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论的党组织建设论文

2022-04-15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创新理论的党组织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已经日益成为党的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新领域。切实搞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意义十分重大。在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如何进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里面不可能找到现成答案;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上,也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创新理论的党组织建设论文 篇1:

执政党建设新布局中的主线问题思考

摘要:以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执政党建设的新布局,深刻了解和认识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主线地位,正确把握这一主线与党的其他方面建设的的关系,对于全面落实党的建设新布局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主线思考

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对应、相配套,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 十七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对党的建设实践经验的新概括,也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同时更是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新思路,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和重要地位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中,之所以把党的先进性建设确定为主线,主要是由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和重要地位所决定

一般政党的先进性:“是政党在组织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别是在动员民众、管理社会、执掌政权等方面体现出来的一种基本的性质性能性状,是政党长期形成、为社会公认和称颂的优秀品质,是政党能够走在社会发展前列、带领社会前进的领导能力,是政党不断发挥积极作用、为全社会做出榜样和表率的模范行为。”[2]由此定义可见,政党的先进性,从内涵上说,主要表现为品质、能力、行为三个方面,而品质、能力、行为及其体现和展示,必须符合以下几方面要求:第一,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第二,必须符合国家民族的利益;第三必须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政党先进性在内涵上的三个方面及其要求,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通过政党的立党思想和治国理念、党员队伍和阶级基础、组织体系和制度规定、工作作风和执政绩效、人民态度和社会评价等这些要素展现出来的。立党思想和治国理念是灵魂,一个政党是否先进,往往可以从它有什么样的理论和用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作为判定标准之一;党员队伍和阶级基础是政党先进性的依托,是存在基础、践行的载体,党员队伍由先进分子组成和和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先进性显得非常重要;政党的组织体系和制度规定,在政党的先进性要素中处于基础地位。政党如何组织党员,党员队伍按照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和原则来管理,政党在管理党员队伍过程中,建构什么样的制度体系和规章制度,对政党的先进性至关重要;工作作风和执政绩效是政党先进性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政党保持和发挥先进性具有关键作用,对执政党而言尤其重要的是工作作风和执政绩效大小不仅体现先进性,还决定着执政地位的巩固;人民态度和社会评价是衡量和检验政党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指标,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认可了,社会支持了,政党才有先进性可言,所以人民态度和社会评价在政党先进性的要素中具有根本性,人民认可和社会支持是政党先进性的根基。上述五个要素不仅是衡量和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的客观标准,更是培养和实践政党先进性的主要作力点。任何政党只要从上述五个方面去努力,才能获得、保持、发挥政党的先进性。把获得、保持、发挥综合统一起来,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先进性建设”。

从一般意义上政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出发,“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使党的思想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3] 这种界定既包含了一般意义上政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又体现了目前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着重点,即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党的组织、党员个体和党的整体四个层面,揭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明确了先进性建设的方向。我们党的先进性首先取决于党的理论的先进性。党的理论的先进性决定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确保党的思想理论的先进和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党的先进性必须依靠党的各级组织来体现。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确保党的各级组织的先进,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核心。我们党有严密的组织体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组成的统一整体。党的执政活动要依靠党的各级组织来实施,党的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各级组织来贯彻落实,党的执政基础要依靠党的各级组织来巩固。保持和发挥党的各级组织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建设才会有不竭的动力和可靠保证。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通过全体党员来实现,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对于各项事业的领导,党组织作用的发挥,都要通过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建设才会有扎实的根基和旺盛的活力。因此,培养广大党员的先进性,保持党的思想理论的先进性,发展党的各级组织的先进性,是保持党的整体先进性的前提条件,我们只有不断抓好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落到实处。反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只有从上述几方面入手,才能取得实效。

