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跨界演唱声乐教学论文

2022-04-16

小编精心整理了《学生跨界演唱声乐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523000)【摘要】高校声乐教学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在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声乐教学内容单一,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因此,学生的综合演唱素质有待提高。

学生跨界演唱声乐教学论文 篇1:

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共性原则研究

摘 要:声乐本身就是一种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模式,演唱者在进行歌曲演唱的期间,可以根据自身的情感与听众进行情感交流,达到情感共鸣。当前,声乐演唱教学根据演唱者的音域、音色以及音质,可以分成高音、中音以及低音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还能够按照声乐不同的文化风格以及演唱技巧进行四种演唱模式的划分。文章研究并分析了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共性原则,通过阐述真假嗓音在演唱阶段的比例调整以及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在声乐演唱期间演唱者的气息状态调整以及运用、音量的平衡度,说明了在声乐演唱学习期间坚持共性原则的重要性。

关键词:声乐演唱;声乐教学;共性原则

声乐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融合了共性与个性的艺术教学活动形式。如今的高校声乐教学形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下,按照声乐的共性原则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推广,并结合相对应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声乐演唱阶段的一般教学原则是对演唱和教学经验的基本总结[1]。不管分析哪种演唱风格,其风格内容都会展现出自己特有的演唱规律。不是所有的声乐类型都会有不一样的发声技巧,但是不管是哪种类型,都会具有演唱风格以及发声规律的差别,这样的差异性在声乐演唱阶段也是不可忽视的共性内容。

一、真假嗓音在演唱阶段的比例调整以及

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

首先,声乐演唱过程中最常见的情况是,演唱者自身的演唱条件比较突出,但在演唱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音和音色却比较干燥,这样的演唱会给听众一种苍白紧张的感觉;其次,演唱者在任何音区都盲目地进行头腔共鸣,使得高音部分区域呈现的音色尖锐、刺耳[2];再次,在演唱阶段单纯地认为声音空灵会使得整体的音色更加饱满,但是这样就会导致演唱者在演唱期间尽可能地规避声带发声,使得整体的歌曲演唱没有着力点,演唱者也没有突出自己的演唱优势;最后,演唱者在演唱期间整体的发声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假如演唱者的喉头一直处于来回移动的状态,那么就会导致演唱期間中音区的发声不足,演唱者常常会在中低音位置进行歌曲演唱[3]。

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并没有合理地运用“真嗓”与“假嗓”的比例关系。在演唱期间,“全真”要用较高比例的“真声”,在演唱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口腔和胸腔的共鸣;若没有灵活地把握和头腔的共鸣,而“全假”使用“假音”的比例较高,在演唱阶段就会过分注重头部共振的使用,不关心口腔和胸部的共鸣问题。如果歌唱者没有从根本上把握好“真声”与“假声”的比例关系,就会导致其身体共鸣腔无法配合运用,也无法灵活地把握身体的共鸣优势[4]。最终,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期间的声音状态就没有办法达到演唱的预期效果,其声音也难以达到圆润饱满的现场效果。

调整真假嗓音在演唱阶段的比例能够更好地保证“真嗓”与“假嗓”在实际演唱中的效果,并且,合理的真假嗓音比例也能够保证演唱者灵活地运用自己的优势,更大程度地展示舞台效果以及演唱效果。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要想达到三腔共鸣的演唱效果,关键就是要能够根据歌曲的不同音区,灵活划分“真唱”“假唱”,并进行合理调控。比如,在低音演唱期间要注重胸部腔体共振,然后是口腔与头腔共振;在中音演唱期间要注重口腔共振,然后是头腔与胸腔共振,以达到三腔共振协调有序的目的;高音演唱时要尽量使用头腔,然后再与口腔和胸腔产生共鸣[5]。所以,演唱者在演出的过程中要注意下巴和喉咙的运用,灵活调整“真声”与“假声”之间比例关系。

