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系统研究论文

2022-04-12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系统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学科视野偏窄、思维方式单一等瓶颈问题妨碍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一步的发展。拓展交叉学科的视野,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到宽厚的学科资源的供给、滋养和促进,是其走向成熟的重要路径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视角和研究范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促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由解构到建构的新的整体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系统研究论文 篇1:

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省高校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 作者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分析,采用SWOT分析方法全面剖析了江苏省高校的发展现状,厘清了江苏省高校发展的内部环境中的劣势和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威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苏省高校可采取的总体发展战略。

关键词: 江苏省高校 发展战略 SWOT矩阵

一、引言

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给我国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高素质的人才是决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的发展,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重中之重,高等教育强国战略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3月的谈话中已经表明,高等学校要遵循教学规律和成长规律来管理教学,完善管理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1]。

战略管理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分析工具众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波士顿矩阵法、迈克·波特教授提出的竞争优势五力分析模型、平衡记分卡、GE矩阵法、生命周期法和SWOT分析方法等。其中,SWOT分析法是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其中S是指优势(strengths)、W是指劣势(weaknesses)、O是指机会(opportunity)、T是指威胁(treats)[2]。

在实践方面,SWOT分析法不仅适用于辛巴克、耐克这种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分析,而且逐渐被应用在高校领域,为高校发展战略提供有效的指导。研究者通过SWOT分析方法确定高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立足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使高校快速发展的愿景成为现实。如饶敏和潘琳运用SWOT分析方法,以某所大学为例,主要从高校团队的人才建设、梯队建设、机制建设和科学研究者四个方面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分析[3]。王小龙(2009),谭华、刘冬和孙丽珍(2010),王定功和高爱荣(2011)等都对不同的高校做过类似的研究[4-6]。

在2011年大学排行榜前100名中,江苏省高校占了十多所,仅次于北京,居全国其他各省市之首。但是与此同时,江苏省高校在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掌握好内外部环境,探索江苏省高校发展的出路仍然是高校建设的重点。我们针对高校发展的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剖析了江苏省各个高校发展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从而提出加快江苏省高校发展的战略。

二、江苏省高校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1.竞争优势因素分析

SWOT分析法的S指竞争优势(strengths),即高校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具备的优于其他高校的各种因素。

(1)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高校获得的资金投入较多。

江苏省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经济的实力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和外向度竞争力都在我国各省中名列前茅。在“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经济的发展更是跃上了新的平台。江苏省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903亿元,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700美元。财政总收入1174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7]。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江苏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产业和科研产业的发展。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在“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决定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将继续积极鼓励帮助高校。《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江苏省将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管理机制,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中央核定的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2)江苏省高校积极进行重点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是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核心。重点学科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展示学校学科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举措[8]。江苏省高校很早就认识到要实现高教强省,就必须重点发展重点学科。因为只有重点学科得到发展,才能在此基础上获得优异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才能培养出有能力、有知识及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为江苏省乃至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的有力支持。江苏省高校重点学科的总量在全国高校中居于前列。在2002年教育部组织的第二轮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江苏省共有20所高校89个学科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比上一轮增加了一倍以上,使江苏省入选国家重点学科数位居全国第三,占全国总数约10%。“十五”期间,江苏省大力推进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全省除89个国家重点学科外,还有11个省重中之重学科、101个省重点学科、34个省重点建设学科[9]。

(3)江苏省高校发展日臻成熟。

江苏省一直是中国的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发展起步比较早,各种类型的高校都得到充分发展。江苏省高校普遍拥有优秀的传统、深厚的历史积淀,部分高校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例如,南京审计学院是全国唯一的以“审计”命名的财经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气象学府。江苏省高校在制度、体系和模式等方面比较先进、正日益成熟。2004年,南京仙林的9所高校突破校际壁垒,携手打造高水平的跨校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即仙林大学城教学联合体。江苏省在全国较早开始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办学体制多元化,率先将普通高校的品牌优势与利用民办运行机制筹措教育资金的优势结合起来,设置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改组改制,试行股份制办学,还依托省内名牌高校,引进民办机制,建立独立学院。现在,全省已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21所,普通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38所,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13.5万人,相当于新建10所万人规模大学[10]。