先进性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抓住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4]从我们党1988年的奋斗历程中可以看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各种政治力量的长期斗争中和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成为得到人民群体真心拥护和支持的坚强领导核心,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并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所以,先进性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先进性建设是我们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党的自身建设本身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等内容。从上述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可以知道,党的先进性建设还是一项综合性建设。我们党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表明,在这一系工程中,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党的各项建设都要贯穿和体现先进性建设的要求,都要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开展先进性建设,就是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通过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而且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建设。因为党的先进性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必须通过艰苦奋斗才能赢得、保持和发展。一个政党理论先进,并不等于实践先进;历史上先进并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把先进性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贯穿于党的生命的始终。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作务更为艰巨,更需要我们党把先进性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主线位置上,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

二、执政能力建设建设面临的巨大的挑战

执政能力是专指一个执政党掌握和运用国家机器,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本领和水平。从性质上看它是一种本领和水平。这种本领和水平既是指群体,又包括作为一个党员干部的个体的本领和水平。中国共产党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主线,是根据我们党在国际国内情况变化的过程中党的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而确定的。从国际情况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情况规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三大趋势和一个浪潮。一个主题就是和平与发展问题,现在和将来仍然是时代的主题,这是不容易改变的。三大趋势中第一大趋势就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20世纪90年代之前,世界格局称为“两极格局”,即以中国苏联东欧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打“冷战”又称为“两大对抗”。20世纪90年代之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世界社会主义阵营暂时处于低潮,西方资本主义出现种种新情况,美国极力想维持他的霸权地位,搞单边主义,但阴谋没有得逞。目前世界政治格局是一超多强,由单极向多极过渡,矛盾很尖锐,斗争很复杂。国际上各种力量的整合和分化不仅没有停止,而且进一步加剧。各大国从维护本国根本利益出发,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务实合作和战略竞争同步推进;发展中国家整体力量上升,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组织空前活跃,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第二大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深化,并且向纵深方向发展;第三大趋势是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与此变化相联系,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改革竞争浪潮,这个浪潮涉及的国家之广泛、涉及领域之全面、持续时间之长久,都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如此深刻、如此巨大的变化,给我们党和党的建设带来许多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不少新挑战新考验。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如何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如何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又好又快地发展自己,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这些众多问题归结在一起,既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从我们国内情况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到本世纪初,我们国家正面临“四个深刻”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点深刻变化。”[5]这“四个深刻”变化的出现,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考验。长期以来,党在领导计划经济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是得心应手的。新时期以后,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对以往党的领导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尽快提高党领导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是执政能力建设中面临的第一个考验。伴随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也在深刻变动。社会结构包括组织、阶级阶层、城乡、区域、人口、就业等方面的结构。就阶级阶层的变化来看,一方面,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内部分层化呈现出多层次结构,工人阶级内部就分为管理者阶层、专业技术人员、生产工人阶层、下岗工人阶层;农民阶级分化为传统农民、流动农民、富裕农民、农民工;另一方面,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军人等阶层之外,又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等新的社会阶层。当前阶层分化仍在继续,如何团结和调动各阶层特别是新的社会阶层的积极性,如何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再次成为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一个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出现。在利益格局的调整过程中,执政党如何整合资源,解决矛盾,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更好地体现和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这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面临的又一个挑战。党只有把执政能力建设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上,尽快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应对挑战。伴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明显增强;一些领域和地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受到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严重。党如何积极做好意识形态的工作,如何既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挑战。

三、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

把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定为主线,是党为了很好地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我们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地担负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完成历史使命,必须分为几步:第一步完成独立、统一的任务;第二步奠定经济发展的基础;第三步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全面进步;第四步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完成。迄今为止,我们党已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前两步的任务,正在为第三步任务的实现而努力。而第三步任务要完成,更需要执政党不断地提高能力,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只有在今后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为主线,不断提高执政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历史使命;从目标任务上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的重要目标任务,既在新世纪新阶段,党要带领人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中国共产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6] 同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也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和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党要具备的能力包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种能力充分体现了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外交方面的要求。党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就必须提高这五种能力。先进性建设是党的一项长期任务,伴随党的整个奋斗过程。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是党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的根本条件。而且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是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任务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看待党的先进性。当前党的先进性具体现在党领导的、全国人民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也要求在更高的层面上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体现党的先进性。这样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密切相关。

