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课稿全英文

2022-07-06

第一篇:初中说课稿全英文

初中体育说课稿全

1快速跑+负重练习

指导思想及思路: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本次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侧重点,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它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运动的愉快感。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它强调学生的运动体验、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将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角度,重视学生健康三维观的培养,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力求靠近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所以大胆设计以多种游戏贯穿于教学中,旨在“游戏中练,游戏中表现,游戏中指导,游戏中提高”,寓教育、教学于游戏中。

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从语文课《人民的勤务员》雷锋同志是如何助人为乐的故事情节,设计本课情境。旨在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感受文章的内容,即融入体育与语文学科间的学科渗透和体育与德育之间的渗透,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的学习了雷锋的共产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的

通过跑、负重等练习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初步树立正确的快速跑动作技术,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让学生知道正确的途中跑运动技能,以力求达到80%的学生途中跑时不低头,不耸肩,眼平视,蹬地有力。同时整堂课以游戏形式贯穿雷锋同志几个平凡的小故事,教学内容结合游戏的思想性、趣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和奉献精神。由于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趣味性,能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对锻炼身体,锻炼意志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材内容

1.跑的练习:快速跑(第一次课) 2.负重练习:搬运

四、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共30人,男生22人、女生8人,该班学生各方面素质比较好,同学间团结互助,班集体初步形成,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但与他人合作方式存在一定困难,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性高,上进心强,平时活泼、好动,心理素质较好。但存在体质普遍较弱、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

(一)有利因素:

由于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普遍较高,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因此对本次课内容将会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只要激发得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很容易调动的。

(二)不利因素:

由于学生受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较大,可能会出现“老师教、学生学”的依赖心理,也有可能会出现厌学现象,这些现象将会给本次课增加不小难度,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采用有趣性的组织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过程分析

体育课的结构是人体的参与活动,根据人体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过去一般把体育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几个部分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本节课的主体内

- 1

(一)、课前准备——与明星探讨快速跑技术教学(课前一星期)

1、教师利用运动队训练时间,与短跑运动员探讨如何发展步频与步幅的方法。

2、教师与短跑运动员探讨如何根据不同学生教会他们发展步频与步幅的方法。

3、教师与短跑运动员、班级体育骨干研究场地、器材布置,与教学节奏控制。

设计思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应是主角,教师不仅要主动并创造性的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充分挖掘潜力与深层次的内涵,而且要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教学走进学生。教学前通过课前准备,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也为教学组织提供了安全保障。

(二)、激发兴趣——看明星表演(10分)

1、提问引导:出示国际、我国、学校男女飞人照片,提问:知道他们是谁吗?想看他们的表演吗?想让他们指导你们练习吗?想和他们同场竞技吗?

2、观看表演:教师幽默地说“大牌明星太忙,又要很高的出场费,我们只能从电视上观看他们精彩的表演,今天请来学校的飞人,让他们为我们表演!”观看时提出注意两位体育明星的技术特点。

3、导入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4、准备活动:围绕本课学习,充分运动各关节,为练习作充分的生理、心理准备。体育教师、两位体育明星、体育班委各带一组,学生自由选择。

设计思想:从学生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最适合学生的,他可以使学生愿意参与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课中以学生对明星的兴趣出发,通过提问引导、观看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本课的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初步激励学生正确追星的情感。 (三)探索、体验技术——跟明星学几招20分

1、学生50米跑:学生之间互相观察、体育明星观察结合,了解自己步频与步幅方面的的技术特点,为学习技术做准备。(5分)

2、发展步频、步幅方法介绍:体育明星在发展步频与步幅区域滚动介绍练习方法,学生根据自己需要选择练习,并学会。体育教师在探讨研究区域随时和学生探讨其他的练习方法并解释合理性。三个区域同时进行。(15分)

(四)提高技术——与明星同场竞技(10分)

1、与体育明星比赛。

2、与体育教师比赛。

3、与体育骨干比赛。

4、与班级同学比赛。

设计思想: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学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要素,一旦让他们进入课程教学中,就成为课程的重要建构者,发挥着课程资源的作用。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才能够实现。因此在以上两部分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一部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给予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空间、比赛形式的多种选择,实行全开放。通过动态分组、活动区域的选择变化、比赛形式的多种选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项信息交流,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重点在学生的实践与思考中得到突出。同时通过透明型的技术教学学生正确追星的方式得到建立。

(五)放松总结——与明星同乐(5分)

1、放松游戏:“点爆竹”体育明星为“点火”者,学生为“爆竹”。

2、总结:游戏过程中,反应不快失败者,谈本节课的感受。

设计思想:通过游戏放松总结既让学生心理上得到放松,又通过多个同学的总结看到本课教

- 3

2.技能目标:使85~90%的学生初步学会蹲距式起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上进的优良品质。

五、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好蹲距式起跑的技术要领。

难点:蹲距式起跑双脚位置的确定、身体重心怎样向上移动和双脚膝关节之间的角度大小。

六、教法的应用:

根据人体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和本课教材的实际,结合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善于模仿的特点,遵循其直观性和自觉性原则,本课采用下列教学法:

1、讲解法:语言精炼、讲解适度。

①通过揭题,说明教学目标,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②精讲,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练结合。

2、示范法:完整示范,建立概念,动作正确优美,利于模仿。

①教师的完整示范,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激发学习愿望。

②通过示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使之明确要领,学会练习方法

3、练习法:

①通过尝试练和模仿学习,教会学、练方法,领会动作要领。

②学、练结合,开展互学、互帮、互纠、互评,开创一个和谐、平等、高效的学、练平台,掌握动作技术环节,从而产生运动欲望,开拓进取,达到目标。

七、教学程序:

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依据本课的目标,教学程序分为:开始部分(课堂常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课的主要内容)、结束部分。

一、开始部分

集合整队,清点人数,宣布课的内容。

- 56

立棒式传接棒。本次课学习上挑式、下压式接力跑左右传接棒的方法,其中以学习下压式左右手传接棒为主要内容。

4.接力跑教学技术的重点和难点

接力跑技术教学的重点是传、接棒技术和速度的衍接,难点是在接力区内用高速度跑完成传接棒技术。如果传接棒技术差,势必影响跑速耽误时间。在择各棒队员时,必须根据各个队员的特长,即各队员起跑手技术,弯道跑技术,冲刺跑技术和传接棒技术等,发挥每一个队员的特长,把最有特长的队员安排在最合适的棒次上。另外,无论是采用哪一种传接棒方法,接力棒传递的顺序,都应是第

一、第三棒沿跑道内侧跑进,以右手将棒传给第

二、第四棒队员的左手,第二棒队员沿跑道外侧跑进,以左手将棒传给第三棒队员的右手。 三 教学目标

1. 学习掌握传接棒技术,以学习下压式左右手传接棒技术为主要内容。

2. 明确各棒分工和个人所扮演的角色,掌握好传、接棒时机与配合,控制好情绪,增强自信心。

3.在课外活动和校级运动会等能够操作运用传接棒技术。

4.增加趣味接力赛,让学生在活动中用智慧和技巧与同伴协作,体验成功乐趣,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四 教学方法与措施

1. 采用图片教学,配合师生互动演习,这样能够体现内容的直观性,学生领会意图快,容易接受。

2. 分组练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通过多次和反复练习,达到熟练。 3. 组织小组间接力赛,增加竞争性和娱乐性气氛。 易犯错误:

起动标志不准确;伸臂过早;传接棒不准。

纠正方法:

初步确定起跑标志后,根据传接棒同学的具体情况,作具体的调整,可在起跑处放小纸团作为标志物;未听到到信号,一般不做伸臂接棒准备,熟练后可不采用信号;明确传接棒时机和方式,只有通过多次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熟练无误。 五 教学流程:

一 开始准备活动(8分钟)

1.集合整队,师生问好,常规检查

2.宣布课的教学内容

3.分组活动 (1)“开火车”

练习方法:分四组,每组10人。排头从起点处开始,后面学生抓住前面学生的脚踝,一起单脚齐跳过10米距离,以排尾通过终点线,途中不能断开,否则失败。 (2)三角传接球

练习方法:每3人一球,分组散点传接练习,以每人接住30个球为完成任务。也可用6人两球同时传接球的练习方法。两人之间隔4――6米。 教学设计与要求:

设计以上两组活动需要同伴及集体间的默契配合,为本堂课团结协作交流做准备,同时也活动各关节,达到热身目的。 二 传接棒教学(23分钟) 1.教学导入

介绍接力跑在学校中地位和作用及今后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动机。

- 8

3.社会交往活动目标达成水平四 4.运动密度在30-40%左右

5耐久跑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主要从教学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主要从教学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主要从教学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展开。

一、教学思想:

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以“健康第一”、 我运动、我快乐的教学指导思想,以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为理念。以锻炼身体为原则,在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建立现代社会健康观和获得终身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老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结合学校运动场地、学生的基本情况、学校体育教学器材来安排教学。

二、教材分析:

耐久跑是中学体育课教学中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体育中考的考试内容,而途中跑又是中长距离跑全程中距离最长的一段,所以途中跑的技术,将对全程跑的成绩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正确的途中跑技术,使学生对“跑”这个人类基本能力深入理解。

本节课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单

一、枯燥,因而在教学安排上,通过辅助游戏把单

一、枯燥的内容尽量趣味化,选用趣味性强的组织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弯道跑和直道跑着地和摆臂的区别。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并做到和跑的节奏相配合。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差;有很强模仿能力;好奇心强,学习意识较好,对新鲜事物兴趣较高,有强烈的表现自我需要。因此,在教学上首要措施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采用有趣味性组织教法和多种练习手段来以引导学生趣学、乐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乐而不疲,变枯燥为趣味,进而在快乐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途中跑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练中自己探究、分析、合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通过创设学习环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途中跑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90%的学生能改进途中跑技术。

3、发展目标: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改善协调性、发展速度素质。

4、情感目标:培养积极参与的态度顽强拼搏的品质,感受合作互助的快乐和集体的荣

誉感,并逐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六、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语言法(2)直观法(3)完整法和分解法(4)重复练习法(5)变换练习法(6)合作探究法

2、学法:

(1)练习法(2)讨论法(3)比较法(4)自主探讨学习法。

- 10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差;有很强模仿能力;好奇心强,学习意识较好,对新鲜事物兴趣较高,有强烈的表现自我需要。因此,在教学上首要措施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采用有趣味性组织教法和多种练习手段来以引导学生趣学、乐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乐而不疲,变枯燥为趣味,进而在快乐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途中跑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练中自己探究、分析、合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通过创设学习环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途中跑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90%的学生能改进途中跑技术。

3、发展目标: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改善协调性、发展速度素质。

4、情感目标:培养积极参与的态度顽强拼搏的品质,感受合作互助的快乐和集体的荣誉感,并逐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六、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语言法(2)直观法(3)完整法和分解法(4)重复练习法(5)变换练习法(6)合作探究法

2、学法:

(1)练习法(2)讨论法(3)比较法(4)自主探讨学习法。

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练习积极性。

在准备活动中就通过自由跑、徒手操、名人效果的方法,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为教学创设一个轻松活跃的教学情境。改变枯燥、反复、单一的练习形式,采用多种练习形式,激发少年人的好奇、好胜的心理,转移生理疲劳的注意力,使学生忘记疲劳而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去,不仅让课堂有一个教学情境,而且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抓住主题,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是要解决途中跑的蹬摆技术,区分弯道跑和直道跑摆臂和脚着地的不同,让学生熟悉正确的耐久跑呼吸方式,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围绕这个中心,从课的准备活动就开始着手,活动中以腿部蹬摆到全脚掌落地为主要活动内容,使学生在无意中就已经开始接触途中跑的部分技术内容了。基本部分开始后,通过小步跑、后蹬跑等各种跑的专门性练习过渡到完整跑等方式,循序渐进,突破重点和难点。再通过新颖的竞赛法和游戏练习法去完善、巩固、提高途中跑技术,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实现课的目标。

