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生态文明论文

2022-05-05

小编精心整理了《学生生态文明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文章对我国中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善策略,希望能够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重塑人类的新型价值观—生态价值观,并外化为人们持之以恒的生态习惯和行为,打造全面发展的理性“生态人”来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学生生态文明论文 篇1:

“大思政”视野下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还不成体系,生态文明习惯还不均衡,有必要通过“大思政”育人模式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在“大思政”教育机制保障下,高职院校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教育主体要形成合力,创新学校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促进高职学生生态文明习惯的养成;要利用产教深度融合的契机,提升学生把握生态文明的能力,走一条具有高职特色的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道路。

关键词: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促使高职院校研究人员和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大思政”工作模式。所谓“大思政”,就是打破课堂局限,实现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理性与感性的有效对接,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培养,贯穿于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大思政”视野下,教育主体要根据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基本目标,采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促进学生自觉遵循生态规律,积极通过生态实践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

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认知和情感

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是整个生态文明观体系的基础。生态文明认知是对生态环境客观状况的认识,是有关生态环境的基本常识。高职院校大学生基本了解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生态文明忧患意识,但是他们学习习惯不佳、自控能力较差、理论学习能力不强,导致学生对生态文明政策了解较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了解不多,对生态文明制度把握不到位,对生态文明理论体系认识不全面。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程。三门课程要在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现状的基础上,设计蕴含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从思想道德和法律方面确立了生态文明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科学对待人生环境、道德理论和规范、法律精神和体系等章节内容中提炼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智慧、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国际环境教育现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也具有完整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内容。教师可以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章节,从理论、制度和道路等视角传授生态文明知识,让学生把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总目标,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和相关法律规定;“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抓住时事热点,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形势政策讲座,让学生了解当前的生态问题及生态文明研究现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态文明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制度认知。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专业,通过贴近学生实际的图片、案例、视频、美文欣赏等方法,创设情境,设计结合学生实际的课堂讨论、辩论专题,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客观环境与内在的自我建设相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态文明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创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促进高职学生生态文明习惯的养成

生态文明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也是高职院校走向现代化的标志。高职院校要创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将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和生态文明情感通过实践不断强化,最后固化成自己的行为模式,从而养成生态文明习惯。当代高职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习惯还较少考虑低碳、生态因素,生态保护责任心还不强,生态文明意识还不均衡。在日常行为表现上,学生认为水电是自己付费购买的,节约用水、用电的习惯还没有普遍养成;宿舍楼卫生状况比较差,乱扔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未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和习惯;食堂饭菜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随意丢弃生活用品和衣物的现象比较常见;无纸化学习和工作的习惯仍未养成。

“大思政”视野下,要激发教育活力,要形成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合力,大学思政部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配合学校团委、社团、院系支部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观教育实践专题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设计“节能环保,我们一起行动”的校园活动;由社团发起,在学校倡导“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的宣传标语、口号和行动;思政部、学校团委和社团,要占领网络阵地,抓住机遇,在每年与生态保护相关的日子,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节水日、世界地球日、地球一小时等时期,举办生态知识专题讲座、生态知识竞赛、自然摄影、美术和书法展等活动,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和活动;可以发现和挖掘校园中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和生态伦理主义者,塑造典型,广泛宣传,形成“以保护环境、低碳节俭为荣,以破坏环境、骄奢浪费为耻”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大思政”视野下,学校学生处、后勤管理处等部门要创新学校治理机制,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高职院校制定了比较完备的、科学的关于学生宿舍、食堂用餐、校园环境、课堂环境等管理制度,是学校保持正常秩序所必不可少的机制,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有关部门要指派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学生队伍对学生的生态文明状况进行检查和监督,用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对违反规定的行为采取必要的惩处措施。学校要建设低碳校园,创新设施建设,要采用低碳建筑,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在采暖、制冷、电力等方面的能源使用上考虑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校园建筑使用的光源尽量选用节能灯、LED灯等低耗能产品,有些建筑采用光导管照明技术以满足建筑物对自然采光要求;学校建筑屋面、墙体周围、外窗设施要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相融合,减少对大自然的侵扰。另外,学校要逐步推进无纸化办公,在管理上,要限制塑料袋、一次性筷子、餐盒的使用;在开关位置提醒学生节约用水和用电,在用餐地点提醒学生节约粮食、杜绝浪费;学校在宿舍楼层或教学楼可少设或不设垃圾箱,要求学生将垃圾习惯性提至指定地点;要设置分类的生活垃圾箱、厨余分类垃圾桶,强制学生将垃圾倒至指定地点并分类安放。在有效的安排和长期的引导下,学生的行为可以固化成特定的模式和养成良好的习惯。

