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性学习论文

2022-05-09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科学研究性学习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日趋成为社会的热点。在全国上上下下的关注之下,学校教育正在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创新教育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方面,是当前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现在科学课堂的研究性学习,历来被人们忽视,在融入了创新教育的内涵之后,正日益显现出非凡的作用。

科学研究性学习论文 篇1:

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城乡差异及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改革推进,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下更偏向于应试教育,新时期要求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因此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科学思维的培养。而小学科学作为学生接触科学事物、培养科学理念的重要载体,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性教学工作,能够发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成长环境。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质量,本文基于实践调查、理论分析探究了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在城乡区域的差异性,并针对如何提高乡镇地区研究性学习的推进效果提出了具体对策,希望能够对新时期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小学科学 研究性学习 城乡差异 优化对策

引言

所谓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实验探索、实地研究等方法,从中发现线索进而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在研究性学习中,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自主探索和研究,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知识涵盖极广,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因此研究性学习也是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是研究性学习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现状存在很明显的城乡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区域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为乡镇地区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的优化发展提供相应对策。

1.城乡地区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差异分析

1.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用资源存在差异

在进行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利用的资源丰富性直接影响了小学科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实效。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较小,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科学教材辅助,学生很难达到自主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必须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但是通过笔者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可用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发现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发展较为先进的城镇地区,由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较为完善,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实验操作需求、现场考察需求等,相反在经济较为落后的乡村地区,学生缺乏基本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导致研究性学习在乡村小学的实践应用存在很大问题。

1.2引导研究性学习的教师意识存在差异

小学生在科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才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研究的学习过程中,达到科学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这就使得在科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程度和意识形态直接影响了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的成效。通过对城乡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在城镇地区,受到社会发展影响,绝大多数小学科学教师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科学学习成绩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因此这些教师也积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提高了城镇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效果;但是在乡镇地区,很多小学科学教师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即使开展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也是更加重视表面工作,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教学指导,使得科学研究性学习在乡镇地区开展情况较差。

2.新时期缩小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城乡差异的实践对策

2.1通过开展培训,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综合素养

通过对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中城乡差异进行调查与分析,已经发现教师的指导性差异是造成城乡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为了提高乡镇小学科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价值,首先就要针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优化培养。首先,乡镇小学必须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完善小学科学任课教师的考评机制,将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作为教师评价指标之一,进而鼓励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其次,学校可以选派年轻教师到城镇小学参观学习,通过学习优秀的科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进而提高乡镇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建设实效。

2.2充分挖掘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物质条件

造成城乡小学科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还包括区域资源不均衡,但是实际上尽管乡镇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却相比城镇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进行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工作中,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充分挖掘学校周边的教学资源,满足乡镇地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物质条件。

2.3普及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弥补硬件设施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逐渐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辅助工具。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校园多媒体器材,能够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了解相关的科学技术,进而提高教学的先进性。因此,在缩小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城乡差异的建設中,可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完善乡镇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的教育体系。

3.结束语

本文以新时期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城乡发展差异为具体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城乡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三个方面的研究性学习差异,从提高教师科学素养、充分挖掘已有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详细分析了缩小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城乡差异的实践策略,希望能够对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全面普及与优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课题: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城乡差异及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6CZXX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 参  考  文  献 ]

[1]吴回春.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166.

[2]高晓晶,李为民.基于数字化资源的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环境的构建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02):56-61.

作者:杨丹

科学研究性学习论文 篇2:

创新教育在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实践探索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日趋成为社会的热点。在全国上上下下的关注之下,学校教育正在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创新教育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方面,是当前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现在科学课堂的研究性学习,历来被人们忽视,在融入了创新教育的内涵之后,正日益显现出非凡的作用。

一、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前我国全面提倡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具体而言,是通过对中小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其中有两点很重要也很基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要引导学生关注、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只有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以上这两点,比创新能力更重要,而且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普遍可行的,逐渐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全国正在逐步推行新的课程计划,小学各科的教材和课标在逐渐改革。以小学科学学科为例,新教材的内容侧重于联系实际,更贴近生活,减少了部分与人类活动无关的知识,增加了许多典型实例,特别是本国的实例。课标中也明确了教学目的,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并加以运用的能力,突出了对协调人际关系活动的参与。这些恰恰都体现了创新教育的精髓。总之,当前学校教育中现实性、创新性在日益加强,创新教育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创新教育使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作用日益增强

