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行政现状分析论文

2022-04-23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依法行政现状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依法行政现状分析论文 篇1:

浅论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摘要:当前我国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筑工程行业作为我国重要产业之一也经历着许多改革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筑工程行业提供了迅速发展的沃土,而企业想要真正做强做大,唯一的标准把握在人民群众的手里,企业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才能有发展的机会和动力。建筑工程企业也开始引进现代化管理方式,提高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分析;控制措施

1  引言

做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是保障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工程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施工企业应当深入分析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的运作现状,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来增强建筑施工的有序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提高工程建设效果。

2  建筑工程管理现状

2.1  企业对施工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作为施工企业需要重视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重要性。通常建筑工程属于大规模的施工项目,因此需要很多的施工工作人员配合。一些施工的人员属于临时招聘的,其专业水平不高,也没有经过接受严格的培训上岗与相关专业的教育,因此对于施工现场中施工技术与管理方法意识较差。施工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关注工程的施工进度与质量,不重视施工现场的施工管理。施工的同时一些较为专业的工种也没有持上岗资格证上岗。如果发生管理事故,就会导致施工的危险性大大提高。

2.2  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

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项目比较复杂,在施工的过程中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与体系。然而,从我国当前的实际建筑情况来分析,工程的管理并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与规范作为指导,造成很多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安全与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出现了不良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在出现问题之后也没有相关的责任人负责,从而给建筑工程的施工水平带来影响。

2.3  技术缺乏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需要提高对施工人员技术的重视。然而,目前由于建筑施工人才的缺乏,很多建筑施工使用的還是传统的施工技术。这是因为虽然随着我国时代的进步,建筑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技术人员都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技术。这导致建筑工程管理人才技术欠缺,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建筑施工安全隐患不断地出现。另外,建筑施工企业在建设中使用的设备不够先进,也会给工程的施工安全带来影响。

3  建筑工程管理优化措施

3.1  强化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意识

尽管建筑工程行业整体发展迅猛,但是建筑工程相关的安全事故出现频繁,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损害。目前建筑工程之所以存在许多漏洞,建筑施工存在质量风险,都是因为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没有健全监督管理意识,没有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管理岗位中,在工作中存在不认真对待管理工作的行为。首先,在施工工作未开展前,施工单位在选用工程管理人员时必须对其进行工程管理工作能力的考察,通过问答或笔试的方法考核其是否具有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同时,所选用的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建筑工程管理经验,综合考察其参与的工程管理工作,分析其在工程管理中的优缺点,形成对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的完整认识。其次,工程单位要对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与抽查,检验其是否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同时企业可以设立相应的培训教育课程,使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学习先进的工程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理论水平,进而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最后,建筑工程企业必须全面的贯彻落实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让建筑工程所有人员健全管理理念,能够自觉听从工程管理人员安排,切实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3.2  完善配套管理制度

配套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运行的主要支撑框架,为了改善当前制度不完善的现状,施工企业应当构建全面、明确、详细的操作规范、标准,并针对各项标准,制定健全的操作管理制度,使管理者能够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实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增强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与此同时,企业还要根据日常施工中的重点操作,明确划分权责,并构建详细的奖惩制度,增强其在日常操作中的参与度,精细化工程管理工作,促进建设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此外,在完善配套制度方面,建筑企业还需要设置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并采用抽查、日常检查、定期检查等方式,检测施工操作状态,然后将评估结果记入到对应职工的绩效中,提高其的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优化管理工作效果,提高建筑工程建设质量。

3.3  优化施工进度管理

在工程管理工作中,进度管理作为其中重要的操作环节,施工企业应当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优化工程管理效果。在施工进度管理中,首先施工企业要充分掌握施工现场的情况,并保证技术交底工作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可以及时发现施工图纸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后期工程变更拖慢施工进度,从而为管理工作打好基础。其次,要根据当前所有信息,制定全面、详细、有针对性的进度计划,提高事前准备工作的效果。最后,在具体的施工操作中,逐步落实施工计划,并且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进度计划的有效性。此外,施工企业还要注意确保建设工作的质量,以免验收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工程返工,这样能够进一步优化工程的施工效率,提高工程管理工作的效果。

3.4  完善工程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经济的体制得到了巩固和完善,但是也冲击着工程管理的行业发展,我国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一切建筑行业的都在法律的保护和监督下进行,使工程管理在管理上有法可依,依法行政。不会出现无法可依的状态,建立一个工程管理健全的法律体系,实现有效管理。

4  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行业想要在新时代形势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各大企业必须重点关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一方面,完善的工程管理能够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水平,确保建筑工程具有良好的安全和寿命;另一方面,完善的工程管理能够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效率,为企业最大限度地节约建设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更闯.分析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9(35):156-157.