创新高职院校治理体制,在于“大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高职学生积极投身生态文明观自我教育之中。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群体,如果大学生不主动接受教育信息,那么生态文明观教育活动就不能取得预期成果。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内省”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大学生应积极关注生态方面的知识,通过认识当前生态现状、了解生态环境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走访生态基地等方式审视自己对生态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主动地进行查漏补缺并加以消化吸收,以此不断地反省自己,提高自我生态文明观教育能力。[4]另外,学生之间相互监督是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和实践中,学生都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其中具有生态文明观的学生行为会影响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的学生,通过交流和整合,能逐渐摒弃学生过度消费、追求享乐和拜金的现象,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产教深度融合,引导高职学生初步掌握生态文明能力

生态文明能力是对生态文明的知识消化、吸收、运用和发展的能力,具体包括生态文明研究能力、生态文明参与能力和生态文明实践能力。它是生态文明观的落脚点,是对认知学习、情感体验和习惯养成等阶段的发展。生态认知多少、情感丰富程度以及习惯坚守,都是生态文明能力得以形成的基础。对高职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使学生形成生态文明行为能力,并将这种能力服务、作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产教深度融合为高职学生掌握生态文明能力提供有效的平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产教深度融合。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要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各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加快了产教深度融合的步伐。

企业的生态文明能力是企业发展必须把握的重要能力。在党的十八大后,为了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感,我国更加注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促进各企业推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经济,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提升企业的形象。当前,企业和公司热衷提供或生产清洁产品、能满足健康生活要求的食品、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生态服务等,以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此外,治理污染的设施及其施工、环境监测仪器、环境保护设计、治理污染的化学药剂、生态修复工程等成了所有企业必备或生产的项目。产教深度融合后,高职学生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引导下,可以提升自己的生态文明能力。

一方面,企业生态文化引领高职学生重视生态文明能力。企业生态文化是以生态文化为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以促进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绿色营销为目的,以满足需求为动力,形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最终实现员工、企业、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营文化。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上,高职学生首先接触的是该企业的文化,而现代企业文化脱离不开企业的生态文化。学生在企业学习的过程中,能领悟到企业生态文化带给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例如:引导企业降低能耗,循环利用带来的利益;引导企业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带来的收益;促使企业清洁生产、创建良好形象带来的社会效益。在企业生态文化的引领下,学生自然会关注生态文明,期待能掌握让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技术。

另一方面,现代学徒制带领高职学生初步掌握生态文明技术,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能力,产教深度融合的显著特征是实行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催生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订单培养,其学生毕业后可以顺利进入企业工作,并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在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学校与企业、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掌握生产、管理和服务技能,其中必然指导学生接触和初步掌握生态技术:一是替代技术,即开发新资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替代原来所用的资源、材料、工艺和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二是减量技术,即在生产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三是再利用技术,即延长原料或产品使用周期,通过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四是资源化技术,即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学生在接触和学习企业技能,特别是接触和学习企业生态技术的过程中,生态文明能力得以逐步提高。

高职学生只有把握了生态文明认知、形成生态文明情感、养成生态文明习惯、掌握生态文明能力,才能形成稳定的生态文明观。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是解决当前严峻环境问题的要求,是高职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岗位、获得就业创业能力的要求,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大思政”是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的必然选择,在各育人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将会获得显著成效。

本文系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项目:“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慧青. 创新“大思政”教育体系 开创“思政课”教育改革新局面—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大思政”教育观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建设[N],中国教育报,2011:5.

[2]张美弟.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2009.

[3]王瑞林.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辽宁大学,2013.

[4]徐杰.面向生态文明的企业文化建设[D]东北林业大学,2005.