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包括普及性活动和探索研究性活动两方面,前者主要有讲座、参观等,后者侧重于监测、调查、考察、实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并摹写小论文等。相比之下,低年级的课外活动,以趣味性、知识性为主,高年级则更侧重于科学性、研究性,因此是真正的科技活动。

与课堂教学内容相比,科技活动更贴近社会,更关注热点,与实际紧密相连,更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因此在创新教育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随着新教材、新课标的推行,课堂教学的内容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实用性更强,使课外的科技活动在内容上成了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同时,课标除了强调要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开展课外活动外,还以专门的篇幅提出了研究性课题,要求高年级的学生每一学期至少要做一次专题研究。科技活动在形式上已经从传统的课外,逐步走入课堂。

随着教材改革和教育质量评价方式的改革,科技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显现,人们开始对其倾注前所未有的热情。现在正是科技活动广泛开展的良好时期,小学各学科应积极引入相应的科技新成果,发挥课外活动机动灵活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形成课堂内外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注重选题是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径

(一)务实是灵魂

开展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要具体明确,避免空洞的纯理论说教,既易于上手,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常,任何人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兴趣是一种推动力,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即使是已经有了较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高年级学生,仍然更容易对具体的实际问题产生兴趣。特别是打算开展长期活动的时候,更应侧重于选择具体直观的项目,以取得较好的活动效果。

同时,科技活动的开展,要注重活动本身的作用和价值。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科技活动的内容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具有现实意义。务实使科技活动具有价值,也使参加活动的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老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侧重于学生自身的知识层次上,以科学的态度,通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所收获。还应有意识培养锻炼学生的独立性,调动其积极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主动完成课题,并在活动中使能力得到综合提高。

(二)创新是突破

开展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特别是探索性活动,必须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从内容选题或者切入点、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到活动的结果,立足创新、办实事,以取得多方面的综合实效。

一方面,活动本身的创新性,能直接起到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正是开展各类科技活动最重要的教育目的,而且创新性强的课题,其研究的结果也更能为社会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另一方面,探索研究性活动的结果,往往有个得到认可的问题,虽然成功与获奖并不能画等号,但能够得到承认体现了活动的价值,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方面。

同时,在探索研究性活动的过程中,可充分运用包括网络等在内的各种现代化手段,并加强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从多个角度对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借鉴引用已有的科学资料和结论,推陈出新。

(三)选题是关键

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课题的选择是一个关键。一个较好的课题,就是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石。

例如,选题时适当关注社会热点以及身边事,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谓热点,就是关注的人多了,传媒宣传、评论的多了才成为热点的。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往往很关注这类问题,甚至限于自身的知识结构而很希望在学校能有机会深入探讨。因此,当你选择这类专题开展活动时,本身就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更具有实际意义,在活动过程中更容易得到社會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其结果也更容易被人接受和承认。

然而,仅是抓住热点,常常成了随大流,效果不一定理想。在选题的时候可寻找热点中的冷点、冷点中的热点,以及最新的热点等。新颖的课题或者某个切入角度,会使你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补充力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去创新、发展。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小学科学研究性活动必将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创新中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和发展。

作者:张伟峰

科学研究性学习论文 篇3:

让学生在科学研究性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

2015年3月的全国两会全民创新是代表和委员热议的话题,可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创新创造所需要发挥的巨大作用。作为教育,作为肩负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主学科课程,科学教学则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任教初二科学课程的教学,现结合自己利用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肤浅思考拙于笔端,期求方家予以教正。