[2]莫结文.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及其控制策略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6,35(2):161-162.

[3]吴志凯,戴德意.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4):98-99.

作者:郑守纲

依法行政现状分析论文 篇2:

2016年1期~ 12期总目录

(括号内数字分别为期数与页数)

新年寄语

最好的时代 本刊编辑部(1.4)

本期关注

【求真问道】

数说高教

数说北京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

北京市教委高等教育处(1.5)

北京高职院校的产学合作与实习实训 杨振军(2.4)

北京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一奖两赛” 杨振军(3.4)

北京高职院校的专业与课程建设 杨振军(4.4)

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与规模发展 杨振军(5.4)

北京高校普通本科生毕业就业情况 王 铭(6.4)

北京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与生源结构 王 铭(7~ 8.5)

北京普通高校教师队伍及其结构 王 铭等(9.4)

北京普通高校国际化程度 王 铭等(10.4)

北京普通高校办学条件 王 铭等(11.4)

北京普通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情况 王 铭等(12.4)

话题圆桌

“逃客”逃课为哪般? (1.7)

学校如何应对教师的“个人表达” (1.8)

学术环境“绿色发展”靠什么? (2.6)

考试作弊的“罪”与“罚” (2.7)

如何实现大学“供给侧改革” (3.6)

确立高校宣传工作的“价值观” (3.7)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的喜与忧 (5.6)

学术不端,咋办 (5.7)

如何实现大学毕业生精准就业? (6.6)

“一个人的毕业照”折射了什么? (6.7)

理性对待专业“冷热不均” (7~8.7)

警惕伸向象牙塔的“金融黑手” (7~8.8)

人师之苦 (9.6)

人师之甘 (9.7)

如何看待“慢就业”? (10.6)

如何构建“中国式师生关系”? (10.7)

教学与科研的“相爱相杀”? (12.6)

专业如何“自由转”? (12.7)

【本刊特稿】

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线联平(1.9)

【关注】

2015 年中国高等教育大事盘点 刘广明(1.13)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战略构想与实践探索

—“区域教育一体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论坛综述 曹浩文(1.17)

考试作弊罪的制定与教育法的修改完善 王世洲(1.20)

围绕“双一流”建设 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

郑 波(3.8)

国家创新体系视野下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以北京大学为例 刘金秋(3.12)

交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答卷

—关于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几点思考 郑 萼(4.6)

加强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四个着力点 铁 铮(4.8)

把握“时、度、效”让创新成为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新常态

王宏伟(4.10)

把握力度、深度、温度 讲好高校故事 张春萍(4.12)

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的思考 邸燕茹等 (4.14)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大学精神 蔡文鹏等(5.8)

关于大学精神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王 杰 (5.12)

近现代西方大学精神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傅 林等(5.15)

大学精神的形成、表述与作用 于晓凤(5.18)

高校践行大学精神的有效途径探究

—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 郑秋实等(5.22)

艺文载道 闳约深美

—北航艺术馆成立十年的探索与思考 蔡劲松(5.24)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 推进“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任羽中等(6.8)

“十三五”时期首都教育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挑战与对策

李 旭(6.11)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原则刍议 王毓珣(6.14)

瞄准京津冀协同发展 推动京津冀高校经济学教研合作

徐丹丹等(6.17)

教育信息化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添加创新引擎 柳贡慧(7~8.9)

以“互联网 +”思维 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创新 孙志明(7~8.12)

“教育云”促进科教融合 庞 辉(7~8.14)

信息化助推卓越管理实践探索 张启鸿(7~8.17)

首都高等教育“十三五”改革发展战略思考

—2016 年首都高等教育重点研究机构联盟工作会会议综述

韩亚菲等(9.8)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杨仁树(9.11)

体育及其院校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与使命 钟秉枢(9.14)

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分析 王顶明(10.8)

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与变迁

—以北京市研究生招生工作为例 马超培等(10.11)

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2016 年全球化视野下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张宇庆(11.6)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考 谢志华(11.9)

北京市大学生职业声望调查 周 石等(11.12)

学生权利的崛起与大学权力格局的变革 苏 宇(12.8)

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之冲突与平衡 方 芳(12.11)

高教发展研究

【理论探索】

大学“校—院”分权治理的有效性分析

—基于“建制性权力”的视角 吴 旭(1.23)

北京市属高校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学科评价视角 宋 微等(1.27)

