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编录的一般要求

2022-08-28

第一篇:地质编录的一般要求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要求

钻孔岩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工作

一、岩芯鉴定

岩芯的岩性、回次进尺井深、换层井深、岩石名称,结构构造、矿物成分、颜色等应与地质编录一致。

二、岩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内容及方法

1、详细观测记录描述裂隙与岩芯的轴夹角、裂隙宽度、充填程度,充填物成分、地下水活动形迹,裂隙面的粗糙程度、有无擦痕等。

2、对岩芯上孔洞与裂隙的描述:孔洞的大小、形状,孔洞之间的连通情况,洞壁上有何种沉淀物,孔洞的成因、裂隙的宽度、裂隙的充填物、充填程度;是否见褐铁矿薄膜。统计线裂隙率,测量裂隙与岩芯的轴夹角。尤其对矿层顶底板的裂隙发育情况要注意观察。

裂隙统计可采用线裂隙率法,即

线裂隙频率(条/m)=该段岩芯长(m) 该段岩芯裂隙条数(条)

注意避免破裂岩芯的重复统计,并重点描述宽大裂隙。

3、泥化层的描述:泥化层的层位、物质成份、厚度、轴夹角等。

4、详细观测记录描述岩芯上出现的溶孔、溶洞的大小、溶蚀深度、个数。

5、风化情况

强风化带:岩芯全部退色、易碎,大部分母岩结构被破坏,多数矿物粘土化,裂隙面上地下水活动行迹明显,如沉淀物、水垢等,岩芯多呈碎屑状、角砾状、渗土状、砂状、粉状。强风化带工程地质条件不稳定,易发生崩塌。

弱风化带:岩石部分退色,或颜色变浅,母岩结构基本清晰可见,岩芯易机械破碎,多呈块状,少量碎块状、柱状。相对强风化带来说工程地质条件比较稳定,同时也是潜水含水层的底板。

6、岩芯块度、形状划分

长柱状(指长度>20cm的岩芯);短柱状10~20cm;大块状10~5cm;碎块状5~2cm;碎屑状<2cm。

7、检查机台上的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本,记录的次数是否符合要求、内容是否齐全。如果发现水位的升降情况较大,要立刻对照相应部位的岩芯情况,确定含水层的位置及其厚度。如发现有钻具自动陷落的记录,则可能有溶洞。

8、检查机台上观测水位的测绳,标记是否清楚、悬挂测钟的地方,标记是否为零。

9、终孔后24小时编录人员要亲自观测静止水位,并作好记录。

10、终孔后要下达封孔设计书,孔内封孔部位可设计在接近矿层顶板处,在矿层顶板的上部选择岩芯完整的部位进行封孔。因为岩芯破碎的部位,木塞安置不稳,不能满足封孔要求。封孔的长度5-10米。封孔设计书要写清楚,水泥标号425号以上,要用水泵将水泥浆送入到设计部位,严禁从孔口倒入。孔口封闭2-3米。在孔口的中心点用钢条做好孔口标记。如果矿层的底板也有含水层,矿层的底板也要封闭,以阻止地下水通过钻孔对矿床充水为原则。

第二篇:地质编录小结及其提交的野外原始资料

一、实测剖面

(一)、实测剖面小结内容

1、前言

叙述目的;剖面线位置、方向、坐标、测量方法;工作起止时间、工作单位、主要工作 人员;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工程工作量、标本及样品数量等。

2、地质成果

1)、区域地质:简述测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地层、岩浆岩构造及矿产特征。

2)、地层:依地层年代由新至老对剖面进行分层叙述。每一时代中地层可按地层组合单 位叙述其组合特征,再按不同岩性分层或填图单元详述岩性特征、接触关系,特别是不整合 接触或断层接触关系及标志层特征和分层的识别标志。

3)、岩浆岩:岩浆岩形态、产状、岩性(岩相)组合、穿插关系、接触蚀变类型及矿化 情况。

4)、构造:包括断裂及褶皱,分别描述其类型、性质、规模、形态、产状、对地层或矿 层破坏,以及控矿特征等。

5)、矿产:含矿层、矿体及矿化线索应作详细叙述。

6)、新发现、新进展及新认识。

3、存在问题及建议

注:编写剖面小结时,不同矿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剖面小结的内容作适当调整。

(二)、实测剖面应提交下列资料

a)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

b)标本、样品登记表

c)实测地质剖面图

d)综合地层-岩矿体柱状图

e)音像记录表

f) 岩矿石标本、样品及送样单

g)鉴定及测试成果

h)实测剖面小结

二、地质填图

(一)地质填图工作总结内容

a)概况:目的任务,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以往地质工作评述(主要成果及存在问题), 完成实物工作量;

b)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c)矿区地质:地层、构造、变质岩、岩浆岩、矿床;

