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课堂教学理念

2022-11-04

第一篇:新课改课堂教学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理念是人们从事工作的行动指南,是人们追求目标的内在动力。初中物理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教学中就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建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要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的应试教育制度。 首先,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后,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观念在逐步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和行为也在发生转变。我们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我们要让每位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我们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作为教师,我们要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以前的应试转化为素质教育并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现多样化。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进行交流和探讨,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现在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大多数的时间会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灵活活拨,力求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参与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能得到创造性的发展。

第三是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发生了改变。以前我们就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现在我们尝试运用课堂观察、成长记录、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创造性和情感态度。同时,我们对学生的笔试检测也进行了改进,在测试题目的选择上注重现实生活实际和问题情境等。这种多元化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与新课程改革的多元目标相适应的。

第四、课堂上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物理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充分运用为课改提供强大的动力。

五、教学充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物理知识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如果一堂课仅仅是传授新知识而没有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则这堂课是不成功的。

如何搞好小学校本教研工作

校本教研工作是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教师的执教水平,发挥群体优势,打造“专家型、学者型”教师队伍,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执教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以科研兴校、教研强师为理念,以教学研讨为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在校内努力形成“***、开放、实效”的教研机制,用心营造“支持信赖,合作分享”的教研氛围。树典型,抓普及,促提高,引导中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逐步探索校本教研新模式,力求我校校本教研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1、通过校本培训,更新教育观念,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力求课堂教学体现新理念,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通过校本培训,学习新理念,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评价能力与教学理论水平。

3、转变观念,抓好教研组工作,使之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4、观看或实践优质课,尝试案例分析、自学研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如何搞好校本教研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 (1)推行“走出去”的培训方式。

教师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引领,在名师引领中明确方向,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这是教师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因此,要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的"瓶颈"现象,也须通过进行大量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引领及教师自身教学实践研究,从中不断地获取新的理念、寻找新的方法、积累新的经验。学校应安排一些教师外出学习,并且学校要求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培训采用作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讲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让更多的教师受益。 (2)做好“请进来”工作。

专家、名师的参与是校本教研成功不可或缺的培训资源。离开了专家、名师的参与、指点,校本教研就会失去理论的支撑,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从这个角度说,专家、名师的指点是校本教研的源头活水,他们的现场指导是最有效、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校校本教研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特色性系列活动。进一步发挥名师的作用,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尽可能地邀请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临床会诊,现场诊断",找出问题及原因,制订对策措施,帮助教师解答疑难。

(3)内部挖潜,择本校之能人,举本校之“名师”。校本研究的主体是本校教师,所以,我们在外聘专家、名师、领导来校讲学的同时,充分发挥本校教学骨干、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4、深化“课例研讨”校本教研模式。

深化“一个课例多次研讨”教研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1)每个教师围绕自己确定的主题校本教研主题上一节汇报课。(要求:课前围绕主题进行说课,课后说课后反思)

(2)同组教师(学校领导)同备一节课、听一节课、同评一节课。 (3)同组教师(学校领导)共同研讨交流。(做到三个一:说出一点优点,找出一点不足,提出一点希望。)

(4)执教教师结合大家的建议进行二次、三次修改。

5、围绕新课程,扎实开展活动,切实提高实效。

(1)加强常态下课堂教学管理并对管理内容进行检查,做好各项检查记录。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本学期我校将狠抓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调研,学校领导将加强听课力度,采取推门进听课、跟踪听课、检查性听课等形式,掌握第一手材料,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立足课改,不断深入实施新课程。扎实开展每周一的"校内教研活动日"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交流、反思教学情况,进行案例交流、经验交流、论文交流、教育教学日记交流等,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渐形成我校***、开放、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格局。

(3)立足岗位培训,着力打造名师。

为配合教育局提出的打造名师和区素质大赛,结合我校实际,组织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业务技能大赛,着力打造名师,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师业务技能与水平的提高。如开展教师基本功竞赛、教学设计竞赛、课堂教学大赛、优秀论文或优秀案例评比、课后反思交流、课件评比等活动。 (4)注重日常教研活动的资料管理。学校要求教研组和教师个人严格按管理制度完成好自己的各项工作,注意做好校档案和个人档案资料的积累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反馈、有整改、有实效,学校将组织评选新课程活动优秀教案、教学反思、典型案例、心得体会,编辑成册。

