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2022-05-15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对外直接投资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走出去”战略下对外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和流量也逐年增加,但遭遇的投资壁垒也日益增加。外国政府对我国对外投资项目进行审查时,更易对国有企业主导的对外投资项目进行阻碍,同时也更加注重投资企业的利益分享和社会责任承担。

第一篇: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从后发展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看印度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摘要:近几年,印度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崭露头角,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这得益于印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绩斐然、绩效显著。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然而随着印度等后发展国家跨国公司的崛起,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也需在诸多方面进行完善,以便能更好地解释后发展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新动向。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印度;跨国公司

从20世纪60年代起,拉美、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陆续向国外和境外直接投资。70年代中后期,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一些成员的投资方式也从贷款转向间接投资,进而转向直接投资。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大、中、小企业纷纷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不少企业还直接打入了发达国家的内部市场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国际经济力量。同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竞争优势和动机上出现了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明显不同的特征,这就对原有的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等国际投资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一些学者展开了针对后发展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条件的研究。

一、后发展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1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在80年代初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给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流出数量级标准以及投资构成的结构。其中心命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1)经济发展阶段;(2)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邓宁区分了四个经济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美元以下。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只有少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并且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1500美元之间,外国对本国的投资量有所增加,而本国对外直接投资量仍然是零,从而净对外直接投资(NOI)呈负数增长。在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500—4750美元之间,在这一阶段,外国直接投资量仍然大于其对外直接投资,不过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处于经济发展第四阶段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750美元以上)其净对外直接投资呈正数增长。

2 小规模技术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L.T.Wells)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具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优势。许多发展中国家正是开发了满足小规模市场的劳动密集型技术而获得了竞争优势。二是具有在当地采购和提供特殊产品的优势。为了减少因从工业国进口技术而造成投入增加,被投资的发展中国家也渴望得到那些着眼于使用当地材料的革新成果,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便寻求用本地供应来代替。三是具有接近周边国家市场、低价营销的优势。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主要通过较低的市场价格来进行促销。由此推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象主要是具有市场规模小的周边发展阶段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个结论只能解释少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3 技术地方化理论。牛津大学的印度经济学家拉奥(Sanyjaya Lall,1983)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提出了关于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技术地方化理论。他认为,虽然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表现在规模小、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等方面,但这些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形成自己的“特定优势”。这是因为当一些发达国家过时的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小规模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相匹配时,能够产生适用于当地的技术优势;在购买力水平较低时,由于消费者偏好差异也可以开发出非名牌但却有竞争力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与成本优势以及民族或语言的联系,也会形成竞争优势。这个理论较好地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解释了部分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投资的现象,但仍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投资的问题。

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等从小规模市场、低成本、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性以及民族特点等方面解释了适用而非绝对先进的技术会在小规模、低成本和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相对优势,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够对相对更落后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这与传统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因为拥有垄断优势从而可以对较低发展程度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是异曲同工的,仍然是以发展中国家企业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为前提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有了飞速发展,出现了新的特征,如向发达国家的投资等,这与“传统”的工业化国家在所有权优势、动机、产业和区位分布上有着显著不同,这些都需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近年来学者发现技术劣势反而成为促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之一,因而获取优势型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成为研究热点。这种观点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都找到了实证案例,如Kogut和Chang(1991)、Neven和Siotis(1996)、B|onigen(1997)发现日本和美国、美国和欧洲之间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源于技术获取动机,而不是企业自身的内部化优势。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处于技术劣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正逐渐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在国际上寻求技术优势的有力工具和手段。对于由相对较不发达国家向较发达国家的FDI,一般称为逆向型对外直接投资,这类FDI本身不一定具备垄断优势前提。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对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当地的技术资源优势获得逆向技术转移,并可以向母国进行“返流”和传递。