高校制度生态研究述评与启示 于水波等(2.8)

教育管理视阈下升学指导测验在京推广的社会理解研究

刘亚兰(2.12)

对“学术立校”大学价值追求的当代反思

—兼谈应用型大学新时期战略走向 梁 燕(3.16)

建设“双一流”重在培育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 郭德红(3.20)

大学的有效治理取决于学者共同体机制的确立 马陆亭(4.16)

基于组织理论视角 谈大学学科建设领导行为 关少化(4.18)

教师参与大学治理制度反思与完善 王绽蕊(5.26)

学习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谢 辉(6.19)

市属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

—以北方工业大学为例 郑文堂(7~8.19)

共同体精神视角下的高校青年教职工归属感研究 李爱民(7~8.22)

大学生学业参与行为及类型研究 苏林琴等(7~8.26)

一流大学与人文精神 陈 颖(9.18)

建设世界一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马胜利等(9.21)

北大学生思政教育、事务管理工作理念的传承与变革 叶静漪(10.14)

基于学分制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蒋先玲(10.17)

协同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李恒超等(10.20)

现代大学治理的核心要义 左崇良等(11.15)

教育政策执行视角下“双一流”建设实施的思考 檀慧玲等(12.14)

地方高校“城市型”功能定位分析 杨积堂(12.18)

【书记论坛】

践行核心价值观 传承弘扬大爱精神 张 军(1.31)

“四意识”“三结合”助力优秀音乐人才培养 闫拓时(1.33)

【百家论坛】

现代社会的困境与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 郭继承(2.15)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必须做好中华美学精神“大文章”

乔雪竹等(4.22)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思路 解江凌(5.29)

把握“三个着力”实现“三个确保”

—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几点思考 苏寄宛等(5.31)

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意义 张翼星(6.22)

关于“特色”与“一流”的思忖 王学军等(7~8.29)

校园媒体应坚持“舆论一律又不一律” 高金萍(7~8.33)

“五个环境建设”推动学校再创辉煌 王传亮(9.24)

强化思想引领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孙 杰等(9.27)

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领导的思考 郑 萼(10.23)

关于推进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韩宪洲(10.25)

论工匠精神及其培养 徐红勤(11.19)

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程 琥(12.21)

【一把手访谈】

女子大学:培养杰出女性的“种子”

—访中华女子学院党委书记李明舜 李艺英等(3.23)

服务国家战略 培养复合型人才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访谈录 彭 澍(4.25)

新常态寻找新机遇 新平台谋求新发展

—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刘超美访谈 李艺英等(7~8.35)

一流学科建设助力一流本科教育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院士访谈录 李艺英等(10.27)

赵文:打造首体特质“精气神儿” 李艺英等(11.22)

【管理方略】

以教师为主体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的分析与实践 史文瑞(1.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表现形式

邢华超等(1.39)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聚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实践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1.41)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比较分析与对策研究

王云海等(2.18)

音乐院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价值取向分析 许 静等(2.22)

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控制问题探析 刘馨阳(2.25)

现代大学制度视阈下推进高校后勤改革的思考 余 立等(2.28)

理工科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项目化管理初探 李 洁等(2.31)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研究

艾 华等(3.26)

艺术类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研究 吴海滨等(3.30)

论新常态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思维 李秀华(3.33)

互联网精神—提升高校管理效率的“助推剂” 胡 月(4.28)

以五大发展理念构建高校创安新格局 宁秋娅(4.31)

新媒体时代高校广播宣传教育的“不变”与“变” 卢林东(4.34)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途径探索 肖中琼等 (4.38)

发展视阈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思政工作途径创新探析

李家琪(4.40)

新时期安保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杨 春等 (4.43)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张 闯 (5.33)

高校音乐厅的运营管理如何与时俱进 胡心印(5.36)

高校如何恰当处理突发公共事件 沈 崴(6.25)

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思考与实践 杨迪雅(6.27)

新形势下高校保密工作的几点思考 刘兴德等(6.29)

高职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新探索

—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夏新生等(6.31)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黄存金(7~8.39)

如何运用新媒体增强教师主流价值观认同 朱天磊(7~8.42)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探析 石海燕等(7~8.44)

以“绩效预算”促进高校行政改革的路径探讨

李雪梅等(7~8.46)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如何跳出效率“天花板”

范 明等(7~8.48)

推进高校教代会工作的九大有效途径 张瑶宁(7~8.50)

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的困惑与对策探究 张爱芹等(7~8.54)

以科研为导向的学术型研究生激励机制构建探索

宋 妍等(7~8.57)

