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2022-05-0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农村教师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一、我国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反思1.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单一性基础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以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国家的教师继续教育政策积极拥护和支持,但是在实践中,各地都出现了将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目标单一化的倾向,将内涵丰富的目标化约为课程与教材教育,甚至简单化到仅仅是教法培训。

农村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篇1:

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困境与希望

摘要:西部地区的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中较为落后和薄弱的环节。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经费短缺、观念落后、目的不明确、内容城市化和理论化、工学矛盾突出、机会不均衡等问题。2009年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培训计划”的实施,给农村教师及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了希望。国家出资、重点扶持农村、严格审核培训单位资格、发挥高师院校的服务作用等,是当前发展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国培计划

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发展,关系到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无不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要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必须从教育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农村的教育抓起。西部地区的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中较为落后和薄弱的环节。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偏低,严重制约着当地教育的发展。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为建设高素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所在。

一、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随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颁布,在全国开始了声势浩大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西部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也一直按计划、有步骤、有声有色地开展着,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有所提高,对农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服务作用,较受教师的欢迎。然而,受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冷静而审慎地分析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经费短缺,教师元法履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指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地方教育费附加应有一定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培训。”西部农村地区财政基础非常薄弱,很多市县每年财政缺口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按时足额发放教师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专项拨款进行继续教育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越到基层,落实继续教育的经费越困难。不少农村小学因为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办学困难,教师正常教学用品配置都无法得到落实,如粉笔要按支领取(在城市,老师们习惯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粉笔的使用量很少,可是在农村,黑板加粉笔还是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具自己动手制作,还有一些学校无钱用电、用水。特别是“一费制”后,许多学校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负债运转,甚至不得不寅吃卯粮。学校经费紧张,不能报销继续教育费用,教师要外出学习只能自费。农村教师的工资普遍偏低,因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因无力承担学习费用而放弃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在他们看来,参加继续教育是他们享受不到的权利,也是他们难以履行的义务。

2.观念落后,积极性不高。在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市、县一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相当一部分是从县、乡党政领导中提拔的。这些人未从事过教育工作,基本缺乏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与研究,口中常说“教育是第一重要的,我们要大力支持”,但是实际表现出来的却是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冷漠,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支持、不鼓励,甚至以种种借口加以限制。上级规定的有关待遇不能落实,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职的中小学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民办、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知識功底较差,教育理论知识比较匮乏,知识结构老化,几乎所有理论的培训课听着就晕,同时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把继续教育当作“包袱”。在不少人看来,几十年来,凭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根教鞭、一本课本,照样培育出了大学生。他们从心底排斥新思想、新教法,参加继续教育后,仍我行我素,照常使用老教案、老办法上课。

3.目的不明确,培训效果不理想。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对继续教育的目的认识不足,片面追求完成培训的数量,忽视了培训的质量。主要表现是:(1)课程体系不科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2)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对培训教师的资格审查。(3)教育评价流于形式。考试管理松散,多为开卷考试。来不来培训,看不看教材,听不听辅导无所谓,只要按时参“考”、会“抄”便能顺利过关、领证,甚至只要交费,连考试都没有。(4)教师们缺乏正确的引导,往往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一方面,由于投入了时间、金钱和精力,希望培训结束时考试合格,能拿到一个合格证书,取得相应的学分,对评职、晋级有用;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培训学习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在教学、教育工作中能够马上使用、立马见效且效果显著。(5)中西部地区继续教育普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不少教师的学历进修学非所教,只图考取文凭容易方便。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农村小学,其教师一律是汉语言函授本科学历;在中学,除部分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为其他专业外,也几乎都是汉语言函授本科学历,甚至有的教师汉语拼音都不会,查字典时用部首查字法,从同一读音中寻找认识的字来推断读音,却拥有汉语言函授本科学历。这样的继续教育表面上看成绩斐然,实际效果令人怀疑,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后劲不足,对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意义不大。

4.内容城市化、理论化,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教材城市化取向明显,脱离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培训者选择培训内容,很少考虑教师的需求和教师的职前教育课程设置及水平,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师之前所学内容叠加,不能真正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并造成教学资源浪费。许多农村学校,教学设施简陋、教学设备落后,没有电脑,不能上网。可是培训的内容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展示的课例是一名城市教师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资源上了一节图文声并茂的优质课。农村与城市的巨大反差,使接受培训的老师难免心生疑问,也难免发出“在学校那样落后的办学条件下,学会了这些又有什么用”的感慨。培训内容还存在过于理论化的问题,缺乏对中小学教育现状、教材、教师需求的研究和把握。在继续教育内容上,农村教师普遍有实用的倾向,他们希望培训内容新颖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的城市化、理论化往往使教师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交了昂贵的培训费,感觉什么都没学到,难免有些抱怨和抵触情绪。