二、在声乐演唱期间演唱者的气息状态

调整以及运用

在声乐演唱的领域中,气息以及歌唱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演唱阶段使用的呼吸方式也是保证后续正常运气的基础。但是由于气息的运用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所以,均匀的呼吸至关重要,想要达到均匀的呼吸需要注意多方面的内容。其一,吸气量少。在演唱期间的吸气量不宜过量,满足演唱要求即可,吸气量过量反而会给演唱者造成呼吸方面的负担[6]。其二,吸气需要到位。要想吸气到位就需要演唱人员能够在演唱期间合理地调控整体的吸气状态,并恰到好处地掌握这种状态,在歌唱期间由于吸气与日常呼吸有所差别,所以,假如出现吸气过度的情况,在换气过程中会产生阻碍,这样的阻碍会影响演唱者的最终发挥。鉴于此,在气息流转的过程中,演唱者需要保持一种舒适的状态。其三,巧用气息。巧用气息的含义就是需要演唱者能够在演唱阶段灵活地运用气息。由于如今的演唱用气方式十分多样,演唱者在用气期间可以科学有效地运用气息,依靠气息本身的力量进行吸气与吐气,类似于日常的行走,在吸气的过程中要能够感受到有物体向上吸引,在吐气的时候要能够感受到有物体平稳下落。灵活运用气息可以保证整体呼吸平稳均匀,使所有的音符都能够保持平稳的状态。其四,换气得当[7]。适当的换气能够达到放松身体的目的,不断吸收外界的空气,并达到演唱的舒适状态。特别是在演唱用气阶段,如果在演唱阶段采用向下压气的方式,就会导致换气过程受到阻碍,导致演唱者的身体出现力量过剩的问题,在换气过程中,肌肉组织依旧处于紧张的状态,难以对身体气息进行全面调整。在声乐演唱中,呼吸的使用至关重要,演唱者只有在呼吸均匀的前提下进行演唱,才能够为后续的演唱效果奠定扎实的基础,确保情感的表达。所以,均匀的气息是声乐演唱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声乐演唱教学[8]。

三、音量的平衡度

在声乐教学中,不要过于追求音量大的声音状态,而需要选择音量适中的声音状态,在此基础上,尽量避免音量大小不一的情况。在演唱者学习声乐的初期,教师需要构建一个轻松和谐的歌唱状态,在此基础上确保歌唱的整体流畅度以及整体性,给后续高音区的训练奠定基础。如果演唱者在中音区演唱的阶段就过度增加音量,就会导致后续的高音由于音量的限制无法表达[9]。所以,演唱者需要保证适当的音量,中音要能唱得舒服、自然,然后逐渐向高音域过渡。想要灵活运用平缓的音量就需要教师从中低音进行教育教学,需要学生采用说唱的形式将歌曲表达出来,使用日常说话的音量演唱歌曲,从音量的大小出发,平衡音量的高低。在演唱过程中避免出现因演唱者的中低音音量过高,导致在演唱时产生额外的力量,使气息、声带、共鸣腔不协调,从而使得演唱者在中音区的演唱无法达到自然的状态。教师在对学生的歌唱音量平衡度进行讲解期间,就要让学生明确运用均匀气息的重要性,重视音量的平缓,并保证歌曲的自然连贯性[10]。

四、结语

随着声乐演唱教学要求的不断细化,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要想进一步进行体系化的声乐演唱教学改进,就需要从共性出发进行个性化教学分析。声乐演唱艺术本身就是通过长期练习来达到最佳效果的艺术形式。教师在进行声乐艺术教学期间,需要关注声乐本身的规律,并将规律融入实际的演唱以及教学阶段,给演唱者带来正面引导,让演唱者能够在舞台上游刃有余地抒发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使台下的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朱晏锋.声乐演唱教学中对音乐剧表现形式的借鉴与再造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0(11):117-121.

