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作文创新的三部曲

2023-04-08

第一篇:实现作文创新的三部曲

创新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四部曲”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难点,作文教学可谓是教学路上的一只拦路虎,有的老师像武松那样驭虎有术,但有的却谈虎色变,经常听身边的老师抱怨农村学生作文水平低,很难教会。一方面个别老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陈旧老套;另一方面农村学生知识面窄,阅读量少,不善于交流,口头表达能力差等因素影响;农村作文教学一直困扰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作文教学路在何方?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另辟新径也许是一条阳关大道,我觉得可以奏响以下作文教学“四部曲”入手。

一、奏响深挖课堂教学素材第一部曲

小学阶段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都是美学范文,教师教学用书里面都有体现三维目标,经常要求学生学习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这也是学生要学习的一种能力,经过同化,这种能力可以内化在自己平时的写作之中,教师要有意识主动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教师要有意识为学生创造条件。

1、 写读后感或课文续写

课堂上要有时间让学生充分感受,敢说真话,说出自己的真实感想,课后可布置学生尝试写出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这样往往可以解决农村学生写作素材少的问题。如:学习完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詹天佑》,我试着让学生写“詹天佑我想对你说······”,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解决了学生能写的问题,学生一下子有话可写,条理清楚又有深刻的主题,再经过修改一下每个同学都有质的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渐渐高涨。教完六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金色的脚印》,在讲到狐狸一家团聚之后留下了串串金色的脚印,多么的诗情画意,使人浮想联翩,于是我灵感一发提出《续写金色的脚印》,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也完成的不错,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又写得轻松快乐。

2、 仿写经典段落

仿写也是一种学习写作很好的方法,在对优美段落进行赏析之后,在学生的头脑里面留下了一定的表象,让学生进行仿写可以取到一举两得的成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六年级上册第一课《山中访友》

第五段,采用第二人称写法,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试着仿写当时情境与山中一切朋友进行交流,打招呼,有的是写参观公园,一进公园看到的景物进行仿写;有的是写参观动物园,一进动物园看到的情景进行仿写,效果不错,在单元作文训练中又可以学以致用。

二、奏响巧设情境,激发兴趣第二部曲

兴趣是学生做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对作文感兴趣,才能取到预期效果,在习作教学中我打破常规,大胆创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身领略大自然;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课,如演讲、朗诵、音乐欣赏、艺术品鉴赏等,先让学生积极准备,再热情参与,这样学生才能写出真人真事,才有真情实感。

1、 挖掘生活素材,写真人真事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写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唯有写真人真事才能真正体①

现真情实感,学生才能受用终生,摆脱以往空洞、虚幻的作文教学。如:在教学亲近大自然主题作文教学,先告诉学生要带领大家参观校园里的三棵大榕树,激发学生兴趣,紧接着指导学生应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采用那些修饰手法,学生很认真听,列提纲;再进行参观,学生边参观边记录,整堂课下来学生热情高涨,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写出的文章也相当不错,就连平时几个学困生也写出较通顺又有条理的文章,效果突出。

2、 音画结合,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学生乐于写作的氛围,才能激发学生内心写作欲望,通过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亲身的体会才能写出好文章。如举行演讲比赛,配乐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后写出参加各种活动时的情景,这样学生才有内容可写;学习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作文主题写自己喜欢的一件艺术品,因为漳浦是剪纸艺术之乡,我向学生介绍剪纸艺术,并从自己家中带来一幅出自高少苹之手的“三羊开泰”图,让学生欣赏,并以此为主题进行习作。

三、奏响创新写作体裁第三部曲

1、深化日记习作的主题

重视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好方法,是学生写真话,写真事,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变化情况,及时进行教育引导;我自教学语文以来保持一种习惯学生的日记篇篇批改,及时进行点评表扬,学生越写越有兴趣,而且主题渐渐广了起来,即兴创作也可以写,包括诗歌、人生感悟、学习心得等等都可以。

