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比赛工业设计论文

2022-04-18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课程教学比赛工业设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中国制造2025》文件精神,满足设计与制造行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笔者结合多年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及相关领域开展的课程教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社团活动、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化技术培训等工作实践,对工程基础课程与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进行研究探讨,以期促进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

课程教学比赛工业设计论文 篇1:

新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三步走模块”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针对当前工业设计专业存在的教学模式传统等问题,提出了“课程基础内容的掌握——课题强化训练”“课程内容的验证——专业竞赛课题演练”“走向市场——企业项目实操”的三步走模块专业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教学模式可供其他院校和专业的教学改革做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三步走模块;教学模式;工业设计;教学改革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6-0035-03

为了应对未来的科技与产业变革,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以期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与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工科专业建设是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用于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也是在未来产业和经济中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备国际竞争力等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建设与培养。为此,探索新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具体实践,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

工业设计是以工业产品为主要对象,综合运用科学技术、文化、经济和美学等知识经验,对工业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等进行整合优化的集成创新活动。工业设计对于提升产品价值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将工业设计上升到国家战略进行规划。可以说,发展工业设计是实现当前我国产业升级、提升企业智造能力的关键环节。

工业设计专业是以实践为主的应用型专业,融合了计算机辅助技术、人文艺术等各学科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工业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等院校中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也应该随之进行改革探索。在强调创新的时代,如何培养具有良好创新设计思维、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工业设计人才是广大工业设计教师应该思考的。

1当前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入,被列入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分别设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艺术类高校和北京理工大学等综合类高校中。随着高校的发展、扩招,工业设计入学学生一直呈增长的发展态势,至今已经培养了大批的设计人才,分布于国内外的家电、交通、医疗、互联网、家具等各产业中。

与其他传统工科专业相比,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设置时间短,其各类教学体系建设也相对不健全,需要逐步的完善与调整。近年来,随着各院校对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视,个别院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然而,目前大多数应用型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仍沿用早期的传统教学方法,同质化严重,与当地产业融合度不高,形成明显特色的不多,存在课堂教学与社会用人企业脱节,人才培养模式陈旧,课程教学内容相对较陈旧,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在课程教学上缺乏对设计理论的系统性、设计过程的连续性、设计程序和方法论完整性等的重视,缺乏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而课程教师也存在不固定的现象,同一门课程时常更换任课教师。与此同时,随着各类评估等考核要求,工业设计教师大多为理论性的教师,从高校来,到高校去,导致如今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存在结构单一,实践型教师缺乏,最终形成课程教学仍停留在理论层的局面。此外,尽管部分高校开展了“设计工作室”模式,但大部分院校仅仅只有少数数量的工作室,并未在全院、全系、全专业开展。

2“三步走模块”工业设计教学模式

每位教师在谨遵本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整体教学体系的前提下,应该根据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構建一套自己的系统化教学方法与模式,而这个模式应该是融合了优秀设计人才培养的大目标、大方向。只有如此,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特色才能逐渐形成,学生培养才具有鲜明特色。为此,笔者对工业设计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提出了“三步走模块”的教学模式。具体包括:第一模块,课程基础内容的掌握——课题强化训练;第二模块,课程内容的验证——专业竞赛课题演练;第三模块,走向市场——企业项目实操。具体实现方式为在《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等专业基础课中开展第一和第二模块的内容教学,这一阶段重点在第一模块的教学,意在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后续的《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系统设计》《毕业设计》专业课程群的教学中开展第二和第三模块的实践教学,该阶段的重点在第三模块的教学。“三步走模块”教学模式谨遵人才培养计划,随着年级的提升和课程的变更而调整,该模式使得教学内容从基础到核心有着循序渐进、相互依托的模块课题进行融合实践,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能动性、积极性,同时促进教师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方向,多方面综合培养应用型学科专业设计人才。

2.1课程基础内容的掌握——课题强化训练

在工业专业课程中,尽管很多理论与市场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很多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仍然适用于企业。为此,掌握好专业课程的基础内容是最为基本的,也是必须扎实掌握的。当前,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传授仅仅停留在基本概念知识上。为此,笔者认为,为师者要始终以学生为本,在一些基础课程的教学上,应该充分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课程的基础内容,任课老师应该根据课程的性质调整教学内容,基础类、技能类课程需要了解学生的状态,通过加大课题训练量来强化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的掌握。正如孙许方老师所述,技能类课程,就是“熟能生巧”,要不断重复才会熟练,只有熟练了才会形成一种不假思索的技能。