[2]杨秀丽.浅析民族声乐演唱教学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促进[J].艺术教育,2020(11):59-62.

[3]张健.民族声乐演唱教学的探索与把握:评《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9):150.

[4]谢俊武.流行演唱教学评价反差由何而来:兼谈流行声乐和古典声乐的美学差异[J].人民音乐,2020(9):70-73.

[5]张玉丽.刍议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0(19):37.

[6]陆晓月.声乐演唱教学中学生跨界能力培养探讨:评《多元文化视阈下的民族声乐演唱与传承》[J].中国教育学刊,2020(5):117.

[7]杨芳.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对学生行腔的“字”“腔”“情”的培养解读[J].黄河之声,2020(7):40.

[8]刘纯梓.高校声乐教学中风格多样性的演唱模式探索[J].中国文艺家,2020(2):226.

[9]韩佳韵.东北民歌演唱教学中方言运用的融入:以《看秧歌》为例[J].艺术品鉴,2019(35):318-319.

[10]杨真真.浅析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自然歌唱理念的融入[J].参花(下),2019(12):104.

作者简介:

张武兰,江汉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声乐教学。

作者:张武兰

学生跨界演唱声乐教学论文 篇2:

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跨界演唱能力培养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000)

【摘要】高校声乐教学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在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声乐教学内容单一,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因此,学生的综合演唱素质有待提高。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跨界演唱;能力

跨界声乐演唱是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声乐教育方式程序化,使声乐划分出明显的界限。在传统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前提下,声乐逐渐将不同的演唱形式融合在一起,声乐的界限模糊化,促使声乐跨界演唱形式诞生。高校声乐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跨界演唱能力培养,使学生的声乐演唱综合能力有效提高,促进声乐艺术的长远发展。

一、声乐跨界演唱概述

目前,声乐跨界演唱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按照现在声乐演唱的实际情况,声乐跨界演唱主要是指跨越不同的演唱风格、不同的演唱方式,将不同风格和内容进行融合。例如:老歌配新乐,对流传较为广泛的歌曲,配以新的曲调,从高音到低音等形式的改变,用不同的演唱风格演唱同一首歌曲。跨界声乐演唱形式受到行业内外的好评,因此,高校声乐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跨界演唱能力,提高学生演唱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跨界演唱能力培养分析

(一)改变教师教育理念

首先,在传统的声乐教育中,声乐风格界限划分明显,教师与学生均受其影响,将自己的教学或是演唱限定在特定的演唱形式上,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声乐能力的全面提高。例如,学习民族唱法的学生很少主动演唱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对声乐演唱的认识不全面。从西方演唱形式进入到我国开始,我国声乐界将西方声乐形式与中国声乐结合,充分证明不同唱法之间具有融合的可行性,自此,中国声乐开始繁荣发展,更加证明声乐跨界演唱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在进行声乐跨界演唱教学中对学生的教育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和个人爱好进行跨界演唱教育。有针对性的跨界演唱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沟通、交流,使教师对学生有所了解,针对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进行跨界演唱教学。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有利于跨界演唱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跨界演唱教学长远发展[1]。

(二)改变教学过程

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跨界演唱能力的培养过程有以下几个阶段:第一,声乐教学的基础阶段。学生在跨界演唱学习之前,要打好声乐基本功,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声乐演唱,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基本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演唱时的呼吸、发音等,跨界声乐演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功,有利于将声乐唱法融合,因此,学生要努力学好声乐演唱基本功。第二,声乐教学的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选择学生喜欢的声乐演唱风格。在这一阶段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将声乐演唱的本质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充分了解声乐演唱,从而在声乐跨界演唱中将声乐演唱的风格完美融合,提高声乐跨界演唱的质量。第三,跨界声乐演唱的融合阶段。学生在掌握声乐演唱的基础和熟悉其中一种声乐演唱风格之后,在教师尊重学生的意愿前提下,学生再选择一种演唱风格或方式,将这两种声乐演唱风格、方式进行融合。在跨界声乐演唱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不同声乐唱法技巧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例如,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二者在呼吸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演唱者在演唱时气息的处理上。通过这种对比的方式,学生从演唱实质上了解不同唱法之间的重点技巧,根据自身演唱实际水平和爱好,改变演唱风格、方式等,形成个性鲜明的跨界声乐演唱风格。