四、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其他方面的关系

在党的建设新布局中,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主线,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是党建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清楚主线与其他几个部分的关系和作用极其重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处于根本性的地位,是连接党的组织、思想、作风、制度等各方面建设的枢纽和主线,因此,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及其他方面的建设在整个党的建设新格局中所处的地位是不相同的。作为主线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相比较,不是平行的,而是统帅、围绕、贯穿的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通过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来落实、深入、展开,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与这些方面的建设具有内在的相融性。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推进,既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纵向贯彻,同时也要通过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来横向展开。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相互渗透的,在具体的实践中,决不能人为地将它们分割开来,寄希望于某一个方面的建设来把党的建设整体搞好。必须在保持党的先进性过程中,始终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并不断予以加强;要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寓于党的先进性建设之中;要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同时,不断深化党的的组织、思想、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赖于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质性效果;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又必须以先进性建设为主题,围绕先进性建设而展开,同时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致力于执政能力的提高。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统领和带动党的各方面建设协调发展的局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就是要通过全面推进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

总之,在国际国内情况变化的条件下,党为了很好地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更好地迎接挑战,必须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格局的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紧密、有机地连接起来,更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自身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充满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6]《党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7-48.

[2]商志晓.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80.

[3]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积极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N].人民日报,2005-01-15(01).

[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7-01(01)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01).

(责任编辑/ 陈鹤)

作者:王爱平

创新理论的党组织建设论文 篇2: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发展?觹

摘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已经日益成为党的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新领域。切实搞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意义十分重大。在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如何进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里面不可能找到现成答案;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上,也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新的重要的生长点。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全面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完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建设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②,事关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完成。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理念,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发展的新境界。其中,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已经日益成为党的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全新领域。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和各地、各级党委都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同时,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制约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及成效的巩固。深入思考和研究这些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并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逐步构建一个完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是新形势下我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必须回答和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③。随着国有经济逐渐从多数竞争性行业退出,主要以控制力而不仅仅是量来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可以预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还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④。此外,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在量上表现出快速增长的强劲势头,而且在质的方面也在不断提高⑤,涌现出了像联想集团这样的一大批著名高科技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也在不断优化,竞争发展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毫无疑问,非公有制经济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支“偏师”发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主力军”,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非公有制经济都将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大量涌现并日益发展壮大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则已成为经济建设的一个主战场,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前沿阵地。因此,切实搞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其一,它关系到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构成和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员工所占从业比例大幅上升,而与此相反,公有制经济组织员工所占从业比例则呈现大幅下降之势。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员工人数在整个工人阶级队伍中已经达到很高比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业的广大员工已经成为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一支重要方面军。那些“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⑥。面对我国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新变化及新社会阶层的出现,我们党的建设必须迅速适应这一变化了的形势,切实搞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相对于我们党在原有体制内的党政军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党的工作而言,那些在原有制体外发展成长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可以看作是党的工作一个最大的“增量”部分。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搞得好与不好,对于能否真正使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的任务落到实处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意义。毫无疑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广大员工及新社会阶层人员,都是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壮大队伍、增强战斗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的新领域,而在目前又是相对而言党的工作最薄弱、也较受忽视的领域。

此文系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武汉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问题研究”(立项号:06051)成果。课题组成员:傅汴玲(中共湖北省直属机关工委党校副教授,武汉,430070);邓剑秋、李乐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武汉,430077);杨乐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武汉,430072)。

