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论文范文

2022-05-12

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国教师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教师人格是教师心理、教学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高校教师人格研究已为高等教育和心理学工作者所关注。以1990年以来我国高校教师人格研究的文献为基础,通过对其进行概括和总结可以发现已有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较为单一;对人格特质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够深入,有待拓展;在人格结构及评价方面,缺乏针对高校教师的量表的编制。

第一篇:中国教师论文范文

中国教师教学风格研究综述

【摘要】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利于教师教学思想的神话,有利于激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能加快教师的成长速度。对教学风格的研究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很大帮助。本文旨在对我国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评述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教学风格 研究综述

关于教学风格的定义,专家学者们持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程少堂(1988)认为,教学风格,决不是教学方式方法的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教师有意无意地,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艰苦地反复地实践,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独具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李如密(2002)认为,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李如密(2001)认为教学风格,是优秀教师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及其表现,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利于教师教学思想的深化,有利于激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能加快教师的成长速度,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对教学风格的研究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很大帮助。

我国对教学风格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本文旨在对我国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评述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前景。

一、中国教师教学风格研究状况

1.研究数量。自1988年程少堂发表《教学风格论》至今,国内共发表关于教学风格研究的论文51篇。由于篇幅有限,也出于对已发表的论文进行清晰梳理,本文仅对其中的38篇研究教学风格的文章进行分析。在这38篇论文中,按照发表时间的顺序,1988年有1篇,1995年2篇,2001年2篇,2002年3篇,2003年1篇,2004年2篇,2005年2篇,2006年4篇,2007年3篇,2008年3篇,2009年3篇,2010年5篇,2011年5篇,2012年5篇。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教学风格的研究情况:1)我国对教学风格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0年以前,我国已经开始了对教学风格的研究,但是成果很少,一共只有3篇,说明此阶段教师、学者们不太注重对教学风格的研究;2000年以后,对教学风格的研究成果数量较之前有了很大增长。2)关于教学风格的研究成果少。尽管2000年后对教学风格的研究成果较之前有了比较大的增长,但每年的论文数量都不到10篇,研究成果较为零散。说明从总体上来说,对教学风格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重视。

2.研究侧重面。6篇关于教学风格的观念与内涵,占总数的15.79%;3篇关于教学风格的分类,占总数7.89%;16篇关于教学风格的形成,占总数的42.11%;2篇关于教学风格与其它因素的关系,占总数的5.26%; 9篇探讨了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匹配问题,占总数的23.68%;2篇关于教学风格对教学的影响,占总数的5.26%。

3.研究方法。在这38篇关于教学风格研究的论文中,25篇属于思辨性论文,占总数的65.79%;13篇属于实证性论文,占总数的34.21%。其中,7篇采用问卷调查法;1篇采用个案研究法;4篇采用混合法;1篇采用准实验研究法。

二、研究成果呈现

1.针对教学风格的观念与内涵的研究。关于教学风格的观念与内涵的研究有7篇,均为思辨性论文。程少堂(1988)讨论了教学风格的定义和共性,并提出了关于追求教学风格时应遵循的几条原则。李如密(2001;2002;2004)探讨了教学风格的内涵及载体,教学风格的价值,教学风格论的对象和意义、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并详细探讨了教学风格特征中稳定性和发展性。夏韶华(2002)提出,教学风格具有独特性、多样性、稳定性及发展性。马建宁和李建祥(2003)讨论了教学风格的特征及其内涵。

2.针对教学风格类型的研究。探讨教学风格分类的论文有3篇。李新宇(1995)提出教学风格的基本类型有:活泼与严谨、优美与朴实、细腻与旷达。李如密(1995)探讨了教学风格分类的意义、教学风格的分类标准与方法及教学风格的基本类型及特点。张德松(2006)把教学风格分为情感型的教学风格、主导型的教学风格、主言型的教学风格、主谋型的教学风格、生态型的教学风格及逻辑型的教学风格。在这三篇论文中,只有李如密探讨了教学风格分类的标准。

3.针对教学风格的形成的研究。有关教学风格形成的论文一共有16篇。其中5篇探讨了教学风格的形成阶段,另外11篇探讨了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途径。

(1)教学风格形成阶段的研究

王伟(2004)认为教学风格的形成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建立基础、初具风格、形成特色、自成一家。张平(2005)认为“入格”、“立格”、“破格”和“无格之格”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四个基本阶段,也是教师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必由之路。李凌(2006)对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及有风格教学阶段进行了探讨。张波和匡美兰(2011)认为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必须以明确的认知为前提,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教育理论为支撑,学习模仿和实践探索是青年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必要途径,独立创新是青年教师教学风格成熟的标志。王红艳(2010)以个案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一名新手教师对教学风格的摸索,发现该新手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经历了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分析了其实践性知识的生成。

(2)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途径的探究

关于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途径的论文一共有11篇,其中思辨性文章8篇,实证性论文3篇。

张天宝(2001)探讨了教学风格形成的条件:要进行丰富的理论准备;要热爱教育事业和学生;发挥个人优势;学习与创新相结合。贺雯(2008)从教室自身、教学环境和培养手段三个角度探讨了形成和发展积极、高效教学风格的策略。张晓辉和李如密(2009)探讨了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及其结合机制,为教学风格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提供了新视野。朱丽梅(2009)探讨了英语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培养,认为教学风格的培养要从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两方面的培养入手。刘莹(2010)探讨了教学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并由此提出了教学风格形成的途径。王昕(2010)探讨了英语教学风格的文化内蕴,从文化心理准备和文化基本路向两个方面探讨了教学风格的形成。李源田、朱德全和杨鸿(2010)探讨了名师教学风格的养成,认为要形成教学风格就要美于读、乐于听、敏于看、精于做、习于思、勤于写、巧于说和善于处,很有实际意义。陈志科(2012)讨论了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徐丽华和傅亚强(2005)以问卷的调查法研究了不同因素,如学校类型、学校性质、性别、教龄、教学科目、不同教育阶段对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刘静(2011)通过混合法(访谈和课堂观察)调查了中学英语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现状,发现目前只有一部分中学英语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大部分教师都没有认识到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风格影响的重要性。史晓婕(2012)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探讨了师徒制下青年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促进机制。

4.针对教学风格与其它因素相关性的研究。关于研究教学风格与其它因素的关系的文章有2篇。贺雯(2007)以问卷调查法对中学教师教学风格和工作满意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对工作的满意度越高,教师越可能具有立法型、评判性、激进型和整体型四种教学风格。同年,贺雯又以问卷调查法对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效能感进行研究,指出高个人教学效能感的教师明显倾向于具有立法型、激进型、整体型、局部型和评判型等相对复杂、有创造性、效率较高的教学风格。

5.针对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匹配情况的研究。共有9篇文章对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匹配情况进行了研究。崔林(2002)对88名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了教与学的不匹配经常出现在英语课堂里,并由此提出了通过教与学的匹配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效果的建议。

韩美竹和席静(2006)对临汾市五所高中高一年级的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老师的教学风格进行了问卷调查,讨论了高中英语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特点及二者间差异、不同水平高中英语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特点和二者间的差异,最后得出目前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还存在相当程度的失配现象这一结论。谢元花(2006)以混合法(问卷、访谈和观察法)探讨了外语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由此提出了相对的教学风格。刘友桂(2007)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研究教育学的风格匹配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成绩提高是否存在显著的影响,结果表明教与学风格匹配并不直接影响学习者成绩。熊明丽(2008)探讨了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匹配的途径,并探讨了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青睐的教学风格。宋丹(2009)通过对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思考,提出了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的协调措施。孙传文(2010)探讨了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意义,并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张智(2011)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风格失配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了学生学习风格与教学风格失配的类型。孙娜(2011)对大学英语教师教学风格和学生学习风格的匹配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并提出了缓解冲突的建议。

