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分析论文

2022-04-15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中国梦”在十八大之后成为热点话题。“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梦。客观地分析当前我国主要问题对于实现“中国梦”非常必要。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角度分析实现“中国梦”面临的挑战。[关键词]中国梦;挑战;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十八大之后,“中国梦”成为全国上下热议的话题。

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分析论文 篇1:

探索信息时代的发展战略

读《世界面临挑战》

“发展”,这个古老的字眼,伴随人类已不知有多少年了,但它却从未象今天这样头角峥嵘而引起举世的关注。在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前,人们的目光总是盯着过去,注重的是经验;近一两个世纪以来,人们的目光转向眼前,注重的是现实;进入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将来,关心的是未来的发展。正因于此,有人认为,自微电子技术步入人间以来,空间在“贬值”,时间在“升值”,事物在瞬息中变化,人们关心和要把握的,是未来。因此,关于发展与未来的研究,比任何时候都更令人瞩目。

在当前兴起的这场世界性的发展研究热潮中,有关的论著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除了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和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等已广为人知的著述外,由来自欧洲、日本和阿拉伯地区的学者组成的巴黎小组,在法国人让-雅克·塞尔旺-施赖贝尔主持下发表的研究报告《世界面临挑战》,也颇值得一读。这是一部将近三十万字的、对扩大了的发展进行“历时态”研究的报告。人们知道,所谓“发展”,原本是发展经济学中的概念,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由穷变富的历史过程,但在《挑战》中,作者却把它扩大到全球范围,并把世界划分为工业化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和石油输出国三大部分,交叉纵横,从不同侧面进行了考察。作者从他所谓的“工业幻影”时代起笔,一气贯通,直指未来。这种力求带着未来感去追溯历史、怀着历史感去描画未来的“历时态”研究方法不无独到之处,加以它那生动形象的笔法、描写入微的刻划,使之自一九八○年问世后不胫而走,先后在十五个国家翻译出版。

使人感到饶有兴味的是,包括《挑战》在内的前述几个报告,就其作者身分而言,竞不无雷同之处。托夫勒与奈斯比特都是新闻界人士,塞尔旺-施赖贝尔作为法国《快报》杂志创刊人和知名记者,也仍未出报人圈子。这恐怕并非出于偶合。它似乎在启示我们,作为当代社会的产物,发展研究是如此之新,从而要求一种紧紧追踪时代脚步的“创新眼光”;发展研究又是如此之博,它兼容着众多的领域和学科,从而又要求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横断眼光”。这两个要求,缺乏锐敏感觉、囿于传统知识结构的人往往都不能具备,而使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具有大量摄取信息能力的某些学者特别是新闻记者们着了先鞭。

“发展”陷于危机

所谓“世界面临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发展陷入危机的同义语。十三年前,西方世界正陶醉于“一代经济繁荣”的歌舞升平之中,以意大利人A·佩切伊为首的来自各国的几十位学者齐聚于“罗马俱乐部”,通过其《停止增长》的报告,表达了他们对发展所抱的悲观情绪和对未来的忧虑。当时那些正沉醉于“增长狂热”中的寡头和政客们,曾斥之为“危言耸听”。但是尔后发生的“石油危机”和遍及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却如一盆盆冰水盖面泼来,令当初的“增长狂”们不寒而栗。《挑战》紧紧抓住了从“增长狂热”到“反增长”情绪的蔓延这一历史的转变,以大量篇幅描述了这一历史时期石油输出国组织对西方石油大亨们的英勇反抗和机智斗争,披露了这一划时代事件的若干细节与内幕。而作者的锋芒所向,则在于对导致“发展”陷入危机的传统发展战略的批判,对这种本来在发达国家盛行,以后又被照搬到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发展战略进行无情地揭露,对坚持推行这一战略的顽固派予以猛烈地抨击。

