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质量生物学科论文

2022-04-2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科研质量生物学科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新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创建新课程背景下生物学科发展创新中心,可以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样化,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校多元发展,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培养学科创新人才。

科研质量生物学科论文 篇1:

遵循学科特点 开展校本实践

【摘 要】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创建校本化实施系统,从课程模块建设、探究平台创建、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进行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有效探索与实践,力求从根本上改变生物学科的课程生态、教学形态和课堂样态,努力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教学变革;创新实践

【作者简介】1.龚雷雨,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1)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陈廷华,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23)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不能简单地靠机械记忆,而必须通过深入的实践,在不断的实验和各种创新活动中获得。唯其如此,学生才能通过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提升和能力发展。也正是生物学科有其自身的学习规定和要求,这就使我们必须从学生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和研究生物学科的教学行为,要能够从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及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考量,从根本上保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有效促成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实践,真正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一、生物学科教学现状

为了有效开展高中生物学科探究性实践与探索,笔者对当前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进行了较为普遍的调研与分析,也发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科教学目标的单一化,难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实验教学的功利性,制约了生物学科教学功能的充分彰显;实践活动的不充分,影响了学生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提升;课程资源的贫乏,削弱了生物學科核心课程内容学习的直观性和体验性等等。基于这些问题,笔者以为,依托本校条件和校外资源,加强对生物学科内容的重新调整和组合,并以本校师生易于接受的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改造,同时以本土化的实践活动为探究平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生物学科的教学生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主动学习,从而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生物学科的校本化实践与探索

基于当前生物学科现状及教学上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生物学科要能够实现深度变革和优质发展,必须从校本化课程建设、本土化探究平台和个性化学习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量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1.课程建设校本化。

课程是教学的基础和依据,学科教学变革必须首先从课程开始。在生物学科校本化建设上,我们首先从课程改革开始,并通过课程模块建设和项目培育两个方面进行学科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1)组建课程模块,实现校本化生物学科内容的全覆盖。在全面系统梳理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我们认真整理了分布在高中生物学科各章节中的生物学核心概念、原理、重点、难点知识以及重要的学科能力等相关内容,并按照学生的学习机理和发展需求,重新组织并确定了富有特色的4个核心课程模块,包括“细胞生理与培养”“育种机理与栽培”“生态构建与修复”“微生物培养与发酵”;形成了3个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举行科学修复行动、还太湖生态和谐;潜心大豆种植研究、体味农科创新;拓展微生物培养、初识发酵工程魅力。同时,我们将高中生物学核心课程内容融入校本课程的具体模块中,整合地方特色资源,科学设计实验、实习活动,实现核心课程内容学习的实验教学全覆盖。

(2)创新项目开发,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除了校本化课程模块建设,我们还依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进行了切合学生学习探究特点的生物学科校本项目自主研发。比如,我们在上述单开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开发了综合性科学探究创新项目,包括罗非鱼的胚胎发育观察研究、蠡湖水环境质量监测与保护策略研究、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大豆种植与杂交、面包酵母发酵生产等,鼓励部分特长学生参与,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科学实践能力。

2.探究平台本土化。

基于课程实施的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本土特色资源,从设施环境、科研环境、实践环境三个方面着手,构建科学探究实践平台,边建设边实施,凸显生物学科教学的体验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1)从传统教室走向现代实验室。依据生物学科性质和发展要求,我们创建了5个科学探究活动中心,即细胞学实验中心、遗传学实验中心、生态学实验中心、生物工程技术实验中心、资源与学习拓展中心。这5个中心包括12个功能实验室,如数码互动显微实验室、生物工程技术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等。实验设施按需配置,资源利用立体高效,基本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探究需要,既是学习主阵地,也是实验主场所,更是创新实践的主渠道。

(2)从校内课堂延伸到科研院所。校内资源尽管很丰富,但也有学习上的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资源的利用和方法的学习上与社会仍有较大差距。为此,学校生物教学必须善于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才可能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变得生动鲜活而富有意义。比如,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现代农业示范园、特种动物养殖基地等10多个实习点,让学生直面生物科技的日新月异,感受生命科学的无限魅力,让生物学习真正地鲜亮和通透起来。

