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自读课教学设计

2022-07-06

第一篇:蝉自读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模式研究

老歌新唱之授之以渔

——关于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的一点浅见

教初中语文的老师都知道,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本里有很多课文前标有*号,这意味着它是自读课文,教师可以用一课时完成。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存在两种极端,一是这些课文完全被忽略不讲,因为多数老师认为自读课文在考纲之外,学不学都可以,让学生回家看看就得了,至于学生们回家到底看不看就看他们的自觉性了。二是把它当做讲读课细讲,而且一讲到底,至于什么是讲读篇目什么是自读篇目根本不做区分。

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因为这些课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自读课文在初中人教版六册语文书中共有78课,86篇,占全部篇目的49%。题材各异,体裁多样,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寓言、童话、演讲稿、文言文等,而且其中名家作品居多,中国的有冰心、席慕容、余秋雨、罗贯中、曹雪芹等,外国的有泰戈尔、普希金、纪伯伦、雨果、杰克伦敦等。可以说上好自读课和上好讲读课一样重要。

讲读课与自读课各具特点,其内涵非常丰富,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截然分开。我认为讲读课和自读课好比一个是输入系统,一个是输出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构成语文单元教学的基础环节。由讲读到自读,体现了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规律。讲是为了不讲自会,教是为了不教自懂。讲读课进行的如何,直接关系到自读课的效果。自读课的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又是对讲读课的检验。学生在讲读课上学习到了语文学习的方法,然后到自读课上去运用、去实践,关键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目的是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日前,笔者听了我校语文老师出的一轮公开课,主题是“探讨语文自读课

的教学模式”,其中有七年级下册的《丑小鸭》和《土地的誓言》,八年级下册的《五柳先生传》。老师们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可嘉,他们力图针对不同文体,研究出不同的自读步骤,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问、学生答,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权利,但是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关于问答

○1流水问:有位老师让学生对课题发问,结果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把这些问题都写在了黑板上,密密麻麻,五花八门,有很多问题问得很浅,没有什么价值。其实老师应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取舍、整合、归纳、删减,区分出其中有价值的东西。有个学生问:我想知道丑小鸭到底有多丑?老师说:“哦,你说的是丑小鸭真的丑吗?”这两句话表达的不同内容我想大家都明白,老师的重复和学生的问题之间无疑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2只问不答:既然让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那么下一步理所应当的是解决问题了,可是老师把这些问题晾在黑板上之后,还按照自己的思路开始讲课,先讲字词,然后作者简介---那么刚才提问的那一步显然没什么必要了。一直到整节课结束,学生们的问题还在黑板上,答案只在老师心里。在课堂上学生们说的多,有很多概念性的东西说的不准确,老师要关注学生,不能只顾提问,而忽视了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

○3固定答:在同学们回答老师的提问“丑小鸭经受了哪些歧视和虐待?”以后,有个学生回答:它在雁群中获得同情。老师说:“是在雁群中死里逃生。”看样子这是她教学设计里的词语,所以板书必须这样写。

○4自问自答:做老师时间久了,我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去主宰别人的思想。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认为描写不细致的地方或许学生认为那是“简洁”,所以,老师切不可妄下断言,尤其是不能把结果强加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没

有享受阅读过程,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印象往往不深刻。还有的老师愿意把结果说出来,让学生去找理由,实际上是本末倒臵。

老师抢答的原因是缺乏耐心和等待,老师的问题提出来以后,要求学生马上回答,或者在听完朗诵示范以后,要求马上起立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没有给学生思考和反味的时间。等待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着急的结果只会让事情向更尴尬的局面发展,孩子们会认为自己思考的不够透,回答的不够准,不成熟的想法会引来别人的耻笑,所以就不敢举手。长此以往,课堂沉默成为常态,学生的自读课又变成老师的讲读课,学生们依然没有自由,只是课堂上的傀儡和奴隶。

课堂上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不能只是老师问、学生答,有时学生的问题更有价值,可能是老师们经常容易忽略的。例如《那树》一课,有学生问:为什么那树倒下后,只有清道妇和一个老妇人发现了?这个问题直接揭示了中心:人们忙于在繁华的都市里忙碌,精神麻木,对自然界和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习以为常,麻木不仁。