其二,关系到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所提出的要求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中央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向全党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自然也不例外。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发展优秀的工人和新社会阶层人员入党,本身就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⑦从党的建设的实践来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员队伍总体上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是有战斗力的。但我们同样应该看到,相对于国有企事业单位而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党的工作的环境确有很大的不同,条件较差,困难较大,在一些党组织和党员身上也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与先进性要求不相适应的种种问题,影响了党的形象,削弱了党的领导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与时俱进的勇气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切实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真正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其三,关系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虽有完整的产权和独立经营的决策权,但它们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遵守国家法律和经济政策。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更是明文规定了党组织在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内的各类企业中的合法地位及活动准则。毫无疑问,党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活动,完全是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⑧。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的工作,认真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从而引导和保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第四,关系到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广大员工的合法权益,协调各方关系,促进和谐发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业主、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是三个不同的群体,由于其在企业中的身份、地位和职责的不同,因而必然会有各自不尽相同的利益诉求。这就有了一个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问题。能否协调好企业各方的利益关系,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能否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的一个重要任务。这就是说,党组织不仅要代表广大工人的利益,为工人群众说话,而且还要代表其他各方的利益,在协调过程中要注意兼顾各方的利益。当然,从当前现实情况看,在这三方当中工人是较弱势因而其利益也较易受损害的一方,因此党组织应更多地关注和维护广大工人群众的利益。维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广大员工的合法权益,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一个义不容辞的职责。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必须得到有效的维护,而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最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也最有资格和能力担负起这一职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实践证明,凡是党的先进性建设搞得好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广大职工才能够真正有主心骨,其合法权益才能得到切实的维护和保障。

二、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创始于19世纪40年代,迄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在此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根据其所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条件、革命任务和党的建设经验,使这个学说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同时,提出了关于一系列党的学说的基本点,奠定了党的学说的基础。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要求,总结了工人运动和建党实践的历史经验,创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毛泽东根据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建党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正如邓小平所指出,在这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讲得不多,列宁有个完整的建党学说,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同志⑨。进入新时期后,邓小平、江泽民又根据历史条件和形势任务的变化,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党的建设提出了很多新的论断,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纵观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发展史,可以得出如下二个结论:其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永葆活力;其二,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新发展不是冥思空想,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历史条件,与形势、任务的变化,与党的建设的实践紧密相联系的。由此,我们又可以逻辑地推导出另外一个结论,即:在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大规模、高速度、长时期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大量涌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日益成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这种情况,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碰到过,列宁、斯大林没有碰到过,毛泽东也没有碰到过。这个问题,是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后,特别是在明确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后,才开始出现并变得越来越突出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是党执政后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以来从未遇到过的新领域,这就必然对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我们在课题调研中反映出的情况来看,尽管近年来各地各级党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上作了很多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成长发展相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仍然表现得明显滞后,在不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诸如党组织覆盖率较低、党组织隶属关系不明确、党员管理难度较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党组织开展活动困难、党组织地位和作用定位不明、理论政策指导不够得力等种种问题。我们认为,出现这样一些问题是因为: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与政府不存在直接的经济关系和组织关系,因而和传统的公有制经济组织相比较在产权性质、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上有很大不同。正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工作任务和要求、工作方式和方法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变化。另一方面,现有的党的建设的思想理论、党的法规制度、党的组织管理、党的活动方式等已很难适应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实际。我们党执掌全国政权后长期推行的一整套领导体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都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之下创立起来的,与计划经济的体制是相适应的。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后,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不仅我国的经济运行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以及群众生产与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党开展活动、开展工作的环境、方式、内容和方法等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变化。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党要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的要求,适时之需,应时之变,积极创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的党的建设的新理论、新体制、新机制和新的活动方式。这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解决,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里面是不可能找到现成答案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上,也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此,只有继续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打破常规、锐意创新,才能找到完满的答案,从而使我们党的建设能够在新的形势下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迫切地需要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从来都高度重视理论的重要作用,他们在积极投身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同时,无一不是终其一生从事着巨大的理论创造工作。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⑩。“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主义政党。”{11}“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12}毛泽东更是生动形象地说,我要以我的文房四宝打败蒋介石的飞机大炮{13}。足见革命理论的威力之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从我们党以至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就没有多少经验和理论可资参考借鉴,而几乎完全是要靠我们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摸索着去做。近年来,在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之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已普遍地开展了起来,而理论准备则明显不足。往往实践中提出的很多问题,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给予回答和指导,而基本上是各地、各个组织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处理。这种情形,在前一阶段和目前是很难避免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认识过程。但若长此以往则殊为不妥。因为,如此大规模的一个党建实践运动,如果没有一个比较系统成型的理论指导,不但直接影响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效,更难以构建一种使这种成果保持下去的长效机制。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必将为我们的党建理论带来很大的成长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从创立至今,已发展成为一棵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大树。其发展过程,正是在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以及自身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地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又不断地克服这些困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和完善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的全部发展历史都充分证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因而党的建设也就必须不断适应这样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其面临的历史条件、形势和任务都会有所不同,都会有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摆到我们的面前来。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可能在已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而必须通过大胆的、艰苦的研究探索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求得解决。须知,对于不断向前发展的党的建设实践来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只是为我们提供了行动的指南和基本的原则,但它们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不应该成为生搬硬套的僵化教条,而应该是一条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的永远奔腾向前的大江大河,是一棵不断有新枝绿叶生长的永葆盎然生机的参天大树。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已经成为现时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而且这种重要性还必将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与日俱增。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创新党的建设的理论。已经广泛开展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迫切地呼唤着理论的指导,而现有的理论又远远不能满足这新的党建实践的需要,这就必然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成长发展空间。也就是说,我们要从现实的问题出发,由此上升进行理论创新,然后再回到现实的问题中去解决问题,最终问题解决了,理论也就成长发展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新的重要的生长点。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

