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诚信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诚信,诚实守信。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但当前大学里却出现了“非诚信型”大学生。本文主要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剖析诚信缺失的原因,浅析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这对培养“诚信型”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篇:诚信教育论文范文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

摘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受到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负面影响,出现一些不诚信行为。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国家民族的希望,必须重视加强对其进行诚信教育。要透过现象,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形成良好学风,构建诚信校园、诚信社会。

关键词:诚信;诚信缺失;诚信教育;大学生

近些年,有关“诚信”的话题一直倍受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今,诚信缺失的社会问题已经突出地摆在人们的面前。在为社会诚信状况欠佳而忧虑的同时,人们也会很自然地想到大学生,这个被誉为“天之骄子”的群体,而他们身上也的确存在着诚信缺失问题。人们在呼唤社会诚信的同时,更为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而担忧。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已刻不容缓。

一、对“诚信”含义的理解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基本的社会道德,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本义包含“诚”与“信”两个方面。“诚”是指道德主体的内在品质,是道德主体主观精神状态的反映,诚实为人、诚实做事是“诚”对道德主体的内在要求;“信”是道德主体在道德行为实践中诚实不欺、信守承诺的基本道德原则,是一种行为规范,是“诚”的外在表现形式,言出必行、一诺千金是“信”对道德主体的外在规范。

“诚”与“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并且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诚实是守信的道德精神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外在表现。诚实侧重于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真实的,对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是真实的;而守信侧重于对自己应承担、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的忠实,不折不扣地实践自己的诺言。因此,只有“内诚于心”,才能够“外信于人”。

在校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承担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他们的诚信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个绝不容忽视的问题,并且更是一项需要亟待加强并常抓不懈的德育工作。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

1.考试诚信缺失。考试作弊是大学生诚信缺失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尽管学校对作弊有着严厉的处分规定,但个别学生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想尽办法利用各种手段作弊,更有甚者在少数学生中还流传着诸如“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抄抄抄,学生的高招”“学不在精,作弊则灵;功不在深,会抄就行”等顺口溜。并且,作弊的手段也从原来的偷看书本、夹带纸条等向使用现代化通讯工具传递信息“升级”。在沈阳某高校卫生间里赫然张贴着“卖无线耳机”的广告,而且一些如“枪手替人考试”等的小招贴甚至已经贴到了学校宣传栏上。考试作弊已经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的素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学术诚信缺失。近年来,国内外的学术腐败事件屡见不鲜,成为严重阻碍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障碍。在高等院校,本科以上教育几乎都要求毕业生提交有质量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而一些学生却简单地认为“文章就是搜索、复制和粘贴的过程”。论文移花接木、东拼西凑、抄袭成风、剽窃作假等现象频频出现,代写论文也迅速成为个别人逃避踏实的学术研究和另一些人赚钱的手段。这些问题和现象,已经影响到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校的整体形象。

3.工作简历注水作假。面对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毕业生动起歪脑筋。他们在求职简历中篡改成绩,冒充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伪造各种证书、奖状,希望以此取得用人单位的信任和重用,谋求一份较好的工作。在沈阳市的一次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发现,几乎所有来应聘的学生都写着自己是班干部,更让人费解的是,同一所高校、同一班级,居然出现10个班长,后经学校证实,其中只有一位是班长,而其余都是学生做简历时随意填写的。

4.人际交往中失信。高校个别学生中还存在以生活困难等为理由向同学甚至老师借钱的现象,可到快毕业时也不归还。但他们并不是没钱,而且经常出现在网吧、游戏厅、歌厅、饭店等场所。笔者在辅导员实际工作中就曾有过亲身经历。这种现象虽不普遍,但却影响很坏,欺骗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信任。