2.竞争劣势因素分析

SWOT的W是指劣势(weaknesses),是指江苏省高校与其他地区的高校相比,存在的对自身发展不利的因素。如果组织无法有效仿制和复制出优势组织产生特殊能力的资源,那么组织间已经存在的效率差异状态将永远持续下去[11],即如果高校不去改变存在的劣势因素,那么高校与其他高校相比将一直处于不利的状态。所以,高校必须正视存在的竞争劣势因素。

(1)江苏省高校分布过于集中,发展不平衡。

江苏省大部分高校都集中在苏南地区,苏中和苏北地区的高校数量相对较少。而在苏南地区的高校大部分都位于南京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城市的高校数量、高校实力与南京高校的实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苏南高校由于地理位置较好、交通条件便利和就业市场宽阔等诸多因素,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而苏北、苏中高校与苏南高校相比发展速度缓慢。这种不平衡严重影响到江苏省整体高校的发展状况,也不利于不同地区的高校开展交流合作。

(2)江苏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仍存在问题。

江苏省高校重点学科总量在全国范围看,居于领先的地位。但是,在江苏省高等学科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学科建设不均衡的重大问题。一是重点学科地域分布不均衡。虽然苏南、苏北、苏中的高校都有国家重点学科或是江苏省重点学科,但是重点学科的分布显然集中于苏南。在“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重点学科共有240个,其中苏南有202个,苏中有16个,苏北有22个,显然苏南在重点学科的数量上有绝对的优势。二是重点学科布局不均衡。在“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的结构分布中,一级学科有29个,而二级学科有64个,一级学科的数量不到二级学科的一半。一级学科中工学有16个,理学6个,农学4个,占了绝大多数。二级学科的分布也是工学为主,文学、管理学等数量很少[9]。

(3)与北京上海高校相比,在国际合作方面处于劣势。

国际合作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国际合作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互补及援助等[12]。高校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可以充分利用本国和他国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发挥最大的优势。

表1 2009年北京市、上海市和江苏省高校的部分数据

(数据来源:《2009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从上表可以看出,江苏省高校在教学和科研人数总数、技术转让、成果授奖等方面都在拉近与北京的差距,而且在其中部分指标上,已经超过上海的高校。但是江苏省高校在参加国际会议的人数及交流论文方面,与北京、上海两市的高校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可见,江苏省高校在国际合作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入。

三、江苏省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1.机会因素分析

SWOT中的O是指机会(opportunity),是指影响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的有利的因素。

(1)有利的政策环境。

我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在于通过政府主导,发挥各方力量办教育。所以,政府的政策对高校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近年,国家加大力度,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办法,鼓励、引导利用非财政性经费开展社会所急需的教育活动,特别是高等教育活动。同时,为加快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我国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此外,根据国家政策指导,许多高校实行扩招政策,进行选拔人才方式的改革。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推进下,江苏省教育部也对高考政策进行了相关调整,有利于培育更多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的发展要求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大力支持,而我国多年来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是第一产业占的比重相对较大,但是发展滞后,第二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仍需要用技术的支持来优化,第三产业占的比重不足。我国想要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必须加强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因而是国家、企业及科研行业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这无疑还是要依赖于教育。我国近年来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中,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新增行业和职位,这凸显出我国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对教育而言也是一个突破口和机遇。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三大产业的基础产业,但是我国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发展的方针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化工业发展道路。在工业发展中,科技的应用虽然已初具规模,但我国工业的发展距目标还有很大距离,还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持,这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人们对教育的普遍重视。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才的培养在全国范围内都备受重视。高校希望培育出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型人才,对在读生的教育方式、观念、政策、措施都在不断完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也在不断加大,普遍认识到子女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课余时间许多家长也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了一些辅导班,为孩子将来早一步确认自己的择业目标做准备。高校学生对吸收知识的渴望日益提升,都在积极扩大自身的知识储备。企业由于规模的扩大、改革进程的加快,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更愿意花更大的代价招揽更符合长远发展的人才。

(4)有利的人口环境。

有关专家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人口预测,并按1.83%的漏报率和《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1991—2000年的人口出生率对有关数字进行修订;同时,根据分年龄数据,采用1.8的总和生育率(TRf)作为人口预测参数。测算结果显示,未来50年我国人口将呈温和增长的态势,全国人口将在2040年达到14.8亿人的峰值;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峰值分别为7587万和5815万,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峰值分别为10682万和12488万。据此分析,高中教育和成人教育是最近十来年需求最大的,而高中教育和成人教育是进行职业教育的主要阶段,教育大有可为[13]。

2.威胁因素分析

SWOT的T是指威胁(treats),即外部环境中不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因素。