d)结语:主要成果、存在问题、下步工作意见

(二)地质填图应提交的资料

b)音像记录表

c)标本登记表

d)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e)实际材料图

f) 岩矿石标本(实物)及送样单

g)鉴定及测试成果

h)地质图(反映填图阶段成果

三、 探槽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a)音像记录表

b)槽、井、坑探工程基点基线记录表

c)槽、井、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

d)槽、井、坑探工程采样记录表及送样单

e)标本登记表

f)岩矿石标本

g)鉴定及测试成果

h)探槽素描图

四、探井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a)音像记录表

b)槽、井、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

c)槽、井、坑探工程采样登记表、送样单

d)标本登记表

e)岩矿石标本

f)鉴定及测试成果

g)园井素描图

h)浅井素描图

五、坑道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a)音像记录表

b)坑道、钻孔施工概况表

c)槽、井、坑探工程基点基线记录表

d)槽、井、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

e)槽、井、坑探工程采样记录表、送样单

f)标本登记表

g)岩矿石标本

h)鉴定及测试成果i)坑道素描图

j)坑道编录小结

六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a)音像记录表

b)坑道、钻孔概况表

c)孔深校正及弯曲度测量记录表

e)钻孔采样登记表(见附录 B 表 B.13)

f)标本登记表(见附录 B 表 B.18)

g)鉴定及测试成果

h)钻孔柱状图

i)岩矿心音像记录载体

j)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小结k)钻孔质量验收报告(见附录 B 表 B.14) l)孔位坐标定测成果

七、采样应提交的资料

a)槽、井、坑探采样及分析结果登记表

b)矿区岩(矿)石小体重采样登记表

c)矿区岩(矿)石大体重采样登记表

d)标本登记表(光、薄片登记表)

e)岩石化学采样登记表

f)各类样品送样单

八、工程测量应提交的资料

a)矿区工程测量设计书

b)各项工程测量外业观测资料和内业计算资料

c)各项工程的相关图件

d)控制点、工程点成果表

e)矿区地勘工程测量技术总结

f)矿区测量资料检查验收报告

g)作业仪器检验报告

h)光盘(内容应包括上述7项)

第三篇:钻孔地质编录细则

一、目的、布设原则

钻孔施工目的是为查明地表矿(化)体的产状、形态、厚度、矿石组合及品位等地质特征向深部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控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远景,并为储量计算提供依据。其部署本着由已知到未知,由浅部向深部,对地表出露较好、具有一定规模,且对应有明显激电异常的矿(化)体首先部署此项工作。

本细则根据《地质矿产勘查标准汇编》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汇编》并结合以往钻探工作综合编写。

二、开孔前的准备工作

1.编录人员首先应认真学习设计,明确所要施工钻孔的目的、任务及对钻孔的各项要求,熟悉已有地质资料,了解钻孔施工处的地层、构造、矿化蚀变等地质情况,为编录工作打下基础,并认真编制和填写设计勘探线剖面图、《钻孔地质技术设计书(设计柱状图)》。

2.钻孔开钻前,技术负责及编录技术员要提前10 —15天到实地根据钻孔设计的孔位用罗盘和皮尺结合GPS、工程后方交汇或者地形图确定钻孔定位。布孔后孔位用木桩作标记,木桩上用油漆标注钻孔号,以便机台及时平整机场。孔位后不得擅自移动,在平整机场后再次用后方交汇法验证孔口位置,确保孔位未移动。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向机台下达《钻孔定位通知书》。格式见表2。

3.机台将钻塔、钻机安装完毕,技术负责及编录技术员要到现场进行安装验收。验收项目主要有:钻孔位置是否移动、检查和校正钻孔水平程度(罗盘测量)、钻孔立轴、钻孔天顶角及岩心收集装置(岩心箱,岩心牌等)。验收合格后,签发《钻孔安装验收书》。

4.钻孔安装验收合格后,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填发《钻孔开孔通知书》,并应向施工人员详细介绍钻孔施工目的,地质情况及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严格保证钻孔质量,确保六大指标的实施。岩心的清洗整理至编号等一整套工作应由钻机各班记录员承担。

三、钻孔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求

1.岩心管理

(1)岩(矿)心排放入箱

岩(矿)心经整理后,按先后次序排好(最后取出的岩(矿)心先装,最早取出来的岩(矿)心后装),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一排排放入岩心箱中。

(2)岩(矿)心编号

岩(矿)心放入岩心箱后,对长度大于5厘米和虽小于5厘米但较完整的岩(矿)心用油漆进行编号,如:4,其中整数“4”表示提取岩(矿)心的回次是第四回次;分母“3”表示本回次提取岩(矿)心的总块数是3块;分子“2”表示岩(矿)心为本回次中的第二块。

(3)岩心牌

在每回次提取的最下一块岩(矿)心和下一回次第一块岩(矿)心之间,放置一块用铅笔填写的岩心牌,以隔开两次提取的岩(矿)心。没有取得岩(矿)心的回次也要填写岩心牌,并在岩心牌上注明,岩心牌用2H-4H铅笔填写,岩心牌见表3。

(4)岩心箱编号

岩心箱装满后,用油漆在每一箱的侧壁注明:矿区名称,钻孔编号,起止孔深,起止岩(矿)心编号及岩心箱顺序号,最后一箱要写上“终孔”二字。

(5)岩心长度丈量

编录前应先对岩(矿)心进行丈量:测量岩(矿)心的长度时,不论岩(矿)心磨损程度如何,都应将各段紧密连接,放平丈量。若发现岩(矿)心有人为拉长现象,则应重新测量,并通知当班记录员修正。采出的岩(矿)心,如果有沿纵柱劈裂为两块或数块的现象,就应先检查各块是否属于同一圆柱体,然后再连接丈量。