如何有效构建高校大型活动管理协同模式 陈 钢(9.30)

高校校友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构建 冯 利等(9.49)

北京高校统战系统参与脱贫攻坚战的思考 黄中莉等(10.30)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统战工作 张维维(10.49)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背景下高校如何服务区域发展

王小艺等(11.25)

“双一流”背景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褚洪生等(11.28)

柔性引进人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北京印刷学院为例 王关义(11.31)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特点与教育对策探析 李世珍(11.33)

高校网络宣传阵地建设路径初探 李 论等(11.35)

“微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如何细致入“微” 张芃扬(11.38)

高校教师思想理论学习的思考 铁 铮等(12.23)

高校青年教师思政工作协同创新机制探究 张文超 (12.25)

基于利益表达视角的师生媒介使用研究 朱向峰(12.27)

基于教学过程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肖章柯等(12.30)

北京高校教育基金会市场运作研究的问题与对策 温 健(12.33)

“三转”背景下的高校艺术类招生监察路径探析 陈有明(12.36)

新形势下创新高校人事管理理念的思考 靳晓熙等(12.38)

教育法治与大学发展征文

依法治校:高等教育的法治进行时 陶 坚(1.44)

我国大学章程法治效果评估的构想 孙 芳等(1.47)

公立高校法人化改革的理论争议与制度抉择 姚 荣(2.33)

艺术院校依法治校的现状与展望 吴 哲(2.37)

推进依法治校需要防止的九种错误倾向 李明舜(3.36)

高等教育治理的衡平法则 左崇良等(4.45)

行政给付与学术自由的权利保障 胡甲刚 (4.49)

依法治校中的社会资本作用探析 吴 旭(5.39)

落实高等教育法 助力“双一流”建设 王敬波(5.42)

推进依法治教 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王志永(5.44)

大学生民事涉法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 李志清(5.46)

刊中刊

服务区域发展 培养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6.33)

“双培计划”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乔 娇等(9.33)

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 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北京开放大学(10.34)

党建与育人

【党建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 胡志虎(1.51)

新媒体时代创新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初探 马铁键等(1.53)

以法治思维构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机制 王生卫(2.40)

高校纪委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的内涵分析 黄存金(2.43)

院系基层党建促进大学生就业模式的探究 王显芳等(2.45)

高校基层党支部服务工作法研究

—以教学系部教师党支部为例 刘筱毅(3.39)

医学院校机关服务型党支部建设的机制研究 李明利等(3.42)

践行“三严三实”做党的好干部 张维维(4.52)

微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实效性研究

—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 丁日佳等(4.54)

学生公寓党建工作体系初探 阎 威等(5.50)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高校教师党支部功能研究 张 婧(6.49)

高校教师党支部发挥作用机制研究 沈小静等(6.52)

影响大学生思想入党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苏大鹏(6.55)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建设历程回顾及经验启示

鞠 华(7~8.60)

高校党委如何抓好党建这门“必修课” 高锦宏(7~8.64)

如何发挥党委在高校综合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赵庆先等(7~8.67)

主流校园文化的引导与构建

—以学生党建工作为视角 于承杰(7~8.70)

高校学生党员在就业工作中的模范作用研究 朱义清(7~8.73)

学生党员在班级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机制研究

谢桂庆等(7~8.76)

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王绍辉等(7~8.79)

大学生党员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之调查与思考

赵爱玲等(9.52)

思政课教师如何当好“党员”和“教师”的双重角色

祝和军(9.55)

对高校深化党的纪律教育的思考 王丽萍等(10.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党的建设路径探析

张立学等(10.54)

党在大学治理中的功能探析 吴 旭等(11.41)

北京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的调查与分析 姜恩来等(11.44)

艺术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及发挥作用的实践和建议

张东宾等(11.47)

关于“思想上入党”的思考 郭俊涛(11.50)

新形势下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研究 王 琳(12.40)

论正确认识党性 史文瑞(12.43)

“两学一做”中的党员主体作用研究 李延召(12.46)

【党委书记谈统战】

把握重点 弘扬传统 积极落实统战工作 郑 萼(1.56)

凝心聚力 开拓创新 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 侯光明(1.57)

认清形势 明确要求 把握规律 努力开创高校统战工作新局面

吴志功(2.47)

以改革创新精神为党外艺术家搭建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郭淑兰(2.48)

结合高校实际 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 张雅君(2.49)

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曹国永(3.44)

贯彻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开创学校统战工作新局面

谢 辉(3.45)

以高度责任感 做好民办高校统战工作 刘 林(3.46)

