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批评解读

2022-08-07

第一篇:形式主义批评解读

全体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解读

批评与自我批评

唐继文

1. 对于学校开展的工作,检查督办的力度不够,部分工作不能持之以恒。(刘涛)

2. 工作中人情胜于制度,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忽视了制度的执行,有“老好人”思想。(王飞)

3. 被日常琐事纠缠,偏离了教学为重的轨道,深入研究教学的力度不够。(曹庆龙)

4. 工作方法简单,有时与教职工谈心言辞过激,有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同志们的感情。(李占平)

5. 有时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安于现状,不能大胆的开拓进取。(杨志敏)

批评与自我批评

李耀东

1.很多工作要班主任协调,

2.领导干部分工不明确,提高工作责任心。

3.开展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要分清轻重缓急,考虑周到

4.执行力不够,往往只是立足自己部门角度,不能换位思考,职能要更加明确。

5遇到矛盾,困难,棘手的问题时,缺乏主动承担责任。

6. 有些工作不愿意得罪人,做好人。(张建林)

批评与自我批评

曹庆龙

1. 布置的工作,教师在应付,使有些工作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如:听课节数,教师抄袭的多,亲自听的少,质量分析都在应付,没有考试,试卷分析有了等。(唐继文)

2. 教师压力大,对教师要进行体检。

3. 教育学生的责任几乎全部都是班主任的事,与其他任课教师无关。

4. 教师责任心问题需解决。

批评与自我批评

张建林

1. 希望学校领导能够进入课堂听课,深入教学一线。

2. 现在教师的压力大,领导干部要对教职工身心健康给予积极解决,加强教职工的凝聚力。

3. 反馈教学质量意见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给老师表达机会。

4. 习惯性地把完成上级的要求作为开展工作的重心

5. 不积极主动与教职工谈心。

6. 没有主人翁精神,不关自己的事关心不够。

批评与自我批评

阿希泰

1. 日常工作中,存在浪费水、电、纸等现象,勤俭节约的习惯有待进一步养成。

2. 安于现状,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意识。(李耀东)

3. 习惯于按部就班根据常规工作,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没有解决的对策和方法。

4. 希望学校领导能够进课堂听课

5. 加强于沟通协调,要有主人翁精神,不要认为这些工作和我没关系就推诿。

6. 建议进一步加强行为偏差生的教育和管理,对“特差生”的学生,要严格管理。

批评与自我批评

孙艳红

1. 领导班子应是一个管大局,管大事,出谋划策的班子,要在发展品牌、特色创新、加强长远谋划。

2. 领导班子要多研究学校发展战略方向,以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为引领,要体现特点。

3. 抓工作要有思路,布置工作要明确,才能提高效率,凝聚调动大家积极性。

4. 开展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要考虑周到。

批评与自我批评

高燕飞

1. 按部就班多,与时俱进少,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没有与时俱进开展研究。

2. 安于现状少,勇于开拓少,导致部分工作、制度与实际需求脱节。

3. 在工作上不注意方式方法,怕得罪人,奉行好人主义,习惯于明哲保身。(董慧)

批评与自我批评

曹建平

1.领导班子应是一个管大局,管大事,出谋划策的班子,要在发展品牌、特色创新、加强长远谋划。

2.领导班子要多研究学校发展战略方向,以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为引领,要体现特点。

3.抓工作要有思路,布置工作要明确,才能提高效率,凝聚调动大家积极性。

4.开展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要考虑周到。

批评与自我批评

乌兰

1. 学校多进行公开课、汇报课、示范课,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2. 青年教师本身有学习的需求,建议学校发给每位教师一本有价值教师手册,让教师有一个自我提升的学习机会。

3. 建议增加学生的课余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活动。

4. 工作上胆子不够大,有瞻前顾后的思想,唯恐事情做的不到位,工作难开展。(段志刚)

批评与自我批评

李占平

1. 课程设置中,学校校本课程方面没有设置。

2. 对学生要求千篇一律,层次不太分明。

3. 学校不同岗位,有的岗位辛苦,有的较轻松,但收入差异不大,希望向付出多的人尤其班主任倾斜,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4. 对把握形势、了解大局不深透,还不善于研究思考问题。

5. 日常工作中有意无意放松自我学习。(张建林)

6. 工作中没有新的亮点,但求无过现象,还需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批评与自我批评

王飞

1. 学习上有形式主义,坚持学习还不够自觉,在学习上搞“形式主义”,表现在与工作业务有关的就学一点,与工作联系不紧的就很少看。(唐继文)

2. 工作创新不够,大胆工作的思想树立得不牢固,工作中没有新的亮点,但求无过现象,还需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张凯国)

3. 坚持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4. 坚持求真务实,努力提高工作水平。

批评与自我批评

张海涛

1. 学校领导要常到办公室走走,多与教职工谈心,避免谈工作多,谈思想少。

2. 教研教学活动较少,可以按照学科进行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3. 学校不同岗位,有的岗位辛苦,有的较轻松,但收入差异不大,希望向付出多的人尤其班主任倾斜,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批评与自我批评

孙志宏

1. 专业理论学习欠缺。

2. 推动课程改革力度弱。

3. 深入课堂不够。(张海涛)