三、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因素

1.社会风气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在引进了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理念的同时,也受到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性,道德取向也呈现多元化。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个人私欲也在逐渐膨胀,受利益的驱使而不择手段,以致社会上不诚信现象,诸如虚假广告、假冒伪劣、偷税漏税、走私骗汇、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等比比皆是。然而社会诚信机制、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不能有效遏制这些行为,又使真正讲诚信的企业和个人吃亏受骗、蒙受损失和遭到不公正待遇,以致社会风气不正,这种负面的社会影响对大学生心灵的腐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社会大环境中伴随道德取向多元化而出现的种种践踏诚信道德的行为,在客观上给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提供了示范作用。

2.家庭教育因素。长期以来,受教育体制影响,一些家长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而常常忽视德育教育;只注重学习成绩好、考名牌大学等,而忽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另外,“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违背诚信的行为往往会耳濡目染地影响到学生,使其形成错误、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再有,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3.学校教育因素。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注重升学率,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只要学生成绩好,在各项比赛中获了奖,拿到名次,在校期间可谓一路绿灯,入党、评优等各个方面都给予照顾,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和品行考评。目前,教育上最大的误区就是教育者只管“教”而不管“育”。“教”只是传授知识和本领,“育”则是要培养健全人格。教育要既管“知”又管“行”,使“知”“行”合一。另外,高校都有比较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和规定,而具体对学生操行考评缺乏系统性的考评体系和机制,这也给学生诚信建设带来一定障碍。高校开设的《思想品德修养》等课程,有时也只是照本宣科,不能切合学生实际,缺乏深刻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目的和效果。

4.学生个人因素。大学生年龄基本都在17~25岁之间,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虽然思维敏锐,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社会阅历不深、道德评判能力不强、自我约束力差,面对利益诱惑,不能摆正心态。大学生的可塑性较强,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这也是其诚信缺失的内在根源。

四、加强诚信教育的相关措施和方法

1.改善社会风气,提高公众诚信意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环境和风气对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可谓是无声无息和潜移默化的。因此,要在全社会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使全社会形成“人人讲诚信,人人做诚信”的道德风尚。要借助国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础上,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弘揚“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契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改善社会诚信状况,努力提高公众诚信意识。

2.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完善诚信机制。社会中一些不诚信的歪风邪气的肆意流窜,一方面是受个人利益的驱使,另一方面就是社会的诚信评价体系不健全、不完备,或者说根本没有,从而造成对不诚信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和制约。因此在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要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评价机制和体系。例如:我国银行业已经开始实施个人用户信用资信登记系统,记载用户的信用记录,在各行各业中首开诚信评价的先河。

3.建立个人诚信档案,提高学生诚信意识。建立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建立学生个人的诚信档案,记录统计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诚信表现,与学生的学籍档案结合起来,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为学生毕业步入社会的工作、生活、学习提供宝贵的资料。对那些缺乏诚信的学生会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也有助于其诚信意识的提高。

4.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诚信意识教育。学生的诚信教育属于高校德育工作的范畴。诚信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教育作用。教学中应该始终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特别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上要重点加强诚实守信的教育内容,要结合诚信道德的实际,注意教育生活化,避免空洞说教,适时开展主题座谈和讨论,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注意结合学生身边生活中的实际,不能局限于课堂,要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通过对国家大型企业、知名企业和因不讲诚信而失去市场的企业所进行的调查研究,使大学生切实感受到诚信与成功的紧密联系。另外,还要注意更新教育内容,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道德教育,而要把中国传统中的人格诚信与西方的法理诚信结合起来。

5.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培養学生诚信习惯。教师是教育学生诚信的教育者,教师的诚信行为是促进学生诚信教育的关键。作为教育者,要明确我们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要积极思考和研究高等教育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教育者应当用自己的言行在教书育人中做出表率。特别是导师和辅导员,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机会最多,要充分发挥在诚信教育中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做事”的良好习惯,从而内化为品质,外化为行为。