人们对传统发展战略的描述不一。有人称之为“赶超战略”,有人认为它是“高投资、高消费”战略,有人则将它描绘为“工业化”战略或如托夫勒所称的“第二次浪潮”战略。总之,这种战略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强调发展工业,忽视农业的发展,片面强调增加积累、扩大投资而忽视提高经济效益,片面追求以GNP(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的经济高速增长而忽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挑战》的批判,是紧紧抓住石油——这工业化社会的血液来展开的。它一方面揭示了发达国家靠掠夺石油资源起家,以及这种对资源的掠夺式开采所造成的灾难,另一方面,又指出了发达国家的疯狂掠夺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恶果,以及发展中国家因袭传统战略所造成的困境。作者认为,“在我们生活的工业化社会里,石油是一切问题的中心”,“什么是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就是大量消费石油的社会”。在西方,人们可以说生活在石油之中。在地壳之中蕴藏了千万年之久的“黑色金子”,伴随着从十九世纪开始西方冒险家们的发迹,源源不断地被发掘出来,石油开采量飞快上升:

一九一四年,全球耗费石油六百万吨;

一九六○年,全球耗费石油三亿吨;

一九七五年,全球耗费石油达到五亿吨。

据国外有人估计,如果以这样的速度耗费下去,全世界石油的蕴藏仅够维持三十年。而这种大幅度的消耗,从来是不平均的。据计算,一个美国人消费的石油,等于盛产石油的墨西哥九个人的消耗,也等于一○七二个尼泊尔人的消耗。与石油需求量猛增、石油在整个工业化社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本世纪开始的七十年里,每桶石油的价格一直维持在二美元以下。从一九○○——一九五○年,每桶石油仅增加了五十美分,从一点二美元增加到一点七美元。从一九五○——一九七五年的西方经济繁荣石油消费猛增的年代里,每桶石油却只增加了十美分,一直维持在一点八美元的售价上。再以汽车数字为例。石油出在发展中国家,而汽车却主要集中在西方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世界拥有六百万辆汽车,至一九七五年则跃至三亿五千万辆,而美国和西欧各国便拥有其中的二亿五千万辆。这些事实雄辩地说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建立在“廉价石油”基础之上的发展,是地地道道掠夺式的发展。

这种单纯追求增长的发展,除了给西方的垄断财阀带来超级的利润外,给第三世界又带来了什么呢?《挑战》指出,工业化国家的这种发展,直接的后果是“第三世界国家伤痕累累、鲜血淋淋”。报告以伊朗为例:“……四分之三的民众赖以生存的、传统的地方农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黎民百姓为此饱尝了凌辱,愤怒至极”。无怪一位激进的西方经济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不发达的发展”。《挑战》还列举了下列数字:第三世界三十多亿人口之中,有十亿在挨饿!在一九七九年这一所谓的“儿童年”之中,五岁以下儿童因饥饿死亡的达一千二百万!第三世界的四亿人栖身于贫民窟中!五亿亚洲人,一亿四千万非洲人,九千万拉丁美洲人的饮水得不到保障!此外,据最新材料,发展中国家的负债总额已达到惊人的地步:第三世界平均每人要负担约二百美元的外债,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最穷的发展中国家在两年里的全部人均收入。

严酷的事实,促使人们进行反省:这种师事西方的“发展”,实施传统发展战略的“发展”,在全球范围里似乎应以这样的公式来表述:发展=北方掠夺式发展+南方不发达的发展。于是,人们回到了发展的最初含义上来思索。《挑战》写道,一位巴西主教问:“发达?发达的含义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直指传统发展战略的要害——发展的价值观。在我们看来,只有以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和每个人全面充分的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才是唯一健康和正确的发展。对此,《挑战》作者的认识或许不可能与我们同。他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而是引述了一位国际人士的话:“如果有朝一日需要你来判断某个非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程度,你不妨去查询一下该国总理或元首的食谱,……倘若菜单上开列的都是些马洛索鱼子酱、冰淇淋土司、芙蓉汤、惠灵顿牛里脊等,而本国的菜只是作为调剂花样才出现,那你应该感到担忧。……相反,如果在总统的餐桌上,即使在接待外国要人时,宁愿上山药而非土豆,如果人们善于用玉米、黍子、木薯或豆类来招待客人,那么可以断言,当地资源一定受到重视,而农民也有可能参加到与他们真正有关的发展事业中来。”这番话,也是值得人们玩味和参考的。

“信息化”战略

由于传统发展战略的受挫,于是各种寻求替代它的新的发展战略蜂涌而起。在七十年代后期的“反增长”情绪中,国际劳工局提出满足基本需求的发展战略,美国学者提出变通发展战略,而激进派从另一角度提出脱钩型发展战略,近年来又有托夫勒提出的“甘地加卫星”的发展战略等等。《挑战》则另辟蹊径,探索了另一种新的“信息化”的战略。

