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的学法攻略之一、二

2022-09-11

第三单元五篇文章都是写人记事的典范作品, 这类记叙文是九年级学生备考中必须练熟的文体。学习文章作者写人记事独到技巧是我们本单元的首要任务。文章所记五人都是杰出人物, 两篇现代文是怀人之作, 三篇文言文皆属传记文学。

文豪雨果的《乔治·桑》是一篇纪念法国女小说家乔治·桑的悼词。文章中雨果刻画人物的视角与方法独特。作为伤逝悼亡的散文, 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同类文章, 满纸的凄婉悲怆、感情动人, 雨果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 多变的句式、段落, 多运用排比修辞、对比手法, 用富有激情和哲理的诗化的语言, 对乔治·桑人格、品性、她所创造的精神价值, 以及这一切在人类自由史上的伟大意义, 阐发自己独特理解。如“那些高大的身影虽然与世长辞, 然而他们并未真正消失。远非如此, 人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自我完成。”乔治·桑的生命虽逝, 其思想和精神却永驻人们心中。臧克家也说“有的人死了, 但他还活着”。又如“她像巴贝斯一样有着一颗伟大的心;她像巴尔扎克一样有着伟大的精神;她像拉马丁一样有着伟大的灵魂”;“让我们接受这些卓绝的死者在离别时所遗赠的一切!让我们去迎接未来!让我们在静静的沉思中, 向那些伟大的离别者、为我们语言将要到来的伟大女性致敬!”这些排比使文章气势宏大, 完美地表达出作者因为乔治·桑之死所造成的, 由悲伤哀痛, 到敬慕礼赞, 再而豪放热烈的复杂嬗递的情感态势。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典型常见的回忆性散文。萧红把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深情, 融入到生活琐事的款款叙述里, 从而形成作者怀人散文特有的“如至清至纯的涓涓溪流”式的文风。把激荡的感情遮掩在看似平淡的客观记叙中, 抒写出一种对逝者不能诉说, 难以言传的深沉悲痛。对人所熟知的人物怀想, 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写人物的逸事, 表现人物性格中率真诚挚的一面和特定的微妙情感变化, 以达到“人所不能言”的表达效果。以小见大, 以细小之事体现所记人物高尚的人格。如文章对鲁迅先生病危、逝世情形采用略写, 而对评论我的衣着详写, 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是因为先生的逝世是作者不愿意多提及的事情, 采用概括记叙, 客观地表现事实, 就有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而详写与先生交往的事情, 是因为那些往事是作者珍贵的记忆, 是值得回味纪念的。

《五柳先生》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一篇传记, 实则是自传。采用史传体形式来描摹自画像。多用否定句, 以“不”字达到“婉曲” (婉言曲折的表现手法) 的表达效果。作者说“不”, 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追求。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 处于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赞美安贫乐道的精神。同学们应该将本文与七年级的《桃花源记》一起学习并复习, 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陶渊明在文中蕴涵的思想情感。

《陈涉起义》是《史记》五种体例之一“三十世家”中的一篇传记。司马迁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特别值得我们在此详加揣摩。如“苟富贵, 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 等死, 死国可乎”、“且壮士不死即已, 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上这些个性化的话语表现了陈涉的音容笑貌, 也展示出勇敢机智、富有政治斗争才干的思想性格。

《张衡传》课文是南朝范晔在《后汉书》中, 为我国科学史上伟大的科学家张衡所作传记的一部分。重点突出、选材详略得当、用语简洁凝练地叙述了张衡科学创造活动和文学成就, 并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和个人品德。第一段中连用“连辟、累召、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强调张衡不慕利禄, 无意于仕途的为人。传记首先突出叙写他的高尚品德、精勤不懈的治学精神, 全文集中叙写了他作为科学家的为人作风和严谨缜密的风范。

哲人说, 有什么样的心情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第四单元五篇文章以文言文为主, 集中写行旅之中的所见所闻。作者以自己当时特有的心情写身边的景色。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山水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发现和探求西山胜景的经过。从“始得”二字着意, 第一段未得西山前的漫游是文章有机的一部分, 使前后文形成对比。题目加上“始得”, 才有“未得”前的所游所感, 也才有“始得”后的别一番境界, 对比之中更突出了西山的美景和作者由衷的赞赏情怀。本文采用“从对面着笔” (不从实处落笔) 的描写手法。如描写西山的高峻, 采用了侧面衬托, “以低衬高”、“以小衬高”、“以远衬高”。不但实写西山的美景, 而且抒发独特的感受,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与八年级的《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点的认识。

《满井游记》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袁宏道通过对满井早春二月的自然风光、景色的描绘, 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深切感受。作者观察细致, 体味深刻, 用笔精巧。如“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中“始、乍”二字使用得贴切, 紧扣早春景色;又如“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一静一动, 概括了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作者甚至用拟人的写法说鱼鸟欢迎春天的到来“皆有喜色”;“山峦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如倩女之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一句中作者使用“洗、拭、掠”等词把原本静态的事物都呈现出极为活泼的动态美。结构上善于铺垫和蓄势。文章先写“燕地寒”, 又写因风沙多不得出而局促一室的憋闷, 这就为下文写游满井的欣喜、空阔感, 对春天脚步的敏锐观察, 对结尾处的结论“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预先做了充分铺垫。与《始得西山宴游记》、七年级的《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 体会文章作者在写景状物上的不同特点。

《登泰山记》是清代散文家姚鼐一篇著名的游记散文。作者通过冬日登泰山所见, 勾画了泰山的苍劲峻峭、瑰丽多姿景色。围绕着寒冬来描绘, 并贯穿始终。繁简得宜, 详略得当。文章自“自京师乘风雪”始, “苍山负雪”一个“负”字赋予苍山以生命, 而一切景色也就都有了雪的影子。日观亭上看泰山日出是散文的中心所在, 集中笔墨用四个层次来写, 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

《湖心亭看雪》写夜泛孤舟, 西湖赏雪。百余字内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张岱写雪高妙之处是, 不从常见的视觉来写, 而是从听觉来写。如“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大雪后一片寂静, 湖山封冻, 人、鸟瑟缩着不敢出, 寒噤得不敢作声, 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传达出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夜泛孤舟, “独往湖心亭看雪”, 抒发了作者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描写在夜晚到承天寺邀友一起散步赏月的情景。最喜欢“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荇藻交横, 盖竹柏影也”一句, 满院落的月光引起人的错觉:院落空明得能够看清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 院落中何来水草呢?抬头看到竹柏, 又看到碧空的皓月, 才醒悟原来不是“荇藻”, 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的影子。

摘要:本文介绍了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的内容和学法, 对几篇文章做出了分析, 是目前实际教学的新认知和新探讨。

关键词:语文,内容总结,学法指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下一篇:流体辅助注射成型技术的专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