6.针对教学风格对教学的影响的研究。有关教学风格对教学的影响的文章共有2篇,都是实证性论文。韩美竹和习静(2008)以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对教与学的风格匹配情况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发现当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匹配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学习成绩较好。周先彦彤(2011)对大学英语教师教学风格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发现专家型和正式权力型的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抑制作用,个人示范型的教师对自主学习能力影响一般,协调者型和授权者型教师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中国教师教学风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思辨性研究多,实证性研究少。在38篇文章中,思辨性论文占了25篇,实证性论文占了13篇。思辨性论文主要探讨了教学风格的观念和内涵、类型、形成等问题,对教学风格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帮助。但相比之下,我国针对教学风格的实证研究数量偏少。若能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教师就能解决教学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使用的研究方法种类不均衡。13篇实证性论文中,7篇采用问卷调查法;1篇采用个案研究法;4篇采用混合法;1篇采用准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的使用远远多于混合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3.有针对性的学科教学风格的研究少。在思辨性论文中,无论是在教学阶段的划分还是在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途径的探讨中,都没有有针对性地具体指向不同的学科。每个学科的特点不同,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对教学风格的研究应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研究。

4.研究对象不均衡。对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有3篇,对高中学生风格和教学风格的研究有3篇,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有3篇,对英语专业的学生的研究有1篇。对教学风格的研究对象范围较狭窄,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和高中生,没有针对中小学生的研究;还应增多对不同对象的实证研究。

四、对今后教学风格研究的展望

1.研究的范围要拓宽,对中小学生、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专业学生及研究生的研究要进一步加强,这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针对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研究。每个学科的特点不同,不同学科的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

3.教学风格的有效性问题: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否对学生学习的哪些方面有影响?以及如何影响?

4.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与调整的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形成新的教学风格或是调整原来的教学风格?

5.关于90后大学生对教师风格的喜好话题。现在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90后大学生对教师风格的喜好可能也不一样。有针对性地研究90后大学生对教师风格的喜好,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6.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的相关性。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是否有相关性?如何通过教师的教学风格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7.新手型和熟手型的教师风格有没有什么差异?如果有,差异表现在什么方面?

综上所述,对教学风格的研究,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这个领域,有更多有影响的成果发表。

参考文献:

[1]程少堂. 教学风格论[J]. 教育科学, 1998, (2).

[2]崔林. 通过教与学的匹配来提高大学英语专业新生的教学效果[D]. 辽宁: 辽宁师范大学, 2002.

[3]陈志科. 教学风格追求与教师专业发展[J]. 教育学术月刊, 2012, (8).

作者:农斯颖

第二篇:中国高校教师人格研究述评

摘 要: 教师人格是教师心理、教学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高校教师人格研究已为高等教育和心理学工作者所关注。以1990年以来我国高校教师人格研究的文献为基础,通过对其进行概括和总结可以发现已有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较为单一;对人格特质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够深入,有待拓展;在人格结构及评价方面,缺乏针对高校教师的量表的编制。由此,研究方法需要科学化、本土化和多元化;研究内容需要丰富和拓展;同时,还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关键词: 中国;高校教师;人格;研究述评

教师人格是教师心理的核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开始对教师人格进行系统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中小学教师人格的研究,对高校教师人格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各种专业杂志对高校教师人格研究的介绍逐渐增多,高校教师人格的研究资料得以不断丰富。为了更系统地整理关于高校教师人格研究的资料,梳理各种观点,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关于高校教师人格的研究文献为基础,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要观点等方面对其进行概括和总结,以期为高校教师的选择及教育、今后高校教师人格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概况

笔者通过CNKI-KNS5.0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90年以来的学术论文进行检索,共检索到高校教师人格研究的专业性论文42篇。其中,实证性研究论文8篇,主要涉及高校教师人格特征及其维度结构等方面;理论性研究34篇,主要涉及高校教师人格的作用及培养等方面。通过阅读文献,我们发现1990—2000年的研究较少,共7篇;2000年至今共35篇,其中2000—2003年13篇,2004—2007年22篇,呈逐渐增多的趋势。这说明近年来我国学者越来越多地关注对高校教师人格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文献表明,已有的对高校教师人格研究的思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理论分析、思辨性探索,一类是数据分析、实证性研究。其中,理论性研究一般采用文献分析、经验总结以及思辨等方法;而实证性研究则多采用调查、测量、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等方法。综合分析这些文献,我们发现已有高校教师人格研究的方法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研究方法单一

高校教师人格的已有研究多采用量表对高校教师人格进行测量,或者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高校教师人格特点。测量工具主要有卡特尔16PF问卷(中国修订版)、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版)、SCL-90(症状自评量表)等,通过对样本的测量以及与常模或者其他群体进行比较来探讨高校教师的人格特点。也有个别研究使用了爱德华个人偏好测验(EPPS)、瑞文智力测验(SPM)等工具。调查研究则采用自编教师人格问卷的方式,对教师群体进行抽样调查。而采用其他方法,如人格特质形容词表评定,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等方法的较少。

所以,总体看来,已有的高校教师人格研究的方法比较单一,采用心理测试的方法居多,测量工具也基本相同,实验研究缺乏,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的系列研究更是缺乏。

(二)研究工具的局限性

从研究工具上看,已有研究采用的多是国外编制或者国内修订的一般人格特质量表,如卡特尔16PF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版、SCL-90(症状自评量表)等。我们认为,以此为工具来进行高校教师人格特质研究,缺乏适切性。首先,是文化差异的本土契合性,其次,是群体差异的对象独特性。虽然,通过这些工具可以部分地反映高校教师的人格特质,但是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出作为高校教师所具有的独特人格品质。

(三)描述和相关研究多,实验和因果研究少

已有研究多从人格的特质理论出发,对高校教师人格特质进行描述性和相关性研究。通过调查或者测量,或对高校教师人格特质进行描述,或对影响教师人格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诸因素进行相关研究。研究结果阐述的多是高校教师人格特质及其发展和哪些因素相关,但对这些因素如何对人格产生影响、有何种程度的影响等问题,缺乏实验性的因果关系研究。

(四)便捷抽样的局限性

在被试或样本的选择上,已有研究大都遵循便捷取样的原则,从本校、本地区进行被试或样本的选择,缺乏跨地域、跨高校类别等各层次的随机化抽样。因此,在抽样维度上存在一定的偏性,较难全面地反映高校教师人格的总体特点。

三、研究内容

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已有高校教师人格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的人格特征、高校教师人格特征的影响因素、高校教师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高校教师人格特质结构及高校教师人格评价等几个方面。

(一)高校教师的人格特征研究

通过调查和测量,已有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反映出了高校教师的一些人格特点。谢作栩研究发现,与常规模型相比较,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聪慧性、敢为性、幻想性和独立性,表现为高校青年教师较一般人更有才识、自信心和合作精神,更富于幻想、自主自强和敢做敢为的精神;在次元人格特质上,高校青年教师具有平和、外向、安详机警和果断等特点[1]。吴安春研究发现,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自我隐蔽、双重人格、犹豫不决、心浮气躁等特点,而中年教师则具有乐观外向、安详沉着、独立自主等特点[2]。陈红霞等研究发现,和其他专业教师相比,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较普遍地表现出较高的敢为性和较低的实验性特点,同时也较多地表现出乐群、稳定、恃强、兴奋、有恒、敏感、幻想、自制等特点,而在聪慧、怀疑、世故、忧虑、独立、紧张等因素上得分较低[3]。何少颖等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具有素质高、有学识,较易兴奋、自立性强;敢做敢为、富有感情,信赖随和、易与人相处,安详沉着、有自信,但缺乏有恒性等特点[4]。刘强辉等研究发现,高校体育教师具有外向、活泼、随和、乐观、渴望兴奋、冲动等特点,同时在人际交往中也表现出耐性差、适应力不强等特点[5]。

