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感恩的人是谁

2022-07-25

第一篇:你最感恩的人是谁

中国目前最高军衔的人是谁.他是什么军衔

中国目前最高军衔的人是谁.他是什么军衔?满意答案你猜 9级 2008-09-29 尉官(一杠) 一杠一星:少尉 一杠二星:中尉

一杠三星:上尉校官(两杠) 两杠一星是:少校 两杠二星是:中校 两杠三星是:上校 两杠四星是:大校将军

没有用杠,而是用金色的松叶,直接加上金星。 一颗金星:少将 二颗金星:中将

三颗金星:上将

一、士兵军衔肩章版面底色:陆军为棕绿色,海军为黑色,空军为天蓝色。

士兵有两级,列兵(现役第一年的义务兵)和上等兵(现役第二年的义务兵)。

二、士官分为一级士官、二级士官、三级士官、四级士官、五级士官、六级士官。其中一级、二级士官为初级士官,三级、四级士官为中级士官,五级、六级士官为高级士官。士官军衔在肩章版面上缀以象征符号和折杠。象征符号、折杠的繁简分别表示士官军衔高、中、初三等和级别。三道粗折杠为六级士官军衔;两道粗折杠加一道细折杠为五级士官军衔;两道粗折杠为四级士官军衔;一道粗折杠加一道细折杠为三级士官军衔;一道粗折杠为二级士官军衔;一道细折杠为一级士官军衔。士官军衔肩章分硬肩章和套式软肩章。

三、兵的军衔在肩章版面上缀以折杠,无象征符号。两道折杠为上等兵军衔;一道折杠为列兵军衔。兵的军衔肩章为套式软肩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军衔,基本上实行一职编两衔的制度,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正的《军官军衔条例》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的职务编制军衔为上将,其他各职级的编制军衔为:正大军区职:上将、中将 ;

副大军区职:中将、少将; 正军职,少将、中将 ; 副军职:少将、大校; 正师职:大校、少将; 副师职(正旅职);上校、大校; 正团职(副旅职):上校、中校; 副团职:中校、少校; 正营职:少校、中校; 副营职:上尉、少校; 正连职:上尉、中尉; 副连职:中尉、少尉; 排职:少尉、中尉。

莪卟岽ぃ祢 回答采纳率:34.4% 2008-09-23 04:34 检举 。总司令。。

⒐0後 回答采纳率:26.3% 2008-09-23 04:34 检举 元帅哦

Shēng於捌零 回答采纳率:15.6% 2008-09-23 09:16 检举 军委主席

顛⒊倒⒋ 回答采纳率:11.1% 2008-09-23 09:25 检举 军衔最高是上将军衔,各大军区司令政委都是上将,领导他们的是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军委主席,国家主席是兼军委主席的,不过军委主席没有军衔!

☆退役的弹壳 回答采纳率:6.2% 2008-09-23 09:40 检举 军衔从低到高分 尉官:少尉、中尉、上尉;校官: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将军:少将、中将、上将。

军衔和职务是不一样的,有的军官的职务是正连级,但是是大校的军衔就是说相当于师级的待遇。要说中国有多少上将,那就多了,我们这些人也不可能考证。

手一挥钱一堆 回答采纳率:5.6% 2008-09-23 09:57 检举 已故的应是十大元帅,现在是军委副主席等上将军衔

81173435 回答采纳率:15.0% 2008-09-23 10:58 检举 军委

蓝色之恋 回答采纳率:7.3% 2008-09-23 13:11 检举 现在已经没有元帅了,最高军衔是上将,一花三星,主要是中央军委的那些领导和各大军区的主要领导

(:-不言之教: 回答采纳率:18.2% 2008-09-23 13:45 检举 当然是我张有为 中国三军总司令 哈哈

阿道夫希特勒 回答采纳率:4.6% 2008-09-23 15:05 检举 总司令

梦幻情丝 回答采纳率:0.0% 2008-09-23 16:52 检举 中国现阶段最高军衔是上将,主要是中央军委的高层领导和各大军区的最高统帅,大概有几十位吧,军委主席没有军衔,但如果发生战争的话,他可能会被授予一级上将! 十大元帅~~