2、关于朗读

老师们习惯说“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们互相干扰,有大声朗读的同桌在,那个默读的学生能读得下去吗?再说,这样,读的速度也不好把握。长的课文就应该默读,例如《丑小鸭》,有的文章就应该大声朗读,例如《土地的誓言》

好的文章读就能感受得到作者的情感和文章内容,细碎的分析往往冲淡了初次见面的喜悦,讲《土地的誓言》一课的老师,课前的情境引路做得非常好,尤其是播放了一段极好的范读带,又找了几个朗读能力特强的学生读课文,课堂里静静的,只能听见那慷慨激昂的朗诵和孩子们火热的心跳,连听课的老师

都要激动地流泪了,可是老师没有顺势浇油,反而泼了一盆冷水,她老师问:“谁听出她哪个音读错了?这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周围死一样的寂静,没有生气,接下来只有一步一步的分析、归纳、是比喻还是拟人,没有意思,我只想逃到一个自由的世界里去,这样的自读课比三味书屋还枯燥,怪不得鲁迅要在书上画画呢!可惜现在的孩子连画画都不会,因为他们没上过几节美术课,都被语数外老师占了!

课程改革是让学生在读中享受,所以不能所有的课都是一个模式的,流水线似的。我认为自读课上最重要的是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例如: 一看标题

很多时候,标题是文眼,是提纲,是文章线索,或直接点明主题,可以成为很好的学习抓手,所以特别重要。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标题提示文章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再比如《土地的誓言》一课,老师可以教学生从标题入手,提出这样的问题:是谁发誓?为什么发誓?发了什么誓?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会很快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心情,对课文有更深层的理解。 二看导读

课前导读里有很多提示性的语言,可以提炼出学习目标,例如《孔乙己》的导读中这样说“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世风,给他造成什么样的毒害?”这不是很好的学习目标吗? 三看课后习题

教科书是集很多专家智慧为一体的,所以课后习题的设臵往往起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丑小鸭》一文的课后第一题是这样问的:丑小鸭经历了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歧视和打击面前,它持什么样的态度?可以让学生使用表格

的形式把丑小鸭流浪的过程遭受的歧视和打击输理出来,这样就能节省时间,把握重点:在这些歧视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从而快速地切入主题,把握中心。 四加强背诵

面对初中孩子,背东西是语文积累的重要途径,老师说的应该少一些,让孩子们多背些东西,例如《土地的誓言》一课有很多优美的句子,应该让学生多背背。所以与其把自读课上的大量时间用来讲解,不如做最原始的也是最有效地学习——背诵。

以上内容是我对自读课教学的一点粗浅认识,还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海涵。

内蒙古额尔古纳市第二中学 周莉

第二篇:如何上好自读课

一、学生自读为主

自读课如果没有“自读”就失去其存在的前提。虽然有教师曾经把自读课设计成讲读课进行教学,并且上得酣畅淋漓有声有色;但这并不代表自读课就应该如此上。事实上,教师虽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将一篇课文作为自读课或讲读课来教学,但一旦确定为“自读”,就必须按照“自读”的原则进行教学。

首先,自读课是学生自主的。教师应该把“自读权利”还给学生。在自读课上,面对一篇自读课文,读什么,怎么读,都应该由学生作出决断,那种教师大包大揽、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确定重点、学生听写要点的方法是与自读课教学格格不入的。学生面对自读课文,可以也必须充分发挥其个性特征,教师应该充分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其次,自读课上教师必须把“自读时间”留给学生。我认为,教师至少应确保三分之二的时间供学生自己阅读,否则,自读课不免会有大危机。学生学习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时间,而语文教师对这一资源占用得太多太滥,偏偏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历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将无法得到根本的提高。

第三,自读课应该“以读为主,兼顾别样”。遗憾的是,目前自读课已经被一些教师当作练习课、活动课、才艺展示课等五花八门的课型了。当然我们并不一概反对对自读课的灵活处理,但是如果处理得丝毫没有“自读”的痕迹,这可能不是编制“自读课文”的初衷吧。因此,语文教师在自读课上完全没有必要做过多的导学设计,让学生直接与文本素面相对可能是自读教学的本色做法。