(作者系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卜 珺]

作者:蒋先立

学生生态文明论文 篇2:

中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对我国中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善策略,希望能够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重塑人类的新型价值观—生态价值观,并外化为人们持之以恒的生态习惯和行为,打造全面发展的理性“生态人”来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态文明教育;问题;对策

生态文明教育是近年来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和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潮流的一种重要的德育活动。中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枢纽环节,其教育对象是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成长中的学生,尤其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加强相关研究工作。对培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后备军,拓展和延伸中职生的环境教育有重要意义。

1 生态文明教育概述

生态文明教育是顺应人类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的历史趋势,以政府为主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培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人”为目标,全面覆盖社会各领域、各群体而展开的一种社会性生态教育活动。生态文明教育通过政府政策倡导、新闻舆论宣传、网络传播、环保实践活动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旨在引导受教育者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视为整体生态循环系统,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进而形成健康的生产、生活及消费行为,推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2 中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环境对中职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职生具有较强的敏感度,易受社会公共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伴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发展迅速,然而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进程却没有随之得到推进,由此形成了很多社会不良风气。如政府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味强求经济的发展,忽视生态保护;公众盲目攀比,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泛滥,社会文化格局混乱,出现经济为主,其他靠边的怪相。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中职生不可避免的沾染了不良习气,对于自身发展的错误定位,在诸多要素的作用下生态文明教育在中职学校中的地位岌岌可危。

2.2 中职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缺失

当前环境下,国内很多中职院校已经在其培养规划中融入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而且还有部分中职学校已经将其归为人文素质类的选修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多为浅层次类的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未能延伸拓展至更深层次类的教育。總的来说,课程设置数量少、课程内容层次低、课程体系不完整。也正是因为在全国范围内未能形成统一的课程规划与课程体系,所以除了生态环境专业外,在国内中职学校并没有通用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生态文明教育缺乏课程理论支撑,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成效。

2.3 中职学校缺乏对生态文明教育应有的重视

我国尽管一直倡导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观念,特别是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多数学校、教师、乃至社会仍然以考试成绩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素质好坏的唯一标准,将成绩和素质教育分割开来,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分开甚至对立起来的极端思想,严重制约着人才培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进程。此外,部分中职学校管理者认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环境保护是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工作职责,教育主体单位不用为此承担相关的责任和义务。

3 中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对策

3.1 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 优化社会舆论环境

首先,加大正面舆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正视当今思想文化多元的局面,掌握舆论宣传的主动权,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强化舆论导向,树立正面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实时报道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优秀事迹;其次,统筹正面与负面宣传。在进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时,正面宣传是首要、关键的工作,但是负面揭露报道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消极的生态文明行为,不是姑息隐瞒,而是及时彻底地揭露,还原真实全面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中职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观,推动社会在相互影响、制约中进步,使社会舆论环境在正反两面宣传中不断优化;最后,完善社会抑恶扬善机制。以制度建设为依托,执行手段为保障。在日常的生态保护工作中要做到奖罚分明,对于一些生态破坏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处,提升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构建良好的环保工作环境,形成积极的环保舆论导向。

3.2 转变育人理念 形成相应的评价机制

中职院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地方,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发展方向受到教育理念的直接影响。首先中职学校要以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学校在制定教育培养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并将相关知识更好的传递给中职生群体,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育发展理念的改革和创新,将生态文明教育切实的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发展过程中,从而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地位的提高和教育价值的提升;其次要立足学校实际,制定并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和规范。一方面,及时制定相关制度,确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严格落实制度执行,规范约束师生言行,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3.3 提升专业教师的生态文明教育水平

生态文明教育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而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为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中职院校要注重对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教师的选拔和培养,以此来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以生态专业教师为主体,定期举办一些生态文明教育交流和培训活动,特别是要积极挖掘和引进国内外环保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利用现代化交流方式定期开展环保教育信息共享,加强中外的学术研究合作和交流。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培养师资队伍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提升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打造专业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团队。提升教师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水平,必须以高水平的教师团队为支撑,由此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下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3.4 营造良好的中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校园环境

学校是中职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地带,也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社会,中职学生的生态保护水平的提升,需要学校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创造美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根据学校的发展规模,创造出良好的物质条件,构建良好的校园自然生态环境,优化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大学生切身的体会到良好的环境对其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激发起他们对生态环境的热爱之情,让他们主动的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的接受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从而对其日常的工作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更好的实现生态保护的发展目标。

结束语:

总之,中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中需要着力强化政府专项支持力度,加速构筑学校教育主阵地,深入挖掘家庭教育潜力,并有机整合社会教育力量,凝聚各方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形成系统育人的生动局面,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生态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的“理性生态人”。在当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开展中学生态文明教育显得尤为紧要。随着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入落实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力推进,中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必将在实践中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赵俊娜.中职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策略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03):234-235.