5.工学矛盾突出。工作和学习的矛盾是影响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突出的问题,繁忙的教学工作是制约农村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严重阻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人数不足的现象普遍

存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一些山区面积大,生源分散,教学点和教学班多,按编制配备师资,往往是一位教师负责好几门课的教学,甚至是跨年级上课。学校教学人员紧张,根本无法派教师出去进修学习,教师如果想提高自己,只能通过寒暑假或其他业余时间学习。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用于继续教育,加上交通的不便和生活的压力,教师们备感疲惫与艰难。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广大农村教师,菲薄的工资难以养家糊口,平日里工作忙,无暇顾及家事已觉对不起家人,假期正是农忙季节,家中有大量的农活等着做,怎好偷懒外出学习。工作和学习的矛盾直接影响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积极性。

6.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均衡。受经济、文化条件的影响,城市学校的教师无论是参加继续教育的次数、人数还是外出学习的机会,都远多于农村学校的教师。在农村,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中心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比偏远学校的教师多。当城市、县城的教师已经开始对频繁的培训开始腻烦的时候,最需要继续教育的边远山区的教师们则翘首企盼,渴求得到一次走出家门、静心学习的机会。

二、“国培计划”及启示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2009年,中央财政投入50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教育部组织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其宗旨是“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国培计划”主要包括八大项目:“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援助边境民族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普通高中课改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培训者研修项目”、“中小学体育和艺术教师培训项目”、“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2009年,“国培计划”共计培训45万名中小学教师,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600多个县,几十万所中小学校,其中县及县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近37万名,占其总数的82%左右。“国培计划”颇具创新性的培训模式和机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受到广大教师和各地的高度评价,同时也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1.国家出资,专款专用,重点扶持农村。“国培计划”由中央财政拨款,解决了当地政府财政无力承受的难题。“国培计划”采用科学的项目经费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严格拨款程序和预决算审核,确保专款专用,提高了经费使用效益,有效地杜绝了“雁过拔毛”、“专款挪用”等现象的发生。“国培计划”突出农村,将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落在实处,“国培计划”八大项目的培训对象无一例外地指向农村,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接受高水平国家级培训的机会。这样的举措是史无前例的,对农村教师心灵的震撼是无法比拟的。有的教师参加完培训后感慨道:“对我这名农村教师来说,培训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前所未有的。聆听资深教授的讲座,与专家教授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受益匪浅。”

2.严格审核培训单位资格,完善管理,加强评估,保证质量。科学、严谨的管理是继续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国培计划”的管理方式是一次改革和创新,值得借鉴和推广。一是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国培计划”办下设三个子项目执行办,同时建立了承担院校领导、学科主持专家和项目管理团队分工负责的管理机制。二是健全评审和监管评估机制。项目采取招投标方式,经过公开、公正、严格的申报和答辩程序,确定承办单位。建立项目网络信息管理网站,采取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实地调研评估与匿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确保培训质量。

3.创新模式,优化内容,按需施训,突显地方特色。“国培计划”突破原有的培训模式,采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对口支教、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培训。重视经验交流,注重教师的参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按需施训,量身定制。如“知行中国项目”围绕“班主任的每一天、每次活动、每一学年、每个班级、每个学生及班主任自身的专业成长”设置模块和情景案例。“中西部骨干教师项目”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提升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并明确要求专家团队中中小学一线特级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不低于50%,省外高水平专家和优秀教师占1/3以上。各承辦单位切实贯彻“国培计划”的宗旨,精心组织专家团队,想培训学员之所想,精心设置教学内容,突显地方特色。如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进行“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专题讲座,让学员领略专家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广西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体育资源丰富,南宁沛鸿民族中学特级教师邱蕾的“民族体育课例分析”,激发了学员研究、开发本学区的民族体育项目的热情。近几年气排球在广西蓬勃发展,但是农村教师对气排球技术、竞赛规则不了解,气排球专家刘伟春教授对此进行了详细讲解,并组织学员进行实战练习,引来阵阵掌声和欢笑声。培训结束时,将所有培训内容刻成光盘赠送给每位学员,学员非常开心。许多学员表示:“这是参加过的组织最好、效果最好的一次培训,第一次深切体会到肩上的重任。”

