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2023-05-05

第一篇: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论文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世纪,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中小学正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市,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那么,信息技术课该怎么做,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怎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这是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关键词:提高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效果

信息技术课被许多人误认为是电脑课、计算机课,与传统的美术课、音乐课等相提并论,在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评价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脱离不了传统的窠臼,实际上是把信息技术教育引入歧途。与传统的一些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知识更新速度快,新概念,新方法,新思维不断涌现,新软件和硬件层出不穷。

二、实践性,实用性,操作性强。

三、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浓厚,但起点极不平衡,学习的条件差别较大。

四、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受到升学等压力,把它当成娱乐课。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来上好信息技术课,提高教学效果是刻不容缓的,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课堂,现将我在工作中的做法介绍如下,供大家探讨。

一、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种角色,即教师和学生。其教学目的是学生从教师那里学习知识和价值观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是真理的持有者和知识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能适应的,教师首先应该从观念上转变,由“授之于鱼”向“授之于渔”过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更新速度快,新的软件、硬件、思想不断涌现,今天才出现的新知识,可能明天也就过失了,教师绝不是某知识的权威。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就说过:“教师不一定样样先于学生,学生在许多方面可能已经超过了老师。”在过去,表扬教师的高尚就是“给人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而在今天,教师拥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给人一碗水,必须自己长流水。”教师要保证知识永不干枯,必须时时注入新的血液,与人交流。所以我们不只教给学生知识,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手段,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习惯和本领。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源动力。我们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非常浓厚,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娱乐性等魅力,来吸引,引导学生。正如我们常说的“打铁要趁热”。不能让学生在没有兴趣之后再来想办法,在选择教学软件时要注意操作难度、内容等要适当。我在教学中,遵循“学中玩,玩中学,既要学好,也要玩好”的原则。有的教师既没让学生学好,也没玩好,从而减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例如:在学习完鼠标的五种操作后,我就教学生玩WINDOWS98自带的扫雷,纸牌,以及射击,桌球等游戏,学生肯定喜欢玩啊,学习气氛浓厚,情绪高涨,学生在玩游戏中迅速掌握鼠标的左右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在学习完输入法后,不能只让学生用打文章来练习,利用一些聊天工具如QQ、UC等进行聊天,有利于学生思想交流也提高了学生的输入速度。此外,每学期还应组织一些比赛,如:打字比赛,FLASH动画制作比赛,网页制作比赛,板报比赛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和手段,学生愿意学,愿意做,也使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浓了,教学效果相应也就提高了。

三、提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即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方法,通过一些手段去了解、掌握知识。在教学中,可以把学习的目标任务通过网络发给学生,学生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与任务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从而受到启发,对所学知识加以整理和延伸,形成自己特有的东西。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只能以学生“做”为主,注意“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我赞同有些人的观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在课堂上一句话都不说。”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采用任务驱动法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我在教学“因特网应用之下载”一课时,要求学生下载一首“春天的故事.mp3”,学生通过Internet网、教材、教师收集的资料等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下载的方法多式多样,有用迅雷的,也有用网络蚂蚁的等等,从而掌握知识。但在学生操作时,教师要加强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错误,反对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的实践,干课堂无关的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掌握知识。

四、注重学生协作学习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严重不平衡,协作学习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如班级聊天室,QQ,BBS,等工具进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学习中,利用小先生制等协作手段,让学生带动学生,学生帮助学生,鼓励学生聪颖而出,积极思考。我校的机房是将八台电脑围成一个圈,八个学生一个组,这在形式上有利于协作学习。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在每组推荐一名信息技术水平相对教高的学生成为该组的小老师,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首先问小老师,小老师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组八名成员相互讨论,如还没有结果,我就组织全班同学大家一起来学习、研究。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敢做、敢思考,使他们迅速的掌握知识。

五、时刻进行教学反思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贻”。反思是在学习教学过程中不断审查自己,进而培养自己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对广大教师谈到:“如果学生不理解某种知识,如果他的思维犹如笼中之鸟无援地颤抖着,那就请你们留意反省一下自己的工作。”对教师而言,反思极为重要,只有对自己的行为深刻反思,才能使教学水平更进一步。教师应多学习,多思考,可以通过撰写教学日志、博客、教学随笔等形式来反省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可以用BBS论坛,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看法、观点积极思考,总结教学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的教学是灵活多样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也非常多,这里是我个人的教学心得,希望各位同仁相互交流,把信息技术教学搞得更好。

第二篇:如何利用微课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陈翼

一、什么是微课?