2.2课程内容的验证——专业竞赛课题演练

近年,一些地区、机构或企业为推动创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展了一系列的设计竞赛,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平台,它是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参与设计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种学习形式,是验证学生课程内容掌握的有效方法。专业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针对现实问题进行产品创新设计的能力。新工科背景下的设计教学,更应该培养学生多元的创新视角,培育出高质量的设计人才。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融入循序渐进式、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潜移默化的将设计知识等内容传授给学生。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可为不同年级学生选择适宜的专业竞赛进行演练,切记不以“为了比赛而比赛”,所以教师要把握好所参加赛事的数量和质量。

2.3走向市场——企业项目实操

本模块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将企业的课题引入到课程中,其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块有别于当前“工作室”模式中少数学生受益的情况,而是让全体同学都有机会进行学习,在最大化程度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实际的项目训练当中,增加师生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帮助各类学生的成长,真正实现教育公平。该模块要求教师走出去,走向市场,走向企业,自主寻求和企业的项目课题合作。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企业课题搬进课堂,搬进《产品系统设计》《产品开发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和教学环节中去。这对于教师的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能力。

学习方法是多样的,学生的优势、劣势与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老师而言,要尽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最大化的发挥每位同学的强项,弥补不足,通过给学生提供竞赛、企业项目等多种学习机会与平台,让其找到一种适合他们自己的途径,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3“三步走模块”工业设计教学实践

下面以大学二年级的《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大学三年级的《产品开发设计》、大学四年级的《毕业设计》的课程为例,所选取的这些课程满足了同一批次学生,同一个老师的实践前提,这样较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1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该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重在设计技能的掌握与创新思维的训练。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单纯的命令讲授式和课程作业散做式。为此,基于“三步走模块”之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内容,该课程的教学分成“专题演练教学实践”“小组看物实践”“小组全新设计实践”与“团队设计竞赛实践”四大板块,力求培养学生在应用软件时形成一种不假思索的技能,让学生在此课程中了解工业设计数字化的重要性以及熟练应用相关数字化辅助技术,同时尽可能让学生在低年级就能有提升创新思考和国际视野的意识,而不是过于注重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基于课程内容,开展专题演练教学实践。笔者选取6个专题案例,教师在一步步讲解软件命令的同时,进行操作示范,期间根据学生进度时常走下机房讲台,对有疑问的同学进行一对一亲自操作示范,直至学生能自行操作并理解命令的应用,跟上老师的示范步骤;然后,3~4人自由组合,老师为其选取生活中的真实产品,比如课堂机房的电脑或宿舍的电吹风等1~2件,在有限的时间内,分组讨论造型与结构等,再各自用计算效果图的形式呈现,课上答疑并提交成果,完成小组看物实践;其次,小组全新设计实践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组员的兴趣爱好,通过书本、网络等途径查询,每组共同推荐出3~5件作品,每件作品至少包含六视图,最终选定1件,各自进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实践,尽可能做到质感、尺寸比例一致,小组间相互交流讨论,相互帮忙,老师辅助,如图1为学生温杰发完成的小组全新设计实践成果MP3建模;最后,所有的学习最终都要用于实际的设计检验当中,通过专业竞赛作品创作,验证所学的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内容是一个有效的方法。然而,这个阶段的第二模块,“课程内容的验证——专业竞赛课题演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重新思考和国际视野。通过在该课程进行三步走模块的前两个模块内容学习,有系统、有条理的,让学生完成课程产品训练,快速提升了学生的软件技能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3.2产品开发设计

产品开发设计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从业前对实际项目产品的开发流程、开发方法以及生产制作过程等实际操作的基本认识。产品开发设计课程重在从商业战略高度和全产业链的视角,来探索产品的开发策略与运营管理,致力于产品价值的最大化。通过开发设计课程,学生比较深入的了解产品开发机会的研究分析、产品市场战略分析、设计研究和社会趋势研究等,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产品开发设计或未来设计提案开发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计划、综合思考、分析以及设计创新等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后,适应企业实际生产中的产品开发设计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了让学生能站在商业战略高度,将之前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通过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产品开发项目,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真实案例与前期概念设计、竞赛项目的差别,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从企业、从甲方等视角进行商业产品设计的思考,为走向设计岗位做准备。