(1)教育“产业化”的威胁。

教育问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教育产业化”这一敏感话题始终伴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20世纪末国家曾把教育归类于第三产业,当时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基本态度是承认教育具有产业属性,尤其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留学教育等。但从维护教育公益性的角度出发,反对提“教育产业化”。但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对“教育产业化”这一提法就持反对意见,认为如果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对待,那么教育事业也就毁了。尽管教育是一项具有公益性的事业,但是关于“教育产业化”这一问题,在国内也是争议不断的,尤其是义务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等。相当一部分的人始终认为现代高等教育下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是由“教育产业化”带来的不利后果,这无疑对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挑战。

(2)高校贷款经营。

一些高等院校出于扩大高校规模和增加招生数量的需要,纷纷向银行贷款,给高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贷款压力,许多高等院校由于贷款的压力太大而无法继续经营。原本在高等教育阶段所要花费的成本就远远高于义务教育阶段,而部分高等院校在国家明文规定的收费标准之外还加收了各种其他费用,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甚至许多学生面临交不足学费的困境。虽然高校的规模有所扩大,但是许多院校的师资力量都跟不上,甚至经常会出现几百个学生一起上课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听课的效率。种种因素交织,导致近年来不断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读书无用论”在高校学生中不断蔓延,这对高校的发展非常不利。

(3)民办高校问题重重。

在大学扩招风行后,民办高校也开始异军突起。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底,民办高校已经占到我国高中后教育机构总数的40%,民办高校在高校中的比重在扩大。一些民办高校有部分专业相对优秀,但是总体看来,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始终跟不上其发展,教育质量不够高。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扩大,一些民办高校鱼目混珠,在各种名目下乱收费,甚至存在欺诈学生的现象,使得民办高校收费相对于其他高校要高许多,给学生造成了更大的压力。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也跟不上,许多都不把发展教育作为出发点,而是一味追求从教育中获得利益,扩大生源,寻求学校的快速发展。

(4)高校管理体制上的缺陷。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管理体制对高校的影响日益扩大。但是我国高校在管理体制上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相当一部分的高校行政体制不合理,想把教师和学生都纳入行政规范化的体制之下,造成教师和学校行政部门的冲突。高校管理体制还都停留在行政长官说了算的层面上,这对驾驭科研和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及创造性都造成严重的束缚和限制。与此同时,高校行政部门自身缺乏监督机制,使得行政人员在制订各项教师考评计划时随心所欲,考虑不到作为高校教师自身的处境及想法,而行政人员却可以免于该体制的限制。部分高校由于综合发展的需要,给教师强加了许多科研压力,使得高校教师在授课之余根本无多余的时间去发展学术。许多教师都有与自身专业和研究方向根本不符的科研项目压力,分不出精力来关注学生的学习,在研究生阶段许多学生一学期只能见到导师一到两次,平时积累下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这就使得许多学生在大学阶段养成读书不求甚解的习惯,所学不能为所用,造成高校毕业生工作难找,就业压力过大的困境。

四、江苏省高校总体发展战略

通过以上对江苏省高校发展的整体分析,可以根据SWOT分析法,列出SWOT矩阵,从而得出当前江苏省高校应采取的总体发展战略。

表2 江苏省高校SWOT分析矩阵表

江苏省高校在经济投入、政策环境、历史传统等方面存在优势,但是在管理体制、学科建设、国际合作、均衡发展等方面存在着不足。综合考虑江苏高校内、外部环境中的优势和不足,江苏省高校可以通过理念创新和体制创新来克服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利用有利的经济和政策环境因素来强化质量工程建设,从而克服学科建设上的不足;可以在有利的内部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处理好与政府、企业、其他高校的关系,促进高校均衡发展,以实现江苏省高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原春琳,张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985”“211”已关大门.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3/08/c_12116

0430.htm.2011-5-1.

[2]Weihrich.H.The TOWS Matrix: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Long Range Planning,1982,(2):54-66.

[3]饶敏,潘琳.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团队建设研究.社会科学论坛,2009,(4):187-192.

[4]王小龙.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及其发展策略.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0):25-26.

[5]王定功,高爱荣.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科技创新导报,2011,(2):130.

[6]谭华,刘冬,孙丽珍.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医工(理)交叉发展战略选择.经营管理者,2010,(24):332-334.