(三)改变教学方法

声乐跨界演唱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声乐演唱个性特色的培养,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不适合教授声乐跨界演唱,教师要改变声乐教学方法,提高声乐跨界演唱教学的质量。

教学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很少,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积极的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的爱好加以鼓励,师生之间形成平等的对话方式,使学生成为声乐跨界演唱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教师对学生更加了解,给予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平台,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声乐跨界演唱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方法,促进高校声乐跨界演唱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加大声乐教学师资建设

声乐跨界演唱是多种演唱形式的融合,对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校要加强声乐教师的师资建设。

当前,高校声乐教师专业素质是很高的,唯一的缺点是声乐教师对声乐唱法了解的单一性。教师缺乏科学的声乐跨界演唱教学方式。因此,学校要重视教师声乐演唱的全面培养。在加强师资建设方面,学校可以将一部分教师送到更加专业的声乐学校学习,或是请著名的声乐演唱人员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的声乐素质全面提高。教师也可以主动学习声乐跨界演唱的相关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声乐素质的同时,对跨界演唱教学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使教学水平有所提升。因此,培养学生的跨界演唱能力,需要提高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跨界声乐演唱教学的需要。

三、总结

在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前提下,各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通过对高校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跨界演唱能力的分析,具体实施方式有改变教师观念、改变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增强声乐教学的师资建设等,以此提高学生声乐演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程彬.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跨界歌唱能力培养[J].戏剧之家,2016(15):191,193.

[2]邓江,张晋伟,姚玉石.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討[J].音乐时空,2015(13):144.

[3]周琰.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跨界演唱能力培养[J].艺术教育,2015(03):128-129.

作者:刘倩

学生跨界演唱声乐教学论文 篇3:

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跨界演唱创新训练的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社会对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需求現状分析,对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跨界演唱创新训练的思考,认为跨界演唱创新训练为音乐师范生"备战"社会提供了研究与实践的平台。

关键词:跨界演唱 创新训练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

声乐跨界演唱是声乐艺术中跨越不同声乐流派风格、跨越不同声乐唱法体系的声乐艺术现象,是符合现代人审美标准的不同唱法、风格之间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多元化演唱风格。它主要包含跨越不同的艺术风格、跨越不同的演唱方法、跨越不同声部等现象。①声乐跨界演唱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跨越不同艺术风格、不同演唱方法、不同声部间的多元化应用。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合理化的课程结构框架,体现师范性、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多元化原则,以动态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观点探索构建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打造新世纪的复合型人才。②

一、当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学习状况

笔者作为普通高师音乐师范专业的声乐教师,通过日常的教学观察和实践认为:在日常的高师音乐师范专业声乐教学环节中,教课内容一般只是美声、民族、通俗其中的一种。声乐教学与作品的训练项目、曲目选择均相对单一,所选择教师所熟悉并习得的一种。以致在有些学校中一年唱的作品寥寥可数。

普通声乐课上,时间有限的声乐课时多用来学习调声、调气、解决高音、纠正吐字等等一系列的歌唱技术问题;从训练作品范围和风格来说,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这样从演绎作品能力来说,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相对单一、涉及范围较窄、对作品再创新的能力相对薄弱。

