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发展论文

2022-05-17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日本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在回顾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日本经济成功的经验,认为其经济发展的成功得益于其积极的海外联系,完善的教育制度和保证经济迅速赶超的经济制度。关键词:经济发展;日本经济;人力资本;制度;国际贸易1日本积极的对外经济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外经济联系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

第一篇:日本经济发展论文

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摘要: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东北太平洋发生了里氏9.0级强烈地震。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此次强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日本作为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经济体,作为这次货币泛滥的因素之一,日本的地震会对其经济产生很严重的影响,通过对日本地震前后日本经济的分析、对比,并提出灾后如何进行经济复苏的问题,有助于应对日本经济破坏带给日本本国及全球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地震;工业中心;日本经济;经济复苏

1地震前日本经济状况分析

1.1日本汽车产业的功能与地位分析

汽车产业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它的出现和发展对整个世界都有很深刻的意义。如今,全世界关于汽车一系列的运作和发展也已经非常成熟,形成了美国,日本,欧洲这一发达的汽车工业区。在整个的汽车发展过程中,相对于欧美的汽车产业,日本汽车产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但是后来居上的日本汽车产业发挥了其无与伦比的优势,以合理的价格、超前的技术,稳定的性能、快速的更新及多样化的产品,在充满竞争力国际汽车市场上逐渐占得一席之位,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汽车强国。

日本汽车工业的现状可概括为三点:产能旺盛,国内汽车市场接近饱和,出口优势明显。

(1)强大的生产力。

1990年,日本汽车的生产量达到了1348万辆,使得日本汽车行业陷入低谷。但是自2000年以来,日本汽车总量开始逐步上升,平均的年增幅超过2%。到2006年,日本的汽车产量已经超越了美国,成为了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在2007年,日本汽车总产量突破1160万辆,同比涨幅达到1%,产值达到21亿日元,同比的涨幅到达7%。与此同时,日本作为全世界最大的乘用车生产国,2007年的乘用车生产量已经达到了1000万辆,2008年日本汽车总产量略有下降,也达到了1156万辆。

(2)市场趋近饱和。

2007年,在日本本土的汽车销售量一共是1288.4万辆,承载人过千的汽车保有量近600辆,这时的日本汽车市场已经开始达到饱和状态,这直接导致国内需要的急剧下降。其中,在2000年需求量到顶时开始出现下滑,2007年下滑最为严重,不管是新车还是二手车销量都明显下降很多。

(3)明显的出口优势。

日本的汽车产能虽然位列全世界第一,但其实国内的消费市场并没有很活跃,它的汽车产品绝大部分还是依附于国外市场。当然,本身日本的国内市场就不大,因此,从汽车业刚起步之时就把主要的目标锁定在海外,自1970年,日本汽车的出口量就占据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直到2000年,这一比例还在持续的上升,到了2007年,日本汽车的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已经达到56.5%,超过了第二大汽车出口的德国,一直位居全世界汽车出口第一的行列。

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都有很大的冲击力,汽车业自然不能避免,作为日本最大产业的汽车业也受到不小的影响,总产量开始下降,国内市场全面萎缩。然而,这一现象在出口量上并未出现,2008年日本汽车出口量达到672万辆,同比增长3%。可见日本汽车明显的出口优势。

1.2日本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功,国内外诸多有利因素构成了日本经济大国地位及其发展前景的基点。日本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其中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借鉴的历史经验教训,其地位的稳固与否以及今后的发展态势如何,将对东亚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亚太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二战之后,日本的化学工业,电子工业,电力工业都开始发展起来。因为电力行业在战争中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日本政府决定优先恢复,所以它的发展在主要的西方国家中是最快的。而石油化工作为日本新型的工业,在化工业也占有很大的比重。而电子工业的神速发展已经逐渐赶上美国。纺织业发展相对较慢,但由于合成纤维的快速增长,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生产国。

除此之外,日本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也非常之快,从世界贸易排名表上可以看出,已经由20世纪50年代的第七上升到70年代的第三,仅在美国和德国之后。如今,世界性的信贷短缺和通货膨胀依然是很严重的问题,而日资膨胀也曾亮起过红灯。但是从长期或者结构因素分析,日本的金融实力和创汇能力其实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日本依然是上世纪末之前的最大资本输出国。如今,世界排名前20的银行中日本占了14家,并且前8名全是日本。到上世纪末,日本对外净资产超过了1万亿美元。虽然“信用危机”事件也在日本过,但在短期内,想要改变日本作为“世界的金库”这一事实基本是不可能的。