6、发挥网络平台作用,丰富研讨内容。

学校除组织教师到校外观摩,听专家讲座外,还将继续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研环境。教师们可以通过教育网站虚拟教研活动,与全国各地实验教师零距离接触,从而向先进学校学习取经。拓宽了校本教研的渠道,丰富教研内容,使教研活动更具实效。45周岁以下教师,必须建立自己的博客,必须在“新思考”“播种者”上注册,把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感想小结,或是从各个渠道学习到的一些感受,发表在网上论坛中,每个学期跟帖不得少于四至五条。

7、加强校本教训的管理。

校本教研要加强层级管理,就是各个管理层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校本教研管理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校级决策层,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把握校本教研的方向,提供人、财、物、时等方面的条件;二是中坚执行层(主任、教研组长),主要职责是在校长的领导下,组织和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并通过管理扩大参与面,提高研训水平。具体做好五项工作:①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②师资队伍建设;③组织培训;④负责培训效果测评;⑤档案建设;三是教研组基础层,教研组长主要职责是:①动员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培训;②主持以组为单位的教科研活动。 总之,校本教研就是以新课程师资培训为重点,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进一步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教研的力度,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校本教研工作新局面。

如何搞好校本教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昨天我很荣幸参加了明光市教研室举办的校本教研培训活动,有幸听了叶主任的报告,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天受学校领导委托,把自己所学的和大家作一个交流。说实在的,今天在叶主任和徐主任及各位老师面前班门弄斧心里很紧张,有讲错的地方请叶主任和徐主任及各位同仁给予指导和帮助。

一、什么是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英美等国家,我国是2002年教育部在昆山召开的“以校为本”的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来的。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简单的说,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它的特征就是“以学校为本”,是直接围绕学校自身所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而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我认为我校开展的“一人两节课”活动,它就是校本研究,在教学中,我们遇到某个问题大家在一块探讨,它也是校本研究,其实我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都在进行校本研究。

二、校本教研的现实意义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本”的,是直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然而,人们并不重视校本研究,它的意义并未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校本教研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没有理论的指导,那实践是低水平的,没有进步的,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没有理论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要想成为专业化教师,专家型教师,靠的就是研究。如果能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使教研工作既能反映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能符合学校实际,就能更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困惑和问题,就能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另外,以学校为本,可以改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处于服从的被动地位,为调动、保护教师的教学创新积极性开辟道路。教师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自身素质也会在教究过程中不断提高。

三、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有效策略。目前,不少学校纷纷加大了校本教研的力度,校本教研在学校中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学校都焕发出勃勃生机。但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惑。

1、教师负担过重,制约校本教研的开展。开展校本教研需要时间和精力。但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的负担普遍很重,像我们的村校还是“包班制”(即一名教师教一个班的所有学科),教师年龄普遍存在老化现象,老师们既要备课、上课,还要应付各种评比、检查、考核,完成各种计划、记录等,每天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理念、钻研新教材,去进行校本教研。

2、教师的主动性不高,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教师的自主研究,校本教研内容若不是发自教师的内心需求,没有教师间思维的相互碰撞与交锋,任何外部的力量都是徒劳的,甚至校本教研还会演变成教师的一种新的负担。

3、学校所受干扰太多,影响校本教研的深入。我们在校本教研中,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很高,气氛很浓,但经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各级各类的检查、验收、评比、创优等工作,使学校常年处于备检和创优状态之中,牵涉教师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以分数论英雄的升学体制,制约了校本教研的研究方向,人们往往注重的是如何让学生考个高分,而对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却很少研究;各类知识性的竞赛活动,如语数竞赛、作文竞赛、各类统考等,也把家长、教师引到了疲于应付的境地,让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去探索。

4、专业引领不够,所谓专业引领,是指专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目前在不少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中常常有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前面说过,教学中我们在自觉或是不自觉的进行校本研究,可是,由于在校本教研中缺少专家、优秀教师的指导,缺少理论,所以我们的教研仍然是凭经验的低水平的重复,教师的专业没有得到发展。教研内容、形式仍然没有多少改变,模式固定,内容限于教材教法介绍,或者仅仅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进行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和解决。

