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修辞手法中学语文论文

2022-04-2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对文修辞手法中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学习是发展语言能力、促进语言积累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修辞手法,无论是对教学的推进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有重要的意义。中学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很多,其中对文是十分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对文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渗透,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增强学生学习汉语的能力和兴趣。

对文修辞手法中学语文论文 篇1:

中考现代记叙文考题题型讲解及其教学指向

摘要:记叙文阅读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在中考试题中以整体感知、语言把握、感悟体验等方面为切入点,但学生对文意理解不当与对文章感悟体验不足导致学生容易丢分。文章以2014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记叙文为例,对现代记叙文考查提供指导分析,旨在为现代文阅读教学提供教学指向。

关键词:中考记叙文;解题分析指导;教学指向

一、前言从事初中语文教育十多年来,中学语文一直都以人文教育为主,为此近十多年的中学升学考试中,人文类的现代记叙文也得到命题老师的青睐。尽管学生接受母语教育多年,但是他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直不尽如人意,基于人文类的文章中多以整体感知、语言把握、感悟体验等方面为命题方向,学生容易丢分,尤其在人文情感类的文章中,失分的现象非常严重。文章以2014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记叙文为例,对现代记叙文考查提出分析指导,旨在为现代文阅读教学提供教学指向。

二、中考语文现代记叙文命题思维与考查形式新课标中关于中学语文现代文的学习目标,也是平时阅读文章练习、各类考试以及升学考试的考查目标,即“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的语言”。在中考考试中,命题老师一般选取颇具人文哲理的记叙文,从文章内容、语言、情感等方面设置一些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水平能力的题目。

从近几年的龙岩市中考试题来看,现代记叙文以人文情感类的文章为主,具有题量多、分值重的特点,且注重以精读文本方式来呈现。2014年中考现代记叙文阅读共5道题25分,主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五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样的命题思维与新课标要求很契合,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以及创造性理解等能力。这几年龙岩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宗旨在于引导学生精读文本,感知语言,感悟体验,形成自己的理解;还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掌握更加科学的学习语文的方法,逐渐掌握语言文字与运用的能力,以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中考现代记叙文考题题型讲解及失分原因分析经过十多年的新课改,命题者的中考命题思维渐趋成熟。在近几年的龙岩市中考试题中,题型与题目变化不会很大,一般有“信息筛选,文章内容把握”“关键句子理解分析”“句子语言修辞分析”“情感体验分析”等题目。下面以2014年龙岩市中考阅读题顾晓蕊的《种欢喜得欢喜》为例:

1信息筛选与内容把握题

这种题目学生一般会存在“一叶障目”的问题,没有理解题目意思随意答题,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不会从中筛选,阅读不仔细,未形成自己的理解或找不到关键字词、句子。如,“‘我’与小女孩的交往中,心理发生了多次变化。根据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考生没有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自然就不能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其实仔细阅读不难找到“暗喜”与“吃惊”这两个词语的。

该考点深入一点就是考查标题或者语段小标题理解,这是信息筛选与内容把握中较难的一类题,回答这类题目要从文章“内容”与“形式”去分析,不能只回答一个方面,一些考生知道从两方面回答,可是不知道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形式,导致出现答题片面化。例如,“作者为什么以‘种欢喜得欢喜’为题,请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分析。”

2文章关键句子理解分析题

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分析文章没有紧扣文本来思考问题,对文章关键句或关键词语组织能力欠缺,使得答题不规范,要点不明确,答题要点重复,自然分值不会很高。由于题目要求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为此考生要认真审题,根据分值判断答题要点,如:“‘她的变化让我感到很欣慰,同时心里浮起一阵愧疚。’①她的哪些变化让‘我’感到欣慰?②‘我’又为什么会产生愧疚?”从分值来看,每个小题4分,暗示答题要点至少是2点。第一小题的“哪些”是审题的关键所在,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小女孩性格的变化”“小女孩对‘我’态度的变化”“小女孩的思想认识变化(‘我’从她的笔记中看出)”;第二小题“为什么”就是关键思考点,从文章中不难找出这些句子是答题的要点:“对一个并不熟悉的人,我可以尽量给予宽容和耐心,对身边的亲人却吝于赞美。”“在随后的日子里,我被一些琐事缠身,抽不出闲暇时间,很久没有参加活动。”这两句经过提炼升华就是本题的答题要点。为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依分答题”“分点答题”的答题技巧。