2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2.1地震对日本经济的破坏程度

根据日本官方估算,1995年1月阪神-淡路大地震的经济损失总额高达9.9万亿日元。建筑和其它与基础设施相关的损失达到7万亿日元。本次东北太平洋地震,强大的震级和海啸给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基础设施相关的损失可能高达数万亿日元。

2.2地震对日本经济产生的短期影响

2010年是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经济发展最好的一年,经济增长也回到了2%以上的正常水平,开始出现企稳向好的趋势。正是由于日本经济这一良好的局面,很多国际市场对日本经济逐渐恢复信心。虽然此次大地震主要涉及的日本东北地区的GDP比重并不是很大,但是受到地震影响的汽车以及相关产业在日本GDP增长中占到了50%以上,因为地震引发的电力供应紧张、核爆炸、国内生产链条中断和旅游商业活动减少等直接影响以及消费者信心下降等间接影响,将对日本的经济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而这些影响将远远超过灾后经济重建带来的GDP拉动效应。以阪神-淡路大地震为鉴,短期内,这一次的东北太平洋地震将对日本经济复苏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表11995年阪神大地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2季度

2.3地震对日本经济产生的长期影响

(1) 对储蓄/投资差额的影响:企业部门中长期厌恶风险,就业条件恶化。

阪神-淡路大地震后的投资/储蓄差额情况(表2)。政府部门的赤字未出现显著上升;至于本次地震,就目前来看财政状况发生严重恶化似乎不太可能。美国经济疲软引起的日元升值导致对外储蓄/投资差额恶化(经常账户盈余减少)。家庭储蓄1995年1季度和2季度暂时增加,但重建期间逐渐下降。企业存款由于短期现金需求而下降,但美国经济疲软及日元升值令企业避险偏好增强,推动企业存款逐渐回升,这导致就业条件恶化。

这一次地震对储蓄/投资差额的影响可能会与阪神-淡路大地震刚发生后的情形类似。为避免企业部门重蹈中长期内变得厌恶风险的覆辙,日本政府必须采取果断行动来减轻日元升值忧虑,同时帮助维持金融系统稳定。

汇率是影响宏观经济和储蓄/投资差额的关键因素,日元大幅升值可能会延长经济遭受下行压力的时间。

表21995年阪神大地震对储蓄、投资差额的影响

4季度

资料来源:MIC、瑞银。(3)对汇率的影响。

至少从神户地震后该汇率跌至80以下可能蕴含的暗示意义而言,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在于美元/日元汇率。由于3月31日正值财年结账日前的资金回流高峰,因此日本面临机构投资者海外资金回流的威胁,引领回流的可能将是本财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外国债券投资的保险公司。因此,与1990年代中期相比,在当前的宏观背景下发生美元/日元大跌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4)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日本政府计划从2010财年预算中拨款2000亿日元并考虑动用2011财年预算中的一部分任意准备金(1.3万亿日元),将儿童补贴恢复为育儿补贴并动用1.5 万亿日元。日本政府初期将推出约1.5万亿日元的补充预算,随后将再推出约几万亿日元的补充预算,部分资金将通过新发国债筹集。

日本央行决定实行一项紧急资金操作,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7万亿日元。除收购价值3万亿日元的国债外,日本央行还将提供约10万亿日元资金,因此流动性短缺局面应能得到缓解。另外,日本央行决定采取更多的货币放宽措施,将国债、企业债券、ETF和资产的目标收购额从5万亿元提高至10万亿元,以应对金融系统面临的压力和重建工作中不断增加的资金需求。这些措施可能起到镇定市场和商业情绪的作用,并令政府在为重建制订预算和筹集资金时更为容易。

3以汽车行业为例分析地震对日本经济的破坏性

3.1汽车产业的主导优势受到了巨大冲击

此次东北太平洋地震以其引发的海啸使得日本汽车产业受到的严重的打击,并且危害到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海外产业链。2007年的日本新潟县6.8级地震,由于日本理研汽车零部件工厂供应中断,导致了各大汽车生产企业被迫停产。这一教训让日本开始认识到建立完备配套体系的重要性并做了相应调整,随后日本汽车企业逐步恢复生产,地震灾害对汽车产业链的影响将会减少。