三、构建完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日益成长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对此,我们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早在200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就印发了《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任务,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原则,并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建立、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以及如何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作出了规定。2001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试点工作方案》,对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基本要求、工作步骤、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都作了明确规定;2004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又印发了《关于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试点工作总结报告》,对历时三年的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主要成效、基本经验、具体政策做了全面深入的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的意见作了部署。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的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中,再次强调要积极稳妥地开展在其他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并对此作出了一些具体规定。同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中明确提要“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对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中的党员,可在坚持先进性教育活动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切合实际的方式方法,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党中央作出的这一系列指示、安排和部署,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从一开始几乎是空白的状态很快发展起来,而且覆盖面越来越大,并且初步建立起了一些与之相关的工作制度,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近年来,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先进性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全党关注的热点问题,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也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我们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得到的数据,键入主题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查询的结果,一共有1035篇,其中1992—1999年间共54篇,平均每年仅6.75篇,而2000年以后至今共981篇,平均每年高达122.63篇。另外,用“百度”检索,键入同样的主题词,一共搜索到48200篇之多。其中包括理论文章、新闻报道、经验总结、学习体会和各种文件。由此可见,一是数量如此之多,足见全党同志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关注程度之高;二是2000年以来,数量增加很多,而且有愈来愈多的趋势,可见这个问题自2000年中央发出一系列有关文件后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面临的一个全新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了如此之多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不懈探索并取得了大量的调研成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不断地在探索中前进,并一步一步走向深入。

在充分肯定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必须看到,我们在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和理论建设都还是初步的,既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距离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距离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深深地感觉到,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设立、地位、作用、职能、组织管理、活动方式等一系列问题,现有党内法规还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中央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所作的一些有关规定,到目前主要还是提出一些基本的、原则性的要求,可操作性还不是很强。迄至今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大都还是参照公有制企业的办法开展。在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党的活动虽有一定共性,但毕竟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党建工作,原有的制度确实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滞后性,现实党的建设中出现的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很难“对号入座”、“照章办理”。虽然近年来各地在实践当中摸索形成了各自的一些路子和办法,但总体而言在这方面的工作还远未形成一个完备的制度。从制度上对党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建立、地位、作用、职能、组织管理、活动方式等作出明确具体而又切实可行的规定,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符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实际运行规律和自身特点的党内法规制度,是当前全面持久地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全面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权威的、统一的党内法规制度,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制度层面保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贯彻落实。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中央对这一问题日益重视,参与调研的人是越来越多了,通过调研取得的成果也越来越多了,可谓百家争鸣、一片繁荣景象。这种现象固然可喜,也是探索过程中不可超越的一个阶段。但问题是,党的建设理论与那些比较纯粹的学术问题是不大一样的。对那些比较纯粹的学术问题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并且可以很长时期甚至永远争论下去,也无关宏旨。而党的建设的理论则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问,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现实党的建设。我们党是一个高度统一的、党员人数众多的大党,因而指导现实党的建设必须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系统的理论,不能长期、更不能永远停留在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态之中。显然,现时我们的理论准备是难以适应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需要的。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党校现在要办一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学习班或培训班,恐怕连一个比较权威的、统一的教材都难找到。我们以为,真理其实都是简单的、朴素的,但探索的过程却是复杂的、艰辛的;探索真理往往就是这样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到简单的一个认识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探索研究,就好比王国维所比喻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我们在刚刚开始探索时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因为什么都不懂或知之甚少,当然是心中一片迷惘;现在则是正处于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要想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寻求出路,是很辛苦的;当终于找到答案时就进入了第三种境界,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找到正确答案,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心中自然是无比畅快。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尽快走出第二种境界,力求早日进入第三种境界,即构建出一个完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