2、注重小练笔

小练笔的形式很多种,只有不断丰富学生的写作体裁,学生才有源源不断的兴趣,包括用三个固定词语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的小短文,或出不同主题的题目,让你写出开头一段,学习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因为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

3、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词、曲、古文创作

教师要善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在高年级的作文教学中我大胆进行尝试,特别是在教学六年级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时,增添一些课外诗歌知识,我重点教学诗、词、曲的写作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尝试,先老师进行试水,马上创作一些诗歌,然后按照模仿——设置主题——创作——修改——定稿一系列过程,学生对诗歌才有实质性的认识,如:学习《天净沙。秋》小令时,学生即兴创作《天净沙。秋雨》,对曲牌名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又可以理解到小令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在教学诗歌时,恰逢下雨,我及时让学生观雨,学生即兴创作《秋雨》,一个学生写道:“天空乌云似翻墨,剪剪秋风阵阵寒。一阵轻风落万丝,晨窗倚听风送雨。”虽还粗糙,但已有诗歌的雏形;在学习《学奕》古文之后,学生进行仿写创作古文,也都取得不错的成效,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正被调动起来。

四、奏响自我批改与交流批改相结合第四部曲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真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 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 ②

作文的修改十分重要,但关键学会修改的方法,一看中心,看中心是否突出,有没有新颖。二看设计环节是否合理,段落安排是否合理,采用哪些修持手法,详略是否得当。三看标点符号,有没有错别字、病句等小毛病。

2、 自我批改、小组批改、教师批改、集体批改相结合。

自我批改是自我完善的过程,任何优秀作品都是修改出来的;小组批改就是生生互改,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教师批改是进行范例修改,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最后是集体修改,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师生互动,使作品更加完善。

总之,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教学理念,更新观念,破除陈旧思想,大胆进行创新,引导学生作为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新课程标准要求,方可使学生乐于习作,易于习作,真正解决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难治之症。

第二篇:找准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实施作文教学的“三部曲”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这个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普遍厌烦,归根结底是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可见,作文教学中着力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有饥饿感”、“有食欲”,乐于表达,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拨动学生乐于写作的心弦。

一、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找准改革的切入点

有人归纳了现在学生作文的“三乏说”,即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但我们认为无论是学识、生活积蓄还是思想感情,学生当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多反省自己的教学:学识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呢?生活积蓄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呢?思想情感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呢?因此,老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找准作文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1.改“关注作文教法”为“关注儿童生活”,让生活情趣进入作文课堂。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我们要始终怀着一颗童心去认识学生,去了解学生的生活,用儿童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喜、怒、哀、乐,用学生已有的习作基础及实际的表达能力去看待那一篇篇稚嫩的习作。只有这样,我们语文教师才会知晓学生有哪些熟悉的人、事、景、物可写,才会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能激发学生习作动机的作文训练题目,作文指导才会诱发学生对生活再认识、再思考的激情,才能拓宽习作的思路,才会情趣盎然。因此,在整个作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阅读,以积累语言,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相信这样,小学生就能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就能写实在的事物,写丰富的想象,就能说真话实话,抒真情实感。

2.实现“生活”向“作文”的转化,让作文成为儿童生活的有趣部分。 在作文训练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找准他们生活的热点、焦点,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的训练项目,让学生见题生意,自由为文。让学生在习作中自由表达已有的认识,让学生创造性地劳动。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作文竞赛,口头作文大赛,优秀作文评选,自编系列童话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给学生创设写作的机会与条件。学生在自由作文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在活动中学得的习作方法,弥补课堂作文训练的不足。当学生有了“作文就是享受,作文就是生活”这一感受之后,生活转化为作文便水到渠成了。