2.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

(1).回次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

回次岩(矿)心采取率=本回次提取的岩心总长/本回次进尺数×100%

若回次岩心采取率超过100%,即岩心总长大于回次进尺时,一般皆为残留岩心所引起。其处理方法是:进尺数不变,修改岩心实长数字,将回次岩心采取率超过100%的部分(即岩心实长比回次进尺多出的部分),依次往上一回次推。若上一回次的岩心实长由于加上推上来的岩心长比进尺数大,回次岩心采取率又超过100%时,继续往上推,一般只能往上推三个回次,如果回次岩心采取率仍大于100%时,则通知机长或当班班长查明原因。

(2).分层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

分层岩(矿)心=分层各回次取出的岩心总长/(分层下界孔深-分层上界孔深)×100%。岩心采取率全孔大于70%,矿层及顶底板围岩5米内采取率大于80%。

(3).换层孔深计算方法

一个回次内换层有下列两种情况:①.本回次换层位置小于岩心长度的50%时:a 无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本回次上层岩心长/本回次采取率;b有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上回次孔深-上回次残留岩心长+本回次上层岩心长/本回次岩心采取率;②.本回次换层位置大于岩心长度的50%时:a 无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本回次终止孔深-本回次下层岩心长/本回次采取率;b有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本回次孔深-本回次残留岩心长-本回次下层岩心长/本回次岩心采取率。

两个回次内换层: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上回次残留岩心长/上回次岩心采取率。 空回次内换层: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空回次进尺的二分之一(是否二分之一,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钻孔天顶角、方位角测量及要求

钻孔天顶角、方位角一般要求斜孔每钻进50米,直孔每钻进100米测量一次钻孔天顶角和方位角(当天顶角弯曲超过5度时,测斜间距应按斜孔对待)。钻孔换径或见主矿体时,均应加测天顶角和方位角。天顶角弯曲每百米要求:直孔不超过2度,斜孔不超过3度。

4.钻孔孔深测量及要求

孔深验证每钻进100米或见主矿层、重要标志层、下套管前和终孔后均需用钢卷尺丈量钻具,验证孔深。孔深校正最大允许误差为千分之一,超出允许误差时,查找原因并及时清除。

5.简易水文观测及要求

简易水文观测包括孔内静止水位,冲洗液消耗量,涌水位置、涌水量及水头高度,漏失位置和漏失量等。视具体情况(涌水、漏水、坍塌、缩径、溶洞等)与分队技术负责协商向机台提出简易水文观测的具体内容。

6.原始班报表记录及要求

机台原始班报表应由专人负责,必须按报表的内容和要求逐项填写,准确计算孔深,详细填写简易水文观测及钻进技术参数。若发生事故时则应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经过、处理方法、处理步骤及效果等。记录必须做到及时、准确、详细和整洁,并如实反映情况。原始班报表在终孔后汇定成册,归档存查。

7.技术负责、地质组长应及时到现场检查钻孔施工情况及孔内见矿情况等。

8.钻孔终孔

(1)依据钻孔施工目的和所获地质资料,编录技术员提出终孔意见,经技术负责研究,批准后才可终孔。重要钻孔要报大队总工审批后方可终孔。

(2)终孔要考虑到矿层底板标志是否存在,含矿层位是否穿过标志层。过矿孔深要大于夹石剔除厚度。

(3)下达测井通知书。

(4)终孔通知:钻孔终止施工前,如已达到设计目的,所获地质资料齐全,数据无误,编录技术员可填写终孔通知书,经分队技术负责批准,钻孔终止施工。

(5)凡要封闭的钻孔,机台应按要求认真执行。封孔后要埋设孔口标志,一般采用标号不小于325#水泥封孔,孔口立木桩标志桩并注记矿区名称、勘探线号、孔号、孔深、开孔日期、终孔日期、施工单位等,木桩标志桩要掩埋牢固,孔口1平方米范围内用水泥封孔,以防地表水流入孔内。

9.钻探工程测量定位:待测区全部钻孔施工结束后,用仪器测量钻探工程坐标定位。

10.钻探工程施工过程中,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向技术负责或施工单位反馈工程质量问题。

三、钻孔地质编录

1.编录前的检查工作

钻孔编录必须随施工在现场进行,对钻孔质量进行监督,有关情况随时向技术负责人汇报。认真检查班报表及各种记录、岩心的清洗整理编号及存放情况等一整套工作,要准确无误,如发现错误应及时和向本台机长或组长提出修改。及时检查机台是否按有关规定进行简易水文观测、孔深测量、钻孔弯曲度测量工作,超差时应及时向上级汇报妥善处理。预见矿层时要及时向机台提供“见矿通知书”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钻探质量。

岩(矿)心丈量后,核对各种原始和计算数据,确认各数据值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岩(矿)心描述。