4.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个人业务水平。

5. 学校对教学的力度不够。

6. 对多劳多得,所谓的绩效实行有待商榷。

批评与自我批评

王树

1. 领导班子在学校管理中要重点突出学校办学的中心理念,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

2. 老师请假后,特别是请一周的老师,学校应及时安排老师上课。

3. 在班级管理中与学生沟通较少,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高燕飞)

批评与自我批评

段志刚

1. 理论知识研读还不够深入,对党的知识学习了解得不够全面,工作的态度还不够认真,偶尔缺席集中学习。

2. 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自己在学生中的定位有偏失。

3. 有时在工作中存在惰性,面对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有畏难情绪,有时不能克服自己的焦躁情绪。(阿希泰)

4. 不抽烟,偶尔喝点小酒。

批评与自我批评

董慧

1.现在教师的压力大,领导干部要对教职工身心健康给予积极关心,加强教职工凝聚力,适当的发放一些福利,如:教师节让教师感觉到“教师职业”荣耀感。

2.建议进一步加强行为偏差生的教育和管理,对“特差生”要求严格管理。

3.开展任务急于求成,今天布置,明天就要,应分清轻重与缓急,注意时效性。(乌兰)

批评与自我批评

刘涛

1. 课程设置中,学校校本课程方面没有设置。

2. 食堂饭菜千篇一律,质量不高,学生就餐少。

3. 学校不同岗位,有的岗位辛苦,有的较轻松,但收入差异不大,希望向付出多的人尤其班主任倾斜,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4. 学生目前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团队合作精神较缺乏,在这方面开展活动少,教育少。

5. 对班主任工作的业务提高指导少,对个别年轻班主任的懒惰、自由散漫没有及时指出。

6. 安于现状,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意识。(张凯国)

批评与自我批评

张凯国

1. 在学习中有时有形式主义,坚持学习还不够自觉,总是有意无意的放松自己的学习,有时即使是学习也不能深钻细研,只是表面粗浅的理解,有时学习是搞实用主义,知识结构不全面,不善于思考和研究。(王树)

2. 工作创新不够主动,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更新观念,改革过去的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力度不够,不能大胆地改革教学方法,谈不上工作创新。

3. 今后努力的方向,针对我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努力学习,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实实在在的用到教育教学当中,认真细致的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以此来知道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批评与自我批评

杨志敏

1. 领导班子要多研究学校发展战略方向,抓工作要有思路,凝聚调动大家积极性。

2. 存在职责不清的情况,缺乏主动承担责任的担当意识和全心付出的奉献精神。

3. 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段志刚)

4. 学习上有形式主义,坚持学习不够自觉,主动性不强。

5. 与工作联系不紧的很少看,不善于研究思考问题。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野性的呼唤》的生态批评解读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5000起,具体可以找扣扣958035 640 ,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研究 从美国梦看美国社会流动机制

冯内古特《五号屠场》的主题分析

Strategies of Activating Middle School Classrooms for Effective English Learning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 中西文化禁忌语的异同研究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创世神话与民族特性—《旧约》与中国古代民间传说 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叙事技巧研究

圣地亚哥命运的新解:论其在现实社会中必败的命运和悲剧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从自我认同角度再析《简爱》 论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 广告英语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论语》英译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

从尊卑与平权的词汇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vers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Strategies of Vocabula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

美国拓荒运动中的新女性形象--读威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 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

“金玉良缘” 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 从“鱼”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对索尔贝娄《赫索格》中社会异化与身份认同的解读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红楼梦》汉译英对话翻译过程中人物个性的保留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劳伦斯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爱玛》女主角爱玛伍德豪斯人物分析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对比分析 中式菜名的英译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 论《哈姆雷特》中的双关语 网络语言风格的性别差异

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 浅谈公示语的翻译

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内涵 Analysis of The sound and the Fury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从委婉语的研究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实习医生格蕾》浅析美剧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趋势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 浅析海明威《战地钟声》中的女性形象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 《大衣》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远大前程》中皮普的心路历程 《虹》中的女性婚姻观浅析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浅析《爱玛》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浅析《黛西米勒》中男女主人公矛盾情感背后的文化冲突 语用移情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浅谈奥巴马演讲中的语用策略

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 从禁忌语看中西方文化异同 论“老友记”中的幽默翻译

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金色的象征意义

79 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词研究 80 欧亨利小说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81 浅析霍桑《红字》中的女性意识 82 《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 83 中外汽车文化对比研究

84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85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 86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87 英汉谚语中“爱”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

88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89 《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90 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以《亚瑟王之死》和《水浒传》为例 91 《暮色》两中译本中文化缺省重构的对比研究 92 从中外节日看两种文化—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

93 从阿里巴巴BB电子商务平台论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 94 欧亨利短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之善良特性 95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的分析

96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97 论斯嘉丽的形象特征分析

98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 99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Wedding 100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形象分析

第三篇: 女权主义批评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以妇女为中心,以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为研究对象的批评理论,它作为一种文学流派正式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蓬勃发展。

一、兴起和思想来源

1、与女权运动关系密切

在法国工业革命和美国废奴运动的高潮中,女权运动应运而生,妇女开始争取自己的公民权利,最终美英妇女获得选举权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带来了这场女权运动的高潮。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法国和西欧的学生造反运动、美国的抗议越战的和平运动、黑人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和公民权运动的大背景下,出现了第二次女权运动。这次的女权运动不同于第一次把争取妇女的财产权、选举权作为目标,而是把性别歧视作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提出,导致了整体的妇女意识崛起。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是女权运动扩展到文学领域的结果。