3结合语境与句子修辞分析题

我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奠基了中国汉字巨大的语言魅力,在中考中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修辞分析是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之一。在这类重点词语、句子赏析的语言分析中,考生首先要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的修辞手法;其次是理解这种修辞手法具有什么作用;最后分析这种修辞体现什么思想感情。然而,考生一般回答不够全面,只能回答第一、第二点,导致分值不高。

例如,“她说的每一个字,都如同一颗珍珠落在盘中,是那么地清悦动听。”很显然这句话连用了两个比喻的修辞手法,即把小女孩说的每个字比成珍珠,用珍珠落盘的声音形容小女孩说话的清悦动人。通过上下文联系不难得知,女孩开口说话是多么难得,让“我”感到惊讶。由此,“我”首次听到小女孩的开口感到无比的高兴。这样的分析使得答题要点细致到位,句句扣紧符合答题要领。

4结合自己独特情感体验开放题

这类结合自己独特情感体验的开放题,由于没有固定的答案,看似简单,然而也很容易丢分,因为学生答题时非常容易出现泛泛而谈、脱离原文的答题要点。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审题不认真,平常没有关注生活,自然在考试中落笔时无话可说。

例如,“作者说:‘对一个并不熟悉的人,我可以尽量给予宽容和耐心,对身边的亲人却吝于赞美。’有时我们对身边的人(家人、同学、老师等)也缺乏寬容和耐心,也吝于赞美。试举一例说说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回答时一定要紧扣文章主旨,建议学生再从文本中去寻找一些答题要点,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出发,写下文章类似的例子即可。

四、中考现代记叙文考题所指引的教学方向记叙文阅读鉴赏与分析一直是学生失分较大的考点。经过十多年的教学不难发现,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内容的理解、答题的技巧、语言的规范等方面均有很大不足,甚至很多学生“谈文色变”,害怕现代文阅读鉴赏与分析。作为长期在基层教学的笔者而言,中考考试与课堂教学存在某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往往年年中考试题的某些细微或者较大变化,对来年的课堂教学起到一些“改变”的作用。无论中考现代记叙文怎么考查,教师也应该从课堂教学上“做足”功夫。

在当下社会环境下,我们的语文教学难以摆脱功利化、应试化的影响。为了让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与中考现代文考查接近,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中,现代记叙文主要从考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仔细揣摩细节部分等角度出题,为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注意以下教学方向:

(1)以命题老师的出题思路复习,力求把握答题的方向、要求,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在初中三年的每学期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中,教师可以选取教材内的课文(不一定要经典课文)或期刊上的文章为例,教师以命题老师的思维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思考,学生合作探讨,小组讨论答题的方向与要求,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意见,必要时教师给予指导。教师可以这么做,一篇文章让学生以2至3分钟快速阅读文本,了解文章大意,特别是要学会抓住文章的标题、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特色句、关键句等。

(2)培养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分析语言的基础能力,必要时让学生多发言,在学生激烈的发言中寻找最贴切的答题要点。语文学习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多种方式或多种含义的角度思考题,让学生理解审题意识,培养分析语言的能力。考试中的阅读理解不仅仅要求读懂文本内容,还要求仔细分析试题中的题目意思。在速读文本,初步弄清文章基本结构和主旨后,立刻阅读并仔细分析题目。

例如,从语言修辞手法上看,首先怎么准确地判断修辞手法,再分析文章是如何运用修辞的,然后是分析这种修辞有什么作用,最后分析此种修辞带有作者什么感情特色(情感态度)。若学生未认真审题,必然会出现该答的要点没有答上,不要答的要点写了一大堆的情况。

(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让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關注语文、思考语文、运用语文。由于中考现代文很多涉及社会、历史、家庭、自然、艺术等各个方面的题材,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阅读相关文章,不说为了语文考试取得高分,单就学习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来看也能为语文学习带来益处。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班级考虑给学生订阅诸如《读者》《中外文摘》《意林》等期刊报纸,以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多接触。此外,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去课堂外学习,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理解地区的文化,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引入地域文化,通过多参加社会实践,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五、反思与小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考现代记叙文阅读虽然年年题目多少有些变化,但是教师只要传授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考试中的各种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经过十多年的新课改,初中现代记叙文的阅读理解存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仔细研究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按照这些规律方法认真去备考,一定会有所突破。文章注重案例分析讲解,文末的考题所指引的教学方向的一些建议仅作为教师在实际中探索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新慧中考记叙文阅读解题方法问答[J]现代语文(初中版),2004(04).

[2]崔益林近年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特点分析[J]陕西教育(教学),2006(05).