[7]唐娟,崔佳明.江苏2010年GDP增长13.5% 财政收入首次破万.http://finance.jrj.com.cn/2011/02/10141891556

19.shtml.2011-5-1.

[8]寇福生,周鹏,高治军.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建设教育.2009(3):10.

[9]郭必裕.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江苏高教强省的突破.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1.

[10]任松筠,宋金萍,徐勇.改革创新,江苏教育铸就辉煌.http://news.sina.com.cn/c/2005-06-11/11146143573s.shtml.2011-5-1.

[11]Lippman,S.,Rumelt,R.P.Uncertain imitability:An analysis of inter-firm differences in efficiency under competi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

[12]刘芳,赵明.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继续教育研究,2007,(1):115.

[13]Gamoran,A.Education Stratification and Individual Careers.in Kerckhoff,A.C.Generating Social Stratification:Toward a New Research Agenda,West view Press,1996,(59):225-256.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青年资助项目(C-a/2009/01/006):江苏省高校人才预警系统研究。

作者:郭际 俞笑笑 俞晔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系统研究论文 篇2:

交叉学科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

摘要:学科视野偏窄、思维方式单一等瓶颈问题妨碍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一步的发展。拓展交叉学科的视野,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到宽厚的学科资源的供给、滋养和促进,是其走向成熟的重要路径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视角和研究范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促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由解构到建构的新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学科视野;建构

自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首次作为一门学科建设以降,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科学定位、基本理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等基础性建设方面成绩显著,发展比较迅速。然而,作为新兴的年轻学科,学科视野偏窄、思维方式单一等瓶颈问题妨碍着其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的发展乏力,既是表征,也是问题产生的原因。拓宽交叉学科的视野,拓深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熟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不同意义

学科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和知识增长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学科交叉,即是通过“学科际”或“跨学科”的研究活动,促成不同学科科学思想的交融、思维方式的综合和系统创新思维的形成,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构建专门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体系,就形成了所谓的交叉学科。据统计,在近万个独立学科中,一半左右属于交叉学科。交叉学科之所以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潜力,可以从认识论的角度探寻其根源。

首先,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普遍联系的本质特性使得不同学科之间的集合和交融成为必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各种事物之间原本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所形成的科学知识体系也就具有整体化的特征。如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创始人M·普朗克所揭示的,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随着人类认识视野的扩大、认识能力的提高和认识手段的更新,这种人为造成的分离必然会消失。马克思早已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其次,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面对复杂、多样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仅靠任何一门单一学科必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需要从多个视角,利用多元的知识,采取交叉思维的方式,进行跨学科研究,才能形成科学全面的认识并解决问题。这是因为,在各学科的交叉点上,常常能够产生新的科学研究发现,获得突破性的重大创新成果。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论述“电化学”时提出,恰恰就在学科之间的接触点上可望取得最大的成果。恩格斯的这一科学观点为科学发展的实践所证实。以近百年的诺贝尔奖为例,交叉学科获奖占获奖总数的41.02%。尤其是20世纪最后25年,交叉学科获奖的比例达47.4%。

再则,交叉学科的建构促进学科的创新发展。一方面,通过多领域、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学科,形成了新的学科生长点,其本身就是一种新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这也促使原单一学科突破某些局限,启发并活跃研究者的思维和跨越学术边界的理念,拓宽了研究的视野,有利于促进原单一学科的创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综合性特征明显的二级学科,其学科发展亟需学科交叉认识及其研究资源的滋养。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体系资源尚比较匮乏、独立学科体系建构不足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乃至自然学科的交叉、渗透,相互汲取、丰富和创造新的思想和学术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其他学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嵌入和渗透,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交叉学科”与“学科交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意义是有所不同的。学科交叉,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仅在于解决某个或某些实际问题和课题,因而其中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发生的相互接触与交涉是局部的、单面的、暂时的;随着即时性问题的解决和课题的完成,其相互联系的纽带也就断裂了。而交叉学科则完全不同,由于其已然形成了新的系统性、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作为一门相对完整的独立学科,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作用和影响力是持久的、恒定的、系统的和有宽度的。从学科际的相互影响的角度,交叉学科对于学科建设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远甚于即时性的、局部性的学科交叉。因此,在学科交叉基础上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意义更加深远。

二、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建设:解决学科发展困境的现实诉求

判断一门学科的成熟性,有两个最基本的参数:一是其学科独特的相对统一并得到广泛认同的范畴体系、理论体系和完整的学科体系的建构程度;二是该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对于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及其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张力。自1984年我国正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建设,经历了从初创到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较为迅速的学科成长,但是用比较成熟的独立学科的标准客观地进行评估,其整体发展仍然处于成长期。