2、思想先驱者

早在二十世纪初、女权主义批评理论还未正式形成之前,就已有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创造,其中以英国的弗吉尼亚· 伍尔夫和法国的西蒙德· 波伏娃为代表。

弗吉尼亚· 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在1929年出版的《一件自己的屋子》里表现的最为直接和充分。伍尔夫认为文学创作史上存在着女性文学传统,但由于在父权制社会中,由于在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养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了这一传统被迫时时中断,在文学史的长河中不十分明显。伍尔夫不仅从物质条件上讨论女性成为作家,还从心理上来讨论,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她认为心灵向身体一样,也有两个性别,心灵的正常和舒适状态是最有益于创作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心灵中的男女性两个方面是和睦相处的。而伟大的艺术家都有一颗双性同体的心灵,莎士比亚是这样的,济慈、斯坦因、库伯等都是。

西蒙·德·波伏娃的代表作《第二性》分上下两卷,上卷《事实与神话》探讨了女性的生活、地位和神话,着重对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唯物主义和五位法国作家作品中的女性观进行分析;下卷《当代女性》分析说明了当代妇女从童年到老年的实际生活经历,解说她们的身心发展过程,研究她们的共同处境。波伏娃认为不存在先验的“女性气质”,从生物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看,两性之间的差异不大,但从整个社会历史过程看,女人被降低成了男人的对象,被铸造成了男人的另一性,即第二性。

二、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60-70中期),这是女权主义批评发展的初期,这一时期女权主义批评的首要任务是揭露男性文化如何歪曲女性形象,批判文学中的性别歧视的现象。就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凯特·米勒特的《性别政治》和伊丽莎白·詹威的《男人的世界,女人的地位》,这两部著作都指出了一些著名的男作家对女作家的诋毁,揭露了传统女性文学形象对女性的欺骗和毒害作用,批判了形象塑造上的性别歧视。

第二阶段(70中期以后),这一时期女权主义批评家逐渐把注意力转向女性作家和作品,她们希望重建文学史,恢复女作家应有的地位和面貌。女权主义批评家开始以女性为中心,研究妇女文学,重新解释和修正对女作家的研究,出现了许多用女权主义批评方法研究女作家的优秀论著,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帕特里克·梅耶·斯帕克斯《女性的想象》、埃伦·莫娥斯《文学妇女》、伊莱恩·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吉尔伯特和格巴合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等。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女同性恋文学批评也在这一阶段逐步发展壮大,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开始在英美传播。

第三阶段(80以后)这一时期发展起一种跨学科的女权主义文化,不再拘泥于文学本身,兴起了对性别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的“女性诗学”。

三、两大流派

1、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

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妇女形象”批评、“妇女中心”批评、女主义文学批评多元化三个阶段。

“妇女形象”批评以从性别入手重新阅读和评论文本为主要方法,将文学和读者个人生活相联系,批判传统文学、尤其是男性作家作品中对女性的刻画以及男性评论家对女性作品的评论,揭示文学作品中女性居从属地位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根源。凯特·米勒特于六十年代末推出了标志着女权主义批评正式诞生的重要著作《性的政治》,该书从男女生理差异出发,重点揭露男性中心文学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批判男性的夫权制社会, 成为“妇女形象”批评的经典之作和理论源泉。

“妇女中心”批评把视角转向了女性作品,寻找被男权价值观所淹没的女性作品,建立她们自己的的文学。在书写女性文化史的浪潮中,艾伦·莫尔斯的《文学妇女》首次描述了女性文学写作的历史, 她逐一研分析了十八至二十世纪英、美、法被称之为“伟大”的女作家,如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夏绿蒂·勃朗特等,认为她们是女性写作的先驱, 她们的作品是与男性主流文学传统不沾边,形成了一种女性写作自己的传统。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则不把女性文学传统看成是少数几个“伟大”的女作家及其作品的突现,认为女性文学传统是持续的,既有青名留史的大作家,也有更多被淹没的一般作家。因此作者搜集了许多资料,发掘了过去许多长期被湮没的英国女性创作资料,有力地展现了女性文学持续不断的传统。

英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第三阶段努力发掘被忽视和被人遗忘的女作家,重新评价她们的作品,从而确立能更好地反映女性视角另一种文学创作和阅读传统。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姐妹们的选择》围绕以前女权主义批评所忽视的种族因素来说,认为存在着不同的妇女文化,她从这种女性亚文化视角,研究了美国女性创作中的各种主题、形象、文体、文化实践和历史选择,高度赞扬美国女性创作产生了“我们自己的文学”。肖瓦尔特提出了建立新的、独立的女权主义批评的基本思路:妇女批评的宗旨是为妇女的文学建构一个女性的框架,摆脱男性文学的束缚。她还提出在方法论上把女权主义批评与历史、人类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等领域的女权主义研究结合起来,通过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来发展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2、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

法国派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由于受到解构主义的影响,更多地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 把重点放在“女性写作”上,希望建立一种其主要代表显示差异的文学乌托邦式的符号学。其代表人物有埃莱娜·西苏、朱莉亚·克莉丝蒂娃、露丝·伊瑞格瑞。