[3]金怀振九年级语文教学的点滴做法[N]学知报,2011-01-03.

作者:吴宜康

对文修辞手法中学语文论文 篇2:

对文修辞手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学习是发展语言能力、促进语言积累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修辞手法,无论是对教学的推进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有重要的意义。中学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很多,其中对文是十分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对文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渗透,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增强学生学习汉语的能力和兴趣。

一、对文的含义

对文这个词起源于“相对为文,对是与之”,对应或相对称,而文是指文字。也就是指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中,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字或词相互对应,对文作为训诂时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从形式上来看对文分为单句对文和多句对文,单句对文是指一个句子中四字并列结构中出现的对文现象,而多句对文则是指上下两句或几句中出现的对列结构。对文在古代汉语中应用广泛,古人行文忌用语重出,特别是遇到上下文出现重复的词语时,都用近义词或相同的词义替换,古人将其称作为错综为文,这种修辞手法能够使语言更加凝练传神,生动赋予变化,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而利用对文的方式,能够推断相关词义,有时对于文言文不能够正确的理解,但可以理清词义的大致范围,这对学生学习古代汉语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关于对文的研究,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对文有两种记载,一是指同义词之间的相互转换,二是指利用同义词进行概念的解析,二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但在中学语文中并不明显。

对文这种修辞手法的应用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它能够避免语言的单调性,使语言更加活泼生动,也可以使语调赋予变化,对文能够帮助阅读者更好地理解语句的含义,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义,给自己的写作积累素材,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應用对文这一修辞手法,能够有效地增添文章的文采,吸引读者的注意。

二、学习对文这一修辞手法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古代汉语

对文这一修辞手法的学习,对学生的语言积累大有裨益,特别是针对文言文学习,我们现阶段所接触到的文言文难度较低,对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触类旁通,推断文章的含义,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文言文晦涩难懂,但利用对文等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追求诗词词义,推断虚词的含义,有简单推断复杂的句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了解文言文的学习,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需要动脑筋,经过不断的积累,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给语言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减少授课难度

对于教师来说,利用对文这种修辞方式,能够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授课时所讲授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夸张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而语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了对文这种修辞方式后,可以增强学生对于修辞的研究和理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会留心一些特殊的修辞方式,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语文水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积累一些词义相近的词给学生讲解,让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注意积累,从而给自己语言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条件。

(三)提升语言运用的灵活性

语文的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交际往来提供语言训练。对文这一修辞手法的学习能够提升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对于别人已经重复过的话,可以选择相近的意思来表达同时也能够减少交流过程中重复对话的问题,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交流对话中的尴尬,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顺畅交流,而修辞手法的学习不仅能够提升语言的魅力,而且能够使学生的综合语言水平进一步提升,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提供更大的便利,从而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

三、对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对文多用在结构的对应上,由此产生了上下之说,在句子当中处于相应位置上的词可以相互解释,掌握了一个词汇便可以推断另一个词的词义,一些近义词和词类意思在同一词当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文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例如李密的《陈情表》中提到:既无伯叔,钟鲜兄弟,鲜就是少的意思,但是由于上文中用到了无,鲜临时被赋予了无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文这一修辞手法。

(一)文言文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困难很大,除了在课上迫不得已去学习文言文,在课下很少有阅读文言文书籍的兴趣,虽然极少数学生喜欢文言文,但是由于缺少文化氛围,特别是高中阶段各个学科的压力较大,他们的阅读文言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了限制,因此文言文的教学更应当全面有效。在古代汉语中对文应用较多,这种修辞手法给文学作品增添了很多的色彩。比如《庄子秋水》中曾说:“且夫我常闻小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这句话中的小解释为小看轻视的意思,而轻解释为轻视,其实这两种解释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由于古人讲究句式的完整和规律,避免出现重复字眼便用了这两个字进行了相互替代。《阿房宫赋》中,“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这句中的收藏经营和精英本非同义词也并不是近义词,但是受到上下文对文见义原则的影响,它们的含义大致相当。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文这一手法,在课前笔者布置了复习作业,让学生找到本文中有哪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在课上学生找到了很多修辞方法,其中一位学生举出了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的4个动词:取、举、割、收,这4个字在句中的位置相同,意义相近,符合对文这种修辞手法的原则。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补充,在第二节课上有几位同学进行了全面的回答,并且迅速掌握了对文这种技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对出现的对文修辞进行了整理,给学生定期进行归纳总结,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注意对修辞方式的积累,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提升文章的分析能力和感知能力,从而促进自己写作文水平的提升。