与其他类似的论著一样,《挑战》也把摆脱发展的危机和困境,实施一种更新了的非传统发展的重要出路的希望,寄托于技术革命。它声称:“‘信息爆炸’对解决世界经济危机所具有的意义,就象原子弹对世界战争所具有的意义一样。”而这种世界范围的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其主要标志是电脑的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它颇为详尽地记述了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计算机与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产生的信息技术的飞跃,并着重论述了这类新技术对人类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在《挑战》看来,这种影响和作用是全新的,革命性的。

首先,它为人类的发展造就了崭新的态势。对这种崭新态势,《挑战》把它概括为“指数曲线发展”的时代。对指数曲线的概念,人们也许还不熟悉,因为过去人类大多只遇到直线变化。在直线发展中,增长是恒定的,容易设想未来;在指数曲线发展中,增长是以连续不断的跳跃形式进行的。《挑战》曾举这样一例:取一厚度适中的纸,将其折叠五十次后,将有多厚呢?人们尽可推想。有人会大胆地回答有几米高,可难得有人能想象出它将超过珠穆朗玛峰,而实际上,它将超过大气层而达到小行星带的高度。电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便是遵循这样一种“指数曲线”发展的形式,因而它的未来发展态势是我们今人无法估量的,而它对人类的经济与社会生活所触发的空前影响,将使整个的人类生活的发展也进入“指数曲线发展”的时代。

其次,上述这种全新的发展态势,要求并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今后发展的关键不再是工业化,而是比工业化更为优越和重要的信息化。在发展理论中,一国的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对该国的经济实现“起飞”至关重要。然而,以往人们所谓的基础设施一般均指铁路、公路、发电厂等,而今后要实现的信息化发展,其基础设施则还必须包括电讯网、数据库、教育与培训网等,由于后者对人类智力资源的开发有直接关系,因而尤为重要。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与结果,正是智力产业部门的发展和壮大。

再者,电脑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全面地开发自身,尤其是开发人类的智力资源,提供了崭新的契机。因为电脑与信息技术诱发了人类劳动的新职能和新形式。就其新形式而言,它将从以往意味着人手的延长,转变到人脑的延长;就职能而言,它的直接目标是开发人类的智力资源。每一个电脑控制下的机器人,固然会顶替掉几十个或上百个从事直接劳动的工人,却也会同时创造出几百个或上千个从事为它服务的工作岗位,即在它的“上游”去从事制造软件的工作。当前,与电脑的硬件发展相比,软件的发展远远落后。《挑战》认为,即使世界上所有失业的劳动力都能去从事软件编制工作,也不敷需要,“我们现在缺人,将来也缺人。”当然,信息化所需要的是经过高智力开发训练的人。将来信息化社会实现的,不是“体力就业”,而是“智力就业”。

最后,信息化的发展也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摆脱贫穷落后局面提供了新的捷径。原因有二:其一是新技术的发展使穷国可用比以前少得多的成本去开发自己国家的人民大众,以往认为几乎不可能的事情现在具备了可能。对人类的智力资源以往是“高价开发”,今后将可以实行“廉价开发”;与此相反的是,以前拥有的是“廉价劳动力”,今后将是经过高度智力开发的“高价劳动力”;其二是,信息化社会的分散化原则已先天地存在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肌体中,这就为信息化在发展中国家的实现准备了先天的条件。

正是通过以上的分析,《挑战》为我们勾勒出一条信息化的战略。尽管作者否认他提出了“某种思想并规定某种行动路线”,并称:“如果这样做的话,那又是搞过去的一套。”但是实际上还是吐露了作者心目中的信息化战略的蓝图。这一蓝图用作者的话来描述,便是“承认新的经济,承认智力社会,承认大家共同的未来”。作者强调:“承认是一个关键的词”。这里的三个“承认”,实际上指出了这种信息化战略的认识基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指出了这一战略的主要内涵:智力开发;指出了实现这种信息化开发所必需的对外开放政策,换言之,这种战略必须以全人类的知识和信息积累作为基础。

对于《挑战》所提出的这条信息化的战略本身,这里不拟作全面的评价。然而,它所涉及的一些方面,却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