(3)从学科实验拓展到科学实践。为满足学生种植实践需要,我们组织学生在校内生态园里种植豌豆、小麦、玉米等10多种植物,开展经典杂交实验,体验孟德尔等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历程。

为满足学生生物调研和实习需求,我们组织学生在学校附近或其他方便取材的地方进行实地勘察和调查,让学生亲历和感受生态环境的现实和变化。比如依据学习需要,我们曾先后组织学生深入学校附近的金城湾公园、长广溪湿地、太湖蓝藻治理站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让学生实地考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考察区域生态工程。

3.学习方式个性化。

以探究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从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习得知识的实践过程,尊重学生学习需求与学习选择,鼓励学生个性化探究与创新学习。

(1)建设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全学习系统。学生的自主创新和个性化学习必须基于一定的资源和条件,如何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和学习环境,是学校开展自主性学习必须首先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充分引智和探索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尝试了慕课、翻转课堂、导学案、助学案、讲学稿、微课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应用,建设了从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生态园到学校每一个角落的全覆盖学习空间,形成生物学科的全学习系统。密切科研、生产、生活三者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的场景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核心课程内容。实现重难点知识学习的实验化和直观化,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2)以项目研究带动个性化学习。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是一个深度探究过程,这种深度探究过程一般很难在课堂上完成,也不可能在一个简单的问答式对话中实现。为此,我们确定了以项目驱动个性化学习的思路,并在生物探究实践中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力求使学生经历深度的探索和磨砺。立足个性化学习,在项目选择和设计上有特别要求。首先,所要探究的项目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就是要有一定的难度。没有难度的问题和项目其答案一般都是显而易见的,缺少“个性”潜质;其次,所要探究的项目要有不确定性,也就是要有一定的思维发散性和想象空间;最后,所要探究项目要有“工程性”,也就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操作,去“做中学”。当学生真正投入到项目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就会引发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参与,这样的行进过程必然会凸显个性。

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必须关注学生的科學探究和创新实践,特别是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以实验教学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的活动,切实加强实验教学的直观性、体验性,促进学生在科学探究实践中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知识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这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在价值和品质诉求,也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情感、学科精神和学科志向以及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柯小路,马荔瑶,李子懿,等.证据推理规则的性质研究及方法修正[J].信息与控制,2016(2):165-170.

[2]陆军.化学教学中引领学生模型认知的思考与探索[J].化学教学,2017(9):19-23.

[3]任唯,刘东方.科学推理能力的构成及其考查研究[J].化学教学,2015(3):63-66.

作者:龚雷雨 陈廷华

科研质量生物学科论文 篇2: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学科创新发展中心创建研究

【摘要】新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创建新课程背景下生物学科发展创新中心,可以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样化,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校多元发展,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培养学科创新人才。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学科 创新发展

新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生物学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及创新实践能力。创建生物学科发展创新中心,普及生物学知识,拓宽中学生物学课外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创造性、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生物学创新拔尖人才

一、研究创意

1.目标理念的创新

生物学科发展创新中心是现有课堂教学的延伸升华和转型升级,以创设新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种目标理念具有创新性。

2.课程路径的创新

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设置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创新课程等校本课程体系。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定向、多向求解、突破创新、验证反馈的课程实施路径,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对现有教学课程模式进行创新、对拔尖人才培养路径进行创新、对教师专业成长路径进行创新、对实验教学实施路径进行创新,以及对信息技术手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路径进行创新等。

3.载体平台的创新

生物科创中心通过多层次的实验室与网络平台组成的支持体系,搭建“体验型、应用型、创造型”的学习平台,让做、学、思相结合,提升信息素养,开拓创新能力。载体和平台的建设能彰显课内课外学习的优势和无限可能,仿佛把一个偌大的生物世界请进了课程,学生凭借载体平台瞭望整个生物世界、跨进未来生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机连接,生发出无限的创造空间。

二、建設内容

研究创建生物学科创新发展中心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到“五创”创建特色课程中心环境、创设三级课程、创立交流平台、创新评价体系、创构教学模型。

1.设“一廊两心三园地”特色课程中心

(1)一廊

建设生物文化长廊,凸显生物学科发展创新文化氛围,以生物学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主线索,呈现杰出科学家和最新生物创新研究成果,辅以我们的行动宣言,让学生有机会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感知感悟生物学科,对学科形成广泛深入理解,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