(二)高校教师人格的影响因素研究

1.年龄和教龄因素。已有研究发现,年龄和教龄是影响高校教师人格的两个因素。谢作栩研究发现,不同教龄组之间存在人格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年以下教龄组在自律、果敢、成就期望和创造力等因素上与其他教龄组之间差异显著,明显高于其他组;4—6年教龄组在乐群、忧虑、焦虑以及敢为、幻想等因素上和其他教龄组之间差异显著,其中乐群、忧虑、焦虑等得分较高,而敢为性和幻想性得分较低;7—10年教龄组在聪慧性上得分最高,与4—6年教龄组之间差异显著,在实验性因素上得分与其他两组之间差异显著。总体表明,随着年龄和教龄的增长,青年教师逐渐从敏感、感情用事偏向理智、着重实际,从自由、激进偏向保守、传统,独立性和自律性减弱[1]。吴安春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的高校教师在“安静性”上有差异但不显著,在“严肃性”上差异显著,且这种差异表现在青年教师组和中年教师组之间,这说明教师人格的形成到成年期基本稳定[2]。何少颖等研究发现,高校教师人格特征的年龄差别不明显,认为高校教师个性发展比较稳定和一致。笔者认为,其结论和其抽样的年龄分布有关系[4]。

2.性别因素。研究发现,性别也是影响高校教师人格的因素之一。谢作栩研究发现,高校男性青年教师组在稳定性、有恒性、世故、机警和成就等因素上得分较高,与女性组之间差异显著;在敏感性上得分较低,与女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青年男教师比女教师情绪更稳定、更有恒心、更机警和精明,有成就期望的人也更多[1]。吴安春研究认为,不同性别的高校教师在“思考、谨慎、活泼”等特征上差异显著,高校男性教师一般具有较多的理性人格特征,女性教师一般具有谨慎、活泼的人格特征[2]。何少颖的研究也表明,高校男教师的稳定性、敢为性高于女教师,而敏感性、忧虑性则低于女教师。这表明男性教师情绪较为稳定和成熟,但不注意细节;而女性教师则更容易感情用事[4]。

3.学历和职称因素。已有研究也对学历和职称与高校教师人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谢作栩研究表明,在独立、成就期望两个因素上,本科学历组和研究生(硕士、博士)学历组间差异显著;在自律性因素上两组差异极其显著;在其他因素上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研究生学历组的青年教师独立性强、自律严谨、专业有成就的人较多[1]。吴安春研究表明,在其自编问卷的七个维度上不同学历组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职称的教师在“活泼性”上差异显著,且差异主要表现在讲师职称组和副教授职称组之间,前者得分高于后者[2]。

已有研究对学历和职称因素与教师人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对它们表面上存在的这些关系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解释。笔者认为,学历和职称与教师人格的关系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研究

人格和心理健康二者关系紧密。刘强辉等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在SCL-90量表9项因子上的得分除关系敏感外,其余8项因子分数均高于常模,其中“恐怖”和“精神病”两项因子与常模之间差异显著;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其中“躯体化”和“抑郁”两项因子上男女之间差异显著,女教师得分明显高于男教师。研究还发现,艾森克问卷中“精神质”和“情绪稳定性”与高校体育教师心理症状之间存在较高的正相关。笔者认为,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之间关系比较复杂,还应进行深入的研究[5]。

(四)人格特质结构及人格评价研究

韦克平、许燕等从人格的词汇学假设出发,使用自编人格特质形容词表,让大学生被试进行评价,然后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了大学生评价的教师人格的5个维度,分别是:傲慢粗鲁-善良随和、豁达诚恳-虚伪保守、严谨认真-马虎敷衍、机智敏捷-呆板迟钝和独立-依赖[6]。杨敏杰使用16PF问卷、爱德华个人偏好测验(EPPS)、瑞文智力(SPM)和加州人际关系测验(CPI)4种工具对被试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因素分析,得出了高校教师人格结构的7个维度,分别命名为事业成就因子、自我效能感因子、社会主动性因子、适应环境性因子、创造力因子、助人合作因子、心理健康因子,并通过专家调查对7个因子的内容做了丰富和修订[7]。王丽萍、唐丽霞等以“五大人格结构”为基础,构建了高校教师人格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3个体系,并给出了借助数学模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教师的人格进行评价的实例[8]。张焰、黄希庭、阮昆良等采用人格特质形容词评价的方法,经过因素分析得出了教师的人格结构,即高尚进取性、退缩粗暴性、慈爱公正性、客观求真性、外向开朗性、内向怪异性、损人利己性等7个维度[9]。有关高校教师人格特质结构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教师人格结构维度,进而编制本土化的高校教师人格测量工具,提供了基础。

四、讨论和展望

虽然近年来高校教师人格的研究积累了一些资料,得出了一些探索性的结论,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方法需要科学化、本土化和多元化

如前所述,已有研究存在研究方法单一的特点,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实证研究缺乏,尤其缺乏实验研究;测量工具单一,缺乏本土化的、针对高校教师的测量工具;单一研究居多,缺乏综合使用各种方法的系列研究。

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我们要克服这3个缺陷,注重实证性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的结合,注重本土化研究工具的开发,注重对教师人格特质、作用、养成机制等方面的系列研究。目前,本土化的人格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比如王登峰等人的《中国人人格量表》等,可为我们进行高校教师人格研究提供借鉴。

(二)研究内容需要丰富和拓展

前已述及,已有研究对高校教师人格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需要拓展和深化。

首先,研究内容需要拓展。已有的实证研究集中在对高校教师人格特质的描述性研究上,缺乏教师人格对学生影响、教师人格养成途径等内容的研究。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注意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我们应该在对高校教师人格本土化研究工具开发的基础上,全面考察高校教师人格的特质;另一方面,在教师人格特质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及其养成途径等方面,开展实证研究。

其次,研究内容需要深化。已有研究对高校教师人格特质的描述并不全面,缺乏大样本、多层次和跨地域的深入研究,研究结果缺乏普遍性;而且,往往是将人格测量工具和理论直接应用于教师人格的研究,缺乏针对教师群体的扎根研究。在对影响高校教师人格因素的解释上,也往往过于简单。理论性研究一般强调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但是教师人格对学生究竟有何种程度的影响、如何影响等问题还不明确。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探索。

(三)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科学的解释是为了能够在实践中进行预测和控制。高校教师人格研究的目的是为高校选拔、培养教师,为高校教师自我发展提高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因此,高校教师人格研究的成果需要及时地推广和应用到实践中去。一方面,理论研究的推广和应用能够体现科学研究的价值;另一方面,在实践和应用中又能够检验研究结论的真理性。当前,教师教育的问题备受重视,而教师人格塑造正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有关高校教师人格研究的结论和成果,应该及时应用到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去。

笔者认为,对高校教师人格研究理论的推广,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应使高校教师了解教师人格研究的内容和成果,使其自觉地养成高校教师的职业人格特征;其二,应在高校教师职前和在职培训中,推广高校教师人格研究成果,为其了解教师职业人格要求,塑造自我提供指导;其三,应在高校教师选拔中,提供人格方面的指导,为高校合理地选拔人才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谢作栩.福州高校青年教师人格特征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1994 (5):309-312.