4.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国内的继续教育培训,往往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关注的是这次任务的完成,学员们的学习也随着培训结束而结束。“国培计划”的宗旨是“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这就意味着,对于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培训不仅仅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更是一次思想的盛宴,他们接受的不是一次终结性的学习,而是终身教育的思想。作为骨干教师,应当在岗位上发挥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使更多的一线教师受益,扩大培训在更多学校和课堂教学中的影响。“国培计划”搭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平台,一方面紧密了骨干教师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相互交流、探讨,另一方面,拉近了专家与骨干教师间的关系,专家不高高在上、空谈理论,而是贴近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由案例说事、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化解了心中一个个难题,崇敬之心油然而生。电话、QQ、邮箱让学习、交流在时间、空间上尽情延展。大批国家级优质教师培训资源,也由骨干教师们通过刻录光盘、网络资源下载等方式带回所在教育局、学校,使更多的教师受益,一反过往培训“谁参加、谁受益”的现象。

5.发挥高师院校的服务作用。拥有优质的教师教育资源的高校在继续教育中一直担任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学历培训,基本以高校为中心,发挥了高校在教师职后学历提升和知识更新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非学历培训中,高校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作用常受到人们的怀疑。2009年,“国培计划”通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全国共计六十余所高校直接承担培训任务,参与专家近千人。培训显著提高了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学员对项目的整体满意率平均达93.7%。

高校长期以来储备的师资力量在培训中得到充分展示,同时,培训促进了高师院校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推动培养培训一体化,为广大教师提供更高质量的培训积累经验,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培训更多高素质师资。在教育部“国培计划——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评估调研座谈会上,中央电化教育馆王珠珠副馆长对广西师范大学在此次培训项目中所作出的努力予以高度赞扬和肯定。她说,广西师范大学拥有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注重于服务基础教育,切实贯彻了“国培计划”的宗旨,为“国培计划”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后勤保障,对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着卓有成效的作用。

作者:廖慧萍

农村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篇2:

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目标反思与重构

一、我国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反思

1.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单一性

基础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以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国家的教师继续教育政策积极拥护和支持,但是在实践中,各地都出现了将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目标单一化的倾向,将内涵丰富的目标化约为课程与教材教育,甚至简单化到仅仅是教法培训。这种目标的单一性与农村教师需求的丰富性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因为农村教师的现实是:职前教育质量不高,有很大一部分是民办教师转正和刚毕业的中师生,甚至还有一部分代课教师,他们急需在一般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得到共同的发展。再者,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在实践中的精英化取向和教育资源的城乡差异,使农村教师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不足,反映在教育行为上,一方面只重视“尖子生”,另一方面对大量厌学和辍学儿童感到无能为力,教学积极性不高。然而,这些价值观、情感等作为人的一般发展意义上的转变和提升却几乎没有在教师继续教育目标中体现。

2.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功利性

由于配套资金不足,以及理解上的偏差,各地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在推行的过程中出现更多政府强制行为的特征,而且许多培训向教师或学校收费,并采取了学历教育和证书教育的形式,将教师继续教育和晋级、工资、评优等挂钩,这使得教师继续教育目标出现明显的功利性,只重形式不重实效的作风十分严重。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提出要在2002年工程结束时,使全国1000万中小学教师人均完成不少于190学时的培训。于是,一些地区便采用突击培训的方式,通过对教师集训,一次性地完成190个学时的培训项目。这种继续教育目标只重视形式,实施只是赶时间,其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3.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失切性

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定位没有从农村教育的实际出发,忽略农村教师的真实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只重视学历教育,农村教师的函授第二学历多是中文,与其所教学科多无太大联系。大部分地区农村教师同时教数门课程,单纯的学历教育和单科进修往往不能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其次,培训对象多是农村中小学校的管理者,但继续教育目标只是针对学科教育,缺乏教育管理方面的培训。再者,由于农村教育经费匮乏,农村学校多媒体等电化配备很少,有些地区干脆就没有,且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主要来自向学生收取的杂费,数额极为有限,为了节省用电等开支,一些学校的电脑等电化设备处于闲置的状态,所以,农村教师接受以信息技术普及和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继续教育后,其知识和技能基本无用武之地。

二、我国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重构

由于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目标存在着单一性、功利性和失切性的不良倾向,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并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从目标取向、目标内涵、目标核心和目标实现四个方面来对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目标进行重新思考,以建立一种适合农村教师发展的、促进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城乡一体化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目标。