3、以人为本,教书育人,陶冶情操,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课的开始阶段就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并采用多种有趣的练习方法,互相学习、互相指导、互相鼓励,加强了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减轻教学传授压力,使练习变枯燥为有趣,从而达到愉乐身心目的。用竞赛法练习,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斗志,而且加强了学生间的凝聚力,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观念。用身体练习去磨练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七、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心理的准备:通过课堂常规达到收心聚意作用,阐述课的内容、目标使学生从心理上做好学前准备。

2、生理上的准备:采用花样跑、徒手操的方式,调节学生的生理机能,激发和提高学

- 12

好的模仿能力,同时学生具有好动和好奇的生理特点。与他人合作方面有一定基础,虽然体质还是较弱,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还是存在。但求知欲强,学习积极性高,好胜心强,敢于表现。本次课结合身体素质练习,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加强提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跑的基础知识,掌握跑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站立式起跑的身体姿势、起跑加速阶段的技术动作,同时能让学生的反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坚强的意志,增强自尊和自信,体验跑的乐趣。

五、教学难点、重点

1、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启动身体后能很快的达到最大速度,所以本次教学的难点是学生瞬间加速度的提高。

2、教学重点:在快速跑中要求学生能快速的移动身体,所以重心的移动和蹬地动作本次教学的重点。

六、教学方法

(一)教法

1、讲解示范法:

通过讲解动作要领,做到语言精炼、讲解适度,辅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启示学 生积极思维,学练结合。教师完整示范,让学生在大脑中树立准确的动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示范,培育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更快的明白动作要领,学会练习方式。

2、练习法:

采用集体练习、分组练习、 评比竞赛等多种方法组织练习。

3、指导、纠正错误法

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通过应用全体与个别指导、纠正错误。

(二)学法:

本课在学法上运用观察法、对比法和竞赛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正确与错误之间的区别,接着在尝试练习中发现问题,从中悟出正确的动作原理、要领和方法,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集合整队,清点人数,以提问的形式,导入本次课所要学习的主题。

2、通过慢跑和徒手操使学生达到热身效果,结合游戏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和学习兴趣。

(二)学习与实践部分。

1、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让学生对快速跑的动作技术有基本的了解,使学生能更准确的学习本次课的内容。

2、发展灵敏素质,提高反应能力,采用站立式起跑听突发信号的起动练习;比一比,谁的反应快。以及加速阶段的蹬地和摆臂动作的定型练习,加强学生对动作技术掌握。

3、学生自主练习,学生可自愿结合为6~8人的小组,练习中等速度的匀速跑,距离60~80米,次数4~6次或由学生自定,在练习中进行互评互教。练习较大强度的加速跑40~60米,发展加速能力,体验速度感觉。通过学生自己在练习中发现的问题和教师的讲解和纠正帮助学生能充分的理解掌握快速跑的动作技术。

4、通过身体素质练习,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三)结束与放松部分

1、整理队伍,进行小结。

2、散开集体放松,调整呼吸。

3、下课,师生再见。

7快速跑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田径运动中的“快速跑”。

一、说教材

《快速跑》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7~9年级《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中的田径教学部分的内容(课本P55—61页),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从课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材难点与趣味点的结合设计练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探讨、竞争中主动练习,逐步达到教学目标。

快速跑是以最快的速度跑完规定的距离,发展速度素质是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内容,它是一项集中反映每个人运动系统与内脏器官的快速工作能力,它在人们日常生活、劳动、体育活动中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自然活动能力。一个正常的学生不用教,其自身已经具有一定跑的能力和实践经验。本节课是八年级《快速跑》第一课时的教学,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在内容安排上将重点放在对学生快速跑的兴趣培养这一点,不过分强调快速跑的动作的规范性,目的是为今后进一步进行该内容的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

- 15

(一)课堂常规 (2分钟)

1、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向教师汇报。

2、师生问好(问好方式可以用同学们好——老师好)。

3、接着用简练、洪亮而有力的语言宣布本课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觉做到(快静齐),而且这样问好的方式会给学生以一种亲切、祥和的学习开端,以便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对本次快速跑课的好奇心,达到教学的初衷。

(二)激趣热身活动(5分钟)

1、教师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觉得今天的空气清鲜吗?(生答:“清鲜”或“不清鲜”。)老师用泡泡把空气“装”起来,你们能抓到泡泡吗?(生答“能”。)那我们就来试一试。

2、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追抓泡泡游戏。

3、利用跳绳做热身操,使学生充分活动各个关节,避免出现运动损伤。

【设计意图】:亲自参与带队、带操,达到热身的目的。这样可以贴近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的自信和良好的心态,使学生积极地、精神饱满地进入准备活动阶段。

(三)、学习与活动

1、正确的跑步技术(8分钟) (1)教师引导过渡设疑:怎样跑才能最快?

(2)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快速跑的方法。(例如:手臂怎么摆,跑动时要用前脚掌蹬地,跑成直线,身体稍前倾等。)

(3)学生展示与评价,然后教师再纠错、示范。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快速跑,了解快速跑的方法,培养正确的跑姿。

2、快速起动与加速跑练习(10分钟)

(1)让学生采用各种起跑方法练习起跑方式;(距离:30米,2—3次) 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自主练习。

(2)在休息之余,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快速跑的因素,了解何种起跑方式最快,总结动作要领,学生针对自身特点,提高动作技术。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与指导下直观的了解起跑与加速跑对快速跑的重要作用,学生之间相互观察,探讨交流如何能跑得快,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锻炼了集体协作能力,也体验了快速跑的乐趣,发展了快速跑的能力。

3、游戏(10分钟)

(1)一对

一、二对

一、有指定或无指定对象的追逐跑。 (2)双人、三人或多人的追逐跑,二人三足跑。 学生自由结伴,进行游戏,追到后交换角色。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练习快速跑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快速跑动作。

4、放松身心部分(5分钟)

为了消除激烈紧张的运动疲劳,通过音乐和放松动作,调整呼吸,放松心情,使身体得到恢复,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课的乐趣。

- 17

学生对体育课特别感兴趣,课堂上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和意识。乐学、好动、爱模仿、喜欢游戏,是他们的特点。但他们理性思维不是很强,对技术动作的学习兴趣不太高,认识比较粗浅、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太稳定。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难以持久,这又是他们的弱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法和学法的过程中,不要过多过细的把时间放在动作的纠正上。比如跨越式跳高动作,姿势基本正确,助跑放松协调,角度适中,就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学习时以多变的内容,使他们时时有新鲜感、成就感。经老师的调控,使学生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下学习、锻炼和娱乐。在整堂课中,始终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作为目标和归宿。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课堂上积极参与、体验、创想、感受,最后达到目标要求。

本课教法和学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1、讲解和示范法:利用讲解和示范动作,使学生明确动作要领及做法。示范法是体育教学中最生动、直观的方式和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对跨越式跳高动作来说,讲解与师范法应用的好坏,对于很好的完成动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2、分解与完整法:通过分解练习,使学生逐渐体会动作要领,然后逐步提高要求,最后完整掌握动作,本课学习跨越式跳高,先体会过杆落地的动作技术,最后掌握完整的技术。

3、练习与分层相结合:当学生在一个高度上跳过很轻松时,跳过多次后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时教师组织他们分层,再到下一个高度上去练习,这样就会提高他们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更有利于完成教材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程序

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过程中,运动主线和健康主线(目标主线)贯穿其中,如果把运动主线比喻为课的“形”的话,那么健康主线(目标主线)就是课的“神”了。“形”太死板僵化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健康主线的 贯彻。

注重形式的放开而忽视目标的达成则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与精神,为了能做到“形”散而“神”聚。将本课分为:激发兴趣、热身与导入;师生互动,自我展示与评价;身心恢复等3个阶段。

(一)激发学生兴趣、热身与导入阶段。

1、组织教学

①体育委员整队。②师生问好。③宣布本课目标及内容并强调安全意识。

这样的安排是为了尽快进入课堂状态,杜绝运动损伤的发生。使学生带着目标进行学习活动,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

2、兔子舞

准备活动要新颖、有趣味性,用“兔子舞”取代单纯的徒手操练习效果更好。有手脚并用配合、团队组合练习,体现团队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在一种很愉快的心情下进行热身,达到运动准备的目的,为后面的课做好生理和心理的准备。

3、自主发展跳跃能力练习

让学生利用现有的场地和器材,自主选择和创编发展跳跃能力的练习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但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弹跳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能让学生拥有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自尊和自信。为跨越式跳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4、游戏:“看谁踢得高”

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辅助练习的目的。

(二)师生互动,自我展示与评价阶段。

1、“上一步踢橡皮筋”。辅助练习,为了使学生知道起跳的角度以及起跳腿的起跳要领。

- 19

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学情分析

发展学生的弹跳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内容之一。是发展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手段。初一(3)班的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强,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学生干部比较得力,敢于管理。但全班身体素质一般,突出学生不多,“尾巴”较大。针对目前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的实际情况,加之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快速增长期,因此,在制定教学内容、运动强度和教学方法时,就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本节课选择了一些使学生单双脚交替进行跳跃的练习,配以相应的器械,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确立了相应的学习目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弹跳能力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主要教学内容:

发展弹跳能力;游戏(小兔过河)

五、教学过程和步骤的解析:

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确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1、教学常规:体育委员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宣布课的内容及要求。1分钟。

2、情境导入:主要是鼓励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喜欢上体育课,通过在音乐伴奏中活动达到活动各关节和热身的目的。2—3分钟。

3、激发兴趣:单人或多人合作单脚跳练习,并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学生进行多人的创新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距离25米。6—7分钟。

4、创设情境、愉快体验:主要是学习掌握提高弹跳能力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刻苦的学习精神,因此,选择了以下教学内容:

①、通过游戏“小兔过河”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热情,达到激趣的目的。5—6分钟。②、跳跃障碍练习发展学生弹跳能力。7—8分钟。每个学生完成2——3次练习任务。③、各小组学生在组长带领下相互讨论、合作、创新练习动作并进行展示练习(在不影响练习强度的条件下,可以调整器械顺序和创新练习方法)。10—11分钟。学生完成2次练习任务。

5、兴趣延伸、身心恢复:通过放松身体,使学生下肢部位以及身心得到恢复和放松。学生进行小组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最后,收回器械,宣布下课。3—4分钟。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学生弹跳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采用多种练习形式来发展学生的弹跳力。 教学难点: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合作意识的培养,学会提高弹跳力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和激发学生,并运用小组讨论、探究、合作的方法,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有所提高。

七、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主要采用示范法、讲解法、游戏竞赛法、引导启发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互帮互学、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通过鼓励、放手学生思考、讨论、合作创新以及游戏竞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

- 212223

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锻炼方法,参加锻炼,增强体质。(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初步了解和掌握原地投掷垒球的一些方法,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2)技能目标:经历游戏活动的过程,掌握原地投掷垒球的基本动作,发展投掷能力。体验投掷活动的运动乐趣和方法。(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两腿用力的衔接和向前送髋的动作,掌握良好的用力顺序和正确的用力方向。教学难点是:用力均匀程度,动作协调连贯。

二、说学情

1、有利因素小学三年级学生个性天真活泼、好动,而且兴趣广泛,其模仿能力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所以在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我采用以游戏练习为主线,注重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新。

2、不利因素由于部分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基础,但是学生的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产生满足而导致厌学的倾向,对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因此,在教学时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新内容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说教法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我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活跃单调无味的课堂气氛,同时结合讲解示范法、分组练习法、游戏竞赛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学习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技能和锻炼身体的目的。