从第一项参数考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在学科范畴体系建设方面,近年来虽有一些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作了专门的研究①,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特性、作用、分类等分别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但总体上看,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研究仍是比较薄弱的,缺乏不同观点的讨论和交锋,没有形成为学界普遍认同的学科范畴体系。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方面,从起初的侧重于专业教材的编写,到后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探讨,其基本的理论观点、理论内涵、理论框架逐步得到阐发和建构,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领域形成了聚焦效应。但问题在于,聚焦而不聚合,在有关学科体系中重大基本问题的重要理论观点上尚缺乏共识。例如,对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即存在“一个规律论”、“两个规律论”和“三个规律论”。由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产生了多样化的理解和阐释,莫衷一是。还有,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问题上也存在不同看法。设若在学科体系或某些理论问题上,由于研究者各自的分析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产生一些不同的具体看法和理论观点,这本来不足为奇。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学科根本性问题上的重要认识存在差异,以及重要领域的研究和建设程度严重不足,对于一个学科而言却是要害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勾连的重要科际关系等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领域的根本问题上,实际存在着缺乏共识或者研究、建设程度不够的问题,这就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体发展。

从第二项参数考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总体上属于应用性学科,检验其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范畴体系和理论体系对于现实问题是否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换句话说,正确运用其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否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成效。严谨地讲,可能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成效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体制、机制、内容、渠道、方法、队伍素质、环境等,这些方面的因素固然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的领导、管理、操作的水平和质量直接有关,但又无一不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程度有关。思想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撑,就很难有良好的实践发展前景。目前的现实状况却是,无论在学科领域还是在社会生活中的话语权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都呈现出式微态势。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建设的成熟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广度和厚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理论体系本身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指导功能和影响作用未能持续和充分延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以此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本身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公共性认同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二级学科的独立地位得到确认,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际地位和影响力却遭遇危机。

对这两项参数考量的结果,既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现实水平之局限,同时也显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实际困境之窘迫。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现实发展困境产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研究视野偏于狭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应用性学科特性,使它与生俱来地拥有综合性的学科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直接相关的单一学科有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这些学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影响在现存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中可窥其一斑。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内容体系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阐述,即主要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物质与精神、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矛盾运动规律”、“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等理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等规律的研究,则是运用了心理学中关于知、情、意、行的发生、变化及其相互联系、渗透、制约、促进、辩证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需要理论、激励机制理论等,是对于行为科学理论的部分吸收和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管理的理论,是对系统论和管理学理论的吸收和运用;还有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成果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对哲学中的主体、客体这一基本范畴的引入和转换。

尽管初建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的内容已经呈现吸取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的成果,然而,学科交叉的影响还不够充分和深透,学科领域的宽度也比较局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已被部分借鉴的邻近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单一学科交融的交叉学科没有得到很好地发育和成长。虽然在部分交叉学科领域已产生一些成果,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等,但总体上发展程度不高,其中教材性质的成果居多,深入研究的著述不够。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学、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则更少人涉略。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科际关系没有得到深入研究,这些学科的知识理论资源能在多大程度上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和利用,其方式是什么,边界和限度是什么等,都不甚明了。这就使学科交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推动和影响或者没有充分展现,或者显得生搬硬套、“消化不良”,也往往容易引起较多争议。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尚不够重视的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等领域,以及随着新的社会现象出现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领域(如现代传媒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之交融的步伐则更为缓慢,相关专门研究则少之又少,甚至出现空白点。此外,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文化社会学、知识社会学、哲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语言学、教育统计学等交叉学科本身所能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吸收和借鉴的知识理论营养、研究方法及实务方法实际上是不可低估的,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这些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关注则更加不够,可谓束之高阁、少人问津。

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建设的滞后,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年轻的学科因缺乏宽厚的学科资源的供给、滋养和促进,其原本比较单薄的学科体系得不到不断地充实和改善,以致在历经前二三十年的初步构建之后,学科发展显得有些“空间狭小”、后劲不足,似乎进入一个相对停滞的敏感地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要摆脱困境、走向成熟,一个重要的出路是——重视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的建设力度。