该课程践行的是“三步走模块”的第二模块与第三模块。通过第二模块旨在让学生对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的前期内容有个系统的掌握,该阶段的竞赛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和问题意识。图2是学生张怡豪等人在德国IF学生公共价值奖竞赛中获奖的设计作品,图3是学生伍嘉僦在设计竞赛中的投稿成果“翼”,荣获汽车轮毂(概念)设计大赛铜奖。第三模块,走向市場——企业项目实操,是该课程的重点实践模块,任课教师通过与企业交流合作,将企业课题引入到课程中,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实际的企业产品开发设计中,有别于目前部分高校中个别工作室制度下,只有优秀学生才能参与企业案例学习的机会,通过企业项目实操让学生较为系统的了解实际产品设计的相关流程与要点,同时弥补不足。图4为学生温伟立、罗宏朗等人参与设计的企业项目方案USB适配器。

3.3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本专业知识的综合检查,旨在培养学生对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企业真实课题训练的良好机会。但是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毕业设计课题都为概念设计类的非企业项目课题,也就是所谓的师生自主拟定的虚拟课题。为此,基于三步走模块的第三模块对毕业设计进行探索尝试,只为给学生一个实践的机会,通过老师前期自行联系企业后,将自己所指导的部分传统概念设计类毕业设计课题设为企业项目课题,让学生完成企业的产品开发,培养学生“接地气”的能力,让学生对企业项目课题的限制性等因素等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此外,这在给老师压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开拓了老师的眼界。

这种毕业设计课题模式的开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工业设计这个实践型专业的理解。在毕业设计环节开展“三步走模块”的第三模块内容与前期课程中的差别在于,本阶段的实践周期长,更能培养学生从文献检索、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思考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一个最佳的机会。图5为学生孙增尧完成的企业项目类毕业设计方案初模,整体达到了该教学模块的预期效果。

4结语

随着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升级的发展变革,加快新工科专业的建设,探索适应工科专业建设发展的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工业设计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三步走模块”之教学模式的开展符合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同时也顺应了当今市场、企业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三步走模块”教学模式的实践,将基础知识、竞赛、企业项目课题系统地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成效开始显现。对于教师而言,“三步走模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教师的自我要求,推动教师加强自我学习,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专业素养。

作者:黄天杨

课程教学比赛工业设计论文 篇2:

技工院校工程基础课与工业设计教学的实践探讨

摘 要: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中国制造2025》文件精神,满足设计与制造行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笔者结合多年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及相关领域开展的课程教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社团活动、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化技术培训等工作实践,对工程基础课程与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进行研究探讨,以期促进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工程基础  一体化教学  工业设计  综合人才

随着CAD/CAM/CAE技术和数字化测量技术的迅猛发展,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满足先进制造专业群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社会对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方面增加了一定的需求。我国专家学者对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工程基础”专业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多为归纳总结,缺乏一体化课程教学与校企合作等的数据论证。直接以“技工院校工程基础”为研究主体的论著甚是缺乏。

在现代技工教育中,不少职业学院在创建新专业或规划新实训场地时,大部分都会建设优化涵盖工程基础类别或与其相关项目设计课程的一体化实训场地,并购置与课程相应的设备,如工业设计类、创新产品类(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类和3D打印技术类等新专业。但在进行建设优化的同时,比较容易直接套用技能大赛的赛项和相关师资培训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和方向,较少能有效合理地规划场地、对课程进行优化安排的方式,来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

本文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工程基础课程为例,对一体化课程在教学上的实施方式及综合型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一、具体实施过程

1.课程分析

目前,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学院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有较大的差异,如工业设计外观方向、结构方向、3D打印技术方向、原型制作方向、灯具设计、家居设计、文化产品设计方向等。如何根据不同的方向有效地设置好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做好先导课程与后续课程连接的桥梁,一直是每个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的难题,工业设计专业尤为突出。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重要桥梁的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课程,通常覆盖工业产品结构与机械设计、产品造型材料成型模具和表面工程基础等学科的内容。在技工院校中,此类课程常见课程标准(大纲)设置通常秉承了机械电子类、加工类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主要是对部分理论知识的讲授和简单分析,需要學生动手实践操作的内容较少,暂时没实现一体化教学。因为只是纯粹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没有在实践工作操作中理解,学生是难以将不同专业知识间的知识和技能联系在一起的,不能自主建立起不同专业知识之间的桥梁。所以就需要让学生通过多做实验和进行实践课题操作,把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学院开设工业设计专业以来,已在高中起点4年制预备技师班、高中起点3年制高职班和初中起点5年制高级班,分别开展了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在一体化课改中,学院对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标准进行了优化设计与实施。在先导课程有产品手绘和机械制图等,后续课程有项目设计和人机工程学等的情况下,将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与有效的实施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迫切需求。

