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王崧舟老师的范文

2022-06-23

第一篇:评王崧舟老师的范文

评王崧舟《慈母情深》

评《慈母情深》

王老师的这堂课是充满诗意充满感情的课,不仅抓住了学生,也征服了听众。

感受最深的是王老师的语言。他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握了课堂节奏的抑扬顿挫,调控了学生情感的起伏,通过语气的轻重、声音的缓急让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比如他让学生想象一下,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明天又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去年怎样,明年、后年、再后一年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让学生体会母亲始终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的艰辛,再通过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震耳欲聋的 声音”来加深体会。这个过程进行得自然而深刻,通过不断地重复和王老师有效的演绎唤起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对母爱的感悟。

还有一个巧妙的设计,王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慢镜头去“看”母亲的背,母亲的眼。然后他一遍遍地问“不对啊,不对啊,这是我母亲的背/眼吗?母亲的背/眼不该是这样的啊!”通过这样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考——记忆中母亲的背/眼应该是怎样的?现在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这种引导,让学生不断地深入文本,体验情思,并且获得感动。

看《慈母情深》我看到了洗净铅华后的宁静,不由地感叹:原来语文可以这么简单而纯粹,不需要教师过多地提问与讲解,任由学生低声吟唱。母爱的力量就这样轻轻拨动了学生心灵深处的弦,使他们自然地走近了作者,也自然地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沉淀在学生心中的慈母情被一点点地唤醒。这也正是王老师的目的,也正是语文该达到的目的。

第二篇: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设计

篇一: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

十一月十七日上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王崧舟老师在河南商业学校作了一节语文展示课,现将他的课堂实录传上,供大家学习借鉴。

师:文章写邱少云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读不准的音,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看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这么投入,说明同学们有很好的读书习惯,也说明邱少云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大家。

师:你读到这个地方时,你是怎么想的?

师:哪位同学有被水或火烫伤过?你当时有什么感觉?

师:你是怎么想的?读这段话时,你的心情如何?

师:你读到这个地方,你感觉到了一种什么气氛?

师:刚才我们才读了一遍,就对邱少云有了这么深的了解,但这样学语文还不行,还要深入 到课文中的字里行间,一个词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一个标点,去认真揣摩、体会。你觉得课文中哪个词最能反映邱少云的光辉形象,把这个词圈出来。

师:请大家再来默读,看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

生:“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都可能被敌人发觉。

师:这位同学是从原因的方面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板书:原因)请大家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师:你想通过读告诉大家一种什么感受?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你再试一次,好吗?

师:咱们继续交流,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纹丝不动的?

师:读这段话你觉得哪些词应该突出,以表现邱少云的光辉形象,自己试着读一读。

师:你还从什么别的地方读懂了纹丝不动?

师:如果被敌人发觉,还会夺下“391”高地吗?(生:不能)整个战线还能向南推进吗?(生:不能)抗美援朝还能取得胜利吗?(生:不能)

师:那么假如你是邱少云,你会怎么读这几句话?

生练读。

生1读。

生2读。

生3读。

师:这是惊天动地的“纹丝不动”,这是气壮山河的“纹丝不动”,这是为了胜利甘愿牺牲自己的“纹丝不动”,“纹丝不动”是邱少云的光辉形象,是邱少云的伟大壮举。

第二课时

师:你知道年轻这个词在课文中意味着什么吗?

师:还意味着什么?

师:感动了吗?感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行动,像王老师一样读读,把你的这种感动读出来。

师:这段话中你有没有一种特别地感动,有没有想流泪的地方。

师:为什么这一段特别令你感动?

师:“我的心像刀绞一般”,刀绞什么意思?

师:烧在邱少云身上的火就像烧在我身上一样,像刀绞一般,找一找刀绞的感觉,再读一读。

师:他才二十一岁啊,此时此刻,战友的紧张也就是我们的紧张,战友的担心也就是我们的担心,战友的矛盾也就是我们的矛盾,战友的痛苦也就是我们的痛苦。

师:我们这样痛苦,烈火中的邱少云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为了整个班,为了??”

