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实践

2023-05-05

第一篇: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实践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探索、

摘要: 信息技术做为了一门学科,出现在中学课堂上,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同时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学科,所以,在教学方面,也应该转变观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真正的学到东西,掌握这门学科。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实践 分次层教学 在信息化进程迅猛推进的今天,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学中所占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各中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成为中学课程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学计算机教育教学面临着一个挑战, 同时也对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先进的、适当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在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学生计算机素质方面显得特别重要。

1.当前中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各种计算机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外塑”,忽略“引发”;注重“圈养”,忽略“放生”;多采取“包办”为主,少进行“自主”教育。因此,虽然在短时期的考试中学生成绩不错,但是却给学生增加了很多的

1 困惑与迷惘。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表象而不知内涵,知道知识点却不知如何应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却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可以说是计算机教育的失败。

2.计算机教学探索。 (1)提高教师素质。

计算机教师要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 所以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对具体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自身要完成一次教学到终身教学的转变。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是知识更新快,所以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当前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除了具备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外,教师还需要有比较深厚的人文修养, 让自己和学生充分了解和应用计算机这种特殊的文化意识, 这样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才不会停留在枯燥的内容讲解中。

(2)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由于基础和条件的不同,学生学习和操作电脑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及掌握程度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给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学设计若缺乏周密地考虑,就会使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进而失去上课的兴趣;或是让没基础的学生“吃不了”,由此失去信心„„

2 面对学生的差异,任课教师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地尊重每一位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励和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扩展与提高。在教授新内容前,必须先作调查,记录下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及要求,根据不同学生情况给其制定不同的学习安排。例如,在大部分学生学习Word文字处理系统的同时,让一部分已掌握Word的学生学习使用FrontPage设计网页,由于两个软件在使用上存在许多共同点,拥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很容易迅速掌握网页的制作方法。同时,他们制作的作品又可以对其他同学起到一种激励、示范作用,并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多年的实践证明,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一条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措施。 (3)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多媒体课件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在视觉、听觉等感观上受到冲击,使学生有新鲜感、好奇感、独特感与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激情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的教育软件中,围绕信息技术学习的有几十种,但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由于教学内容具有操作性较强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用到教学课件。其实,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若能恰当地使用教学课件可大大增强学

3 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例如,信息技术基础及网络基础知识两块内容,属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若凭空讲学生不爱听,有限的课时中又不可能容纳较多的相关知识。对于此类信息量大、理论性又较强的内容,适时地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可加大教学的信息量,突出教学重、难点,弥补教师单纯讲授所带来的不足。

另一方面,课件还可以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我们应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配合课件帮助其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生动形象、轻松愉悦的学习情景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现成的优秀课件,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自己编制课件。

(4)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网络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形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利用最好的学校、教师、课程和图书馆进行学习而不必受时间、地点和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为了适应教学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完成教育观念的转变, 把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变到以学为

4 中心的方式上来。其次,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无论对教学内容的考虑还是教学方式都有新的要求。在内容上,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的实用性。怎样让学生乐意学然后能主动使用?

在完成计算机文化的普及上如何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信息, 增强自身的再学习能力? 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的,教师就需要在内容的把握上好好地思考和选择。同时,教育理论的发展也给我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再是“填鸭式”,而是开放、以人为本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 怎样让学生充分地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方法和能力? 在知识的传递中如何成功地使用信息工具?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从学生出发,选择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

(5)培养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 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对某个事情的“好奇”心理不能称为兴趣。学生有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集中较长时间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其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关键。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

5 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只是对“电脑”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聊天等,而对老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针对这种教学现象, 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应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初次接触某一应用软件,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就够了,不要要求学生一下子学得很深。在以后的进一步的教学中,肯定会遇到新的运用要求,学生就会感兴趣,自己便会主动地深入学习,这就是“学以致用”了。

(6)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品尝艰辛和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中学计算机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上机实践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在上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可迎刃而解。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总是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 要让学生自己在有目的的情况下,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主动权交

