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学研究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本文提出医学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医学生培养和教育缺乏对“医者仁心”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照,成为医学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应构建合理的人文精神培育课程体系,在医药临床的专业课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之中。

第一篇:医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转化医学理念在医学类高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是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培养具备医、教、研综合能力的高等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结合当前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适时引入转化医学的理念、思维和方法,探索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核心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能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发现科学问题以及处理科学问题的科研能力,同时还能积极培养实验成果转化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类人才。

关键词:转化医学;基础医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5-0147-02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20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概念,旨在把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快速转化为适用于临床的新方法,更快速地推进临床医学的发展,其根本目的是打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的壁垒,搭建起彼此之间的桥梁,最终使患者更快受益于这个医药领域科技发展,并引领一场新医药革命。转化医学研究代表了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以转化医学理念加强创新型、复合型研究生的培养,对现阶段复合型基础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一、转化医学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转化医学的核心理念即在以健康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以重大疾病为研究出发点,积极倡导基础医学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该理念从一开始便受到整个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各种与转化医学研究相关的组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以转化医学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也在世界各地陆续召开,大量文献的讨论核心也逐渐向着是否具有转化特质转移,转化医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国转化医学研究发展速度迅猛,国家政府对转化医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大幅增加对转化医学研究领域的投入。许多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都组建了转化医学中心,并发表了一系列转化医学相关论文。这些措施均有利于打破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传统屏障,加速培养转化医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加强转化医学学科建设,对医学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

二、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影响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互通和整合,是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和社会应用转化。医学研究和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对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来讲,预防疾病,保证人类健康始终是第一要务,因此转化医学不仅涉及基础和临床学科的改革,更将对我国未来医学人才培养产生直接影响[2]。在转化医学的理念倡导下,当今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它不仅是单纯培养具备过硬知识技能的基础医学方向研究生,还应该培养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生物科技公司等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生物学等各学科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三、探索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核心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当前,按照培养模式来划分我国医学研究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科研型和临床型。在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中,这两种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医学领域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和临床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在国际上转化医学自提出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医学、社会和经济效益,这时候如何在日常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養中引入转化医学理念,并能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进行日常的实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打破学科壁垒,丰富基础医学研究生生源类型。目前基础医学类的研究生基本上来自临床医学、生物学、医学检验等学科。但是随着整个科学领域发展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医学领域的发展已不仅仅只依赖于这些传统的相关学科,网络信息学、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在设置招生生源类型的时候,我们可以全方面考虑招取本科背景为工学、理学甚至农学的研究生,这样不仅能营造多元化的学术氛围,也有利于学生转化思维的形成。

2.成立独立的转化医学研究机构,打造各学科交融会合的平台。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极度脱轨,许多临床上有价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同时许多基础医学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在临床医生们看来属于无任何实用性的科研数据。而转化医学恰恰强调基础与临床之间双向、开放性交流,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搭建桥梁,其目的是将基础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医疗社会化效益,进一步促进整个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因此,成立独立的转化医学研究部门不仅是集科研、教育、转化为一体,包含产学研用的综合性高端平台,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整合多学科合作,充分体现转化医学的应用,并且在加大成果产出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一批既懂基础研究,又了解临床应用、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具备科研能力并且能将成果转化的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3.加强基础医学研究生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学术交流。最近几年来随着转化医学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国家上下对转化医学越来越重视。在此情况下怎样让基础和临床的师生们知道彼此的需求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主要解决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在学校、学院的组织下,基础医学相关学科和附属的各个教学医院科室一起开展学术讨论会,每次选取当今相关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各自交流经验,探讨相关的问题。(2)定期邀请校内外临床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学术讲座,让同学们及时了解临床医学领域的最新动态。(3)共享研究资源,各院校的基础医学相关院所和附属医院可以互相开放自己的实验室和标本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互相促进。只有通过上述或者是更丰富的手段才有可能培养出既精于基础医学科学研究,又了解临床知识,能敏锐发现临床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医学研究生。

4.加强基础医学相关专业实验室与医药公司合作,组建产学共建机构。对于基础医学而言,研究成果不仅可以转化为临床相关的应用,转化为服务大众的健康产品也同样重要。目前基础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市场应用前景一片广阔,特别是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方面,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得如火如荼,随着多学科技术领域的突破与生物技术不断交叉融合,以干细胞和生物材料为主的再生医学将成为未来人类生命科学及医学诊疗新的突破口[3]。广大基础医学研究生应该积极关注基础医学、生命科学相关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最新进展,积极实现自我研究成果和市场需求挂钩。同时对于管理方面的高校而言,作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主要方式,跟企业合作项目,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四、转化医学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前景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健康”理念的提出,人们在尽情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愈发注意自身的健康问题,原来的单纯治疗身体疾病的医学模式已经朝着“生物—社会—心理”全方位的医学模式转变。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理学等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和广泛。这一模式需要医学整合更多领域的知识,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从而对医学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具备转化医学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我们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笔者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几点能力:(1)熟悉国内外转化医学发展动态,具有国际化、全方位的视野。(2)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3)通晓规范的转化程序、熟悉转化研究应遵循的章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强和临床医学,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人员的合作。同样医学类高校中的基础医学院也应该加强转化医学理念的研究生教育。我们应该以转化医学思维为指导,积极倡导多学科的团结协作,促进临床、基础,生物技术等各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之间的融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基础医学学生的转化医学思维,进一步促进我国“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继胜,王松灵,李文斌.转化医学指导下的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社会化效益探索[J].医学教育管理,2018,4(3):250-254.