二、教师点拨为辅

强调自读课上学生自主,决不等于教师完全放任不管。

学生自读固然重要,但学生毕竟由于年龄、知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阅读过程中或所见不广不深,或有偏差遗漏,或有歧见错解,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

同时,由于强调以学生自读为主,自读课教学尤其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就应该学会放弃。教师既要了解学生,也要相信学生。在母语学习背景下,对于一篇课文,有许多东西是学生自己可以理解的,当然一定还有些内容是学生暂时难以体会的。但是,语文教师常常犯有这样的错误: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师喋喋不休;学生感到困惑的,教师偏偏语焉不详。这其实就是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于是,教师要么是细大不捐,贪多求全,不愿或不敢舍弃;要么囿于一己之见,滔滔不绝,大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而置学生的实际状况于不顾。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广种而薄收。

我认为,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一篇课文时,至少可以放弃一半以上的内容。教师所放弃的,是学生基本了解或面前根本就无法了解的;教师所致力的,是学生最需要的、对面前学生发展能够起决定作用的内容。

三、精化教学设计

自读课教学既涉及“教什么”也涉及“怎么教”的问题。自读指导课的设计也应该致力于解决这两大问题。自读课既然以培养历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的,那么,教学设计时就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立足文本,着眼语言

朱自清先生在为《文心》一书所作的序中曾经说过,教师的阅读教学存在这样一个弊端:“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因此,教师在自读课上一项基本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到文本语句的内在含义中去,吟味把玩文本语句本身的韵味。可以说,这种享受是许多通过其他媒介(例如图片、影像)了解意义的读者所无法做到的。

研读文本,如果能够在平淡出质朴处发掘出学生未曾注意到的内在韵味,对学生的震撼就会特别巨大,教学效果也会相当不错。

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必须有一个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品味一个段落的语言组织、一句话的遣言造句、某一词语的微言大义……因此,才能够真正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语言感觉和语文素养。没有深入细致的文本解读作为基础,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将失去存在的依据,都将无所附丽﹗没有对语言文字的揣摩把玩,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读教学。

2.注重实践,形式多样

自读课一大特点是实用性较强。只有当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时,真正的阅读才开始出现。因此,教师必须将自读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才会乐于自读,最终达到善于自读。

教师应该使学生通过自读学会写作、学会思考、学会解决自身面临的现实问题,能够从自读中得到成功的乐趣和精神的滋养。因此,自读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技巧方法的学习而是内涵与实质的收益。因为,自读课更多地类似于出于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实际阅读。

真正的自读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创新就应该不拘一格。自读课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检测式自读、读写结合式自读、研究型阅读、纯粹欣赏式阅读……均无不可。但前提是:必须让学生读,而且是“自读”——当然,这是在教师指导下“自读”。

第三篇:浅谈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自读课

摘 要 语文自读课的教读是一个及难以把握教学内容,我们要做认真的探究,在此,本人就从教读的方法、过程,时间把握,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课后检测等方面作个及粗浅的探究。

关键词 方法;自主学习;点拨;检测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学好它,不能不以课内讲读为主,但语文课里还有选学课文(自读课文),对此我想就怎样上好自读课谈几点浅略的看法。

一、教给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 “教,就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关键。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课文特别是教读课文为例子着重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对语文阅读分析,获得一把“金钥匙”。

1.课文轮廓的勾勒

即抓住课文的整体框架,去枝取干,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让学生从中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一般采用列提纲,列图表等方式。

2.重点突破疑难

每一篇自读课文,它都有着课文要点和自读要求,但我们应着重解决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即抓住重点,进而突破全篇。也只有抓住重点,才能抓住要害,把握全篇。这是学生自渎课学习的关键。

3.练习追加 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根本途径,因此,教师要根据自读课文的要求,精心设计一套较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或测试题,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做题目,把理解和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完成自读任务。然后通过教师出示参考答案等方法来检测练习结果,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二、留给学生充分时间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并非是老师完全不管,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我认为先要给学生做相应的提示,之后再给学生充足时间,让他们认真读课文,领会其间的大概意思,并有所感悟。

在了解课文大意后,再让学生做课文复述,同时让其他学生做纠正、补充。接下来就要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同时让他们写读书笔记。

三、自主性学习

自读课文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让学生自读以后,请同学们指出已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之后再让同学讨论,讨论一定要分成几个小组,并选出组长。在各组讨论后,在总结归纳出不懂的问题,上交老师,以便在师生共主中讨论完成。

然而,在新课程理念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培养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习惯,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特别是在语文自学中,我们要恰当运用讨论的方法,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呢?