第二篇:感恩节的作文800字懂得感恩的人是幸福的人

文秘助手()之感恩节的作文800字:懂得感恩的人是幸福的人

感恩节的作文800字:懂得感恩的人是幸福的人

是呀!每个人都应学会感恩,感恩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可又有多少人学会了感恩呢?我们不禁扪心自问,你感谢过帮助你的同学吗?你感恩过教育你的老师吗?你报答过养你育你的父母了吗?…… 懂得感恩的人是幸福的人

第一次听到那首<感恩的心>是在一个同学的家中,在那动人的歌词,优美的旋律面前,我不由得掉下了泪光--“我来自偶然,像一个颗尘土,有誰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誰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幸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到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远,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不知到为什么,我特别喜欢这首歌,它好似点破了我的心,在不期而遇面前,我感触极深。

我所在的学校有一个聋哑的同学,许多人遇到这样的事往往是一蹶不振,不自觉的进入失败的深渊。可她却不一样,她有着与平常人一样的心态,平常人能做的事,她也可以做到,而且比平常人做的还好。她曾经在我们在班上的说过:“我虽然有着与平常人不一样的身躯,但我不认为这是苍天对我的不公,我相信苍天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苍天无情的将我打入了另一个世界里,但是,它却给了我一颗感恩的心,正是因为感恩,让我得到了幸福,一个人不知到感恩,那他活着还有价值吗?”

是呀!每个人都应学会感恩,感恩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可又有多少人学会了感恩呢?我们不禁扪心自问,你感谢过帮助你的同学吗?你感恩过教育你的老师吗?你报答过养你育你的父母了吗?

我们赤身来到这个世界上,是父母教会了我们写字,说话,从一点一滴的小事让我们学会宽容,理解,善良。我们正是在父母的爱下长大的,正是由于父母用爱哺育着我们,才有了我们。父母为我们做出的一切一切难道我们不应该报答他们吗?难道我们不应该感恩谢他们吗?当你学会感恩,感恩帮助过你的人时,你就拥有了幸福,并让爱你的人感到幸福;当你学会感恩,你就会成为受的人,“机会”就会与你牵手:懂得感恩你就有勇气做你的自己,你的生命之树就会结果。

,愿你和我一样能爱上这首>感恩的心>,不管是阴是睛,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第三篇: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最幸福的

常怀感激之情的生活是最甜美的

学会感激——感激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宝贵的生命

学会感激——感激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无穷的知识

学会感激——感激我的朋友,因为他们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力量

学会感激——感激我周围的一切,因为他们给了我和谐健康的成长空间

不要忘记说声——“谢谢”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要感激的人太多太多,你最想感谢谁,就把感激的话写在感恩卡上。有一个词语最亲切,

有一声呼唤最动听

有一个人最要感谢

有一个人最应感恩

它就是——“妈妈”

妈妈的皱纹深了,她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妈妈的手粗了,她把温暖的阳光给了我

妈妈的腰弯了,她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妈妈的眼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面对妈妈深沉的感情

聆听妈妈殷切的心愿

教师总结:父母对我们的爱很多时候是说不出的,为什么说不出呢?因为处于叛逆期的我们,很多时候将这种深沉的爱理解为啰嗦、唠叨,感受不到啰嗦、唠叨背后所隐含的深深的爱。尝试用心体会父母“说不出的爱”,心存感恩,让一句简单的话语充满神奇的力量,让那些琐碎的小事变得无比亲切起来。心存感恩,知足惜福。

在《天亮了》这首歌中讲思想作一个沉淀。抛去任何杂念,用心去体会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付出。想一想他们日夜操劳的身影,想一想他们带病为我们做饭的情景,或者就想一想爸爸妈妈的音容笑貌„„

第四篇:感恩节的作800字作文懂得感恩的人是幸福的人(定稿)