构建完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并不是说要在某一个时间点上解决一切问题,更不是说构建“体系”后就永远不再需要向前发展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探讨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一般情形而言,比之人们的社会实践,理论和制度总是相对滞后。这就决定了,构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不能指望一劳永逸,而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去探索。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体系”也是动态的,并非建立之后就一成不变。正如毛泽东曾经指出的那样,运动在发展中,又有新的东西在前头,新东西是层出不穷的。因此,要不断地研究这些新东西才能负起指导运动的重任。我们认为,所谓完备的体系应有四个要求:一是科学性,要能够真正反映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要特点和规律,围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为什么要搞党的先进性建设以及怎样搞好党的先进性建设,正确回答和解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二是全面性,所谓全面,就是说涵盖面要宽,要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和制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构成该体系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法规制度,覆盖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要方面。三是稳定性,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应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也正是“体系”的价值所在,如果在其整体的框架结构、主要内容等方面缺乏稳定性,那就不能说我们已经建立起了这个“体系”。四是可行性,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现在各种理论观点、制度规定也有不少,关键是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落到实处,因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过程中尤其应当重视可操作性。我们认为,构建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必定能够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

注释:

① 本文所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作为同一个问题探讨的。因为我们认为,当前党的先进性建设已经成为党的建设的一个中心任务,并且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员先进性教育这二个概念无论在内涵还是在外延上都是有很大差异的。显然,党的先进性建设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思想理论上的问题,其内容实际涉及、涵盖了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如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都与党的先进性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② 胡锦涛:《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积极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人民日报》2005年1月15日。

③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GDP中所占比重,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0.9%上升到2005年的65%,在温州、厦门等一些地区更是达到90%左右。2000年至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净增7000万,占城镇就业比例增加值的75%以上。

④ 据全国工商联提供的分析报告预测,在未来5年至10年内,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仍将在四个方面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一是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将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保持在60%以上;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增加值将保持15%左右的增长速度;三是非公有制经济每年将吸纳1000万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四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出口将保持30%的增长速度。

⑤ 统计资料显示,20多年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数量已发展到86000多家,就业人数560多万。非公有制企业发明的专利和研发的新产品分别占全国的66%和82%。在40个工业行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在27个行业中的比重已超过50%,在部分行业已占到70%以上。在冶金、汽车、电力等行业,已经出现投资规模在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私营企业。

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4-15页。

⑦《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⑧《中国共产党章程》,见《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66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44页。

⑩{11}{12}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第241、203、242页。

{13} 我们理解,此处所谓“文房四宝”,很大程度即指革命理论的创造。美藉华人学者唐德刚在他的一篇文章中甚至认为,中共的天下差不多有一大半是靠毛泽东的几篇文章打下来的。唐此处主要是指《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章。

(责任编辑 刘龙伏)

作者:课题组

创新理论的党组织建设论文 篇3:

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

[关键词] 党的先进性建设; 综述

[

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与浙江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办公室、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于2005年9月24日至27日在杭州市联合召开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现将研讨的主要观点作一综述。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内涵

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是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弄清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理论贡献、路径选择等,是深化对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研究的重要任务。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

有学者从党的建设的形式、内容和目标要求上来理解党的先进性建设。认为党的先进性建设从形式上讲不是某项专项建设,而是通过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建设体现出来的带有综合性的根本建设。从内容上讲,是推动我们党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根本性建设;从目标上讲,是保证我们党在任何时候都能顺应时代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带领人民群众走在时代前列,并更好地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根本性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具体外延体现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并能够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上;体现在各级党组织的坚强上,包括形成充满活力的制度机制与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体现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上。

