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要素视角下的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策略

2022-09-1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由于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接受农业技术技能培训的普及率也偏低, 农业技术推广大多依靠亲戚或邻居等因素导致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却不够明显。首先, 据《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显示, 2012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2%, 但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距离。尤其是贫困地区, 其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40%, 与我国的平均水平48%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60%~80%相差甚远[1]。其次, 据农业部科技司统计数据表明, 1999-2007年我国共申请4 695件农业植物品种, 而同期国外申请总数为184件, 但其扩散速度却仅为0.234%, 比全国一般水平低1.12%[2]。本文主要以传播要素为主线分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现存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1 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学理论基础

传播过程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反馈的过程, 根据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的观点, 整个传播过程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传播者、信息、传播渠道、受传者、传播效果。本文以这5个要素为主线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在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

1.1 传播者

传播者是信息来源的制作者, 是沟通的启动器。传播学研究认为, 有效的传播源应具备具有几个主要特征:一是具有权威性且强有力;二是具有吸引力、亲和力, 并有能动性;三是具有可靠性和真实性等[3]。

1.2 信息

信息是传播的主要内容, 李南田对传播内容的研究结果表示:信息须具有清晰结论;一致的和使人愉快的信息更易被受传者接受;安排在最先和最后的信息更易被受传者接受;只传递一种倾向和两种都传递的信息, 其被接受程度取决于受众的特点;信息反复出现, 可增加效果, 过多出现则降低效果;信息须具可听性、可读性、趣味性、词汇多样、结合现实等[4]。

1.3 传播渠道

关于传播渠道的研究认为:纸质材料、听觉信号和动画信息为最有效的传播方式, 而在农业技术推广中, 农民更易接受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的方式。

1.4 受传者

传播过程中, 受传者作为关键性主体对传播的有效性起着决定性作用。罗杰斯《创新的扩散》中将不同类型的受传者大致划分为:先行者, 早采用者, 早期大多数, 晚期大多数, 落后者五类。因而在传播过程中应根据受传者的个体差异性采取不同的传播节奏、传播方式等传播技巧, 以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农业技术传播中的受众——农户的个体差异较大, 并容易受人际传播影响, 因而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应采取差异化传播策略。

1.5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通常是指受传者对传播内容的接受程度, 它反映了对传播者通过信息传递而对受传者思想及行为的影响程度。在农业技术推广中, 传播效果则体现在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及其使用效果。本文所探讨的便是如何利用前四种传播要素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2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现状

2.1 从传播者视角看中国农业技术推广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仅占农民总数的0.053%, 这个比例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有所欠缺, 不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突出地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局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服务, 对种苗及产后加工、销售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 难以延长农业产业链, 实现农业的一体化战略, 也难以增加其附加值;二是由于农民对新型农业技术存在一定的排斥性, 使农技推广人员对最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信心不足, 导致其恶性循环为仅对已见收益的技术进行传播。

2.2 从信息视角看中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传播是一个多层次的单向传播过程, 完成一次完整的农业技术传播过程首先要通过科研人员研发出成果再传播到下级单位 (如省、市、县、镇级农业推广部门) , 最后到达农业技术使用最广泛的群体——农民。传播过程的层次越多, 链条越长, 到达最终接受者的信息量可能会出现减少或信息不实的现象, 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农民看不到实际的技术成果, 便会质疑对其直接进行推广传播的人员的权威性, 从而形成传播障碍。

2.3 从传播渠道视角看中国农业技术推广

在改革开放之前,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直接导致了科学技术的相对落后。传播介质仍较为传统, 在媒介种类、品质及其覆盖面都处于较低水平。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农业技术推广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 覆盖面也越来越广,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型传播媒介兴起, 如手机报、政府农技相关网站、宣传册、广播和技术人员下乡讲座等。

但无论在大众传播学研究或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研究中都强调了面对面传播的有效性及其重要性。据相关调查显示, 农户对信息来源以及信息处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亲友邻居的判断;而对农业技术由被动转为主动接受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技员以及村干部的示范作用。

3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策略

3.1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3.1.1 实行农业推广从业资格考核制

目前, 我国乡镇农业推广人员专业水平较为低下, 要切实制定农业推广从业资格考核制度, 将农业推广作为一门职业, 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同时掌握农业基本技术知识以及基本的农业推广知识, 全面开展职能鉴定, 推行“竞争上岗, 持证上岗”,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推广队伍。

3.1.2 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的继续教育

农业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及素质文化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尤为重要, 因此建议各地设立农业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定期对其进行培训, 具体形式可以有:派送农业推广人员进高校学习、聘请国内外专家讲座、推广人员定期开研讨会交流各自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新体会等。使其了解国内外最先进最实用的技术信息, 并逐渐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3.2 鼓励研发推广农业创新技术, 大力支持可转化农业科技

现如今, 我国科研立项申请条件不够严格, 重复交叉性研究较多, 建议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严格把控科研立项申请。首先, 为了保证科研项目的数量, 不应大幅度减少科研经费开支。笔者建议, 可以按照科研项目的预期可实施性程度区分经费支持程度, 但应注意科研成果实施以前的经费支持占总体的比例, 鼓励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后依转化成果、覆盖面给予转化奖励以及推广奖励, 此奖励比重应该较高。其次, 建议科研项目总流程应包含从立项申请到实际科研成果出炉到科技成果推广普及三位一体的过程, 科研团队的组建也应该考虑推广人员, 只有能够推广普及的农业科技成果才能够算真正的成果。

3.3 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实力薄弱, 基础设施建设本身薄弱, 主要表现: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全;二是难以负担高额的维护成本, 致使信息传输不通畅导致信息不对称。建议一是建立并优化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本做到家家户户通移动通讯, 互联网全面进入村落;二是在农村建立必要的农业信息服务站, 配备相应的村镇农业信息服务人员, 主要负责信息传播与技术推广, 使大量的科技信息到达农民的手里;三是加强村镇道路建设, 为信息传播打开有效通道。道路设施的完善一方面可以促进更多的农业科研人员亲自下乡推广, 另一方面可以引进必备的最新农业科技设备等。

3.4 加强推广教育, 提高农民和农村后备劳动者的素质

首先, 定期提拔善于使用新型农业技术的农民为农民讲师, 利用农民的“人际信任”对农业技术进行传播。其次, 将农民讲师组织起来定期接受专业推广人员的培训。再次, 通过流动与稳定的方式相结合、农民讲师与专业推广人员相结合的方式相结合对农民开展定期的、流动的农业技术培训以及农业科技设备的操作规范, 以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 达到农业推广的目的。最后, 制定科技素质教育的保障措施, 市政府和各级县政府可以设立农民培训专项, 并逐年增加财政拨款力度, 在定期培训结束后一段时间获取农民实施效果反馈, 对实施效果最佳的农民以及农民讲师实行奖励, 以形成“意见领袖”, 起到带头作用鼓励其利用科技知识指导生产。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既是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要素, 也是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以传播要素为视角对中国农业技术推广进行分析, 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扩大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策略,传播要素

参考文献

[1] 庄天慧, 余崇媛, 刘人瑜.西南民族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西南4省1739户农户的调查[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 (9) :37-40.

[2] 李南田.农业技术传播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 2002, 18 (4) :123-126.

[3] 岳福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 2011, 30 (5) :55-58.

[4] 王洪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 2014 (6) :91-9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校《无机化学实验课》改革初探下一篇:遗传学实验题解法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