(1) 日本本土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大面积停产,损失惨重。

东北太平洋地震的重灾区东北部地区主要集中了汽车、核电、石油化工、半导体等众多重要产业工厂,其经济规模占到日本GDP的8%左右,其中汽车产业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该地区主要汽车产业归纳如下:

表3日本东北地区主要汽车厂及其产品、产能列表

地区工厂主要产品年产能宫城丰田汽车

东北公司整车、ABS零部件、悬吊系统、车桥与变矩器等整车12万辆福岛日产IWAKI

工厂VQ系列引擎与其铸造零部件约50万套枥木日产整车与零部件整车27万辆五十铃商用车用柴油机零部件不详本田引擎与其铸造零部件、差速器、轻型4WD零部件不详资料来源:日本工业协会,mysteel。

(2)地震对日本本土汽车产业的影响。

①直接影响。这次的地震使得日本东海岸地区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以及公路交通设施都遭受重创。特别大量高速公路、铁路和港口被地震摧毁,并且在短时间内无法修复,这种交通带来的各种不便也使得日本的汽车企业下面的整车工厂陷入了供应短缺的困境,并且这一局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消除。除此之外,地震还造成了厂房损坏、设备检修、零部件供应短缺、电力短缺、电子行业中断供应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将影响汽车产能的提高。

②间接影响。日本汽车产业一直以出口为导向,以2010年的汽车产量为例,日本的汽车出口量为4838356辆,相对于9625940辆的汽车总产量,出口所占比例高达50.3%,同比增长5.3%。此次地震的发生,破坏了日本继金融危机以来的良好复苏态势。日本各大港口现都忙于救灾,主要港口都已关闭,各大汽车企业纷纷停产、关闭,这些都对出口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以丰田为例,在这次地震中的关东汽车工业公司和中央汽车公司,他们主要出口车型包括雅力士、ScionXB和ScionXD等,但是这些工厂的停产、关闭将会延迟日本汽车和零部件的出口,对丰田的出口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使正处于恢复期的汽车业的供应基地陷入窘境。3.2汽车供应链断裂危机的原因及带来的机遇

日本供应链危机在地震后迅速爆发并席卷全国和日本企业采取的低库存的管理方式不无关系。首先,日本汽车企业的管理模式是“高信息化+低库存配件”,这种模式要求组件和半成品运至厂房后能很快被组装成汽车,因此零部件只能满足一两天的生产。因此一旦出现运输故障,就会使得整个模式受到影响,而地震就是对运输造成了影响。这种管理模式对于成本控制非常有效,但弊端也非常明显,一旦出现意外,供应链将会迅速断裂。其次,零部件产业生产大多都集中在日本国内,使得整个汽车生产对日本本土零部件供应的产生依赖,也是此次供应链危机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此次地震产生的危机也为日本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

另一方面,虽然地震使得许多的制造业工厂停工,但是“京滨工业地带”内绝大多数企业的设备厂房并没有受到毁灭性的的破坏,而且精锐的技术研发和制造队伍存留了下来,所以即便是损失了工业设备,很大的部分是在日本的本国国土就可以进行生产和补充的,无需借助外力。所以说,只要是实体产业的“精髓”留下来,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变,实体经济遭受破坏对金融、期货等产业的影响就是可控的。更重要的是,日本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有他独特的重要性,只要经济不发生持续的紊乱,在这个灾害处置体制完备的国度,恢复经济也不需要太长的时间。

4结束语

3月11日日本发了历史上最大的地震,除了地震带来的死伤,地震的危害对于努力寻求出口拜托“失去的十年”经济衰退期的日本来说,意义更是不同凡响。虽然目前还是无法得出具体的数据,但是不管是伤亡的人数还是对经济造成的损失,都将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数字。也许这将是历史上最为昂贵的自然灾害,并且这种影响不仅仅只是针对日本本国,对太平洋两岸,对中国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当然由于地震和之后的海啸带来的对商品期货以及货币市场的影响将持续的渗透到全球经济之中,中国和美国都无法避免。强震之后的日本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不仅对日本本国经济复苏有重要意义,对全球各经济体应对即将到来的经济冲击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木森.日本汽车工业近况及其发展战略[J].世界汽车,2003,(6).

[2]薛可.解剖日本强势汽车品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01.