[2] 吴安春.大学教师的人格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J].江苏高教,2000 (5):61-63.

[3] 陈红霞,赵 刚,黄俊伟.运用16PF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个性特点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报,2001,17(51):38-40.

[4] 何少颖,赵陵波,林少真.福建省高校教师人格特征问题探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3):225-227.

[5] 刘强辉,蔡先锋,钱晓梅.高校体育教师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水平[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0):57-59.

[6] 韦克平,许燕.教师和大学生对教师人格结构评定的因素分析(上)——一项中文人格特质词的基本维度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8(3):42-46.

[7] 杨敏杰.高校优秀教师人格素质结构的建立[J].科技与管理,2006 (6):110-112.

[8] 王丽萍,唐丽霞.高校教师人格素质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4,23(3):80-84.

[9] 张 焰,黄希庭,阮昆良.从青少年的评价看教师的人格结构[J].心理科学,2005,28(3):663-667.

(责任编辑 朱漪云)

作者:秦向前

第三篇:《中国教师》2020年总目录

大家关注

教育热点

在新时代做反思型教师 冉乃彦/1月(5-8)

重温与澄清:反思的内涵及其与教师发展的关系

回俊松/1月(9-12)

国内外中小学教师负担研究述评

熊建辉 姜蓓佳/1月(13-16)

“新教育实验”的教师成长理论与实践

朱永新 杨帆/3月(5-9)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

刘文彪/4月(5-8)

重建学校经典阅读生态:新时代教师的文化使命

贾志国/4月(9-12)

从创意写作教育理念透视语文教育的变革 谭旭东/5月(5-8)

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惩戒难点问题及其对策

裴秀芳 等/5月(9-12)

高考延期的备考策略:变与不变 张勇/6月(5-8)

重视“点式学习”:教育治理呼唤教师观念转变

——从车库文化说开去

楚江亭/6月(9-12)

在线教学的“54321” 冯晓英/6月(13-15)

学习的转化: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核心思想 周增为/7月(5-8)

基于立德树人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创新 黄浩森/7月(9-12)

学校如何制订“十四五”发展规划 毛亚庆/8月(5-8)

读史方可成明师

——论中小學教师的教育史素养

孙 益/8月(9-11)

只为干好一件事 曹巍 高珊/10月(5-8)

通过渐进式改革回归职称制度初心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教师职称改革调查研究

李廷洲 黄驿斐/10月(9-12)

劳动教育的意义、落实及融合式整体设计 陈雨亭/11月(5-8)

区域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以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为例

张丽虹/11月(9-12)

文化自新:“五育融合”校本化实践的催化剂

——以四川省泸州市江南小学为例

宁本涛 刘正芬/12月(5-8)

中小学教育国际化的新取向—教学引领 庞孝瑾/12月(9-12)

五育讲坛

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新使命与新任务 万丽君/2月(5-8)

以“中国小公民课程”承载学校教育育人之道

张敏/2月(9-12)

“开学玩两天”中的“五育并举”

——“五育并举”创新策略例谈

王羽/2月(13-15)

校长论坛

点亮心灯:教师管理的增值性策略 郑立平/3月(10-14)

培根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陈兴杰/3月(15-18)

教师美学素养的理性分析与提升策略 姜源/4月(13-16)

项目化学习的价值定位与课程管理创新 李百艳/5月(13-17)

教师发展对学校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 齐振军/6月(16-19)

助推新时代青少年成大器的“四典”与“四力”

张安义/7月(13-16)

让读书好玩起来

——提高教师读书活动实效的路径探索

郑立平/8月(12-16)

学校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 刘良华/9月(13-16)

“十四五”时期我国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孟海芹/10月(13-16)

学校应如何推动在线教育发展与教师在线教育能力提升

郭刘龙/11月(13-16)

学校情智管理的核心:知人性,强信念 郭晓娟/12月(13-16)

教师节特辑

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

——于漪老师的为师之道

成尚荣/9月(5-8)

你可知我也在成长?

——教师成长的“另一些事儿”

马维娜/9月(9-12)

专题

新时代教研的使命与担当

新时代教研员的使命、任务与专业素养 莫景祺/1月(18-22)

构建面向未来的教研治理体系

——专访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

李莎/1月(23-25)

基层教研员的职责与使命 郭锋/1月(26-28)

从评课到聊课:助力教师形成自己的代表作

斯苗儿/1月(29-33)

着眼于学生 着力于教师

——学校对教研部门的期待

马景林/1月(34-37)

开展“四个服务”,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专业支撑

杜侦/1月(38-40)

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有效路径探索

多元艺术课程区域研发路径探索 郑莉 杨俐嘉/2月(17-20)

“启发性舞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张京月/2月(21-23)

小学戏曲特色教育实践探索 张娟玲/2月(24-26)

“人人艺术”让每个生命都精彩绽放

——记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第二小学“艺术教育全覆盖”项目

张红梅/2月(27-29)

北京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工作坊的美育课程构建

丁艳茹/2月(30-33)

以教育戏剧课程助推育人目标达成 何媛/2月(34-36)

新时代劳动教育探索

本体论和工具论: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诉求的辨析

王红 谢诗思/3月(20-24)

广州市越秀区整体推进劳动教育实践探究

翁旭广/3月(25-29)

劳动教育的乡村表达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农村社会实践活动30年

肖朝云/3月(30-33)

用劳动点亮儿童生命底色 章振乐/3月(34-38)

大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从文本到教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李家声/4月(18-21)

激发小学一年级学生古诗文阅读兴趣的探索

王爽 高进/4月(22-23)

大语文视野下的小学二年级群文阅读教学例谈

王婷/4月(24-25)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王冬阳 刘莹/4月(26-28)

群文阅读在小学高年级段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马佳 张欣未/4月(29-31)

文化视野下的小学文言文教学 王永红/4月(32-34)

以“情境复述”促进初中生思維发展 刘薇/4月(35-36)

选点成线,授人以渔

——中国古典是个专题教学例谈

陈年年/4月(37-38)

“停课不停学”下的教育教学思考

在线教育教学,教师准备好了吗 宋萑 等/5月(19-22)

在线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停课不停学”的班级管理创新

袁丽/5月(23-25)

疫情下的思考: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涵、内容及实施途径

卢立涛 刘可鸣/5月(26-29)

“慢教育”:回应生命不确定性的教育形态

张华军/5月(30-33)

非常时期在线教育的区域行动 郭冬红/5月(34-37)

从抗“疫”模式下的在线教学眺望未来学校建设

汪拥军/5月(38-40)

“停课不停学”背景下优化边疆地区智慧教育的思考

吴珍珠 杨兴盛/5月(41-43)

中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及教学启示

语文考试命题实践的审视与反思

——基于2019年全国39套中考语文试卷的分析

李倩/6月(21-24)

2019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试题命题特点与趋势分析

梁蔚莹 关宇/6月(25-28)

中考语文口语交际试题命题趋势分析 邓力铄/6月(29-30)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浅析 王丹霞 尹芳/6月(31-34)

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典型任务

——2019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试题评析

南海涛 关惠文/6月(35-38)

2015—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改革趋势

包树珍 冯傅祎/6月(39-43)

新时代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蕴与践行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的路径与原则

李晓东/7月(18-21)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发出爱国主义教育最强音

——以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为例

马维林/7月(22-24)