[2]刘文静.中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析[J].才智,2016(16):41.

作者:兰新荣

学生生态文明论文 篇3:

论芜湖市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建设

摘 要: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它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提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的概念。近年来随着芜湖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产业的集聚,生态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加强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提高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学校是教育的摇篮,是育人成才的重要基地,而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新时期下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必须承担的责任。生态文明与人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与进步,人类认识到生态的重要性,开始由不自觉转变为主动建设生态文明,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始终是最大的受益者。很多的中小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常识并不熟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是十分的淡薄,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我们进行的生态文明调查问卷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打搅”,殊不知我们每个人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人的生活行为习惯影响着生态文明的建设,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好坏也直接决定着每个人的生活质量。

首先,建设生态文明的呼声由来已久且层出不穷,不管是政府、社会各界,还是广大人民群众,一直都十分关注生态文明的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而最新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明确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因此,加强生态文明素养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所需人才,是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然而,现有的中小学教育对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体现微乎其微,无法达到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其次,生态文明教育对加强人们的生态环境忧患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能让人们明白生态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长期性,从而学会尊重环境、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环境,进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利于提高全国人民生态道德文化素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们的生态意识的缺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环境治理形势也日趋严峻,环境问题无法本源上解决。因此,坚持生态文明教育尤为重要,而且很急迫,刻不容缓。

再次,中小学生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学生时期正是各种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此时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达到理想效果。同时,实施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推动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从而改变全国的经济、社会、环境及民生等面貌,从而使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大大加快。基于此,对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相关概念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它强调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相互促进,和谐共生;它强调人类要自觉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加强生态观念;它强调全面可持续发展,以人类未来的继续发展能力为落脚点。生态文明素养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由“生态”“文明”和“素养”三个概念构成,并且三个概念是一种有机结合的整体,并非是简单的独立拼凑。生态文明素养可概括为人们了解生态知识、培养生态文明意识、保护生态环境能力的综合素养。它具体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生态问题和生态保护的认知程度,即为“知”,一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行为习惯,即为“行”,所以生态文明素养强调知行合一。由此可知,所谓生态文明教育就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背景下,以培养和提高人们生态文明素养为重点的一种教育。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1.访谈调查法:对芜湖市各县(区)的中小学进行访谈调查,从而了解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的情况,对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芜湖市各区县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按照不同地区,依照一定比例发放问卷,同时借助于网络调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最后利用SPSS等完成问卷的回收和整合,以及数据的录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和意见。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在开展本次调查之前,课题组查阅了大量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料,对调查问卷进行了设计,依据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把调查问卷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生态文明的认知现状、生态文明的认同现状、生态文明的践行现状以及学校生态文明的教育现状。

本文调查的对象是芜湖市四区四县的中小学生,对芜湖市10余所中小学的在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所调查的学校涵盖了公办学校和民办高校、市区的学校和偏远农村的学校、高校附属的中小学和非附属的中小学。

本调查随机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8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高达97.4%,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情况如表1所示。为保证调查对象的代表性,问卷在发放过程中相对均衡的分布了各地区和各年级。其中,小学生(包括一年级至六年级)365人,中学生(包括初中和高中)317人,各占53.5%和46.5%。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生态常识了解不足

结果显示,明确知道植树节日期的同学占88.28%,但在对世界环境日的调查中,高达69.93%的中小学生不知道,表现出对生态文明基本知识的欠缺。在垃圾分类上,有42.88%的同学表示在生活中有对垃圾进行分类的习惯,29.22%的学生在生活中偶尔对垃圾进行分类,6.17%的学生完全不分类。政府对中小学生的宣传不够,使得中小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稍显不足,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颇具影响。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中小學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同时,政府应该因地制宜,努力开发本地区的优势资源,借助其他可以利用的机构对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进行宣传教育。