师:对呀!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一样,他们都不怕烈火焚烧,都不会挪动一寸地方,都不会发出一声呻吟。

生:为了整个班,为了?? 篇二:浅谈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学风格

浅谈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学风格

东阳市白云昆溪小学 许情怡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方式因人而异,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 [关键词]教学风格;教学理念;评价方法;语感;诗意

著名作家孙犁说过:“风格的形成,带有革新的意义。”又说:“创造一种风格,是在艺术的园林里栽培一株新树。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必须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间接创造者,继承和传递着人类文化。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就要看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否能让其学生接受,是否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与自己产生共鸣。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影响学生。 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除了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以外,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格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学理念

(一)诗意语文

呢?可能等我们什么时候真把诗意语文解释透彻了,什么时候也就宣告了诗意语文的死亡。所以我们不需要钻牛角尖,我们需要回归课堂,去真正地感受和体会。 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是一种感性存在的存在。语文不是知识体,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断的逻辑序列展开其内容的。语文不用概念和命题说话。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他主张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

在王崧舟老师教《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开始,在第一环节中,老师就让学生大声地读出课题,并且强调“毁灭”这个词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时候,把毁灭圆明园的人说成是鬼子、畜生、禽兽、连禽兽都不如。全场包括听课的老师都笑了,他们或许是在笑这些学生的表达让他们不可思议,或许是在笑学生在课堂上竟然可以如此真实,如此肆无忌惮。这正是王老师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在他的影响下,你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某种状态,让你十分享受。

老师们,慢慢体会,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语文是如此美丽!自己的课堂是如此美丽!自己的职业是如此美丽!自己的人生是如此魅力!这是作为人民教师所共同追求的境界——

(二)语感教学法

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中,我们时刻可以感受到他说每句话的语气都是恰到好处的,不多也不少。他不是在表演,也不是在朗诵,他在讲课。正是因为他自身丰富的情感,所以他的每句话都吸引着听课的人。

运用语感教学的方法,可以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

体会文章的主旨。在课堂上运用语感教学,现在比较实用的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法、语言品读法、语言积累法等。实用的语感教学的方法,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的理解能力,都有深度和广度的提高。比如美读感染法。根据文章内在要求,准确安排停顿、处理重音、调控速度、把握语调,把文章朗读出来。注重朗读,善于范读,长于朗读指导,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这应当是语文教学一个最重要的过程。

二、王崧舟老师语文教学风格的精华及可学习和借鉴之处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老师在细致解读了王崧舟老师不同时期语文教学经典课例后,总结出他诗意语文教学的一个连续谱系。在沈老师看来,贯通这个教学谱系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那就是王崧舟老师对自己的永无止镜的超越。在他看来,王崧舟既是一位超越者,又是一位被超越者。王崧舟超越着王崧舟,他在超越中死去,也在超越中获得新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老师在细致解读了王崧舟老师不同时期语文教学经典课例后,总结出他诗意语文教学的一个连续谱系。在沈老师看来,贯通这个教学谱系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那就是王崧舟老师对自己的永无止镜的超越。

例如《万里长城》的教学片段:

师: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描述,你的眼睛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在“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地位崇高的国家元首;有肢体健全的正常人,也有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 (学生按照联系要求写话,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这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当中,你看到的是——

生:(读话)一位双腿残疾、饱经风霜的八旬老人,在儿子的陪同下登上了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写得好!你再想像一下,八旬老人,白发苍苍、饱经风霜,他会用怎样的口气赞叹长城?他的那些话该怎么读?

生:(读话)一位双腿残疾、饱经风霜的八旬老人,在儿子的陪同下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像个老人了。

生:(读话)一位环游世界的领导人,带着他的家人,随着人群满怀激情地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像一位领导人!还有不一样的吗?有说外国人的吗?

生:(读话)一群美国人跟着我国的导游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奇怪?美国人的汉语怎么这么好?(众笑)模仿模仿美国人说汉语的口气! 《万里长城》是王崧舟老师的成名作,据他回忆,此课的创作数易其稿,涉及伤筋动骨的构思调整就不下七八次,这个典型的片段正是他数易其稿的产物。我认为讲文中的“成千上万”一词读出画面,是此课的一大亮点。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语言文字的训练依然是这节课构思的基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王老师让学生一步一步进入到课文的整个情境中,每个环节下来,都有种趁胜追击的感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激情很需要老师的带动,才能较久地持续,才能让课堂变得“唯美”。

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意栖居。

参考文献:

[3]于漪,刘远.名师讲语文之王崧舟讲语文[m].语文出版社,2008—8. [4]王崧舟.看名师上课:王崧舟小学语文语感教学法[m].山西教育音像出版社,2008—5. 篇三:浅谈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学风格(作业) 浅谈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学风格

万州区汶罗小学 沈继平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候,业务领导无论大会小会都会与我们谈到一个词,那就是?教学风格?。 著名作家孙犁说过:?风格的形成,带有革新的意义。?又说:?创造一种风格,是在艺术的园林里栽培一株新树。?创造一种教学风格,也是在教学艺术的园林里栽培一棵新树,教学风格的形成,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因此,它是一切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所孜孜以求的。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必须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间接创造者,继承和传递着人类文化。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就要看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否能让其学生接受,是否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与自己产生共鸣。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影响学生。 在工作实践中,审视自己的课堂与同事的课堂,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不同的人,教学风格真的不一样。?名师风格?这几个字,让我想起了现在中国小语界的一个名师------王崧舟。王崧舟这个名字在中国小语界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诗意语文?是他最闪亮的?名片?。 2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慢慢地也磨砺出王崧舟老师?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课堂教学风格。

(一)关于诗意语文

什么是诗意语文?或许大多数人都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而王崧舟老师现在的答案是一句话,诗意语文就是诗意语文。或许我们会觉得很奇怪,这不是在玩循环定义吗?没错,就是循环定义。其实,当我们对一个问题刨根究底问?是什么?时候,会发现我们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问?语文是什么?呢?可能等我们什么时候真把诗意语文解释透彻了,什么时候也就宣告了诗意语文的死亡。所以我们不需要钻牛角尖,我们需要回归课堂,去真正地感受和体会。 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是一种感性存在的存在。语文不是知识体,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断的逻辑序列展开其内容的。语文不用概念和命题说话。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

在王崧舟老师教《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开始,在第一环节中,老师就让学生大声地读出课题,并且强调?毁灭?这个词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时候,把毁灭圆明园的人说成是鬼子、畜生、禽兽、连禽兽都不如。全场包括听课的老师都笑了,他们或许是在笑这些学生的表达让他们不可思议,或许是在笑学生在课堂上竟然可以如此真实,如此肆无忌惮。这正是王老师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在他的影响下,你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某种状态,让你十分享受。这就是诗意语文的魅力。

老师们,慢慢体会,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语文是如此美丽!自己的课堂是如此美丽!自己的职业是如此美丽!自己的人生是如此魅力!这是作为人民教师所共同追求的境界——

(二)关于语感教学法

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中,我们时刻可以感受到他说每句话的语气都是恰到好处的,不多也不少。他不是在表演,也不是在朗诵,他在讲课。正是因为他自身丰富的情感,所以他的每句话都吸引着听课的人。

语感教学的方法,可以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王老师让学生们不断地读,反复地读,有感情地读。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感性的认识,体会文章的主旨。在课堂上运用语感教学,现在比较实用的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法、语言品读法、语言积累法等。实用的语感教学的方法,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的理解能力,都有深度和广度的提高。比如美读感染法。根据文章内在要求,准确安排停顿、处理重音、调控速度、把握语调,把文章朗读出来。注重朗读,善于范读,长于朗读指导,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这应当是语文教学一个最重要的过程。

在一次观看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时,我就迷上了王崧舟老师的语文课。回来后,只要教学刊物上有关于他老人家的教学实录或者是教学设计,我是必须翻来覆去的看。

第三篇: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课有感.2

观摩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后记

第十五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于今天上午八点二十准时拉开了序幕,作为观众席中的一员,无疑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我终于可以一览教育名家的教学风采,从中汲取经验,汲取理念,汲取心得。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首先登场。

《去年的树》我曾在杭州任教时也教过,当时自认为自己对这类童话故事教的还不错,表情丰富、表演也到位,上课气氛活跃,学生在快乐中度过了上课的四十分钟。今天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方理解“闭门造车”的真正含义,他提出的“诗意语文”着实让我感受颇深,一整节课下来我几乎被打动地快流泪了。“全文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用浅近的语言体现了小鸟与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这是我给王老师板书总结的一句话,他让学生写外貌、写表情、写心理,体会文本,感悟文本,既让学生领悟了文本内在隐藏的诗意,又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此举甚妙,一举两得。教学看的是成果,现场立竿见影,听着孩子们的一次次朗读,看着他们的一次次进步,我从内心就断定了这就是一节好的语文课。