1.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目标取向:立足农村教育现实与统筹城乡发展

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目标取向必须立足于农村教育的实际状况,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彻底纠正继续教育目标上的失切性。立足于农村教育的实际就必须认识到:农村学校经费紧张,在教师继续教育上的投入能力有限;乡村教师工资不高,难以自费参加继续教育和教师培训;农村学校教学人员不足,日常教学工作十分紧张,难以抽出教师参加脱产培训;城乡学校环境差异较大,农村教师继续教育需求更大、更为多样。只有认识到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的真实情况,我们在制定目标时才能具有可行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此,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城市优秀学校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创设一定的条件,建立城乡校际合作机制和教师交流机制。只有统筹城乡发展的教师继续教育目标,才能为创建和谐社会打造一个坚实的教育基础。立足于农村现实是制定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出发点,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是制定目标的导向,两者并行不悖,相互补充。

2.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目标内涵:一般素质发展与专业素质发展融合

立足于农村教育实际,就必须承认农村教师不仅担负着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学生的责任,它更大更重要的责任是向那些升学无望的乡村儿童提供切合他们生存现实和价值目标更为广泛的良好教育,以促进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更好地发展。因此,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就不能仅专注于教师在教材教法等专业知识方面的提高,而要从更为广泛的价值层面来促进教师作为人的一般素质的发展和专业素质发展的融合。农村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也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的和价值中立的,它必须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充分促进教师对自己的价值的认同感,有力地发展教师的个性。只有这样,农村教师才能在更广泛的层面影响学生,农村学校的学生才不会在学校仅仅得到了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在同时却深深地体验到身在其中的失败、排斥和无望。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丰富的普通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健康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广泛的兴趣、乐观的情怀来熏陶、感染学生,使学生爱校、乐学、自强不息,并体会到生活的真正意义。

3.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目标核心:自我学习与反思性实践能力的培养

农村教师一般素质发展与专业素质发展的融合必须以农村教师的自我学习与反思性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这就要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结合培训的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对自己所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认真的自我认识和思考,总结出在实际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在这种不断的反思中提升自己和完善自己。现代成人教育理论也认为,作为成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成人是否拥有一种自我的反思能力,是否能够通过对自己成长经历的不断自我反思而获取进一步前进的动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英等国在教师继续教育中,也由注重技术培训走向关注专业化建构,引入“反思性实践”理论,关注并培养教师主动地自我学习和反思性事件能力的培养。其实,教师一般素质的发展和专业素质的发展不是靠外在的力量的整合,更不是简单的改变一下知识结构就可以解决的,它必须靠教师自身的力量、经验和愿望来启动,必须靠教师自我学习和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性能力的培养。否则,功利性的、外在的激励往往导致农村教师在追逐高学历、证书中,在盲目地、机械地效仿城市背景下的教育模式中迷失自我。

4.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目标实现:从灌输与管制走向对话与参与

农村教师的自我学习和反思性实践能力的培养,靠传统意义上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方式是不能实现的。由于我国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带有政府强制性的特征,而且往往是在课程或教育学改革自上而下的推动下实施,故而继续教育模式倾向于将培训者预设为“上级命令的二传手”、“先进理论的提供者”、“标准答案的发布者”等。这是一种“我与他”的关系,是一种灌输与管制的目标实现方式。由于农村教师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结构不同,素质基础不同,最终可能的发展目标也不同,所以管制与灌输的目标实现方式是一种简单化的、单向的、无视差异的模式,是与培养教师自我学习和反思性实践能力背道而驰的。

因此,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从灌输与管制走向对话与参与。对话,就是地位平等,就要尊重农村教师已有的经验和需求,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尊重农村教师的人格与价值,这是农村教师继续教育能够充满生命力之所在。参与,一方面是让农村教师参与到继续教育的教与学的设计和实践中来,一方面是让培训者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实施校本培训,发现并解决教师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英国1988年推行国家统一课程计划,以中小学为基地进行教师在职教育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其中谢菲尔德大以中学为基地,大学教育系与地方合作培训就是一个很好的对话与参与的目标实现模式。它分六个阶段:首先,由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将教师个人分散的需要相对集中;然后,由中学教师与大学教育系对话和谈判;第三步是签订培训协议;第四步,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大学内交流和分享教育资源,开阔眼界;第五步就进入以中学为基地的教师在职学习的实质阶段,教师一边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一边得到来自大学的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并进行反思和改进;最后一个阶段是总结互动和交流的成果,协商今后辅导与咨询形式。这种以教师需要为导向,以对话与参与为目标实现方式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说,对话与参与是实现农村教师自我学习和反思性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

(责任编辑刘永庆)