按照国内微课程发起人,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的理解:“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通俗来说,借助手机、ipad或摄像机将授课教师的操作演示、推理讲解录制下来,或者使用电脑屏幕录制软件,将屏幕演示和语音讲解录制下来,经后期编辑优化后,将之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就是现在最为热门的微课。

二、微课在信息技术课中的优势

在现阶段,微课虽然可以借助移动终端观看和学习,但毕竟其主流的传播媒体还是电脑,而在信息技术课上,每节课我们都可以很轻松地使用到电脑和网络,因而,在信息技术课上使用微课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

1、教师在微课的制作方面具有优势。信息技术教师无论是使用屏录软件录制,还是在拍摄视频的后期剪辑方面,都比其他学科教师更有优势,几乎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就可以上手,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制作微课,几乎没有技术方面的屏障。

2、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微课的实施。信息技术课在网络教室里进行,网络化的教学平台为微课的传递与使用提供了必备的硬件支持,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随时暂停,自行操作。这种边学边练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自学。

3、微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一周的课时量约为 10-14节,也就意味着同样一次课,有可能要重复多遍。这种不厌其烦的讲解与指点,考验老师的耐心,也消耗了老师的精力,甚至失去教学的激情。如果将教师最精彩的讲解过程,制作成一个个微课,就可以大大提升老师上课的效率。而且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基础薄弱的学生又占用了老师的一些时间,为了保证一节课大部分同学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二维目标的基本实现,教师就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指导学生进行作品的艺术加工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了。所以,微课可以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辅导不同程度的学生。

三、微课的类型

常用的微课类型按照微课的传递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比较常用的微课有以下几种类型:

1、讲解说明型: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疑点的讲授为主。

2、操作演示型:针对具体的实例演示其操作步骤、强调细节。这是信息技术课目前适用范围最广的类型。

3、主题活动型:剖析主题活动的探究目的,指导探究方法。

4、解题推理型:针对某个典型的例题或者程序任务的讲解分析,或者是推理演算,重在思路的分析与过程。

四、微课的作用

1、微课可以作为分层教学资源,实现异步式教学。

学生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老师有责任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同时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获得各自的发展。老师首先是一个组织者和协调者,他需要将知识点按操作难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挑战不同难度的内容,以此完成不同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不同级别的微课,适合于不同程度的孩子们学习,不用强迫所有的孩子都从简单的开始练习,也不会因为个别同学的起点低,而放弃对他们的教学。微课就像几个老师,同时指导着几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练习,有效解决了分层学习的问题。

2、微课作为自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我建构。自学能力是一个人独立学习、获得新知识的基本能力,也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教育教学的方式在变,技术能改进我们的学习方式。有了微课,我们提倡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不妨先自主探究,即按自己的的理解尝试操作,遇到困难时,再看微课提示。这样一来,学生信息技术课上的学习,就不再是机械的操作与模仿,而是主动地去建构,使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3、微课作为课堂演示资源,高效再现操作细节。信息技术课上,操作技能类的学习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如果其中有一个步骤没做到位,就会导致后面的操作全部失败。教师讲解时,不管学生记不记得住如此复杂的操作流程,也必须一次性讲完整个操作过程,学生练习时,也许就会因为某一个小步骤不对而不能成功地完成任务,类似的场景屡见不鲜。因此,老师可以根据任务的需求,边讲解边操作,制作成微课。使用微课这样一种动态的视频教学,可以加上鼠标点击提示,配上红圈或者辅助文字,再加上老师的语音讲解,学生不仅可以非常直观地学习,还能随时暂停、快进,以适应自己学习的进度。利用微课的方式轻松地再现了教师的操作细节,突破了重难点,学生就能快速地掌握制作技能。