通常在教学设计中,我也会经常的设计情境设置环节,现在方知我的设计是那么地微不足道。“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这是课文的第一段,还清楚地记得我当时上课的流程,我和王老师一样抓住了友谊,也抓住了显示友谊的词语“天天”,看似我牢牢抓住重点,可实际上今天我知道了,我只涉及了最表层。王老师设计了好多情境,抓住“天天”体会友谊的深厚,如:“当桃红柳绿,阳光明媚,鸟儿站在树上天天 ,树呢,天天 ;当星空点点,微风四起,鸟儿站在书上天天 ,树呢,天天

;当细雨蒙蒙,秋风吹过,鸟儿站在树上天天 ,树呢,天天 ……”通过这一系列的情境设置,孩子们立刻不由自主地根据老师的导语说出下言,在一次次的配乐中朗读着文本,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了大树与小鸟之间友谊的深厚,不得不由衷地佩服。

“语文要回家,语文课上我们要教会孩子们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会语言文字的表达。”这是王老师在上完课后给我们全场听课老师总结的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深度。2011版新课标中就说明了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立足于课堂。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自然不能机械化地训练,每一次都需要浓浓的场景氛围,文本本身就是一种情境,不能把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只放到习作课,只放到口语交际课,要把它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中,要学会创设语言文字表达的情境,尽量扩大语言运用的容量,因为语言运用的频率很高,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语言运用的品位。文章自身就有语言美,而孩子们的语言运用也要做到美,在课堂上要有相应的评价,有明确的要求,把握好语言环境的基调、语言环境使用的节奏。

王老师还说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还得落实三个融合:

一、要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情感的熏陶联系在一起;

二、把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内容理解融合在一起;

三、把学习语言运用和思想的梳理融合在一起。王老师谈的这三个融合仔细想来非常正确,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把两者孤立,文章有文章自己的主线,我们创设的语言文字运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文本内在情感的领悟或熏陶,是为了更高质量的完成我们设定的教学重难点,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理解课文的内容,是为了让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更深。所以必须做到这三个相融,不能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诗意语文”是这次教育培训中我新接受的教育名词。王老师的课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情中有诗”。“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场面?”“你想说些什么?”“你能写下来吗?请记住用„树啊树……‟的句式”,他把小鸟与大树的约定变成了春天的约定,变成了心心相印的约定,超越时间,超越语言,让在坐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位学生体会了生命无常的哀歌,感动人,温暖人……王老师的每一句导语就是一句诗;学生的每一次回答就是一句诗;文本的每一个小情节就是一句诗……把这一句句诗汇集,整堂语文课就是一首完美的诗,“诗意语文”没错的!

我庆幸,我还是一名新老师;我庆幸,我刚来淝小就有机会来观摩;我庆幸,我今天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我庆幸,我仔细聆听了王老师的教育观点;我庆幸,我今天就领悟了这些;我庆幸……我有好多庆幸,这些庆幸,只因为——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要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语文老师!

第四篇:听王崧舟老师评课

今年这个假期,如果说一定要找点有意义的事儿来说说,那就是买了一本《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这本书真的很好!书中闪烁着的观点犹如明珠一样,映照着我的身心。那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恰似一江春水激荡着我的胸怀。还有那灵动的语言向我诉说着阅读的快乐,让人赏心悦目!

王老师说:“评课就是评自己。”只有自己对教学理念的掌握有高度,对课程宗旨的把握准确,对教材的解读独到,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执着,这样才能评好别人的课,使“所评之课成为关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反思自己平时的评课,很多时候,甚至对所上之课的教材都没有读过一遍,更谈不上深入独到的解读了,因而所评之课不过是走马观花,虚晃一枪而已,于人于己都没有多大的提高。我看到王老师所评的课,首先对教材的解读准确,独具匠心,真正做到了与教材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者对话,这样的解读背后的评课才是全面的、深刻的、灵动的,也才是有效的、有益的。