培养具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新实践

范胜武/7月(25-27)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创新

——以浙江省杭州市时代小学为例

沈贞/7月(28-30)

长清湖实验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多彩实践 宋婷/7月(31-33)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让目标更明确,视野更开阔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追求与实现路径

郭平 朱祥勇/8月(18-22)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使命与实践 王笑梅/8月(23-25)

用生涯规划之钥,开启学生终身发展之门

——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探索

刘凯/8月(26-29)

广东广雅中学生涯指导体系及实践

王穗芳 庄楚群 万娟/8月(30-33)

基于学生社团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探索

林加良/8月(34-37)

致敬教师节:发现“新锐教师”之美

做永远拥有“五四青年”气质的教师

——2020年教师节,写给走向胜任力的青年教师

窦桂梅/9月(18-21)

生命之重与生命之轻

——教师职业发展历程中的新体会

李煜晖/9月(22-25)

精进学问 砥砺精神

——一名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

王强/9月(26-28)

我的美好教育 马益彬/9月(29-32)

陈迪的职业成长之路 瀚淼/9月(33-36)

统编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

中学思政课教学需要实现的两次“飞跃” 李晓东/10月(18-21)

对教师使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一些建议 徐蓝/10月(22-26)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单元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陈琳/10月(27-30)

把握五个“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新追求

徐延明/10月(31-34)

取舍与构建:高中统编历史教科书的使用策略

庞玲 沈为慧/10月(35-38)

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

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 刘新成/11月(18-19)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与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周洪宇/11月(20-23)

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现实基础和实践路径探析

张布和/11月(24-26)

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胡卫平/11月(27-29)

西部教师专业发展的纾困路径初探 吕国富/11月(30-32)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师教育发展新样态 钟志贤/11月(33-37)

以能力范式为引领推进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能力建设

林松柏/11月(38-41)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关键能力建设

智能教育时代教师的关键能力 王红 吴少平/12月(18-21)

论教师应具备的四种核心素养 钟祖荣/12月(22-25)

也谈小学教师的关键能力 朱爱华/12月(26-28)

“教育爱”的特质及修炼 毛道生/12月(29-32)

教师教学视角下的关键能力及养成路径浅析

孙淑松/12月(33-35)

名师工作坊

物理教学的“慢悟理” 林明华/1月(41-43)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平抛运动”教学实录

黄巧曦/1月(44-46)

基于“慢悟理”教学主张的“平抛运动”教学评析

林明华/1月(47-48)

发展学生言语思维的基本策略 徐德湖/2月(37-41)

品析比喻,发展学生言语思维

——《绿》教学实录

徐德湖/2月(42-46)

追寻言意兼得的语文教学

——《绿》课例评析

张正耀/2月(47-49)

“真性情语文”教学主张 马建荣/3月(39-41)

回归“真性情语文”课堂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教学案例

马建荣/3月(42-44)

经典的教学:略谈“真性情语文” 张华军/3月(45-46)

童真语文:基于儿童真实生活的教学 季科平/4月(39-42)

真学:让儿童自己去经历

——《麻雀》课堂实录

季科平/4月(43-46)

让阅读过程真实地在儿童身上“落点” 周一贯/4月(47-48)

“绘本语境”中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究 黄美华/5月(44-46)

在音乐中探访小蜗牛艾玛的生命世界

——绘本音乐教学课例

黄美华/5月(47-50)

让儿童在音乐语言中感受生命 祝禧/5月(51-52)

闳约深美: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黄友芹/6月(44-46)

“课外古诗诵读”课堂实录 黄友芹/6月(47-50)

怎一个“读”字了得 李建/6月(51-52)

好材料,是深度学习的前提 涂玉霞/7月(34-38)

魔术里的数学秘密 涂玉霞 张淑芳/7月(39-41)

“诗意语文”教学理论的建构与实践

史世峰 董一菲/8月(38-41)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董一菲/8月(42-45)

《故都的秋》课例评析 刘冬英/8月(46-48)

用体育淬炼儿童模样 俞向阳/9月(37-39)

体育课堂的突围与创新

——例谈小学三年级“障碍跑和游戏”体育课堂故事

俞向阳/9月(40-43)

观多变课堂 品智慧“俞”味 孟文砚/9月(44-45)

“五维三步”音乐教学的实践策略 谢晓梅/10月(39-41)

让音符跳出课本

——小学音乐课程快乐教学的组织与实践

谢晓梅/10月(42-46)

高中語文“主问题·关键词”阅读课型的廿载探索

陈智峰/11月(42-45)

“主问题·关键词”阅读课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 陈智峰/11月(46-48)

抓住诗词教学的智趣、情趣和理趣

——赏评陈智峰老师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课

孙元菁/11月(49-50)

语文教学要讲究“精” 余映潮/12月(36-37)

《秋天的怀念》课堂教学实录 余映潮/12月(38-41)

《秋天的怀念》课堂教学实录评析 苏丽/12月(42-43)

课程与教学

专栏·如何在普通高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普通高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建构 马维林/1月(49-52)

國际理解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高姿/1月(53-54)

国际理解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王昌立/1月(55-56)

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的高中地理地域文化教学

徐海龙/1月(57-58)

专栏·小学数学学习与教学价值

结构与方式:探寻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 朱向阳/2月(50-54)

立足起点的数学学习

——以“图形的周长”教学为例

朱剑英/2月(55-56)

优化学材的数学学习

——以“探索3的倍数特征”教学为例

陈于青/2月(57-59)

突破难点的数学学习

——以“角的度量”教学为例

龚筱琴/2月(60-61)

突出关联的数学学习

——以“乘积哪个大”教学为例

李玲静/2月(62-65)

专栏·跨界学习的实践探索

跨界学习:从“学科+”到“完整育人” 朱爱华/3月(47-50)

语文+:以跨界整合实现学科育人

——以跨界主题整合课《白鹅》教学为例

缪爱华/3月(51-52)

数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有效载体

——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

佘路祥/3月(53-55)

英语+:在语篇教学中进行主题意义引领的跨界整合

平海燕/3月(56-58)

专栏·多学科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聚焦“三维模式”的跨学科学习教学观察

——以《万历十五年》跨学科整本书阅读为例

张玉新 魏春华/4月(49-54)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椭圆的几种画法”为例

刘志菡/4月(55-57)

在生物教学中引入学科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黄丹青/4月(58-59)

专栏·科学现象教学促进思维进阶

在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以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教材为例

马学军/5月(53-54)

科学现象教学的思维进阶路径 莫春荣 李福利/5月(55-58)

科学现象教学的追问与高阶思维培养 简玲珊/5月(59-61)

科学现象教学突破课堂边界,打造深度思维

姚菊荣 刘云/5月(62-64)

专栏·小学语文学习生态圈建构

以“发现—习得—运用”建构小学语文学习生态圈

隋晶/6月(53-37)

以“发现”促进语文课堂的生态慢成长 陈刚进/6月(58-59)

关联阅读策略与习作的生态教学模式 隋晶/6月(60-61)

以思维可视化促师生共同成长 赵洁/6月(62-63)

专栏·“简约语文”视域下的统编教材使用策略

“简约语文”视域下的统编教材使用策略

——以《台阶》一课为例

丁卫军/7月(42-45)

“为文”终是浅,“自能”方为真

——以丁卫军《台阶》自读教学为例

丁新金/7月(46-47)

凭借助学系统,落实编者意图

——兼评丁卫军《台阶》新教学课例

丁锋/7月(48-50)