埃莱娜·西苏是“女性写作”理论最著名的创始人。她的代表作《美杜莎的微笑》从女性写作的特点阐述女性写作的理论问题。她认为女性写作总有点母亲的乳汁在流动影子:她是用白色的墨汁在写作。西苏就女性写作提出了“躯体写作”的口号,这是与男性写作完全不同的,因为女性“通过身体将自己的想法物质化了;她用自己的肉体表达自己的思想”,女性“用身体,这点甚于男人。男人受引诱去追求世俗功名,妇女则只有身体,她们是身体,因而更多的写作”。

朱莉亚·克莉丝蒂娃根据拉康的精神分析的象征理论提出了一种对男权中心具有颠覆性的“符号学”,她所说的“符号学”与前俄狄浦斯的人类生活的最初过程有关。在前俄狄浦斯阶段,孩子不会说话,却是一种由肛门和口唇引起的基本冲动,这一冲动本质上是流动的、没有模式的、不定型的,与声音和节奏相似,这就是“符号学”。符号学组成了语言的异质的、分裂的层面,颠覆并超越着象征语言符号系统,可以把符号看作是象征秩序内部的边际,而女性恰好也存在与这样的位置,她被认为是低于男性的力量。在她看来,女性既处于男人社会的“内部”,又处于它的“外部”,妇女的这种边际地位,模糊了男与女的明确界限,颠覆了父权制的男女二元对立。

露丝·伊瑞格瑞提出了“女性谱系”和“女人腔”的主张。伊瑞格瑞认为社会实际上只有一个性别,而女性只是男人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因此,应建立一种“女性谱系”。她把女性谱系追溯到前俄狄浦斯阶段,认为那是母亲是无性别之分的,是一个同时具有男性创造力和母性的双性同体形象,而其女儿对双性同体母亲是完全认同的,这才是人类起始的女性谱系。“女人腔”是指与男性理性化语言相对立的一种非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伊瑞格瑞认为如果被迫使用男性语言,女性总会失去自我,使她的经历变得支离破碎,使用这种语言不会使妇女变得完整,也不会使妇女取得拥有权,而会使妇女更加接近自己。

四、女权主义批评在中国

1、译介和传播

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思想传播到中国,是由国内一些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在译介国外文学时介绍到中国的。1981年,朱虹发表《〈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一文,较早地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妇女文学”。1986年,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西蒙·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的中文版在中国出版,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传播的一个转折点。1980年至1987年间,虽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作为一种批评范式,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开始陆续被译介进中国。

到1988年前后引进和介绍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工作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这期间,国内一些权威性学术期刊刊登了一些这方面的论文,如《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等,加快了对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引介的步伐。还有一些学者编译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文集和一些相关学术论著,如张京媛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岩冰的《女权主义文论》、陈志红的《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罗婷等编写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林树明的《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等。

2、批评实践

80年代已有部分女性主义批评者开始着手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实践,如1989年出版的孟悦、戴锦华合著《浮出历史地表》对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女性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刘思谦的《“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心路历程》重点论述了从冯沅君到张爱玲等12位女作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活动、创作特色以及从她们的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作家的心路历程。林丹娅在她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运用了原型批评和解构主义批评方法对自古至今的女性历史进行考察,描述了女性从被书写到抵制书写到自我书写的清晰的脉络,等等。

至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还在中国不断地发展,逐渐走向文化研究。近年来出版的较有影响的女性主义著作有:王政、杜芳琴主编的《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叶舒宪主编《性别诗学》 、王逢振编译《性别政治》等。而荒林、王红旗主编的《中国女性文化》,从文化视角分析了当代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

第四篇:14女权主义批评

02

55、女权主义: (1)美国学者肖沃尔特在《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

(2)是20实际60年代以来盛行于欧美的一种新的文化思潮,女权主义文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它从政治性的男女平等的要求出发,清算和批判文学艺术领域存在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弊病,肯定妇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力图确立女性独立的审美价值系统。

(4)肖沃尔特主张女性写作是一种与男性沟通,而又自身独立的“双重声音的话语”,强调女性写作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02

56、女权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

(1)女权主义批评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2)在要求男女平等、争取妇女权利的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女权主义批评应运而生,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的大量性别歧视和女性作家作品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等现象,并对之加以批判。

(3)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就是这样依托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发展起来的,反之又为女权政治运动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02

57、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

(1)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持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因而有着较为鲜明的政治倾向。 (2)它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诸多批评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性,增强了其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3)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与女性阅读等。

①要求以一种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更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②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新评价文学史。

③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 ④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的写作方式。 (4)主要代表是英国的弗吉尼亚•沃尔夫和法国的西蒙•德•波娃。

(5)评价:最根本的局限是都没有把批判男权中心的触角深入到社会阶级斗争层面,带有相当大的乌托邦色彩。

02

58、简述女权主义批评流派:

(1)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可以分为英美派和法国派,黑人女性批评和女同性恋女性批评也丰富了这一阵营的理论。

(2)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努力发掘寻找女性文学自己的传统并重新予以评价,以建立独立的女性文学史,同时揭示出女性作者之间存在着的亲密关系,以鼓励当代妇女加强联系和团结挣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英美派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是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凯特•米勒特。

