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改教学反思

2023-05-05

第一篇:信息技术课改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浅议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随州市环潭镇涢水小学彭新安

摘要:

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标的要求,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就怎样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馈及教学小结等方面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一些经验型的探讨与总结,其中涉及有心理学的应用,概念图的应用等也有新课标的理解等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建构主义,反馈效应,任务驱动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统辖新课程的灵魂,是贯穿新课程的一条主线。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信息技术这门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一个学习的乐园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其实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它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是很强的。但学生对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却兴趣不高,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教材编写落后的原因,也有学生厌烦理论说教的原因。

不管怎么样,我们要想把课上好,就要在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想法设法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

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精心分析教材内容,对于难点和重点内容,我们要认真阅读教材,精心组织好教学素材和相关资料。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的兴趣与神秘感,让他们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渴望情绪,并辅助以刺激学生的成就感的手段来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就容易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和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每个学生在初中学校的教学条件的差异,学生基础分歧很大,同时由于我们是大班上课,学生的智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反应在对于某些知识点,学生的学习效果分层严重,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还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一堂课就结束了。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1 在教学实践中,在备课时,要将整体性的教学设计过程分解为诸多要素,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并掌握和发展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要从教学系统和整体功能出发,保证“目标、学生、策略、评价”四要素的一致性,使各要素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具体到每一个知识点,我们都要深入研究教材和课标,然后精心选择素材,设计好相应的任务,每节课都做到能够提供三个层次的任务:

一是基础任务,就是能够基本达成教材和课标要求的任务,一般要求简单,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现有素材完成任务就行。例如我们在讲FLASH按钮时,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教程,给上节课所做的校园风景画面添加跳转效果。

二是巩固任务,即对基础知识加以简单运用并能巩固所学的任务,一般在基础任务基本完成后,教师通过点评学生作品,或者就某些多发的错误和操作的技巧提示,让学生对自己的基础任务有一个认识和对照的过程,并激发他们继续完善学习的兴趣,这个任务主要起到一个温故知新的作用。我们在讲FLASH按钮时,设置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根据教程为自己的作品添加退出功能的按钮,并设置好鼠标指针。

三是延伸任务,就是要照顾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一提供他们探究深层次知识的提示性任务。一般可以从网上寻找相关知识点的最新进展或者根据实际的社会热点和新闻进行加工,形成有兴趣点和创新点的任务。我们根据当时的情况,设置了第三个任务:结合08年春节的雪灾,让学生根据教程示例,自己制作一个个性化的按钮,我们提供了许多救灾物资和救灾场景的图片和小动画作为素材,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的photoshop知识对相应的素材进行加工。

通过这三个任务,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制作FLASH按钮的相关知识,大部分学生都能达成第二个任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完成了第三个任务,教学效果比较好,课堂达成度比较高,得到了听课的朱光明等专家的好评。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贴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因此,课堂任务的设置要本着“关爱自然,回归生活”这个方针进行素材的选择和任务目标的设计,争取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反馈——给学生一个反思的契机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应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从元认知角度来考虑,学习并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它同时也是认知过程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元认知过程。

何克抗教授认为: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因此,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过程的反馈,即利用心理学的“反馈效应”,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有个及时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我参照心理学家罗西与亨利的做法,在所教的三个班中进行了试验,对13班,每节课上课前把上节课的学习结果以电子表格公布给学生,对14班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15班,则不告诉。如此进行了4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13班和15班对调,14班不变,也同样进行了4周教学。结果是14班的成绩最好,13班的成绩下滑,15班的成绩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

一般我们在过程反馈中,应该注意跟学生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2 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及时根据结合教师的反馈进行自我反思,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二是重视老师在每节课上的作业点评,认真总结对照自己学习上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高分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努力;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决心迎头赶上。

三、 重视每节课最后的小结——给学生一个成长的基点 俗话说:“编筐挝篓全在收口”,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成功的一节课,小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的教师巩固练习过后就简单的问学生:“学了这节课,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日复一日,千篇一律的提问,学生波澜不惊的回答,我们把课堂小结搞得成画蛇添足。有的教师虽然有小结,但仅仅是自己把“所讲”的重点内容重复一遍,有的干脆因“时间紧”给予省略。

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缺乏课堂整体设计,时间意识和环节意识薄弱。 我们应该怎样看课堂小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一定要进行课堂小结!