文秘助手()之感恩节的作800字作文:懂得感恩的人是幸福的人

是呀!每个人都应学会感恩,感恩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可又有多少人学会了感恩呢?我们不禁扪心自问,你感谢过帮助你的同学吗?你感恩过教育你的老师吗?你报答过养你育你的父母了吗?……

懂得感恩的人是幸福的人

第一次听到那首<感恩的心>是在一个同学的家中,在那动人的歌词,优美的旋律面前,我不由得掉下了泪光--“我来自偶然,像一个颗尘土,有誰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誰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幸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到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远,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不知到为什么,我特别喜欢这首歌,它好似点破了我的心,在不期而遇面前,我感触极深。

我所在的学校有一个聋哑的同学,许多人遇到这样的事往往是一蹶不振,不自觉的进入失败的深渊。可她却不一样,她有着与平常人一样的心态,平常人能做的事,她也可以做到,而且比平常人做的还好。她曾经在我们在班上的说过:“我虽然有着与平常人不一样的身躯,但我不认为这是苍天对我的不公,我相信苍天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苍天无情的将我打入了另一个世界里,但是,它却给了我一颗感恩的心,正是因为感恩,让我得到了幸福,一个人不知到感恩,那他活着还有价值吗?”

是呀!每个人都应学会感恩,感恩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可又有多少人学会了感恩呢?我们不禁扪心自问,你感谢过帮助你的同学吗?你感恩过教育你的老师吗?你报答过养你育你的父母了吗?

我们赤身来到这个世界上,是父母教会了我们写字,说话,从一点一滴的小事让我们学会宽容,理解,善良。我们正是在父母的爱下长大的,正是由于父母用爱哺育着我们,才有了我们。父母为我们做出的一切一切难道我们不应该报答他们吗?难道我们不应该感恩谢他们吗?当你学会感恩,感恩帮助过你的人时,你就拥有了幸福,并让爱你的人感到幸福;当你学会感恩,你就会成为受的人,“机会”就会与你牵手:懂得感恩你就有勇气做你的自己,你的生命之树就会结果。

,愿你和我一样能爱上这首>感恩的心>,不管是阴是睛,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第五篇:人是谁(读后感)

公共事业管理101徐林军2010011722

《人是谁》读后感

内容摘要:人不仅是个实体的存在,更是一个意义的存在。面对传统文化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不少青年人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产生了身心分离的碎片感、疲惫感、宿命感和孤独无助感。要走出这种困境,德育工作必须改变过去“纯工具化”理性,赋予人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即生命情感的关怀、终极信仰的关怀、社会责任感的关怀和苦难与死亡意义的关怀,引导青年人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和现实的物质纷扰,追求生命的永恒价值。

关键词:德育;生命的意义;社会责任感。

人不仅是个实体的存在,更是一个意义的存在。当一个孩子开始走向成熟,开始独立自主地思考人生的重要问题时,他就一直想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是什么样的?我过怎样的一生才能使茫茫宇宙显得微不足道的生命变得有价值?这种思考实际上是青年人开始积极探索自己的人生意义。对意义的追寻,是人的生存方式,人就在追寻意义中获得精神生命的超越和心灵的安顿。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和领域,促进和提高了人类生活的便利性和生命的成就感,为改善人的生命质量创造了机遇和条件。可是技术理性带来的并不都是美好与幸福。人类在享受自身发明创造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日益枯竭,恐怖主义的泛滥,贫困、疾病和犯罪等等,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削蚀人的生命感,威胁着人类的存在;另一方面,人们都生活在追求成功的沉重压力之中,而成功并不一定使他们有幸福感,相反,面对传统文化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不少青年人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从而陷入了一种“存在性危机”中,处于深刻的“和自然疏离”、“和社会疏离”及“和上帝疏离”、“和人自身疏离”的困境焦虑之中。