6 给了学生并不等于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就要求教师要有新观点。并且在组织学生上机的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适当地设计一些连续的作业,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在课余时间设计一些大型的、有一定难度的作业,这样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计算机课程作为中学一门年轻的学科, 它的可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该课程学习的意义,让他们在学习中始终保持一份学习的热情与新鲜感,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开设该课程的目标。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课题,为落实教育的“三个面向”注入了活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举措。信息技术课教学需要我们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应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受益。作为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目前面临很多的课题需要努力去实践和探索,只有及时地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拓展、充实自己的知识领域,积极地投身教学研究和实践,才能在中学信息

7 技术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相东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与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张艳 《计算机教育中的“三重”》 中国电化教育 2000.12 【3】陈亮 《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教育信息技术

第二篇: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也相应的跟上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当前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也成了一线教师研究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将结合几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它是一种技术,一种手段。从教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应用于提高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实现辅助教学,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之一。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有了信息技术就可以抛弃一切常规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方式代替教师授课等。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各种教学手段协同互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是为了能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以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显得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单一化,而在有的课例中又显得不太恰当。

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体现方式。教师应认真备课,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这些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问题。忌“滥用”,无论什么课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果这样,不但不会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对学生而言,只会耽误他们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又不能得到提高。

不同重、难内容采用不同的课件设计方式。有些抽象的东西在教学中利用课件来突破时就可以采用演示型课件,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不用绕弯子。而需要学生参与、合作完成的内容,可以采用网络型课件,授课环境也相应到计算机网络教室。通过网络平台,师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课件的设计应注重实效,尽量不要去追求的高技术性,能解决问题就行。

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学校已有教学资源的就直接利用。比如,学校有农远工程配套的视频教学光盘。教师可先观看光盘内容,再进行教学设计,直接利用这些光盘进行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当然,这种方式也不能忽略教学常规,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作用发挥好,教师不是光盘播放员。

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活动,不是什么高级产物,忌“穿新鞋,走旧路”,应走入教师的实际教学。不要认为信息技术是公开课、优质课中才能使用。这样纯粹浪费教学资源,更不能促进教学发展。

综上所述,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先解决问题: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才能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当然,要使教育真正信息化,是一个艰巨漫长过程。要解决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第三篇: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与思考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历史教学增“光”添“彩”

姓名:麻淑慧

单位:山东省高唐县实验中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历史教学增“光”添“彩”

作者:麻淑慧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

将信息技术引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为一体,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扩大知识容量、提供清晰明确的知识结构,使课堂教学呈现多样性和交互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本文结合历史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和历史教学的有机结合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教学;能力培养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网络环境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拓展了教学时空的维度。更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资源,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进行学生的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历史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将历史教学内容由静变动,由虚变实,化抽象为直观,梳理结构知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史料,掌握历史人物产生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可以融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娱乐性为一体,是一种新兴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如何使信息技术与本学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机整合,是值得每位历史教师探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1.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1.1利用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搜集史料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对史料的搜集和积累。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也可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积存了浩如烟海的史料,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因特网走进千家万户,又为学生搜集各种史料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平台。故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史料外,还要引导学生养成收集史料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史料的搜集过程也是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过程,寓教于无形。比如电影《南京》、《钢琴家》、《辛德勒名单》等,课堂教学时间决定了这些好的影片不大可能都观看,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观看。而且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好的网站,南京金陵中学(历史素材库)http://;http://和http://

第四篇:信息技术应用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王东杰

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始广泛的进入社会的各个层面,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当前,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已经介入教育教学领域,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趋势,成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之一。

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教育必须进行创新改革。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率先引进了直接配备到教学班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也加深了理解,进行了思考。

一、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素材保证。因此,多媒体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就恰当的反映出了人文主义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摆脱了以前班级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松散性、不确定性等,是对以前教学方式前所未有的一种新的尝试。