专栏·尺规作图重在引导学生“想”数学

尺规作图重在引导学生“想”数学 胡赵云/8月(49-53)

从作线段的中点看学生思维的发展

郭梅梅 胡赵云/8月(54-57)

专栏·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思考

大单元识字:统编教材识字单元的二次开发

林乐珍/9月(46-49)

玩转“汉字魔方”

——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古对今》教学实录

林乐珍/9月(50-54)

从“魔方”观摩课走近识字教学创新实践 李方/9月(55-57)

专栏·基于问题主线的小学科学现象教学

小学科学问题主线教学刍议 马学军 游月殿/10月(47-50)

基于问题主线的科学“现象教学”模式与特征

莫春荣/10月(51-54)

科学现象教学的学习单与问题意识的培养

——以“我的小桥”一课为例

梁炯钊/10月(55-57)

科学现象教学课堂中的问题主线与思维发展

——“神奇的电磁铁”教学实录与评析

周淑仪 何建东/10月(58-60)

专栏·线上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疫情背景下创设“互联网+研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

——以“行旅学研@户外”在线研学课程为例

于戈/11月(51-54)

“文化理解”在线上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民歌鉴赏《辽阔的草原》为例

吴灿/11月(55-57)

专栏·探寻学科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

以学科阅读为切入点寻找教学改进的有效路径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全学科阅读基础与现状分析

陆云泉/12月(44-47)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阅读实践与思考 张欣/12月(48-49)

在常规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学科阅读能力

——以初中化学“二氧化碳性质与用途”为例

肖品 /12月(50-52)

学科阅读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的创新实践 孙娜/12月(53-55)

思维课堂核心及其设计要义 文军庆/1月(59-63)

基于阅读课教学的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培养

——以Reading Marty’s Story为例

兰香/3月(59-62)

以有效探究促成数学高效课堂 逄威/3月(63-65)

建立关联意识,巧妙识字读文 申春娟/3月(66-67)

融合式教学及其实践策略 谢静 廖伟/4月(60-63)

促进阅读能力发展的情境活动设计策略 张烨/5月(65-66)

深度学习的课堂特征及实现策略 陈升旭/6月(64-65)

混合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王福华 代云水/6月(66-67)

关注项目式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 高潇怡 喻娅妮/7月(51-53)

审辩式思维视野下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徐德琳/7月(54-57)

小学数学“三主一评”复习教学模式研究 刘贤虎/7月(58-62)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许丽丽/7月(63-65)

任务群视角下的高中语言实践活动设计策略

刘正旭/8月(58-60)

刍议抗疫期间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导向

田薇臻/8月(61-63)

小学数学复习教学学习单的设计与使用 魏晶/8月(64-66)

小学数学“导—理—练—评”复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何晓瑜/8月(67-69)

以“问题+”多样化教学方式促进“空中课堂”提质增效

——以初中科学教学为例

陈伟新/8月(70-72)

统编古诗词“课后练习题”的教学内涵解析

何捷 陈学鹃/9月(58-61)

教学评一致:逆向设计中的正向思维 逄凌晖/9月(62-64)

疫情背景下“优素”课程超市的创建与实施

黄瑞萍/9月(65-67)

让“读书之道”深入内心、与“我”为化

——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教学与赏析

王祥连 等/10月(61-65)

乡土民谣写作实践浅探:在旧样式上开新花

冷永/10月(66-70)

分进合击:学科阅读的意义、内涵与实施 李怀源/11月(58-61)

在教学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以二十四节气为例

程贝贝/11月(62-64)

“思辨性阅读”的有效路径例谈 朱华华/11月(65-66)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研究 姜思遥/12月(56-58)

新课标下《论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探析

王雅荣/12月(59-61)

教师与发展

师者步入新境的突破点 任勇/1月(64-67)

小學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现状调查与分析

马萍 薛培培/1月(68-73)

教师阅读的困境与突围 戴柏葱/1月(74-77)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素养及养成路径 郝保伟/2月(66-69)

区域名师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李军梅/2月(70-72)

“互联网+”时代的名师工作室建设

——以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为例

刘亚/2月(73-75)

中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定位 赵岩/3月(68-7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型探析 凌倩雯/3月(72-74)

支持教师学习的区域数字化平台应用实践与思考

石群雄 等/3月(75-77)

合作行动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赋能

——以北京市第四中学为例

马景林 翟建华 高杰/4月(64-67)

学科教师游学的内涵、行动逻辑及实践策略

高建成/4月(68-72)

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其改进建议 宋洪鹏/4月(73-77)

以校本研修助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王国辉/4月(78-79)

如何将研究课内容转化为论文 宋世云/5月(67-70)

案例研究: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有效路径

陈黎明/5月(71-74)

教师培训的本质及基本属性研究 郭平 等/6月(68-71)

从新手到骨干:一名乡镇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

廖勇/6月(72-76)

高中教师情绪劳动策略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周俊/7月(66-70)

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视域下的中小学名师资源

卢彦伶 等/7月(71-75)

小课题研究助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李汉泽/7月(76-77)

区域研修中促进教师有效参与的策略研究 张佳佳/8月(73-76)

基于目标、活动、评估一致性的教学诊断模式研究

徐琳 等/8月(77-80)

基于理实融合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路径研究

何文明 郑彩国/9月(68-71)

教师梯级团队建设一体化策略 宋世平/9月(72-74)

社会化阅读视阈下的教师专业阅读活动设计

——基于“云上精读”活动的个案研究

吕丹/9月(75-77)

在心中种下一颗优秀的种子

——给新任教师的建议

吴正宪 武维民/10月(71-74)

校本研修视角下新教师培养的实践探索

朱超颖/10月(75-78)

以开题为契机提升教研员科研素养 徐云知/10月(79-82)

发展性评价视域下教师课程能力评价体系的建构

——以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为例

张嘉/11月(67-70)

关怀理论视角下乡村教师网络培训问题及改进策略

李晓冉 等/11月(71-75)

构建教师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的实践探索 姚旺/11月(76-79)

“全景式”教师人生成长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李方红/12月(62-66)

以专业培训促进青年教师教学领导力提升

徐国辉 张金秀 /12月(67-70)

新锐教师

点燃教育的火把 赵栩斌/1月(78-80)

让学生在“玩”中有效学习 徐伟/2月(76-78)

让学生在“悦”读中成长 程春雨/3月(78-80)

用美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美术课堂 禹铭/4月(80-82)

语文:我与学生共建的“牧歌田园” 陈琳/5月(75-77)

让“生本教育”在课堂生根 胡秀兰/6月(77-79)

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吴俊伟 卢瑞/7月(78-80)

杨孟与她的智慧美育之路 程何/8月(81-83)

幸福是教育的“渐近线” 高会彬/9月(78-80)

以产品思维塑造教育生活 邢翰/10月(83-85)

做一名有温度的教师 池红/11月(80-82)

做一名懂心理学的语文老师 徐辉/12月(71-73)

学前教育

幼儿园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 虞永平/1月(81-85)

“生活化课程”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胡华/1月(86-89)

当前我国托育人员队伍建设的瓶颈与对策

洪秀敏 等/2月(79-83)

新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程、特点与展望

孙蔷蔷/2月(84-87)

通过有主题的游戏培养大班幼儿计划性的实践研究

褚潇 史昂/2月(88-91)

幼儿为本:园长专业标准的核心与关键 姜继为/3月(81-85)

紧扣“幼儿为本” 落实专业标准 范茜/3月(86-89)

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园本教研新实践 罗虹 陈洁/4月(83-86)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

傅萸/4月(87-89)