第一,所说所想是展开讨论的前提 学生想说、敢说是实施讨论语文的前提,只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融洽和谐的答语文氛围,学生才有想说、敢说的心理取向,学生想说,还要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和胆量,作为教师应热爱和关注每个学生,要用爱学生的真挚感情去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第二,培养学生互动

讨论的核心在于互相想说,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不仅能体现思维活动,展示个性,而且有利于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达到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四、教师点拨

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不能一言不发,这时,教师就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点拨、辅导。同时要和学生进行大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而让学生完全理解课文。

当然,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并不能去充当答案的灌输者,教师只能是充当一个倾听者、聚焦者和刺激者,在此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个方法的指引者,即黑暗中的“灯塔”。

五、达标检测

虽说自读课,但我们也要进行相应的达标检测,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真正懂得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的步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第一,根据课文重难点,合理制出一份检测试卷,其中要包含基础知识部分,但题目不宜过多。 第二,进行检测。

第三,阅卷。此步骤可以与同学互动,并不一定完全由教师完成。 第四,评卷。

达标检测可以及时准确的检查教学效果,主要是当堂检测。由于当堂检测是在课堂中完成,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及时检查,由于有老师在场监督学生单独完成,检测具有真实性,能准确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便于进行查漏补缺。

当堂检测起温故知新的作用。由于当堂检测是对刚刚学习知识立即训练,学生在心里上易于接受,还能及时回顾所学知识,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且易于批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减轻老师的负担。

总之,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说较多,但我认为以上的方法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但也只是本人的一点粗浅看法。

第四篇:自读课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的自读课文的教学

王十万乡中学

胡爱花

【摘要】:初中语文自读课文,它与讲读课文一样,是初中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有目的地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朗读、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关键词】:自读课文教学的弊端 更新观念 自主合作探究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都在每单元选配两到三篇略读课文(即自读课文)。通过学生自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近几年来,随着语文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自读课文已成为语文教材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目前语文单元教学中尤其是自读课文教学却存在着三种弊端,严重阻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1.“置之度外”式。现在中考、高考出题皆围绕基本面目,而未把非基本篇目(绝大部分是自读课文)列入考试范围。于是,许多学校、老师无视教材编排体系,急功近利,认为基本篇目(绝大部分为讲读课文)才是教学之本,自读课文为“闲文”,教之多此一举,置自读课文于课堂教学之外。叶圣陶先生说,“如果只注意了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只做了一半。”“置之度外”式教学方式未能正确认识自读课文的地位与作用,到头来学生只能是“死”读书本者,更谈不上“知”向“行”的转化,能力的形成、习惯的养成成为了一句空活。以这种态度教学,充其量只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半。

2.“一刀切”式。有些教师不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对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辩正关系认识含混,认为只要是教材中出现的课文,不管它讲读还是自读课文,应该一视同仁,不应偏颇,于是出现两类课文每篇必讲,不分主次,平均使用力量,教学方式一样“一刀切”。由于两类课文并驾齐驱,主次不分,结果造成教时不够,篇篇详教,篇篇教不好,从表面看,学生的“知”似乎得到强化,但根本点“行”却未得培养,大纲中提出的教学目的未得实现。

3.“若即若离”式。有些教师认为:教材中既然编排了自读课文,就得教;但中考、高考中又未把自读课文列于其中,故不应重点教,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若即若离”式教学。这种教学对自读课文只作简单、草率的处理:有的要求学生只背字词、文学常识;有的让学生抄下练习答案及所谓的重点并背熟;有的干脆让学生读读了事,不作任何教学要求。这种教法从表面看是教了,实际上是一种应付式教学,“知”未得强化,“行”未得培养。