(2)两中心

教师科研创新中心和学生研学创新中心。教师科研创新中心包含市、区域名师工作室、教师研训室、教师创新实验室、学科名师流动站。教师科研中心配备生物专业书籍、计算机、交互式智慧投影系统、课程猫协同研训系统,满足区域生物教师远程培训学习,协同教科研需求,服务教师成长,引领高中育人模式观念改变,构建创新型教师专业成长中心。

学生研学创新中心包括细胞与分子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植物学实验室、动物学实验室、PCR遗传实验室、生物数字化实验探究室、创新学习成果展示室、中国大学先修课CAP在线学习中心等,目的在于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满足学生研究性、实践性学习的需要。

(3)三园地

植物创新实践园地、生态创新体验园地、动物创新实践园地。校园内有1万平方米植物园,内有植物近百种,可建成植物创新实践园地,提供丰富学习资源。改造学校原有生态体验馆,建成生态创新体验园地,园地中各类生态系统模型丰富,系统成分和组分完整,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模拟体现。依据校园一万平方米生态水系,建成动植物创新实践园地。依托镇江南山风景区建设野外实习园地,依托南京中山植物园、南京红山动物园合建植物实践园地和动物实践园地。

2.创设三级课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进一步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创新课程三级课程。

(1)以国家课程为基础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将国家课程校本化

采用小单元、知识单、微循环等方式,开展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选择性必修(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课程实践。

(2)以校本化选修课程和社团课程为代表的体验性和实践性课程

如《健康生活》《传染疾病与预防》等,通过多达近30种选修和校本课程的开设,使学生能够养成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体验科学,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

(3)以生物创新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为代表的拓展性和探究性课程

如《普通生物学》《植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等,通过课程使学生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学生在探究中,逐步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为学生的幸福人生,为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专业、职业和事业融为一体的未来人生奠基。

3.创立交流平台

生物科创中心将建设学科发展创新平台,主要包括信息平台和活动平台。信息平台包括在线教研管理平台、自主助学平台、成果展示平台,利用平台可以实现学习资料共享、远程教研提高、团队合作共进。活动平台包括协同教研平台、基地联盟、社团活动、生物沙龙、创意达人秀、“仁爱”讲堂等,平台的搭建能够进一步促进育人模式转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它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重大的教育变革实践价值。

4.创新评价体系

生物科创中心对人才培养变革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遵循教育规律,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

(1)教师评价

关注教练员的教、队员的学,并逐步建立以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标准的评价体系。教师在科创中心以知识的可视化作为研究重点,从学科研究中领悟,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体会,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通过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三年发展规划、最美导师评选,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2)学生评价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更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中心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导作用,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并将学习情况列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鼓励教师开设与生物学课程相关的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记录学生相关活动的成果。引导学生以生活、生产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探究、自主、合作式学习,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5.创构教学模型

基础性发展:用基础性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独特性和复杂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选择性发展:学生根据个人需求进行选择,选修课程是学生实施选择性发展的途径。特色发展:依据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开设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高品质发展支撑。

学科教学模型:生物学的研究经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過程,生物学有着与其它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因此创构“体验—探究—创新”的学科教学模型,以提高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科课程体系,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三、预期效能

1.生物学科发展创新中心的建设,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核心素养

建设生物学科发展创新中心,能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展示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开展生物奥赛课程学习过程中,接触到许多大学生物知识和实验技术技能,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逐步养成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敢于创新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及科学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心建设过程中,区域生物学科竞赛成绩逐年提升,在已有两位选手入选省奥赛队基础上,采用梯度、循环培养,争取每年有生物奥赛选手入选省队,国赛奖牌数和等级逐步提高,最终能够荣获金牌并成功入选国家集训队。

2.生物学科发展创新中心的建设,能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创新综合能力

生物学科发展创新中心的建设在推动教学方式的改进、促进学生创新的同时,必将推动教师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开发出科学合理、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教材。中心建设和课程实施过程中,也给了生物教师与专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在专家的引领帮助下,必将促进生物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和专业的快速成长。