对每一段岩(矿)心均应进行详细观察描述。为了避免重复,一般按不同岩性、不同矿层或矿石类型进行分层记录,逐项填入地质记录表中。厚大的单一岩(矿)层必须进行系统观察,以免遗漏地质现象,但可隔几个回次描述一次。

2.岩(矿)心描述内容:

(1)岩(矿)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化特征、蚀变现象、构造破碎情况及次生变化等。

(2)测量岩心标志面(层面、片理面、断裂面、接触界线等)与岩心轴夹角。

(3)岩层、矿化、蚀变在小范围内有所变化时应丈量出具体深度并注明。

(4)选择有地质意义且具有代表性的岩(矿)心,作大比例尺素描图,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5)钻孔内岩性分层时应注明上下两层岩石的接触关系。如渐变关系、侵入关系等。

记录内容要求繁简适度,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对矿心及顶底板,矿化蚀变带和构造部位等应详细描述。

3.样品采集

随着工程进展,及时划样、采样。要求各种样品均具有代表性。采样小组应实地检查、现场核对岩(矿)心。采样前应布样、填写分样牌、计算样品孔深,切忌混样及样品串号。 样品采集后,地质组长或技术负责应及时对所采样品质量进行检查,并填写质量检查卡。 采集样品有化学样、光谱样、物相分析样、岩矿鉴定样、小体重样等。

(1)化学样

目的是通过对样品的化学分析,了解矿石中金属矿物的含量,查明矿石质量,确定矿体与夹石、围岩的界线,并作为储量计算的主要依据。

化学样选取在矿化较好地段,矿体顶底板各采取一到两个化学样。样长一般为2米,最短不小于1米。每层最后一个样长>1米时单独取样,<1米时与前样合并,并合理分为两个样,使每个样长不小于1米。确定矿心采样间隔,将该采样间隔内的矿心编号记录下来,以便进行采样。当一块矿心包括不同矿石,需分别采样时,应尽量设法在换层处打开,分别编号,只有小于允许夹层厚度之夹层,才不需打开。化学样用劈心法采取,样重3-5千克(体积×体重×允许最小采取率≤样重≤体积×体重),其代号为H。

化学样用二分之一劈心法取样:沿矿心长轴劈成两半,一半送实验室,一半保留,保留的矿心用油漆写上原编号,按顺序保存于岩心箱中。劈心时应注意主要标志面的倾斜方向,并考虑到矿化强弱分布情况,以免两半矿心金属矿物的含量不均,引起品位误差。

(2)光谱样

目的是了解岩心的元素组合、含量和地球化学特征,确定矿化及异常段分布范围,指导找矿工作。

未采化学样的岩心全孔采集光谱样。光谱样用连续拣块法采取,样品重量不小于150克,其代号为GP。

(3)物相分析样

目的是划分矿石自然类型,确定矿体中氧化矿石、混合矿石和原生矿石的界线。

物相分析样要用化学分析样中的副样中选送,送样要及时,以免样品变质,影响分析质量。其代号为WX。

(4)岩矿鉴定样

目的是研究岩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共生组合、交切关系及变质蚀变现象等,确定岩矿石名称,为研究成矿条件、矿石质量提供依据。

采集有代表性的岩石和矿石,岩石一般作薄片鉴定,矿石作光、薄片鉴定。每件样品均采集正副样,正样送实验室鉴定,副样留分队对比研究。薄片样代号为b, 光片样代号为g。

(5)小体重样:

目的是测定矿石单位体积的重量,为储量计算提供依据。

样品应按矿石类型和品级分别采取,并照顾到品位和分布的代表性。要求主要类型小体重样20—30个。在岩矿心上采取小体重样,样品长一般为5厘米。其代号为XT。

4.勘探线剖面图、设计柱状图

根据钻孔施工中的地质情况和钻孔弯曲度的资料随时制作勘探线剖面草图,以指导找矿工作。

5.小结

钻孔完工后,应编写钻孔地质编录小结,其内容如下:

(1)目的任务及施工结果

(2)钻孔质量评述

(3)孔内地质情况

(4)存在的问题及认识

其中孔内情况应着重描述,如:岩性分层情况,地质矿产特征、矿化蚀变特征及二者的关系和矿床类型等。

6.综合记录

在各种化验结果和岩矿鉴定结果到齐后,及时编写钻孔综合记录。综合记录应在原始记录的基础上编写。其内容要求精练,主要包括:岩(矿)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化蚀变、岩心标志面与岩心轴夹角(锐角)等。

随着钻孔施工的进展,依据原始编录资料编制必要的图表,进行修正、补充归纳。

五、室内整理

1.随着钻孔施工编录进展,及时整理野外编录资料,(含标本、样品)

2.绘制勘探线剖面图、柱状图

根据大队统一格式和图例编制勘探线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勘探线比例尺一般为1:1000,柱状图比例尺一般为1:200-1:500,为缩短长度,厚大无矿化岩层可用缩减法表示(缩减层单层总长不得小于5厘米)。