二、新世纪以来印度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作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发展中大国,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继续着9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势头,在以跨国并购为主导的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浪潮中也获得了迅猛发展。在投资行业上,除传统的制造业外,服务业发展迅速,占到了对外直接投资的60%。制造业集中在钢铁和制药领域,而服务业则集中在IT、通讯、软件、传媒、出版等领域,这些领域均是印度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此外,印度企业对能源领域的投资也在迅速发展。在投资方式上,除传统的合资、独资以外,兼并与收购(并购)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印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印度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投资量增大。就投资量而言,不论是单个项目的投资,还是总的对外直接投资量都有了显著的增长。2004年,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出资17亿美元,购买俄罗斯萨哈林油田20%的股权,投资量如此大的一笔交易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印度企业来说是不能想象的。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资料,在2001—2002年度,印度批准境外投资905项,协议金额30.256亿美元,实际投资9.749亿美元;2002—2003

年度,批准境外投资1029项,协议金额14.703亿美元,实际投资8.472亿美元。印度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由1996年的6亿美元增长至2003年的51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4位。其中2001—2003年期间年均FDI流出量达到ll亿美元,这个数字与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不相上下,是欧洲国家希腊的两倍。按照印度储备银行公布的数字,2003—2004年度印度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到15亿美元,使对外投资总额达到66亿美元。从2000年3月到2006年3月,印度批准境外直接投资由2204项增加到8620项,投资存量由协议金额41.51亿美元增加到163.95亿美元,实际投资存量由7.94亿美元增加到81.81亿美元,分别增长了295%和930%。

2 投资行业分布广。进入新世纪的头几年,尽管大部分的印度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制药业上,但流入到非金融服务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占到了总量的36%。在服务业领域,印度的信息技术(IT)公司积极向海外扩张,建立分支机构以扩大市场或更好地为海外客户提供服务。印度排名前15位的软件企业及提供相关服务的企业都已向海外进行直接投资,而且大多投资于发达国家。此外,印度的呼叫中心和业务流程外包公司(BPO)也在海外建立了广泛的业务。

3 区位上,大力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化,更多的印度跨国企业选择进人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美国是印度最重要的海外直接投资目的地。从1996—2003年,流向美国的直接投资占印度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19%。同时,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也正在成为印度重要的直接投资目的国。至2004年,印度企业在英国共有440个投资项目,而且大部分集中在IT及相关产业中,印度已经成为英国第八大投资者。

4 投资方式多样。进入新世纪,印度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更趋多样化。跨国并购成为近几年印度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一个重要模式,同时也成为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这也符合当今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潮流。2000—2003年期间,印度企业参与全球跨国并购案例182起。2003年以来,印度各行各业海外收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不管是汽车零部件、制药、运输还是电信业、软件业,印度企业正显示出在世界市场上展开竞争力的愿望和能力。

据美国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统计,仅2005年头8个月,印度企业就收购了62家海外公司,耗资17亿美元,相当于2001年全年的4倍。美国的《国际先驱论坛报》感叹道:“印度公司正在悄悄的蚕食世界经济。”

印度企业从2006年开始又大幅加快了海外并购投资的步伐。无论是在信息产业还是在制造业领域,都曾多次出现大手笔,一年当中总共有超过120家海外企业被印度公司收购兼并,总价值超过100亿美元,占据了印度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外收购总额的50%以上。到2006年底,仅钢铁业龙头塔塔集团一家便累计收购了21家海外企业,其中,塔塔集团斥资80亿美元收购欧洲康力斯集团更被视为展示印度企业实力的经典之作。而印度制药业的龙头老大兰巴克西有限公司也同样不甘示弱,与一家私营企业联手共同收购了德国大型制药厂默克集团旗下的公司。到了2007年,印度企业的海外并购势头丝毫不减。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2007年堪称“印度海外并购年”,这一年印度公司海外并购案1070起,并购额达到722亿美元。在印度海外并购大军中,不仅有塔塔等大公司,还有很多中等企业;甚至身价只有百万美元的小公司也参与其中。最近一次让世人瞩目的海外并购就是2008年3月印度塔塔集团下属的塔塔汽车公司以23亿美元买下全球豪华汽车品牌“捷豹”和“陆虎”。一时间,国际很多媒体惊呼:印度企业就像下山的猛虎,要通吃天下!