3.生物学科发展创新中心的建设,能进一步丰富学校教育内涵,彰显品牌特色

以生物创新文化为核心支撑的改革理念与转型模式,为解决生物教育问题提供了校本答案。创新发展中心的目的不在中心本身,而在通过中心建设改变学校整体的课程特质,引发课程改革的整体深化,利用课程变革实现教师的变化、学习的变革、学校的变革,从而丰富学校教育内涵,彰显学校品牌特色。

4.生物学科发展创新中心的建设,能提高学科辐射能力,推动区域学科创新发展

通过开展省、市生物创新人才培养及研讨交流,我校的生物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在全市乃至省内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当生物学科发展创新中心逐步走向成熟之际,我校生物学科的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将达到市内领先或省内先进水平,成为本地区有特色、有影响或有竞争力学科,中心必然会发挥其开放性、示范性、共享性的功能,推动镇江市乃至江苏省生物创新人才培养活动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段双庚

科研质量生物学科论文 篇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生物类专业教学中生命观培养的渗透策略研究

摘要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不仅对学生自身健康成长起决定性作用,也对祖国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渗透生命教育最好的路径之一,生物学科蕴藏着丰富的生命教学资源,因此,关注高校生物专业教学中生命观培养的开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既是生物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求,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路径三个角度出发,以互联网+为研究背景,探究性提出生命观念在生物课堂教学的渗透策略,希望对生物类专业教学中有效进行生命观教育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 生物类专业 生命观 渗透策略

Research on the Penetration Strategy of Life View Cultiv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Biology Specialty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WANG Xiaolei, MENG Lingbo, ZHAO Minghui, HU Baozhong

(Harbin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6)

生命教育,即是對学生进行有关生命的教育,启发学生完整理解生命意义,积极创造生命价值,近年来,学生自杀、他杀事件频发,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生命教育最重要的载体,生物学科蕴藏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通过在生物学科中融入生命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其今后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1]因此,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发挥互联网在生物专业类教学中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对生命、生存的积极信念,做到知与行的统合,这是每一位生物专业教师需要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高校生物类专业教学中生命观培养的价值与意义

21世纪是生命科学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时代,生物学科的核心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生物相关知识,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教学价值,生物学科是研究生物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教师在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都需要建立在学生对生命有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关于生命系统、生命历程及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生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会各种生命之间的关系,生命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认识生命的本质,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关于生命健康、生命安全等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见,生物类专业开展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2]

2高校生物类专业教学中生命观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为了更加清晰了解生物教学中关于生命观培养的现况,本研究收集文献资料的同时,对本省各大高校生物类专业教师进行访问和问卷调查,从访谈和调查问卷结果可知,大部分的教师有意识的将生命观培养纳入生物类专业教学中,但是调查中高校在生物专业教学中生命观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

2.1学生生命观教学内容单调

现如今,生命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不仅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而且与其他学科的理性思维、科学探索、人文精神有着互补的关系,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也能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生物专业教学中关于生命观的培养需要尝试融合多学科的教学资源,[3]然而,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有哪些教学资源可以以开展生命教育的调查中显示,多数教师均表示既没有系统归纳总结过,也没有尝试过在生物专业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仅在个别内容无意识的提到有关生命观教育的内容,如在免疫调节的讲解过程中,教师会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于生命教学渗透限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对教材中有关生命教育理解不透彻,无法系统开展教材中有关生命观的教学内容,第二,教师对生物教学中相关教学资源挖掘不够,无法通过多学科融合的形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第三,面对单调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从生物学角度把握生命观教育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可见,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片面、形式单调,严重限制了生命观念在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2.2学生生命观培养教学方式单一

从此次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大多数生物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但是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生命观教育是一种“艺术”,注重教学方式方法,我国教育学家窦桂梅曾指出,生命观念渗透在学科之中,生命观的教育需要通过学科教育的方式来实现,然而,调查结果显示,许多生物专业教师不具备生命观渗透教学方法,也没有科学的渗透教学理念,对于生物学科内涵盖的生命观教学内容,教师主要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单方面向学生传输生命观教育,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和心灵的沟通,尽管此种教学形式较为方便,可以使得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专业教学内容,也可以结合教材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但是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对此种教学方式麻木,厌倦,生命教育适得其反。[4]另外,生命观念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标志,生物教学不能背离理解生活和热爱生活的初衷,调查结果显示,许多教师经常向学生渗透自然科学、生物起源等知识教育,却很少有教师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渗透理解生活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过分单一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科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更会让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偏离。