要求内容齐全、图面整洁、字迹清晰、花纹美观;分层界线和各种数据准确,与文字记录有

关内容和数据相符。

3.收到各类实验结果后,及时完成样品登记,并相应填入柱状图和注记、补正文记录。

4.文、图和数据等要求整饰着墨,终孔后及时提交有关原始资料和有关的附属表格及钻孔质量验收报告。

六、检查情况

钻孔完工后原始地质编录进行自检、互检,分队技术负责定期检查并填写质量检查卡。

1.自检

要求编录技术员对各项资料进行100%自检,检查内容有当天的原始记录、所采集的样品及图件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应作阶段性检查,全面检查本阶段各项工作内容。

2.互检

地质组长及时对编录过程中形成的各项资料进行100%互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分队技术负责定期抽查

分队技术负责要分阶段对各组资料进行抽查,抽查率为30-50%,实地抽查率为20%,发现问题应督促编者及时修改。

七.提交资料

1.钻孔原始记录;

2.钻孔综合记录;

3.钻孔柱状图;

4.各种采样登记表;

5.各种分析鉴定报告;

6.岩矿心、标本等实物资料和照片;

7.钻探编录工作总结;

8.“三级”质量检查记录。

八.编录中遇到问题的处理方法

为确保高效优质全面完成任务,在该细则中还要强调遇到下述问题的一些处理办法

1.任务变更

单孔施工中,因地质情况与预想不同或其他原因,需部分改变原设计时,编录人员应及时提出变更任务意见,经分队技术负责批准,发出变更任务通知书。

2.孔深校正超差

孔深如超出允许误差,必须重新测量,寻找原因,及时进行校正。孔深校正超差,可在最后五个回次内配赋,若测量段内有矿层(体)时,则应按分层厚度加权配赋。

3.补采岩矿心

打孔目的在找矿,为防止“丢矿”,必须重视岩矿心采取率。

当矿体(层)或顶底板岩心采取率达不到设计规定时,编录人员应及时填写补采岩矿心通知书,经分队技术负责批准下达由机台执行。

第四篇:钻探地质编录(word)

钻探地质编录

钻探工程是地质普查、详查、勘探的主要手段,钻探地质编录内容包括:

1、钻孔施工前、钻孔施工后、终孔的地质技术管理工作;

2、钻孔岩矿心地质编录;

3、岩矿心管理和处理工作。

一、 钻孔施工前、钻孔施工后、终孔的地质技术管理工作

(一)、开孔前的准备工作

1.编录人员首先应认真学习设计,明确所要施工钻孔的目的、任务及对钻孔的各项要求,熟悉已有地质资料,了解钻孔施工处的地层、构造、矿化蚀变等地质情况,为编录工作打下基础,并认真编制和填写设计勘探线剖面图、《钻孔地质技术设计书(设计柱状图)》。

2.钻孔开钻前,技术负责及编录技术员要提前10­—15天到实地根据钻孔设计的孔位用罗盘和皮尺结合GPS、工程后方交汇或者地形图确定钻孔定位。布孔后孔位用木桩作标记,木桩上用油漆标注钻孔号,以便机台及时平整机场。钻孔定位后不得擅自移动,在平整机场后再次用后方交汇法验证孔口位置,确保孔位未移动。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向机台下达《钻孔定位通知书》,格式见表2。

3.机台将钻塔、钻机安装完毕,技术负责及编录技术员要到现场进行安装验收。验收项目主要有:钻孔位置是否移动、检查和校正钻机水平程度(罗盘测量)、钻机立轴、钻孔天顶角及岩心收集装置(岩心箱,岩心牌等)。验收合格后,签发《钻孔安装验收书》。

4.钻孔安装验收合格后,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填发《钻孔开孔通知书》,并应向施工人员详细介绍钻孔施工目的,地质情况及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严格保证钻孔质量,确保六大指标的实施。岩心的清洗整理及编号等一整套工作应由钻机各班记录员承担。

(二)、钻孔施工后的地质技术管理工作 1.岩心管理

(1)岩(矿)心排放入箱

岩(矿)心经整理后,按先后次序排好(最后取出的岩(矿)心先装,最早取出来的岩(矿)心后装),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一排排放入岩心箱中。

(2)岩(矿)心编号

岩(矿)心放入岩心箱后,对长度大于5厘米和虽小于5厘米但较完整的岩(矿)心用油漆进行编号,如:4

,其中整数“4”表示提取岩(矿)心的回次是第四回次;分母“3”表示本回次提取岩(矿)心的总块数是3块;分子“2”表示岩(矿)心为本回次中的第二块。

(3)岩心牌

在每回次提取的最下一块岩(矿)心和下一回次第一块岩(矿)心之间,放置一块用铅笔填写的岩心牌,以隔开两次提取的岩(矿)心。没有取得岩(矿)心的回次也要填写岩心牌,并在岩心牌上注明,岩心牌用2H-4H铅笔填写,岩心牌见表3。

(4)岩心箱编号

岩心箱装满后,用油漆在每一箱的侧壁注明:矿区名称,钻孔编号,起止孔深,起止岩(矿)心编号及岩心箱顺序号,最后一箱要写上“终孔”二字。 (5)岩心长度丈量

编录前应先对岩(矿)心进行丈量:测量岩(矿)心的长度时,不论岩(矿)心磨损程度如何,都应将各段紧密连接,放平丈量。若发现岩(矿)心有人为拉长现象,则应重新测量,并通知当班记录员修正。采出的岩(矿)心,如果有沿纵柱劈裂为两块或数块的现象,就应先检查各块是否属于同一圆柱体,然后再连接丈量。