[3]吴建华.战后日本经济复兴的国内外政治条件[J].世界历史,1991,(5).

[4]吴令瑜.西太平洋的曙光——亚太经济纵论[M].南昌:江西高教出版社,1995:62204.

[5]张季风.日本经济:现状与展望[J].亚飞纵横,2007,(1).

[6]邓仕超.东亚合作中日本的地位及其立场探析[J].东南亚研究,2004,(4).

作者:王蕾

第二篇: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

摘要:在回顾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日本经济成功的经验,认为其经济发展的成功得益于其积极的海外联系,完善的教育制度和保证经济迅速赶超的经济制度。

关键词:经济发展;日本经济;人力资本;制度;国际贸易

1 日本积极的对外经济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外经济联系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开放前的日本经济停滞了将近200年,而打开国门后才开始了真正的经济发展,虽然最初的通商带来了日本民族经济的危机,但是正是开放后引入的外界压力带给了日本奋发图强的动力,让日本痛下改革的决心,可以说,没有与外界的接触,日本不可能有发展的最初动力,更不可能出现由统治阶级主导的社会改革,对外经济联系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改革过程中,日本的对外经济联系发挥了积极的信道作用,联系了日本国内与西方先进的知识体系,使日本能够获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

“求知于世界”是日本改革的基本方针,西方国家繁荣的经济和强大的国家实力让日本对西方世界充满了向往。1871年12月,明治政府派出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包括大藏、工部、外务、文部等51名官员对欧美国家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岩仓一行参观了西方国家的工厂,体验了西方先进的社会生产模式。这次出访对日本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实现社会知识增长具有深刻意义;首先,“使日本在政治体制上找到了所要追求的方向,那就是德国的立宪君主制。”第二,此次出访使日本政府官员发现了当时东西方在价值观和教育方面的差异,“东洋之学自政治道德出,唯据修身一科推究”,“耻于研究一草一木”这些认识促使岩仓使团代表回国后积极主张兴办现代教育,鼓励国人重视务实,发展生产;第三,岩仓代表团走遍了英国先进的工业城市,深入学习了欧洲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工厂制度,为日本引进和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兴建现代工厂学习到了经验。岩仓使团的欧美之行可以说是日本积极对外联系的开始,是日本主动与世界先进知识体系接触的第一步。

“贸易立国”是明治维新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贸易,日本不仅开辟了海外市场,为本国工业发展提供了拓展需求范围,更重要的是,日本实行了有选择的进口政策,工业生产的机器最初全部从英国进口最先进的设备,例如1883年,私人投资建立的大阪纺织厂内所使用的全部都是进口的精纺机,并直接效仿英国兰开夏公司的经验,获得成功。“二战前,日本的新技术几乎完全依靠进口,主要集中在进口一般设备、蒸汽机、纺织机等”。

人才交流也是日本对外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曾经向发达国家派出大批留学生,这些学生回国后带回了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直接促进了日本的知识增长。

2 日本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保证了新知识的吸收

与美国不同,日本在发展初期并没有高素质的移民所奠定的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剥削和贫困落后的生活状态下,大多数日本国民并没有接受过现代科学教育,但是这并不等于日本缺乏高素质的国民,从德川(江户)时代起,日本国民就开始普遍接受私塾教育,在1868年,私塾多达12000~13000所,学生数达到837000人。私塾教育使日本国民具备了基本的读写能力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这让国民能够迅速接受明治时代的新的教育。

明治时代,统治者将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1872年,政府开始实行义务教育,1873年,日本社会人学率达到28%,并且通过1886年的新的学校条例、1889年的《帝国宪法》和1890年的《帝国教育公告》,依据国内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育制度,使之更加符合日本国情。1892年,开始兴办职业教育,为现代工厂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虽然对于明治时代的教育效果存在争议,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是较江户时代的退步,但是事实上,明治时代所建立的现代教育体系将西方科学正式引入到日本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国民能够熟悉并理解“西方技艺”,培养了一批在日本经济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现代企业家。

进入20世纪,日本教育加速发展。小学入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普及了中学教育,更多国民接受大学教育,从国民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来比较,日本的国民素质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了。二战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日本政府选择率先恢复教育,在当时社会居民基本温饱都难以实现的条件下,要求儿童就是光着脚也要上学,集中了社会大量资源支持教育。教育在日本作为最基本的要求,被政府和民众所重视,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传统和风气,为日本培养了大批人才,提高了日本国民的基本素质,是日本经济从落后到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因素。