另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了如下理解:一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特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很强的阶级属性;二是先进性建设具有思想性,有很强的指导思想方面的属性。三是先进性建设具有社会性,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同时肩负民族的与阶级的使命,而且民族使命高于阶级使命。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贡献。

有学者认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新概念和新思想,不仅对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身建设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而且对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这个理论贡献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三个“第一次”上:第一次提出了“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能否坚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先进性问题实质上是党的生存发展问题;第一次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第一次提出要形成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三)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路径选择。

有学者认为,“化理论为方法”(方法论)、“化理论为德性”(价值论)是当前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旨。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不仅要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更要化理论为德性,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变成每个党员干部的价值立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解决矛盾的方法论理论应有变化。从过去争夺政权的年代主要靠革命和斗争,转向确立动态平衡地解决矛盾的原则。

党的先进性建设重在“建设”,只有不断加强建设,才能永葆活力。有学者就如何探索和建立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出了具体措施。

有研究者指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跳出党建看党建,在具体的路径选择方面,一是内部建设和外部制约要统一起来;二是软的思想建设教育和硬的制度约束要统一起来。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涉及的几个关系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有学者比照“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指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新思想是“三大理论创新”。“三大理论创新”和“三大法宝”一样,都是抓住了党在一定历史阶段面临的基本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对完成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有研究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时俱进的新成果,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特点;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的是我党作为一个整体的先进性,而这个整体的先进性,必须通过每一个党员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来实现。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党的先进性建设统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从党成立起就存在,是关系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关系到政党能否生存发展,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政党能否执政和长期执政。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围绕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来进行,并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来体现、来检验;另一方面,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把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贯穿始终,其最终成效应体现在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三)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系。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组织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是党实现有效领导的组织依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和新要求,如何继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始终保持先进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需要我们去认真探索和实践。

1.如何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基层党组织应发挥的作用包括领导作用、渠道作用、教育作用、凝聚力作用以及堡垒作用。如何利用先进性教育的契机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首先要借教育的机会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二是要利用典型教育党员,通过感性的、形象的先进性教育让大家感觉到优秀党员的增多;三是要关心党员、增强党员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四是要开展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性行动;五是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建立长效机制。应进一步巩固基层组织在凝聚社会民众、化解社会矛盾这方面的作用;要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巩固基层组织包括组织设置、党员的作用发挥、党员的发展以及党员在新形势下的作用问题。

2.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有研究者指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党的宗旨究竟如何在以私人所有制为基础、市场机制起着支配性作用的环境中,具体体现到党员的个人行为上。私营企业及其老板的行为,如何与共产党员公共利益取向的宗旨相统一。为解决这一问题,非公企业党员行为导向应明确“三个区别与统一”:一是非公企业党员的经济行为与政治立场的区别与统一;二是为企业服务与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区别与统一;三是为老板私人工作与为本企业职工集体利益而工作的区别与统一。

另有研究者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第一,参与企业重大事项决策;第二,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第三,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第四,带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第五,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

3.外来农民工群体与基层党建工作。有研究者提出了加强农民工群体中基层党建工作的对策措施:第一,转变思想观念;第二,壮大党的力量;第三,强化外来党员管理;第四,提高党组织活动的质量与效能。

(四)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提升国家政治力。

有学者认为,党的先进性建设不仅仅是党的自身建设问题,而且是提升国家政治力的重大问题。党是国家政治力的核心要素,党的先进性建设成效最根本的是促进和推动综合国力增强,这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价值取向。首先,党的先进性建设要体现在促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上。其次,国家政治力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另一方面要保持生机与活力。因此,政治力要素既要保持质与量的统一,还要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因此,党的先进性建设要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立和优化。

三、保持先进性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在当代中国,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贯彻到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落实到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去。