二、帮助学生轻松写作,实施教学的三步曲 1.激趣——为学生铺设快乐阅读的桥梁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在读中静心,在静心中享受,在享受中培养丰富的情感。为此,我将班级图书柜中的图书分派给学生,每两周一交换,让学生尽可能涉猎多方面的知识。我还鼓励学生们将自己阅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别人,也可以与他人交换阅读。为了让学生扩大阅读面,我结合“古诗文诵读”等机会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著,鼓励学生去阅读古诗词、中华经典名录、现代优秀诗文等,还定期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看的一些佳作去借阅,如《三毛流浪记》、儿童版的四大名著、《少年笔耕》、《爸爸的看护者》、《少年鼓手》、《难船》和《六千里寻母》„„仅靠介绍与宣传是不够的,如何让学生有一种阅读的冲动呢?于是我利用每周一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学生们可以将自己在课内外中读到的精辟片段通过朗读和大家一起分享。只要能上讲台将自己在一周内的阅读成果介绍给大家的。我都会给他拍下一张照片贴在班级的“读书大王”荣誉栏内。我还会利用“家校路路通”平台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将喜报传送给每一位家长。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热情就高涨了,家长们也积极行动起来,鼓励学生拓宽阅读面,多读好书。于是学生的读书欲不强也难啊!

2.创新——让学生拥有一个丰富的素材库

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使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为习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一个人天资再高,要想长久记住读过的书是困难的,所以“有志于学者,抄书之功断不可省”。可见一个人读书,除了眼勤、脑勤、口勤外,还要手勤。为此,我让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了一本“采蜜本”,要求学生每当读书,遇到有价值的资料,譬如好词、佳句、优文,让学生抄写、背诵。使学生的大脑中储存大量的好词好句、优秀篇章。每周一我会将“采蜜本”收齐检查一下质量和数量。为了让学生的“素材库”内的素材多而精,我还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如一周摘抄认真,我会在“采蜜本”上敲一个“大拇指”章;一个月一小结,如果一个月内周周能获“大拇指”章,就奖励一本“采蜜本”。久而久之,学生“素材库”里的素材就会由量变到质变,学生便会出口成章,妙笔生花。此外我还会利用每周一的“读书交流会”上穿插搞一些活泼有趣的运用词句的训练。通过“看谁形容得形象准确”、“看谁的比方打得巧”、“看谁的联想妙”、“看谁连接的好”等活动的训练,激发了学生摘记的兴趣,摘抄得多了,研究和写作就方便了,不必再去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同时对学生提出要求,摘抄必得选择,在选择中加深理解,选择必须分析,通过分析才能得其要领,取其精华。故而摘抄对提高习作能力大有裨益。

3.开放——教学生用“第三只眼”去发现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先生这样精辟地指出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教会学生用“第三只眼”去发现别人视而不见的东西。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的习作3要求学生用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到草丛、树林、池塘甚至泥土里去观察,然后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我首先指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例文,寻找例文的写作方法。第一自然段“春天,我在小河边玩耍。河边长满了嫩绿的草。”开始语很简单,小作者开门见山地告诉大家自己要介绍的地方——河边的草丛中。第二自然段小作者就介绍了自己在草丛中的发现,动静结合介绍了蚂蚁和一种不知名的甲虫。在介绍这两种小动物时,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它们的活动表现得生动活泼、淋漓尽致。在知道了写作方法后,我就带领同学们走出课堂,观察学校的一景——冠军园。并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有顺序,由上而下、由远及近、由人物到景物或由整体到局部。可以先观察冠军园的方位——在学校茁苗花坛的西侧;再观察冠军园有些什么景物——小桥、池塘„„;然后选取一处或几处进行观察,留意季节等变化留下的足迹;最后动静结合地将其记录下来。

再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的一篇课文《秋天》,它以诗歌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在学生感受了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后,我鼓励学生将自己在诗歌中所感受到的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于是学生在自己的白纸上画上了娇艳的秋阳、金色的田野、美丽的桂花和菊花、硕果累累的果园„„看到了这些,我觉得似乎还缺少些什么,于是让学生再去大自然寻找秋天,我们还可以画些什么?学生们又在自己的画上添上了落叶、小鸟、小朋友,还有准备过冬的蚂蚁,往南飞的大雁„„一下画面又丰富了许多。画画完了,如何将自己的画意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呢?我让学生去自己的“素材库”内搜索描写秋天景物、人物、动物的词、句、段。如果此类素材缺乏就加以充实。一切就绪后,以《走进秋天》为题按照一定的顺序将自己画面上的景物描述出来。