②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卡普兰、莫尔斯、吉尔伯特、格巴和肖瓦尔特等人。

③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

(3)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更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更多地体现出解构主义的特色。 ①对“女性本质论”和“女性文学传统”等命题均持怀疑态度,认为如果一定要寻找固有的“女性文学传统”,客观上反而加强甚至维护了父权制的文学史观。

②她们的批评吸收了德里达结构主义和拉康解构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某些思想,面向未来将重点放在“女性写作”上,期待建立一种标举差异的文学乌托邦式的符号学。 ③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克莉丝蒂娃、西苏和伊瑞格瑞等。

(4)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崛起,是与黑人妇女遭受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这一现实密切相关的。

①她们一方面长期与黑人男性一样受到种族歧视,另一方面在黑人圈内她们还要受到黑人男性的压迫。

②经受双重压迫体验而写出的黑人女性文学作品自然有其独特性,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为了强调这种独特性进而改变黑人女性文学受冷落和曲解的状况。 ③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巴巴拉•史密斯、苏珊•威利斯、迈克多威尔等。 (5)女同性恋主义文学批评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①把异性恋主义观念同父权制联系起来对之采取激烈批判态度。 ②力图寻找和建立起一个女同性恋文学的传统。 ③努力建立一种女同性恋主义的批评原则。 02

59、弗吉尼亚•沃尔夫的女权主义理论是什么?

(1)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和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初步体现了对传统男性中心论文学史观的反叛。

(2)明确提出“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力量一个女性力量。这种双性和谐合作是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保证,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同男性中心的单一标准相对抗,体现了对性别二元对立进行解构的一种最初尝试。

(3)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这是妇女创作难以发展的根本原因。这种社会学批评,既抨击了男权中心社会对妇女创作的压制,又在方法论上直接启发了当代女权主义批评。 0260、西蒙•德•波娃的女权主义理论是什么?

(1)波娃的女权主义理论主要体现在“女人形成”论的观点上。

(2)她认为一个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后天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心理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之间的所谓女性。

(3)这个女人形成论的观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权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波伏娃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对劳伦斯、司汤达等五位男性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分析,批评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表现,对后世女权批评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026

1、凯特•米勒特的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

(1)米勒特在60年代末出版的重要著作《性政治》标志着女权主义批评的正式诞生。 (2)该书从男女生理差异出发,重点揭露男性中心文学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批判男性的父权制社会。

(3)作品分为性政治、历史背景和文学上的反映三部分,从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在性别权力关系中所处的受支配受奴役的地位入手,来揭露父权制社会男性控制、支配女性的政治策略。

(4)其重要性在首次引入了一种女性阅读的视角,突破了以往读者作为男人阅读作品的角度,第一次要求读者作为女人去阅读作品。

026

2、锡德妮•简尼特•卡普兰的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

(1)卡普兰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英国小说中的女性小说及其中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揭示了女性小说发展同20世纪第一个十年第一次女权运动高涨的内在关联。

(2)她认为如果打破传统研究视角,从女性作家角度来审视会对某些文学史现象作出全新解释。

(3)她别出心裁的把现代主义的形成与女权主义运动联系起来考察,不但提高了女性文学的地位,而且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026

3、艾伦•莫尔斯的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

(1)莫尔斯的《文学妇女》首次描述了女性文学写作的历史,分析了奥斯汀、勃朗特等人的著作,把她们视为富有生命活力的女性写作先驱,认为她们的作品汇聚成一股与男性主流文学传统不沾边却同样不断前行的强大潜流,形成了一种女性自我写作的传统,使得女作家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信心。

(2)莫尔斯考察了女作家之间的相互友谊和共同兴趣,认为正是男性社会的拒斥促使女性作家相互关注、交互阅读作品,这有利于女性创作的进步,进入20世纪以来女性写作的传统正日趋扩大,影响也日益深远。

(3)莫尔斯的批评方法也突破了新批评把文本看做封闭系统的形式主义框架,而对女作家的生平传记和个人情况十分重视,虽然莫尔斯的理论并不系统而稍显混乱,但她作为率先寻找探讨女性写作传统的开拓性研究却对女权主义的文学史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 026

4、苏珊•威利斯的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

(1)威利斯在反对晚期资本主义的大前提下,从团体、旅行和情感与性欲这三个主题对黑人女性文学进行了考察。

(2)她认为当代黑人女性作家以战斗和写作反抗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不良影响,是一个女人走向认识自我的过程,且这个自我并非作为个人而是作为一个集美国黑人的群体经验于一身的主体被认识的。

026

5、迈克多威尔的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

(1)迈克多威尔认为黑人女权主义批评不应该只局限于黑人女性范围,也应该从白人女性批评那里吸取有益的东西。

(2)同时在批评中也不应该局限于对主题、意象的研究,还应该重视语言研究,调查女性语言问题是最重要的、最富于挑战的工作。

(3)黑人男性作家的作品也应该被纳入黑人女性批评研究之中,这对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显然是十分有益的。

026

6、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的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

(1)吉尔伯特和格巴的《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是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实践的优秀代表。 (2)该书研究了天使与妖妇这两个在19世纪前男性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妇女的两种不真实的形象,揭露了这些形象背后隐藏着的男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