按照传统的西方发展理论,资金、资源和劳动力数量是资本的“三要素”。经典的生产函数理论集中表达了这一观点。但是,使人迷惑不解的是,在以此计算生产中投入的要素量时,发现其中总有“余差”。正如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所揭示的那样,这个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占非同小可地位的“余差”,正是人力资源开发所花费的“人力资本”。这不仅为战后日本、德国等经济迅速恢复的奇迹所证实,而且也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所证明。《挑战》以大量篇幅所论述的人力尤其是智力开发在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这一论点,无疑是符合客观实际和正确的。一国之富,富在何处,一国之穷,穷在哪里?大至一国,小至一单位、一家或一人,穷富之差,首先在于人的智力。千穷万穷,人的智穷最穷;千富万富,人的智富最富。正如美国一家成功经营的公司的经理所说,即使他失去所有设备、资料和办公大楼,但只要他的这班人还在,便能恢复一切。《挑战》所集中表达的这一重要思想,对于发展中国家努力摆脱因袭的传统发展战略,制定在新的世界技术革命形势下更符合自己国情的正确对策,意义极为重大。发展中国家的庞大人口,从来是被作为发展道路上的沉重包袱,或是被解释为困扰穷国的万劫之源:贫困、饥饿、失业、骚乱……似乎千灾万难皆由此而生。然而,事实上它并不是不发达之因,而是不发达之果,或更确切地讲,是捆绑穷国的不发达的“因果”长链上的一环。说人口庞大,制约发展,固然是不错,然而这种说法却没有进一步说清制约经济发展的,不仅在于人口之多,更在于处在智力未开发或低开发状态的人数之众。智力开发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落后的根本原因。人口众多确实是它们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但在当代条件下,如果处理得宜,又未始不可以转化为可资利用的有利因素。人不仅有吃饭的“口”,还有干活的“手”,更有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脑”。以千百万人民的“脑-手”的高度开发为起点,来启动一国的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是在世界新技术革命形势下,发展中国家进行对策和战略选择时应当考虑的。对我国来说,高度开发十亿人民的智力资源,并以此出发来制定一系列有关政策,当是回应世界挑战的可行选择之一。

建立智力开发的机制

《挑战》的发表,并非偶然。它是在西方传统发展模式造成“发展”的普遍困境,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不可解脱的重重危机的形势下问世的。这一深刻的社会背景,使该书弥漫着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哀叹资本主义现行体制衰微破败的状态,试图为摆脱这种状态进行尝试,这是《挑战》极为明确的主旨之一。在一些资产阶级人士看来,资本主义现行体制所造成的幻灭感,已日趋严重地扩散到整个的资本主义世界,它们决不是一两个诸如供给学派或货币主义的药方所能治的。出于这种宏观战略考虑,在他们的“制度”与“传统”之间,一些人选择了对前者的忠诚。他们一方面对传统发展战略予以猛烈抨击,一方面尝试设计一整套的综合对策选择。《挑战》的作者们就属于其中的佼佼者。然而,由于它这种立场上的局限,《挑战》回避了造成这一危机和悲剧的更深刻的社会根源。它所给予读者的信息化的“世界大同”的蓝图,在现实世界中基本上是行不通的。在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维持不动的前提下,昔日的西方曾依靠对廉价石油的掠夺建成了一个工业帝国,今后又何尝不能通过对廉价知识的攫取造出一个“信息帝国”呢?

当然,无可否认,作为包括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知名人士和学者参加的巴黎小组的报告,《挑战》对第三世界也表现了较大的同情,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表现了较多的关切。从它对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掠夺式发展的揭露和批判,到为穷国贫困境遇的呼吁,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益。它代表西方一些学者和第三世界国家部分当权者提出的战略设想,在我们制定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的发展战略时,也不失其借鉴价值,如果仅就其中的某些具体政策主张来看,也是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的。

怎样实行以智力开发为重点的信息化战略,它的着眼点和入手处何在,这既是《挑战》所要论述的也是我们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实施着重智力开发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对策的话,首先应当致力的,不应仅仅是增加教育投资,更重要的是要探索建立一种有益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掘出他们的潜在智力的人才激发机制。说起开发人的智力资源,培养人才固然主要,而激发人们现有的潜在才能,却更加重要。只有能够激发人才,才可能利用人才;只有善于激发人才,也才可能使人才培养获取源源不断的再生的动能。以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发的机制为先,并随后建立起人才利用和人才培养的机制,以此为内容来形成一整套的智力开发的机制,调整、改革、充实、完善各个方面的政策,是实行着重智力开发的发展战略的着眼点和入手处。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完善这种智力开发的机制,必须从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出发。正因于此,这种智力开发,决不应是少数人的、个体的开发,而应是全民族的、群体的开发。也正因于此,我国实行的智力开发,决不应是自发的、分散的开发,而应是在党的领导下自觉的、有组织的开发。