[2]刘冉冉,雷聪,王金芳,刘桂香,张洪芹.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建[J].医学教育,2013,6(3):162-163.

[3]孙耀,张斌,陈虎.中国细胞治疗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8,26(6):549-554.

[4]唐汉庆,许世华,农乐颁.医学高等教育引入转化医学思维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2,33(4):66-67.

作者:王闻楚 黎静 谭机永

第二篇: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

【摘 要】本文提出医学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医学生培养和教育缺乏对“医者仁心”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照,成为医学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应构建合理的人文精神培育课程体系,在医药临床的专业课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之中。

【关键词】医学生 医学人文精神 培育 实践

医学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医学科学不断发展,对医疗工作者的医疗水平和人文关怀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其综合素质中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医学人才培养中愈加凸现人文属性。

一、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依据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和实际需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把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作为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机构的设置,积极引进优秀医学人文教师,深化医学人文课程改革,重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践教学以及网络课程的设置,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等,积极探索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缺乏对“医者仁心”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照,成为医学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医学生对人文素质类课程学习的内涵及意义认识不足。目前,我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转型期,人们面对经济讯速发展和数字时代的到来,部分大学生滋生着一些自我利我、懒惰的情绪,甚至出现了一些享乐主义,漠视真理、道德遗失、沉迷游戏与网络,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不会也不懂敬畏自然和生命等。部分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其理想信念缺失,直接影响到医患关系。

医学生重医轻文现象不能忽视。首先,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其他院校学生相比具有学制长、课业负担重的特点。为了按时完成学业,需要在专业课上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侧重套用其它学科类专业教育的模式,实行了文理医分家,强调实用性和侧重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由于过分强调医学专业课的灌输,一部分大学生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学习,使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分离,妨碍了医学生走上社会后的人际交往和医患关系的融洽。其次,由于重医轻文的倾向存在,医学生的人文课程教育得不到重视,处于被弱化、边缘化的境地。大多数学校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课程还仅限于开设校公共任选课和限选课的位置,未被纳入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教学规划之中。再次是在医学生的人文培育中,还有相当大的隐性、显性人文类的教育资源尚未被充分调动和利用。医学是人学,关乎着人类最宝贵的生命。因此,应在医学生教育的各个门类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人文理念,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道德健康四个维度来印证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二、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一切从人性出发,是对病人的尊严、精神、健康的维护。以病人为根本,强调在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关心、关怀和尊重,是行医人所应该追求的人生价值观。医学人文精神体现了医学本质,而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则体现了医学的使命,即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

人文精神培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动,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对于医学生来说,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是在现代医学模式下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重要条件。

敬畏生命,关爱病患。要坚守科学人格与人文人格的整合,敬畏生命,关爱病患是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灵魂。将生命的价值和患者的感受贯穿整个医学的全过程,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这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核心所在。因此,关爱病人、敬畏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终极价值。法国医学家、哲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托·施韦泽 (Albert Schweitzer)提出“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理”。

人文的目的是止于其所当止,以维持社会的和谐与安宁。医生的操作对象直接是人,更应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救死扶伤、身心双治、救人离苦、劝人从善,以顺应天地好生之德。特别是当今新时代,借助于互联网建立起来的新的沟通渠道,诸如在线医患沟通平台、医医交流社区、患患交流社区等新事物不断出现,我们要在探索中不断反思与总结,构建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新体系。引导医学生从医为学,处理好与社会、与同事、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判断、意志等方面问题。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与不断完善,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改善医患关系、适应向“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三、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培育的体系构建与实践

近代医学从文艺复兴开创的人文源头发展而来,现在又进入新的历史螺旋,向着人文的宿命回归。科学在回归人文,医学也在回归人文并与人文统一,应构建和践行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教学体系。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目标定位就是界定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概念、性质、特点、地位和价值。培养人道主义、利他主义的医学职业精神立场,是优秀医务人员的必备能力和品格,正如美国学者Pellegrino指出的,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目标就如同作為医学基础的科学知识和能力一样。同时,“也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把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融入到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校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医学生为学、为人、为事严格自律,倾心为患者奉献自己的才智和热情,实现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体系的实践性效果。要培育学生把发扬医学人文精神转变成一种行动自觉,将医学人文精神根植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中,在内心深处积淀出对生命、健康以及死亡、疾病的正确观念,真正理解医学的含义,并发自内心地关爱病人,敬畏生命。