四、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使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相互交流,讨论探究,再结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自主创新的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是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再结合本课的任务和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把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贯穿于游戏中,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我分为:开始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一)开始准备部分

1、课堂准备活动

2、准备部分:掷纸飞机。学生动手制作纸飞机,在场地上放飞纸飞机,展示自己制作成果,同时为基本部分中的“采蘑菇”游戏作铺垫。这一节约为8分钟左右。运动强度为“中”(为学生创造快乐愉悦的活动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 基本部分这一部分是课的主体部分,是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关键,是“教”与“学”的重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本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1、通过语言提示与诱导,让学生把纸飞机想象成为垒球,相互间进行抛接性的练习。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敏捷的视力,激发学生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2、让学生自主建立友伴,引导,启发学生创想多种抛接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击木柱”比赛,在一定时间,以击中数量多的一组为胜,此游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4、“采蘑菇”我们是建设者,为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课堂上组织同学们扮演“采蘑菇”的角色。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不爱护自己的生活环境而随意乱扔垃圾,把我们美好的家园环境破坏了,于是人们的生活周围也笼罩着一层又一层的环境污染的面纱……。为了防止我们的地球环境

- 25

五、重点和难点

根据垫上滚翻的技术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可确定本课的 重点是:在垫上做滚动动作要你团身紧

难点是:垫上滚动要圆滑,感觉自己像车轮, 保护帮助:站练习者侧面,滚翻时用手托其肩背部

六、教学教法的运用

教法: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语言、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创新能力。

2、讲解示范法:通过精炼适度的语言讲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动作概念,以优美的动作示范、有利于学生模仿正确的动作技术。

3、纠正错误法: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完成练习的情况不同,通过纠正获得正确的动作,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法:

1、采用示范教学,配合师生互动演示,这样能够体现内容的直观性,学生领会意图快,容易接受。

2、分组练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通过多次反复的练习,达到熟练程度。

3、彼此比赛动作的规范,增强竞争性和娱乐性气氛。

学法指导:本课我认为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本课的学习中让学生采用自主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去尝试,互相对比,师生讨论,探究、观摩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运动中得到锻炼,获得快乐。

七、 教学过程。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可将本课教学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一)开始部分,安排时间12分钟

1 课堂常规 ,包括正队、检查人数、师生问好等,使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2 向学生宣布本课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

3 学生热身,队列练习,慢跑400米,通过慢跑达到热身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 徒手操,4*8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新技能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基本部分,安排时间28分钟

1 放视频,教师向学生讲解示范动作,学生模仿教师动作。讲解时注意重点和难点,示范时注意分解动作和示范速度,以侧面示范为主,正面示范为辅,使学生看的更清楚。 2 学生通过理解体会练习 3 指导、观察学生练习,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练习感受。使学生基本形成动作。 4 戏或比赛,了解学生掌握动作情况。

(三)结束部分 ,安排时间5分钟

1 乐的伴奏下,教师指导学生做放松操,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 2728

生的积极性,支撑后摆挺身下可以发展学生力量、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能够增强平衡能力和调控能力,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进健康。学生是在克服困难中进行学习的,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提高学生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体育与健身课程初一年级《单杠—支撑后摆挺身下》,在这个时期,学生学习这项内容,可以增强上肢、肩带和腰腹部的肌肉力量,发展他们的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学好支撑后摆挺身下,有助于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及身体平衡能力。支撑后摆挺身下作为单杠学习内容之一,学会此动作也为学习单杠组合动作奠定了基础。 三.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男生正处于身体素质快速发展时期,他们灵敏素质好,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快,大胆好动的年龄特征对学习单杠上的动作技术有很大的帮助,学习兴趣容易得到激发,但是这个时期的学生上肢力量较弱,教师在学生学练中,要有相应的手段做好保护措施,避免出现不应有的损伤。单杠上的学习内容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挑战力,学生间讨论积极,合作氛围良好,这为新技能的学习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支撑后摆挺身下动作过程,提高支撑平衡的控制能力,

2、发展上肢及腰腹肌力量。

3、培养果断、顽强及抗挫折能力,关注同伴、爱护生命、养成保护与帮助的习惯。 五.教学方法

1教法:提问法,讲解示范法,巡回指导法,分组练习法

2学法:想象法,观察法,自我评价法,模仿练习法,观察比较法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上体前屈和腿前摆

难点:手臂支撑有力和后摆高度 七.教学过程

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师生互相问好,宣布本课内容。

2.游戏热身。通过喊号追人游戏达到热身的目的,同时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活动关节。跟着轻快的韵律操音乐,教师带领学生活动关节,同时强调活动要充分,达到最佳运动状态同时最大限度避免受伤。 基本部分

1学生观看教学录像,了解支撑后摆挺身下的基本动作,教师提出观看目标,学生讨论支撑后摆挺身下的正确技术动作,形成模糊概念。

2教师利用图片分节向学生讲解示范动作,注意突出细节,学生模仿教师动作。讲解时注意重点和难点,示范时注意分解动作和示范速度,以侧面示范为主,正面示范为辅,使学生看的更清楚。

3徒手练习,使学生初步体验动作和初步形成动作,并注意身体保护。对于完成动作较为困难的同学,教师要辅助完成,增强其自信心。

4分组练习,教师指导、观察学生练习,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若发现能够较好完成动作的同学,让其为大家示范,起到榜样作用。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练习感受。使学生基本形成动作。

结束部分

- 30

1、 行进间扩胸运动

2、 行进间正踢腿

3、 行进间外摆腿

4、 行进间内摆腿

5、 踝腕关节运动

教学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上课的第一分钟就能全心投入。让学生通过运球训练熟悉球感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针对足球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预防练习过程中的运动损伤。

(二) 基本部分

1、 教师讲解脚内侧传球的技术要点,并完整示范

技术特点:脚内侧传球的特点是稳定性比较好,适合用于短距离传接球,小范围配合情况下用的比较。支撑脚稍稍弯曲,脚尖指向传球方向,踢球脚上提膝盖外展,足弓发力,绷直足弓,小腿摆动,击球的中部,出球后踢球脚前送。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脚内侧传球的技术特点,在脑中形成传球动作的模式。

2、两人一组,踢固定球

教学目的:让学生体会传球时支撑脚的位置、踢球腿的随摆、出球刹那的脚型以及踢球部位

3、两人一组迎面间隔5米脚内侧传球

教学目的:在固定传球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传球的技术要领

要求:学生需接球停球后再进行传球,不要将球停死或超出控制范围。

4、 在保证传球质量的同时,进行传球数量比赛。

要求:提高传球质量,每位同学大声将传球数数出来,每位同学都应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5、 提高性游戏“耍猴子”

教学目的:提高学生脚内侧传球的能力和快速反应、准确判断、积极拼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求:体会脚内侧传球的技术动作,力争上游。

(三) 结束部分

1、 集合队伍

2、 放松活动(静力拉伸)

目的:通过静力拉伸,逐步恢复学生机体机能,让学生养成运动后放松身体的习惯。

3、 小结

4、 收回器材

5、 师生再见

教学意图:有组织的结束教学活动,逐步恢复学生机体机能,让学生养成运动后放松身体的习惯。

八、 场地器材

足球场或篮球场一块 足球10个

16足球脚内侧踢球说课稿

本次说课的流程是从课的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以及学法、教学流程几个部分讲解。 首先,是这节课的设计

一、指导思想

- 323334

四、 重点和难点

重点:踢球时,支撑脚脚尖指向出球方向。 难点:助跑踢球时,要移动到位。

五、 教法和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示范讲解法、启发法、游戏法、练习法、比赛法、评价法等。

学法:采用自主探索、练习、互相评价、小组合作等方法,结合“听、想、看、练”学习这一动作技术。

六、 教学过程

1、 开始部分

(1) 集合整队,师生问好,宣布上课。

(2) 检查学生人数以及服装,保证学生的安全。 (3) 宣布本课内容,安排见习生。

(4) 热身活动:学生成四路纵队围绕二分之一足球场慢跑两圈,然后成四路横队面向老师,在音乐的伴奏下做韵律操,目的是使身体充分预热,降低肌肉粘滞性,防止学生在运动中受伤。

2、 基本部分

这是本课的主要部分。 (1) 游戏:运球接力

在操场上画两条平行线相距20米,学生在一端成四路纵队站立,每队一只足球,开始后,每队第一位同学用脚运球至另一端,然后运球返回,下一位同学继续。。。。

通过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足球的球感,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2) 学习脚背内侧踢球

首先,让学生每人一只足球自主尝试,探索足球脚背内侧踢球的动作方法。

第二、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并对学生的积极探索提出表扬,分析学生所总结出的方法,介绍正确方法。采用正面和侧面示范,集中讲解足球脚背内侧踢球的动作要领。

第三,为了解决同学们掌握的快慢不一致,设置三个练习站。 第一站:踢定位球

踢球时支撑脚脚尖指向出球方向是该动作的重点,为了解决这一重点问题,先让学生两人一组踢定位球。踢球时学生之间互相监督提醒支撑脚脚尖的方向,互相评价,教师巡回指导。在巡回指导过程中,挑出一部分动作较好的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目的是鼓励这部分学生,并在全班做示范动作。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可进入下一站进行练习。

第二站:助跑踢定位球

助跑踢球时要移动到位,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问题,先让学生进行短距离助跑,不断增加助跑距离。

两人一组,互相监督提醒,短助跑后踢定位球。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可进入下一站进行练习。动作变形的返回第一站继续练习。

第三站:用脚背内侧踢球射门

通过前两站的不断练习,逐渐形成动作定形的同学可进行第三站的练习。 (3) 学生展示评价

学生都来到第三站练习时,对学生的技术进行检验,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老师做点评,肯定这节课学生的进步与努力,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3、 结束部分

(1) 学生集合成四列横队面向教师站立,教师对本次课的表现作简要小结,表扬先进,鼓励后进,并提出对下次课的建议。

- 36

的兴趣,为学习和活动部分做好准备,并能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这部分共用8分钟。 学习和活动部分

本部分是课的核心,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提高这两项技术,教师根据由易到难,由分解到组合的教学原则。教师先做1-2次的完整示范,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动作概念,然后教师分解讲解动作要领,学生跟随着做。教师讲评学生做的动作。 组织练习

两人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8分钟)

利用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进行四角传球换位。(5分钟) 纠正错误

教师在学生练习时要巡回指导,发现错误时纠正,个别错误个别纠正,普遍错误集体纠正。 在安全的情况下自由表演展现个人技术或集体的配合能力。(4分钟) 综合练习—游戏

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游戏(6分钟) 活动篮筐游戏(8分钟) 放松与结束部分

利用音乐带领学生进行放松活动,之后做课堂小结,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达到鼓励学生和继续提高的目的。最后师生再见,归还器材。这部分约3分钟。

19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第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使学生快乐学习。

第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体育与健康》内容中选项学习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学习内容之一,本课教学内容是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是篮球运动中主要的基本技术,是全队进攻的重要手段,是高中篮球模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

教材要点:翻腕持球于肩上,抬肘要领切莫忘,蹬伸屈拨要柔和,中指食指控方向。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预计安排3课时,本课时为第1课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投篮动作方法,并能完成进行近距离的单手肩上投篮。第2课时为巩固提高阶段。第3课时简单运用阶段。

第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建立单手肩手投篮的动作概念,了解原地单手投篮的基本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85%的同学掌握正确动作,其中15%左右的同学要能掌握45度擦板的技巧,发展灵敏、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在协作中,学生积极参与、自主锻炼以及充分展现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断向新目标挑战。

第四,重点和难点。根据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可确定本课的 重点:重点为全身协调用力 难点:屈腕拨指