《挑战》还以相当大的篇幅详细论述了日本怎样通过实施重视智力开发的战略,利用新技术革命的时机,在向信息时代过渡方面遥遥领先的经验。但是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它那堪称体察入微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及当时日本国民精神的描述。《挑战》写道:“……寂静和黑夜笼罩着日本。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没有落到如此彻底的失败。如果日本有朝一日将从这堆灰烬之中,从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这一天所留给它的一切中获得新生的话,那将是另一个日本”。这是何等牵动人心的记述,对比事实,我们不能不感到作者观察的精密细致。美国的日本通、前驻日本大使赖肖尔也有相同的记载:“……这个国家精疲力尽的人民把最后一点力量和精力都用来进行战争……现在,这是一个完全失去了物质和精神的人民——一个饥饿的、惊愕的、失败了的人民。”

面对着生存的挑战,这个没有石油、没有煤炭、没有铁矿、没有铝矾土的岛国,真是一无所有。然而,它有人,有想继续生存下去的人,有人潜在的智力。“继续生存下去的基本要求,迫使他们白手起家,创造一切。”“正是由于这一事变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变化,被迫进行再创造的日本人的智力这种取之不尽的原料发生了连锁反应”。“……他们只是默默无闻地、日益深入地开发着事物发展必然使他们发现的唯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宝藏显得更有前途,更加丰富,更加珍贵,这便是人的智力。”《挑战》一书中的这些论述是值得我们好好咀嚼的。

人们从中应领悟些什么呢?显然,战后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是出自麦克阿瑟的恩赐,更不是靠“靖国神社”的亡灵佑护,而是日本民族在经历了军国主义带来的巨大灾难后,冷静反省,以他们的血汗所浇灌、紧迫感所促发的民族智慧之花。纵观历史,再伟大的民族,也难免遭受挫折,处于逆境,然而真正的伟大恰在于把压力化为动力,将挑战变作机会。

《世界面临挑战》给我们送来了“面临世界挑战”的重要信息。这一信息也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紧迫感。要避免在未来处于被动的局面,就要把这种对民族、对国家、对未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紧迫感,化为鼓舞我们前进的动力。历史表明,紧迫感所促发的冷静、沉稳和明智,将会以一种料想不到的方式与规模召唤出一个民族潜在的活力,而这正是伟大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不朽力量所在。这种紧迫感,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也必将激励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唤出它胜似昔日的智慧和力量,以全新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

一九八四年二月

(《世界面临挑战》,〔法〕让-雅克·塞尔旺-施赖贝尔著,朱邦造等译,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月第一版,1.20元)

作者:黄方毅

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分析论文 篇2:

“中国梦”面临的挑战探析

[摘 要]“中国梦”在十八大之后成为热点话题。“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梦。客观地分析当前我国主要问题对于实现“中国梦”非常必要。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角度分析实现“中国梦”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中国梦;挑战;改革开放;社会主义

十八大之后,“中国梦”成为全国上下热议的话题。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自建国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十八大报告对成就进行了具体的概括。但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面临许多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挑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这在世界其他国家是绝无仅有的。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0万亿元,排名世界第二。如何维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党和政府面临的最大考验。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了许多在未来发展道路上不得不克服的难题。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最大挑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廉价的劳动力、低廉的矿产资源、粗放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的。我国改革开放利用这种相对优势,推动了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具有惯性,但从长期来看是行不通的,必须要彻底转变。首先,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深入贯彻实施,人口增长逐步得到控制。劳动力成本相对以前大幅度上升。许多建立在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生存压力。其次,我国矿产资源尽管丰富,但人均占有量非常低。各大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随着粗放型的开挖正在不断地枯竭,资源使用的价格不断地攀升,增加了发展的成本。并且许多靠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面临资源发展的瓶颈,缺乏后续发展动力。最重要的是,尽管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科技应用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在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相对不足,同时如何使这两种能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重大作用,面临许多的难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健康稳定。我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是当前最根本的任务。