罗伯特·马扎诺等在《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的实用策略》一书中引用了大量研究报告来证明,在教育史上,总结是九种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因此,不要小看只占用三五分钟对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它对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上课内容,对我们教学能够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并与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都是很有好处的。而所有这一切,对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对促进学生不断积淀、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都是很有作用的。

课堂教学小结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

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有利疏理讲课内容,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在纵与横方面的联系,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在重点和难点上下功夫

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讲课内容与前后左右的知识相联系,使之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握好所学内容

具体到小结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根据本人的教学实际和与同行交流和学习中,我认为如果采用知识结构图的方式来辅助小结效果更佳。知识结构图可以利用PPT或者WORD的组织结构图,当然最好是利用专业的软件如Inspiration等,效果更好。

概念图是一种表征、检查、修正、完善知识的认知工具,它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类似于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意义建构的实质。在计算机教学中,科学概念和实际应用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其中包括从一般到具体的序列关系及渗透的网状关系。概念图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概念图应用在课堂小结中,有以下几个作用: 可以协助学生记忆,“按图索骥”直观形象

先让学生自己建构概念图,以小组为单位讲解各自的概念图,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补充。其他同学课后对概念图进行补充修改。借助概念图,将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图示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是以语言的形式而且也包含了图像的因素同时引入脑海,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即使有遗忘,通过对概念

3 图的回忆也非常容易将遗忘的部分重现出来。 促进学生高级思维发展、合作学习与问题解决

要制作出好的概念图,必须搞清楚哪些是已有概念、哪些是不同概念、不同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且相关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而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概念水平上思考问题,系高级思维,所以绘制概念图有助于这一思维的发展。因为它实际上为这一高级思维搭建了一个“脚手架”,帮助学生:整理资料→整合知识→形成某主题的已有知识图→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嵌入新概念→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修正与完善。

多项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中,由小组成员共同创建的概念图往往更适用于多种情境。在各种教学情境下,小组成员对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通过共建概念图,来进行协商,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技能,使各自的认识得到完善与扩展。概念图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可帮助小组理清知识线索、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找解答办法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概念图辅助学生整理加工信息,找到信息间的联系

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使用概念图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学习过的知识及时的总结,形成有序的结构,找出各个概念间的关系,从中可以“创造”新的知识。概念图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作用,它将原本存在于头脑中的概念知识摆在面前,我们可以通过彼此的位置、连线等观察到知识的联系。 下图就是利用Inspiration7.6进行计算机网络总结的概念图的实例。

俗话说:教无定法。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关键是看在你的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的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是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总之,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大全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在阅读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书籍中得到体会,现在我就简单的谈一下。

一、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

新课标的教学,我们需要明白教学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当前的教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差异与问题?

、从目标到内容的质变

信息技术课经历了从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素养的过程。在目标、内容与形式上,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

()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技能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在《纲要》中,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被列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又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因此,我们面对学生现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所以,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归纳哪些技术上的方法。()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这个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对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如何教会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 、 教学方式的选择 纵观以上问题,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层教学和分组合作学习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分层教学

()按水平的分层导学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如操作技能、应用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和两层(类)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分层教学受很多条件制约,实施起来不方便。这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内容而进行的按类分班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

()课堂上的分层导学

对于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在关注学生水平差异的前提下,课堂上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平要求。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态度、能力水平等,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组织教学。

、分组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和两层(类)学生,类(水平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类学生分散到类学生中,以每组-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

采用异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学习小组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习。例如“互助学习对子”,小组内2-3人组成“互助学习对子”;小组间两两结成“互助学习联盟”;引入适度竞争措施(如评选“优秀小组”或“专家组”),形成“小组联盟――组内(间)竞争”的学习机制。同时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水平低的学生安排“学生老师”,让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

第三篇:信息技术课改教学案例

在新课改的潮流趋势下,每个教师都在摸索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课程改革,围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这样的理念如何能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着实在考验着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方法。而我们的信息技术学科每一年都在改变,信息技术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可以说在新课改的潮流趋势中是占有利的地位的,信息技术的思维定势弱,在教学方法上可以灵活的转变。

通过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教研讨论等,逐渐的感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通过与同事们的切磋、讨论和自己的教学实验,在新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有了一些体会。

一、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让课堂变得情趣化、生活化 以往的信息技术课,都是根据书本上的知识点,先教同学们一遍,然后再让同学们自己操作练习。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同学们都很被动,积极性也不高,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那以后做了改变,在学习椭圆选框工具一节上,首先给同学们讲讲有关奥运五环的来历、五种颜色圆环的摆放、以及圆环制作用到椭圆选框工具等,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学生想要自己动手操作练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应从生活中找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从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探索出操作步骤,把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生活中去,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切实感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在我们身边。