教师在游戏前对幼儿进行指导的质性研究

舒慧 等/5月(78-81)

幼儿园职前教师法律素养培育的问题与改进

申晓月 等/5月(82-85)

幼儿园教师培训亟待破解四大痛点

——基于80位幼儿园教师的座谈分析

洪秀敏 等/6月(80-83)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培训模式

——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

单欣欣 张争争/6月(84-87)

名园长视角下的学前教师专业发展 毛涵颖/6月(88-90)

构建基于儿童经验生长的教学问题“生态链”

——以大班科學活动“春天的鸟声”问题设计为例

肖芳/7月(81-84)

让“非遗文化”走进幼儿园 宋继军/7月(85-87)

乡镇中心幼儿园的作用与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刘占兰/8月(84-87)

组织行为学视域下农村学前教育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李小龙 等/8月(88-91)

关于幼儿教师情绪劳动问题的几点思考

——以河北省保定市青年路幼儿园为例

栗艺文 张春炬/8月(92-94)

幼儿园角色性主题游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于渊莘 张伟利/9月(81-84)

基于幼儿角色游戏的同伴交往能力研究

张欢欢 包万平/9月(85-88)

后疫情时代的幼儿园教师:专业角色的转型与专业权威的重建

易凌云/10月(86-89)

疫情期间家园共育的思与行 李玮/10月(90-93)

童谣融入幼儿活动的策略研究 蒋亚红/11月(83-8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戏剧的融合实践 李杰/11月(86-88)

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践探究

——以班本课程“船来船往”为例

高雁潇/12月(74-77)

基于积极评价构建有效家园共育的实践研究

李志芳/12月(78-81)

一校一品

傳承与变革:南宁市第三中学新时期发展探索与实践

周代许 等/1月(90-92)

发展核心素养 培养创新人才

——长春市实验中学3S校本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苗怀仪 张彤/1月(93-95)

“道德与法治+”校本德育实施体系的实践探索

金颖/2月(92-95)

课程德育的“善耕”路径 张苾菁/2月(96-99)

银川二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高小军/3月(90-91)

以项目式学习探索未来学校建设之路

罗晓航 等/3月(92-9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以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学校为例

杜云波/4月(90-92)

育美树人 成就不一样的你

——双榆树第一小学以美育人的教育实践与探索

勾爽/4月(93-95)

从在线教育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素养

——漳州外国语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李军洪 等/5月(86-89)

以“雅和文化”为底色的家校共育探索

张季梅 游宏雅/5月(90-93)

“松溪样本”课程教学转型路径探索 赵晓天/6月(91-94)

合作点燃彼此 教育灿烂人生

——济南高新区伯乐实验学校教育生态形成合集

刘志英/6月(95-98)

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构建多彩育人课堂

——重庆市珊瑚中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纪实

林莉 杨泽明/7月(88-90)

承西岐文化,做“正德教育”

——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西岐小学特色办学之路

陈任梓/7月(91-94)

兴义中学科研兴校的探索与实践

孙琼 郑小毛/8月(95-97)

在通用技术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以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为例

谭祝寿/8月(98-100)

为生命舒展,让个性飞扬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一体化办学和

全贯通培养的实践探索

徐向东/9月(89-91)

幼小衔接主题式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邹秋芳/9月(92-94)

一贯制学校小初衔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赵金龙 刘强民/9月(95-97)

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初高中主动衔接贯通培养

王璐 杨艾娜/9月(98-100)

在诗意中与儿童相遇

——农村小学开展诗意教育的实践探索

单哲波/10月(94-97)

PBL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以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为例

孙道明 等/10月(98-100)

凸显学校治理现代化重心与路径的校本实践

刘明成/11月(89-91)

以口述校史构课 以耕耘文化铸魂

——南宁市第四中学“耕耘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启示

黎毅 夏辉辉/11月(92-95)

穿越四季的师育篇章

——南阳市第九小学校教师人文素养提升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李彦虎 等/11月(96-99)

沁润教育让师生灵动成长 金焕芝/12月(82-85)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与探索 侯清珺 马静/12月(86-87)

探索与回声

无画之处皆成妙境

——英语“留白”教学反思

陈迪/1月(96-98)

以教学民主发展创新素养 郭玉竹/1月(99-100)

借助游戏活动打造低年级英语高效课堂 夏越/1月(101-102)

以责任教育丰富爱国教育内涵

——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国防教育概览

张连奇 刘大连/1月(103-104)

考察探究类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思路 马越/1月(105-107)

“导学融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刘鎏/1月(108-109)

以德为先,培养红色接班人 何景耀/1月(110-111)

理想的课堂悄悄生成 李玮 傅秋月 常芳/1月(112-113)

以提高习作教学质量为目的的课题研究实践

张万俊/1月(114-115)

构建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推动科学思维发展 贺建/2月(100-102)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主题引领 课外探究”教学模式探讨

龙永忠/2月(103-104)

借助英语原版阅读,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思维品质

关欣/2月(105-106)

小学一年级“乐学”体育课堂的构建 黄茜茜/2月(107-108)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邓秀荫/2月(109-110)

“研学后教”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郭慧芬/2月(111-112)

以科学与工程实践活动促进科学本质教育

孙兆前/2月(113-115)

校外课程改革初探

——以北京市西城区少年宫的课程建设为例

王小慧/2月(116-117)

情理化学

——我的教学思想

彭文欢/3月(96-98)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郑军/3月(99-100)

技术赋能,薄弱学校变道超车 李宏伟 张莎莎/3月(101-103)

实验教研员工作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赵红军/3月(104-10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高相坛/3月(106-107)

中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的自我培养 董锡芳/3月(108-109)

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燕莹/3月(110-111)

班主任工作有效开展的创新实践 史印涛/3月(112-113)

文本解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张健 杨丽/3月(114-115)

以表现性评价促进素养导向教学的初步实践

李芳 刘乐/3月(116-118)

适成长之性,成幸福之人

——东莞市第一中学“5H校本幸福教育”实践

熊盛才 彭琪安/4月(96-97)

为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对学校教育的反思

曾庆/4月(98-99)

课内外阅读整合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以《少年闰土》教学为例

赵玲宇/4月(100-101)

怎样引导教师做课题研究 陶灿功/4月(102-103)

依托《美术学习手册》的速写教学研究 邵然/4月(104-106)

关于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几点思考 陈硕/4月(107-108)

浅议提高幼儿健康体能水平策略 赵英/4月(109-110)

运用班级活动营造班级特色的实践策略 赵臻/4月(111-112)

运用信息技术激活初中物理课堂 吕小民/4月(113-114)

幼儿园传承剪纸艺术实现特色育人的实践思考

楼娇青/4月(115-116)

高中思政课“唤思教学”的探索 黄怡婧/5月(94-96)

情致语文:术道结合,文道统一 尹軍成/5月(97-98)

实现语文分级阅读,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 苏小丽/5月(99-100)

大数据时代“场景阅读”范式的构建 陈雁/5月(101-102)

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解决教室职业倦怠 赵薇/5月(103-104)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研究

曾志伟/5月(105-106)

锚图辅学支持下的学习方式变革 祁华忠/5月(107-108)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李刚/5月(109-111)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田洪省/5月(112-113)

香港STEM教育对中学生物教学的启示 李遂梅/5月(114-116)

以文化人 文化语文 胡兴桥/6月(99-100)

造化育英才:学生发展的指导 李之宁/6月(101-102)

微课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以小学语文高年级段人物描写类习作为例

黎素玲/6月(103-104)

“美好教育”样本区:集团化办学再出发的杭州新行动

俞晓东 戚小丹/6月(105-107)