2.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1)本课程的性质:工业设计工程基础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以一体化形式展开,通过讲授、演示、配合产品加工工厂的参观、设计作品鉴赏,加上小课题实践等。

(2)本课程的课题内容包括:设计与工程、工程材料基础、材料成型工艺基础、机械原理、模具基础、电子电工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认知、表面工程基础、快速成型工艺基础;小课题电脑周边小产品实践、传感器和复杂功能实践等。

3.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1)本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尽快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专业到产业的深化过程,从而明确专业学习的目标途径和方法。本课程不仅强调对所学知识从系统设计的角度产生关联性,也着重设计过程的连续和完整,尤其是学生所缺乏的实践性环节。

(2)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能阐述工业设计工程基础的相关知识;能列出一般产品(如塑胶类、五金类)的设计方法、加工工艺及技术要点;能在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中考虑如何运用工程基础知识;能运用工程基础的相关知识,结合专业技能完成小课题。

4.课程性质及学时分配

工程基础课程属于一体化课程,以一体化教学形式,由一位专任教师主带整个课程,主要负责课程的理论、讨论环节,安排在学期5—6周完成。另外,可根据每学期工作情况,增加一位工业设计专业带头人、机电工程类相关专业课程带头人或者校企合作设计师、工程师与专任教师对学生针对设计、小课题实操等环节进行一体化教学。排课根据内容安排在学期7—19周完成。整个课程每周4课时。

5.教学场地及设备

学院的工程基础课程以一体化教学形式开展,课程安排在一体化项目实训室。项目实训室能提供工位50个,含学生计算机18台、3D打印机14台(其中,含12台熔融挤压粉末烧结、激光光敏树脂成型)、钻床2台、钳工台6张、产品后处理工具数套和电子电工技术用套件数套等。

6.成绩考核

专任教师对学生在理论知识、课程参与讨论积极性、小课题中设计(建模)部分、实操规范性等环节评审考核,占总评40%;工业设计专业带头人、机电工程类相关专业课程教师或者校企合作设计师、工程师对该课程学生的设计、小课题实施过程技术操作、撰写总结和答辩等环节进行评审考核,考核标准与产品设计与手板制作标准一致,占总评60%。

7.课程成果

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课程,经过一学期每周4学时的学习,为学生后续的项目设计、人机工程学和毕业设计等课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在一定条件下,能把部分成果转化为设计比赛、创客活动及创新创业成果等实时地展现出来。

该课程呈现小课题的成果有:人体感应灯、中国风书签和杯垫、特色手机支架、便携式USB加湿器等。部分课程小课题内容如下图所示。


二、探索与思考

1.发挥技工院校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工业设计工程基础是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技工院校应发挥自身操作性强的特点,增设企业工程师或者设计师与工业设计专任教师一同开展一体化教学,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合作优势,通过综合性的实战小课题,将工程基础小课题的设计及制作环节,从普通教室的教学模式改为在综合实训场地和相关工作室中进行,把学习任务转化为工作任务,以完成小课题作为工作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工程基础的知识、掌握相关的加工工艺技能。实践证明,这种以培养学生设计理论基础、小课题实施及后处理动手能力的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2.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形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技工院校开设工程基础或者类似课程的时候,各个学科都是以传统排课方式,独立开设于本专业相关专業基础课程和独立软件建模课程的。尤其在机械电子工程类和工业设计类专业中,如主要课程产品三维建模、产品加工工艺、3D打印技术课程等。学院除了工程基础课程外,已在其他专业的一些课程试点实施一体化教学,如将设计鉴赏、逆向工程、精雕设计与制作、3D打印合并到项目设计和创客课程实施。实践证明,这样的一体化教学课程安排能够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专业需求的相应知识和技能。

3.优化院校办学条件,培养更多人才

目前,技工院校开设该类课程的困难,如工业设计高中起点高职班3年,仅有2年4个学期在校完成整个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并做好毕业设计,学习任务比较重,导致每学期的安排周课时数太多,对教师和学生造成一定影响;师资建设需要抓紧,一体化教师培养需要加强;实训场地也要合理建设及优化。技工院校开设该类课程需要提供充足的资源保证,包括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课程实训场地建设和优化、为相关课程配置的设备及材料等。

笔者认为,培养对象不限于工业设计专业技师班、高职班和高级班学生,只要合理安排好各个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和合理设置开展一体化教学,技工院校是能够以此为示范,在精雕、数控、模具、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不同层级的学生中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
三、小结

综上所述,只要合理安排好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运用相应的实训场地及设备,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条件,增设企业工程师或者设计师与工业设计专任教师一同开展一体化教学,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课程通过一体化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是有效的、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高舢,吴凡.跨专业实现“创新设计与数字协同智造”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

[2]屈文涛,岳治,徐剑波,等.工业设计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0(6).