由于高校扩招影响,学生生源质量良莠不齐。不少学生对声乐学习自主性研究与实践能力较差(以器乐为主的师范生更是如此),在如何把握歌唱用声的发展及变化,思维的灵活性;演唱作品在风格的把握上研究不够,往往依赖于老师的指导为多,而且不够注重积累好的歌唱体验及作品。多数学生对跨界演唱的认知、对声乐发展动态及追求各种色彩多变的声音效果,知之甚少,很少有人去尝试。往范围大里说,对于艺术需要创新、艺术的理想化、艺术的探索与追求,在普通的师范院校中还形成不了气候。

二、跨界演唱是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良好技能之一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音乐课程强调为学生提供音乐审美体验,开发创造性思维,需要加强对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了解与认识。“将‘创造’贯穿于音乐教育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鉴赏的全部实践过程,使师生同为音乐的创造者、音乐教育的双主体,在观念、行为、能力方面得以健全发展。”③以实践形式才能实施教学,这一转型,它进一步改变了以老师主导,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关系。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必然是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尝试的过程,通过不断尝试使得学生能在创新认识与能力上得以发展。

这一教育观念对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做一定的改变,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必然要适应新的变化,除了组织教学的思路要灵活多变,知识面要求宽,而教师具备音乐技能的多能能力,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师才艺引领学生实践,对实施改革并能卓有成效,这其中教师艺术的实践性更为重要。基础教育的转型,考验着高校音乐专业教育质量及学些什么,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及培养出合格的教师非常重要。声乐专长是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非常实用的教育手段,在引领学生进行演唱中,起着很重要的即兴示范演唱作用。随着许多新视听的出现及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跨界演唱的尝试与训练成为必须。

三、跨界演唱的创新训练指导意义

其一,明确跨界演唱的创新训练具有挑战性。能否掌握跨界演唱,它与个人能否积极尝试有关,这是创新的思考,对于不少师范生来说学会唱多类型风格的歌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们可以毫不避讳地说,尽管音乐师范生的课程设置繁多,为学生储备丰富的音乐知识,他们的学习是辛苦的,但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专业上很少有想创新的意识,这对于宝贵的四年的大学学习中未能发掘是多么可惜的事情!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的提出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仅从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的压力来看,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创新”。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他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现在“创新”二字扩展到了社会方方面面。就音乐教育而言,理论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教育的创新,学习方法等的创新等,都是教育发展需要。从价值取向上说,跨界演唱的思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而在跨界演唱的创新训练的认识上,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其具有的挑战性。

其二,认识何为创新及跨界演唱的创新。创新的本意是指“以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的新的思维模式,利用现有的知识,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跨界演唱正是在演唱的方法,风格及另类作品上,根据理想化的需要进行创新,方能唱出另一种或多种的风格及唱法。从创新的本意可以得出,从演唱的方法上要有别于常规的思维模式。在利用现有的声乐共性知识的基础上,开拓理想化的,创新不同的演唱方法及演唱风格。

其三,跨界演唱的创新需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当我们在媒体上看到民美,民通,美通等各类的跨界演唱层出不穷,这些独具特色的演唱,在发声变化的灵活性上,在把握作品的应变性等方面,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跨界演唱者的探索精神。跨界演唱毕竟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唱法,创新需要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跨界演唱创新训练要素

在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跨界演唱”训练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训练要素供大家参考:

(一)实施训练学生的条件

1.选择合适学习跨界演唱的学生对象,确定其演唱的主要方向和跨界演唱方向。学生以基本掌握一种唱法的演唱技能才能为跨界演唱训练的对象。通过声乐教师的适当引导,以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为依据确立跨界演唱唱法的方向。

2.根据学生需要学习的方向确定其声乐教学的教师。可以由同一跨界声乐教师教授其主要演唱方向和跨界演唱方向。亦可由不同的声乐方向的教师教授。

3.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歌唱特质和学生商量为其制定训练的目标和计划。根据学生发声习惯、音色气质、个人兴趣等推荐相关的曲目进行训练、学习。