第五,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为高一年级,虽然存在差异,但这些学生对篮球项目都有着一定兴趣或希望自己在篮球运动中有所发展,同时他们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自学能力。因此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第六,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

第七,教学过程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可将本课教学分为引入情境阶段、激发动机阶段、技能学习阶段、总结整理阶段。

(一). 引起注意阶段: (2分钟)

1课堂常规 ,包括正队、检查人数、师生问好等,使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2向学生宣布本课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 3安排见习生

(二). 激发兴趣阶段: 热身阶段 (3分钟)

绕篮球场慢跑2圈,途中做一些基本步法。 游戏:合作“运球” (6分钟)

教师讲解游戏的规则要求: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每队又分为两人一组,两路纵队站于端线处,排头两人并排而立,把相邻的两只手挽在一起,另外一只手各托着一只球,信号发出后,向另一条端线前进,踩到线后返回,如此反复,先完成的队获胜。

目标:通过游戏增加趣味性,巩固运球动作技术和提高保护球意识。

(三). 温故而知新阶段: 球性练习: (6分钟)

1.双手向上抛球后做俯卧撑

(2分钟)

- 3940

材的重复,而是较好地处理从掌握技术到运用技术的过渡,落脚点是实践中的运用能力。本课重点是身体腾空时平衡的控制和投篮的出手动作。难点是较快速度运球投篮时的命中率。 三.说教学目标

学生积极探究动作方法,通过比较掌握正确行进间运球接单手肩上投篮动作。绝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完成快速运球跑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通过思维,提高投篮命中率。对动作理解、掌握上,学生能深刻思考,彻实探寻动作方法,求知欲、成功感得到满足。 四.说分析学生

我校采用男、女分班上课,每班男生数在40人左右。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男生,男同学普遍喜爱篮球运动,大多数都有一定的篮球技术基础,甚至部分同学技术很娴熟。他们对篮球学习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掌握更高、更难技战术的欲望,从而提高个人的技、战术能力。想信他们会配合教师积极思索。小骨干能以身作则,组织协调本组队员。 五.说教学方法

围绕本教材的重、难点,结合我校的教学新模式“导学·讨论·点拔·训练”,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从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尽可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角度出发。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激励式、评价式、念动训练法、目标导学等方法,真正发挥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是课堂引导者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结构。 六.说教学过程

课的开始部分用时1分钟,教师用肢体语言和语言表达集中学生注意力,快速身心俱佳投入课堂学习,明确本课内容,领悟教学目标。

准备部分用时9分钟,采用“四自”——“自编、自导、自练、自评”方式启发教学。根据本课教材分解“行进间—运球—接球—单手肩上投篮”,结合以前学过的篮球技术。启发学生做相关的准备活动,这样就有可能分成四组分别做不同的游戏比赛。每组10人每人一球,利用两块篮球场。如:一组行进间传球接球比赛;二组运球比赛;三组圆形站立传接球抢断游戏;四组单手肩上投篮命中率比赛。教师每组必到参加游戏,并及时点拔,强调动作要领,如在一组示范,口号“

一、

二、三”和“接、迈、传”动作相结合;在二组引导怎样运球跑得快,点明手按压球的后上方;在三组引导学生传、接球手腕动作;在四组组织讨论提高命中率的捷径。这样既复习了以前教学内容,又为本课主教材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基本部分用时31分钟,教师“导学”引导学生在刚才分组游戏基础上,把这几个动作整合在一起,综合成本课教学内容“行进间运球接单手肩上投篮”。教师不急于示范讲解,而安排各组由小骨干带队分组讨论、探究、摸索动作方法。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动作,甚至有错误动作,同学之间为正误可能出现争议。经过一轮争辩,教师召集学生,观看慢动作过程完整播放,教师打开影像设备,在大屏幕上演示慢镜头动作,通过观察使学生建立正确视觉表象。和自己的动作相对照,动作正确的学生会为自己的成功而欢呼,动作有误的同学会恍然大悟。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闭眼念动默练动作,在思想上完成动作过程,发展思维表象,引起神经肌肉系统的相应变化,加深动作记忆,教师接着示范讲解动作方法要领。(以右手投篮为例)跨右脚同时双手拿球为“

1、接”,迈左脚蹬地起跳为“

2、跳”;当身体接近最高点时,右手肩上投篮为“

3、投”让学生结合自己摸索动作联系正确动作方法,建立正确行进间运球接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表象。组织学生分组练习与篮板成45°角,距篮5-6米,运一次球跨步碰板投篮。激励学生把正确视觉表象和自己的动作相结合,指导自己的技术动作,使动作更完善精确,教师召集学生对此略作评价,鼓励学生在练习中多进行相互评价。组织慢速运球跑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实际,建立空间感、距离感,准确把握起跨拿球的最佳距离及空间最佳投篮距离,教师巡视,对优生给予鼓励,激励学生对本组队员进行赞叹如“好”,“漂亮”,“OK”,“高”等,对动作技能形成较慢的学生,给予点拔,可让其和教师一起“跟我学”,如影相随,完成动作,强化动作记忆。激励学生动作中要思维,把

- 42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组织学生上课前十分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多媒体课件

2、课堂常规

3、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学习和发展

1、徒手练习:

要求:先示范讲解然后学生练习,领会插、夹、提、压、送的动作过程。 练习方法:原地徒手做垫球动作姿势(成四列横队原地练习)

2、自由组合,自由练习:

(1)一抛一垫:相距3——4米一人抛球,另一人垫球。

要求:抛球由到位向不到位变化,垫球由近向远变化。安排这练习是让学生体会垫球动作的插和蹬送动作。

练习方法:相距3——4米一人抛球,另一人垫球。(一

二、三四排对练后交换)

(2)对垫:

要求:学生随时要做好垫球前的准备姿势,并快速起动和移动,保持好合理的位置进行垫球。先可以是练习原地对垫球。再练习移动的对垫。

练习方法:距离3——4米连续对垫球(同上)

(3)自垫:

要求:安排这一练习是让学生不断的提高控制球的能力,保持好人与球的位置关系。同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控制球和支配球的能力。

练习方法:一人一球连续向上方垫球(操场上自由练习)

(4)自我展示: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已的练习成果,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要义。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放松身心

配乐放松

1、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音乐来放松,促使学生消除肌肉的疲劳,身心得到恢复。

2、对本课进行小结,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综合评价。

22排球《正面双手传球》

一.教材

(一)说课内容 正面双手传球

(二)教材分析

1、排球正面双手传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系下的排球教学内容之一,初中学生学习排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战术,可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性、柔韧性、协调能力等身体素质,提高心肺功能,具有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行为,在学习排球的过程中,同学间相互交往、合作,发展人际关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2、正面双手传球是排球运动的一种基本技术,只有掌握好传球技术才能保证排球比赛的顺利进行,因此,学好排球正面双手传球技术能为同学们建立一个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为进一步学习组合技术和教学比赛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各班学生约50人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认识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意识较强,易兴奋,有很强表现欲望,只要激发得当,学生积极性是不难调动的,但其心理因素还是处于不稳定的阶段,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各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模仿能力等指标却不尽相同。教材中排球是硬排球,球的弹性好,学生击球不到位容易使球到处乱飞和增加学生拣球的时间,对掌握动作很不利,因此,在本课中,针对教材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改用软式排球进行教学,着重强调通过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们对学习排球知识兴趣,学好本课的教学内容——正面双手传球技术,为后续更深入的排球学习提供最基本的技术保障。

(四)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让学生知道正面双手传球的作用及传球的手型、击球的部位。

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使60%以上的学生能初步掌握排球正面双手传球的技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能力;通过素质练习提高学生的耐力和速度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学习、自主学习态度和互帮互学、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正确的击球手型和击球部位。 难点:身体与手臂的协调配合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人体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结合课的目标和学生实际,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讲解示范、直观演示、模仿练习、分组练习、重复练习、变换练习、要点提示及观摩评价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正面双手传球动作要点;同时,教师还要关注个体差异,融入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寻求适合于自己的传球方法进行练习,并进行指导纠错。

2、学法:在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下,我主要采用了集体练习与分组练习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学练习,尝试体会传球动作,通过友情分组选择伙伴,互帮互学法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从被动接受的客体转变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自觉锻炼,乐于探究,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的掌握技术动作。

三、教学程序: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规律,结合本课学习目标以及设计思路,把本课的教学程序分为准备阶段、技能学习阶段、恢复身心阶段。

(一)准备阶段:(8′)

1、心理的准备:通过课堂常规达到收心聚意作用,阐述课的内容、目标使学生从心理上做好学前准备。

2、生理上的准备:采用游戏“贴膏药”、徒手操的方式,调节学生的生理机能,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兴奋性,避免伤害事故,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技能学习阶段:(35′)

3、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并指出易犯的错误动作。

4、学生四人一组分组练习,由各小组长负责,各小组要展示练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练习(1)自抛自传练习:体会击球点和控制球能力。

练习(2)一抛一传练习:相距3—4米一人抛球,其他三人轮流传球,再轮流交换抛球,主要体会抬臂动作和用力时力度的控制。

5、两人对传练习:距离3—4米连续对传球由一次过渡到三次以上练习。要求学生随时要做好传球前的准备姿势,并快速起动和移动,保持好合理的位置进行传球。四人分成2小组轮换进行,先可以是练习原地对传再练习移动的对传。

6、观摩评价:让各小组派学生代表展示一下自已的练习成果,其他同学评价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完成的好,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练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恢复身心阶段:(2′)

1、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音乐伴奏来进行舞蹈放松,让学生消除疲劳,使身心得到恢复。

2、小结:讲评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3、布置学生收还器材。下课!

四、场地器材:

排球场一块、排球16个。

23排球正面下手发球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排球正面下手发球,我将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重点和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方法和教学的具体过程七个方面阐述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课堂上注重学生正面下手发球技术的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发展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排球正面下手发球技术,排球正面下手发球是学校、健身娱乐排球运动中最常用的技术,最稳定的发球方式,式排球运动的开始,没有发球就行不成比赛,更没有充满激情的比赛过程,它容易掌握适合水平四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应用,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抛球和直臂击球 难点:击球点和击球时机

四、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班级为初中学生,由于初中学生具有好动,活泼的特点,但又具有较强的好奇、模仿和创造能力,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了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教学法,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通过排球正面下手发球技术练习,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运动技能目标:使学生基本掌握排球正面下手发球技术。 身体健康目标:发展学生的技巧性、灵敏性和协调能力。

心理健康目标:培养学生自信、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的优良品质,培养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六、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这个项目感兴趣,那么他在练习的过程中就会开动脑筋,以研究与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兴趣和技术水平。因此在本课的体育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合理安排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兴趣。 1. 组长带领的准备活动和自选游戏激发体育学习兴趣 2. 基本部分的发球升降级制度,增强学生兴趣 进攻线发球

进攻线与端线之间发球

端线发球

进行考核升级。这样在练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要想成为高级发球手就必须学会能够思考自己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真正使学生做到由技能型学习向智能型学习的转变。

3. 小型的发球比赛,提高学生兴趣

在学生真正掌握发球技能时,利用一场小型的正面下手发球打靶游戏的比赛,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技能状态,并使各小组之间纠错,加强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对排球课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4.多样的素质练习,稳定学生兴趣

在素质练习过程中安排了,力量、柔韧、灵敏、速度等多种练习内容,各小组可在组长的带领下选择自己所需要练习的项目进行练习,每一小组根据本小组的素质高低,合理给每位同学下达练习指标,从而能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流程 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

2、热身:

在各小组长的带领下指定场地内进行慢跑,要求队型整齐,跑动有花样,并不能与其他组碰撞。听到教师的哨音后,各小组能迅速做出本小组选定的游戏,可以与其他小组合并在一起做,但不能与其他小组重复做同样的游戏,游戏不能超出规定的人数。听到教师集合的哨音,各小组能迅速组织队伍,有秩序地跑向指定地点集合。教师要针对刚才的活动进行总结,表扬好的小组,指出问题并加以改正。 基本部分