一、调动学生研究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研究

现行科学教材其内容可以说是充满学生研究意味的,尤其是研究性的话题更具有学生去进行研究的色彩。但从我们所教学生看,由于语数外物化等学科课程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学生升学压力也比较大,一般说来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是缺失研究性的。如果我们一线教师再存有一定引领学生研究的惰性,那么学生是根本也不可能去建立科学课程研究兴趣的。所以,窃以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必须从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入手。平时的科学课程教学,笔者善于将学科课程内容与学生所能涉猎到的自然和社会生活融入到一起,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教学《水的利用和保护》,这是8年级开始学习科学的首先内容,是学生在一定意义上掌握了相关水的特征后所安排的学习内容。其目的就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让学生在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基础上,关注世界和我国淡水资源的严重危机,进而建立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针对所教学生实际,让学生对自己平时的生活需要用水的地方进行罗列,尽可能地穷尽一切选言枝,而且要紧密结合当地和本身的实际,更为主要的是劈开教材所述内容。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索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发现自身所能看到的用水现象极为普遍,而且也是个偌大的数字。再让学生网上搜索,看看我们所用的水占地球水资源的总量,当学生发现陆地水中淡水只占地球水体总量的2.53%时,当学生发现自身虽然处于沿海地带,海水又多是咸水不可予以利用时,节约用水理念油然而生。学生研究节约用水之兴趣也显得十分浓厚,大家都从自身的用水习惯去寻求到一定的创新对策。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

凡事都必须建立一定的兴趣,科学课程教学,当学生建立起研究的意识,那学生将会产生无穷的研究性的正能量。但我们必须意识到的是,学生的研究兴趣往往是不够稳固的,他们的研究将受到一些错综复杂的影响,如果我们再不给学生以研究性的主体地位,那学生则完全可能会兴趣大减。初中学生业已开始意识到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且不如一做。自己主动参与研究的所获是最有收获的,且充分体现其主动地位的研究是也是最能实现其理想教育的。正如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的理想智育一样:理想的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过程。科学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则完全应当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在“科学”研究的全程。因此,在平时的科学课程教学中,笔者不就比较简单或者有选择地去让学生研究,而是把整个研究过程全部交给学生,给他们一定的锁匙,任凭他们自己去启开科学王国的大门。譬如在教学光合作用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去真正意义上凭着自己的研究,知道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的现象——光合作用,不是去口头说教,也不是就简单地呈现其基本的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进行研究。让学生去做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的实验,学生便从具体的实验中发现被光照射到的叶片部位产生蓝色,被铝箔纸遮光的叶片部分没有变蓝。实验由学生去动手,发现也由学生去获取,结论也由学生去下,学生们便比较轻松而又牢固地形成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光合作用发生的条件之一是光的意识。

三、升华学生研究智慧让学生创新参与研究

科学教学理想的课堂,同时也应当是学生思维荡起涟漪的课堂。怎样去荡起学生的涟漪,不是简单地以为学生能够掌握多少,其关键还应当让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内容去发现更多未知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教学的课堂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的创新潜能去升华自身科学学习的智慧,怎样让学生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窃以为科学教学的课堂当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去超越知识,进而走向智慧;当应凭借现有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创造,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创造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坚持把引领学生的创新研究放在首位,在引领上力求让学生去建立能够创新研究的信心。如让学生知晓一些大发明家并非就是怎样的天才,只不过是他们多长了一个善于分析的脑子,多长了一双勤于观察的眼睛。在引领上也力求让学生去进行经常性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的思维,无论学习怎样的科学常识,都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他们的发现,也多从呵护的角度出发。科学是严谨的,学生的一些猜想、发现和结论有时也完全可能是荒诞无稽的。如果我们善于引领,那学生的研究则完全可能由荒谬向着正确的方向转化。譬如教学“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虽然学生对生活中分散现象有着一定的认识,但在教学时笔者有意将教材进行重组,让呈现的顺序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样的处理比较理想地促使学生对分散状况的认识达到由显性向隐性和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增进了学生创新理解的能力。对物质在水中分散情况相关概念的形成,笔者也让学生利用多样的实验设置和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性的比较分析,学生的比较分析,而且让学生得以通过互动交流达成知识经验生态性的流通和提炼。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

作者:林立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血压患者护理论文下一篇:税收心理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