(3)作者认为把女性神圣化为天使的做法实际上一边将男性审美理想寄托在女性形象上,一边却又剥夺了女性形象的生命,把女性贬低为男性的牺牲品。而作为妖妇或恶魔的女性则体现了男性作者对不肯顺从不肯放弃自私的女人的厌恶和恐惧,因而这些女恶魔的形象恰恰是女性创造力对男性压抑的反抗的表现。

(4)该书分析了奥斯汀、狄金森等19世纪女作家的创作,探讨了她们采取的在遵守父权制文学标准方式下向父权制发起挑战的复杂而微妙的写作策略。

(5)作者不但批判了男权文化下被歪曲和压抑的女性形象,还以一种新的女权主义的视角重新阅读和阐释了19世纪著名女性作家的作品,对女权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026

7、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

(1)肖瓦尔特是英美女权主义批评第二到第三阶段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著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是第二阶段的重要著作,被称为女权主义的划时代著作。

(2)不再把女性文学传统仅仅看成少数几个伟大女作家及其作品的突现,而认为女性文学传统是持续的。 (3)肖瓦尔特将女性文学传统看成一种文学的亚文化群,并根据其共性将女性作家的创作分为女人气、女权主义、女性三个阶段,并对女性阶段的创作最为肯定。

(4)肖瓦尔特在其著作中研究了美国女性创作中的各种主题、形象、文体、文化实践和历史选择,显示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已经进入了性别诗学的跨学科文化研究之中。

(5)肖瓦尔特提出了建立新的独立的女权主义批评的基本思路,即妇女批评的宗旨是为妇女文学建构一个女性的框架,发展基于女性体验研究的新模式,创建女性文化的新的蓬勃发展的世界。

(6)在方法论上肖瓦尔特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女权主义研究结合起来,不仅将女权主义批评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方法去阐释女性文化及其主要的表现形式的文学。 026

8、茱莉亚•克莉丝蒂娃的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

(1)克莉丝蒂娃认为不可能也不应该界定“女人”,界定女人实际上等于把女人当物来看待,贬低了女性的价值和地位,女性的这种不可界定的边际地位模糊了男女的明确界限,也就具有了消解父权制男女二元对立的特殊意义。

(2)提出了一种对男权中心具有颠覆性的符号学。克莉丝蒂娃认为象征秩序与父权制社会文化秩序相联系,而符号学则产生于前俄狄浦斯阶段,与女性密切相关;符号学不是取代象征秩序而是在象征语言内部,组成了语言的异质分裂的层面,颠覆并超越象征秩序,从而模糊了父权制男女二元对立的界限而产生颠覆父权制社会的作用。由此符号学就具备了结构父权制二元对立的女权主义的意义。

(3)她也重视母性的意义,认为女人生育子女并不意味着她不能从事专业工作,而反而意味着女人经历了与文化活动相一致的孕育生命的过程更能深刻理解生命的内涵。克莉丝蒂娃从解构主义消解二元对立的立场出发,将母性看作是对男性中心主义的一种挑战,孕育生命的过程打破了自我与他人、主体与客体、内部与外部的对立,因而其符号学具有反抗男权中心的革命性意义。

026

9、埃莱娜•西苏的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

(1)西苏提出了以实现“双性同体”为目标的女性写作理论。她认为女人在被迫保持沉默的状况下只能靠写作行为来改变这一被奴役的关系,写作解除了对女性特征和存在的压制关系,还原了女性的快乐与资格,使之挣脱自我结构,因此女性写作有女性解放的特殊功能。 (2)西苏用“描写躯体”这一写作口号和要求表达了两层意思:

①表达了一种男女性别的隐喻,男性追求世俗功名,隐喻着父权制象征秩序的要求,而女性的“身体”本身摆脱了象征秩序,更多地投入“写作”,写作就有了女性的隐喻。

②认为女性写作的特点是“描写躯体”,揭示出通过描写躯体而在肉体快感与美感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这是西苏为女性写作和“描写躯体”所做的旗帜鲜明的美学辩护。

(3)她认为女性写作语言是一种反理性、无规范、具有颠覆性和破坏性的语言,但它又不完全排斥男性话语,因为它一直都在男性话语之内活动。女性话语是一种无尽包容男性语言在内的双性同体式女性语言,是一种颠覆了父权制中心话语的“新语言”。

(4)评价:西苏希望通过写作活动引导妇女觉醒走向妇女真正的解放,这种理论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把妇女解放运动建立在女性写作活动的基础上,只能是一种写作乌托邦。 0270、露丝•伊瑞格瑞的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

(1)她是法国派女权主义又一位重要批评家,提出了独特的“女性谱系”和“女人腔”的主张。

(2)所谓女性谱系,是伊瑞格瑞吸收精神分析学的思想提出的主张,核心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母女关系,以取代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中的男性中心。

①在前俄狄浦斯阶段,认为那时的母亲是无性别之分的,是一个同时兼具男性创造力和母性的双性同体形象,而其女儿对双性同体母亲是完全认同的,这才是人类起始的女性谱系。 ②俄狄浦斯阶段开始之后女儿转向了“恋父”,一方面抛弃了双性同体的母亲,一方面肯定了父权制,这一过渡是父权制对女性谱系的压制与剥夺。父权制文化建立了一个男性形象的上帝作为母亲的母亲来压制母亲并排斥到社会价值之外,切断了女儿通向母亲的道路,女儿与女性潜在力量的关系也被切断了。