6.加强制度建设,鼓励和督促学生诚信。诚信意识的形成,不仅需要“自律”,同时也需要“他律”。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要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树立学校的诚信形象和权威性。在诚信问题上要态度坚决、旗帜鲜明,对考试作弊、伪造学历等不诚信行为给予适当的纪律处分,对于诚实守信的学生给予激励和褒奖,并作为评优、推荐入党、就业推荐等的重要条件和标准。这些来自于学生身边生活中的诚信榜样,更有代表性,更具说服力,更能够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直观形象性、目标指向性和非强制性。要充分发挥校园网、宣传栏等窗口的舆论宣传作用,大力宣传诚信的社会意义,努力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校风、学风,使我们的大学生能够真正地树立起诚信意识,提高诚信水平。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学校、教师一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实现和完成的。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形成诚信教育的合力,从而营造出诚信的社会风气、诚信的家庭环境和诚信的校园氛围。相信有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的诚信校园、诚信社会已经为时不远了。

参考文献:

[1]穆文涛,赵维莉,杨威.诚信:大学生人生中的基石N].都市青年报,2005-12-12(2、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

[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读本》编写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135-152.

[4]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中发[2001]15号文件.

[5]张文武.论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及特点[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74-176.

[6]李军法.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州学刊,2006,(2):102-104.

[7]胡建强,刘建佳.诚信的现代意义和大学生诚信教育[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1):111-113.

作者简介:刘纪刚(1980-),男,辽宁海城人,沈阳音乐学院附属大连音乐舞蹈学校党支部书记,中级职称,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沈阳音乐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科研立项重点课题“主题教育与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SYDJ2011-01)成果之一

作者:刘纪刚,王小今,王国峰

第二篇:浅析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

摘 要:诚信,诚实守信。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但当前大学里却出现了“非诚信型”大学生。本文主要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剖析诚信缺失的原因,浅析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这对培养“诚信型”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诚信教育

国家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大学生,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诚信作为公民道德的基本价值追求,凸显出了诚信的极端重要性。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接受时代诚信教育前端的知识分子,我们不但应该树立和形成自身诚信,也应成为诚信最有力的宣传者,起到模范榜样的作用。但是,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却让人无法乐观。

一、誠信缺失的现状

1.抄袭普遍,蒙混过关

大学学习需要自觉、自律,但很多学生却用大把时间玩游戏、聊天等,荒废学业。为应付了事,有部分大学生不惜弄虚作假,甚至连需要亲身体验的社会调查报告都在网上东摘西抄,蒙混过关。

2.弄虚作假,考试作弊

高校明令禁止考试作弊且考试时都制定严格的监考制度,但还有学生投机取巧。考试作弊是被“分数、名誉”扭曲了心的一种不诚信行为,导致的结果现在可能是不痛不痒,但归根到底是丢失了诚信的心。

3.求职履历,“掺水”成风

本科生普及率逐年增高,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华而不实的大学生开始想尽各种手段“打造自己”,不惜在求职履历上作文章,涂改成绩、虚构经历等,以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但因此丧失的诚信,绝不是一句“后悔”就能挽救得了的。

4.拖欠学费,违背约定

大学实行奖、贷、困、补、免等政策,但面对困难不一的学生,弄清实际困难情况很难,这就使有的学生利用关系开具家庭困难证明,并以此为由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但到期不还,恶意拖欠学费,而毕业后“人去楼空”。

二、诚信缺失的原因

1.社会环境

当代大学生既接受着系统的道德教育,也面临着社会转型出现的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错误观念的影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日渐抬头;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日渐模糊;不规范、不合法的事情时有发生。现代网络和传媒中的不良文化也在毒蚀大学生诚信意志,部分媒体为追求利益,扩大知名度,增加收视率,不顾诚信道德,内容媚俗化低俗化,让大学生深受毒害而不自知。

2.高校教育

部分高校诚信教育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缺少针对性、可行性、实效性,甚至有些高校办学思想出现偏差,重教学轻德育。一方面诚信教育方法单一,内容重复,简单地进行道德规范的灌输,重理论轻实际。另一方面诚信教育管理不严,部分高校管理教育中有弄虚作假的事,给学生做了不良示范。