一是应当构建合理的人文精神培育课程体系。就现在而言,必须是新的课程体系框架,即主要由公共基础性的人文课程、医学基础的人文课程和医学专业的人文课程等三个体系来构成。以科学教育为基础,以人文培育为导向,重视人文课程的积极作用和不容忽视的地位。人文课程要有合适的比重,按优先与重点原则、侧重与平衡原则、相容与互补原则进行合理分配,并规定受教育的学生要在每类人文课程中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课程面向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从一般到特殊,从宏观到微观,相辅相成,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精选好人文类选修课,如艺术类、社会心理学等,构建一个门类齐备、结构合理、科学论证、学生喜欢的课程体系。

二是在医药临床的专业课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医学院校不只是人文教师的任务,而是所有教育者的责任。要把医药临床类专业课程与人文精神培育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專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里融入丰富的人文精神。比如医学生誓言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等。可以说,医学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会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三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教学。除必要的理论讲授采取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讲授法、指导法、谈话法、讨论法之外,要灵活运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演示法、参观法,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发现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质疑问难、调查探究、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甚至走出教师、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来感受人文精神的温度。同时,利用在线教育公开课、在线答疑课、学术讲座等场景,扩充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教学过程不断便捷化与灵活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有效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的效果。

四是把医学人文精神容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之中。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可以对学生的人生与社会、理想与追求、情与爱等文化心理层面产生重要影响。如广西中医药大学形成的“弘毅自强,传承创新”的时代精神。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凝聚力,激发他们勇于挑战、敢于突破的优秀品质;建设校园文化长廊、纪念亭阁等,渲染医学人文精神。如广西中医药大学新校区注重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重视学校人文景观建设,精心打造“廊文化”,有科普长廊和艺术走廊;“壁文化”有校训文化壁、经典再现壁;“园文化”有生物园和药用植物园;“馆文化”有图书馆、中医药博物馆、壮瑶医药展示馆;以及由张仲景的雕像为中心转圈构成的一个文化活动广场。每间教室都有特色文化的体现,每间宿舍都是学生温馨的家园,提高环境建设品味,丰富学校文化载体,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块绿地都有文化气息,让学校成为一座充满智慧的校园、温馨浪漫的乐园和人性关怀的家园,使师生时时处处受到艺术文化的熏陶与浸润。

医学是人类认识生命活动规律,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与痛苦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结合的综合学科体系。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与人的生命活力之美和身心健康之美息息相关,应不断探索医学教育改革新路径、强化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贯穿教学的全程,推进医疗卫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兰姝,孙宏亮,宫福清.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时效性解析[J].医学与哲学,2014(6)

【作者简介】熊素玲,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美学。

(责编 丁 梦)

作者:熊素玲

第三篇: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建

[摘要] 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长期存在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脱节的问题,将转化医学的理念引入到我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中,改变传统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在确定培养目标、探索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有利于复合型医学人才科研创新能力的构建。

[关键词] 转化医学;研究生教育;科研能力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国际医学领域新兴概念,借助一系列医学新知识,将从实验室产生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直接导向临床医疗应用,以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能力。它遵循循证医学和“以患者为中心”“从实验台到病床旁”知识的交叉整合、学科间通力合作、促进基础研究快速高效转化临床且及时反馈,为防治和诊疗疾病提供新策略[1]。

近年来,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但随着学科专业的不断细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鸿沟不断加大,转化医学应运而生,它为消除基础与临床的屏障,提高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供有效的途径。医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基础研究人员深入研究,最后将科研成果投入临床实际应用中去,最终提高医疗水平。因此,必须培养能进行基础研究又能看病、治病,将基础研究与临床有机结合的高素质人才[2]。

1 转化医学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3年美国NIH首次倡导指出转化医学发展路线图和多个研究项目,至今已有38个医学院校或医疗结构建立了联合或转化医学中心。NIH于2006年建立了转化型研究中心并且筹建“临床与转化科学基金”(clinical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award,CTSA)。CTSA不仅推动项目组

间合作,还能带动其基金伙伴的互动。2004年,英国提出“科学和创新投资框架”。2007年成立健康研究战略协调办公室(OSCHR),并投入14亿英镑于创新性研究,预计2010~2011年增至17亿英镑,其中1610万英镑用于转化医学研究[3]。