以上几种弊端主要是对自读课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清,没有理解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受应试思想影响的结果。显然,这三种方法皆有悖于教学原理,没有遵循自读课文的教学原则,如不认识这些问题,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便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我认为要正确处理好的自读课文,有必要端正思考,提高认识。

一是更新观念,明确教学目标,用好教材,新编语文教材在课文编排上,搜出同年级要求,以单元教学为单元,编排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和课外的自读课文,组成了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三部曲,目的是要学生“课内打基础,课外连功夫”“得法于课外,得力于课外”,即让学生在“教读课文中得到认识,又在自读课文中训练能力,养成习惯”,因此认识如教材编排的目的和意义,正确使用好教材,是提高语文教学能量,实现语文教学的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为主要战略目标准备途径。

二是释放思想,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叶圣陶先生论述过评议教学最终目的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本身包含了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意义。对教师来说教学中就要尊敬学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着想,以导演、教练的身份启发引导学生自求自得,让学生在如学演戏学游戏这样的实践中,自己动手动脑筋,变被动为主动,并配角为主角,变依附为独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而教师过分地强调讲解的作用,有意无意地将自读课文变成教读课,简讲课,既是忽视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更是不相信学生,把学生当容器,硬塞硬填。

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遵循自读课文的教学原则,落实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使自读课文教学真正为语文教育教学服务。下面,我就初中语文中的自读课文教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愿与各位老师“合作,探究”。

第一是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每个学年份段都应该重视朗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中每个单元提示都提出了不同的朗读要求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也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因此,我认为,在进行自读课文的教学时,朗读教学也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但在教学时,不能让学生泛读,滥读,教师要适时的引导,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这样,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夏感》这篇自读课文时,把朗读作为贯穿整堂课的主线,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1是听读。先播放录音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激起学生朗读的热情。

2是自读。在听读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出作品中蕴含的那种“磅礴之势”,感受作者对夏季独有的钟情。

3是精读。朗读前给学生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问题去读,必免朗读的盲目性。比如,(1)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2)首段和末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3)文章以“夏”为题,为什么只写自然之夏和农人之夏?(4)细读品味优美句子:⑴“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句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发挥想象再仿写一两句吗?⑵“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认真读这句子,究竟什么像舰船?⑶“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应该怎样朗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使文中景物、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扎根。

第二是重视自读课的自主、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 。 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地遵循课程标准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最终目标。自读课文教学尤应如此,如教学《散步》这篇自读课文时,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设计:第一步,理解文意。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根据课前导读和课后练习要求,完成课文的初步阅读;第二步,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并能提出疑问。比如,“分歧”是如何解决的?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第三步,运用实际。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调动生活积累和经验,从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新闻报导,而你喜欢看动画片,而摇控器在你的手里,你该怎样做?运用这样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谅,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幸福,同时也使学生更加珍爱亲情,珍爱生命,起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是重视自读课的合作、互动,让课本剧走上自读课的讲台。 课堂改革的一个核心亮点是推崇“整合”。在教育理念上,强调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继承传统和面向未来的整合;在教育结构体系上,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整合;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个体差异与整体协调的整合;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上,则强调读、写、听、说、活动的整合。而演课本剧正是对这些整合要求的再整合。在这一独特的动态中,使语文剧陶冶灵性的人文性功能与社会交往的工具性功能得到完美而和谐的体现,使学生获得心灵智力的启迪。正如大诗人哲学家尼采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我在教学实践中,也意识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并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比如,教读《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这一篇课文,有人物,有故事,有场景,有情节,基至于还有对话,比较适于学生表演,采用“演”的教学方式是非常恰当的。分配角色,讨论台词,计议细节,揣摩人物心理,再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几天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后演出。结果,学生在表演中把盲孩子的心理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而且学生在准备和演出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盲孩子失明的痛苦、对光明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从而激发了学生关爱弱者的感情,也深深感受到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收到了好的效果。同样的手法,我在教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时,也让学生当演员,分别扮演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学生先读课文,分小组讨论课文,对赫耳墨斯的爱慕虚荣、自命不凡有了一定的认识,再让学生讨论如何演,如何表现人物的性格。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后,再分小组合作编写剧本,进行演出。这时,学生异常的活跃,一系列带有夸张性的戏剧动作,居然演得活灵活现,十分动人。凡此种种,不能不说是凝聚着自觉、合作、探究、创造、智慧的结晶,不能不说是一种“乐学”与“乐教”和谐共振的结果。