(二)主动学习生态文明知识的积极性不高

绝大部分中小学生都肯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但对教师通过课堂讲解这种形式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都投了反对的一票,表明中小学生更乐意在实践中学习。因此学校在开展一些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课程的同时也应开设一些趣味性的实践活动,既提升同学们的兴趣,也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三)绝大部分中小学生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和个人成长密切相关

即便有16.64%的学生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和个人的成长发展无关或者关系不大(见图1、图2),这也对生态文明建设办法的实施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对此,学校应该先重点提高这一部分同学的生态文明素养,让一部分同学带动另一部分同学,从而推动整个生态文明素养的建设。

五、中小學生生态文明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社会不良文化风气的影响。当今社会,经济体制不完善,许多公民和企业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从而放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近年来树木的大量砍伐、野生动物的大肆掠杀、污水的任意排放都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演唱会后足球场变成“垃圾场”的例子层出不穷,这种不良的社会文化作风严重影响着中小学生的生态价值观,中小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在这种社会文化大氛围下,对中小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二)政府因素

相关政策法规的欠缺。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不是单一存在的,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各方的协作与配合,因此,政府作为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其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在具体实施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另一方面,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关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使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三)学校因素

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不完善。经调查发现,14.50%的中小学生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33.58%的中小学生参加但不频繁,28.85%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组织过这样的活动。且部分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施教方式也比较随意,由此可见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上对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四)家庭因素

家长生态文明素养的欠缺。所谓“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与家长生态文明素养的关系密切,中小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差,而且会对家长进行模仿学习,家长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会对中小学生进行误导。作为家长应该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为孩子做好榜样示范。

(五)学生自身因素

首先,中小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知识的主动性不高。他们仅学习较为基础的知识,虽然当今社会网络技术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光,中小学生在互联网上对生态文明虽有所了解,但是他们仅仅了解生态文明素养的皮毛,对较为深层次的生态文明素养理解的并不多,缺乏相关的知识体系。其次,中小学生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自觉性不高。尽管很多学生已经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能感受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正常生活的影响,但是他们仅仅是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却未做出与之相关的行动。

五、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层面:完善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相关立法

生态文明教育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还可以使中小学生处理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政府及其相关立法部门应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立法,并加强监管,严格执行。完善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立法,不仅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走向正规化、法制化的道路,也有利于保障执行力度,稳步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二)社会层面:引导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实践比书本更容易传授生态知识、强化环保信念。因此开展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活动,如保护环境实践活动、节约资源实践活动等,让中小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生态素质,教育中小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垃圾分类、健康饮食等,这些看似微小的生活习惯都是在生活中形成的。

(三)学校层面

1.营造良好的生态氛围。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中小学生所处的外界生态文化氛围对其生态文明素养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中小学应该多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并结合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充分利用广播、橱窗、黑板报的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宣传作用,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全方面发展。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学校可以通过每学期设置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课程并定期进行考试,在编制试题时将生态文明知识渗透在题目中,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了解生态文明知识,学生在提高成绩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生态文明素养。学校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减少单纯知识的灌输,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生态文明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或观赏美丽风光,或观察环境污染情况,或参加植树绿化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3.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教师是教育的重点,学校的教学任务要靠教师来完成。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师是最直接的知识传授者,因此教师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至关重要,这直接决定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水平。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出发,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和学习意识。学校也要完善相关的评估考核,将教师生态文明素养纳入考核体系中。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在学校举办宣讲会,使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们做榜样。另外可在教师中建立生态文明素养讨论小组,使教师们在教学之余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小学生。

参考文献:

〔1〕葛巧玉.生态文明的含义与哲学思考[J].价值工程,2011,(33):304-305.

〔2〕刘甜甜.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以长沙市四所小学为例[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5.

〔3〕袁碧欣,姚林如.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167-169.

〔4〕翟金德.论现代城市公民的生态素养及其培育[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

〔5〕马璐.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山西:山西农业大学,2014.

〔6〕刘建伟.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与分析——以陕西省部分高校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97-101.

〔7〕卢秀娟,薛晓光.试论小学生生态文明的意识培养[C].广东: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2015.

(责任编辑 徐阳)

作者:胡源 卫雨婷 刘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层企业工会论文下一篇:立体生态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