特色,当然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色。古筝对写意化民族文化特色的呈现,是很鲜明、生动、浓重的。在这方面,有许多有力的例证。例如古筝曲《寒鸭戏水》,就通过简练的乐曲结构,描绘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动人画面,并借拟人之法,表现出人的乐观主义情怀。

另一方面是民族音乐风格的呈现。中国音乐风格受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的决定与影响,形成了真挚、朴实、含蓄、婉曲等特有的民族音乐风格。古筝对这些民族音乐风格的呈现,也是很鲜明、生动、浓重的。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有力的例证。例如古筝曲《叹颜回》《哭

周瑜》,都是情感真挚、朴实的经典之作,前者表达了对孔子弟子颜回英年早逝的惋惜悲痛之情;后者表达了对少年气盛、英年早逝的周瑜的惋惜、悲痛之情,其情感的真挚、朴实,极具中国音乐文化的民族特色。

(二)古筝艺术对地域特色的呈现

地域性是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特色愈浓郁,民族文化特色也愈鲜明,这正如鲁迅所言:“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

古筝对于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呈现,也是成功的。例如在演奏风格上,就形成了以地域特色为重要标志的许多艺术流派,其中以清新泼辣、粗犷豪放的河南派,华丽明快、悠扬铿锵的山东派,色彩丰富、韵味隽永的广东潮州派为代表,并有江浙派、客家派等多种不同地域风格的艺术流派,可谓异彩纷呈、争奇斗艳。

(三)古筝艺术对时代特色的呈现

一切艺术都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创新而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才能适应时代,永葆其艺术青春。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就在于它的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性都不是僵化的,而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

古筝艺术在呈现中国音乐文化的时代性特色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例证。例如北京“国乐天骄”女子乐团中的古筝演奏艺术、“女子十二乐坊”中的古筝演奏艺术,都具有创新的21世纪的时代性特色。

二、古筝艺术对中国音乐文化意蕴的展现

古筝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密切关系,更表现在古筝对中国音乐文化意蕴的展现上。中国音乐文化强调意蕴,这又包含两大要素:意境和气韵。

意境指藝术作品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家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即意与境的有机统一。意境具有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有限无限的超越美、不设不施的自然美。古筝艺术对意境的展现,是富有创造性的。例如古筝曲《汉宫秋月》,就融汉元帝思念王昭君的悲情与汉宫的深秋月色的悲景于一炉,营造出情景交融的绝妙意境。

气韵指艺术作品的“气”与“韵”的结合,气为生命之力,韵为生命之风采,动为气之核心,情为韵之根本。“气韵生动”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古筝艺术对气韵的展现,也是富有创造性的。例如古筝曲《天下大同》,就充分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气吞全球、大爱无疆的气派与韵致,堪为民族器乐曲之经典。

三、结语

古筝艺术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在发生影响的同时,中国音乐文化也在对古筝艺术的完善产生着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古筝艺术的继承和古筝艺术的美育功能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吕婷婷.古筝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之关系[J].乐器,2012(9):55-57.

[2]潘玲玲.从古筝的音乐文化根基看古筝演奏艺术[J].音乐时空,2013(10):80-81.

[3]杨艳.古筝音乐传承之我见[J].大舞台,2010(10):48-49.

[4]胥力文.浅谈21世纪古筝艺术的发展趋势[J].民族音乐,2013(5):

25-26.

作者:佟宇

中国音乐文化论文 篇3:

中国音乐文化与音乐普及教育现状初探

摘要:本文从回顾中国音乐文化的历程,对比中西音乐文化差异和发展现状,提出要大力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加大普及音乐教育力度,不断提升大众音乐鉴赏力、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

关键词:音乐 文化 生活 音乐普及教育

1 近代中国音乐文化历程简要回顾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延续了五千年的中国音乐文化的传统观念渐渐动摇,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使古老的东方文化艺术面临全方位的挑战。这种撞击加剧了文化的融合,也催生了中国的新音乐。中国音乐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历经各个时期的文化变迁与转型中,从不同的审美视角、不同的音乐语言、不同的体裁和题材等方面积累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我们既能从中回顾到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还能够从这些音乐中找寻到每个个体对中国音乐特有的情怀。

20世纪以来,在中国音乐文化大转型的相当长时间里,我们的音乐历经了战争年代的硝烟,历经了共和国的第一缕霞光,历经了“大跃进”和“文革”的困惑,也历经了改革开放的希望。许多带有民族风格又极具时代烙印的优秀作品,以强烈的社会意识和艺术自觉渗透于中国的大众音乐生活,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中国音乐艺术中的主流,为各阶层的人们所接受。