在校本教研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针对这些问题,下面谈谈如何开展校本研究。

四、如何开展校本研究,推进课程改革

“以校本为”的教学研究是一个新课题,不可能有章可循,有样可依。只有依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才有可能经历现代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的思辨与碰撞,才能形成新的教育理念,进而内化为教师的教学技能,实现课程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价值。具体地说,开展校本研究,应从以下诸方面着手:

(一)正确对待现状,实现思想观念转变 当前的农村小学教师,大多理论水平不高,教育思想观念陈旧,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受传统“应式教育”的影响,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轻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驰。加上课堂上教师始终放不下架子,不能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且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缺乏新理论、新理念指导、缺乏探索进取,改革创新精神。另外,家长和社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片面理解,也给课程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必须大张旗鼓地进行课程改革宣传,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包括大小会议、橱窗、广播、各种培训,进行全方位、高效率的宣传活动,使广大教师、家长对新教育理念有一定程度的认识、理解,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为课程改革铺好路子。

(二)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实现教学行为转变

当教师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开始跳出无反思的、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教学中自觉地带着研究的目光从事教学,也许会想:我这样进行教学行吗?应该怎样做?怎样设计教学环节才是科学的?有了这样的研究心态,有了这样的反思精神,教学中便会处处需研究,时时需研究,而个人力量毕竟有限,教师们便会有意无意地自觉进行切磋、探讨。在这种背景下,学校要把这种教师自主性地发起的,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加以制度化,建立相应的校本教研制度,进一步优化教研常规管理制度,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建立对话交流制度等,保证校本教研的时间,校本教研的对象,校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这样不仅能鼓励教师个人的研究,有效地保障教师群体的相互合作和共同研讨,也能有效地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工展。

建立以校为本的研究制度,就是要帮助教师具备自主进行教学和研究的能力,使学校建立新秩序。使学校建立互相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正确转变,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保障。

(三)营造校本教研氛围,唤醒专业成长意识

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竞争意识较淡,疲于应付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认为只要对学生负责就心安理得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意识很淡薄,认为专业成长是年青人的事,是需要评职称教师的事。因此,学校领导要积极营造校本教研氛围,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进去,体会自我的价值。

1、利用板报、橱窗等来宣传。

学校可利用利用板报、橱窗等来宣传什么是校本教研?教师怎么做研究?通过宣传学习,使教师们消除了对校本教研的神秘感和畏惧思想。充分认识到开展校本研究既有利于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让教师们有甜头可尝。

2、每周一个话题思考讨论。 校本教研是以一线教师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的研究,而农村教师的问题意识比较淡,如何唤醒、激活教师的问题意识?开展每周一个话题是个不错的方式,首先学校领导要留心日常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分析出学校本周最需解决的问题。接着在下一周或提前一周把话题通知给全校教师,让教师们带着问题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探索、思考,并尝试解决。最后,教师们要带着记录与反思参加话题交流。这样能有效的促进全体教师参与、能积极促进教师的问题意识。

(四)搭建校本教研平台,学会校本教研方式。

教师对校本教研及校本教研活动形式,知之甚少。学校要因地制宜的搭建校本教研平台,让教师在这个平台中学会校本教研方式,真正走进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方式有以下几种:

1、开课研讨。

开课研讨就是教师为了探讨教学中某个问题,精心准备一节课,让同学科教师或其他教师来一起备课、听课、研讨。首先人人都要开课与别人一起研讨,教研活动主体要从少数骨干教师走向全体教师;其次要立足于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开课,不是另起炉灶,更不是为应付一节课而做秀、做假;再次要围绕教育教学中问题展开讨论与评议;最后要让参与教师都感受到自身专业成长在实践教学中获得提高。

2、反思交流。

校本教研具备三大要素:个人反思、同伴交流、专业引领。农村学校专家型教师比较少,教学条件有限,个人反思尤为重要。个人反思要用一个制度来促进,首先学校必须制定每人每周至少完成一篇教学反思;其次学校要对教学反思举行集中交流或影印互赠学习等形式来促进教师认真对待教学反思;再次要引导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要围绕自己的教学问题展开,使反思具有实效性。

3、问题交流

校本研究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因此,要培养教师有问题意识与提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提出3个以上的问题;其次要从自已的问题中选取一个问题与其它教师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把获得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再到教学中去验证。