抓好新时期统战工作 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王亚杰(4.57)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建设须把好“三关” 高锦宏(4.58)

做好高校统战工作 凝聚教育改革合力 楚国清(4.59)

利用办学特色 做好新时期统战工 王洪元(5.53)

凝聚人心、智慧、力量 谱写新篇章 杨 桦(5.54)

在发展变化中 把握一致性和多样性 王 伟(5.55)

以统战工作服务大局 以突破创新凝心聚力 鄂义太(6.58)

长风破浪正当时 用好“法宝”促改革 钱 军(6.59)

培养德才兼备、有家国情怀的接班人 李宇明(7~8.82)

新时期如何开创学校统战工作新局面 傅绍林(7~8.83)

如何把党外知识分子凝聚在党的周围 谭向勇(7~8.84)

发挥统战人士作用 提升统战工作水平 王建中(7~8.85)

新形势下做好高校统战工作的战略思考 高 洪(9.57)

运用“大统战”思维谋划学校统战工作 韩宪洲(9.58)

做好高校统战工作的几个要素 王 芳(10.57)

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对策

赵 文(10.58)

艺术院校如何做好党外代表人士的统战工作 闫拓时(11.53)

建设高校统战工作阵地的思考 刘 慧(12.49)

落实统战工作新要求 提高做好党的特殊群众工作的能力

刘超美(12.50)

【育人】

高校校园志愿文化的建构培育与发展 冯 宁等(1.58)

三位一体的国际志愿服务实践教育模式研究 杨 蕾等(1.6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大学生义利观培育 赵 萍(2.50)

首都高校应届毕业生思想状况与心理资本调查研究

—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为例 祝 军等(2.53)

学业困境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应对策略 刘立新等(2.56)

高职一年级学生学风特质与培养对策研究

—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为例 田驰正等(2.59)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洪”扬无私师德 “璋”显大爱无疆

李石柱等(3.47)

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本位培训体系的思考 史立伟(3.50)

国际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人才培养模式

—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校际交流项目为例 边 超(3.53)

卓越法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建设 吴长军(3.56)

专业志愿服务提升法律人才应用能力的实践

—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 王 平等(3.59)

小语种 大作为

—以北京外国语大学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沿革与发展为例

苏莹莹(4.60)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首都大学生影响的调查研究

段晓芳(4.63)

低年级本科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白智群等 (4.66)

基于精品项目建设视角 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的探索与实践

于成文(5.56)

建立“三位一体”美育机制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陈志刚等(5.59)

大学生生态美育研究 孔德宇(6.60)

研究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孙信丽等(6.63)

校友群体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价值引导作用研究

肖 晶等(7~8.86)

基于移动终端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策略 武 楠(7~8.89)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 季景书等(7~8.92)

手机媒体时代思政课学生问题行为及解决策略研究

冯凡彦(7~8.95)

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卢 青(7~8.98)

“小班主任”制度探析

—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为例 鞠 丹(7~8.100)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生教育探究 姚静仪等(9.59)

《成长手册》:培养德能兼备的学生

—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新生养成教育”为例 蔡大鹏(9.62)

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研究 宁秋娅(10.5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研究

赵 萍(10.62)

创新高校教育模式 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肖 刚(10.65)

“互联网 + 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与探索

邸 飞等(11.54)

“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索 郑秀英等(11.57)

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研究 董春阳(11.60)

从体检结果入手精准实施新生健康教育 苗 莉(11.62)

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以北京建筑大学为例 丁 帅(11.64)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窦书霞(12.51)

焦点解决理论视角下的辅导员工作探析 臧伟伟等(12.54)

督导与教科研

【教育督导】

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 段 鹏等(1.64)

发达国家大学教育督导模式特征及启示 齐书宇(2.62)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甘罗嘉等(3.62)

自适应督导在教学管理中的建设作用 李振泉等(4.69)

关于做好教育督导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学督导工作为例 李 萍(5.62)

完善以人为本的教学督导体系 杨 凯等(6.66)

以调研促发展 建立研究性教学评价组织 董 礼等(7~8.102)

三级教学督导机制对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探讨和实践

郭 薇(9.65)

全面质量管理视角下的教学督导工作探索与实践 孟 波等(10.67)

三元互补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与探索 邰 枫等(11.66)

管办评分离背景下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的建构 苏君阳(12.56)

【大学教学】

高校的教学改革:关键节点的再认识 李 奇等(1.67)

基于“三多”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探究 闫 朝(1.71)

在线课程分析与比较 信伟华等(2.65)