1.主体的物化导致了青年人的碎片感和空虚感

商品经济时代是一个“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对物的过分依赖和追求易导致人自身的物化。针对工业社会物质性生命的片面发展,马克思曾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异化于愚钝的物质力量。”西方学者马尔库塞也认为,技术的解放力量带来了物的工具化,转而成为解放的桎梏,使人工具化,成为心灵空虚的单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生的是人的精神向度的不断丧失。人们求利、求欲、求更多更丰富的物质获取,“面包”几乎成为了生命的全部,而主体丰富多彩的精神性生命需要如情感、道德、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不具有物一样的使用价值,不能成为商品,没有供求市场,因而受到挤压。“大众在生理感官上的沉迷轻而易举地取代了纯粹精神的运思。英雄神话已不再迷人,人们很轻松地从种种沉重‘历史’与‘传说’中走出来,生活于现实的平面之上”,人成了弗洛姆所说的“贪婪的消费者”,成了“物品的奴仆”。当一些青年人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置于纯物质性金钱财富这种无常之有,无尽之有的基础上时,无疑会更加痛感生活的艰辛、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痛苦,产生一种灵与肉撕裂分离的碎片感,心灵的空虚感。

2.价值目标的充盈和外化加大了青年人的疲惫感和宿命感

现代社会的本质就在于出现的领域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繁杂,变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以人们有限的精力、有限的生存空间、时间,无法把握变化如此之大之多的社会生活,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深感劳累不堪。“我们放眼观望四周,人人被社会和文化裹胁着忙这忙那。我

们追求名利,我们风潮逐浪头,追明星赶消费求时髦,没完没了,以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世界,殊不知这是在茫茫人潮茫茫社会中迷失了自我。我们求来求去仿佛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人之物质欲望是一个永无满足可能的变量,而以我们每个人之能力而言,我们所获总是一个有限的定量,以有限追求无限,岂不殆矣”。人人不仅要去寻找和获得越来越多的东西,要去适应越来越多的物质与精神的享受,而且还越来越看重外在的目标,看重他人的获取,“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每个人需要爱的程度比其它任何事都来得多,只是我们都忘了,我们急于追求其它的目标,比如事业、金钱和财富,我们专注地追逐休闲、娱乐,而忘了生命中更重要的事。”不少青年人“一味思忖着干什么才可成为富翁,干什么才可成名人,怎样才能不劳而成功。”这种价值目标的充盈和外化常常造成他们在短暂地获得喜悦后,又立刻陷入更多丧失的沮丧中,他们时常深感自身的有限性,感受到自我的渺小,感受到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无奈,造成身心的疲惫不堪,有时甚至觉得自己被他人被社会所抛弃,被生活所埋没,“人们在就业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面前,有一种受伤的感觉;或在似乎只有少数特权人物才能参与的世界变化面前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

3.教育工具化、短期化滋生了青年人的失衡感和无助感

在工业技术时代,现代教育本身也被工业化和技术化。为了有效地培养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知识人才,教育把受教育者投入到教育的工业流程中,把人制造成标准化的教育商品,一切按事先计划的统一程序、目标和过程控制,“如果教育只是客观传授知识学问,训练培养专精技术人员,而失去了生命的关怀,意义的寻求以及人生视野的开拓,全人丰盛的享有,那么教育能提供的也许只能训练出一些‘没有受到教育的专家’(un-educated expert),他们充其量只是一堆‘快乐的,技术纯良的机器人’(Cheerful, skillful Robert)。”在工具价值论的导向下,教育培养的并非人,而是人力,是与机器职能相等价的工具。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获得了“何以为生”的技能,但却不知道“为何而生”;即使享受着越来越多的“快餐文化”,却吸收不到文化的营养,找不到人生的终极目标。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已没有时间和能力去理解、体悟、欣赏生命,一旦遭到挫折和打击,轻则产生心理问题,重则走向自我毁灭。2000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学术会议上的一份资料显示,在中国,15至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自杀。

4.人际关系的疏离增强了青年人的孤独感和虚幻感

社会现代的通讯设施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捷,从电话、电报到传真和E-mail,从报纸电台杂志到“互联网”和“聊天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快捷无比,人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庞杂丰富。但这些现代通讯方式也渐渐地隐去了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也失去了面对面交流中无声语言的传递与交融。人们在使用和享用短信、QQ交流的好处时,已不习惯于通信中的情感交流与沟通。许多人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动画世界,现代神话的世界中不能自拔,“现代网瘾”就像毒瘾一样让一些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忘掉了真实的世界,不愿走进现实的生活,甚至丧失了实际生活的能力。人与人丰富的情感被网络割离得支离破碎,亲情的淡薄,友情的冷漠,爱情的变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十分突出的特征。