4、学习汇报

要提升教师的校本教研的素养,就要培养教师的学习习惯。学校可以在有限的办学经费中,为教师征订一些教育教学杂志或购买一些教师工具书。并组织教师学习。如每两个月至少读一本书。学校可以进一步组织教师交流学习心得或提交学习汇报。

5、集体备课

学校在学期初或要开公开课时可以开展集体备课,让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同年级的教师一起制定教学计划,探讨教学设计方案,研究新课程理念等等。这样易形成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好氛围,促进校本教研开展。

五、反思成败得失,提练校本教研成果

“失败乃成功之母”,在校本教研中,要敢于面对失败,要正确对待成功,正确反思,提炼成果。要用辨正的观点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允许、鼓励教师用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实践性语言、个性化观念讲述教学实践中的成败得失,扬长避短、总结经验,那么,校本教研必将会硕果累累,成绩喜人。

最后我用叶主任在报告中说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汇报: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职业生命的一部分!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评价学生

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改革呼唤新的评价方式:发展性评价。下面,笔者就发展性评价的形式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 赏识激励性评价

赏识激励评价会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适时采用及时赏识评语评价,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性价值。如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作业后面写上描述性、富有情感的书面语言,贴上红花,画一个五星等,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已经达到的水平和所具有的潜力,以及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小小的手势,一句简短的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会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和欢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的积极性。

二、 个性特长评价

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人往往不可能是全能的。有的人在某一方面拥有天赋,另一方面却表现平平。可以说,不同的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教师要以一种平等的精神组织教学,评价应根据以人为本的思想,千方百计地为发展学生特长提供机会,大张旗鼓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教学中,学生各有所长,有的学生喜欢载歌载舞,在艺术课中总能很快投入,用他们的激情和开朗大方的性格,带动了其他同学。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喜欢表演、操作,参加集体活动,每次都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于是,教师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个性评价。

三、 主体多元化评价

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仅学校领导和教师是评价的主体,专家、家长也是评价主体,学生本人也是评价主体,所有相关人员,都要通过评价对照自己,发现问题,改进完善自己,提示、建议别人,从而实现评价角色的互换,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站在平等地位上。

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是否乐于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是否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都需要不同主体共同评价。这时,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做出结论,要把机会给学生自己。只有这样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才能敢说会说,学生才能真真切切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 形式多样化评价

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形式和方法多样化,可采用各类考试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按照多元智能的基本思想,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全面地评价,充分展示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在数学测试中分面试和笔试,语文测试中有口语交际、背诵、朗读、笔试等。艺术测试有手工、绘画、唱歌、表演、欣赏等五方面的能力。考核的等级有优、良、中、合格等,从而提供可操作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评价改革,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深入探索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使评价更加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篇: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

秦勇 发布时间: 2010-8-2 13:35:23 新课改工作已经进入第二个年头,作为第一批感受新课改精神的青年教师,接触新课改也已经整整一年了。在过去一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说充满了迷茫与困惑。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磕磕绊绊一路走来。在一年多稚嫩又艰难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了太多的感悟和体验,尤其是学校举行了导学法授课大赛后,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新课改的确势在必行。尤其是陈旧的完全以教师为主体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设计。当前,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和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行为的完善在不断地要求教师能展示符合教育发展要求的生动课堂。不置可否,一堂生动的课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ID)也称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以下就对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谈一点看法:

一、对教学步骤的设计

教学设计时每位老师都要根据教材对整节课的步骤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常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等,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的生成”。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提到提升。 例如,在对“区域农业发展”这一节可进行教学步骤设计时,我就按照我个人对课本的理解设定了大致的顺序:东北地区的位置→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特点和生产特点→东北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这样的教学步骤是把我对课本的理解强加给了学生,而学胜最先接触的是课本,很难理解我把课本上的次序完全打乱,学生学得被动,前后的知识点也不会灵活衔接起来,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

通过反思以及对学生现有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我把教学顺序作了改动,但并不确定下来,而是又精心准备了导学稿。让学生先自学导学稿上的内容,从而有了对课本知识的基本了解,在授课时我根据学生对导学稿的理解适时调整教学次序。这样的教学设计步骤能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学得主动而且记忆深刻,在练习时效果很好。 所以,教学设计的步骤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定,应该设计好怎样让学生主动获得,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对教学问题的设计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对“季风”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时,我这样设计问题引出季风的概念:我们这里冬天和夏天分别吹什么风?我认为这是简单的问题学生都知道,其实学生对怎么判断风都不知道,无法正确标出西北风和东南风。这样的教学问题设计上显得突兀,学生一开始学习就兴趣全无。