三、印度跨国公司崛起的理论解释

90年代以来,随着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一大批印度跨国公司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重要角色。结合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印度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既可以用传统垄断优势理论来解释,也可以从学习型等对外直接投资中找到理论渊源。

根据垄断优势理论,企业到国外直接投资,主要原因在于其特定优势,这种“企业特定优势”即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垄断优势。而发端于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则认为,一个企业只要拥有超越它在国外经营成本的特定优势时就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种优势并不一定是垄断优势,它可以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或称相对优势。所以,比较优势原则是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基本原则或核心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途径均是各国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获得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结合到印度的情况,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企业不像西方发达国家巨型跨国公司那样,具有垄断地位的雄厚财力、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印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国际化经营并在海外求得生存和发展,靠的是自己独特的相对竞争优势。这些优势主要有:

1 适用技术的优势。突出地表现在小规模生产和劳动密集型的中等适用技术。此外,印度企业具有较强的吸收和改造引自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能力。

2 适销产品的优势。印度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主要生产中低档同质产品。由于人力资源等成本较低,因而产品在价格上极具竞争优势。如印度企业投资生产的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就很有优势。此外,印度的制药和软件产品,由于物美价廉,就非常受欢迎。

3 企业管理优势。首先,印度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技巧根植于印度的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因而更适合第三世界的实际情况,这就使得印度企业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更能有效地在发展中国家运作。其次,印度企业的管理人员一般薪水较低,因而企业的管理成本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第三,经济改革以来,印度企业,尤其是大型私人财团特别注意引进高素质、国际化的管理人才,这使得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时具有管理上的优势。

4 其他优势。主要有两种:一是财团所有权;二是族群纽带。印度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大多属于印度国内的财团或大型家族企业,如塔塔(Tata)、比拉(Birla)、信实(Reliance)财团等。这就使得进行对外投资的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保障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同时也便于技术、管理、市场、信息等在财团内部的转移。此外,由于所属财团的背景,企业也还有可能获得某些政治上的支持。族群纽带使得印度企业在东道国投资某些民族产品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印度企业在肯尼亚和马来西亚的印度人社区开办餐馆和报馆等。

印度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从发展中国家非垄断优势的FDI研究成果中找到理论渊源。其中,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对印度跨国来说最为显著。学习型直接投资就是指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没有优势的情况下,通过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方式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弗斯福瑞(Fosfuri)和莫塔(Mot—ta)在1999年提出了无优势跨国经营的看法。他们认为,技术落后的企业对某个国家直接投资的目的不

是发挥自己的优势,而是在地理上接近该国技术先进的企业以获得技术外溢和扩散的好处。技术不仅仅是由跨国公司向东道国扩散,也可以是东道国企业向外国设在本国的跨国公司扩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上处于劣势,它们要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一般有三个途径:第一,引进发达国家企业的直接投资;第二,进口发达国家企业的先进技术;第三,对发达国家企业直接投资。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一直采用前两种方式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但是,历史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引进发达国家企业的直接投资可以学到一般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但是学不到核心技术。另外,发展中国家以技术贸易的方式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需要支付很高的费用,甚至还需要在很长的时间里支付专利费和特许费。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通过第三种方式,即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来获得先进的技术。90年代以来,印度跨国公司将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印度跨国公司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除了发达国家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法律制度和基础设施等软硬环境)外,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打破发达国家对高新技术的垄断封锁,获得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知识成为主要的动机和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型直接投资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兼并和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通过对该企业的控制来掌握该企业核心的技术。另一种方法是在发达国家建立研究和开发机构,将本企业的研究和开发阶段转移到发达国家,雇佣当地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研究与开发,以掌握先进的技术。而这两种都已成为印度跨国公司近年来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以并购为例,进入21世纪,印度企业大胆地掀起对发达国家企业的收购活动。如信息系统技术公司以2300万美元收购一家澳大利亚公司,塔塔集团斥资80亿美元收购欧洲康力斯集团等。同时,一些印度跨国公司纷纷在发达国家建立它们的研发中心。如Satyam计算机服务公司在澳大利亚建立了除印度本土之外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心;维普罗以及兰巴克西公司都在美国建立了它们的研发中心。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近年来一些针对对外直接投资条件的研究已经从企业竞争优势更多地转向企业外部条件和非竞争优势,如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国际化因素等等。在这方面,后发优势理论较为突出,也能够在理论上部分解释印度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发展。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迟缓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后发优势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加速经济发展和追赶发达国家非常重要。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投资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缺少名牌产品等。如果不能利用后发优势,难以实现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发展中国家FDI也难以实现持续快速地发展。因此,把后发优势假说引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将其作为现有发展中国家FDI理论的补充,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现有理论的以比较优势原则为理论核心的不足。