2.3学生生命观培养教学路径不清晰

当前,大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是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围绕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培养,然而,当学生毕业之后,在选择就业岗位或走上工作岗位时,很多学生不仅面临着知识不扎实、技能不强等困境,而且在遇到逆境时会迷茫或退缩,甚至走上极端错误的道路,可见,学生生命观培养路径是不够清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物教学中关于生命观培养内容缺乏职业规划导向,在一项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中显示,[5]50%以上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不清晰,60%以上的学生对职业规划不重视,始终处于被动就业状态。其次,生物教学中关于生命观培养内容缺少自我价值认知,当代学生基本属于90后,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良好,故自我意识增强,奉献意识弱化,培养内容的缺失导致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缺少正确职业价值观认识,最后,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高速时期,学生的生命教育正受到利益主体多样化、分配形式和就业渠道多样化的冲击,生命观教育导向模糊势必会使得学生将金钱物质作为评价职业优劣的标准,最终形成错误的职业观念。

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生物类专业教学中生命观培养的渗透策略

3.1“互联网+”生命观教学,融合多学科教学资源策略

生物专业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课程教学标准为中心,融入生物专业学科特点,充分发掘生物学教育资源,实现培养学生正确生命价值观目标。[6]生命教育的资源开发不仅要深挖生物专业教材,还需要融合多学科的教学资源,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社会热点开展生命教育,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网络技术资源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深度理解生物学科知识的同时,科学并理性的认识生命,最终达成生物学科生命教育的目标,如在细胞癌变的教学讲解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和网络收集的资料认识细胞癌变的过程,也可以通过医院的病例或其他临床资料了解癌变影响因素,还可以结合细胞遗传学、细胞化学等学科知识将对细胞形态结构变化的了解深入到生理功能、遗传发育机理的研究,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既可以促进学生认识到不良的生活习惯可能为自身健康带来隐患的可能,又可以深切感悟生命的内涵。

3.2“互联网+”生命观教学,开展多样化生物教学策略

生物专业课程是一门揭示生物体本质的学科,其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传统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平面的知识立体化,故难以实现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也无法将生命教育在学科中很好的呈现,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理念不断涌现,教学平台也不断推广,所以,生物教师可以运用网络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得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生命价值观的形成。首先,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PBL、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展之前,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搜集相关知识,课堂学生以组循环讨论,教师给予总结和升华,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又可以强化学生生命教育,深刻感悟生命价值和意义。其次,教师可以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结合具体课程内容,利用互联网技术,组织学生课程调研,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从生物学角度论述结构与功能关系,为正确的生命观念形成奠定基础。[7]最后,教师除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关生命观教育内容的渗透,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如2018年南方科技大学原副教授贺建奎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严重违背人伦道德和科研诚信,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及生活中层层渗入生命观念,从而对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正确的认知。

3.3“互联网+”生命观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策略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显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难以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而生命教育对高校学生正确职业价值取向具有正面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以互联网为依托,将生命教育融入学生职业价值教育中,完善学生人格的同时,促进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机制,我们应当借助互联网教学资源,强化“互联网+”教学思维,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提升生物学课程教学实效性,同时,我们还应当建立互联网背景下的评价监督机制,通过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和质量,进而促进高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8]其次,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平台,我们应当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拓展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路和途径,形成生命教学实践渗透,促进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念形成。最后,发挥互联网资源共享共建优势,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如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可以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学习符合企业工作和生产相契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而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

4总结

高校生物专业教学积极开展生命观的培养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院校应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路径,有效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促进对学生生命观的培养与提升。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重点项目(GBB 1317054);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SJGY 20180306)

参考文献

[1]王硕.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2]李巧芸.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的渗透[J].科学咨询,2020,(11):129.

[3]李国霜,何洋琴,王杨科.生命观念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19(04):20-22.

[4]赵利燕.基于生命观念的高中生物学医学知识渗透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9.

[5]张素莲.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析[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19 (5): 145-146.

[6]李月.“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西部学刊,2019,(13):92-94.

[7]逯竹.“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7.

[8]张永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8(33):190-191.

作者:王晓磊 孟令波 赵明辉 胡宝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思政课的养成教育论文下一篇: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