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颖·实用·灵活:中专统计教学之我见

2022-09-13

统计是一门应用广泛、实际技能突出的学科。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使统计教学与实际联系更紧密, 与时代同步伐, 让学生真正能学以致用, 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和理念尽快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是我从事教学以来一直在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在这方面, 我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1 做好教材的重新设计, 突出重点, 详略得当

中专统计学的现行教材, 大多是几年前制定、编制的, 在某些方面, 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和对统计人才的新要求相比, 显得陈旧, 而且实际操作性不强。我根据自己曾有的工作经验, 针对中专学生底子差, 实操兴趣强于理论学习的特点, 将整个教材的授课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动, 对课程中理论性太强且不实用的内容只要求一般了解, 而对其中实践性强且应用广泛的内容则要求重点掌握, 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改革教材, 也称之为对教材的“扬弃”。当然, 这种“扬弃”不是随心所欲, 而是以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体验以及敏锐的时代嗅觉为前提, 否则, 不仅不能“扬弃”教材, 还可能对学生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误导向。尊重教材并非照本宣科, 而是发掘和深化教材, 抓住重点, 删去一些过时的, 不实用的内容, 适当增加一些新颖的、适用的内容, 使之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例如, 略讲或选讲“相关与回归”、“假设与检验”等章节, 重点学习统计资料的获得与基本整理分析方法, 并且增加了“国家新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法知识”、“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等内容, 使学生在修完课程后能掌握一些较新的统计知识, 扎扎实实掌握一些统计技能, 学会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 而不是似乎什么都学了, 却又什么都没学到、没用到。

2 循循善诱,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统计学中有大量的计算和公式, 因此, 在统计教学中容易存在一个误区, 即把一些统计学中的计算与数学习题的解答等同起来, 过分注重计算过程而忽略了计算结果所蕴含的经济含义。这种习惯性的数学思维方式导致一些学生津津乐道于计算过程的乐趣, 却对计算结果的经济含义莫名其妙, 而这又正是统计学最关注的环节。因此, 在教学中灌输和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思维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强调统计学是一门最讲实事求是的学科, 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 并向学生宣传执行《统计法》的重要意义, 懂得“用事实说话, 用数据说话”, 批判虚报瞒报、弄虚作假的行为, 并用我国历史上“大跃进”时期的悲剧来提醒学生这种不正之风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另外, 联系同学们身边最熟悉的事例, 如分数、考勤的统计与计算等等, 增加同学们对统计的感性认识, 明白统计不是一门空洞高深的学问, 它实实在在就在我们身边, 并时常被我们运用着。再者, 为与同学们习惯的数学思维方式相区别, 在进行统计学计算的教学时, 我会反复强调计算结果的经济含义, 让学生明白, 计算不是我们的目的, 它只是为我们分析问题服务的。例如, 在讲授“标志变异指标”这一章节时, 因为“标准差”的计算过程较繁琐, 为避免学生陷入只沉湎于计算过程的误区, 上课时我先将书本上例题的要求醒目地书写在黑板上, 然后写出计算结果, 强调计算结果说明什么样的问题, “标准差”这个指标有什么作用, 蕴含什么样的经济意义。然后再要求学生去注意这个计算结果是用什么方法什么公式计算来的。其目的就是要学生把统计学习的重点放在对计算结果与其经济含义的分析上来。

3 归纳连贯, 前后对比, 提高教学效率

统计学上概念、指标名称繁多。如何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中更轻松、深刻地理解并记住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统计指标及其原理, 这是我在教学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问题。一般来说, 凡是重要的概念、指标、原理和公式等基础知识我都会以表格形式归纳列出。一来使教学内容清晰有条理, 一目了然, 二来也在课堂上渗透了统计中“表格”这个工具的运用。另外, 注意教学的前后连贯与对比, 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统计原理》有一章节叫相对指标, 共包括了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六种, 它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含义、特点及计算方法, 但同时又具有相对指标的共性, 从名称到内容较多, 稍不注意会犯下“张冠李戴”的错误。在讲授这一章节时, 我首先对教材做了简练地归纳, 上课时先提出自学要点叫学生自学, 在学生看书这段时间, 我把六种相对指标的名称、公式、特点等全部版书在黑板上, 然后一一对比讲解, 强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再辅以小黑板上的课堂提问及练习, 并及时布置相关作业。这样, 本来需要6~8节课时的内容, 我仅用了2课时, 而且由于有对比, 学生印象深刻, 理解透彻, 教学效果很好。另外, 一些重要的常用的概念或内容会在课本中多次出现, 这时一定要启发学生前后联系, 既复习了旧课, 也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从而更灵活地加以运用。

4 深入实际,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统计报表的编制是一个合格的统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因此, 编制统计报表成了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造力的一个切入点。围绕“科学、实用、简练、美观”——统计报表编制的八字方针, 我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基本功的训练, 从阿拉伯数字的书写, 到表格的绘制, 以及统计符号的运用, 甚至书写的规范化等等, 这种训练一直贯穿于我整个统计教学中, 即只要有与统计表格相关的练习, 必定是按最严格最规范的标准来要求, 从而使学生养成了一种自觉性。

当然, 仅有基本功是不够的, 还必须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我曾把通过市场调查得到的一些零乱的统计资料和原始数据交给学生, 要求:第一, 根据调查目的, 将这些原始资料进行统计整理, 找出其规律性;第二, 把整理结果用规范的统计报表形式体现出来;第三, 根据整理结果写一篇简单的市场统计分析报告。结果, 许多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资料进行了统计整理和分析, 统计报表既规范又合理美观, 而且发现了不少新问题, 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我这个做老师的也深受教育和启发。

通过几年的中专统计教学实践, 我深深体会到, 中专学生并非害怕学统计, 而是要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价值和实际作用, 比如, 逻辑思维能力, 发现、分析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等等。只要我们用心去努力, 在中专统计教学中贯彻“新颖、实用、灵活”的教学理念, 统计学科的花朵会在中专校园里越开越艳!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 从几个方面介绍了中专统计教学的有效性及实施的具体方法。提出了一些切合实际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统计意识,归纳,动手能力,统计表格

参考文献

[1] 统计学原理[M].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羽毛效应与电荷下一篇:投标报价过程中的策略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