五、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要精心

微课的设计和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要想开发实效性强的微课,必须规范开发流程。有学者认为微课的开发过程一般经历:确定教学内容、细分知识点、分析学习者特征、设计微教案和微课件以及微练习、撰写视频录制脚本、教学活动实施及拍摄过程、微视频后期编辑、微教学反思、形成微课资源包上传微课平台、微课教学应用、微学习和微反馈、微课资源动态优化和完善。

只有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反馈、完善等环节结合起来,微课才会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在信息技术教研中才能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微课的开发设计应该从单个知识点往微课程的开发设计转变,微课本身是碎片化的,单个知识点就能做成一节微课,但只有系列化、联系性、层次化的教学才能给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知识技能。将一个知识分散,进行梳理和分类,做成几个有层次、连续性的单个微课,对每个微课都进行微教案设计、微课件制作、微练习等资源的设计开发,形成一个主题鲜明的专题微课程。

六、微课在教与学中的运用要合理

微课是一种很好的分层教学资源。学生的差异是必然的,目前一般一位教师要面对40位以上的学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但教师有责任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一节课一般包括课前复习、新课导入、新课讲授、知识拓展、小结与练习等五个环节。众所周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在新课讲授环节,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中的重难点进行点拨,运用微课让学生观看问题的详细解析。知识拓展环节,可以选择一些反应社会发展、具有前沿性的课外知识放进微视频中,让学生观看作为课内知识的补充。如作品制作课时,将制作重难点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可以自己控制观看进度,基础技能较好的学生能快速掌握制作技巧,完成后还能观看到一些有创意的能开拓自己眼界的资料;而基本技能较弱的学生可以重复、缓慢的学习每个操作,让其快速、更好的巩固

基本技能,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创造思维的培养了。

七、在信息技术中使用微课不能乱用、滥用。

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实施有其前提与依据。信息技术课堂有多种课型:理论知识课,实践性知识课,作品制作评析课。不同课型对微课的不同需求。而且,也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要用到微课。如理论性课和作品的评析课,这部分课型更需要的是教师面对面的讲解和师生的互动交流,乱用微课反而会越俎代庖,形成重复讲授,影响上课的效率与质量。实践性知识课型和作品制作课这些偏重实践的课型,需要学生主动的探究,动手去实践,可以说是实践性非常强,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处理日常计算机的技巧,教师应该积极去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探究,假如对每一个操作都使用微课可能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动力,以及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也容易陷入对微课教学的依赖,所以微课使用也要慎重,应该按需发放,内容也不能过于全面,而应该主要针对难点,或是一些有创意的确实能开拓学生眼界的,有一定引导意义的。微课的内容设计上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显得更为重要。

信息技术课堂的改革,微课给我们带来了教学方式的转变,运用好微课可以服务课堂,提升课堂。不管哪种课改模式都是为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希望通过微课这种手段的引进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快乐高效,让微课给信息技术课堂带来春天。

第三篇: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通过创设真实情景,刺激学生感官,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扩大教师教学信息容量,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学生思维,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效率;多媒体;兴趣;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使教学具有更丰富的手段、更新颖的视角、更生动的情境,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们教师有必要借助于更好的教学手段,使小学语文的教学更富活力,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呢?本文试作参稽探索,愿能抛砖引玉。

一、以“媒”相助,乐学读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米下锅”是学生写作的一大难题。学生作文感到最苦恼的首先是“写什么”,其次是“怎么写”。要突破这些难点,还须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整体优势, 巧用多媒体为写作“添米”,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切实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技能 。如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有这样的小练笔:“我的家乡也很美!我要写一些家乡的一处景物。”对此,学生往往追求面面俱到,

- 1232010(10):292.