3 日本的社会规范发挥了保证知识增长的作用

首先,日本社会正式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日本的社会法律、法规起到了保证知识传播体系建立以促进知识增长的作用。倒幕运动废除了封建割据,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维新的许多政策能够在全国贯彻执行,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另外,统一的中央政权能够集中全国资源为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证。作为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下的小国,日本不能象美国一样,依靠经济个体的自发力量发展经济,只能依靠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集中分散的资源,带领人民克服无处不在的封建残余影响,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

1889年,明治宪法公布,这是日本传统政治思想与西方现代政治原则的融合,虽然明治宪法保证甚至加强了天皇高于政府的绝对权力,但是也对总理、内阁、议会等现代政体形式做出规定,奠定了近代以法统治的基础,并且在机构设置上给予了国民参政的发展机会。以宪法为代表的各种法律、法规都遵循明治维新“富国强民”的基本目的,以“殖产兴业”为导向,保证以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积极鼓励与西方世界的对外联系。

其次,日本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日本的社会道德、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对人们经济行为起到了潜在的约束、引导和引导作用,进而使经济主体能够为实现社会目标而做出行动决策,对于日本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证和激励作用。

日本国民对国家状态的认识和对发达国家的向往保证了日本经济的对外经济联系。日本开国后,面对国外发达的西方世界。全社会形成了一种向往和学习的氛围,而不是盲目抵制外来文明。日本在领略到西方先进知识的巨大力量后,正确认识到自己落后国家的位置,明确将自身定义为落后国家,全体国民接受这种地位并渴望通过学习改变现状,形成了学习西方的社会风气。

另一種社会价值观——集体精神保证了国民主动通过各种努力去提升自身素质。明治维新向日本国民灌输“忠君爱国”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贯彻到经济生活中,转化为对企业的忠诚,形成社会的集体意识。日本的集体精神是基于个人奋斗基础上的,也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只是价值的评判是以对企业的贡献为标准的,日本企业大多实行员工的终身制,这种企业制度安排中,员工的贡献能够被真实的考核并作为升迁的标准,所以这种集体精神并没有产生“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而通过集体的肯定激励个人努力奋斗。在认识到只有掌握新知识才能促进企业发展并获得个人晋升机会后,日本国民积极接受教育,学习不断从西方涌人的新知识,提升个人素质。

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日本的社会规范都以激励积极主体掌握新知识为指向,保证了知识传播体系的建立和社会知识的增长。

作者:高 杰

第三篇:日本儿童学发展管窥

[摘要]本文简述了日本儿童学的提出过程,介绍了日本东大阪大学设立的儿童学专业课程概况,总结了日本东大阪大学儿童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日本儿童学研究和儿童学专业课程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儿童学;儿童学研究;儿童学系;儿童学专业

一、日本儿童学的提出

(一)儿童学的提出

“儿童学”一词,最早在英语中拼写为paidologie或paidology,其后英语中又出现了paedology的拼写,也可称为Child Science。“儿童学”意指研究儿童的行为表现及影响儿童发展因素的一门学科。

“儿童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研究者奥斯卡·克里斯蒙(Oscar Chrisman)1893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他给儿童学做了如下定义:“儿童学为一种纯正科学,其职能在于对儿童的生活、发达观念及其本体进行研究。儿童至儿童学,如植物至植物学的研究。”

奥斯卡·克里斯蒙将儿童学视为研究儿童本体及其发展的纯科学。以后,儿童学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无论儿童是正常的或是异常的,凡与儿童个体及系统(现在的或历史的)两方面有关系的问题,如儿童的身体及精神的构成,机能的发展及对生活环境的适应等都属于儿童学研究的范围。