在后发优势理论当中,技术学习和技术进步是最为关键的作用机制。由于知识和技术具有溢出效应,学习与借用知识和技术能够带来后发利益。发展中国家可以直接从发达国家中获取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大量节省下来的研发费用、创新成本或探索成本,包括时间节约和经验教训等,就可以看作是发展中国家巨大后发利益的一种表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转换成本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优势,通常发达国家企业的转换成本要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发达国家大多数企业设备较先进,使用年限不长,固定资产投资尚在回收之中,应用新技术而报废现有设备必然遇到很大阻力,而发展中国家企业往往生产设备陈旧,资产存量小,软系统也不稳定,转换成本小,采用新技术的阻力小。因此,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尽可能多地采用先进技术,跨越某些发展阶段,以比较低的转换成本形成对发达国家企业的有效追赶。印度跨国公司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加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充分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促进了自身的技术实力,使得一些大型企业在各个方面都缩小了与西方跨国公司的差距。

此外,政府干预和制度变迁也是后发优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没有一个国家不是在明智政府的积极刺激下取得经济进步的。制度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外直接投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投资活动的效率,激励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活动,最终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较大发展。经济学家杨小凯认为,制度学习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的根本性手段。发展中国家往往学习技术比较容易,学习制度比较困难,因为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人或集团的既得利益,因此发展中国家会倾向于技术学习。然而,政府的推动,技术的学习和进步,能够在发展初期带来比较好的效果,但如果没有制度变革作为保证,这种增长很可能是不能长期维持的。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印度逐渐减少了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制度上的障碍。中央银行减少对外汇的管制,政府设立相关机构促进印度企业对外投资,并对海外投资企业在财政、税收、信息等诸多方面进行帮助。这些都成为印度跨国公司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后发优势。

最后,充分利用东道国的区位优势也成为不可忽略的推动力量。早期印度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采取税收优惠等财政性鼓励政策吸引外资。同时,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和不断增长的市场容量。此外,六、七十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进口替代的工业政策,对制成品进口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印度企业通过在国外投资建厂,就地生产和销售,就可以绕过这些壁垒,维护并扩大出口市场占有份额。近年来,印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因为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较为自由和开放的市场条件,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印度跨国企业通过在发达国家的经营,可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构建国际市场营销网络。而英联邦国家和周边国家由于在地理、历史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和印度极为接近,也成为印度跨国公司充分利用的区位优势。

责任编辑:张 旭

作者:周 杰

第二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壁垒研究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走出去”战略下对外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和流量也逐年增加,但遭遇的投资壁垒也日益增加。外国政府对我国对外投资项目进行审查时,更易对国有企业主导的对外投资项目进行阻碍,同时也更加注重投资企业的利益分享和社会责任承担。因此,为了改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环境,减少对外直接投资壁垒,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采取措施大力支持更加市场化的民营企业走出去,积极推动以合资形式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且督促投资企业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投资壁垒 企业社会责任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不仅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不断增加,覆盖的行业和地区也更加广泛。根据《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078.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蝉联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累计净额(存量)达6604.8亿美元,较上年排名前进两位,位居全球第11位。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看,2013年中国1.53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2.54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地区)。从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看,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五大行业累计投资存量达5486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3%,当年流量占比也超过八成。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遭遇的投资壁垒特点

自2003年中国有关权威部门发布年度数据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实现连续11年增长,2002年至2013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9.8%。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每年流量存量的不断增多,以及覆盖行业以及国家地区的不断增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遭遇的投资壁垒也日益增多。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遭遇壁垒的总量仍处于高位

根据Th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and The Heritage Foundation的统计数据,2005年到2014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因遭受投资壁垒而受阻的案例总计发生了130起,其中2005-2011年数量不断增加,近两年有所回落,但仍然处于高位。其中2005年、2006年分别为1起和9起,2007年以后快速增长,2007年为11起,2008年为15起,到2011年达到历史最高值22起,2012年后有所回落,但仍然处于高频发状态,其中2012年和2013年分别达到16起和14起,2014年上半年年达到8起。2008到2011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因为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欧美经济衰退,中国经济稳健发展,大量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同时,欧美不断鼓吹中国威胁论,使得这段时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遭遇的投资壁垒不断上升。