2 音乐艺术与音乐普及教育现状与展望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经济发达的国家普遍重视音乐教育,通过音乐知识教育启发人的创造力,激发人的热情,对自己民族的热爱,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化程度。音乐普及教育于国民于社会风气于专业人才培养,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培养提高大众音乐审美水平,关注整个民族的音乐受教育程度,较之比培养文艺专业人才更重要,意义更深远。

音乐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充实鼓舞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来源于生活又存在于生活之中,对生活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作为当今文明进步社会的象征,音乐艺术以一种新的形式服务到群众中去,为大众服务是我们的宗旨。

音乐是以感情宣泄见长的艺术,它可以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优秀的音乐作品是爱的阶梯、爱的释放,如同一朵美丽的奇葩,蕴含了天地之灵气,闪耀人性之光辉,以崇高净美的音乐语言呼唤并充实着人们的爱心,正是这样的爱成为推动人们从事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的活动。音乐的本性是快乐的,是避苦趋乐、跃动的艺术,它带给人们艺术上的享受,唤醒人们对社会、对祖国的一片热爱与赤诚。音乐使你去探索人生中最美丽的东西,增强人们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力,又不断产生审美的渴望。

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领域一样,有着多种多样的艺术类别,他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长处。任何艺术都是接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的人类精神产品。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音乐如同人类的语言,鲜活生动的音乐形象及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生产、社会、精神活动以及人情风貌。

音乐艺术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种新的方式,其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社区文化的兴起,为音乐艺术拓宽社会化渠道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充分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广泛性和适应性。由于群众的文化差异和因此形成欣赏目的水平的倾向性的差别,音乐作品的创作和出版应当考虑到适应不同层次人群对作品的需求。

在社会多元化人们对文化精神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社会净化问题、人的观念、情趣转变问题,更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其中音乐普及尤为重要。普及音乐教育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着与其他思想教育方式同等重要的作用。音乐艺术不仅涵盖广泛,而且有多种不同的体裁,多种不同的风格,面对不同层次的群体,强调和侧重不同音乐作品的演唱和演奏,这对音乐艺术普及非常有必要,这样才会有益于音乐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当前,人们对音乐艺术有着更高层次更高品位的追求,音乐艺术的发展也应迎合适应这一不断变化的文化现状。同时,我们应该扩展我们的音乐观,不仅要了解中国音乐的发展现状,也要了解外国音乐的发展现状和世界音乐艺术发展进程。众所周知,古老传统艺术生命力的延续、传承,不仅仅是静态保护的问题,只有对话与创新才能为中国音乐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中西音乐广泛交流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传统音乐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从“旧”到“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迈向新阶段,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国文化特别是音乐文化理念不断纷至沓来,大量商业化流行音乐严重冲击着民族文化艺术,甚至成为许多社会犯罪诱因,所以亟需展开正规传统音乐普及教育。提高音乐知识修养即是提高民族文化修养,在这方面中国民族音乐有其独特的优良传统,作为音乐普及教育工作者应当承担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音乐知识作为科学有它的系统性,其中包括音乐的基础知识、作品欣赏知识、乐器演奏知识等等,这些绝非听一首乐曲、唱一支歌就能解决的问题。社会上有相当的人甚至歌星、影星能唱歌却不识谱,这样的音盲现象是不可能提高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的。

有文化素养的人,有艺术情趣的人,其精神生活必然是丰富的,境界较高尚。加强音乐普及教育是建设精神文明的需要,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音乐普及教育无论在西方教育史上,还是在中国教育史上都是一个被十分重视的学科,不少国家已经把音乐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最基本的环节之一,有无音乐修养看作是精神文明和文化水平的基本标志。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普及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起着比过去更为广泛而深远的作用和意义。如果你想得到高层次高品位的艺术享受,你本身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专业音乐教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音乐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就在于普及音乐教育的水平和人民群众鉴赏力的水平。柯达依认为:“理想的音乐教育体系所培养出的民族,不是把音乐看成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看作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普及音乐教育不仅使人们懂得一点音乐,而且会鉴赏一些音乐,同时还要使其在感受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培养自觉的审美态度,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文明观念文明行为的欣赏习惯和自觉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音乐的普及将会大大的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与修养。没有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民族的未来,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使我们自己的音乐艺术始终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丁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精细高效课堂论文下一篇:风险导向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