在克里斯蒙的影响下,儿童学逐渐被重视,尤其在19世纪末,儿童学作为对儿童展开全面研究的学科而风靡欧洲。1909年,在波兰哲学家卡之米尔·特瓦尔托夫斯基(Kazimierz Twardowski)的号召下,一个有关儿童学的社会组织在乌克兰成立。1910年,类似的社会组织也在波兰克拉科夫形成。1911年,首届国际儿童学会议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举行,22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除欧洲外,世界其他地区也出现了对“儿童学”的研究。苏联心理学家、神经学家弗拉基米尔·别赫捷列夫(vladimir Bekhterev)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代表。他将大脑的研究、精神活动的研究与儿童学研究相结合。之后,作为心理学协会的一部分,苏联于1918年成立了儿童学研究协会。1920-1930年间,儿童学作为一门科学在苏联兴起研究热潮,发行了儿童学杂志《PEDOLOGYYA》。1982年,挪威成立国立儿童研究中心,开展综合性儿童研究,举办了许多国际会议,出版了跨学科儿童研究领域的期刊《童年:全球儿童研究杂志》。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儿童多学科整合研究网、英国雷丁大学的国际童年(文学、文化和媒体)研究中心、美国鲁特格斯(Rutgers)大学儿童和童年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相继成立。

(二)日本儿童学的提出

1959年,日本的松村康平提出要理解儿童,除了需要掌握关于儿童本身的知识外,还需要把握围绕儿童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状况。1975年,平井义信指出:世界和日本的儿童研究过分深入部分的专门领域,以至疏于对儿童整体的把握,因此展望未来,有必要进行把握儿童整体的研究。特别是在现代,伴随犯罪率的增加,环境、能源等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儿童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现状使日本社会更加关注儿童,期望深入、全面地研究儿童问题,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能力的儿童研究和教育专业人员,以改善儿童成长与学习的环境,帮助解决儿童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基于同样的背景,日本教育界人士也开始反思大学在培养儿童研究和儿童教育专业人员方面的缺陷,认为大学“对于教育中的扭曲现象反应迟钝,导致了深刻的教育荒废”。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立儿童医院名誉院长小林登1996年在美好生活公司(Beilesse Corporation)的帮助下成立了“儿童学研究所网(Child Research Net)。2003年11月,该研究网牵头设立了“日本儿童学会”,并提出“儿童学”是一门旨在将医学、儿科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起来,综合地探究和解决当今儿童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综合科学。“儿童学”需要以“人类生存原点的儿童”为共识,把握儿童原理性的位置,站在儿童的立场,从人类的整体构造观察和研究现实社会中的儿童。因为生物学的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给儿童带来的影响更大、更复杂,儿童研究需要的不仅仅是以往的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还需要行为科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等更加广阔的学科理念和知识基础,这样的研究才能使教育深化对儿童的理解,使儿童教育重新回归儿童本身。

二、日本东大阪大学儿童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特点分析

未来研究儿童问题与从事儿童教育的专业人员为了理解儿童,做好育儿工作,就需要了解儿童的行为,并在与儿童发展相关的领域进行广泛而扎实的学习。为此,以往与儿童教育相关的专业教育需要实现一种专业范式的转换。日本东大阪大学根据社会需求,最先在日本开设了儿童学专业课程。从2002年开始,出于社会要求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东大阪大学成立了儿童学系,设置了“儿童学”本专科专业,以培养从事儿童问题研究和儿童教育的专业人员。

(一)东大阪大学儿童学专业的课程架构

由表1可见,日本东大阪大学儿童学专业课程分为一般教育课程、儿童学专业课程和教育与学科教育专业类课程(选修)三部分。其中儿童学专业课程占54.3%,处于整个培养方案的核心地位,集中体现了其专业特色,不仅其所占学分比重最大,课程门类较多,而且课程内容涉及儿童学基础研究、儿童学专业综合性学习等许多方面。

(二)东大阪大学儿童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1 课程设置注重现实性和广泛性。

东大阪大学儿童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在各类小型课程上,包括儿童与社会、儿童与家庭、儿童与医学、儿童与服装、儿童与住宅、儿童与玩具等专题课程。这样的课程规模小,时限短,所需时间一般不持续整个学期,但课程的视角广泛,涉及与儿童生长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为了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影响儿童的诸多要素,大学会专门聘请儿童研究方面的专家进行现场教学和讲座,如请儿童玩具开发商担任“儿童与玩具”课程的教师,让学生在深刻理解儿童与玩具关系的基础上尝试动手制作玩具。多途径的教学带来了教学的多样化和生动化,促进了学生对儿童本质的理解。

2 课程设置注重生态性和整体l生。

儿童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从整体的观点出发,以综合科学、生物学为基础,兼及家庭、地区的差异性,致力于对现代社会儿童的基本特性与整体形象的研究。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家庭、儿童与社会、儿童与住所、儿童与环境、儿童与人际关系、儿童与玩具、儿童与服装等课程以儿童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力图理解儿童所体验的世界,包括儿童