(二)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挑战。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已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利用全球化的机遇,通过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推动自身经济的增长,同时推动我国的优秀企业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竞争。我国企业利用对外贸易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省了发展成本。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国经济发展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日益增大,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日益增大,如何成熟的应对全球金融挑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挑战。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和自身经济技术优势兼并国内优秀民族企业的威胁始终存在。

二、政治体制改革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在政治上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这是我国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政治改革的深入是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面。目前政治改革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腐败问题,这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最棘手的难题。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现两个“百年”目标,需要有清廉的政府、清正的干部、清明的政治。如何有效的防止和惩治腐败,是新阶段必须解决的难题。胡锦涛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1〕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挑战。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发展和完善社会建设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集中的计划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在很多领域存在“双轨运行”的状态。一些领域,政府职能越位或者错位,把本来属于市场和社会的职能交给了政府;很多具体的领域缺乏政府的监督和法律的约束,导致市场运行出现有问题无人管无法管;行政审批程序存在效率低下和滋生腐败的问题。政府与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之间关系需要进一步厘清。

三、文化建设挑战

当前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非常复杂的局面。社会主义市场济的深入推进,市场主体的平等、自由、竞争和法制观念深入人心。随着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西方思想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精华和糟粕并存。面临的思潮挑战主要有:

(一)西方文化霸权和舆论的挑战。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依然主导世界文化宣传和舆论阵地。利用发达的舆论宣传工具和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为自己的霸权主义辩护。在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中,西方国家利用媒体宣传工具进行子虚乌有的污蔑谩骂,输出所谓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国际传播实力对比严重失衡,中国的文化传播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有非常大的差距。西方媒体无法正视中国的快速发展,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介对中国的各种舆论攻击对我国国民和社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二)道德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十八大报告中凝练为24个字,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导向,是人们行为的价值评价标准。当前社会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问题,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无视法律和道德。道德滑坡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构挑战。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在近现代一百年的历史上收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逐渐没落。建国六十年来尽管社会主义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面临许多的问题。如何引领当前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融合,如何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如何应对外来文化对国民思想的冲击是实现中国梦必须要面对的文化挑战。

四、社会建设领域

社会建设是实现中国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当前很长一个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阶段社会矛盾的凸显期,面临的挑战重重。

(一)新农村社会建设挑战。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农村是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石。我国新农村建设已有八年多的时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村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到位,参与度不高,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修几条路、盖几栋楼房而已。农村建设的资金不到位,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缺乏全面合理的规划,许多建设存在浪费和重复的问题。农村基层管理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村民参与村务自治积极性差,存在干群矛盾、组织管理系统涣散等问题。

(二)城市化社会建设挑战。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走向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国许多城市面临征地拆迁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各种暴力拆迁和暴力抗拆事件频频发生。同时,由于我国在分配、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农村和城市存在非常大的差距,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属于半城市化的状态,为城市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却没有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另外,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许多小城镇和农村的凋敝,农村常住人口主要为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

五、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条件。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取得非常大的进步,唯有生态环境在发展中出现倒退的情况。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主要的挑战,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当前生态环境现实状况不容乐观。在农业粗放型的生产中,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非常严重。目前仍有近1/3的国土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3.6亿亩坡耕地和44.2万条侵蚀沟亟待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西南石漠化地区土地资源保护抢救的任务迫切,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治理。〔2〕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3.1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和18.03%。五年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91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717平方公里。〔3〕人类的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以及对动物的生存环境的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已经面临威胁。在工业化生产中,大肆的乱排放污水、废气,随意处理工业固体垃圾和电子垃圾等,城市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农业用水受到污染,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2012年,有关专家发布中国癌症村的分布情况,中国癌症村的数量应该超过247个,涵盖中国大陆的27个省份。癌症村之所以比例如此之高,很大原因与当地环境河流湖泊、地下水、空气受到污染有必然的关系,长期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当地居民为此深受其害。

(二)生态环境的治理举步维艰。生态环境涉及诸多利益,企业在核算成本的时候并没有把排污处理的成本纳入进去,对污染物的处理采取能逃则逃的做法。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为了GDP可以花大力气引进污染企业,或者从东部把落后的污染企业引入本地。这种短视的做法使当地的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环境治理需要技术与管理的全面配合。当前环境污染的治理仍然需要政府的大力监管和重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环境治理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缺乏全面协调,治理环境成本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梦”是中国人的和谐幸福梦,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有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需要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

〔参 考 文 献〕

〔1〕 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习近平讲话.〔EB/OL〕http://www.lwgcw.com/NewsShow.aspx?newsId=29622.