3.家庭影响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学校,父母可说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数父母受传统教育影响,认为只要孩子成绩优、吃得饱、穿得好就行,却忽略了对孩子日常行为的教育。有的家长由于忙工作等事情而常失信于孩子,这也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4.个人原因

大学期间大学生心理方面不够成熟,是非判断能力不强,自身抵制力和意志力差,缺乏对诚信危害的认识。当面对社会形形色色的诱惑和诚信抉择时,在自律意识较差又缺乏他律的情况下,极易产生失信行为。如忘记了学生的责任,考试作弊甚至荒废学业。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

1.动员社会力量

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广泛持久宣传教育,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力度。利用网络构建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系统,提供查询的网络平台。将大学生诚信档案和今后工作单位绑定,让大学生认识到个人诚信不仅关系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更影响自己未来成长和事业发展,用个人诚信档案倒逼大学生诚实守信,使诚信成为一种习惯。

2.加强高校教育

高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建立诚信的教育和考评制度,特别是在三好学生评定、奖学金评选、学生违纪惩罚等制度中都要体现诚信原则,让师生知道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可行性,要求教师不仅要言传,且更要注重身教。将诚信渗透到学科教学内容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诚信品质。

3.重视家庭影响

父母和孩子是亲情、血缘的感情关系,这就决定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长久的老师。在孩子进入大学后就放手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完全依靠学校教育,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成长和发展。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孩子会受父母为人处世的影响,家长一直在扮演着重要的示范角色,所以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鼓励和监督孩子诚信做人。

4.坚定个人信念

诚信是立志的基础,无诚信则无以立志。诚信要从自身、从小事、从点滴做起,诚信待人、诚信学习、诚信考试,以诚信立身,勇于面对并克服存在的诚信问题就一定能求得真才实学,争做社会中最践行诚信的群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先锋带头作用。

今天,诚信已是社会对人的必然要求,更是大学生获得社会认可的核心要素。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使大学生内诚于心,外信于形。

参考文献

[1]张璇.从大学生考试作弊探究高校诚信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7(04).

[2]易红梅,陈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02).

[3]王云庆,王宁.近十年来大学生诚信档案研究评述及展望[J].北京档案,2016(2):17-20.

作者简介

闫超宇(1995—),男,河南新乡,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本科在读。

作者:闫超宇

第三篇:当代西方诚信思想对我国诚信教育的启示

摘 要:诚信和诚信教育在我国的道德和道德教 育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当代西方诚信思想为我国进一步 开展诚信教育提供了新的启示:以诚信的道 德公正性、发展性和一致性作为诚信教育内容的核心;以诚信的发生机制作为改善诚信教育 方法的基础;以学生的诚信体验作为诚信教育的重点。

关键词:西方诚信思想;诚信教育;启示

长期以来,诚信和诚信教育在我国的道德和道德教育中都占据重要位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20个字的基本道德建设规范中,就明确包括了“明礼诚信”[1]的内容。但是,目前我国诚信教育的效果却是不容乐观的,甚至出现了 “诚信越教越差”的局面。合肥的一项关于青少年诚信问题的调查显示,诚信高中生最差,小学生最好,出现诚信随着成长跌的现象[2]。笔者认为,诚信教育是建立在对诚 信这一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教育过程中应该突出诚信这一道德规范的特性。当代西方的诚信研究从不同的视角揭示了诚信的特性,为我国开展诚信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一、当代西方诚信思想