艺术院校个性化外语教学的探索 董 单(2.68)

创建课外科技社团 促进卓越人才培养 刘旭红等(2.70)

案例教学法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引入与创新

—以北京工商大学“品牌传播方向”为例 林 刚等(3.65)

三维图像教学在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耿素民(3.68)

“翻转课堂”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以南航金城学院“高级英语”课程实践为例 刘 颖(3.70)

从通选课到通识教育核心课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建设与发展 冯倩倩等(4.71)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以北京大学为例 宋 鑫(5.65)

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思政教学改革与思考 陈志宏(5.68)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转向分析 张茂林(6.68)

财经翻译本科专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探析 徐 芳(6.71)

以“能力本位”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探索 李卫东等(6.73)

教学视阈下的教材重构探析 李润洲(7~8.104)

商务本科全英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郑春芳等(7~8.107)

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研究 刘 炎等(7~8.110)

成人高校学生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实践研究

鲍东梅等(7~8.112)

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 李梅芳等(7~8.115)

教育国际化在学科建设中的实践研究 许晓冬等(9.68)

思政课“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冯 萱等(10.69)

北大元培学院通识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探索 宋 鑫等(11.68)

高校国际化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侯 虹等(12.59)

云计算环境下研究生课程信息化体系的重塑与优化

应 梅等(12.62)

【大学科研】

英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演变:从RAE到REF 许 甜(1.74)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监管与绩效考核的思考 陈 超(2.72)

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科研要务探究 赵小霞(2.75)

“五大理念”引领高校科研健康发展

—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 姜 红等(3.72)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障碍与实现路径探究 蒋盛楠(3.75)

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谢新伟等(4.74)

“一带一路”战略下 高校国际技术转移模式探索 张 超等(5.71)

科研经纪人的角色定位探析 张宇庆(5.74)

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浅析 矫 娜等(6.76)

艺术创作成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段 鹏等(7~8.118)

开放联合 协同创新 助推首都食品质量安全

—以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为例 任发政(7~8.120)

以科研和人才培养为核心 促进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

—以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及仪器北京实验室为例 高玺广等(9.71)

创新基地:北京实验室的探索与实践 高 飞等(10.72)

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科技产业改革发展思路 吴豪伟(11.71)

研究生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状况调查与分析

林青国等(11.74)

高校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乔成邦(12.64)

全球视阈

美国知名高校特色资助工作探析 王 俐等(1.78)

国际媒体视角下的中国访问学者 刘 琛(2.78)

澳大利亚高校的办学特色及其启示 刘培昌(3.77)

类型化视角下对学生事务发展的思考

—澳门大学住宿书院模式的启示 路姜男等(4.77)

师生互动共推创新创业教育

—基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启示 李守玉等(5.77)

合作办学中借鉴英国本科教学经验的实践综述 成 黎(6.79)

从精英走向公平:美国大学先修课程发展的反思与启示

杨振军(7~8.122)

美国公立大学的“私营化”转向:根源与问题 王 铄(9.74)

台湾地区大学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作用与启示 付娇娇(10.75)

印度高等教育“保留政策”及其启示 李茂林(11.77)

日本延期博士生培养管理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刘 宁(12.67)

大家往事

丹心映日月 风骨铸虹桥

—纪念茅以升先生诞辰 120 周年 袁 芳(7~8.125)

薛荣久教授的“经贸教育梦” 李雨晴(9.77)

“不偷懒,不自满”

—张晋藩先生的治学与修身之道 顾 元(10.78)

“泥腿子”院士

—中国水土保持学科奠基人关君蔚 铁 铮等(12.70)

依法行政现状分析论文 篇3:

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研究——以昆山市为例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不断的发展,食品安全事故也不断出现,从而食品安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能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导致悲剧发生的因素很多,但笔者认为政府监管体制方面存在的缺陷是一大关键因素。本文以昆山市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为例,通过对昆山市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现状分析,对当前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详细的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用来完善我国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关键词: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监管体制

一、引言

提高、保障健康水平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食品安全则是保护人类生命健康,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食品的消费需求从单一的追求数量增长转向更加注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但从现实来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仍然存在需要改善的"四大问题":农产品源头污染;食品流通经营的不规范;食品安全事故常常响起警钟;食品生产加工的假冒伪劣问题突出。尤其是近几年,全国各地食品安全问题警报频频。特别是"2008年毒奶粉事件"与 "2017年天津独流镇造假调料事件"的曝光,让国内民众一片哗然,"舌尖上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消费者遭遇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经难以一一列举,从"毒豆芽"到"注水猪肉",从"毒奶粉"到"假调料"食品安全问题正在慢慢的演变为中国人的恐慌。大众也强烈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能力,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因此,怎样提高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公共管理课题。这一课题的研究是食品安全监管迫切且积极的需求。