(6)、岩矿心拍照

在检查、整理岩矿心后,应将每箱岩矿心依次用数码相机拍照存档。

2.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

(1).回次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

回次岩(矿)心采取率=本回次提取的岩心总长/本回次进尺数×100%,若回次岩心采取率超过100%,即岩心总长大于回次进尺时,一般皆为残留岩心所引起。其处理方法是:进尺数不变,修改岩心实长数字,将回次岩心采取率超过100%的部分(即岩心实长比回次进尺多出的部分),依次往上一回次推。若上一回次的岩心实长由于加上推上来的岩心长比进尺数大,回次岩心采取率又超过100%时,继续往上推,一般只能往上推三个回次,如果回次岩心采取率仍大于100%时,则通知机长或当班班长查明原因。

(2).分层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

分层岩(矿)心采取率=分层各回次取出的岩心总长/(分层下界孔深-分层上界孔深)×100%。岩心采取率全孔大于70%,矿层及顶底板围岩5米内采取率大于80%。 (3).换层孔深计算方法 一个回次内换层有下列两种情况:

①.本回次换层位置小于岩心长度的50%时:a 无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本回次上层岩心长/本回次采取率;b有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上回次孔深-上回次残留岩心长+本回次上层岩心长/本回次岩心采取率;

②.本回次换层位置大于岩心长度的50%时:a 无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本回次终止孔深-本回次下层岩心长/本回次采取率;b有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本回次孔深-本回次残留岩心长-本回次下层岩心长/本回次岩心采取率。

两个回次间换层: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上回次残留岩心长/上回次岩心采取率。

空回次内换层: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空回次进尺的二分之一(是否二分之一,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钻孔天顶角、方位角测量及要求

钻孔天顶角、方位角一般要求斜孔每钻进50米,直孔每钻进100米测量一次钻孔天顶角和方位角(当天顶角弯曲超过5度时,测斜间距应按斜孔对待)。钻孔换径或见主矿体时,均应加测天顶角和方位角。天顶角弯曲每百米要求:直孔不超过2度,斜孔不超过3度。

4.钻孔孔深测量及要求

孔深验证每钻进100米或见主矿层、重要标志层、下套管前和终孔后均需用钢卷尺丈量钻具,验证孔深。孔深校正最大允许误差为千分之一,超出允许误差时,查找原因并及时清除。

5.简易水文观测及要求

简易水文观测包括孔内静止水位,冲洗液消耗量,涌水位置、涌水量及水头高度,漏失位置和漏失量等。视具体情况(涌水、漏水、坍塌、缩径、溶洞等)与分队技术负责协商向机台提出简易水文观测的具体内容。

6.原始班报表记录及要求

机台原始班报表应由专人负责,必须按报表的内容和要求逐项填写,准确计算孔深,详细填写简易水文观测及钻进技术参数。若发生事故时则应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经过、处理方法、处理步骤及效果等。记录必须做到及时、准确、详细和整洁,并如实反映情况。原始班报表在终孔后汇定成册,归档存查。

7.技术负责、地质组长应及时到现场检查钻孔施工情况及孔内见矿情况等。

8.钻探工程施工过程中,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向技术负责或施工单位反馈工程质量问题。

(三)、终孔的地质技术管理工作 1.钻孔终孔

(1)依据钻孔施工目的和所获地质资料,编录技术员提出终孔意见,经技术负责研究,批准后才可终孔。重要钻孔要报大队总工审批后方可终孔。

(2)终孔要考虑到矿层底板标志是否存在,含矿层位是否穿过标志层。过矿孔深要大于夹石剔除厚度。 (3)下达测井通知书。

(4)终孔通知:钻孔终止施工前,如已达到设计目的,所获地质资料齐全,数据无误,编录技术员可填写终孔通知书,经分队技术负责批准,钻孔终止施工。

2、钻孔封孔

凡要封闭的钻孔,机台应按要求认真执行。封孔后要埋设孔口标志桩,一般采用标号不小于325#水泥封孔,孔口立水泥标志桩并注记矿区 名称、勘探线号、孔号、孔深、开孔日期、终孔日期、施工单位等,水泥标志桩要掩埋牢固,孔口1平方米范围内用水泥封孔,以防地表水流入孔内。

3.钻探工程测量定位

待测区全部钻孔施工结束后,用仪器测量钻探工程坐标定位。

二、 钻孔岩矿心地质编录

(一)、编录前的检查工作

1、钻孔编录必须随施工在现场进行,对钻孔质量进行监督,有关情况随时向技术负责人汇报。认真检查班报表及各种记录、岩心的清洗整理编号及存放情况等一整套工作,要准确无误,如发现错误应及时和向本台机长或组长提出修改。及时检查机台是否按有关规定进行简易水文观测、孔深测量、钻孔弯曲度测量工作,超差时应及时向上级汇报妥善处理。预见矿层时要及时向机台提供“见矿通知书”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钻探质量。