这本书虽然是有关评课的书,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如何反观自己教学的问题,提升的是教育理念的问题。为什么我不更多地去关注如何评课,反而走了神去关注上课呢?其实,因为我很多时候,没有把课上好,也没在课中贯彻很多理念,因而,我认为,只有自己学会上课,才明白如何评课。

王老师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在课中,强调了“身在”“意在”“思在”。“如”的境界,强调的是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有自己的本色。“即”的境界,就是享受当下,把自己所上的每一堂课都当做享受,都是幸福人生的一部分,进入“人课合一”的境界。试想我们现在,有多少人“身在”课中,很多时候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呀!更不用说“意在”和“思在”了。当然孜孜不倦,以求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者就凤毛麟角了,再到把课当做一种享受的就……我们很多人,上课是一种受罪、一种无奈地挣钱方式,一种打发时光的痛苦活动。当然这也不能说全怪我们教师,而是跟整个社会,特别是上层建筑对教育、对教师的关爱有关,似乎阳光总在风雨后,而风雨却常年不断。当然,如果教师们看淡一点,真正地投入一点,努力快乐一点,可能教坛的一片死寂会有所改观。

王老师的诗意语文将诗词学习提炼为“举象”“造境”和“入情”三大招数。他在评叶淦林执教的《古诗词三首》时说:“看„秋风之象‟,造萧瑟之境,入思乡之情(《秋思》);忆„故园‟之象,造温馨之境,悟心碎之情(《长相思》)……”“举象”所举的象一方面来自于教材的的描述,更多的来自于教师启发下学生头脑中想到的形象、现象、意象等,把象举好了,才能创设好学生由文字进入作者内心的情境、意境,最后才能“移情”“入情”“悟情”“化情”,从而理解作者之情、教者之情,激活学生之情,塑造学生之情。我认为,这三大招数,不仅在诗词教学时有用,很多文章的理解都可以这样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就是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想象画面、去体悟人物的内心,去感动自己。

这本书虽然看完了,但学习还在继续,唯有学习,才能让生命更鲜活。更重要的是去实践,实践才是最好的学习。

第五篇:听王崧舟老师《桃花心木》有感

王立新

我们都知道世事无常,世界上的一切和思维都是变化无常的。世间一切没有一样是静止的,既然是动的,就有“无常”,就有“不确定”。这不仅是佛家谒语,也是宇宙中一切现象的真理。那么如何让孩子理解这个道理呢?今天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桃花心木》一课,让所有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与佛法进行了一次心灵上的交流。

初入课堂王老师就表现出他的独具匠心。他并没有急于去教课文,而是先对本次上课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这篇课文的道理。接着,他从课文道理出发,让学生从道理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待得到回答后,重回到课文道理之中,得出“不确定”的语境意义。再从“不确定”这三个关键词中不断延伸,扩展。立足于文本,亦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列举了“陆羽、慧能、玄奘”等人的一生,更加深入地阐释了人的一生充满着不确定,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了什么叫世事无常,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怎样面对“无常”。

如实录:我们的生活有时会失败,有时会成功。当我们失败时,不要灰心,成功就在前方。所以失败了,坦然面之,成功了坦然受之。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不确定有时会带给我们挫折、痛苦,但也能让我们从容地面对生活。王崧舟老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选取最难理解也必须理解的“文眼”,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让孩子们体悟如何面对“不确定”的人生,最终悟出“当幸福来了就享受幸福,痛苦来了就直面痛苦,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这样一个意味深远的哲理。

总而言之,王崧舟老师的课令我收获颇多。最后谈谈自己此次南京之行的体会我特别不喜欢写,甚至有时候怕写,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手中握着一支羞涩的笔,这支羞涩的笔根本无法尽情挥洒我所要表达的。为了给予更多的语言信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的氛围,我深知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哲理启迪、以榜样示范、以知识感化孩子们。做学生欢迎的老师,让人性之美叩开学生的心房。做最好的自己,做幸福的老师,让我的生命因讲台而精彩。

此次南京之行收获颇多,《现代与经典》驱走了我路途的疲倦,让我尽情享受了一顿精神大餐,感受了小学语文课堂所散发的艺术魅力。但因手中这支羞涩之笔不能尽情挥洒出我的热情和感动,所以只能将这浅显的文字透露一点心头的思绪。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聘用协议书格式范文下一篇:汽车租赁合同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