在国外转化医学方兴未艾,国内科研工作者也意识到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实际应用转化的必要性。许多高等院校(如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和科研机构都组建了转化医学中心。其中复旦大学依托其附属医院成立了国内首个出生缺陷研究中心(http://www.ibsfu·dan.org/),并且促进《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面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也在原基础上成立了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转化中心的建立有利于打破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传统屏障,对医学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4]。

2 确定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基础与临床的整合,它不仅涉及基础和临床学科改革,更关系到未来医学人才培养。医学研究和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以人为本,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医学,都以增进人类健康,防病治病为宗旨。在转化医学的理念倡导下,当今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也有了新的理念,它不仅是单纯培养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还要培养能直接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医学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并具有独立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能在医学基础和临床医学领域作出一定创新的潜在素质[5]。可以说转化医学教育是将科学研究和临床教学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培养具有发展转化医学能力的临床医学科学家。

3 探索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众所周知,组织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同时也是重要的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由于各种组学和芯片技术带动,其高技术含量及生物信息学带来的信息爆炸,带动相关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非专业研究人员和临床工作者很难理解、很难跟上如此快速的知识和技术更新,基础与临床的隔阂和鸿沟亦越来越大。因此,转化医学思想指导下的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既可以将先进的研究技术应用到临床科研工作中去,又可以及时解决临床中亟待解决的医学研究。以我校为例,自2003年招收首批“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专业”硕士研究生起,又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较稳定的肿瘤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脊髓损伤修复、优生优育与生殖工程等研究领域。以“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为试点,建立以转化医学理论为指导的“创新能力导向型”基础医学研究生学科整合,是我校新时期教改的主要内容之一。

3.1 以转化医学为指导,创新教学理念

(1)适当减少公共课学时,改革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自然辩证法的考核方式,实行开卷考试、提交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等;减少计算机和英语的理论授课学时,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在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2)专业基础课的选择,应由学生和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共同商定,实现个性化及目标化培养。(3)在教学工程中,确立以基本知识、临床应用、实验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实验课程应适度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与探索性实验。

3.2 以转化医学为指导,实施基础与临床联合培养

根据研究方向,由基础导师和相关临床导师组成导师组,如: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的导师组,则需临床肿瘤科医师参与;生殖工程研究导师组,则需临床生殖中心医师参与。在基础和临床导师共同指导下,为每个研究生制定具体培养计划,完成课题选择、设计以及实施。务必保证每个研究生均有机会进入相关临床科室实习。从病床上获取科研资源,将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手段。

3.3 以转化医学为指导,创建符合我校特色的转化医学中心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项基本发展战略,同时也是医学院校立足与发展的生命线,其目的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研水平,使基础研究更高效地服务于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将转化医学研究纳入到学科建设中,鼓励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相互交流,联合查房,共同研究与统一教学。成立转化医学新学科,改善单一旧体制。总结基础临床相结合的教改经验,积极组织教学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教学模式,由点至面,逐步建立转化医学的教学体系。树立多学科融合、多课题、多层次、多途径的教学理念,将以“学院”和“课堂”为中心的旧模式转变为以“医院”和“患者”为中心的新模式。

以转化医学为指导,以科研课题为契机,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平台作为载体,科研课题就是其中之一[6]。科研能力中创新是重中之重。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要求学生在第1年理论学习期间,尽早规划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查阅大量资料,了解本学科最新进展、发展方向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完成相关综述的撰写。由于新课题项目的申请是对学生查新、思维、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因此,我们鼓励有一定科研基础的研究生不必局限于导师的研究方向,大胆创新,申报课题。独立申报课题是研究生大幅提高科研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4 转化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前景与展望

转化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是改善目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无法满足临床实际需要的有效通道之一,它为转化医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而我国上海瑞金医院朱正纲、于颖彦教授等以“转化医学”为主导的新型研究模式指导博士研究生,取得了显著成果,国际上首次阐明了IP0238血清抗原的化学本质,为深入研究胃癌临床转移机制提供新线索。简而言之,转化医学的研究生教育前景是光明的。

总之,转化医学是建立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开发的基础上,是没有终点的良性循环,它对医学教育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虽然我们一直致力于在转化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进行探索,但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转化医学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使其不断成熟完善,从而构建起转化医学的华丽大厦,为培养新一代医学多栖人才提供优质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 姜波.转化医学-需要积极关注的新领域[J].新疆医学,2010,40 (12):105-107.

[2] 张宏家,刘欧,李艺影.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157-158.

[3] 赵玉沛.加快转化医学发展,促进医学模式转变[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217-219.

[4] 刘保成,贺光,贺林.转化医学:从基础科研到临床应用[J].国际遗传学杂志,2010,33(3):147-150.

[5] 陆才德,王国良,叶华,等.浅谈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33-134.

[6] 吴立娟,宋曼殳,王友信,等.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医学研究生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0):1182-1183.

(收稿日期:2013-04-22)

作者:刘冉冉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论文范文下一篇:投资与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