从整体上看,西方对诚信的研究有四种取向,可以进行两种分类,即主观主义的诚信和客观主义的诚信,作为个人美德的诚信和作为社会美德的诚信。

(一)主观主义的诚信和客观主义的诚信

1.主观主义的诚信

主观主义的诚信包含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道德相对主义者承认道德的存在,认为个人有个人的道德,社会也有社会的道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民族和社会有不同的道德;对于个人来说,道德是一种口味,各有所好,对社会来说,道德是一种习俗,各不相同 [3]。因此,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存在绝对正确的道德准则,而且相对于所有的个人选择与社会规范来说,所有的道德准则都可以是正确的。主观主义的诚信认为存在着个人诚信和道德诚信。个人诚信是一个人坚持某种准则,道德诚信是一个人坚持被“信任者”认定可以接受的准则。道德诚信要求说真话、诚实、公正,而个人诚信则不需要。唯一可区分两种诚信的途径就是分辨其产生的根源,也就是其主观性的不同:个人诚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主观主义,而道德诚信则是一个人对其他人的主观主义 [4]155。所以,只要一个人的行为一贯按照某种准则进行,那么,这个人就具有了个人诚信;只要一个人的行为一贯按照某个人或群体所接受的准则进行,那么,这个人就具有了道德诚信。

2.客观主义的诚信

客观主义的诚信认为自己提供了能够更充分地界定诚信的基础,并阐述了属于诚信的道德论点。客观主义将诚信定义为在行动上对合理准则与价值的忠诚,即:诚信就是要在情感或社会的压力下履行准则,并且不允许任何非理性的考虑压倒个人的理性信念。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该定义,还必须进行两点说明[4]1 59:第一,诚信不只是一种文字上的组合,而且要求行为与合理的价值相一致。这不意味着诚信排除了个人变化的可能性,只要有合理的理由,诚信的人就可以改变他的信念。第二,客观主义者关于诚信的定义是:诚信包含了在行为上与道德公正的价值系统的一致性,而不是与某个价值系统的一致性。诚信并不意味着对任意信念的忠诚,诚信意味着忠诚于个人的知识,忠诚于个人能够逻辑证实的结论。

(二)作为个人美德的诚信和作为社会美德的诚信

1.作为个人美德的诚信

根据诚信研究建立的假设不同,可以将西方的诚信分为作为个人美德的诚信和作为社会美德的诚信。作为个人美德的诚信首先认定诚信是一种个人美德,在这种基础上,形成了三种诚信思想,即自我整合诚信理论、身份认同诚信理论和廉洁诚信理论。

自我整合诚信理论认为诚信包括“部分”自我的整合,即将愿望、评价和承诺整合为一体。因此,诚信首先要求一个人能够珍惜自己的愿望,并且按其践行。意志薄弱的人最后不会做他原本要做的事,只是做了外界强加给他、而他并不认可的事;自我欺骗的人不会知道他自己的真实动机,事实上他的愿望并不是他声称的愿望[5 ]235。诚信的人可以决定他们想做什么并且可以为他们想做的事情找出确定的理由。身份认同诚信理论认为诚信是对组成一个人的核心身份的价值和准则的忠诚。这种观点强调诚信就是要拥有个人的性格特质并且要对这些特质忠诚。诚信的人代表了他自身的核心愿望。贯穿于前两个诚信理论中的一个思想是诚信与一个人的承诺有重要的联系。廉洁诚信理论提出了对诚信的不同看法。廉洁诚信理论认为诚信是保持一个人的纯洁性,特别是在易于被腐化的情形之下保持这种纯洁性是极其重要的。

2.作为社会美德的诚信

作为社会美德的诚信理论认为,以上三种理论所建立的假设基础错误地局限了诚信的本质和价值。自我整合的诚信理论虽然概括出一些重要的、必需的诚信条件,但是却将诚信简化为意志的一元化,其结果就是忽略了一些事实的存在,即人们可以有理由拒绝解决自己意志中的冲突和矛盾。身份认同诚信理论将我们能够按照自我愿望践行的条件等同于诚信的条件。按照能够界定自我感知的最重要的承诺践行,虽然可以组成诚信的一部分,但不可以组成诚信的全部。廉洁诚信理论则错误的定位了诚信的核心问题。人们可以降低自己的底线标准,这样人们就可以轻易地背离自己的观点,诚信也就不复存在。因此,诚信是必需的一种社会美德。