现代青年的痛苦,从表象上看源于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源于生存的困境,根本却源于生活意义的失落。早在20世纪中期,奥地利的心理学博士维克多·弗兰克就提出现代社会人们所面临的生存挫折和存在危机,认为由无意义感和空虚感捏合而成的生存空虚,是现代人们看不清或看不到生命意义的原因所在。神学家拉内说,人是一种“发问的存在”,即使人在大部分时间为了生存,疲于奔命,忙忙碌碌,对生存无所疑惑。但人有理性,他不可

能像动物那样饱食终日便无忧无虑,只要人活着,他就要去探求活着的意义,追求有意义的生活,美好的生活。“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制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赫舍尔特别强调,“探索有意义的存在是实存的核心。”我国著名哲学家高清海教授更是把人的本质看作超生命的生命,强调意义对人的本体价值。他说:“人是不会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的生活的,总要利用这种自然的生命去创造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说就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价值性实体。人的生存和生活如果失去意义的引导,成为‘无意义的存在’,那就与动物的生存没有两样,这是人们不堪忍受的。”

对意义的追寻,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人之生命独特性的特征。马克思指出人的生命活动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意识”便是人的物质性的生命的源初存在。“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人的物质性的生命的源初存在,它有两种尺度,一是“种的尺度”,即“物的尺度”;二是“内在尺度”,即“人的尺度”,而“物的尺度”正是人的物质性生命的体现,“人的尺度”却是人的精神性生命的体现。也就是说,人的精神性生命之美虽然源初于物质性生命中所实际获得的自由,但精神性生命中的自由却又高于已获得的这种自由。正是人的不断超越的精神力量,才使人的生命去追求意义,向往理想,谋求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

那么,何谓生命之“意义”?德国历史和文化哲学家同时也是生命哲学奠基人的狄尔泰认为,意义就是生命的体验,是生命的本质力量在克服一切障碍,创造属人世界中的自我肯定自我确证。马克思说得好: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从而,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而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说存在着,因为对我说来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它只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可见,人在其生命活动中所感觉到的“对象的意义”,归根到底是人所体验到的生命自身的意义;而人所体验到的生命自身的意义又是和生命本质力量的全部丰富性的生成一起生成的。

意义的生成既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又源自生命的合目的性需求。生命的合目的性活动是生命与非生命的一个明显区别。所谓合目的性,就是合乎生命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生命的合目的活动,一方面具有受动性,因为这是生命在环境选择压力下不得不采取特定方式进行的活动;另一方面具有能动性,因为这是体现着生命内在活力的自为的活动。因而,生命的合目的活动既要指向体外,适应外部环境;又要指向自身,自成目的。自觉目的的出现意味着人与他的生命活动不再直接同一。人的生命活动可以成为自己意识和意志的对象;凭借对自己生命活动的自主支配,人使自己的意识和意志获得了主体性和自由,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外部世界,创造一个对象世界,也就是创造一个贯注和体现着人的生命力量和信念的属人世界。生命的真谛,就在于它明确的目的性,正是这种目的性,扬弃了生物本能的冲动,在生存与生活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意义”,超越生命的有限,趋于精神的永恒。

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德育是为人服务的,德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社会走向被称为“后现代”的今天,由于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社会不再以追求数量为目标,而是更关注人的需要、人的价

值,使我们不得不对工业化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和德育观进行反思,摒弃德育的“纯工具化”理性,走进关注人的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人文关怀时代。