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教学,讲究情境的创造,尤其是文艺类的作品,一些语文综合研究性活动课程,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用武之地提供了绝佳场所。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桃花源美丽的图景,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有利于对课文相关语段的理解和背诵,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而语文综合性活动课则注重材料与各种知识的整合。例如《道士塔》研究性学习,教师可突破知识跨越时空的限制,把历史与名言、历史的故事、有关历史的成语诗文等内容,多角度的展示材料,突破原有的单块的知识体系,使条、线能有机的融合,从而客观全面地了解相关知识把握观点,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认知理解整合更加有序,合理。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为更多掌握丰富的知识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语文教师在广泛获取网络资料的基础上,在幻灯片制作上下苦功夫,背景材料、相关内容、知识体系、教学重点知识、课堂练习、相关的影音资料等等都在课前做到课件上,大大节省了板书时间,明确了知识结构和重点,丰富了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以及内容的生动性。比如,对于徐志摩的了解不再仅仅限于教师的简单介绍,大量的背景和生平作品都可以在课堂展示给大家,从而增强了对作家及作品风格的了解,要比单纯的口述更多了直观性,效果自然要好得多。讲《祝福》《红楼梦》《雷雨》《阿Q正传》等作品时,在分析课文之后,放段影音资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作品和影视工作者的再创作,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件上能力。在做评论训练时,利用赵薇的“军旗装事件”展开讨论,直接把网络上的相关材料和评论观点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从而养成更客观公正的评判视角和心理,甚至可以直接用BBS论坛来进行网络的交流,对于引导那些紧跟时代的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极有帮助。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了语文教师水平

随着时代的进步,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具有原先的录音机、幻灯机的教学功能,而且能利用教学软件制作出多媒体教学课件。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是最能体现教师的才能和个性的,而这又首推教师的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情境教学时,在日常教学中注意积累,如录象、图片、影碟片、图画等素材,而不是在课件设计时才到处拼凑,做到临阵而不慌,这样,才能在教学设计中整合资源,使自己的课件紧扣语文教学要求,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日积月累的课件制作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在不断的提高,驾驭媒体的能力也就越娴熟,课堂教学的环节也就越合理,教学效率也就越高,创新能力也就越强。

同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师在知识储备、思想视野以及教学技能上都会有所相应的交流与提高,从客观上也为原本就是“知识杂家”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便利。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中的一些问题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加大了课堂容量,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但也造成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影响或冲击了教学。

①、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的教学速度增快了,对学生的课堂 反映以及课前课后的复习自觉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挑战,加上不断丰富的教学形式也容易让学生眼花缭乱、乐不思蜀,课堂知识拓展的部分也容易喧宾夺主,课堂知识极容易被一些缺乏自辨力和控制力的学生淡化或者不知所从。而对于没有计算机的学生来说,课下复习的内容不能像有电脑的学生那样复制到软盘里回家复习,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解决这方面的矛盾,让学生更加明确教学重点、紧跟知识点而又不影响课堂容量就要求教师在今后教学中再细致些。

②、课件的运用虽然经历了一个由彩艳多样到简练实用的过程已经较适合 课堂教学了,但在多数情况下还只是发挥着代替板书的的作用,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学软件缺乏只能让教师自己动手去做,而如何让每节课都能发挥作用就要求教师的工作再细致些。客观的说,现代化教学技术简化方便了课堂教学,但也对课下功夫要求的更多了,备课量急剧增大而又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堂堂内容进行全方面的细致研究,仅从重复积累来解决时间与内容的矛盾是不可以的,而同行之间的分工合作也不能调和个性教学的差异和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差异。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掌握程度还不能完全跟上教学需要,一些教学软件不能按自己意愿加工,这些也是课件简单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在方便教学同时也让一些教师有了依赖感,而 当机器设备有故障或停电时,课堂教学就会受到冲击。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中的功夫多下,对知识的掌握要细透,但由于忙于做课件而校内的计算机数量又不能满足要求,时间上却也很难有更深入钻研的余地。

④、现代化技术让学生感知了网络信息的神奇,但也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 有些学生在网上放纵自己,甚至影响了世界观的正确形成。有些时候,班级计算机被学生当成游戏机。家长和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控制学生成了重要问题。

