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2022-09-13

教学的实效性是指在教学中, 学生通过学校教师的身教言传, 潜移默化所获取的认知和自身素养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不仅是指学生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所能够比较正确的认知社会善与恶、美与丑的内在效果, 也指学生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能够树立公平、正义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劳动、见义勇为等的社会意识的外在效益。

1 对现阶段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的理性分析

1.1 现代社会对中职教育认识存在偏见

在我国, 中职教育是随市场经济不断新兴的一个专业性教育, 学生、家长、社会对它还不熟悉, 没有形成认同感。加之受千年来“学而优则仕”传统文化和现阶段用人单位对人才高消费现象的极大影响, 造成了社会各行各业对中职学生就业存在相对歧视。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进入中等职业学校, 就等于是脱离了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正轨”。今后, 以升学为基础的人生发展就无从谈起。导致部分家长对孩子接受中职教育不支持, 学生由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 思想情感不稳定, 对学习不求上进, 从而导致中职教育被冷落。

1.2 中职院校生源素质偏低

目前接受中职教育生源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 “两后”生 (即未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和未考入大中专院校的高中毕业生占绝大部分。其主要表现为:第一, 由于成绩差, 没有考取理想高中和大中专院校, 心理产生失落感, 理想信念受到挫折, 从而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第二, 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 学习目标不明确, 厌学甚至厌世情绪较浓。第三, 受市场经济所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和享乐主义等的负面影响, 其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和功利化。第四, 由于抗干扰能力差, 加之外界不良倾向的诱惑, 纪律观念淡薄、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甚至走向犯罪。

1.3 现代社会对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认识偏离

在当前以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时代普遍形成了重智育而轻德育, 重科技素质而轻人文素质的教育思维。极大的偏离了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使德育工作往往处于“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出事了大谈必要”的被动局面。这无疑降低了德育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同时还挫伤了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 给德育教学本身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 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应该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2.1“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是主体, 要达到教学的实效性, 就必须处理好以“教”为“责”的教师与以“学”为“任”的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两个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挥的如何, 将直接决定着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德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确立崇高的人生追求目标、积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现阶段, 由于各方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不够, 使中职德育教师队伍鱼龙混杂, 学生普遍对德育教育本身存在抵触情绪。这就要求, 中职德育教师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 还要乐于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能够很好地引导和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 这样才能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2.2“理”与“情”的关系

“理”服人, 以“情”感人, 不只是中职学生的心理要求, 也可以说是全人类的共识, 甚至有的动物也可以以“情”感化。面对当下枯燥乏味的以说教式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师应当具备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达到情理交融的能力。这样才不至于出现“牧师般的告诫”和“政治家的说教”, 才能避免学生对德育课的逆反心理, 才能引导和开化思想顽固的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关注人间冷暖,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德育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2.3“灌”与“疏”的关系

没有“灌”进来的东西, 就无从谈“疏”出去的办法;“疏”导不出去, 就更加无法“灌”输进来。德育课当然也离不开思想理论与观念的“灌”输, 更也离不开思想观念形成过程中的科学“疏”导。这就要求德育教师具备良好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工作心态, 在传授书本内容的同时, 能更好的结合身边现实案例, 达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达到学与致用的有机结合, 这才应该是德育教学实效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 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3.1 转以“知识传授”为以“情感教育”的教学理念

在德育教学中, 实效性的好坏与学生情感和态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接受态度, 是德育教学内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提高的关键。因此, 德育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课堂灌输和讲大道理的方式, 利用情感教育的规律, 依据情感的情境性和感染性等特点, 创造情境感染法、品德评价法、活动体验法等多种方法, 扭转学生的消极心理定势, 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 全身心地投入课堂, 自觉地渗入生活的学习氛围。

3.2 变以“说教”式为“启发”式的授课方式

说教, 是每一个有思维和有理性的人都不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式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多年来力图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一般说来, 教学中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是学生们关心的“热点”和易被“困惑”的难点, 不是书本固有不变的“基点”。因此, 现代中职德育教学要紧紧围绕中职学生的实际来设置一些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专题, 通过讨论、答辩、座谈等形式, 积极启发和引领他们朝着阳光、健康的方向发展。

3.3 转以“育智型”变以“力行型”的教学目标

以传知和育能为目标的“育智型”教学模式, 是现代教学的主要目标, 但对于以德育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来说, 这种模式却并非最佳。加之近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 又把育智型模式异化为应试型模式, 从而更加背离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规律。因此, 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就必须优化其教学模式。依据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教学规律, 并针对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对思想信息的接受能力的实际, 构建以“入心, 明理, 解惑, 力行”为原则的“力行型”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可以把思想政治课的“传知”、“育能”、“立德”等各项任务有机地融合于统一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信念、行为品德等基本素养的提高。

摘要: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的背景下, 社会各行各业对专业技能人员的需求日益剧增, 促使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然而, 因市场经济衍生的多元化价值观对接受中职教育的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 提高中职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将对于中职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起到积极的有效作用。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实效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技工院校汽车维修教学方法的改革下一篇:让化学的天空更明净——谈化学课程中的环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