[5] 翟艳萍.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1(02):32.

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 56 -

第四篇:新课改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探索

元谋县元马中学 李绍勇

【摘要】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网络化,不仅是21世纪教育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学科克服自身弊端,进一步实现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本文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使之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教学效果;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整个教育界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必将为语文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在几年的教学中我有这样的体会:

一、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课文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在用课件执教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既设计了配乐配画课文朗读,又有从网上下载的作者资料、图片,还有用FLASH动画制成的春景图,再加上实景拍摄的春色图,让学生醉入了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上课时,学生眼睛看着,耳朵听着,心灵感受着,多感官的刺激,声形并茂的形式,把学生带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中,加深了理解和记忆。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 运用信息技术,节省时间,拓展空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样不仅能加速知识传播的速度,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现代学生的学习天地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他们在课外利用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多种媒体,凭借教育软件、校园网、资源库等,可以随时随地、有选择地学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想广泛阅读、多方涉猎是较难实现的。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有极大优势,它可以极大拓展学生阅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获得较大的选择自由。多种媒体的综合效应,还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语言信息的加工、汲取,可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吸纳和输出语文信息的质量,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合作,资源共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大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天地,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启发想象,培养创造。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躯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如在上《黄河颂》一课,我首先放映一段电影录象,一黄河之水来的画面,生动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再用一段精彩、感人的导语把学生引入情境,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看完录象后,我让学生根据画面中黄河展开想象,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电教媒体,结合教材内容,凭借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才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四、语文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语文教师要加强对语文教改的追求。教改的根本意义是凭借一切可能来兴利除弊,实现教学最优化。但有些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只一味地追求形式变化,却忽略了教育思想的改进。如果教师只是把原来的课堂教学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不仅不能让信息技术“化”掉语文学科原有的弊端,反而会失掉语文课堂教学中某些固有优势;把学生引上因特网去随意浏览,当然更不能与“优化”同日而语。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发现、探究、认识社会和接受新信息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知识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并重视反馈情况。 其次,语文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直观、形象、立体的综合效应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作用,让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开发。而不能仅是“板书”搬家,把写在小黑板上的内容挪到幻灯片上;或仅是书本和作业本搬家,把学生读纸制品的书、做纸制品的练习册子,变成从计算机屏幕上读书、做ppt。

再次,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必须更新观念。现在的社会,连农民都懂得通过互联网发布产品信息来推销产品,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仍然坚持传统观念,坚持一本教科书、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教学方式,必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被时代的列车所抛弃。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更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荣,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的开发性研究,使之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综上所述,我们相信,经过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只要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找到它们与教育规律的契合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和优化语文教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施方良、崔允淳主编的《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2、 黄埔全 《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法》 《课程、教材、教法》 1996年第10期

3、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5

4、刘福根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热点探析》

第五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效果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第三实验小学 杨瑞玲

德育是素质教育之魂、之首,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说过这样一句话:“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足见德育的重要性。2005年,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工作的谈话》中就指出“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定放松不得。”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学校、家庭、社会已基本得到了普及,做为学校工作重中之重的德育工作,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改变过去“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纠你改,我放你空”的传统德育工作状况,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德育管理

德育管理是一项很繁复的工作,管理者需要做很多全面、细致的工作,而利用信息技术却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各项工作初始的安排、布署中,在工作过程中的评比、检索中,在各种阶段性的汇总、归档中,信息技术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学生的学籍、教师的档案、学校各项工作的资料等都可以利用档案管理软件进行管理,如学生的学籍管理软件,一般都具备学生的成绩管理、奖惩记录、评语管理等学

生各项资料的管理功能,甚至可以上传学生的电子照片,且易于检索,学校或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能一目了然,管理起来非常地方便、快捷,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德育管理工作得到高度优化。