1、初学动作阶段:

教师做完整的动作示范并讲解动作要领。组织学生徒手练习。然后上抛球练习掌握方向和高度,两人一组击固定球练习,两个人一组进行近距离的,不发力的有球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发现普遍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个别辅导。

2、成功升级练习:

学生通过初级发球手的练习获得发球成功的喜悦,中级发球手的练习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通过探究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升级为高级发球手,更好地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发球打靶游戏:

老师讲清游戏规则和方法,由组长组织练习。之后由各组代表谈心的体会和收获,教师总结。

4、在素质练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安排了速度、力量、柔韧、灵敏等素质,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选择练习。 结束部分

1、听音乐跳民族舞:

为了使学生不但锻炼身体,还要愉悦身心进行了听音乐跳民族舞放松活动,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当中陶冶情操,增添了学生对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生自评:学生简单说出本次课收获与不足等等,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教师解疑。

3、作业:看一场排球比赛。

4、师生再见

预计效果:在本次课中:学生通过体验式,合作式学习,基本完成教学目标,90%的同学掌握了排球正面下手发球技术,并通过音乐,游戏等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预计整节课练习密度在45%左右,平均心率在120--125次/分左右。

24排球正面扣球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课标》的思想和理念。在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一切活动为了学生的发展。挖掘潜能,启发思维、自主创新、实践体验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课中启

- 49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全册(本站推荐)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板书

一、说教材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本节课分三个部分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产生、内容特点和影响进行了阐述。此外,教材还通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对学生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些详细史料。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知道它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2)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理解它对西周强盛和衰落的影响。

(3)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说课稿

(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表,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辩论赛和历史短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体味历史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进一步确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的理念。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说学情

高一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先向评委介绍我的教法。教学时主要采用3个方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创设情境,设疑引思。通过图表和资料,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建议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收获自主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1个课时。本次课就对这一课进行说课。

1. 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吗?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大禹正是因为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并于公元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正是我们在这节课中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1)想想议议

大家看过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吗?知道继承汉景帝皇位的人是谁吗?

是汉武帝刘彻继承了汉景帝的皇位。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由儿子继承父亲的皇位而执掌朝政,这种制度就是王位世袭制。那么王位世袭制是怎么产生的?它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有什么关系?请大家结合我给大家读的材料思考这个问题。

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具备,禹定国名为“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国王。„„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禅让时代”结束,“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启继承禹的王位,说明我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已代替禅让制,“家天下”时代开始。禅让制的最大特点是王位在一姓一家中传承。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师: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请同学以列表的方式,把商朝的主要官员及其职责板书出来。板书 从以上的分析中,归纳出夏商政治制度的三个主要内容。第一,实行王位世袭制;第二,商朝在中央设置百官,协助商王治理朝政;第三,地方上侯、伯有双重身份,他们对商王负有一定义务。其中大家特别要注意到第一点和第三点,因为它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 根据课本第5页西周分封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有三种人被周王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即王室贵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裔。这些人在做了诸侯后对周王朝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呢?是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还是削弱了周王朝的统治呢?请同学们看教材和相关资料,然后就这一问题进行辩论。板书

教师总结指出: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朝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3)不知大家在学习“西周的分封制”时注意到没有,周王与被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的同姓(姬姓)贵族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板书 历史剧表演:请六位同学上讲台,分别扮演周王的嫡长子和次子、诸侯国君的嫡长子和次子、卿大夫的嫡长子和次子,然后一起表演一个历史短剧,剧名是“周王室的嫡长子与次子的对话”。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总结:1.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嫡长子、嫡长孙在本支内称为大宗,而次子、庶子的后裔在本支内称为小宗,大宗要保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为了使同学们能更直观地了解宗法制所构成的一个庞大宗族网,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的示意图:

提出问题:从刚才的历史短剧和课本的示意图上,大家还可以获取到什么历史信息?

教师总结: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宗法制内部,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周朝姬姓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3.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科内容: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领: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5.布置作业

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没有联系?

六、教学总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杂,学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须牢牢把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条线索;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须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七、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好的板书既点明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由于时间关系我写的还不够完整。

说课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板书

一、说教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2课。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是如何形成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 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本课的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三、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四、说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五、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现在就对这一课进行说课

1、新课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先给同学们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根据故事和自己了解的史实,请同学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燕太子丹为什么要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2)刺杀失败后秦王嬴政什么时候灭了燕国,什么时候统一天下?

总结学生的回答,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

(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

(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3)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课堂小结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课堂小节不仅仅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前后引申,让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

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

(一)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二)用稿纸写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本环节设置突出对本节课主题的测评,测评

(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测评,所提出的问题课下或下节课有针对性地解决。

5.布置作业

课下小论文撰写:

以史为鉴是中国传统,依靠强大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短短十一年历二世而亡,成为后世重要的史鉴之一:唐朝柳宗元认为: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结合课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环节要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根据所学,归纳整理思路,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题目属于课后“思考与探究”栏目问题,考虑到课上时间紧无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课下完成。要求学生当天完成收齐,并检查评分,选出优秀小论文下节课课堂表扬,做到有布置有检查,避免放任自流。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先预习一遍教科书,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君主与宰相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举考试等内容的资料,基本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进一步布置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些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随之消亡了没有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

3.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主要讲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部分学生自学。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四个问题: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权力;元朝的行省制度

(1)注重补充材料,让学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 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二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枝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 ──司马迁《史记》

材料四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唐朝藩镇割据与之后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预习时搜集的一些资料掌握,将此内容仅作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权力的一个背景。要求学生通过对这段背景的理解来分析讨论北宋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矛盾?

以此背景引出北宋如何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难题,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背景分析解决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

设置问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该如何有效的对地方进行统治呢?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4.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科内容: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领: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6.布置作业

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没有联系?

六、教学总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杂,学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须牢牢把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条线索;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须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法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

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

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课堂小结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加强》教学设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中的亮点之一,它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课内容主要讲述古希腊民主政治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发展、辉煌及衰退的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不同于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另一幅灿烂的政治画卷,让我们去亲自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历程中地位和重要影响。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探究学习: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

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习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

(1)总论:

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

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义 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2)讲解民主的形成过程:

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特点

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民主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民主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

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民主 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民主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

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

撰写历史论文: 首先布置论文范围、主题;其次进行举例;最后提供相关查阅资料的网址。

此题设置的目的,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与概括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并深化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学设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沿着西方政治文化上溯其源头,就是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人以其睿智创造了两个名词“公民”“民主”,影响了直至今天整个西方的历史。而古罗马的法律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其中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的原则虽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至今仍然是人类为实现它而追求的法律目标。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下一个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作了铺垫。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2)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思考问题

3)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罗马法的内容及《人权宣言》、《权利法案》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民法典》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小组讨论罗马法的内容所体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和分析中西法律发展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思维,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3)以案说法,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4)通过资料研读、问题探究分析罗马法的内容和实质,以及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古代罗马的法律制度留给人类的不是这些法律的本身,而是一种追求民主追求法律意识的人文精神和确立民主与法制的一些基本原则。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的原因;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的原因

二、说学情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三、说学法: 以案说法 比较方法 问题探究法

四、说教法

由于学生对于古罗马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多,所以对本课程的内容可能感觉比较陌生,尤其是对法律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入,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和介绍一些古罗马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法律的故事,使教学深入浅出。采用谈话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让学生有条件的话翻阅初中的历史书,好好的温习旧知,并事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并翻阅相关资料,可以有一些印象,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时间短内容多的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如此说道:“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可见耶林对罗马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罗马建立过一个庞大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帝国的维系主要是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缜密的罗马法律。那么什么是罗马法?它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罗马法又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以至影响至今呢?

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新内容。

3.问题探究

(1)案例导入“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发展:

罗马共和国早期,卢修斯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卢修斯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其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

①法官会怎样判决?为什么?

②如果你是平民面临上述的结果,你是否愿意?当你的权利受到不公正的损害,你会怎么做呢?

③如果还是这个案例,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会怎么判?

④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一下《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是什么?

规律总结:

(2)课件展示罗马扩张示意图,讲解: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简述罗马共和国向外扩张的过程。

问题:版图的扩大带来了哪些新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后归纳:随着征服地区的扩大,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原有的公民法已经无法适应这些新变化(质疑)。公民法适用范围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在扩张中纳入到疆域中的许多外邦人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这种背景下,公民法发展成万民法。

万民法的出现,一方面由于公民法的狭隘性,另一方面伴随对外战争的胜利,奴隶制在罗马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奴隶主的私人利益,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 问题探究:万民法的制定产生哪些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协调了罗马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关系及外邦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在庞大帝国内微细,协调各地区的民族关系、社会矛盾也祈祷重要作用。万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也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3)合作学习:完备:《民法大全》──体系最终形成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体系的完备?

(4)课件展示:罗马法的影响

课件展示:《拿破仑法典》、美国《独立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等相关材料。

结合教材,阅读材料,分析罗马法对当时和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问题探究:罗马法为什么影响如此深远?

4.课堂小结

形成阶段:习惯法到成文法(表现形式)

发展阶段:公民法到万民法(适用范围)

完备阶段:汇纂《民法大全》(体系完备)

总之,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成为古代世界最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古代罗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珍贵的遗产。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

举出你身边经常发生的法制意识淡薄,或者法制不健全出现的违法犯法的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现在法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学设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第三单元是以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为主线,展示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发展的进程。本节是本单元第一课,本课从光荣革命和议会权力的确立、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三个方面来阐述,实际也就是讲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到发展的过程。要求让学生从中体会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特点和作用,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光荣革命的基本史实; 《权利法案》制定的基本史实;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内阁的构成及作用。

2.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体验的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使学生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通过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注意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特点的分析、理解和把握。

依据:本节内容主要围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而展开,所以确立过程肯定是重点;同时本单元讲的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要求学生理解欧美代议制的特点,从而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难点:对君主立宪制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及君主、议会、内阁的关系及各自的作用。

依据:学生在初中对近代英国史的了解侧重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过程及意义,而对《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内阁制的形成等内容了解明显不够。对当今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认识也只是基于时事的感性认识层次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整体而言,本课教学我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包括:提问法、讨论法、材料引导法、多媒体演示法等,这样既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五、教学思路

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我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对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把它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四个模块,全部围绕英国君主立宪制来学习, 同时按详、略、详、略的规律来安排本节内容的教学,注意做到详略得当,由浅入深,重点突出; 同时注意紧扣时政吸引学生兴趣;注重“论从史出” ,通过材料或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得出结论。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由两“布”交接班的图片、材料引出学生对英国政体的总体印象,导入课题。

当今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什么是君主立宪?在它之前又是什么?

现代英国的政府机构是怎样的?

2.问题探究

分四个模块整体把握教材。在学习过程中穿插练习。

探究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是什么?

分组讨论:

伊丽莎白女王二世──你是怎样当上国王的?你有哪些权利?

卡梅伦首相──介绍你是如何当选的?你有哪些权利?

含义:(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君主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但是没有实权。政府和内阁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决策者和领导者。 探究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什么?

展示:英国国家政权结构示意图

(1)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

(2)以议会和责任内阁为核心,权力中心在议会,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3)君主保留,但国王只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

探究三:英国君主立宪制是怎样形成的呢?

图示形成过程。

探究四:英国君主立宪制有哪些作用?