(二)我国企业遭遇海外投资壁垒呈现区域和行业特点

根据Th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and The Heritage Foundation的统计数据,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企业遭遇海外投资壁垒的高发地带,其中又以澳大利亚最为突出。2005年到2014上半年期间,我国企业1亿美元以上对外直接投资因遭遇投资壁垒而失败的案例,对澳大利亚为21起,对欧盟为16起,对美国为19起,占我国遭遇对外直接投资壁垒案例总数的46%。同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等14个行业。在上述行业中,我国企业在以矿产和能源为代表的采矿业领域遭受投资壁垒的情况最为严重,2005~2014上半年,能源类对外直接投资遭遇投资壁垒39次,矿产类对外直接投资遭遇投资壁垒38次,两者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遭遇投资壁垒案例的59%。

(三)东道国政府更易对国有企业设置投资壁垒

从参与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规模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仍是大型国有企业。根据《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2013年末,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434亿美元存量中,国有企业占55.2%,非国有企业占比44.8%,较上年提升4.6个百分点。2013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927.4亿美元,其中国有企业占43.9%,有限责任公司占42.2%,股份有限公司占6.2%,股份合作企业占2.2%,私营企业占2%,外商投资企业占1.3%,其他占2.2%。可见国有企业仍然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然而,在国有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东道国政府更倾向于将投资行为看作是政治化行为而非商业化行为,于是往往以影响国家安全等原因为由对投资活动进行否决。2009年,中国铝业第二次注资澳大利亚力拓集团股份时,因为中铝的国有背景身份,使得澳大利亚方面认为这是带有政治性目的的占有澳方核心资源,最终在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核委员会审查拖延下最终失败。

(四)东道国政府审查更加注重投资方的社会责任和利益分享承诺

安南在2000年任职联合国秘书长时,首次提出了“全球契约”的概念,号召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遵守国际行为准则,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兼顾社会公益,从而承担相应企业社会责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外国投资者的企业社会责任承诺成为了东道国政府在审查外国直接投资项目时重要的考量指标,例如改善当地医疗,提高当地就业,保护当地环境等。另外,东道国政府审查非常注重当地企业与投资企业的利益分享,因此也就更加偏好外国企业合资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在独资的方式下,东道国当地企业无法分享外商独资企业的收益,同时也可能引进消化吸收投资国先进技术。因此,相比于强调利益分享的合资形式,东道国政策更容易对独资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设置壁垒。

三、结语

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中重要的一环,但是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不断增大,对外直接投资遭遇的东道国投资壁垒也日益增多,给我国相关走出去企业带来了损失。为了改善我国对外投资环境,减少对外投资过程中遭遇的投资壁垒,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一是在投资主体上,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这样更容易消除东道国在政治审查中的顾虑,从而通过投资审批。二是要积极推动以合资形式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相比于独资的对外直接投资,合资形式更有利于东道国企业分享合资企业利益,更受东道国政府欢迎。三是要督促对外投资企业在东道国主动承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例如积极改善当地的医疗教育条件,提高当地就业,保护当地环境等。

作者简介:戴畅(1988-),男,汉族,湖北武汉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研究方向:对外直接投资。

作者:戴畅

第三篇:重庆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参加国际竞争的程度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选择在外国进行投资。“一帶一路”倡议的提出,对重庆企业进行境外投资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也是一次重大的机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建议;重庆

引言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的经济走入低迷状态。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中国企业正在寻找措施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开展海外市场,进行国外投资,是走出经济低谷的必由之路。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具有战略意义,正确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达到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实现利益最大化。

一、重庆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随着重庆经济的不断增长,重庆市逐渐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目前,重庆市的企业在境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以下特点。

