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2022-09-1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可以说, 正确的价值取向与学生们的独特体验两者是同等重要的一个天平的两端。那么, 如何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 使天平两端保持平衡, 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以下阅读教学现场:

案例再现:

片段一——

《狐狸和乌鸦》教学中,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故事学完了, 读了狐狸和乌鸦的对话, 请你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

生:乌鸦真是个大傻瓜, 怎么能听狐狸的哄骗呢?

生:狐狸的口才很好, 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 最后把乌鸦的肉骗到了手。

生:狐狸很聪明, 知道乌鸦爱听好话, 而且狐狸善于观言察色, 不断改变说话内容直到乌鸦开口, 把肉骗走。

生:狐狸太狡猾了, 它总是干坏事。

师:同学们真能干, 充分开动脑筋, 想得好, 说得棒。

……

细读文本, 准确地把握教材, 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素质。透视此教学片段, 不难发现教学中阅读感悟的失衡:片面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 片面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等原则, 而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 甚至对学生的错误体验, 不作评判, 缺乏正确的引导。如此脱离文本主旨, 游离文本语境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 若任其蔓延, 其价值观和人生观怎能不迷失方向?

片段二——

一位教师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中进行了如下的引导:

师:一个将来可能享誉乐坛的小音乐家, 他的命运是怎样的?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到最后, 看哪些词句刺痛了你的心? (生自由读, 圈画, 思考。)

交流时, 一生读到“后来听到骂声, 鞭打声, 小孩的哭声, 吵嚷声, 狗叫声。”

师:从这些声音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仆人骂、抽打小扬科。

师:想一想小扬科挨了怎样的打?

生:用鞭子一边狠抽一边不停地骂, 用脚使劲地踢;用鞭子狠狠地打, 打后还在伤口撒上盐……

学生想了好多仆人残忍地打骂小扬科的方式, 听课的老师都连声唏嘘。

众所周知, 语文教材中存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这丰富的人文内涵正是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操的重要内容。我们老师在教学时, 头脑中要有一根弦——不忘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上述教学片段中, 教者“匠心独运”, 让学生站在仆人的角度探究仆人如何对小扬科施以暴行, 学生的想象残忍到了极致, 学生的心硬了起来, 又何谈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

片段三——

《我家住在大海边》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大多去海边玩过, 还有的小朋友的家乡就在大海边。学了课文后, 你觉得家住大海边怎么样?

生:很快乐, 很幸福, 可以打鱼, 还可以听故事。

生:这里的环境很好, 天蓝蓝, 海蓝蓝, 多美呀! (后面几个孩子的意思大体也是这样)

师: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感受呢?

生:家住海边很潮湿。

生:经常去赶海挺有意思。

生:大海退潮后海滩上留下许多脏东西。

生:现在的大海污染得很厉害, 住在海边才没意思呢!

生:在海滩上晒鱼时, 沙滩可热了。 (教师对每种答案都点头肯定或微笑认同)

……

自由感悟, 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需要基于对文本的正确认识, 背离了文本, 自由感悟的方向就错了。方向错了, 即使感悟再精彩, 体验再深刻, 也只能是南辕北辙。该案例中, 不难看出, 教者其实想让孩子说说大海是多么的美丽, 住在大海边是多么的幸福, 但孩子的发言越来越脱离文本承载的教育价值, 而教师却没有及时地进行评价与引导。毫无疑问, 这种独特体验已经走入了误区。

策略探寻:

孩子的成长阶段应该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关键的时期。此时此刻, 教师应该在学生无暇的心田上种植高雅的兰花, 而不是既可治病又可杀人的罂粟。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中, 总有一部分老师眼里仅仅盯着答案的“多元”、“独特”, 为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新奇刺激, 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热闹”, 忽视“价值取向”的引导, 导致教学中有意无意渗进了“三聚氰胺”。其产生原因, 归根结底, 是教者没有深入理解新课标精神, 解读教材肤浅, 教学虚化, 泛化, 甚至恶化。所以, 教学前, 教师务必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 潜心涵泳, 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内涵, 才能在学生的独特体验出现一些偏差时, 适当的点拨与启发, 让学生在感悟中去“驱散迷雾”拨正认识的方向。案例1中, 如果这位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探究: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狐狸为了得到那块肉, 不择手段的奉承欺骗乌鸦, 这种行为是多么可耻。假如你是这只乌鸦, 你会怎么做?如此一引导,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自然清楚明了。在教学案例2时, 老师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读描写小扬科被打后的表现, 来感受仆人的残忍, 社会的黑暗:多么可怜的小扬科, 他只不过摸了一下小提琴, 有罪吗?就遭到这样的毒打?让学生深切感受波兰当时社会的黑暗、不公, 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独特, 所谓的“新意”, 忘却重要情感的目标。案例3中, 学习课文时, 教者不应提如此浅显宽泛的问题, 若能适时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大海的图片或资料, 而后, 带着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再读课文。在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中, 课件再展示出:海水、海浪、海产、白帆、海边的渔民, 加深学生对大海的了解, 使学生热爱大海的情感得到升华, 达到教学高潮。此时, 教师宣布下课, 会产生余音绕梁, 不绝于耳的良好效果。一句话, 教师对待学生的个人体验, 在向善的方面要坚持;在求真的方面实际考虑要归一;欣赏美的角度, 可以放开。没有了真善美的这个“度”, 阅读教学就很容易滑向自由主义的泥潭。

由此可见, 正确的价值引导与学生们的独特体验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 它们相辅相成, 处理得好, 则引领着教学走向深入, 引领学生的身心走向健康发展之路。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 教师在设计、创设新的教学情景时, 更应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文本的价值取向, 使价值引导顺应时代需求, 并能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多维、多向、多层次地去揣摩感受作品的内涵, 发现作品中新的意义。这样,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进一步地走向深刻, 走向精彩。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与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时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既尊重学生独特体验, 又能把握文本价值取向, 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三个典型的反面案例, 旨在说明在阅读教学中, 教者一定要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人文内涵作出准确的把握和界定, 并能适时对学生智慧地引导和有机教育, 在不断的研读中, 使学生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 从狭隘、肤浅走向全面、深刻, 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阅读,独特感悟,价值取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强化创新管理意识推进农村小学发展下一篇:谈图书馆采访数据的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