总之,更新观念,帮助学生轻松写作,我想作为语文老师就是引导让学生从消极的心态的“阴影”中走出来,走进“阳光”享受作文的乐趣。

第三篇:探索社会治理创新的实现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治理各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理念和目标,即“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笔者认为,只有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切实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使社会治理实现从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结构性变化。要实现社区内的自治组织管理,为社区内自治组织提供有利条件。加强社区公共空间的开放程度,建设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广场、群众阅读室等公共活动场所,使人们能够在社区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促进各种社区组织的活跃度。要赋予社区组织独立的法律主体地位,明确社区管理、社会组织管理以及党组织管理之间的关系,有效杜绝多方管理、责任推诿等问题。社会组织要从“服从”向“协同”转变,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学联、青联、科协、文联、记协、残联、贸促会等人民团体应在引导相应群体的行为、维护其权益、化解矛盾方面发挥更大作

用。社会组织要明确自身的服务使命和宗旨,从以往的服从政府领导逐渐向协同社会治理的方向转变,突出社会组织自身的主动性,提升社会组织成员自身的素养,建立良好的公共服务形象。

确保利益协调机制畅通。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存在诸多社会矛盾、冲突与问题,这严重阻碍了社会治理创新的成效,构建畅通的利益协调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实践中,要重点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关注,予以及时和必要的物质帮扶,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为农民群众解决包括失地、就业、保障等现实问题。完善对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在医疗、教育、子女安置、住房等多方面加强管理与帮助。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社会成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利益,最大程度实现社会平等。要保证分配公平,进一步加强技术、资本、管理以及劳动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建设,提高劳动报酬所占的比重,确保社会建设的成果能够在收入分配中得到合理体现。企业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工资发放制度,推动工资分配在起点上实现公平。要改变以往按照身份、户籍以及编制进行工资分配的不平等限制,严格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实现同工同酬。此外,政府还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科学化建设,在充分尊重企业工资分配自主性的前提下,加强必要的监督,促进劳资双方平等协商工资分配方式的形成。

推动政府的社会治理模式向“服务型”转变。政府的社会治理

模式向“服务型”转变,并不意味着完全剥夺政府的权力,而是要实现合理“分流”,将社会治理的权力交还社会,培养政府与公民的合作与诚信。可以考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在治理方法上广泛吸纳社会智慧,鼓励和挖掘来自社会成员与组织机构的社会治理力量,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构思的不断产生。政府不仅要积极转变理念,为社会治理提供完善的服务产品,还要肩负起社会组织力所不能及的其他服务,并对公共服务生产和供给进行有效的宏观监督。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利益调节机制的建设和优化,使群众能够认识到从合法途径获取利益的重要性,明确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和引导,使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都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要重视社会民生问题,牢牢把握改善和保障民生这一工作重点,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为出发点,积极创新工作理念、方法与手段,特别是要把保基本的责任履行到位,但同时也要扩大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通过政府职能转变、拓展治理主体来提高民生事业的质量和效率。在保障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加快社会各领域事业的快步发展。要将科学的财政体制覆盖到广大城乡地区,从住房、就业、教育、医疗、收入分配以及社会保障等多方面为更多的群众做好服务,以期赢得社会各界群众的有力支持与认可,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积极借鉴先进的社会治理思想实现制度优化。许多国家在社会

治理方面做出了多种尝试,例如,美国克林顿政府1993年推行的“重塑政府运动”,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放松管制、精简政府部门、裁减冗员、推行绩效管理以及引入竞争机制等;英国的社会治理则以资本的投入为核心,实现“消极的福利国家”向“社会投资型国家”的转变,加强就业政策的改良,将原有的社会福利转变为更多的就业岗位。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社会治理思想,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进一步促进社会治理制度的优化。要始终将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置于工作的重要位置,使人民群众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创造未来,推动社会稳定与发展,实现和谐社会。