通过反思,我改进了设计:“季风”这节内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存在,这节内容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涉及到有关判断风向、其他洲的景观等,怎样把要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并很好的调动起来?我设计跟我们本土有关的问题导入,先示西亚、非洲和上海的景观图,再问:和上海同纬度的西亚、非洲是沙漠景观,可我们上海怎么是河湖密布,耕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这样与众不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议论纷纷,想马上知道个究竟。我公布答案:这是归功于受季风(夏季风)的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带着找谜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动学习的成效显而易见。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把知识进行本土化处理,拉近理论与实际知识的距离。

三、对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否进行充分“沟通”和“合作”的设计

在对“城市功能分区”教学内容设计时,我原来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各功能分区布局的要求通俗易懂,我照本宣读,划划看看就过去了。结果在进行相关的课堂练习时,学生虽大致能合理布局各个分区,但对于具体的理由,怎样才算合理布局答不上点,很显然对这个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而不是主动的探究。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于是我对这部分内容设计时,让学生探究学习,适当拓展。我首先要求学生扮演城市规划设计师,合理布局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等,并讲出布局的理由。再把我们生活所在地的城镇平面图给学生看,一起圈出各个功能分区的集中地,看分布是否合理?有学生回答:老师,我们认为工业区布局得不好,它下风向的居民区,会受到污染。我问:那你认为怎么布局合理?学生回答:工业区的位置移到北边点。我说:很好,那么工业区污染厉害的企业有多少?学生答:不清楚。我说:回去我们去探知。另有学生说:老师,我们觉得我们学校布局也不合理,在新郑市中心太闹了。学校应该要求宁静的环境,而且我们学校周边有网吧、游戏机房等。我们有些学生自控差,中午不吃饭就溜到网吧、游戏机房玩。而附近的新郑一中分校、二中分校等几所学校设计合理:既离城镇不远交通便利,又不是闹市区,环境幽静„„”。那堂课结束了但其实没结束,师生意犹未尽。

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使用终身。

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使用终身。

第三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改呼唤新理念

新课改呼唤新理念

传统观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学习的结果,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自然被形成接受性学习的局面,形成唯书是上、唯师标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设计应该与时俱进,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我们一定要即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即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新课程也明确提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要求我们老师讲究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教学设计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备课,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教学设计要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教学设计的对象是人,其设计的主体也是人,而人是最为复杂的、最难以把握的,同时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因此,教师需要有统揽全局的能力,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设计,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最高宗旨。

一、传统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线泾渭分明。课程内容由政府和学者专家制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教学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在这种课程观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主要表现在: 1.重教材,轻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一个最大的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知识,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随后,教师的教学过程便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一堂课基本上是按教师的预想进行,当教学设计的环节完成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复制”知识的效果如何才知道。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缺少活力,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教得辛苦;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即书本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下,他们又不得不学习那些不想学、不愿意学的知识内容,从这一方面说,学生是学得很苦的,而且凭记忆学到的一些书本知识不能直接运用于实际,更是增添了教师与学生的负担。