本文以昆山市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为例,通过对昆山市食品监管制度的现状分析,对当前体制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原因进行详细的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制提供参考。

二、昆山市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根据由江苏省委、苏州市市委与昆山市市政府联合签订的《昆山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政府组织成立食品安全工作整顿委员会,本市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具体改善措施皆由该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管理,承担起对本市食品安全工作治理的重任;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为行政领导负责工作制,昆山市市政府任命两位分管食品安全的副市长为委员会直接管理人员,担当本市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担任副委员会会长的是食品安监局局长,将作为食品安全工作的主要管理人员和主要负责人。由昆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食品安全局、盐务局、工商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卫生局、与各区各街道办事处等部门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处理相关事宜。办公室将安排在昆山市市政府大楼。由于昆山食品安全局与盐务局等各职能部门都有的相应的职责和业务职能,昆山市划分了具体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与主要领导单位,并采取分区分类分片的工作形式。其中,昆山市食品安监局领头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综合协调工作;主要工作单位则由工商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卫生局组成;其他部门例如公安局、综合执法局、安监局、财政局等部门在适当时机给予相应的配合和帮助。

由上级直辖领导单位(例如苏州市市委、江苏省省委)发布相关食品安全整治精神从而进行专项整治是昆山市食品安全监管、整治的主要监管模式。由上级领导单位安排的监管整治工作一般是由职能对口的部门来牵头完成,比如"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查处"就通过动物卫生监督局领头进行专项整治的;但是上级领导政府开展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一般采取食品安全监督局负责、各个相关部门联合执行的方式开展,如"中秋节食品专项检查工作"的进行。昆山市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比较倾向于农业、养殖业与市场消费,这是因为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这方面相对活跃。所以在日常的监管活动中,一般是以这几个方面相应的职能部门为主

三、关于昆山市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配套支持体系与执法需求差别较大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政府开展各种专项整治工作能力也在不断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自然需要大笔的财政支持以及新一代的监管设备与科学的检测技术,而且,更是迫切的需要相关监管执法队伍的素质提升。昆山市市政府即便对食品安全的愈来愈关注,但是监管所需的人员和设备数量相当多,目前的的人、物配置完全跟不上。例如"瘦肉精专项整治":2011年3月在河南双汇曝光的"瘦肉精"事件,5月起,昆山市开展为期一年相应整治工作在辖区范围内由动物卫生监督所具体落实。根据上级部门的部署,动物卫生监督所全面开展对昆山市范围内养殖50头以上中小养猪场及重达60公斤以上生猪"瘦肉精"排查工作,排查养殖场的数量极多,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于其损耗的行政资源是难以想象和预估的。

(二)食品安全监管无缝隙衔接尚未实现

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最优计划为从养殖生产,加工运输,一直到食品消费的全程无缝衔接化管理。然而昆山市的实际情况却相差甚远。关于猪肉的在市场上的生产和流通监管问题,昆山市就有几个监查点,如兽药生产经营企业是由昆山市社会事业局负责监管;生猪私自屠宰一般是在昆山市没有在册的屠宰场进行的,政府监管机关将会组织各个部门联合行动,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这样的违法行为进行严格的查处,可是因为各种原因,这种违法屠宰场在昆山还是少量存在的;关于市场方面的把关问题则是由昆山市工商分局负责的,在执法的过程中对市场上的摊位進行突击调查,发现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的经营者予以处罚,对过期霉变、病死病害及注水猪肉进行集中销毁。特别是在重大活动或节假日前夕,更得对其进行严密的监控;昆山市肉制品加工产业的生产原料监管是由卫生局与动物卫生局所一起协同管理的。肉制品加工产业原料肉必须出具相应的检验合格报告及有效动物检疫合格证,对不能出具的企业依法实施处罚,一旦发现问题原料肉应当立即没受、在集中作无害化处理即可;对餐饮消费企业的管理更是涉及到了多家职能部门。

综上所诉,昆山市的猪肉监管环节任存在许多问题,尚未实现无缝隙连接。例如非法经营的企业、无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小作坊,养猪场、大闸蟹生产经营企业都属于监管的漏洞之处;与此同时每一个监管的方面也无法做到十全十美毫无漏洞,例如从上一个市场查处问题猪苗和猪肉有被转入下一个市场,又比如联合执法也没办法彻底杜绝私屠滥宰。这些监管上的空隙就会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做坏事可能性。