第四篇:如何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创新

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安全形势的好坏,影响到国家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影响到社会稳定。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对安全生产工作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方面都应有一个新的提高和转变,在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上要有所创新。

在安全生产管理上,我们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转变工作思路,搞好管理模式的创新,逐步形成“以人本管理”为中心,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事故防范为目标,以自我约束为主体,以科技进步和管理方式现代化为手段,以强化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素质为保障,以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为重点,以不断健全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为关键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1、以法制建设为基础,推进管理体系的创新

依法行政和依法监察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职责所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本质就是依法行政,即依据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对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和监察的行政行为。法律、法规是安全生产监督的依据和准绳,要使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走向法治化的轨道。一是建立、健全以安全生产基本法为主体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避免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所有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行政条例等必须以安全生产法为准绳,不得与其冲突。二是依法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形成纵横交错安全生产管理网络,使安全生产工作有组织保障。三是应根据新形势和安全生产特点及发展趋势,加强对安全生产的调研。使安全生产工作既要立足当前,更应着眼未来,具有前瞻性,以增强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预测性和指导性。四是依法强化安全生产监察,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维护生产正常秩序。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对造成特大事故的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依法追究其行政和法律责任。

2、以观念转变为先导,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

转变观念,实质是使主观认识符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今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式要有所创新。一是要实现从事后查处的被动型管理向事前预防的主动型管理转变。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二是要实现由经验型管理向技术型、专业化管理转变。过去,安全生产的管理更多的是凭借经验的积累,规章制度的约束等。诚然这种管理方式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随着当今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产业分工的日益技术化,这一传统管理方式,无疑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应更多地依靠先进技术和专业化、职业化队伍来实施有效的监管。

3、以加强科学管理为目标,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

安全生产工作的落脚点是基层、基础工作。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安全生产宏观管理制度创新的基础。当前,要逐步实现经营管理者和员工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转变,并形成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一方面我们必须积极采用先进、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改善职业安全卫生条件,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强化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4、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实现管理手段的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要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性好转,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安全科学技术,从设计、工艺、技术装备上保障安全生产,从硬件上做到本质安全,从本质上为遏制或减少重特大事故发生提供技术手段,使安全生产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大力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从而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5、“以人为本”为中心,建设现代安全文化体系

安全文化是指人类安全活动创造的安全生活、安全生产的观念、行为、环境、条件的总和。先进的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晶,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它以知识形态凝聚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智力成果,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体现。现代安全文化的特点是本质论和预防型文化。以人为本,体现在安全生产管理上,就是必须以保障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为最高原则,杜绝以危害人的生命与健康去换取物的安全和经济效益的非人道行为。

为此,我们要围绕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的生命、健康价值和精神、情感意识等,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应是多层次的:一要大力开展社会安全文化建设,创造全社会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二要利用各种媒体和信息网络向全社会宣传安全知识,继续开展 “安全生产月”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和事故应急能力,其形式和内容应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创新。三要根据本单位、部门的特点,利用多种方式创造各具特色的安全文化,使职工在心理、思想和行为上形成安全生产的自我意识,创造安全环境氛围。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倡导清洁生产、文明生产、安全生产。四要突出抓好安全管理者和单位领导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同时,还应加强对职工上岗特别是特种工种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逐步建立安全生产现代管理机制,为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大家知道,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说明了安全生产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其中“责”我把它理解为“责任心”、“安全职责”、“安全思想认识和安全管理是否到位”等。分析目前所有的安全事故,绝大多数是违章操作,违章指挥,习惯性违章所引起,也就是一切的根源出现在我们的思想上,安全意识仍然不足,凡事掉以轻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安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实际行动不一致。说的多,做的少,片面的安全学习与考试是不够的。生命不同儿戏,凡事都有万一。 第二,学习不够,业务不精!“半灌水”现象严重,工作责任心欠缺!现在受大环境的影响,不少职工已经习惯于下班就摸麻将,斗地主,而鲜有潜心研读书本的。多希望回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时,人人对工艺熟悉,个个对业务精通,那样会有多少的事故不会发生! 第三,安全考核,管理不到位!在平时的工作中呢?“习惯成自然”造成了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这充分说明我们平常的管理和考核没有到位!无督促,所以不闻,所以不做也! 正如国家足球队主教练米卢在使用队员时所讲,态度决定一切!我们的安全管理也一样!抓好了安全意识这个源头,安全事故就会少发生或不发生!如何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增强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一般事故都是发生在生产现场,发生在作业过程中,发生在最基层,发生在第一线,所以要坚持把思想工作重点放在车间和班组。我们还可以开展安全知识普及性教育,专题培训,安全知识专题竞赛等。通过这些各种形式的活动,让职工从自己