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家校合作

德育工作不能单靠学校的力量,更不能只靠老师的力量,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全力配合,需要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如果家庭的德育教育与学校的德育教育脱节,仅靠学校的一厢情愿,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是付之东流。我们经常说身教重于言教,而现在有的家长不仅“少言教”,更“轻身教”,而且我们常常会感觉到: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是规范教育,而在家庭接受的是实惠教育②

①。如何正确引导家长、取得家长的大力配合,充分发挥家庭在学生德育方面的作用,同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是通过“家访”,达到与家庭的沟通和交流,但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使许多老师和家长很难找到沟通的时间。后来许多老师采取了电话联系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在信息容量和传达信息的准确性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老师和家长之间可以更多一些交流的方式:现在许多学校都和通讯公司合作开通了校讯通、教育直通车等,以便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手机、手机对手机收发短信的方式达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及时沟通;学校或教师可以通过QQ、MSN

或网易泡泡与学生和家长联系;此外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网络博客等方式和平台进行交流。这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沟通更及时,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形成学校、家庭的德育合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

三、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德育氛围

如今,网络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网络时代的到来已是大势所趋、避无可避。信息技术不仅应该改变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也应该进一步拓宽德育工作的渠道。德育工作也应该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为学校在信息化时代的信息化教育保驾护航。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上网,而且大多数学生在家里也能上网,学校要发挥校园网在德育工作中的政治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加大网络道德文明意识的宣传和引导,向学生提供内容健康、知识丰富的网站地址,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搜索恰当的网上资源,浏览网上名人轶事,设计本班的班训、口号及个人名片,设计板报、壁报、画廊、橱窗、宣传栏,上传自己的校园广播稿件到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参与各层次道德标兵的评选投票……做到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人人参与德育,人人重视德育的德育氛围。

四、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德育手段

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无视教育环境和主体的变化,一味 ④

地说教,再就是看看图片,编排一些简单的小节目让学生表演,手段落后,方法陈旧,学生感觉索然无味,已无法遏制学生道德素质的下降和滑坡,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德育工作需要,引进信息技术的德育手段已迫在眉睫,大势所趋。比如在组织班会、队会、毕业典礼时引进信息技术手段,配合内容,播放适当的视频、音乐、动画,展示适当的场景、图片,这样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使学生身临其境,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又大大提高了德育的效果。再比如召开家长会、举行家长学校讲座时,传统的家长会是把家长集中到一个相对宽敞一些的场所,或者分别集中到自家孩子的教室,由相关人员语重心长地大讲一通,家长能听到多少,能听进去多少,能记住多少,能理解多少,回去能践行多少,却不得而知。而引进信息技术手段,或全校集中,或分班集中,通过播放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边播放,边讲解,边交流,既直观又生动,使枯燥的讲解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必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更是我们正在努力和一直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发挥信息技术课在丰富德育手段上的优势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和研究的问题。手段的丰富与进步,势必会大大提高德育水平,促进德育效果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校园网站德育功能

校园网站的建立使学校德育又增添了一个新的阵地,只

要网站内容适当,学生对本学校的网站势必会比对其它网站的更关注,而正是利用这一点,在网站上开设诸如“知心姐姐”、“师生风采”、“名人故事”、“时势动态”、“校园心声”、“班级风貌”、“少先队园地”等栏目,让学生通过登录学校网站,了解学校的动态和发展,对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接受正面的教育和启迪。还可以尝试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工具,打破学生的班际界限,组织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班会课即网络班会课,利用网络在时空上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校园网站走进“校园交流室”,在相对灵活一些的班会课的时间段,实现班班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和包括家长在内的“主题交流”。使大家在同一时间段里,在同一平台上,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网络班会是对班会形式的一种创新和拓展,一定会深受学生喜爱,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和更广泛的交流与互动。

总之,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崭新的机遇与平台,为德育工作水平和效果的提高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都要把握机会,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努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①《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8年第4期 ②《家庭教育导读》2007年5期

③《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2010年第6期 ④《教育前沿(综合版)》2007年01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教师评优先进事迹下一篇:学校交通安全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