但凡新学科的发展,都需要经过初创一分化一整合的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当学科独立的体系初步创立后,需要进行“分化”研究的过程,即分化出专门的分支学科,分门别类地细化研究。在分化研究的基础上,学科需要突破自身的边界,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交叉、相互渗透,创造性地形成新型的交叉学科,此乃学科整合发展的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也需要这样的成长过程。在历经体系初创及一定程度的分化发展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亟须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充分吸取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养分”,根据相互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进行集合、交融和再创造,产生系统性、创新性的重大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和交叉学科群。交叉学科的充分发育,将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获得新的“给养”,突破学科研究的“瓶颈”,并由此摆脱学科发展及实践发展的现实困境。

三、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重在方法论上的意义

更进一步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的独立研究发展,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熟之所以具有特殊重要的价值,除了理论和知识体系上的借鉴作用外,其最重要的贡献应该是方法论意义上的。

其一,有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视角和研究范式。交叉学科的学术视角是比较特殊的,它不是单纯居于两门或多门学科中的任何一门学科领域的视角,而是居于学科相交的边缘地带上,部分交叉学科由此被形象地称为“边缘学科”。其实,在解释或解决学术领域或实践领域的某些特殊问题时,交叉学科的作用不是“边缘化”,而是“中心化”,因为这个特殊视角的存在恰恰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

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哲学交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哲学,选择的是将哲学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旨在着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及特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中重要概念范畴的内涵界定等。这些问题认识清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许多重要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比较容易获得共识。交叉学科的建构,使学科交叉的支点和边界得以明晰化,相关重要问题得到专门的归类研究,既避免了生搬硬套的尴尬,又能使学科资源得到科学的借鉴和整合。另则,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话语方式及论证方式工于理论探究性、逻辑思辨性,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常用的经验描述性、实证论证性的传统范式是一种超越和补充,由此也充实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式。总之,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际整合,使哲学学科资源能够在内洽的基础上充分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吸收利用。

又如,本身就是交叉学科的政治社会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应该是关联度较紧密的学科,政治社会学关于社会与政治互动关系以及政治过程的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性。例如,政治社会学中一个新兴的概念——“政治社会化”,意指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在政治文化的潜移默化和国家、社会有意施加的政治影响下,通过政治交往和学习,形成政治观念和信仰、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倾向,培养政治生活能力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到,它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的和特性是相交的,交汇点在于政治的教育。但是,在分析视角和分析框架上,两者又有不同。政治社会化比较强调政治文化及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一点恰恰是以正面灌输教育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太注重却很有必要予以关注的方面。因此,设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政治社会学交叉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建构中,引入“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并加以深入研究,不仅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工具更加丰富化,而且也实际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框架,有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眼界和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其二,有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发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滋养,更在于这种知识理论的逻辑背后蕴藏着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融入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

自然科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往往会带来思维方式的创新。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生态学结合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便可成为这样的典型例证。这门交叉学科的主旨,不在于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这一方面的具体任务和内容,而在于研究和揭示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启迪。借鉴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关系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重要意义在于吸收和借鉴生态学的独特而鲜明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将之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具体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视为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加以系统研究,既注重其内部有机系统的运作规律研究,更注重其与外部环境系统的联系与冲突研究,突出研究达到动态平衡和有机协调的路径和方法。二是将生态学原理具体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优化与控制研究。例如:“限制因子效应”、“木桶效应”等原理提示人们,不要忽视对系统中影响事物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的考察研究,此类关键因素如果不解决好或者不具备的话,往往就没有整体向善;“手掌效应”启发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教育系统中多样化、差异化的教育要素存在着合理性与协同性效应,在一个系统中有时不是越整齐划一就越好,差异性也会带来优势互补的效果;“生态链效应”则昭示我们研究教育过程中各阶段教育目标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和有序设定,只有生态链中各生态因子的“生念位”设定合理、各得其所、相互衔接,才会有良好的整体效应。总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的研究重在帮助人们确立系统思考的思维习惯和建立普遍联系的研究视界。

与包括交叉学科存内的其他学科的交叉,还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获得更丰富、更有效的研究方法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统计学交叉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统计学,科学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等途径所获得的数字资料,并借以进行科学推断,研究蕴藏在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的客观规律。现实中,尽管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学者都知晓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与统计分析方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但碍于相关知识和能力的缺乏,不少人无法根据研究需要对此类方法加以科学运用,从而使其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三,有助于促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由解构到建构的整体发展。发展交叉学科本身不是最终目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体发展才是交叉学科建设的旨归。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研究的充分展开,其实是初建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历的一次解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开展深入的学科交叉细化研究,并由此建构一批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交叉学科的充分发育,将大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再进行整合。这种整合,不单单是将各分支交叉学科作简单的排列组合并列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序列中就算了事,而是需要深化分析每一分支交叉学科的学术成果,并对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学术价值做出具体的评估,将其中的有益成分吸纳、整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干学科、基础理论学科和基本理论体系之中,促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体提升和发展。这后一个过程,其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建构过程。