物质生存环境、儿童精神需求环境、儿童社会活动环境以及儿童的人际环境等。生活文化论、儿童文化研究、精神生活、交往论、国际儿童文化研究、地区社会论等课程以多元文化的视角阐明各种文化中的儿童观,反省成人对儿童自以为是、偏颇的认识,重新审视儿童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寻找真正属于儿童的文化。

3 课程设置注重以儿童为中心的实践取向。

儿童学课程设置关注育儿的具体问题,不仅在教育与学科教育专业类课程中设立了教育实践类课程模块,开设了初等教育实习ab、初等教育实习事前事后指导、保育实习Iab、保育实习事前事后指导、保育实习II、保育实习III等课程供学生选修实践,而且在儿童学专业课程中开设了社会教育演习、休闲演习、志愿者活动演习、社工演习、儿童咨询演习、育儿支持演习、儿童学现场实习ab、育儿实践观察研究ah等实践性很强的必修课程。此外,东大阪大学儿童学专业在深化学生对儿童理解的基础上,开设了儿童教育专业类和学科教育专业类的选修课程,如音乐科教学法、算术科教学法等技能类和应用性课程。这些实践课程分布于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年段,教学上多采用情境式和临床诊断式的方法,从而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育儿实践能力。

三、对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启示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突出对儿童本体行为的研究

儿童学的提出带来的不仅是名称变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儿童学与注重教学艺术和方法的教育学(pedagogy)不同,它更注重对儿童本体行为的研究,注重把握儿童的身心特点,从而真正把握儿童的本质特性。反观我们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其设置更多地从学科教授的便利性出发,而未从儿童本体出发,未考虑儿童发展的序列、规律和众多影响因素下的实体表现。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下,学生们学的多是一些高谈阔论式的理论与原理,而对于他们今后所要面对的教育对象了解不多,以致学生在毕业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难以适应幼儿园教育的教学实践。因此,以培养未来幼儿教师为目标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强化学生对未来教育对象——幼儿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以儿童的视角、立场和生命发展需要来研究问题、设置课程,促进课程向以“儿童生命发展为本”的教育原点回归。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反映对影响儿童发展的各种生态因素的研究

儿童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地域以及社会等诸多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考虑影响儿童发展的各类生态因素。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不应囿于传统学前教育研究的领域,而应树立起“大教育观”,在超越儿童心理与教育的领域中开展学前儿童研究。传统的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课程范围可相对拓宽,延伸到影响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生态因素,如考虑社会产业(服装、玩具、社会福利)、社会环境(社区、社会发展)等领域,思考如何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来开发儿童玩具、设计儿童服装、保护儿童所居住的环境,探讨地区、社会等问题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研究现代信息网络、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发展影响等。

(三)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

日本东大阪大学儿童学专业对学生育儿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相关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当前,我国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虽然有实践类的课程,但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一直处于较低的地位,一般只有大学低年级进行的为期1—2周的集中见习、应学科教学法开设的需要而安排的零星见习和大学四年级进行的为期8—10周的实习。实践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时间也不尽充分,学生的实践技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强化培养,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受东大阪大学儿童学课程设置的启发,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宜将实践渗透到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时期,可以尝试将实践课程安排在每个学期内,通过分散见习、指导见习、实习和研习等方式促使师范生更多地进入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以使其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理解理论,提升教育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2][4][6][9]方明生,万丽红等儿童学的提出与日本大学设置的儿童学专业课程,外国中小学研究,2008,(2)

[3]关宽一,儿童学概论,程王雪等译,南京:公民书局出版社,1922:78

[5]万秀兰,金楠,国外儿童学现状及其启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3)

[7]水原克敏,现代日本教育课程改革,方明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32

[8]Child ResearchOrganization(2003),KODOMOGAKU,htcp://www.cm,or.jp/KODOMOGAKU/index.html.2008—7—15

[10]Higashiosaka Collegeg008).ChiId Science.http://www.higashiosaka:ac.jp/,2008-7-8

[11]王小英,教育原点的偏离与回归:点化与润泽生命,学前教育研究,2008,(4)

[12]由显斌,新教改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学前教育研究,2009,(1)

作者:高 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乌市城市管理论文下一篇:学生公寓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