〔2〕 到2015年我国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EB/OL〕. 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2-02/25/content_24777176.htm.

〔3〕 截至200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1-01/04/c_12945029.htm.

〔责任编辑:张 港〕

作者:张健

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分析论文 篇3:

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

摘 要:新媒体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媒体格局。在新媒体环境中,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改变了,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新闻舆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把握面临挑战。新闻舆论工作和意识形态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紧紧把握新闻舆论意识形态话语权至关重要。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把握新闻舆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性、新闻舆论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原因分析、新闻舆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舆论;意识形态;话语权

一、新媒体环境下把握新闻舆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區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新闻舆论工作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在新媒体环境下把握新闻舆论意识形态话语权对维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新媒体平台改变了以往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受众可以在新媒体平台发表观点,进行评论。由于非专业新闻发布者新闻素质的匮乏,一些虚假新闻和不当言论在网上传播并产生不利影响。“沉默的螺旋”理论表明新闻舆论场的强大作用。自媒体引发的一些舆论是非理性的,可能掩盖事情真相,误导受众,激发一些受众的非理性情绪,从而可能影响社会秩序。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有变化和变迁。国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根基。[1]如果不充分把握新闻舆论意识形态话语权,新闻舆论就可能往错的方向发展,新闻舆论阵地失守则可能破坏国家安全。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一)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入侵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数码鸿沟”,导致信息交流不对等。[2]西方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上占据一定的优势,西方敌对势力大肆对别国输出价值观念。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利用互联网平台对我国输出不良思想进行和平演变。西方敌对势力宣扬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想。另外,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普世价值”这几种带有西方话语的思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其渗透模式有隐蔽性,不易被察觉。这种“非政治化”的意识形态渗透可能冲击我国的文化认同。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把控,我国的意识形态阵地则可能受到影响。

(二)国内虚假新闻传播,舆论控制能力受到影响

以往是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新闻传播格局,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让受众接收新闻而不能发布新闻,新闻的权威性可以得到保证,媒体可以较好地控制舆论场。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格局,信息双向传播。新媒体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可能比传统媒体弱。当国内虚假新闻在网上传播,可能导致网络舆论控制能力受到影响。

三、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意识形态话语权受到挑战的原因分析

(一)新闻来源出现问题

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具有的许多特性。信息双向传播,受众既可以接收新闻也可以发布新闻,发表言论;新闻的来源呈多样性,可能没有像传统媒体那样经过严格的审查。当新媒体发布虚假新闻,信息迅速传播,可能引发许多网民关注,形成相应的民间舆论场。“沉默的螺旋”又将影响扩大化。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则可能导致新媒体的话语权和引导力受到影响。[3]

新闻发布者专业素养不足是导致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之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发布者可能是一个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网民。他们的媒介素养、道德修养可能都比不上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有些新闻发布者还没有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发布新闻,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不一定能够得到保证。网民对新闻的评论不一定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全面,以偏概全的言论可能误导受众。有些新闻发布者受市场经济利益驱使,发布虚假新闻。

(二)网络舆论引导运作模式存在不足

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与网络新闻舆论引导和管理的责任感之间产生了矛盾,导致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可能无法正常运行。[4]商业运作模式可能导致有时忽略了社会效益而追求经济利益。如果商业运作模式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则面临挑战。新媒体平台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网络舆论引导模式运作较为困难。

四、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途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思想,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针对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现象所形成的看法。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根本指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我国的新闻工作,将工作原则贯穿在新闻工作过程中。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建构新闻传播规范。第一,要坚持真实报道原则。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都要准确无误。新闻报道能够揭示事情发生的原因和本质。第二,要坚持党性原则。新闻报道的内容要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准确无误地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新闻媒体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第三,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强化党在新闻舆论话语权建设中的领导作用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指的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时所必须遵守所属阶级或政党所规定的各项行为准则。在我国,新闻工作都要坚持党性原则。

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新闻媒体要准确、生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闻媒体可以以人民群众喜闻樂见的方式去宣传正确的理论主张,要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了解人民群众的需要。新闻工作者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观察和报道;要善于把理论宣传融入具体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中,让人民群众在接收新闻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其中的观点。