1.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增长。根据重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2014年,重庆市在境外非金融类的直接投资额是6.89亿美元。到2015年,重庆市企业进行境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4.25亿美元,其中包含的现汇投资有11.6亿美元。在2016年,重庆市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实现了58亿美元的销售收入,累计资产总额达84.4亿美元。其中,在境外的非金融类的总投资额达到18.2亿美元。重庆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在2017年到43个国家进行境外投资,实现15.3亿美元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的总金额。2018年,重庆市境外直接投资总额是11.1亿美元,减少对外的非理性直接投资。总体来看,重庆市对外直接投资仍旧呈现上涨趋势。

2.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数量增加。重庆市在2015年的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增加了78家,非金融类境外投资企业增加到65家。到2016年,重庆市240家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在59个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其中,筹备设立企业28家,暂停经营企业28家,撤(注)销企业3家,181家持续经营。2018年,重庆市对外投资合作稳步发展,在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有82家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活动。总体来说,重庆市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仍旧呈现增长的趋势。

3.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集中。在重庆市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是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包括大型工贸集团、大型的金融公司、进出口贸易公司等。重庆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主要从事第三产业的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而在制造业的投资企业中,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廉,所赚取的利润相对较低。

4.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集中。重庆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亚洲,其次是美洲。其中,香港和美国所占比例最大。香港与重庆都属于中国,文化风俗习惯相近,企业更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环境进行投资。随着中国对美国投资的增加,企业对美国的适应增强,相比较于欧洲和非洲而言,美国更具有吸引力。

二、重庆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重庆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但是起步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时候依旧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1.投资地区结构不合理。重庆对外直接投资过度集中在亚洲,主要是香港地区。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对外资的进入给予极为优惠的政策,但是重庆市的企业并没有考虑在这些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认为这些国家的市场不规范,技术落后,生产设备落后,经济没有发展潜力,使得重庆企业在这些国家的投资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的企业。

2.缺少专业人才。目前重庆对外投资企业的管理者多是企业内部人员,而部分管理者对境外环境不是很熟悉,对境外支付、文化、法律都没有充分地了解,对突发状况不能及时应对,给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企业缺乏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投资人才,不能很好地把企业资源和国际市场相结合。

3.企业融资能力低。重庆对外直接投资中小企业盈利水平不高,资金不雄厚,账目不清晰,不能向外界获得足够的融资,没有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并且企业在面临风险的时候,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最终导致企业错失机遇和造成损失。

4.缺乏政府引导。重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晚,政府并没有形成高效的政府扶持机制,不能对企业在境外投资给予足够的财政、信贷支持,使得企业在境外投资时,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同时,政府审批程序复杂,办事效率低下,容易导致企业失去最佳的市场投资机会。目前,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缺乏权威管理机构,不能对企业在国外的直接投资进行有利的引导和监督。

三、重庆对外直接投资的建议

针对重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完善来解决对外直接投资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1.调整投资产业结构。重庆市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大多数仍旧是资源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应该扩展投资领域,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事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投资,提高投资的门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2.培养专业高端人才。国际投资环境复杂,企业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投资人才来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企业选择外派人员时候,既要考虑企业外部环境,熟悉投资国的法律、文化,也要考量企业内部环境,不断完善监督和学习机制。

3.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企业需要加快企业资产的周转率,合理管理资产。对闲置资产尽快拿出处置的可行性建议,有开发价值的资产适时开发。企业需要及时盘活资产,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向贷款机构展示关联企业的实力,明确贷款用途,获得贷款优势,增加企业的融资。

4.完善政府职能。政府需要完善相关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法规,使得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时候可以完全遵照法律法规办事。同时,可以加大对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扶持力度,予以一定的税收减免,完善境外投资融资体系,方便中小企业扩大规模,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结语

重庆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投资的总量增加,质量也在提升,但仍旧存在投资地区结构不合理、专业投资人才短缺、融资能力低下等问题,企业需要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和投资人才,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来发展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 高鹏飞,孙文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中国实践的新问题[J].中国商论,2019,(2):110-112.

[2] 万頔珂.“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投资的影响研究[J].现代营销,2019,(2):3-4.

[3] 侯晓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8,(35):70-71.

[4] 司传煜.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抉择[J].财会通讯,2018,(35):89-93.

[5] 李梦青.试析海外投资风险因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4):251-253.

作者:黎青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务管理系统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