(二)现代文

在现代文中,对文的修辞也是十分常见的,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其中魏巍说到: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骄傲和自豪是同义词,为了避免语义的重复,作者使用了骄傲和自豪兩个词,这也是写作中常见的对文现象。又如《我的空中楼阁》:山也虚无,林也飘渺。这句话中虚无和飘渺的意思相近,这也是典型的对文现象。现代文中运用对文修辞的手法的文章有很多,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发现对文这种修辞方式,也和教师进行了及时的交流和沟通,当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时,要给学生足够的鼓励,使他们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修辞手法的学习当中,除了对文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积累其它常见的修辞手法,定期组织阅读课带领学生在范文中寻找修辞手法,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方式和表达技巧,使其能够内化为学生的写作技巧。

无论是文言文的阅读,还是现代文的阅读,对文现象出现的频率较多。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通过小组沟通和交流,不断提升学生的积累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特别是针对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学生投入到修辞方法的积累过程中,高考中对对文的考察内容较为丰富,特别是成语考察和文言文考察,很多对文现象都是比较隐晦的,比如文过饰非,这个词是指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而这个词学生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很少见到,如果在高考中出现这类词,特别是学生平时没有接触到的词,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而利用对文这一修辞方法能够很好地解释这类词的意思,在积累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修辞方法,解释成语中单个词的意思,从而理解整体的含义。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修辞方法的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对文这一修辞方法应用较广,影响深刻,教师要带领学生注意特殊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积累,在平时的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重视对文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积累和练习的方式提高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伟.“忽魂悸以魄动”句解——兼谈“对文”修辞[J].语文学习,2013(05):40-42.

[2]王明菊.谈谈“互文”修辞手法[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71-105.

徐贻春,湖南省汉寿县第一中学教师。

作者:徐贻春

对文修辞手法中学语文论文 篇3:

中学语文新教材中的“互文”修辞手法浅探

摘要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师生会经常碰到。掌握其句式特点,把握其词语、句子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准确理解古文句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 互文 修辞手法 古文

入教版新课标教材的古代诗文中,有很多运用了“互文”修辞的句子。由于中学教材对这种修辞格未作系统的介绍,教学参考书对部分互文句的注释也语焉不详,因而在教学中经常发生误注、误译、误解的现象。虽然互文修辞手法并不属于中学语文教材规定的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八种常见修辞手法之一。但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较多。正确地掌握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形式、作用和正确的翻译方法,对于我们正确地摇握古汉语所表达的意义,完整地理解古典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是非常必要的。

现结合教学中常见古典作品中的例句,对教学中的“互文”句子进行归纳研究,以期让更多师生对这种修辞手法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一、互文的定义

互文,也叫互辞或互文见义,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为:“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指的是古代作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采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将本应在上下文中都出现的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各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二者各举一边以省文”。因此互文就是把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理解时又必须合在一起的修辞方法。通俗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互相阐发,互相补充。

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在文字上它只交代一方,但在意义上却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把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考虑,不能把它割裂开来,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偏执一端。

二、互文的特征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有人仅按字面意义,于是理解为:“将军经历了干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这就会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经历千百次残酷战斗死去的都是“将军”,而从军十年胜利归来的却都是“壮士”呢?其实,“将军”和叫士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是“互文”,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叫士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互相说明。所以此文的意思应是“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干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在疆场,有的胜利归来。”

2 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按古人习惯,镜子一般置于窗户前。木兰对着窗户,本身就已对着镜子了。“理”和“帖”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对镜”,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当窗”,两个词句式上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补充,就构成了互文。这两句诗应译为“面向窗户,对着镜子,梳理像云一样的秀发,把黄花帖在脸上。”

三、互文的类型

按语言形式来划分,互文可分为短语(含成语)互文、同(单)句互文、偶(邻、对)句互文、多句互文、隔句互文及重章互文等六种形式,其中短语互文、同(单)句互文、偶句互文比较常见。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 短语互文。就是一个短语中前后两部分的词语构成互文,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部分词语拼合起来。例如:

(1)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

(2)泉香而酒冽。(欧阳修《醉翁亭记》)

例1“去国怀乡”是“去国去乡,怀国怀乡”的浓缩形式,可译为“离开国都家乡,思念国都家乡”;例2“泉香而酒冽”是“泉香冽,酒冽香”的浓缩形式,可译为“泉水和酒都很清香”。

2 同句互文。也叫做单句互文。即一个句子前后两部分构成互文。例如:

(3)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4)姻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5)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例(3)从字面理解,这句诗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但是,这样就不免使人心生疑窦:难道秦朝没有关塞,汉朝没有明月吗?其实,在这里“秦月”和“汉关”都不能独立作解释。此句由“秦时明月”和“汉时关”两部分组成,前者省“汉”和“关”,后者省“秦”和“明月”。正如《唐诗别裁》中说:“备胡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互文也。”这是互文见义的修辞法。这句的诗意应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关塞”。

例(4)“烟笼”“月笼”不能解释为“烟”(水上雾气)只笼寒水而不笼沙,“月”只笼沙而不笼寒水。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照原句词序译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那就大镨而特错了。

例(5)这个句子,照字面来讲,“主人下马”就是白居易送客到江边下了马,“客在船”即被送的客人上了船。那么,当是客人在船上,主人在岸上;而接下来的“举酒欲饮无管弦”等一系列行为,显然都是在船上发生的。这就很不合情理。仔细考究,“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应解释为“主人、客人下了马,上了船”,这样,就合乎情理了:主人、客人都是骑了马来的,到了江边,大家都下了马。又都上了船。在船上举酒对饮。

这里顺便提及并纠正教材的一个注释错误:

归有光《项脊轩志》里面有这样一个句子:“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课文把“东犬西吠”一句注释为“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对着西家叫”,不妥。“东犬西吠”应按“互文见义”来理解,准确的理解应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西家的狗对着东家咬。从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分家后兄弟之间矛盾迭出的那种境况。

3 偶句互文,也叫邻句互文,双句互文。指前后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其特点是前后两个句子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彼此隐含,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个句子拼合起来。例如:

(6)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例(6)也只能从“互文见义”的角度来理解。“迢迢”言远,“皎皎”言亮;各举一边省文,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旬省去了“迢迢”。意思是迢迢牵牛星也“皎皎”,皎皎河汉女也“迢迢”。

又如:

(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其中“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难以区分雄雌。并非有些教参上所说的“扑朔者为雄,迷离者为雌”,否则,“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将是泾渭分明,而不是错综复杂了。

4 多句互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例如:

(8)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

例(8)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组成互文,

可理解为“(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

5 隔句互文。所谓隔句互文,就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例如:

(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6 重章互文

重章互文,指写作时把完整的意思拆开,分别放在各章,阅读时把几章内容相互参照,互相补足。例如:

(10)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辐兮,……坎坎伐轮兮,……(《诗经·伐檀》)

四、互文的作用

1 运用互文,使语言精练,形式整齐如:

(1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

例(11)是三句参互见义。这旬是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的君主所经营、收藏、积累起来的珠宝珍奇。如果不用互文,那就显得非常拖沓累赘了。

2 运用互文,使形式对称,含义隽永

如:

(12)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例(12)的意思是“不因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这就大大地扩大了语句表达情感和思想意义的容量。

3 运用互文,使音调明快,音韵和谐,

如:

(13)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

例(13)中,对于提及的技艺,刘兰芝并非一年学会一种。因为多种技艺特别是知识的学习,并非刚好一年的时间,就能够学好、纯熟。可理解为“(兰芝)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掌握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技能”,这里主要是表现兰芝的多才多艺和知书达礼。

总之,互文把一个意思分置在一句诗的两个结构中,或者把一个意思分置在几个句子中,使有关的词语互相辉映、补充,使文章有情趣,既适应了诗歌、骈文的语言形式,使诗文的语言凝练、含蓄,又造成了一种错综的语言美。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五、互文手法的翻译

1 把互相包含、彼此渗透的词语相加,合而见义

如:

(14)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而是“使深林与层巅都战栗而震惊”。这样去翻译,才不至于遗漏信息。

(1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例(15)中,完整的意思应是:“将军、都护角弓不得控,将军、都护铁衣冷难着”。

2 对两事各举一边的互文,使用概括整合法加以翻译

(16)羌管弄睛,菱歌泛夜。(柳永《望海潮》)

例(16)中,“晴”和“夜”,互文见义,译作:不论是晴朗的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飘荡着优美的羌笛的乐声和采菱曲的歌声。

再如:

(1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受任”和“奉命”,参互成文;“败军之际”和“危难之间”,意义相似,可以概括翻译为:“在战败的危难时刻,我接受了使命”。

只要对互文这种修辞特点掌握了,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就能准确的把握住古诗文的意思,不至于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错误。

作者简介:祝宇,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教师;李朝霞,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教师。

作者:祝 宇 李朝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重症患者呼吸内科护理论文下一篇:腹部术后腰肌酸痛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