2、岩(矿)心丈量后,核对各种原始和计算数据,确认各数据值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岩(矿)心描述。对每一段岩(矿)心均应进行详细观察描述。为了避免重复,一般按不同岩性、不同矿层或矿石类型进行分层记录,逐项填入地质记录表中。厚大的单一岩(矿)层必须进行系统观察,以免遗漏地质现象,但可隔几个回次描述一次。

(二)、岩(矿)心描述内容

(1)岩(矿)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化特征、蚀变现象、构造破碎情况及次生变化等。

(2)测量岩心标志面(层面、片理面、断裂面、接触界线等)与岩心轴夹角。

(3)岩层、矿化、蚀变在小范围内有所变化时应丈量出具体深度并注明。

(4)选择有地质意义且具有代表性的岩(矿)心,作大比例尺素描图并进行照象,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5)钻孔内岩性分层时应注明上下两层岩石的接触关系。如渐变关系、侵入关系等。

(6)记录内容要求繁简适度,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对矿心及顶底板,矿化蚀变带和构造部位等应详细描述。

(三)、样品采集

随着工程进展,及时划样、采样。要求各种样品均具有代表性。采样小组应实地检查、现场核对岩(矿)心。采样前应布样、填写分样牌、计算样品孔深,切忌混样及样品串号。

样品采集后,地质组长或技术负责应及时对所采样品质量进行检查,并填写质量检查卡。

采集样品有化学样、光谱样、物相分析样、岩矿鉴定样、小体重样等。

1、化学样

目的是通过对样品的化学分析,了解矿石中金属矿物的含量,查明矿石质量,确定矿体与夹石、围岩的界线,并作为储量计算的主要依据。

化学样选取在矿化较好地段,矿体顶底板各采取一到两个化学样。根据不同的矿种选择不同的采样长度,一般为1-2米。

化学样用二分之一劈心法取样:沿矿心长轴劈成两半,一半送实验室,一半保留,保留的矿心用油漆写上原编号,按顺序保存于岩心箱中。劈心时应注意主要标志面的倾斜方向,并考虑到矿化强弱分布情况,以免两半矿心金属矿物的含量不均,引起品位误差。

2、光谱样

目的是了解岩心的元素组合、含量和地球化学特征,确定矿化及异常段分布范围,指导找矿工作。

未采化学样的岩心全孔采集光谱样。光谱样用连续拣块法采取,样品重量不小于150克,其代号为GP。

3、物相分析样

目的是划分矿石自然类型,确定矿体中氧化矿石、混合矿石和原生矿石的界线。

物相分析样要用化学分析样中的副样中选送,送样要及时,以免样品变质,影响分析质量。其代号为WX。

4、岩矿鉴定样

目的是研究岩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共生组合、交切关系及变质蚀变现象等,确定岩矿石名称,为研究成矿条件、矿石质量提供依据。

采集有代表性的岩石和矿石,岩石一般作薄片鉴定,矿石作光、薄片鉴定。每件样品均采集正副样,正样送实验室鉴定,副样留分队对比研究。薄片样代号为b, 光片样代号为g。

5、小体重样

目的是测定矿石单位体积的重量,为储量计算提供依据。 样品应按矿石类型和品级分别采取,并照顾到品位和分布的代表性。要求主要类型小体重样20—30个。在岩矿心上采取小体重样,样品长一般为5厘米。其代号为XT。

(四)、勘探线剖面图、设计柱状图

根据钻孔施工中的地质情况和钻孔弯曲度的资料随时制作勘探线剖面草图及设计钻孔柱状图,以指导找矿工作。

(五)、小结

钻孔完工后,应编写钻孔地质编录小结,其内容如下:

1、目的任务及施工结果

2、钻孔质量评述

3、孔内地质情况

4、存在的问题及认识

其中孔内情况应着重描述,如:岩性分层情况,地质矿产特征、矿化蚀变特征及二者的关系和矿床类型等。

(六)、综合记录

在获得钻孔样品分析、鉴定结果之后,结合野外原始记录综合分析研究岩矿石特征,以工业指标划分矿层,重新合理地划分岩层。以矿层岩层为单位进行综合地质记录。综合记录为编制钻孔柱状图和勘探线剖面图的依据。岩矿层定名要岩矿鉴定结果与野外原始观察记录相结合,不能全搬鉴定结果;岩性描述要野外宏观特征与镜下鉴定微观特征相结合;矿层划分及描述,不同程度及不同品级的矿层尽量单独划分及描述,含量低的矿种厚度薄的矿层可统一划为一层,在岩性描述中必须分品级描述清楚;对各类样品应全面的记录。

(七)、室内整理

1.随着钻孔施工编录进展,及时整理野外编录资料,(含标本、样品)

2.绘制勘探线剖面图、柱状图

根据大队统一格式和图例编制勘探线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勘探线剖面图比例尺一般为1:500—1:1000,柱状图比例尺一般为1:200-1:500,为缩短长度,厚大无矿化岩层可用缩减法表示(缩减层单层总长不得小于5厘米)。