1、对生命情感的关怀

生命情感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确认、接纳和喜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欣赏和沉浸,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珍惜。热情洋溢的生命情感引人振奋、昂扬向上、富于爱心,成为幸福人生的动力和光明之源。缺乏生命情感则意味着对生活的麻木,对生命意义的无望,对他人生命价值的漠视,以及由此而生的生命状态的贫乏乃至沉沦。生命情感是沟通认知与行为,提升生活品位,建构丰富人生的基础与桥梁。德育关注人,关注个体,即意味着关注个体作为生命体的存在,关注其外显的活生生的生命展示,也关注其内隐、活泼、丰富的生命情感。德育对个体生命情感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对生命情怀的简单或粗暴的干预,而是一种陶冶,一种于无声化有声的良好人文环境的熏陶涵化。

2.对终极信仰的关怀

当前,一些青少年常称自己什么都不信,是个无信仰的自由人。实际上没有任何信仰的人是不存在的。这些号称什么都不信的人,常常是放弃精神上的信仰和追求,把某种有限的物质神圣化,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青少年中的这种倾向,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担忧。一些学者曾就此郑重地指出,“现在搞市场经济,面临着过度的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吞没理想主义和真诚信仰的危机,最迫切的问题,不是信仰什么,而是有没有信仰。最可怕的是没有任何信仰而只信仰金钱,法律和道德将因此而受到冲击。”无信仰,就无法找到生活的终极目标,感觉不到幸福,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无信仰,就无所惧;无所惧,就无法在心中形成时时约束自己的道德律令。这样,侵害他人生命,毁掉自我生命的事情发生也就不足为怪。因此,人必须有信仰,信仰应该是高远的,指向终极的目标。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这就是说,只有为人民造福,使同时代的人更美好,为社会做出贡献,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有较高的自我价值。而信仰所谓“现实”利益,过度关注自我价值的人,则会终生纠缠在“小我”的得失、悲欢中不能自拔。所以德育工作者应引导个体超越现实的物欲满足,超越生命自身的有限时空,追求精神的提升,从而得到人生幸福和存在的意义。

3.对社会责任感的关怀

美国学者柏忠言在其著作《西方社会病》中,把自杀看成一种“社会病”。在他眼里,自杀既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结果,也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典型表现。社会责任感表现为不畏艰辛地承担生活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多为他人和社会着想,勇于自我牺牲,不是一心追求个人的享乐。在柏忠言看来,这正是现代西方自我毁灭者最缺乏的。在德国奥斯维新集中营历经磨难的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多克·弗兰克在其名著《活出意义来》中写到:“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人生意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他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只有他具有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替代,自然容易尽最大心力为自己的存在负起最大责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责任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个殷盼他早归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无法抛弃生命。”面对越来越多的自杀现象,德育工作者现在必须努力做的是启迪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自觉以“人类一分子”或“社会公民”或“父母之子”的姿态反观自己的生命,努力地生活,克服因人生短暂和社会变化无常而滋生的虚

无之感。

4.对苦难与死亡意义的关怀

个体的生命体验不仅有愉悦、幸福的人生体验,还有生活中的重要丧失、重大挫折、苦难、逆境甚至死亡的威胁。这些负性体验并不都是有害的,只有在面对苦难和死亡,体验生

活的失意中才能更好地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逆转,进而敬畏生命。心理学家弗兰克认为“对于人生的绝大多数时光而言,生命是平淡的,这种平淡往往掩盖了生命意义的真实显现。因此对于一个一帆风顺的人而言,只有当他面临死亡时,才会从内心深处真正领悟生命对自己的意义。所以启迪人的经验或令人发现生命的意义,常常是在生命受到威胁之时,或者是在经历极不平常的事件之时。”当青年人身处这些痛苦与灾难仍然能够自觉地选择某种道德及利他的行为时,他便无形中把痛苦与灾难转换成了某种人生的成就;因其有此成就,而使他在痛苦与灾难之中获得了意义与价值;因其有意义与价值,而使他有了活下去的愿望与追求;因其有了这样的愿望与追求,他就有可能在最为艰难的处境下、在最最痛苦的状态里生存下去,从而使自我的生命保有了尊严。因此,德育工作者应教会学生“向死”而思生,挑战苦难而获取欢乐,使人生活得充实而精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业经济学论述题下一篇:能源消耗统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