四、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体系建设的目标、价值导向与方法探索

如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总体存在不足的状况,使得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研究和体系建构成为当前学科发展的迫切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把握的重点包括目标、价值导向和方法等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的纵横发展,是目标定位的核心。从横向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体系应当有相当的宽度,不仅要形成一个门类内部的交义学科群,还应形成跨门类的交叉学科群,如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等;不仅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单一学科融合而成的交叉学科,还要有与其他交叉学科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统计学等;不仅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学与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还应有思想政治教育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学等;不仅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学与传统学科的交叉学科,还应关注与新兴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等;不仅包括两个学科之间的单一交叉学科,还包括多个学科之间的复合交叉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思想政治教育规划学等。从纵向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自身内部还应向纵深探析研究,即可以有某一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的分论,如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可以进一步分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等。

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建设在价值导向上需要关注如下三个导向:

一是学术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创新性、科学性和学科性三个方面。作为交叉学科,由于其研究视角及研究领域的独特性,创新几乎是其天然的特性,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交叉学科的诞生。然而,创新必须建立在科学之上,交叉学科的创新成果仍应符合科学规律,体现事物的客观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作为一类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来建构,就必须有独立学科的衡量标准和学术特征。例如,应当形成交叉学科自身独立的范畴体系,应当形成交叉学科的创新理论,等等。

二是社会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的学科属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也带有这一学科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仍要坚持服务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服务导向,以及服务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政治导向。

三是实践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的实践价值表现在实践指导性、实践检验性和实践发展性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是否符合科学,是否有社会价值,说到底需要用实践的标准,看其是否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践的指导,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确证,能否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自觉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建设在方法探索上必须抓住“创新”这一根本。如前所述,没有创新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的产生。因此,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建设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探索学科理论创新的方法。理论创新通常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不同的层次。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建设所需要的创新方法属于哪个层次和类型呢?交叉学科是学科渗透与科际组合的产物,如果把它称作“子学科”,那么它同时接受了“母学科”的基因和有效成分,一般较少体现“原始创新”的特征。虽则它同时反映了“母学科”的影响,但它又不是两个或多个“母学科”简单叠加组合而成,因而也主要不以“集成创新”为主。它实际上是在吸纳两个或多个“母学科”的有价值的学术要素后,在新学科的理论逻辑下,进行细化研究并拓展其内涵后加工产生新的概念、范畴、理论和学说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论,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的创新应更多地属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类型。当然,从完整的意义上说,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的创新研究中,也不排斥三个层次的创新共具的情形。

作者:董雅华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系统研究论文 篇3: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是由各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综合系统,从静态构成要素和动态发展阶段来具体分析,探讨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有利于更好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能,有助于增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构成要素分析;阶段分析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内涵

针对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因素,阶段比较模糊,没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我更倾向于从抽象简化的角度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构成要素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矛盾运动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若干子运行系统的有机组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这一定义,试图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一个定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的各构成要素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矛盾运动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若干子运行系统的有机组合。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分析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中相对稳定的构成因素有以下三个。

2.1.1 教育者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人。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时,有学者认为它是由政工队伍,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要素构成。政工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是领导组织者。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具体实践者。管理队伍是稳定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一特定的教育群体,有他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2.1.2 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教育对象,他是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者。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处于对象主体的地位,他对教育者传递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吸收与改造,并通过能动性的认识反作用于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主要指在校大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作为青年学生,他们关心祖国的繁荣昌盛,立志振兴中华,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但是作为青少年群体,他们正是处于人生由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

2.1.3 介体

介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一个纽带联结的作用,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时的信息内容及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实现与受教育者的良好互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阶段分析

2.2.1 施教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教育者在进行施教之前,首先要进行自我教育,对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从而缩小一定社会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认识水平之间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环境是一个开放的信息源系统,它对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同时也对受教育者发生影响,教育者通过大量的信息进行评价筛选,然后作用于受教育者,介体在这里起到一个纽带互动的作用。