出示材料。

3.课堂小结

再次从整体把握教材:用本科知识结构示意图

4.知识延伸

巩固课堂新知,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选用摘自旅游世界网、中国广播网、语文天地网的三段材料,设计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国家元首和理论上国家权力的最高拥有者是英国君主,目前为伊丽莎白二世。实际上女王只拥有象征性的地位,其权力的形式受到惯例和民意的约束,但是君主基本上还是可以行使三个重要的权利:被咨询的权利、提供意见的权利和警告的权利;一个君主在位的时间越长,经验与学识越丰富,他的意见就越会受到内阁和首相本人的重视,而这种君主和内阁之间的交流是在每周的例行的秘密会议中进行的;事实上在英国,拥有最高政治权力的人是内阁首相。

──摘自旅游世界网

材料二 中广网伦敦5月11日消息:正在英国进行正式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日下午同英国首相布莱尔举行会谈,就中英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温家宝说,中英关系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并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半年多来,双方成立的双边关系互动小组的工作卓有成效,提出了发展今后关系的具体设想和重点领域。会谈后发表的《中英联合声明》,将两国关系确定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将成为中英关系的一个新起点。

──摘自中国广播网 材料三 今天,英国首相的集权趋势还在加强。他不仅可以决定内阁组成的名单,而且还控制着内阁活动的各个方面;内阁的决定多半不是通过表决来作出,而是以首相的意见为转移;所有的内阁大臣都要服从首相的意志,,对首相负责;同首相产生分歧矛盾的大臣,除了辞职,别无他途。而名居高位的英国国王,只不过置身首相之后,代他履行批准手续而已。如此权限决定了其无所作为的方式。──摘自语文天地网

(1)材料一中涉及到了英国国王的哪些权利?国王在国家政权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2)材料二中集中体现了英国首相的哪一方面的权力?除这种权力外他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权力呢?

(3)材料三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趋势?随着这种趋势的增强,会导致英王的消失吗?

5.课外探究:拓宽知识外延,引入下节课的学习。

课外探究一:17世纪中英制度对比

(1)正当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时候,中国处在什么历史时期?采用什么政治体制?

(2)不同的政体对它们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外探究二: 当今英美两国政治制度的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外一方面,我从不为内阁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英美两国一贯关系密切,文化和传统上更是同根同源,但在政治制度上却有许多相异之处,预习第2课,试以 “英美政治制度之比较”为题试以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教学总结

1.本节内容学生活动很多,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但在时间上要注意安排紧凑。

2.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否万能?从本课教学实践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很适用,但对于那些智力一般,善于模仿思维的学生来讲,效果可能并不突出,有时还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这种情况,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是值得我们教者深思的问题。

针对文综考试的大形势,教学过程中如何贯穿政史的结合,将政治的政体的学习与历史结合起来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教学目标

①重要概念:美国联邦政府、1787年宪法等。②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再一次认识到国情对治国之道影响。③1787年宪法以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民主原则为主要特点。规定了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大权的分配与运作规范。④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

教学方式

①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前作好多媒体课件。②引导学生整合教材,使之条理化、简单化,做到深入浅出,并从中探索科学、有效的学史方法。③适当补充材料,激发兴趣,扩大视野,提高学生处理材料和运用史料论证观点的能力。④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关注情感熏陶,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人文观和开放的世界意识。

教学流程

一、从美国的崛起看美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情景创设一:播放《大国崛起——新国新梦》的片段。

设问1:美国一个年轻的国家,一个自YU世界上最民主、自由的国家,世界财富和权力的代表。但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二、1787年宪法的诞生的历史背景

情景创设二:简介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的概括——前提

设问2:美国独立距今有多少年?其标志是什么?(回顾初中学习的知识回答)

情景创设三:独立后的美国状况——必要性

(提供材料,课本“资料回放”)

设问3:美国独立了,获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刚刚建立起来的美国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这给当时的美国经济、政治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面对这样的问题美国人民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设问4:如何才能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呢?新的国家整体应该采取什么模式呢?

情景创设四:孟德斯鸠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学说——理论来源

三、分析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原则

情景创设五:《签署美国的1787年宪法》图

设问5:如何在一个大国既能把13个州紧密地统一起来,又能把确保在原有的统治秩序下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呢?

(让学生了解1787年制定前美国国内的矛盾: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矛盾等)

情景创设六:提供资料“1787年宪法的条款”

设问6: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让学生概括出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设问7:这部宪法有怎么样的原则呢?

(1) 联邦制原则

电脑显示“地方与中央关系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并弄清“邦联”与“联邦”的区别。

(2)“分权与制衡”原则

电脑显示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也可以使学生自己画出来,结合教材内容理解。(重点)

设计一系列问题:(讨论进行,师生互动)

A美国总统权力很大,如何防止其专权?B举例,布什出兵伊拉克需不需要征得国会的同意,为什么?国会不同意通过什么方式影响布什出兵?C如果国会决定的事情要不要受总统牵制?D如果总统否决,那么国会有无办法坚持?

(3)民主原则

总统和议员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

五、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美国的分权制衡原则还体现在他是的选举过程中实行的两党制的原则。

请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解“两党的由来”和“驴象之争的由来”,此外懂得“两党”的实质。他们都是资产阶级的政党。

课外延伸

1、对比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制的异同?

2、【本课测评】从政府各部分的地位和关系等方面,简要分析、对比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思路引领:首先弄清其国体同属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都是资产阶级专政。但政府各部分的地位和关系方面,英美有诸多区别。如总统、国王的产生、权限等。

这两个问题可鼓励学生举手抢答。允许补充、异议。

第10课 鸦片战争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鸦片战争前中外发展比较;鸦片走私及危害;禁烟运动;鸦片战争进程、战争失败的原因。 [能力目标](1)学习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战争性质,由此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2)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点拨

[知识引导]

1.鸦片走私

(1)直接目的:因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危害:①加重了人民负担,影响人民生活;②影响了清政府财政收入;③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④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林则徐禁烟

(1)措施:①整顿海防;②缉拿烟贩;③收缴鸦片;④虎门销烟。

(2)评价:①是中国人民的正义举动,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②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③林则徐是民族英雄。④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仅仅是借口、导火线,而不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是导致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

3.各阶层在战争中表现

爱国将领:英勇抗击、壮烈捐躯,如关天培、陈化成等

人民:自发抗英,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清政府:动摇不定,组织抵抗不力,屈辱求和 认识:“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鸦片战争中,中国爱国军民继承了这一历史光荣传统,奋起抵抗,涌现出众多的民族英雄。他们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光辉业绩,开启了近代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压迫、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而不断斗争的新篇章。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仍是今天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

4.鸦片战争的性质

英国政府发动这次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马克思曾指出:这是英国“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和进行的对华战争。”(《鸦片贸易史》)。在这里,很清楚地表明:英国用武力来保护肮脏的鸦片走私,是这次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也表明这次战争的性质对英国来说,完全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中国被迫进行的则是反侵略的自卫战争。

5.本节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工业革命后在全球进行对外扩张的结果。这正如当时马克思所说;西方的原始积累“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继续发生作用。”(《资本论》第一卷)。西方列强的对外侵略扩张,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决定的。列宁所著《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文中有个深刻的分析:“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19世纪上半期,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列强的势力范围,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越来越少了,它们必然要把古老而又落后的中国当作下一个掠夺对象。

注意: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之间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要确定根本原因,就要看历史事件所在环境的内部的根本

矛盾。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民族的灾难和屈辱,加强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探索课堂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

三、教学方法:“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2.重要战役

清朝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因此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他指示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海战”。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60岁庆典,更是希望战争尽快了结。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招致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在讲述《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及造成的影响时可让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等方法,从《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指出其危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最后综合学生作答的内容指出《马关条约》带来的危害。

最后教师指出:《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中国军民的抗争精神

对战争中中国军民表现出的临危不惧,舍生忘死,英勇杀敌,英勇抗争精神,应结合录像资料和图片等加以渲染。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可借助黄海激战的有关录像剪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台湾军民也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国难当头台湾义土徐骧挺身而出,大声疾呼: “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以有为耶?”显示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外国列强多次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1900年6月初英等八国组织侵略联军,由英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8月,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在紫禁城设立司令部. 2.《辛丑条约》的签订

在讲述《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及造成的影响时可让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等方法,从《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指出其危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在华的代理人。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史实。

2. 通过情景再现、问题设置、讨论交流等手段,认识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感受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理解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在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认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艰巨性和必然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

二、重点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三、设计思路

本课力图利用丰富的文字史料和音像史料,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给学生以强烈的 视觉和听觉冲击,引导学生在对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史实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教师依据材料、依托教材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主线启发思维,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研讨、交流,以及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后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认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艰巨性和必然性;并提高观察、思考、探究历史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教师通过提问与学生共同回顾第14课内容:

1.前面第14课讲了哪几件大事?(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北伐战争)

2.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什么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什么?(领导阶级)

4.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在哪些方面作了准备?(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把马列传播工人当中)

5.中共诞生后确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6.在领导工人运动中共有什么认识?(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国民党一大)国共合作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后来为什么失败?(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叛变革命;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经验,其领导人陈独秀在革命后期放弃领导权。)

(二)激趣导入:

出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图片

提问: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是什么时间开始使用的?(学生回答后出示材料:1949年6月15日,即新政治协商筹备委员会开幕的当天,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样式》的命令。)

2.军旗上的”八一””五角星”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出示材料:“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已经用灿烂的星光照耀着中国”。

由此导入八一南昌起义

(三)探究新课:

1.八一南昌起义

打出幻灯片字幕:背景、时间、领导人、军队:结果、意义

由学生看书回答后通过幻灯片打出答案

背景:⑴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⑵大革命失败教训: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时间、领导人、军队(略)

结果:占领南昌,南下受阻,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在讲述领导人时注意帮助学生辩清楚陈毅并未赶上起义,而是参加了撤退,与朱德一起率领军队与毛泽东的队伍会师井冈山。出示陈毅之子的回忆材料:

在讲述意义时用动画突出“独立”,“创建”“开始”字样,并提问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中要用”八一”图标?为什么八一南昌起义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纪念日?与导入呼应,让学生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

2.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打出幻灯片,由学生看书后了解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理解会议内容及意义(略)。

提问:为什么有人说八七会议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一大的中心工作与八七会议的内容,找出工作重点的不同,即中共此时关注到农村,关注到农民的土地问题,再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苏俄革命胜利的情况得出两国在革命区域上的区别,从而得出之所以说八七会议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是因为它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的结论。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由学生看书,写出过程。然后教师出示幻灯片:

湘赣边秋收起义

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开展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实践

突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三位一体,通过图片、地图及讲述引导学生简要了解反围剿斗争、土地革命内容及影响、红色政权的建立史实。

出示幻灯片边小结边打出字幕,进一步理清头绪。

第16课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中国人民团结抗战、奋勇杀敌的史实。

2、掌握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认识国共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掌握阅读、材料学习法,通过网络,学会收集、整理、归纳、质疑、比较材料,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体验、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理念,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学习热情。

2、学会思辨学习法,通过讨论与交流,对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能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注意听取他人不同的观点,逐渐使自己的认识接近真实、客观和全面。

3、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影视、讨论、阅读等,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及反思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加深对这段惨痛历史的认识,激发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面抗路线,开辟敌后战场,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3、通过学习全民族的团结抗战和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史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应该向为了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奉献的仁人志士学习,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应以民族大义为重,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和中共敌后抗战;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难点: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及如何评价,抗日战争在国际上的地位。

教学过程:

一、世纪之痛——回顾日本侵华史,揭开历史的伤疤

设计:从亚洲地图中,引出和中国一衣带水的弹丸小国——日本,简要回顾日本侵华史,揭开历史的伤疤。结合今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纪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回到70年前抗日战争的爆发。

意图: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本课的学习,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日本一个弹丸小国为何还敢侵略地域辽阔的中国,原因何在,为下一步学习作铺垫。

二、亮剑——抵抗暴力

(一)七七事变的爆发

设计:教师首先根据示意图讲解七七事变的爆发,后和学生共同分析爆发的意义。 “从国家实质上的分裂(国公十年对峙)给日本以可乘之机”这一原因引出当前的台湾问题。

意图:以史为鉴,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只有国家统一才能战胜一切敌对势力。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

设计:简要介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促成、正式形成,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课文,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阶段作总结归纳。

意图:落实教材知识点,将零散而又不难以理解的知识以阅读课文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正面战场

设计:为了解正面战场的作战,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地图,简要介绍日军的进攻和国民政府的防御方针、几次重大战役作战情况。

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解、看视频、图片等形式,学生能全面了解正面战场抗战,直面感受战争残酷和中华民族英雄的拳拳报国之心。

师: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战略目标是速战速决, 企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

1、淤沪会战:简述上海的战略地位、日军的图谋和国民政府淞沪会战的计划和意义。师:国民党调集重兵英勇抵抗,发起淤沪会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想以

探究:如何评价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抗战?