作者:闫瑞祥 周生芳

农村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篇3:

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决定基础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研究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 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

一、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对教师继续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培训目标不明确

广大的农村小学教师对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培训目标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

2.参训教师的主体性缺失,培训过程缺乏动力

各地为了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以课时折算相应的学分,作为职称评定、工资晋级的“要挟”条件。教育主体话语权的丧失,慑于行政压力而参加的培训,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可想而知。

3.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培训过程缺乏活力

继续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沿用传统的学历教育的范畴,把理论知识作为培训的中心内容,对教师的兴趣、爱好与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缺乏必要的考虑,教师对教学内容没有选择权和主动权。

4.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以经典“院校本位模式”为主,以上大课灌输式教学为主。对教师最为关注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作用微乎其微。

5.授课教师水平不高,缺乏专业引领

授课教师多是远离教学一线的理论专家,知其然,而不知如何使之然。

二、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对策

(一)制定合理的培训目标

在二十一世纪,我国教师培训的总目标应该是:建设一支具有以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养,以提高学历、高层次为标志的专业知识素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知识技能素养,以社会适应为目标的能力素养,以发展 自身潜能和陶冶身心为目标的多方面文化素养等五大素养为特征的教师队伍。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各地区应结合本地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特点、学校和教育教学的实际来制定合理的目标体系。

(二)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当今社会要求教师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能力和修养,能够胜任教学并进行有效教学的专职人员,还希望教师能不断超越、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实现自身发展。而这些素质的获得,绝非一次性的教育所能达到,要求教师在脱离了正规的教育后还要持续不断地接受各种各样的培训以及进行自我学习才可以实现的。

1.强化教师的知识扩展能力

终身学习思想要求我们,“学习”要成为人们生存的常态,成为持续的生命内容。而教师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自身的知识更新和扩展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继续教育要提高的不仅是教师的知识修养方面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的知识更新、知识扩展、知识处理的能力和方法。而且教师只有提高了这种综合能力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实现教学创新。

2.完善教师的自我人格

教师因其肩负的社会使命而决定其职业的特殊性。

继续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促进教师人格的完善,这也是教师在情感领域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当教师感到自己是在创造性的教学,并为学生的日益成长感到欣慰,教学的过程也是和学生共创欢乐,共同享受、教学相长的过程,那么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会明显增长。

3.科学选择培训内容

继续教育培训内容的选择是师训诸多因素的核心,不仅影响到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还直接关系到教师培训效果。教师培训要面向未来,用适度超前的观念去指导目标定位、课程设置。

4.加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强化教师的专业化

培训院校应适当加大教育类课程比重,让教师了解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行之有效的理论实证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教育课程的学习,教师能将自身的教育经验提高到理论分析层面去审视和概括,又能用已掌握的教育观念和理论、方法自觉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5.增加创造性课程,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造力

培训机构应重视教师的创造力,引导教师参与课程过程。在开发和构建创造性教学课程体系时,应该变知识教育为学力教育,促使教师进行创造性学习,重视对教师创新能力的教育,科学创新思维的教育。科学认识创造力是教师创造力培养的前提,师资培训中心要为教师提供学习材料,使教师接触创造力的新理论;帮助教师认识创造力构成要素的多样性:使教师从创造的个体、群体、产品、过程、环境等多个角度理解创造力。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1.送教上门模式

由学校或学区联合组班,培训机构派人员送教下乡。这一方式有利于解决农村教师培训人员分散、经费紧缺等困难。

2.远程教育模式

网络教育的优势在于学习自主、资源共享、效率较高。培训机构可以通过网络,集中优势学校、教师、前沿的教育内容,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员得到最前沿的学习与培训。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营造了一个民主化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减小农村地区和城市教师受教育的差距。

3.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所在的学校以及课堂,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因而更能激发学校和教师参与的热情,使教师培训更具活力和效益。校本培训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和有效激励导向,对教师的培训具有长效性。

4.“自修——反思”的培训模式

自我批判、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学过后经常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这是教师借助行为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有效途径与方法。

(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培训队伍

增强培训效果,高水平的师资是关键。必须建立一支以教坛新秀、特级教师、中高级教师为骨干,熟悉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要采取措施适当引进一些高职称、高学历、紧缺学科而又善于开展继续教育的专职或兼职教师;其次要重视从教学第一线优选骨干教师参加到培训工作中来,这些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刻的课堂教学体会以及生动的课堂教学案例更容易引起参加培训教师的共鸣。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鲍七小学

作者:翁森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五个做实信贷管理论文下一篇:培训煤矿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