[3]刘恩辰,罗信武.工业设计专业工程基础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3).

(作者单位: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

作者:高舢

课程教学比赛工业设计论文 篇3:

导师制指导下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新探

【摘要】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工业设计教育出现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设计教育质量。

本文结合我国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特色的适时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以导师“软件条件”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实现设计教育双丰收。该教育模式以“授之以渔”的专业技能培养为宗旨,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以实际行动来解读并验证“适应社会需要”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导师制 工业设计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质量工程项目: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Y130341。

工业设计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相当迅速,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促进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我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但是,这种欲速则不达的发展状况也给工业设计专业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瓶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出现了盲目性和模糊性,甚至抛开本国国情,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工业设计人才与企业的要求不相符,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工业发展模式脱节。从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来看,教育决定成败,如果在学科教育上存在盲目性和模糊性,将阻碍国家前进的步伐。如何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工业设计人才,为区域和地方经济更好的服务呢?这就需要院校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走向“中国设计”培养出更多可用的适时设计人才。

一、我国当今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

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可嘉,在参加的国际上的设计大赛上屡获佳绩,但是从国际的角度对比,我国的工业设计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国内只有个别院校的设计专业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大多数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水平依旧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准上。国内大多数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的依附院系,国内的普遍现象是将工业设计教育分为两类:“工科型”和“艺术型”。一般而言,“工科型”工业设计教学计划中的工科课程和艺术类课程学时分配基本平衡,如: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再设置一定学时数的美术课程,如:素描、色彩、平面与立体构成等;同时再开设一些诸如表现技法、人机工程、课程设计、产品设计方法学、工业设计工程基础、产品系统设计、产品开发设计等课程,形成所谓“具有工科特征”的工业设计教学计划。将“机械知识”和“艺术知识”盲目地结合,“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毕业之后从事设计工作经验不足,从事机械更像是“盲人摸象”。而且很多知识的学习学生也基本是应付考试。这种局面造成学生学习心理上的不自信,有的学生因此而对本专业产生逆反心态。四年下来,学生只学会了画效果图。

2.教学资源不能共享

很多综合性的高校将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在机械学院,机械专业是国内较成熟的专业,其拥有丰厚的教学资源和完善的实验室;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师生的一些设计成果需要通过机械的知识来实现,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可设置诸如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基础之类的课程,但是涉及到实际课题项目的设计开发中却不能将设计理念和机械知识结合应用,并通过机械实验平台展示设计成果,这就导致工业设计专业在机械学院显得比较另类,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这一集体。

3.教育与产业脱钩

工业设计是跟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学的目的是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而我们在工业设计教育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建设购买的设备在教学中却闲置不用。设计与制造业的不对接,造成高校中设计教育脱离实践、纸上谈兵。教师无法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反馈给学生,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靡。由于缺乏实践的支撑和引导,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成为教学重点,造成学生自我封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人因意识、工程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动脑与动手能力差,培养出的学生不具备实际的设计能力[1]。

4.部分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发展不够完善

工作室是在包豪斯“作坊”的思想上演变而来的,是欧洲国家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我国部分艺术院校率先效仿引入了“工作室”的教学机制,即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由教师牵头管理工作室并建立项目小组进行实践教学,这一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室是艺术设计教育的一种形式,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授课教师组成学科方向的师资团队,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并行工作[2]。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建设参照相近学科,重视学科平台建设,教学体系严谨、管理规范,人员、设备、场地配置有序,具备设置工作室的条件但尚未引入“工作室”制。

上述问题表明,用传统集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适应当今产业升级背景下工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对国内外对设计教学方式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把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引入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或许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二、导师制的教学机制特点

导师制是工业设计教学的新机制,是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它有别于传统的集中教与学的封闭式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当今新时代产业转型背景下已经完全不适应,甚至可以说它埋没了学生学习设计的才华。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打开了设计教育的新局面,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导师对自己所带的学生进行理论的系统性知识传授之后,学生随之投入到课题项目之中检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

2.术业有专攻:学生可以根据的兴趣特长,选择某导师的课题项目,系统性的完成实践任务,为学生就业和工作选定方向。

3.学习目标明确,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有充实感: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四年下来他们感到迷茫,认为学无所获;而导师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能给学生带来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加学习过程中的充实感。