其次,要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新闻报道要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且要运用人民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要把握好宣传时机,要始终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各级各类媒体都要自觉服从党的领导。各类媒体各有特色,但是都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都要坚持党性原则。新闻媒体在涉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政治性问题上要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三)加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监管制度建设

新闻舆论监督具有监测社会环境的功能,可以发现政治、经济和社会运行中的异常情况,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促进权力部门自律,有效制约权力滥用的情况。同时,让党和政府找到问题和不足,推动党和政府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新闻舆论监督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第一,要坚持党的领导。第二,要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开设多样渠道让人民群众反映意见,认真听取合理意见,及时作出反馈。

(四)加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导向的社会监控,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和新闻错误事件的查处力度

在自媒体时代,舆论场包括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社会大众可以通过自媒体发表观点,快速发展民间舆论场。可以将这两个舆论场的优势结合起来,增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舆论引导能力。

构建完善的舆情预警机制是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引导新闻舆论的合理措施。把握好新闻事件的前期话语权,针对突发新闻事件,第一时间把握舆情发展关键,避免出现谣言。可以借助各类舆情监测软件,掌握大众对问题的看法,正确引导舆情发展。

建立健全有效的防范体系有助于避免新闻舆论出现错误的情况。网络新闻舆论自由度高,以匿名方式展开,因此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防范体系确保网络新闻舆论的健康发展。第一,可以构建一支专业性强的网络新闻舆论管理团队。第二,可以构建网络新闻舆论监控平台,定时关注发布新闻舆论的重要网站,及时处理突发状况,确保网络新闻舆论的正规性和合法性。

要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和新闻错误事件的查处力度。在新闻领域,要在新闻法制建设的基础上,对公民和法人依法享有的新闻传播活动的权利与义务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治体系,对违反新闻法治规定的行为实施法律规范,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和新闻错误事件的查处力度。

(五)加强新闻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强化新闻从业人员作为党的“喉舌”的理论自觉、行为担当和行为自律

新闻媒体能否让广大受众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本国政府和人民对所发生事件的立场和态度,赢得话语权和主动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队伍的整体素质高低。新闻媒体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弘扬正气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业务水平。

新闻队伍建设包括新闻事业管理人员、新闻事业从业人员、新闻事业后备人员队伍建设。新闻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新闻工作者的“德”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新闻工作者的“才”指的是业务能力,包括系统掌握新闻工作的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创新能力。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有理论自觉、行为担当和行为自律。

首先,要提升新闻媒体队伍的理论自觉,应该加强新闻队伍理论学习,坚定政治立场。学习理论有利于正确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闻工作者要树立大局意识,把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放在首位。

其次,要加强新闻媒体队伍的行为担当和行为自律。新闻职业道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新闻工作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爱岗敬业。新闻工作者应该热爱新闻事业,尽职尽责,认真完成新闻任务。第二,有强烈的责任感。新闻事业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重要的责任,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真实,新闻评论要科学准确。第三,树立服务人民的意识。新闻工作者应该时刻关注民生,紧密联系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并帮助解决问题。

最后,要提高新闻媒体队伍的业务水平。良好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素养是新闻工作者完成高质量的新闻报道的关键之一。新闻工作者要掌握党的理论和路线,应该认真学习政策、法律、纪律,掌握新闻业务知识。[5]除了掌握基本的新闻理论之外,新闻工作者还要学习新媒体采写编技术,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潮流。

五、结语

在新的媒体格局下,合理利用新媒体有利于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紧紧把握新闻舆论意识形态话语权。要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在新闻工作过程中,坚持党在新闻舆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的领导。另外还要加强新闻监督,做好社会监控工作,对违规违纪进行处罚。新闻工作者要能够顺应新媒体发展潮流,坚持正确的立场,提高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 曾长秋,凡欣,朱林.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求实,2014(1):39-42.

[2] 袁其波.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下),2018(10):56-61.

[3] 王立武.论媒体格局变革下话语权与引导力的重要性[J].新闻研究导刊,2018(2):1-2+42.

[4] 吴彤.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7):156-160.

[5] 《新闻学概论》编写组.新闻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237.

作者简介:黄菲菲(1995—),女,广东化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作者:黄菲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艺术类培养模式高等教育论文下一篇:初中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