⑤、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现代化教学技术不能更多的应用到教学中。对于知识的延展、主题的创新、个性的发挥这些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极重要的方面受课时和考试的影响在课堂上是不可能多进行的,应试教育也不可能真正的变成素质教育。

加之个别教师现对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解有偏颇和排斥,有对此漠然视之不以为然的,认为那是花架子,或者嫌课件制作太费事。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了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的有效载体。利用容量大的特点。有些教师纯粹的提供大量的习题,把多媒体的运用等同小黑板,成为现代化工具的奴隶。使多媒体失去原有的效能。

再先进的教育技术也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它无法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学过程是一个育人过程,它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人格。尤其是在和教师的情感交流过程中,学生能够受到崇高品格及美德的熏陶。这一点仅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想适应网络教学必须加强自身修养素养,适应新型教学模式。

第五篇: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或小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一、学生分层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学生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差异,主要表现在: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不同,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

(2)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是“电脑迷”,有的学生对电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讨厌信息技术课。

(3)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根据个体差异我把学生分为特长生、普通生和急需帮助的学生。

二、分层备课 有了前面的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层,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就更明确了(大前提,特长生要对基础知识已经了解的透彻,而且能够独立完成,这些也是需要你进行课前调查摸底)。对于特长生,我就寻找一些在竞赛类,具有开发智力,超出课本之外的知识,但是,不能太难,特别是一些自己心里都没谱的题目不宜拿来当作学生的作业或者习题,没必要,这样反过来被学生问倒了;对于普遍的普通生来说,我对问题的设计就大致没有脱离课本,像课后的习题可以当作是课堂中的小练习,但这部分学生还要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也应该适当的加些提高型的练习,像课本中的“想一想,练一练”之类的题就可以交之完成;最后剩下的那一批学生的大前提是在小学阶段基本没过多接触过电脑,所以在刚上手的时候可能会有些不适应,这就是所谓的需要帮助,如何帮助呢?一是利用课余的时间给他们补补差,先让他们从最基本的怎样使用鼠标学起,当然这要安排的妥当,不能太占用他们的时间,也不能让他们没有收获而回;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找一些相当基础型的题目,上课时有空就给他们开点小灶。

有了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后,给我的备课增添了相当大的难度,一个课时的备课相当于三个课时,但最终还是很好的为分层上课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三、分层授课

上课的内容首先是要能保证大纲的要求,落实大纲中的基本操作,然后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我事先准备好的适合他们的练习,“放”要“放”的适度,“放”中要有“抓”,“抓”一些高水平的学生的骄傲现象,“抓”一些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厌学现象。

在上课的分层上我们还可以引用这么一些资源,因为课堂中只有一个教师,所以有时候会忙不过来,这时候,我会让一些特长生在完成题目的前提下,帮助第三批学生,这样既可以让特长生巩固基础知识,又可以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能从中受益,使得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

例如,在讲解Microsoft Word 启动方法时,可重点讲解两种方法

方法一:单击“开始”菜单,单击“程序”,单击“Microsoft Word”程序图标。

方法二:双击桌面上的“Microsoft Word”快捷图标。

在学生实践操作掌握上述两种方法后,可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其他方法,并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经过多次尝试,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总结,指出启动程序的五种方法:

方法一:从“开始”菜单的“程序”子菜单中启动应用程序; 方法二:双击桌面的应用程序的快捷方式的图标; 方法三:单击任务栏上的快捷方式的图标;

方法四:从窗口或资源管理器中双击应用程序的文件名; 方法五:从“开始”菜单的“运行”项中启动应用程序。

四、分层训练

一般情况下,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作业量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从作业难度上又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分为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式题,达到大纲规定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五、分层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采用统一评价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依据少儿NIT的教学模式,每生都有《作业设计考核表》和《过程式考核记录表》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地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有效地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教师外出培训制度下一篇:小学教师履职考核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