二、采取表扬鼓励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变化,采取鼓励性地评

价,较多的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很好,你学的真快等鼓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的同时教师经常赞赏学生,能促进师生间的友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一次教三年级学生运用系统自带画图软件自主画一幅课本上的图画,我简单的做了演示如何用相关工具,可有的学生没有照着书上画,而是自己画了晴朗的天空、白云、小鸟图;花园美景图等。我非常高兴学生这样别出心裁,我对这样的学生说,你们做得很棒,这样证明你们理解了老师的意图,只要你学会了课堂的知识点,又学会了思考,无论哪一科你都会学好的。下课前,我通常都会展示一下这些同学的作品,让大家都来欣赏。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特别在我们信息技术课的课堂上,教师布置一个学生感兴趣并能够力所能及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多使用鼓励的语言肯定学生的成果,这样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我相信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是会走在新课程的前沿的。

第四篇: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析究

文/宋连昌

摘 要:论述了高中新课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注意要点,并从PBL、学案导学、学习系统、交流评价等方面阐述了高中信息技术常规教学模式设计思想及原则,最后给出了一种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关键词:教学模式;PBL;学习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日常工作是按照学校教学计划在电脑室或普通教室中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课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常规课。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学科教学质量。

一、围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开展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

信息化、络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即信息素养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高中新课改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生活上发现信息、捕获信息,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是信息意识的表现。但是,能不能,会不会,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及工具,通过恰当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就要看有没有信息能力。能不能在利用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遵守信息伦理,这体现了一个人信息道德水平的高低。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是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因此,科学有效的教学将决定着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在设计和实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不要将信息技术“狭义工具论”

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成为必修科目时间短,且本身发展速度飞快的特点,再加上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起点水平相差大,从而导致课时与内容上矛盾,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难以把握。当前,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错误地认为信息技术课堂就是高科技工具,计算机和信息络被看作高科技工具,教师上课就是教学生学会软件工具,学生纯粹就是为学习这种高科技的工具,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怪现象,出现了“狭义工具论”的现象,“点这里点那里”成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科学理论发明技术,技术生产工具,任何技术都有一定的科学理论支撑着,信息技术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多了解学科所依托的科学理论,不要将信息技术“狭义工具论”化。

2.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传统科学一般从底层学习起,即从原理开始学起:基础理论—技术—应用。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是行不通的。高科技的信息技术课程是要从顶层学习起,即从应用层开始学习,也就是说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应用为主。当然,也要接触到一些初步原理和技术。技术的应用与工具的使用是需要亲历的,只有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学会、掌握,所以,信息技术学科强调实践性。同时,技术产生工具,工具是帮助人们解决实践问题的,信息技术涉及众多的学科,信息技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上课时要注意整合学科课程。信息技术不会像机械和电力技术那样,经过半个世纪高速发展以后,就变成以增量改进为主的传统产业技术,而是面临一次新的信息科学革命。技术的本质在创造,信息技术课堂应该是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过程中,给学生展示创造提供一个平台空间。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学习实践的场所,要让学生有时间静心实践,要让学生有空间发挥想象力,在此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思想及原则

1.基于问题解决来设计教学

问题解决(PBL的全称是“Problem-Based Learning”)。此方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而不只是纯粹的探索和发现,同时也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强调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等。此模式归纳为四个基本环节: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问题;后续行动和活动汇报;问题后的反思。这一方法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特点非常吻合,它可以成为我们常规课堂的基本模式。举个例子,VB循环程序设计for„ next,do while„loop结构时,老师先分好组,给所有同学简单的知识讲解后,接着提出编程问题:如,求100内不能整除3的数是多少?让小组学生去讨论、去思考。创建一个学生小组交流表达的平台,让小组最终形成结论,最后让学生的反思结论形成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角色发生变化,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种方式能极大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有效形式。

2.基于学习系统、学习主题、学习资源、学案导学来设计教学

信息素养需要学生在学案导学指导下不断实践体验中提升,这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新课改对学生要求不再是以技能应用为主线,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布置一些操作性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践,同时最好将软件工具的使用提供技术参考即技术支持给学生,方便学生查阅使用,最后一个环节,重视交流和评价,它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样一来,信息技术课堂设计将是一个大量信息资源有机整合的过程。资源整合如果采用传统方法,必将费时费力,而效果并不见得高。这时,基于络学习系统的使用必不可少。