师:抗日战争的初期,以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抗战为主,国共两党在军事上实行合作,沉重打击了日寇,但正面战场抗战并未能抵御住日寇的疯狂进攻,丧师失地严重,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的大片领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原因是什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

生:分析材料和讨论后得出结论„„

意图:

1、培养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客观公正地看待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初期发挥的积极作用。

2、通过分析材料、讨论等形式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敌后根据地的开辟

设计:教师首先简要介绍洛川会议后引导学生看《敌后根据地形势示意图》,分析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为烘托气氛,选取背景音乐《游记队歌》。

2、通过观看日军侵华的暴行《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黑太阳》视频和图片,直面感受日军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给学生以巨大的心灵震撼。

意图:①选取这些视频和图片,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民族的屈辱,引发悲伤——愤怒——深思。②通过分析目前日本对待侵华史的态度,以史为鉴,培养学生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简要介绍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设计:设问: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国抗战的出路,究竟何在?引出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六)介绍百团大战

看百团大战的示意图,分析它爆发的背景和意义。

意图:正确认识敌后战场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的作用,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培养学生识图分析,结合时事得出结论的能力。

(七)出示“入偭远征军”的图片

师:这个图片说明了什么?

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师学生明白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部分,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

(八)出示图片

师:抗战胜利的意义?

通过图片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直观性还可以使学生对重点问题记得清楚、深刻,增加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和爱国精神。

(九)反思历史

出示“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的‘惊世一跪’”还有“日本修改教科书、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两幅图相对比。 意图:留给学生思考,反思历史。得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使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民族。 第17课 解放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

(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内容精讲】

一、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

(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问题探究】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2)时间:1945年8~10月

(3)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内容:①和平建国;②坚决避免内战;③召开政协会议;④保证人民权利;▲意义:《双十协定》的签订,

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

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又称“旧政协会议”):

(1)召开:1946年 重庆

(2)内容: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3、全面内战的爆发:

(1)时间:1946年6月(2)进攻方向:中原解放区(3)结果: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4、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及被粉碎

(1)时间:1947年(2)进攻方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

(1)标志:1947年6月,刘、邓大军潜力跃进大别山(2)方向:中原地区

【问题探究1】人民解放军为何反攻方向选择在中原地区?

提示:①中原地区敌人防守薄弱(主力在陕北和山东);②大别山地区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 ③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重要。

【问题探究2】结合课本的“资料回放”思考:我军第二年的作战任务是什么?何为“内线作战”?何为“外线作战”?

2、三大战役:

(【问题探究】三大战役为何首选锦州作为战役的开始?

提示:①可粉碎国民党军的战略收缩企图,实现关门打狗;②使东北解放军腾出手来转入关内作战; ③可利用东北非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2)意义:空前的决战,国民党军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三、新民主主义规模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

(1)背景:三大战役即将结束,国民党败局已定。(2)时间:1949年(3)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蒋拒绝签字,其假和谈的骗局彻底暴露,美蒋“守江谋和”的图谋终成泡影。

【合作探究】比较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的异同

2、渡江作战:

(1)时间:1949.4.21(2)战线:江西湖口←→江苏江阴

3、南京解放:

(1)时间:1949.4.23(2)影响:同志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国内意义: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2)国际意义: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

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3)胜利经验: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本课小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协定、决议,发动的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在解放战争第一年里,人民解放军取得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胜利。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中国人民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说教材

高一新课程教学,属于模块教学,每个模块具相对独立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属于第八模块开篇内容,在模块当中属于主题意义的作用,因为后面两节的社会主义运动实践都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当中的应用。所以只有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对其产生兴趣,才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后面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兴趣与探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属于生涩难懂的知识,要使学生产生兴趣关健在于教师的教学。而新课程理念当中特别强调学生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二、 说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2,具体知识: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感受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真理不懈奋斗的创造精神。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A、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的观察,进行推理分析归纳,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的答案。B、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图像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的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B、通过介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帮助学生养成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C、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伟大的友谊”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友谊”的深刻内涵。

三、说教法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的抽象性与理论性强的特点,能否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至关重要的,这样决定了上课教师必须讲究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学材料当中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以及学生主体性与活动性就显得特别重要,为此本节在设计时特别强调了这一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形式多样,有学生参与法、师生互动法、图片引导法、材料展示法等多种手段互相融合。

五,说学法

高一的新课程,是基于旧课程当中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参与性及兴趣的发挥而实施的,在日常教学当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兴趣,这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成败问题。同样教学当中精心讲究学生学习方法也显得重要。本节课在强调学生主体性与参与性原则下,采取图片法,学生操作演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等手段如引入新课时由学生调查,关于马克思主义产生时代背景,由学生制作幻灯片与上讲台解说的参与方式,由学生来介绍马克思与恩格斯生平事迹等方式。

六,说教材重难点分析与突破

重点分析:《共产党宣言》及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方面。

难点分析: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历史必然性的分析,为此采取的方法是学生阅读,学生展示和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解决。

七,说法教学程序

(一)说新课引入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抽象与生涩,所以如何在新课引入方面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采取了“谁是人类千年第一思想家”学生民意调查方式进行,在课前起到调动学生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的作用,而这也恰恰是新课程在历史学科方面所强调的。

(二)说传授新课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时代背景

1,(社会环境)

采用学生阅读,学生代表操作多媒体解说,教师归纳,图片辅助等手段自然的、形象的显示当时社会环境,从而引申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工业革命以后必然出现的产物,它的出现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主观条件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生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这里强调的是学生活动,包括学生主体性,参与性与学生的课堂活动,而这些都是高一新课程当中所特别强调的。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

先采用图片展示自然形象简单地引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共党宣言。然后利用共产党宣言原文引导学生分析内容,从而把抽象、生涩的理论知识给以形象化、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第一次完整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通过展示共产党宣言的原文首句与尾句,由学生联想而引申出意义比较自然与顺利,后教师需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理论对政治运动实践的影响,即后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流血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2)能力: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状况及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②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十月革命对俄国、世界的影响和意义;(2)从不同角度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3)结合十月革命的伟大影响,比较十月革命前后俄国和世界形势的 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2)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材分析:

1、对《课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说明:

在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为:“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在《标准》的相关部分还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社会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通过对《标准》的学习和理解,教材编写者在撰写本课课文时,对《标准》的内容加以拓展和具体化,建议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注意这一特点。

2、把握本课的核心思想:

课文内容围绕本单元的中心,即“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展开。本课的前一课是有关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的内容,后一课是有关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内容。 本课是讲述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所以它成为以上两课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正因为考虑到这一因素,本课课文指出:十月革命“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这一点,就会把握住本单元和本课的主要线索。由此出发,教师可以在阐述具体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将主要的线索融入其中,拓宽学生的视野,从更高更宽的角度去理解历史现象,进而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建立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难点: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在俄国首先

取得胜利;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放映录像、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本课历史图片和录像资料较多的特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

师:1991年,飘扬了74年的苏联红旗在莫斯科悄然降落,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宣告终结。然而,任凭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人们总会想起苏联曾有的荣光。每当十月革命纪念日到来之际,原苏联境内的各共和国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怀念那段如火的岁月。历史与现实的反差如此巨大,让人不禁感慨万千。大家把目光投向80多年前的俄国大地,了解那场给世界带来巨变的十月革命。

(采用这样的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现实引向历史纵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师:(展示列宁的画像)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时的真实情形。列宁成功地引导俄国度过了战争与经济危机。在20世纪初,列宁领导了一场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革命,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再次推向高潮。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次革命运动。

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1、革命前俄国的社会状况:(背景)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这是俄国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政治上沙皇专制、贵族特权仍然没有废除,经济上贵族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获得自由的农民仍然一贫如洗,所以俄国国内市场依然十分狭小,这些成为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俄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环节的重要原因。

(2)俄国已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已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俄国帝国主义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色彩。

2、俄国革命的历史条件:

(1)主观条件:①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即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

②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2)客观条件:一战激化了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3、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俄历二月)

(2)经过:(教师略讲)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结果:①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即沙皇的专制统治);

②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1、列宁发表《四月提纲》(1917.4)

(1)名称:《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2)内容:①革命的任务: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②革命的口号: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③革命的方式: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3)意义:《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指明了革命发展的道路。

2、七月流血事件: (1)起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人民强烈不满。直接原因是俄军在前线的惨败。

(2)经过:游行→镇压→结束

(3)影响:擦亮人民眼睛,丢掉和平幻想,转向暴力革命。

3、十月革命的胜利:

(1)经过:

①开始:1917.11.6 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首先在彼得格勒发生;

②发展:1917.11.7 占领彼得格勒的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进攻冬宫;

③高潮:1917.11.8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莫斯科等城市武装起义成功→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1918.2)

(2)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结果:①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②俄国最终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记忆技巧】可把十月革命胜利的经过概括为:

“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

1、巩固政权: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1917.11.7(2)内容:三个文件、一个政府

①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②通过《和平法令》:缔结停战协定,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③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④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

委员会。列宁为主席。

2、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平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对俄国历史的影响: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即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3)对国际共运的影响: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说明资本主义是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4)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小结: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开始指引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道路迅速发展,也标志着无产阶级故名新时代的来临。

1871年法国巴黎工人建立巴黎公社,开始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通过武装斗争,率先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打开了一个缺口,向世界宣告了一个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社会主义终于从理论变为现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在黑暗中苦苦求索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华民族走向新的民族解放之路。今天,社会主义事业仍处在发展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制度也将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派参政议政的主要任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能力要求:(1)通过新中国成立的一系列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丛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对比,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注重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丛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开国大典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尽自己一份力量;

【重点难点】重点: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理解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内容精讲】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即新政协会议)

(1)筹建:1948年中共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号召(参见“历史纵横”)

(2)召开:1949年9月,地点在北平

(3)内容:①通过《共同纲领》:

▲内容:a、规定了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b、

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参见P95)c、规定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参见P96)

▲性质: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选举产生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五人为副主席; ③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纪年: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4)意义:①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新政协会议的展开和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2、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0月1日

3、人民政协的职能和方针:

(1)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2)方针: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简称“八字方针”)

【知识归纳】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演变

(1)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继续存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在巩固新生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新的发展:1956年12月,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渊源:1949年新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1)时间与地点:1954.9 北京

(2)内容: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简称《五四宪法》);

△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原则: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②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人大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归纳比较】《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

第三篇:高中英语必修三第五单元说课稿全英版

Teaching plan for Unit 5Canada-the true northBook3

Good afternoon, everyone, It’s my great pleasure to be here sharing my lesson with you. The content of my lesson is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Book3 Unit 5Canada-the true north. I’ll be ready to begin this lesson from five parts.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teaching methods,the studying methods, the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the blackboard design. First, let me talk about the teaching material.