4.能够因材施教,提供一对一辅导: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班级形式集中教学,不容易发现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以同一种模式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耽误学生的“成长”;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可以完全避免上述情况,因导师在教学、科研中带的学生较少,导师在每个学生上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辅导,针对特定的学生进行取长补短、因材施教,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导师制的运作模式

导师制的运作模式在教学的形式上采用开放式,将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设立若干模块,由课程负责人管理某一课程模块,并负责组建课程研究资料以及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撰写及实施。课题来源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对企业当前的生产问题,提出课题解决的要求,以课题为中心展开的专业教学。

(一)导师制必须有完整的执行条件

导师制的实行必须具备充足的生源、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固定的设计业务来源以及完善的设计实验设备和场所。这些是实施该机制模式的必要前提,并且与学校的实验室相互融合,实现资源平台共享,才能使教学工作顺利运作。

导师制模式的执行前提必须具备充分的资源:

1.完善的实验室,包括实验设备、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操作员:这一硬件的建立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必备条件,只学习设计理论,没有实践的检验和应用就违背了教育原则,也与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经验和指导性的法则相悖。

2.较强的师资教学和科研能力:这一“软件”的建设是设计教育质量提升的法宝,可以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需要将这种“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的教师给予企业培训或者提供深造的机会,或者实行国内院校之间合作,聘请优秀教师来校任教或作为学科带头人。

3.明确的研究方向,才能与市场衔接,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建设具有特色的设计研究方向,可以结合当地的产业,如广州花都是皮具和汽车产业基地,可以将皮具设计和汽车设计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尽量做到与这些企业搭建开发平台。

4.持续充足的项目支持:项目的来源需要教师有广阔的人脉关系和对外沟通合作交流的能力,这也是专业建设中不能急于求成的过程,专业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外交”能力才能打通校企合作的通道。

5.对导师量身制定课程:除了给所有学生设置通选的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要按导师自身的研究方向进行模块化设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专攻的方向。如设计美学这一课程可以让所有方向的学生必修,学习设计与艺术之美及美的塑造法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及艺术美感的表现能力等;如产品设计这种课程限定专攻研究产品的学生修读,学习产品设计的原理、方法、产品的结构设计等知识。这种课程的设置方法具有针对性和明确性,而且又易于与市场企业对接。

四、导师制教学管理体制

传统式的高等教育方式是以集中制形式授课,学生学好学坏老师很难一一照顾得到。这种方式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无效,只有让学生跟从导师参与到实际的课题项目之中,并由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才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检验。

工作室导师制模式的授课方式决定了其自身的管理机制,执行过程如下几点:

1.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每位导师设立1-2名学生为导师助理,协助导师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和课题项目研究。

2.设立导师业绩考核标准。以课题项目作为支持的教学模式会给导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和唯一途径。教学质量提高了,师生才有能力承接课题项目。如此形式就要求导师在课题项目和教学质量上要取得双丰收。对业绩考核较好的工作室给予经济奖励,用于学术经费资助。

3.导师经济创收开放性管理。因需要实践项目的支持,所以在经济方面的管理可以由院系行政部门与导师签订保证书,主要是在教学成果,科研课题等方面的承诺,获得科研项目的大部分经费由导师自由支配,经费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项目成本费;

②项目和教学所需的设备购置费;

③参与设计比赛及各种奖励费;

④开展学术交流费;

⑤成果转化及专利申请费;

⑥参与项目的师生酬劳;

⑦师生参与专业培训费;

⑧学术论文及作品发表费。

院系行政部门根据拟定的承诺书对工作室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给予奖惩,通过扣取完成指标没有达到标准的工作室经费来奖励完成指标较好的工作室,形成良性的竞争运作机制。

工业设计教育是一种应时性的教育模式,传统理论灌输式的模式完全体现不出创新思想,与“设计”的理念和含义不吻合。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工作室导师制的教育模式以“授之以渔”的专业技能培养为宗旨,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以实际行动来解读并验证“适应社会需要”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赵星.论我国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科教导刊,2011,(33).

[2]黄江鸣,徐晓丽.工作室制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探讨[J].艺术百家,2012,(7):414-415.

[3]吴海红.从教室走向设计工作室—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模式的一种构想[J].科教文汇,2007,(06).

作者简介:

薛青(1981-),女,河南淮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作者:薛青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探究会计职业判断研究论文下一篇: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