2.重结论,轻过程

传统的教学设计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要获得的结果;教学的过程是指达到教学目标或获得所需要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传统的教学设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试图走一条捷径,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于是,教师习惯于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一切都是现成的,无需学生动手实践就可以将知识快速地储存于自己的大脑。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现代课程观与教学观认为,课程与教学二者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有机整合的关系。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美国学者塞勒等人做了很好的比喻:“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作为设计图纸,会对如何施工做出非常具体的计划和详细的说明。这样,教师便成了工匠,教学的好坏是根据实际施工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即达到设计图纸的要求来测量的。”从这里看来,“教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 “怎样教”,但教学在课程面前还是能有所作为的,因为课程的实施依赖于教学,课程实施的程度取决于教学的水准。同时,新课程也明确提出了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开发者的新观念,另外,教师本身就是一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的载体,这些优势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是大有作为。 1.教学设计的系统观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生态系统,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这四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犹如一条 “食物链”,必须全面地考虑四因素在系统中的作用,而不能只重视其中二个或两个。因此,教学设计其实就是对这个生态系统的设计,教师要用系统的观点审视整个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设计要同时考虑到这四个因素,从而导致了教学设计更趋复杂。教师要从单纯设计教学媒介(主要是教科书)转向多维的立体设计,将设计的中心转移到人的身上来。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是相互作用的主体,于是在课程这个“生态系统”中“充满了意义、理解和‘互主体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在沟通中,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来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设计系统观的理念中,教学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在教学设计时还要关注到“生态系统”中的物的因素,如学习材料的选择、教学环境的控制等,因为这些客观的因素同样会影响到教学过程。教师要真正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来设计,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以实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为学习设计教学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也就要相应地对教材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无论多完善的教学设计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化、调整、丰富,都会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新认识和新成果,因为不仅学生,而且教师的心态总是随着具体的教学情景发生变化,同时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处理在教学设计未曾预料、也无法预料的“课堂意外事件”,如果强行按照原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势必压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为学生任何一个思想的火花都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苗;如果任何一个课堂中生成的东西,教师都要顾及到,势必影响教学进度,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师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教师需要更多的教学机智以应对这种局面,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教师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性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现代教学设计不能无视、忽视个性的存在。因此,教师教学是应“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认真考虑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2

3.知识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

新课程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往往成为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尺度,不易操作,致使教师、学校以及家长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重视不够,教师也未将学生这方面的发展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隶属于人的内心世界,而人是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是难以揣度的,因而无法通过教师的传授而直接获得,必须通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才能不断地潜滋暗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托于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创设适宜的土壤,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程实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实施、教学评价三个阶段,教学设计虽然对教学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教学过程起着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进行教学设计,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不可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一切应以学生为重,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境变而变,对课堂教学各种变化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

总之,实施新课程,关键在教师,我们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并对照新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较好地实现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发展、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统一。以上仅是个人对教学设计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是在新课改教学中的粗浅体会,抛砖引玉,供同行参考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四篇:新课改理念学校教学管理浅见

新课改理念下农村中学教学管理浅见

新宾县永陵中学 张庆林

一、初中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一)教学管理观念陈旧

当下,我国初中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即是管理者本身的思想观念落后。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思想模式依旧传统、落后。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时期,而作为教师只是投身于教学成绩中,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考量。还有部分学校管理者只是偏向学生对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兴趣,忽略学生追求及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际上这样的管理方式非常阻碍学校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在当前初中阶段的教学管理中并没有将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教学管理理念运用到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

(二)教师评价存有缺陷

初中教学管理中最核心环节是教师评价,新课改中提出教师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以反馈、激励、调整为主导,内容调整为学生为中心进行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评价的技术也相应性地发生变化,将学生自身转变及发展综合到一起。不过现阶段的初中学校实施评价过程中存有很多缺陷,与新课改的要求相距较远,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初中教学管理评价体系。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有待加强

校本课程是初中学校补充及开发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只有依据初中学校的管理方法、思路、学生及教师的实际情况才可以构建成与学校发展相应的时效性。而现在许多初中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而开发的,根本无视校本课程的作用,因为导致教师之间也很难形成进行学术交流的良好氛围。

二、新课改背景下完善初中教学管理路径分析

初中教学管理涉及许多方面,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教学管理过程中,要真正实现应视教育观念转变成新课改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观念,具体实施措施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建立及完善与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相符的教学管理办法

应试教育中,教学评估的主要指标是升学率,在新课改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要全面摔掉传统教学管理的局限性,以学生的实践性、科学生、创新性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及方向,这才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管理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改变教育理念

终归到底,教育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在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努力探索科学知识以及人生哲理,充分开发自身优势及智慧,即可以学会做事,又可以懂得怎样做人,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可以适应于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可以灵活应用到社会工作中。基于以上因素,在进行初中教学管理过程中要转变管理理念,首先要进行的是将工作重点进行转变,培养学生的是非观,要做到不仅要育人,也要树人,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三)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师教学素质

作为初中教师要互相学取所长,文理科教师要相互进行学习,吸取新的知识,将自己充实起来,做到文科教师了解数理化,理科老师了解文史地,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教学管理打下坚实的管理基础。