③该理论是要建立前俄狄浦斯阶段的女性谱系,恢复一种新型的母女认同关系而不是“恋父”关系,女性之间的关系上升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而不再单纯的作为客体而存在。 (3)所谓女人腔,是与女性谱系相联系的颠覆父权制的主张,是指与男性理性化语言相对立的一种非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

①这种非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永远在变化之中,是意义不定、无中心的,具有跳跃性、隐秘性和模糊性等特征,这就是与女性语系相对应的“女人腔”。

②女人腔的话语方式有一种包容二元对立的特征,像女性语系包容双性的母亲一样。 ③“女人腔”包容对立双方于一体的功能就消解了父权制坚持的男女二元对立,否定了父权制对女性的统治与压迫。

027

1、巴巴拉•史密斯的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

(1)史密斯是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其理论最基本的出发点是承认黑人女性文学创作与黑人女性在政治上所受的性与种族双重压迫密不可分,强调批评者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作品的政治含义而且将其与所有黑人妇女的政治状况联系起来,把文学批评自觉的同社会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女权批评由此被定位为一种涉及性与种族政治的社会政治批评。

(2)史密斯努力寻找发掘黑人女性创作的传统,认为必须明确承认黑人女作家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有其自身特点的文学传统,她通过对大量黑人女作家作品的分析,揭示出她们在文体、主题、意象、审美上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区别于白人与男性作家的特点。

(3)史密斯强调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应该重视研究自身和黑人女性作家的创作经验,而不应该受白人男性创作标准的束缚。认为批评家应该从自身经历出发进行思索和写作,而不是用白人男作家的文学思想和方法去认识黑人妇女可贵的艺术资料。 027

2、(肖沃尔特)双重声音话语: (1)这是女权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

(2)肖沃尔特认为女性与男性不是完全隔绝的,彼此存在交迭的情况,女性写作,因此是一种双重声音的话语。

027

3、女权主义批评的主要代表是英国的弗吉尼亚•沃尔夫,明确提出“双性同体”的思想。《一间自己的屋子》

女权主义批评的主要代表是英国的西蒙•德•波娃,其理论主要体现在“女人形成”论的观点上。《第二性》

027

4、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可以分为英美派和法国派,黑人女性批评和女同性恋女性批评也丰富了这一阵营的理论。

027

5、英美派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是米勒特《性政治》、卡普兰《现代英国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莫尔斯《文学妇女》、吉尔伯特和格巴《阁楼上的疯女人》、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等人。

027

6、法国派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有克莉丝蒂娃《关于中国妇女》、西苏和伊瑞格瑞等。

027

7、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代表人物史密斯、威利斯、迈克多威尔等。

027

8、女权主义批评西苏提出了以实现“双性同体”为目标的女性写作理论,提出了“描写躯体”这一写作口号。

027

9、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家伊瑞格瑞提出了独特的“女性谱系”和“女人腔”的主张。

第五篇:结构主义案例批评分析

结构主义批评案例分析

结构主义从广义上来说可以看作是20世纪发生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种社会思潮,其兴起于五六十年代的法国,之后迅速蔓延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社会思潮。从狭义上来讲,结构主义一般指现代语言学、人类学和文学批评中的一种方法。结构主义造就了许多结构主义文论家,在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涌现了前后“四子”作为突出代表。“前四子”是列维-斯特劳斯、福科、阿尔都塞和拉康;“后四子”是巴尔特、格雷马斯、托多洛夫和勃瑞蒙。前后四子共8人,其中前四子加上巴尔特被人称为结构主义的“五巨头”。 结构主义文论的特征包括:注重采用语言学理论和术语方法,强调二元对立;强调整体观,重视部分之间的关系;注重探讨文学的深层结构;把叙事作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此篇批评案例主要介绍了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尔特,格雷马斯三个结构主义文论家的批评观点和分析方法。

列维-斯特劳斯是结构主义的领袖人物,他致力于用语言学的方法、概念和术语来分析非语言学的材料,人类亲属关系、古代神话和原始人类思维本质是其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其中古代神话研究占中心位置。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神话和人类的语言活动一样,都有一个人类永恒的普遍结构,这使得尽管神话表面上看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既不连贯,也没有逻辑,但从各地搜集来神话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为了证明这一普遍结构的存在,列维-斯特劳斯首先分离出神话的基本成分——神话素,然后按照二元对立的方式排列出神话素的组合方式,进而显示出神话的深层结构,并由此揭示出神话的本质特征及意义。列维-斯特劳斯对神话的分析体现了结构主义方法以二元对立关系来运作的特点,这对此后的结构主义文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他对神话的研究所表现出的和谐一致性,却是他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特殊性的分析所产生的结果,他分析神话时将重点集中于神话故事的纯粹的框架,但却忽视具体的情节。