(一)党的民主执政问题。

有学者认为,共产党执政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必然选择和具体实现形式。党民主执政的实质性要求在于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制度供给、政策供给及政党活动中,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维护和帮助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党民主执政的形式化要求在于改变传统的执政方式:第一,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范围内,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和成员在相应的国家机关内的民主活动,实现对国家权力的领导。第二,通过党的组织和成员在第三部门各种社会组织中的民主活动,支持、扶持和帮助各个阶层和群体的社会民众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协调好与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党实现民主执政从主体自身方面来讲,应逐步建立和营造竞争性生态,从客体方面来讲,则应领导、支持和帮助人民逐步建立一个在法律上、政治上基本权利人人平等和自由的公民社会。

有研究者就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党内民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制度建设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核心构件。目前的党内民主还是低度的,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党员或党员领导干部民主意识的淡薄,而在于确保民主的制度缺失。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价值原则:充分照顾到历史的延续性;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度资源;实施调适性的渐进式变迁。当前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可以采取一些现实性举措:第一,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第二,在党的代表大会常设机构领导下,构筑负责政治决策贯彻落实的执行委员会和负责监督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并建立相互之间的权力制约关系;第三,在负责政策贯彻落实和日常事务管理的执行委员会实行严格的委员会制;第四,在党内实行直接民主选举制度;第五,构建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新机制。

有学者认为,当前党内选举制度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如实际选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规范或暗箱操作的现象;民主选举的竞争性不足;对选举结果缺乏应有的尊重等。另有学者对改进和完善党代表选举制度提出了对策和措施:一是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二是要改善党代表的结构比例,降低党代表中领导干部的比例,增加先进工人、农民、先进模范人物、科技工作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的比例;三是要科学合理划分选举单位;四是引入代表选举竞争机制;五要完善差额选举制度;六要改进代表情况介绍方式;七要规范选票填写方式;八要积极探索党代表直选;九要加强选举工作监督。

另有学者认为,党内民主应同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党对自身的监督是保持公共权力的公共性质的重要内容,党内监督功能的强弱可以折射出党的生命力。党内监督的功能作用范围广大,凡属不能自觉控制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都应有党内监督。党在社会结构中应定位于党是一个政治组织,而不是行政权力机关,党对行政权力应行使监督权。

(二)党的执政规律问题。

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研究,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有学者指出,要研究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特殊规律,必须认识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搞清楚执政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还要搞清楚共产党执政规律与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关系,这两大规律的对象、范围、目的都有所不同。前者研究的对象是执政活动,后者研究的对象是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前者的目的是治国,后者的目的是治党;前者联系的范围是执政党与参政党、执政党与国家、执政党与社会的联系,后者联系的范围是党员个人与组织、少数与多数、下级与上级、全党与中央的联系。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包括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规律和领导、执政规律两个方面,是二者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特殊规律,是与我们党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和本国的具体国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党的先进性、执政基础的广泛性和社会发展道路的民族性的有机统一。我党的执政规律可以总结为:一是一党执政,执政党与参政党高度合作;二是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一体化程度较高;三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

(三)党的执政效率问题。

有学者指出,当前影响和制约党的执政效率、增大执政成本的体制性因素主要是政治体制、行政体制、法律体制不完善。观念性因素在于有些党的领导干部缺乏效率成本意识等。当前提高党的执政效率、降低执政成本的主要途径在于:第一,强化执政的效率成本意识,增强提高执政效率、降低执政成本的自觉性。第二,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第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体制;第四,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第五,切实推进效能建设,打造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党政机关;第六,建立健全执政效率、成本评估机制。

(四)从政党能力学的角度思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有研究者借鉴政党政治学和组织能力学的基本原理,从能力功能学、能力发生学、能力建设的动力学等角度思考和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指出我党执政能力的第一层次是作为执政党这个整体层次的执政能力;第二层次体现在作为中观层面的各级党组织的政权建设能力上;第三层次体现在微观层次的党员个体和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上。从能力功能学的角度来说,不能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直接等同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途径或方式,而非直接决定项。

(作者单位:《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

责任编辑于朝霞

作者:陈亚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医药博物馆文化传播论文下一篇: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