(三)联合执法存在的问题

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能特点和专业特长不同,所以部门间相互合作联合执法可以在专业上互补、也可以增加打击强度等,这些优势使之成为昆山市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形式。现实的工作中,常遇见些涉及多领域的情况且单个部门无力独立进行监管整治工作,比如以下例子:私屠滥宰监管、打击地沟油、节日食品安全问题排查等。但是多部门合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在部门间工作中也会有些许摩擦。比如存在处罚权限不清、联合执法无法常态化、部门间的推诿塞责或利益争夺等问题。

四、完善监管体制的对策

(一)创新监管观念

首先,针对如今政府监管普遍采用专项整治的手段即"重打击"的观念偏差,应该树立预防为主,惩戒相结合的主张。因为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从制定科学的日常监管体系入手,逐步的完善配套设施,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调动各个监管职能部门的积极性,能在所规定的职能范围内主动的进行日常的监管。合理的运用各种方式降低管理成本,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前进行预防,在事件发生之中进行积极的控制、调查。

其次,现如今食品安全监管领域有着许多不小的问题,即为没有树立统一协调的观念。在食品安全领域,很多部门存在着职能不清晰,重复管理,管理模块分立或者是管理模块重合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让现有的政府监管资源有着极大的浪费,同时职能不清晰会导致该有人监管的领域无人监管,模块的重叠会导致该监管的两个或者几个部门互相扯皮推诿,让其监管失效。所以,需要通过对观念的统一,从而能让各个部门对其职能边界的确定和各种监管工作的衔接,提供一个有效率的大型工作平台,进而让政府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充分协调农业、质检、食药、工商等各部门的监管统一,从而拥有对食品安全有效的监管。

最后,要做到各种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政府的各个政策应该在第一时间公开,让群众了解政府作为,了解相关政策,从而获得群众的支持,积极的开拓各种举报渠道,做到有举必应,有案必查。

(二)完善保障体制,创新运行机制

要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环节各个环节的无疏漏的连接,使其资源有效的利用、各个监管部门的各方面无暇合作,必须完善现有的合作体制,缓慢的改革各个职能部门的运行体制。

从宏观角度上来看,中央设定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具有全面指导和调配相关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能,其所承当的责任相当重要。从中观方面来看,组织框架大多较为分散,由食品药品监督联席会议进行综合调配,职能范围方面相对于来说比较小。从微观角度来分析,相应的监管权力应该应该集中在几个部门上,从而改善现在基层监管部门权力散化,职能不清的现状。另外,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形式,让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涉及到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使食品安全监管得以在源头上进行。

其次,监管范围大、监管时间跨度长、专业化强、环节众多等是食品安全监管的特点,因此需要各个监管部门拥有长期合作的关系。构建起监管职能部门之间的信任将,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责任、权益、成本等,以监管部门公认的最为公正、公平的方式进行配置。建立畅通、正式的沟通制度,使其综合协调部门具有实用性。

最后,明确和落实监管责任,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指出,行政机关的权力和责任应当统一,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构建责任政府,必须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机制,将每一项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例如,监管人员在日常的监管活动中,需要详细的记录监管时间,执法过程,都应该有详细的规定,并且如果在监管过程中有相应的无作为、失职等行为,也有相应的惩戒措施用来监督监管的有效实施。所以,应该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将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深刻贯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管理人员、执法人员中。

参考文献

[1]焦志伦,陈志卷. 国内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系比较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59-65.

[2]苗建萍,熊梓杰. 构建我国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大监管体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2:38-39.

[3]丁煌,孙文. 从行政监管到社会共治: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突破--基于网络分析的视角[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01:109-115.

[4]王爱兰,储诚山.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的改革对策[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14,01:97-101+110.

[5]周应恒,马仁磊.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设计:贯彻消费者优先原则[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05:1-6.

[6]刘鹏,张苏剑.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纵向权力配置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1:28-34.

[7]马英娟. 独立、合作与可问责--探寻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之路[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38-45+159-160.

[8]安奉鈞,王明刚,冯贺.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制机制创新:模式与途径--基于河北省的研究[J]. 社科纵横,2015,05:53-55.

[9]宋强,耿弘. 整体性治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新走向[J]. 贵州社会科学,2012,09:86-90.

作者简介:

陈伟(1979.11--),男,汉族,浙江杭州人,讲师,吉林大学社会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组织研究。

作者:陈伟 钱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陶艺文化价值研究论文下一篇:加强监察电力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