Part 1 Teaching Material:

This unit is about Canada. By studying of this unit, we’ll enable the students to know some basic information of Canada, such as it’s location, it’s climate,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Let the students learn how to understand and respect different cultures in different foreign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 new standard curriculum and the syllabus (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after study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analyzing the rule of children’s growing of mind, I think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re as follows:

1. Knowledge objectives:

a) The Ss can hear, read, and use the main sentence patternsb) The Ss can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lesson.

c) The Ss can use the patterns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in the proper situation.

2. Ability objects:

(1)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2) To train the Ss’ ability of working in pairs.

(3)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especially their skimming and scanning ability.

3. Emotion or moral object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cultures in different contries.

Now, let’s come to the important points and the difficult points.

That is how to make the ss understan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Part 2 Teaching Methods:

In my opinion, the main instructional aims of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Middle School is to develop the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heir good sen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o in this lesson I’ll mainly use “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际教学法), “Whole language teaching” (整体语言教学法)and “Task-based”language teaching (任务教学法).

Part 3 Studying Methods:

Our students are almost from the countryside. They are lack of geography knowledge 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ose foreign countries. Therefore , I ’ll have Ss study through the process of seeing, hearing, saying, observing, thinking etc.

Teaching Aids:

The blackboard,the textbook,a picture of Canada,the multimedia. The tape recorder.

Part 4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Lead-i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lass, I will show a picture of Canada on page 33 to the ss. And ask them where Canada is and do you want to go to Canada.

Step 2Fast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find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 And ask some ss to do the match on the blackboard.

Step 3 Detailed reading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below:

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assage, their routine and the places where they go.

Step 5 Discussion

Work in pairs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

What’s the real meaning of ‘ the true north’ in the title.

Step4 Homework.

Summarize the whole lesson, and arrange the homework.

Ask Ss to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Canada according what you have learnt in the passage.

Part 5 Blackboard Design.

On the left, I will write some important words and phrases. On the right, I will write the match. To ask the ss to match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That is all my lesson. Thank you very much!

第四篇:初一英语全英文说课稿

2009-10-06 09:55:29| 分类: 初中英语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Good afternoon, everyone. I’m Zhou Yan. I’m an English teacher from Experimental School of Suqian. Now I’ll say Sample A of Lesson Six in Book One. I’ll prepare to say the lesson from four parts. Part On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一) STATUS AND FUNCTION

1.This is an important lesson in Book One. From this lesson, it starts asking the Ss to grasp contents of each Sample. To attain “four skills” request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o start listing “Word Bank” and tell the Ss to remember the new words. To start asking the Ss to write the English sentences well. Therefore this less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2.This lesson is the first one of Unit 2.So if the Ss can learn it well, it will be helpful to make the Ss learn the rest of this unit.

3.Such a topic is related to daily life, so it is helpful to raise learning interests of students and it will be also helpful to improve their spoken English. (二)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The Ss has learned English for about one month so far. They can understand some words and some simple sentences. The Ss have taken a great interest in English now. (三)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The teaching aim's basis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Junior School English syllabus' provision. 1.Knowledge objects

(1) To make the Ss know how to use the affirmative sentence “This is. . . .” and the negative sentence “This is not….”Everyday expressions for “Apologies”“I'm sorry”“That's all right”.

(2) To study the new words “six, hey, sorry, it’s, that’s”, etc. by learning the dialogue of this lesson. (3) To finish some exercises. 2.Ability objects

(1)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2) To train the Ss’ ability of working in pairs.

(3)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communication by learning the useful structures. 3.Moral objects

(1) To enable the Ss to be polite and love life. (2) To enable the Ss to look after their things well. (四)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The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basis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Sample A of Lesson Six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position and function. 1.Key points:

(1).To help the Ss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2).To enable the Ss to study in groups and co-operate skillfully. (3).To develop the Ss’ interest in English. 2.Difficult points:

(1) How to make dialogues and act them out. (2) How to write the right whole sentences. (五) 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computer, Tape recorder, Software: Powerpoint or Authorware, school things and so on. They will be needed in this lesson. Part Two The Teaching Methods 1.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2.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3.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As we all know: the main instructional aims of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Middle School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heir good sen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o in this lesson I’ll mainly use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and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That is to say, I’ll let the Ss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key structure of the dialogue. I’ll give the Ss some tasks and arrange five kinds of activities: talking, guessing games, watching CAI, acting out Sample A and having a competition. Teaching special features

To use these methods are helpful to develop the Ss’ thought. Part Three STUDYING WAYS

1.Teach the Ss how to be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s.

2.Let the Ss pass "Observation—Imitation—Practice " to study language. 3.Teach the Ss how to master dialogues and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Teaching special features:

Let the S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adopt competition methods to develop the Ss’ keen interest in English.

Part Four Teaching Procedure

I’ll finish this lesson in four steps. First I’ll divide the Ss into four groups and bring a competition into the class. At last let’s see which group is the winner. Step1 Warm-up

1. Free talk between T and Ss .

Such as: Hi, I’m . . . . What’s your name? This is …. How do you do? Who is he/she? How are you? Who can count from 1to 5? What’s this in English? etc.

2.A game: Ask the Ss to give T some school things. For example: T: Give me your book.(ruler, box, pen, table, knife, etc.) T: This is your book. This is not my book. It’s your book. etc.

In this course I’ll ask them to make a dialogue group by group without repetition. Find out which group will make the most dialogues.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I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form a better English learning surrounding for the Ss by imitat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situations to review learned knowledge. Step2. Presentation

This course is very important. I’ll mainly talk about this step.

I’ll use CAI to present the whole dialogue. Arrange some situations to help Ss understand Sample A. First scene: There is a bag on the floor. B is picking it up and get ready to leave. Now A is talking with B. A: Hi, B. How are you today? B: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A: I’m fine, too. Oh, this is my bag. B: No, this is not your bag. It’s my bag. A: (Look closely) Oh, I’m sorry. B: That’s all right.

(At the same time, C is running up and hitting A.) C: Oh, I’m sorry. A: That’s OK.

I’ll write the key points on the Bb while they are watching. After watching, I’ll teach them to read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on the Bb. Make sure they can read them well.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To present Sample A by CAI is much easier for the Ss to learn and grasp the meanings. CAI can provide a real situation with its sound and picture and it mak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s better. Step3.Practice

First play the tape recorder. Let the Ss listen and imitate the dialogue. Pay attention to their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In this step the Ss are required to practise the Sample in pairs by reading the dialogue aloud. This step is employed to make the Ss grasp the Sample .At last I’ll ask the Ss to think hard and act it out with a partner according to Sample A. Then find out which group will act it out well. I’ll give them red stars.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This step is employed to make the Ss get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dialogue as a whole one. At the same time let the Ss have a chance to practise their listening and spoken ability. Step4.Production

In this step I’ll give the Ss a free space to show their abilities.

Second scene: The Ss are having a picnic. It’s hot and they take off their coats and put them together. They are singing and dancing, laughing and chatting. After the picnic, they begin to look for their coats. D and E are talking. F and G are talking. etc.

After watching, I’ll give the Ss some tasks to make similar dialogues without repetition and find out which group will make more dialogues.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is used here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also their ability of co-operation will be well trained. Tell the Ss we should be polite and take good care of our things. We should love our life. I think proper competition can arouse the Ss’ interest in English learning. If the Ss can finish this task well, they will benefit a lot in their spoken English. 2.Skill 1 Model 1.

I’ll ask four Ss of the groups to write these sentences on the Bb in the four lines.

Then check their handwriting, correct their mistakes. Find out who will write well and whose handing is the best. 3.Finish the Ss’ workbook.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To check the knowledge Ss have learned in this lesson. Step5.Homework:

(1)Recite the words as many as possible after class.

(2)Make a dialogue according to Sample A and write it in the exercise book.

Purpose of my designing: I think homework is so important that the Ss should speak English as much as they can in class or after clas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Ss to do some extensive exercises after class to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they learned. Blackboard Design

Lesson Six Sample ASix This is my….hey This is not your. . .

第五篇:优秀英语教师全英文说课稿

A Brief Instruction to the topic of“What should I do?”

Shangyuan Middle School Li Yi Cai

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 My name is LiYiCai. I come from Shangyuan Middle School in Nanjing.Today I‟m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topic” What should I do?”I will divide the instruction into seven parts: they are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Teaching aims, Teaching emphasis, Teaching difficultie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aids and Teaching procedures.

Part 1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This period is from Unit 3 of 9A Oxford English. First of all,I‟d like to talk about my understanding about this lesson.We have learned Star sings in Unit 1 and Colours and moods in Unit 2.We have also learned how to write a formal recommendation letter and how to write a report on the moods of people in last two units.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two letters to a famous youth worker about Millie‟s and Simon‟s problems.So this unit links with a special meaning of Unit 1 and Unit 2.This period is the first lesson of Reading.The main idea of the topic is how to express their problems and ask for advice.We are going to learn the ways to deal with problems and stress in following lessons.So this period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unit. Part 2 Teaching aims 1.Aims of the knowledge:

(1)To know the spelling of some words and usage of some phrases. (2)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Millie‟s and Simon‟s problems. (3)To grasp the main idea of Reading and use the information to talk to others about one‟s problems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m. 2.Aims of the ablilities:

(1)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getting information by reading.

(2)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retelling the story. 3.Aims of the emotion:

(1)To understand how to write about problems and to express feelings.

(2)To ask for advice to solve the problems. Part 3 Teaching emphasis

1.To master the „to‟-infinitives and „wh-‟words+„to‟-infinitives. 2.To get the ability of general reading and getting information. Part 4 Teaching difficulties

1.To recognize and understand vocabulary about problems. 2.To ask for advice Part 5 Teaching methods

In this topic,I will use five-step Teaching Method 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I design some tasks to help the students learn.I think if I want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oral English,I should give them enough chances to practice and I will use pair work,group work to let the students take an active part in all kinds of activities.That is “Learning by doing,learning by using”.Let the students be the masters of the class teaching,thus,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ethod is well shown. Part 6 Teaching aids

Projector,slide show,tape recorder and blackboard Part 7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Ⅰ.Lead-in

The purpose is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 of study.

Let‟s have a free talk.

T:Have you got problems?

S:Yes.

T:What is it?

S:Eating too much makes me unhealthy. T:What about you?

S:…… Step Ⅱ.Presentation

The purpose is to develop the skills of skimming and how to gain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s.

1.Ask students to read two letters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①What is Millie‟s favourite hobby?(Painting)

②What is Millie‟s problem?(She doesn‟t have enough time for hobbies and home work.)

③When does Simon play football?(After school until late) ④How do his parents feel about it?

(They don‟t like this and ask him to go home before 6 p.m.) 2.Ask students if there are words that they do not know. Explain some new words briefly.

deal;choice;complete;refuse;accept;spare;doubt;whether; Step Ⅲ.Practice

The purpose is to develop the skills of scanning and how to gain the details from the articles.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 about “True”or“False”. 2.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articles again and explain some important phrase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hand in;on time;at the moment; can‟t find any time for my hobbies;feel bad;give up;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the two;hear form;make unhappy Step Ⅳ.Retelling

The purpose is to develop the skills of retelling with the key words 1.Ask students to make sentences with phrases that we have learned. 2.Try to retell the outline of the articles.

3.Encourage students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mselves. Step Ⅴ.Summary and homework

The purpose is to give the students a clear idea of how to express their problems and revise the articles. 1.Ask students to revise the words and phrases

2.Ask students to write a letter about himself after class.

During my teaching,I‟ll try my best to get my class alive an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talk with each other in English.I think the general aim of English teaching i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using English.And I‟ll use this to guide my teaching.

Thank you!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课改心得体会下一篇:车站服务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