罗兰·巴尔特是法国最重要的文论家和批评家之一,也是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过渡的关键人物之一。《写作的零度》是其成名作,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写作时“零度”的介入的观点。他所说的“零度”写作也就是零度风格,体现为对作者主体性的遮蔽,即以一种超越个人的结构来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状况。当然巴尔特并不否认某个作家确实以零度介入写作,但他的写作在整个写作系统中被整合,实际上也就是非零度化了。巴尔特的此种观点正吻合了结构主义者倡导的无作者思想、无主体知识的认识以及系统高于个别元素并决定其意义的主张。巴尔特还认为文学符号系统包含着两个相关层次,第一个层是表层的语言系统,也称外延系统,第二层是深层的语言系统,又称内涵系统。他的这一观点最终形成了结构主义关于文学作品都存在表层和深层两个结构系统的划分,也为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其另一部力作《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巴尔特借助语言学中演绎方法,把叙事作品划分为“功能” 层、“行动” 层、“叙述”层三个描述层次,“功能” 层是叙事最基本的层次,它可以是单词、句子,也可以是句群,甚至是整个作品。“行动”层又称人物层,它主要处理人物关系的结构,巴尔特认为人物仅是行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有生命的人,人物的描述和分类的依据是他们做什么而不是他们是什么。“叙述”层是叙事文学中的最高层次,在叙述层中叙述符号把功能层和行动层结合在一起,使叙事作品自身成为一个交流体系。此外,巴尔特认为文本可以划分为“读者的”文本和“作者的”文本,这两种不仅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本,同时还引发了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读者的”文本多是一些封闭性的且清楚明了易读懂的文本,阅读时读者多是被动的接受,“作者的”文本,多是一些带有空缺的开放性文本,它要求读者积极介入到文本中,建构文本的意义,对文本进行再创作。由此可以看出,巴尔特开始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引入读者的研究,也标志着巴尔特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转变。

罗兰·巴尔特对结构主义有许多独到且具开创性的见解,他的理论和实践为结构主义叙事学和文学符号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其理论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他认为人物仅是行动的参与者,只注重人物的“功能性”,而完全否定人物的“心理性”,这种“功能性”的人物观和19世纪以来的传统小说的批评家所持的“心理性”人物观截然对立。客观来说,两种人物观都各自有其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分析对象只是文学作品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而且在面对自己的分析对象时把自己的分析重点集中在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 格雷马斯是法国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他对叙事模式的研究深受俄国文论家普洛普的影响,受普洛普对民间故事研究的启发,他认为文学叙述与语言学的句子一样,可以加以语法分析,一个叙事文本可以看做是一个被扩展的句子,虽然叙事作品千差万别,但就结构而言,它们有着共同性,或者说共同的“语法”。他在《结构主义语义学》中提出了三对两两对立的六个行动位的模型,分别为主体和客体,发者和受者,对手和帮手。此外,他又在总结了普洛普为俄国民间故事总结出的31种“功能”的基础上,把行动模态划分为四个,包括:产生欲望、具备能力、实现目标和得到奖赏。许多语言学家运用格雷马斯的理论成功地分析了许多文学作品,由此可见,通过格雷马斯的归纳,叙事作品的故事确实如语言具有语法结构一样,可以成为进行语义分析的对象。但是,格雷马斯的归纳过于抽象和简单,从而偏离了文学的复杂和具体。

由以上三位结构主义文论家的主张和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看出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在实际的运用中是因人而异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批评的内在性、抽象性。结构主义反对传统的传记批评、社会批评和心理批评极为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意识、心理状态、社会背景方面等外部因素的研究的批评方法,也反对欧美新批评在剥离作品所有外部因素后仅局限于单个作品文本的细读的批评方法。结构主义认为作品的意义寓于作品本身,作品的意义是由作品的内在结构决定的,结构主义批评注重对文学自身内部规律的研究,通过具体个别文学现象深入把握文学内在的普遍本质,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透过个别的文学现象深入把握文学现象进行整体透视的框架。不可否认,文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且与人和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际上结构主义文论家也并不否认这一点,但是他们认为这种联系是整体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必须首先对文学这个整体作出说明。正如音乐和美术都源于生活,但它们却有着独特的艺术规律和美学机制,人们对其进行理论研究时一般都将其视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因此,文学研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与生活联系的阐释和考证上,而是要将文学视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本质和规律进行研究,以此挖掘文学特有的艺术规律和美学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结构主义批评澄清了传统批评在理论上的混乱,确立了现代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框架,这在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结构主义批评的缺陷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文学批评除了要对批评对象自身规律做出阐释之外, 还必须对批评对象的意义、价值进行价值判断和阐释。但是结构主义借鉴语言学模式分析文学作品,使得文学批评和研究成为了一个个刻板抽象的模式,成为了科学研究,它对文学作品社会意义内涵的排斥,使得文学批评丧失了应有的启示性。此外,其在批评实践上面也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许多研究者在对作品文本的细节进行详细地分析、统计、描述后,有时并不能得到明确的结论,多是牵强附会地找出一些关系。当然这并不妨碍结构主义方法论对文学批评方法论的贡献,结构主义方法论的优点是在它与传统的传记批评、社会批评及欧美新批评的对照中而显现的,同样其缺点也是在对照中而显现的,既然世上不存在尽善尽美的方法论,那也不能对结构主义方法论有这种苛求。为克服结构主义方法论的缺点,对文学作品各方面做出充分的阐释,我们可以将其与其他方法论相结合来进行文学研究和批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术研讨会欢迎词下一篇:县体育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