学习资源包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创新应用

曾志伟/6月(108-109)

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倾听”策略 钱艳玲/6月(110-111)

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改进 韩燕舞/6月(112-113)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高三化学教学实践

何大明 覃桂宁/6月(114-116)

通达人情事理 追求至臻境界

——对于中学历史课程价值的思考

陈岸春/7月(95-97)

构建“为思维而教”的物理课堂 夏良英/7月(98-99)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教学+活动”项目式设计的探索

李定宇/7月(100-102)

浸润“中国心” 培育“文化根”

——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若水德育”实践研究

丁凤良/7月(103-105)

“学习活动有效性”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与实践

付绘/7月(106-107)

初中英语“模块教学”微课程开发与应用

施玉娟 徐莹/7月(108-109)

以智慧课堂助推美术教师专业成长 张志良/7月(110-112)

“育·树”生态课堂“问题引领”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刘庆新/7月(113-115)

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林秋玉/7月(116-117)

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柯怀英/7月(118-119)

实施多元化管理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靳喆/7月(120-121)

源深行远育全人 聂育松/8月(101-102)

头雁引领,人人卓越

——雁行教育思想的凝练

许树然/8月(103-104)

基础教育领域有效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之探微

李祥吉/8月(105-106)

构建“共同体” 提升“专业力”

——双榆树第一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与提升实践研究

王岩/8月(107-108)

人才画像

——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航标

黄芳/8月(109-110)

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

——以物理教学为例

于全敏/8月(111-112)

“体验式”数学教学联通“体验”与“经验”

张亚杰 任莉/8月(113-115)

基于深度学习的PBL疫情课程 胡婧婷 刘远桥/8月(116-117)

心乐教育的思想内涵与实践探析 游海燕/9月(101-102)

课堂即探究 谢树亮/9月(103-1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张智勇/9月(105-106)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語文课程整合研究 付中官/9月(107-108)

关注学科深度的体育“1+X教学”实践探索

林道志/9月(109-110)

去伪存真,从心而发

——语文教学的“教什么”和“怎么教”

姜春春/9月(111-112)

任务平台建构下的初中英语对话教学策略

党永升/9月(113-114)

融“创”于艺 育“新”于美

——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创新思维”培养与实践研究

杨晔/9月(115-117)

基于试题诊断的高三数学教学实践 王世朋/9月(118-120)

课堂生成性资源之探究与思考

——以“古人计数”一课为例

胡玉平/10月(101-102)

从建构主义视角透视区域活动中个别化学习的策略

刘娟/10月(103-104)

深度建构数学概念的实践与研究

——以小学数学中高段概念教学课为例

马志浩/10月(105-106)

疫情背景下高三年级线上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王海鸿 等/10月(107-108)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学情诊断分析 王世朋 张楠/10月(109-111)

翻转课堂在试卷讲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程旭/10月(112-114)

与“乐”相伴,与“演”相随,与“美”同行

——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校园音乐剧”实践研究

马钰/10月(115-116)

面向全体 特色引领 强健身心

——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育体树人”实践研究

高阳/10月(117-118)

高中英语语法填空题分析

——以浙江省高考题为例

刘姝杰/10月(119-120)

教师校本研修实践研究 张刚 等/11月(100-101)

从静态评价走向动态分析:探索幼儿发展评价新模式

薛蔚/11月(102-104)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与写作的应用

颜利斌/11月(105-106)

对高中英语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问题的思考

段燕/11月(107-108)

基于个性化学习的智慧课堂研究 张华礼/11月(109-110)

大规模线上教学的模式分析及实施建议

田钰 詹玉婷/11月(111-113)

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四个要素与四个对话

郑建英/11月(114-115)

论教育家型园长的自我修炼 张春炬 李芳/11月(116-117)

幼儿园生态教育特色联盟建设的思考 钟小芳/12月(88-89)

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小学中段学生阅读水平的实践研究

翁月芳/12月(90-92)

探寻名师工作室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发展路径

李秀华/12月(93-94)

班级生活的价值观念与实践策略 乔宏时/12月(95-97)

未来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黄远 刘翥远/12月(98-100)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考数学命题创新探究

——以情境创新为例

孔令润 等/12月(101-103)

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应与情感教育同步

马良/12月(104-106)

博览与叙事

博览

信息技术与外语融合

——日本基础教育的新方向

张晨/1月(116-119)

英国学校支持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举措与借鉴

秦鑫鑫/4月(117-120)

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制度探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罗朝猛 张洁/5月(117-120)

日本教育惩戒制度探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张洁 罗朝猛/6月(117-120)

读书

从“合格”走向“卓越”:乡村教师培养路径探索

——评《乡村卓越教师的培养》

袁桂林/1月(120-121)

走进教育的真相

——读《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

向其坤/2月(118-120)

俞正强读《学记》(一) 俞正强/3月(119-122)

俞正强读《学记》(二) 俞正强/4月(121-124)

俞正强读《学记》(三) 俞正强/5月(121-125)

俞正强读《学记》(四) 俞正强/6月(121-124)

俞正强读《学记》(五) 俞正强/7月(122-126)

成长与突围

——读《陈雨亭与学校整体改革》

陈自鹏/8月(120-122)

寻找一种打开生命的方式

——读熊芳芳《语文不过如此》

张彬彬/9月(123-126)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田朋朋/11月(120-122)

日本教育的“优”与“忧”

——读《解锁日本屡获“诺奖”的教育密码》

吴燕雁/12月(109-111)

叙事

仓鼠风波 张道明/1月(122-123)

我的从教之路

——张永杰老师口述史

樊晓旭/1月(124-127)

老师,感谢您的不伤害 黄宗跃/2月(121-122)

积极的人性假设与学校心理辅导 韩思阳/2月(123-124)

守望乡村教育三十五载

——龚海燕老师口述史

冯璨/2月(125-128)

专业更新与生命常青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教育人生的启示与影响

李百艳/3月(123-125)

崇教爱人,教育一生

——邹平禄老师口述史

郭潇/3月(126-128)

风雨教师路,坎坷人生行

——李有常老师口述史

胡艺曦/4月(125-128)

晓庄师范学校的“永久派”教师

——周全英老师口述史

胡艳等/5月(126-128)

十五年宝贵的知青岁月

——刘如英老师口述史

刘梦婷/6月(125-128)

怀念老同学老战友陶卫同志 顾明远/7月(127-128)

鲁洁先生的三次“鞠躬” 赵志毅/8月(123-124)

我与复式教学的故事

——孙冬梅老师口述史

张莉莉 宋佳欣/8月(125-128)

六月的记忆 向其坤/9月(127-128)

不吝坦诚骨感现状 呼唤关注“真正的”专业发展

——潘春芬老师口述史

王雪薇/10月(126-128)

一位体育老师的支教情怀 张军/11月(123-124)

用行动践行教育理想

——焦金莲老师口述史

殷雅丽/11月(125-128)

看见学生 郭丽萍/12月(112-114)

乡村语文教师王加玲口述史 王艺婷/12月(115-118)

顧明远与北师大

在老师大的生活 顾明远/8月(118-119)

在师大新校初上讲台 顾明远/9月(121-122)

我在师大附中 顾明远/10月(121-122)

我国第一本外国教育杂志 顾明远/11月(118-119)

学工学农劳动锻炼 顾明远/12月(107-108)

艺术

教师成长:请置顶“为什么不”

——影片《嗝嗝老师》的教育启示

童义清/10月(123-12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投资银行论文范文下一篇:幼师音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