(四)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情感是师生之间进行融合交流的重要基础,教师想要得到学生的服从,首先要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一旦学生对教师出现抵触的心理,作为教师很难进行下面的教学管理工作。因此,师生之间要多进行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日后进行的教学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将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而不是被管理的对象,要做到以情服人,使学生面对教师的管理时处于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的配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应当以学生为基础,首先要做到全面关注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其次要关心学生的内心以及情感,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最后,重视塑造学生的品德。新课改背景下重视以学生为中心,为基础,因此面对初中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民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教学管理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重要的教学计划,实际进行教学管理时,要以教师还是学生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对教学管理策略进行灵活调整,提升教学管理的水平,力求达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初中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及优化,不仅可以推进初中教学管理的正常开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初中生健康的人格,更加可以保障初中生全方面、科学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广大初中学校一定要加强改进教学管理观念,推进初中教学管理。

教育管理者肩负着整个学校的教育发展,要具有前瞻性,紧随时代的步伐,站在改革的前沿,从而把握好整个学校教学的方向。通过构建新课程理念,以创新型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管理,促进初中教育的革新与进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良好的环境,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学校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场所,学校管理的对象是教师与学生,教育管理者想要提升办学质量与水平,需要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不断进步。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教育人、引导人、尊重人结合起来,发挥人最大的作用与潜能。

(一)创建和谐环境,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学校管理中,教育管理者要做到诚实待人,在制定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权益,这样才能使制度得到教师的支持。同时,制度与措施的制定要充分体现出对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从而强化领导与教师间的情感基础。以情动人,才能更好地树立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使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从而强化教师与领导间的桥梁与纽带,保证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注重管理民主,发挥集体智慧在学校制定任何政策、措施都不能仅由校长一人决定,而是要集思广益,从而照顾到各个教师的想法与权益,获取领导班子的支持,从而发挥集体的作用。如若学校的新制度、新策略全由校长一人决定,则有可能造成制度的片面化,不能很好的照顾到全体教师的根本利益,从而造成班子的不团结,制度无法很好地实施。因此,学校在制定制度、策略时要及时组织班子成员进行研讨,并交由教代会进行商议,照顾到各个层次人员的想法与权益,使大家在心理上形成认同,从而全力实施新制度。

(三)立足教育质量,创新教育管理由于教育的对象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并且不断变化,因此学校教育要紧随时代进行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调整,从而适应因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校教育管理者要想做到教育管理的创新,必须对教育、教学业务以及教学规律有准确的把控。其主要体现在校长在进行决策时,受到进取心和事业心的推动,广泛收集并把握相关信息,在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的影响下,针对学校的实际教学问题,寻求突破口,从而大胆决策,带领教师投入到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做好学校教育管理,需要校长在思想上、组织上、舆论上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做出创造性的决策,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保证教育质量。

二、培养创新型教师,提高师资力量

(一)以新课改为依据,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带动教育活动的实施。因此,要想学校教育与时俱进,首要任务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师与学生间的角色关系,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助者,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以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合作为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让他们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意识到现代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以新课改为依据,掌握新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学校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与时俱进,采用与时代相符的教学手段。例如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网络教育等新型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取相应的教学信息,使学校教育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不沦为时代的弃儿。

三、创设适宜的环境,保证教育质量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学校教育管理者必须针对传统教育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使学校教育管理真正达到育人的作用。

(一)给予教师足够的创造空间。学校要改变对教师管理过严、管理过死的现状,给教师相对宽松、自由的空间,使每位教师都能发散教学思维,使教师的个性教学得到发挥,进行创造性教学。从而以教师的创新感染学生,带动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使教学活动成为创造性活动,而非死板的知识传授。

(二)进行创新性管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学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独特风格,促使学生形成自身的特长与个性,使学生有所长,并且要保护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更有针对性,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确立与时俱进的评价体系,为教育保驾护航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新教育形式下,需要对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评价不能仅以学生的分数作为评价的标准,而应包含学生的思想品德、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教学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依据,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一)将教学评价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使学生时刻能认识自我,对自我有正确的了解,从而以正确的姿态改进学习。

(二)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能形成主体意识,促进自我能力的提升,学生时刻监督自己的行为,能促进自我体系的完善。