总之,在自读课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抛弃过去教师把繁琐的分析和现成的结论硬塞给学生的做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同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略读指导举隅》z

第五篇:《心声》自读课文教学设计(推荐)

《心 声》自读课文教学设计

主讲老师:舒利平

教材分析:

《心声》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文章无论从主题的表达、人物形象地塑造、以及内容的现实性都极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但九年级学生快已经接触过小说,学生对小说的特点已有一定的认识,能自己独立的读小说,并理解小说了,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课安排一课时完成。学生在在自学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情节;再在课堂上从自主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把握文章的主题,明确“心声”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小组讨论和全班集体交流来分析文章人物形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多角度把握文章的主题。

情感与价值观:在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以及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心声”的含义,培养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谈话法,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想听听同学们月考后的感受,抽签决定本次口头作文开始,计时三分钟。 老师小结这位同学的月考后的感受,用一个词概括他的“心声”,并启示同学们适当的在自己相信的同学面前倾吐自己的心声这未尝不是一种释放紧张内心、缓解压力的一种好办法。今天我就来作一回听众,用心去倾听一下黄蓓佳笔下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有兴趣吗?

二、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目标:

读教材导语,及课后一个练习题,结合自读课文特点,给本次课我们确定几个目标,学生畅所欲言,并集体规纳三个目标,并请几个学生上台来写下这几个目标。规纳后参考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概括本文故事?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把握本文的主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限时八分钟,每分钟五百个字,并在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边打个记号。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希望你能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3、学生来集体评议朗读的学生读得怎样?李京京为什么会读得这样好,那怎样才能读好文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小结:李京京读得好是因为李京京与“万卡”经历相似,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李京京理

解“万卡”的内心感受, “万卡”想念爷爷,他也想念爷爷。李京京觉得文中的“万卡”就是自己。(课文第19—24段)

要想读好文章,就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要从小说中走出来,(联系生活),又要走到小说中去(思考小说人物内心)。

四、学生自主学习,再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交流读后感:

1、读完课文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建议同学们从字词理解,从内容概括,人物评价,主题思考,也可从刚才三个学习目标中去谈你得到的感受,也可以质疑,问几个为什么?

建议用以下这几句式回答:我知道

、我发

、我认为

、我对 有疑问。

2、学生小组交流,每人讲一个方面,组内为每一个组员打ABCD等级。

3、全班再交流同学们的发现与理解。老师作适当点拔,并适当引导、启发、规纳,尤其是要引导同学们对人物的认识,对“心声”的理解。(这是本课实现目标的关键,老师要利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来处理应对课堂上任何问题)

教学进程中注意迁引以下问题:

1、在概述文章事件时要及时补充大家容易丢掉的插叙内容,

2、在认识文章人物时要抓住文章具体内容,重点认识李京京和程老师;

3、理解心声含义时首先是结人文中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再联系作者的心声迁出本文的主题;

4、适当地引导同学从写作手法上探究一点技巧。

五、集体整理学习后的成果:

建议从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几个方面来理解课文,用“我来概括 我来评 我来理解 ”这个句子来回答。

六、课外拓展:建议从以下两个题目中拓展。作短暂时间的准备。 参考题:

1、从李京京的身上你得到哪些启示?特别是做人方面的。

2、学生向大家自主倾吐一下自己对老师、对同学、对家长埋藏在自己内心的话。

七、总结:这篇小说用真诚、纯朴、善良感动了各位同学,各位同学也用你们的真诚纯朴感动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我相信教育的前景是美好的,未来也是美好的,相信我也会不断地改进我自己,完善我自己,因为我也不是圣人,我也有许多不足,我们都有许多不足,但是我相信只要有信心,没有办不到的事。

八、板书设计:

心 声 黄蓓佳

情节:

人物:李京京 真诚 勇敢 追求美好生活

程老师 认真 好强 自信

弄虚作假

主题:希望老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追求幸福安宁美好的生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生如何作文及下一篇:财政干部业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