在线学习系统是随着络技术发展而出现的。这种在线学习方式是由多媒体络学习资源、上学习社区及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学员应用络进行在线学习的一种全新方式。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在应用学习系统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在常规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在线学习系统:在一个校园局域服务器中运行着学习系统,教师学生在此系统的框架内构建更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课堂模式,学习系统实现了以下功能:学案准备、学习资源控制、互动讨论、作品提交互评、学分统计、实践考核、反思反馈、笔记提问、量表核定、数据管理等。它的作用显而易见:容易实现一对

一、一对多、多对

一、多对多的学与教之间交流,激发

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评价更加规范快捷。实践证明,学习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学科各种类型的内容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值得大面积推广。

3.基于多种教学方法和交流评价来设计教学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示范教学法、游戏法、任务驱动法、同步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协作法,多种方法有机整合,要注意各种方法的正确使用。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少或太容易,则容易造成时间浪费;而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就无法完成,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汇报交流与评价这一环节在主题学习活动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让学生上台讲演自己的作品是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督促,通过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谈想法、做法和体会,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能达到交流思想、取长补短的目的;评价方法可以是自评、他评、互评、师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点评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运用鼓励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上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注意要点和教学模式设计思想,归纳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如下:确定学习主题→准备学习资源,登陆学习系统,书写学案导学(目标、过程、任务、讨论、技术参考、调查、反馈测试)→强调作业要求,作品评价量表→电子教室小窗口呈现学习主题及目标并签到→学生登陆到学习系统,浏览学案导学,明确任务→情境创设,激发兴趣→PBL(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问题)→学生实践完成任务、提交作业→PBL(后续行动和活动汇报,交流分享,展示评价)→PBL(问题后的反思,梳理总结,拓展延伸)→课后批作业。

历经多年的探索,归纳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它适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实际运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总结归纳、抛砖引玉的陈述中,期待同行提出更好的建议和意见。

参考文献:

刘洪宇。我们的25周年·展望:中国计算机报,2010(10)。

作者简介:宋连昌,男,广西百色高中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

第五篇: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信息技术这门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二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针对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新的教学要求,我们如何运用现代教育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的学习,是主体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理论依据。与其向学生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更应该如此。计算机应用软件都有其特有和强大的功能,不同的组合有不同的结果,有时甚至是不经意的一个操作产生了一些特别的让人惊喜效果,老师上课时不可能一一填鸭式的告诉学生该软件有哪些功能,实现一些什么效果。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应该让学生的更多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并鼓励学生去做一些新的尝试。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与自己的判断、体验、创造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他自己真正掌握的东西。

同时在教学中注重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主导性也非常重要, 离开教师目标明确的引导,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就容易失去方向,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二、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且信息技术教师带的班级多,学生多,课时多,教学任务重,杂务多,信息技术教师大多还要负责机房的维护,甚至还有学校其它的工作。不利于师生交互,不利于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又参次不齐。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碰到一些问题只要有人稍微指点、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够及时讲解,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做到就下课了,几次下来学生就有极大的挫折感,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对于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强的课程来说,老师不可能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得不到你的帮助而影响学习。开展小组学习小组竞赛,鼓励小组同学互助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如何让学生更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学生们很喜欢上计算机课,特别是上机的操作课,但是一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游戏、上网聊天情有独钟,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课上得再好一点,如何让学生喜欢这么课,并且能在喜欢的情况下,学好这么课,掌握这门课呢?

一、重视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中,在导入新课、学习新知等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同的,提问要注意时机,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出问题,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及结论的延伸和条件与结论的互换,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方法设计出新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三、让学生有成就感

课堂中多展示学生作品,利用成功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课堂上多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表扬鼓励,会使学生有成功感,感到莫大的欣喜,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从而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在伴随着老师和同学们的赞美,这些同学都会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之中。课堂中我让每个同学都把作品上传到局域网中,这样,只要进入网上邻居的同学都能看到,当看到有同学欣赏自己的作品时,他们会充满成就感。用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方式,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把枯燥的理论上得轻松风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如何让学生真正融入信息技术课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被人为归为非主科之列,信息技术课程受到冷落。学校、家长、学生对此也不重视。可是,目前在社会上任何一个行业,都可见到计算机的身影,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迫在眉睫。