二、当代西方诚信思想对我国诚信教育的启示

(一)诚信的道德公正性、发展性和一致性——诚信教育内容的核心

通过对主观主义诚信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讲真话,说到做到”并不等同于诚信,这只是诚信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诚信教育也不能以“要讲真话,说到做到”为其全部内容。在我国的诚信教育中,通常要求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但是,往往忽略了诚信发生作用的基础。而这种诚信教育往往也会使学生陷入困境。不可否认,每个人在一定时期的认知水平都是有限的,因此,对于诚信的理解也要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而进行调整,这就是诚信的发展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随着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不断地调整其所坚持的价值信念,逐步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诚信教育应该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于学校的道德教育中,诚信教育的内容也应该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范围的扩大而不断扩充。

(二)诚信的发生机制——改善诚信教育方法的基础

综合自我整合诚信理论、身份认同诚信理论和廉洁诚信理论的观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诚信发生必须满足个体的主观愿望、语言承诺与实践行动的一致性,而且个体的主观愿望所做出的判断必须是重要的,语言承诺正好表述了这种重要性,那么,诚信的一致性链条才有可能完整,即诚信产生。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国在诚信教育方法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偏差。我国在开展诚信教育时,动辄发动大规模的签名运动、宣誓运动,旨在吸引参与者对某种事情做出承诺;或者干脆发动学生公开对某种事情做出承诺;此外,还有倡议之举,一班一校登高一呼,各班各校群体响应[6]。这种做法的弊端是多方面的:第一,这种 所谓的“承诺”完全有可能建立在部分学生盲从的基础上,完全没有诚信所强调的承诺的重要性,只是人云亦云而已;第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愿望和实践行动在诚信发生中的重要意义,承诺在诚信发生的链条中只是起到一种连接和桥梁的作用,不重视诚信发生的两个端点,那么,所谓的承诺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无法真正帮助促成诚信发生;第三,轻易承诺的后果是为以后的诚信教育设置障碍,因为教育者将很难判断学生的承诺是出于真诚还是应时之作。因此,笔者认为,诚信教育的方法应该围绕诚信的发生机制,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诚信的品格。

(三)学生的诚信体验——诚信教育的重点

不可否认“诚信是一种美德”。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康德和哈特曼在关于美德的研究中得出的相同结论是:不存在没有实践智慧的美德,也不存在没有美德的实践智慧[7]。由此可见,美德需要在实践的训练中养成,而实践也需 要美德来加以引导,实践智慧所强调的就是在美德的指导下处理不同事件的应变能力。因此,要想真正获得诚信这项美德就不能与实践相脱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诚信体验是诚信教育的重点。

学生在诚信教育中获得的体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顺境中的诚信体验,这类体验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进行的;另一类是逆境中的诚信体验,这类体验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克服各种困境,如为了个人的利益、赞许或为了逃避惩罚等不同的考验时所进行的诚信体验。如果没有诚信缺失的可能,诚信也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第二类诚信体验是很重要的。第一类诚信体验是第二类诚信体验的基础,第二类诚信体验是第一类诚信体验的延伸。两类诚信体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此外,学校诚信的氛围对学生的诚信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言行。我们不能用“不诚信”来教导“诚信”。如果学校在教育学生诚信时是一套,而学校在现实的运转过程中又是另一套,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明白这种诚信的“潜规则”,其对学生的危害也就不言自明了。因此,对学生诚信教育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学校和教师要首先做到诚信。

参考文献:

[1]胡振平,贺善侃.心中的律令——道德建设论纲[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 社,2004:64

[2]熊润频,王圣志.诚信:高中生最差,小学生最好[N].中国妇女报.2007- 02-06

[3]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3.

[4]Thomas E.Becker.Integrity in Organizations:Beyond Honesty and Cons ci entiousnes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23,No.1.(Jan.,1998).

[5]Cheshire Calhoun.standing for something.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J].Vol.92.No.5.(May,1995)

[6]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138.

[7]Robert T.Sandin.The rehabilitation of virtue:foundations of moral

ed ucation[M].Praeger Publishers,one Madison,New York,NY 10010.1992:183.〔责任编辑:闫长生〕

作者:王 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学体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护理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