的切身利益出发,牢固树立“安全就是幸福”的观念,达到全员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生产的目的。

二、加强职工的业务素质培训,开展广泛有益的知识性活动,培养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加大安全管理力度与安全管理创新。 除了日常的管理和考核严格要求外,还要有针对性地结合业务知识进行安规考试,总之,对安全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安全学习,安全检察不能走形式。我们的安全管理也要创新,要走网络化的路子,我们可以把安全规章制度,每次的安全事故分析,安全考核情况等在内部系统上网,通过网络,可以实行“岗上监控,岗下预防”,通过网络,真正地把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做到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思想,我们就能把好我们的安全关。说到这儿,想起了江总书记说过的话“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是啊,这个责任,不仅仅关乎着我们的企业,更与我们自己息息相关!我们要知道,没有安全,谈不上企业的发展;没有安全,谈不上我们个人的生存;没有安全,我们的幸福,我们的未来又从何而来呢? 所以,为了我们的企业,为了我们的家庭,为了我们自己,请把你的安全思想牢牢树立,请记住,安全规章制度,不是捆缚我们的绳索,它是鞭策我们正确行进的鞭子!

第五篇:管理创新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当前,管理创新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他关系到企业今后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科学发展,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一、 意义:管理创新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根本 性的变革,并重新选择和构建新的管理方法和制度。)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经济的法则是优胜劣汰。企业在竞争中要想占据优势地位,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企业必须尽快创新自身的管理体制,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创新是一种理念,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使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规范合理,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管理创新的途径

企业管理创新,根本的是要从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着眼,给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是用内部市场化来优化生产经营要素配置。市场化是优化生产经营要素配置,协调各种关系的有效机制。我们企业在管理创新中,要大力推行内部市场化,变原来的行政管理为市场机制调节。单位之间、个人之间互为市场主体,互为结算单位。这一机制的运行,能够真正确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二是企业营销策略的创新。企业的销售,应建立多元化销售方式。来扩大企业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的占有率。营销策略的突破、也要靠高素质的营销人才。三是创立知名品牌。品牌是企业最有价值的知识资本和知识产权,也是高附加值的关键所在。品牌竞争成了企业竞争的焦点,我国已经进入品牌竞争阶段。着力实施品牌战略是企业的必然选择,应强化品牌意识,注重品牌的建塑、宣传,力争创出著名品牌。四是加强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影响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谁在科技上投入多,谁在技术上领先一步,谁就能占领市场,从而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优先权和竞争的决胜权。建立完善人才吸引、培养、使用的工作机制。创新教育培训制度,创建学习型组织,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储备和输出不竭的人才资源。五是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企业要创新,必然要打破陈规、常规。要逐步完善创新体制制度并实施一系列有利于创新的方针政策,形成推广创新成果,重用创新人才的机制。积极支持各类创新活动,为创新人才和创新工作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生机活力,从而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打造百年企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四下语文第二单元备课下一篇:实训指导教师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