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着特殊性,首先是课时少,学生刚刚学会的技能,下节课又忘了;其次,学生对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却又不投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它的游戏、操作时的图形化界面、上网等很多都吸引学生,但这种吸引只是表面上的,作为一门课程它有很多难点,要学好它也不容易,如何使学生真正投入地来学习信息技术,成为计算机教师亟需研究的新课题。

一、结合信息技术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是计算机课程显著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中应该最为重视的,我们应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不是单纯的计算机课,它不仅仅是讲述计算机知识的课程,计算机只是一种认知工具,帮助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要多采用 “任务驱动”的方法。用实际生活中的任务来驱动学生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来解决问题,这样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主动进行信息加工的主体。

布鲁纳说:“创设新情景,能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和认知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没有设问情境就不可能有探究性学习,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时,才会产生探究欲望。可见,创设一种思考的氛围尤为重要。教师应设计富有创意引起兴趣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导语”是关键,它起到“激起兴趣”的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课堂。“范例”也是激起兴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教师提前做好的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等,用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果教师直接把问题拿出来,学生便很难提起兴趣,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习惯。比如,在讲授PowerPoint中自选图形知识时,在学生懂得了如何插入自选图形后,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出有特色的自选图形,并完成自选图形与文字的结合。这样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再比如,讲授Word中的图片处理时,激发学生每个人心中对美术的渴望,进而引入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美化,再应用到word之中。

二、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只有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他们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益。信息技术课时限制以及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要想通过在校的几节信息技术课来满足每个同学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需求是很难办到的,基于这个差异性,可以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多看计算机书,利用课后时间可以解决平时看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上网,使计算机从单纯的游戏机中脱离开来,从网络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为自己所用。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与计算机相结合,共同促进,共同进步。更新学生信息技术理念,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在课堂上,学生学到的知识仅为对知识肤浅的理解,而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挖掘出学习知识内在的意义,最终达到掌握知识并应用知识的目的。当前教育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这把钥匙,自然就会信心百倍轻松自如地接受知识了。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一句鼓励,一个赞扬、一个肯定都会给他们树立 “我能行”的信心。这就需要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亲其师而信其道,根据少年的心理特点,只有信赖欣赏他的老师,学生才能心无旁骛地接受传教。新课程改革打破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在信息技术课上对于拓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尤为重要。

信息技术课上机练习是关键,需要学生自学时间较长,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到位。由于初中教学质量不同,学生层次也就不同,为了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提升,可以根据学生素质进行分组,每小组安排一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教师授课后,由组长去指导他们小组的同学学习,有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作小组辅导员。学生更了解学生的心理,更能发现他们在学习中的误区,小组式教学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组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作用,挖掘出他们潜在的能力,也给他们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使其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三、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第一时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要联系实践,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体现最为明显,教师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学生才会了解学为何用。但是,在讲述知识时,教师却往往忽略这一点。脱离了实际而去讲理论,很容易让学生感觉不知所云,不知所学为何用,或者似懂非懂,影响教学。

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说:在讲解Word排版的时候,可以把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学校的校报中,通过电脑来设计校报,学生要实现制作一张漂亮的校报版面,就需要掌握word排版的相关知识,学生就会有目的的学习。为了校报的美观,学生还需到网上去查找、下载图片信息,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本节课学习到word的基本知识,而且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再比如,在日常授课中,教师每天都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学生对课件非常熟悉,也有自己的想法,基于此,鼓励学生参与课件的设计,给老师提出合理建议,有能力的小组还可以自己制作、美化,或者用自己做的短小的课件在课堂上演示来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这无疑会大大地激发学生对这个软件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有效地展现出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让信息技术课程立竿见影,学有所用。

四、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班额大,学生多,日常授课中,进行合理的分组,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逐步探索,将班内学生按综合素质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提高层、加强层。各组组长负责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反应给课代表,然后由课代表汇总后向老师求助。各层次的学生基本素质差不多,便于更好交流合作,形成竞争机制。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既尊重学生,又能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一些输入竞赛、排版比赛、ppt制作竞赛等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为学生树立目标,把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发挥出来。比赛中可以有个人赛,评出若干奖项,也可以有小组赛,促进学生共同研讨,锻炼同学们的团结协作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总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摆在每个学校,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刻苦钻研,勤于思考,使计算机教学真正体现基础性、趣味性、应用性和理论性,落实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阔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帮助学生提高智力、发展能力,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改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理念,从最爱计算机转变为最爱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我们没有理由忽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教师培训的计划书下一篇:小学教师期末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