(二)跨界演唱创新训练的教学原则

1.把握用声,变化的灵活性必须建立在共性原则基础上,多种变化的特质与运用,在整合中变通。

2.演唱不同作品的应变性必须建立在结合不同作品的特质与运用,体验不同特质的独特性,提升意识上的敏感度上。

3.跨界演唱表演的多样性必须建立在不同风格作品的摄入与尝试上。可结合世界音乐文化相关内容学习。

4.通过研究与实践,重在积累中孕育跨界经验,培养运用意识,在感受中获取。

(三)跨界演唱创新训练具体学习训练内容有:

无论是哪一种演唱都要进行歌唱技能各要素的训练。同时也要面对演唱中相同技术训练的类似方法。因此初期的学习内容建立在强调演唱技能为主线的教学活动中。

1.强化演唱基本要素的训练:

(1)科学合理的歌唱呼吸方法与气息控制训练

(2)正确的声带发声训练

(3)共鸣腔体的混声共鸣训练

2.明确跨界演唱训练的主要目标:

(1)是具备良好的呼吸支持控制能力;不论哪一种唱法气息都能控制自如。

(2)是训练扩展后的音域具有稳定、统一的状态。能在音域范围内灵巧自如地表现各唱法的声乐技巧;明确不同唱法的声音概念并能灵活转换进行演唱。

(3)是能够根据作品的不同音乐风格、语言特征调整声音的共鸣比例状态。能在具体声乐作品的演绎中恰如其分的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思想。

(4)是吐字清晰自然、灵活并富有特定音乐风格的韵味与美感。

(5)是科学健康的训练嗓音,能持久的保持稳定的歌唱能力。

3.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丰富的非声乐技能演唱要素部分。

(1)加强乐感的培养。通过多听、多看、多思考来提高对所学声乐作品的乐感。同时运用比较、分析、总结的学习方法来提升对各类风格演唱的辨识能力。

(2)注重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能力与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着重把握声乐作品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

①了解各类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文化背景、艺术特定场景、思想感情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为完美的表现作品打好基础。

②作品的音乐风格的把握。充分了解作品的时代风格、地域风格、民族风格、人物风格、语言风格等准确的把握。

③细腻的艺术处理。做完上述学习,对演唱要有一个整体构思。这包括确定作品感情色彩基调,对作品的结构特征、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的变化做出有层次的体现自己对作品理解和演绎的艺术处理。

(3)加强舞台表演心理的训练和培养。

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注重良好演唱心理状态的训练。学生还课时就以舞台演唱的标准加以要求。在平时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建设性的语言激发学生表演的欲望与热情。

②依据由易入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锻炼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给学生初次上台表演一定要选择其能胜任的作品。在演唱之前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歌唱状态为第一次完美演出打下基础。

③培养学生的自主演唱意识和舞台实践能力。多为学生安排音乐会中表演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参加相关的演出,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舞台演唱的经验。

创新训练是当今以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创新認识及能力的较为理性的探索性训练。跨界演唱研究如何打破常规各种唱法的界限、探索跨界演唱的能力,追求在跨越中唱出新的特色效果,具有创新的特点。它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实践形式加强艺术体验,提高对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了解与认识,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提出,对高校音乐专业师资的培养,在才艺的实践能力及艺术的创造能力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跨界演唱的创新训练正是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师范生“备战”社会提供了研究与实践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孙和安.试论声乐演唱、训练中的跨界问题[J].飞天,2011,(24).

[2]郝丽婷.从跨界音乐探多元化声乐教学——浅谈马秋华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2.

[3]胡玉兰.关于跨界演唱及其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

[4]刘大巍.论声乐跨界演唱训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5]杨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08,(07).

[6]邹婷.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作者简介:

陆如鸣,女,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与音乐理论研究工作;李云飞,女,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本文系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2JSSPITP2028(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邮编:211171)

注释:

①胡玉兰:《关于跨界演唱及其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第6页。

② 杨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07期。

③ 邹婷:《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石》,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

作者:陆如鸣 李云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论文下一篇: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