2.2.2 模塑阶段

模塑“顾名思义也就是模仿塑造,这是主要从受教育者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进行阐述的,是受教育者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际上就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过程。受教育者只有根据教育者的要求不断通过自身的”模仿“塑造”从而达到一定社会或者阶级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这种塑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促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特定阶级利益的思想政治品德。二是纠正社会成员偏离特定社会和阶级的思想政治品德,使其思想政治品德与社会和阶级所期望的大体一致。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根据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和自身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不断的进行自身模塑,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四有”新人等对大学生的要求。

2.2.3 互动反馈阶段

这一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终体现。受教育者通过第一阶段在接受到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施加的影响后,以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为基础,通过模塑阶段的选择,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然后把获得的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通过道德行为作用于社会,并通过一定的社会评价反过来作用于教育者,使教育者了解到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效果。教育者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教育效果进行质的评判和量的估价,针对受教育者偏离教育目标的状况予以“端正”,最终使思想政治品德符合预订的目标。

3 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

3.1 教育者的构建

3.1.1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自己的视野

在面临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各种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人们可以快速,及时,高效的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这种高速快捷的信息化时代也导致了各种消极低俗的因素不可避免的充斥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渠道获取的多样性,便捷性,也导致了受教育者在总体上接收到的信息大于教育者所掌握的信息,这样就会产生“信息差”从而使教育者在传统意义上“先知先觉”的权威性丧失。针对此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了解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自己的视野,设身处地的了解大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和他们形成一种相互探讨的氛围,在探讨中引导和沟通,更利于他们接受主流积极的价值信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1.2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专业道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不断的学习,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有待进一步塑造的人,因此强调教育者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教育者理应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此外作为教育者必须具备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这些基本的专业道德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心存热爱学生的理念,才能去了解与理解学生,对学生充满热切的期盼,与学生和谐共处,才能深入的去与学生沟通,听到他们的心声,促进与学生的良好发展。

3.1.3 重视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心理上施行的确定的有目的的系统影响,从而使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教育者本人的品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然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就十分重视“以身作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自身行为规范做起,处处严于律己,做学生的表率,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诸方面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榜样。现实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教育者的风度,包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教育对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2 受教育者的构建

3.2.1 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正是处于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时期,对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求知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们往往在学习上表现出很多问题。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平时旷课,考试敷衍。青年学生在大学阶段正是处于学文化长知识的阶段,在这人生最宝贵的岁月中一定要珍惜时间,不断的用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从文化知识、文化修养层面得到提高。让自己的人生内涵从书本知识中得到丰富。

此外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加强,不同民族文化和理念发生碰撞,西方文化不断的进人到大学生的生活中。而大学生正处于生理的成熟期和心理的断乳期,对各种新事物充满好奇,却没有足够的分析辨别能力,西方文化中一些如个人主义、实用主义进人他们的思想领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这些都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正确处理好外来文化冲击,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最根本的还是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2.2 培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自我认识的能力,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性格、气质、能力,心理素质和道德行为的认识能力。大学生由于阅历不深,经验不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较差,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和偏差。他们有时候是骄傲自大,自命不凡,听不进去别人的不同意见,难免会出现错误的决策行为;有时候又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缺乏热情和活力。他们情绪波动与自我认识能力的缺乏和不完善密切相关。因此大学生要加强学习如何认识自我,正确的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加强自我认识能力。

自我评价能力是建立在自我认识能力基础之上,它是指个体以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对自己的心理品质、道德行为的分析判断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受教育者不断的通过自我评价来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通过自我评价,使大学生明确自身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差距,从而促使加强自我教育,努力的缩小差距。

3.3 介体的构建

3.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单一型向丰富型发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比较单一的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学习,如通过学校开设的公共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思想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不仅仅是马列主义思想的教育,它也应包括一些行为规范教育、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存竞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围绕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中心任务,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丰富和更新。

3.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由灌输型向互动式发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单一,方法僵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集中于课堂,灌输式的理论课教育,学生学习枯燥无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随着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应不断的发展完善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解除“我讲你听”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旧观念。采取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和教育方法,把单一的学生接受学习,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研究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中的各构成要素和发展阶段,目的就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使其更好的发挥整体功能,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琴.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优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1,27(1).

[2]陈绍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8,(2).

[3]陈义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P180.

[4]张伟强.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结构[J].理论与改革,2000,(6).

作者:孙丹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后进生差异性教学中学体育论文下一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绩效考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