要求内容齐全、图面整洁、字迹清晰、花纹美观;分层界线和各种数据准确,与文字记录有关内容和数据相符。

3.收到各类实验结果后,及时完成样品登记,并相应填入柱状图和注记、补充正文记录。

4.文、图和数据等要求整饰着墨,终孔后及时提交有关原始资料和有关的附属表格及钻孔质量验收报告。

(八)、地质资料的检查

钻孔完工后原始地质编录进行自检、互检,分队技术负责定期检查并填写质量检查卡。

1.自检

要求编录技术员对各项资料进行100%自检,检查内容有当天的原始记录、所采集的样品及图件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应作阶段性检查,全面检查本阶段各项工作内容。

2.互检

地质组长及时对编录过程中形成的各项资料进行100%互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分队技术负责定期抽查

分队技术负责要分阶段对各组资料进行抽查,抽查率为30-50%,实地抽查率为20%,发现问题应督促编者及时修改。

(九)、提交资料 1.钻孔原始记录; 2.钻孔综合记录; 3.钻孔柱状图; 4.各种采样登记表; 5.各种分析鉴定报告;

6.岩矿心、标本等实物资料和照片; 7.钻探编录工作总结; 8.“三级”质量检查记录; 9. 钻孔质量验收报告。

(十)、编录中遇到问题的处理方法

为确保高效优质全面完成任务,在该细则中还要强调遇到下述问题的一些处理办法

1.任务变更

单孔施工中,因地质情况与预想不同或其他原因,需部分改变原设计时,编录人员应及时提出变更任务意见,经分队技术负责批准,发出变更任务通知书。

2.孔深校正超差

孔深如超出允许误差,必须重新测量,寻找原因,及时进行校正。孔深校正超差,可在最后五个回次内配赋,若测量段内有矿层(体)时,则应按分层厚度加权配赋。

3.补采岩矿心

钻探目的在于找矿,为防止“丢矿”,必须重视岩矿心采取率。 当矿体(层)或顶底板岩心采取率达不到设计规定时,编录人员应及时填写补采岩矿心通知书,经分队技术负责批准下达由机台执行。

三、 岩矿心管理和处理工作

岩矿心是地质勘查工作中的重要实物资料,是研究地质情况和矿产的重要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对岩矿心重新进行研究利用,对岩矿心做好管理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施工阶段的岩矿心管理:岩矿心必须装入专制的岩心箱内,回次间用岩心牌隔开;施工过程中从岩心管中取出岩矿心必须严守钻探操作规程,严防岩矿心次序混乱和丢失,造成资料上的错误;岩心要冲洗干净;对松散、破碎岩矿心不能随意拉长;岩矿心按要求进行编号;岩矿心长度计算要准确。地质编录人员对岩心要检查和验收。

2、岩矿心的保管工作:执行《岩矿心管理规定》,凡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普查区或物化探异常的岩矿心一律不缩减;勘探矿区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少数剖面或有重要意义的钻孔岩矿心长期保存;矿层及矿层顶底板、矿化蚀变带的岩矿心不缩减,应长期保存。其余岩心经过批准后可进行缩减,入岩心库、就地埋存,对入库岩心和埋存岩心要绘制岩心存放或埋存示意图。

第五篇:坑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指南

工具准备:地质包、皮尺、罗盘、地质锤、水泥钉若干、强光电筒、野外记录本、铅笔、等腰三角尺、裁纸刀、橡皮擦、三角堰、小钢尺、温度计

劳保防护用品:绝缘雨鞋、安全帽

安全简易测试用品:蜡烛、气体打火机、火柴

用法:进入坑道工作前,留一人于坑口,另二人手持点燃的蜡烛逐渐往坑道深部前进,若有蜡烛燃烧不正常情况出现就及时撤离,择日再来编录。

若是煤矿,前法慎用,最好用专业仪器检测,防止瓦斯爆炸。

1、找到地质上编录用的起点桩——一般在出发前问好大致位置,开始以顺手方向约1.2米高处挂皮尺于一壁,皮尺张紧力松紧适当。

2、用罗盘打一个前进方位角,确定两壁各自的称谓。

3、以箱木中心报箱木支护位置。

4、圈出潮湿、滴水区域,并观测确定地下水溢出的形式。

5、标示出集中滴水区、突水点,测量流量、水温、气温。

6、标示出掉块、片帮、塌落、冒顶的范围并记录形状、掉落高度、发生处岩性及是否沿裂隙面(产状、延伸长度、裂面形态、宽度、充填物等)发生。

7、划分岩石强风化带、弱风化带位置。

8、在弱风化带、新鲜岩石坑段,以岩石建造及结构面发育特征划分岩体结构类型——分段描述。

9、在不同岩性段内裂隙发育典型处调查裂隙发育特征:分?组。

第?组,产状?,发育密度?/米或间距?CM,延伸性?米,裂隙面形态?,裂隙宽?MM,由?充填物(完全充填、部分充填、开启)。

10、若矿体埋藏深度(垂厚)大于500米,自坑口基点起每30米测量一次坑壁温度(伸出手臂让温度计距坑壁约10CM)静待5分钟后读数(若坑道在施工,则选不施工且无人进入扰动的日子去测量)。

11、选用适当方法于坑口测量排水流量、水温、气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党支部工作制度体系下一篇:电影院淡季营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