(三)注重教育评价的多元化。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注重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评价时要做到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整体与单项相结合,精确性与模糊性相结合,互评与自评相结合,从而形成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使教师对学生有全面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学习。总之,教育管理者要紧随时代的步伐,做到教育先行,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并做到教育创新,从而优化教育结构,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五篇: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理念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在课改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明白了课程改革归根结底就是要改革教什么、学什么。在课改实践中,我感受到了许多,收获了许多,那一点一滴的积累是智慧的结晶,是在以后教学中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

一、更新观念,转变思路

有人说:“换教材要换脑筋”,在我看来,面对新事物,最重要的就是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新的课程标准已代替了旧的教学大纲,新的教育理念已代替了传统的教育思想,新的学习方式已代替了以往的接受学习,我们应关注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1.以往的音乐课过于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与音乐技巧的训练;现在的音乐课强调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淡化枯燥的技巧训练。

2. 以往的音乐课以教师为主,教师是领唱,学生是合唱者;现在的音乐课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淡化教师的权威指挥作用。

3.以往的音乐课以“一教一学”“一问一答”“一说一听”为教与学的方式;现在的音乐课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与实践,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4. 以往的音乐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且教材已用过多年,体现不出时代特色;现在的音乐课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有童趣、有美感、有创新,教材令人赏心悦目。

在更新观念,转变思路的同时,我收获了教学中的轻松与快乐,体验到了课改所带来的益处,同时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音乐课堂的美与愉悦,在这自由、轻松的空间中,我和学生共同享受着成功的乐趣。

二、真诚用心,以心换心

“孩子,你们真的很聪明,你们真行。老师相信将来的作曲家、作词家就在你们当中。”“同学们只要稍稍努力了,你们都会做的最好。”“老师喜欢你们每一个人,你们的微笑是最好的,如果你们也喜欢老师,也笑一笑,好吗?„„”

其实教育教学中的真诚就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课改强调师生交往与互动,平等与交流。这交往、交流来源于教师真诚的语言、关爱与鼓励,这互动、平等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真心、诚心、爱心。

只有对学生充满了爱,才会对教学用心,对课改用心,对自己的事业用心。课改过程中,每个人都是探索者、研究者。对于课改我们可以去摸索,可对学生的用心、关心是最可宝贵的,这是来自教师内心的、真挚的情感,有了这种内在支持,教学才会更加吸引学生。

对学生用心换来的是学生对音乐的喜欢,对教师的喜欢,对音乐课的喜欢。这就是成功,这一点一滴的成功快乐就是教师用心的回报,真诚的结晶。

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1.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如同一首歌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歌词,同一首歌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以有多种理解。《在动物园里》一课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前提下,可以自己创编歌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创编

出了优美的歌河,如“长颈鹿呀脖子长,真好玩,真好玩”;“小鱼小鱼游呀游,真好玩,真好玩”;“小海豚呀跳得高,„„”;“大象大象鼻子长,„„”;“孔雀开屏真好看,„„”这些都是学生智慧的凝聚,说明学生有无限的创造潜能。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这样才能发掘教材中可利用、可创造的空间,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师的创造源于新观念的接受与学习,用新的观念时刻提醒每一节课都是新的,都应该有新的内容与形式,为学生、为自身、为课程改革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东西。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的创起,常常设问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如:这首歌还可以怎样表现?怎样唱还会更好一些?还有别的方法吗?你能再想想其他办法吗?等等,鼓励学生积极创造。

在课程改革中,我学会了用脑、用心,我学会了用更新、更好的方法去教,去让学生自己学,我更领会了一种转变,一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转变,并从中感受到了教学中的轻松与愉快。

课程改革给每一个人都提供了机会与挑战的空间,我会在这挑战与机遇中全身心地投入,真正做到革新、用心、创新,让教学更加充满阳光与希望。

职称制度客观来说是想激励教师更加爱岗,可主观上却造成了同事之间的恶性竟争,还有一些人借机敛财,我的收入本来就少,还要拿出一年的工资评定职称,我们上挤下压,处处用钱说话,在学校用钱说话,排上了评审时用钱说话,我们是什么?为什么就不能按教龄,按成绩,按工作态度来评议我们的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相信每位教师都同意按教龄,按成绩,按工作态度,可为什么人大会议没有人题出呢?这是当今社会多么严重的教育问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喜看家乡新变化演讲下一篇:小记者两会采访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