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播音主持艺术语言评价体系的研究

2022-11-23

一、播音主持语言评价简述

1、播音主持语言评价含义

播音主持评价的标准模式是权衡评价播音主持实践活动的规范体系。对播音主持语言的评价可以包括三个方面含义。第一, 从评价内涵而言, 包含政治评价、知识评价和语言评价三个层次。第二, 从评价目标来看, 包含入学评价、入职评价、工作评价和大赛评价四个层次。第三, 从评价主体而言, 包括专家评价、观众评价和收视率评价三个层次。仅从播音主持语言来谈, 主持语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阔, 包括普通话音调、语法规则的标准水平, 发生状况、内心感觉等语言表述, 眼神交流、形态体态等副语言表述, 以及与传播主体和传播项目息息相关的情态体系整合能力等等。

2、播音主持语言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

1) 从声音到副语言的要求。在我国, 播音主持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革命时期, 播音主持工作者以广播作为媒介传递胜利消息, 满足当时的人民群众信息需求, 对于那时期的播音人员来说, 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声音洪亮。之后, 由于新兴媒体、电视和网络的广泛应用, 观众除了对吐字、声音的语言要求之外, 由于能够在电视和视频上看到主持人, 对主持人的容貌语言和身体语言也有了更高更好的要求, 比如言谈举止大方高雅, 整体表现得体, 应急应变能力较强等等。

2) 从简单到丰富的要求。在广播时期, 对播音员的评价体系只有四点, 1高度的爱国情怀和政治觉悟, 2思想积极向上, 有一定的文化教育, 3能够说标准的普通话, 谈吐声音清晰利索, 声音洪亮, 4任劳任怨, 能够吃苦敬业, 这四条也是成为一个合格播音主持的基本要求。

3) 播音主持规范制度的发展历史。通过规范制度的发展, 可以看出我国播音主持语言评价体系的逐年变迁。1935年的《广播周报》中刊登的《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管理处招考报告员简则》, 是对评价体系的第一次概括, 里面对播音员的具体要求规定是“年龄在22岁以上35岁以下, 大学文理科或大学音乐系毕业, 口齿清朗, 国语纯正, 报告是语气能抑扬疾徐适得其当, 对历史地理时事常识丰富等等”, 可以看出, 这时主要是对年龄、专业、播音语言表达和个人文化素养存在一定要求。至今, 广电总局的《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规定》要求播音员“嗓音良好, 语言表达能力好, 具有良好的公众形象, 具备较强的形体语言表达能力, 普通话达到规定标准”, 而《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职业道德准则》则从五个方面更加详细地阐述了对播音员的要求, 包括责任、品格、形象、语言、廉洁五个方面的评价体系。其中第四章第二十一条规定了, “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要积极推广、普及普通话, 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 维护祖国语言和文字的纯洁, 发挥示范作用”。新时代的要求既能够展现对语言评价始终如一的标准, 也展示了随时代变迁而带来的新的要求和播音主持的新的目标。

3、播音主持语言评价的重要性

语言表达能力是播音主持行业的核心, 从播音主持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经过怎样的时代变迁, 对播音主持语言的要求处在始终不变的核心地位, 而且对播音主持语言要求的外延不断扩展, 要求内容越来越丰富, 标准越来越高。对播音主持语言问题进行积极的评价和改良, 可以促使播音人员始终保持进取心, 时刻督促自己精进播音技能, 努力增强自己的语言驾驭能力, 遇到突发事件的紧急调控能力, 借助语言表达, 精确地掌控整个舞台流程, 与观众产生良好互动, 增强亲和力, 调动现场气氛。拥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副语言的掌控能力, 可以更生动地进行信息传播, 使观众更简单、更加快速地了解到重要资讯。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采用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有志向加入播音主持行业的工作人员需要依照评价结果作为准入指标, 激发播音主持提高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这也是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的目的。

二、播音主持语言评价现存的问题

播音主持语言评价的评价目标包括入学评价、入职评价、工作评价和大赛评价四个方面, 每个方面的语言评价问题, 都会影响播音主持在观众眼中的效果。

1、招生过程中存在的语言评价的问题

在对播音专业招生过程中, 对考生进入专业的要求往往是身体健康、听力正常、话语流畅等普通要求, 没有对语言进行专项考核, 或者没有涉及到语言能力的全方位考评。

比如某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招生条件:身体健康、无口齿无色盲色弱, 听力正常。完全没有涉及到对语言能力的评价。还有一些主持艺术专业的评分标准涉及到了普通话语音、吐字发音、语言表达与思维反应三个方面, 但完全没有涉及到副语言的表达能力, 大部分学校在播音主持专业的招生方面, 都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语言评价的重要性, 或者没有采取完善的评价体系, 片面强调考生的形象评价就录取了学生, 这可能造成学生从源头上忽视了语言的作用。

在招生过程中, 可以设置多个环节来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 比如-有高校在播音主持的复试环节中设置了播音测试和技术主持两项内容, 虽然以此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是略显片面, 但是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予以加强, 比如设置朗诵、播报等环节, 尽可能全面地考察语言面貌、语言表达、发声条件等环节, 还可以通过屏幕观察, 考察考生的形态气质、五官外貌是否上相、体态反应等等来考察副语言表达能力。

2、入职过程中存在的语言评价问题

入职是指播音主持在入职过程中所需要考察的事项。在当前社会,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进入播音员主持人行列:专业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出身, 学生有机会通过选拔成为播音主持工作者;社会公开招聘选拔和大赛选拔, 也为有志于此的普通人提供了成为播音主持的机会, 除此之外, 还有通过业内人士的发现和推荐。

有些广播电视媒体招聘新闻播音员的条件为:声线出众、个性出彩、资讯编辑能力突出, 有些招聘新闻主持人的条件则是:本科学历、政治素质、新闻中文专业、主持风格富有个性、语言流畅。甚至有些招聘播音员的条件直接是五官端正、大气端庄、表达流畅、有社会责任感。这些招聘中都很少涉及到对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 或者弱化在入职中对语言的评价要求。

3、工作考评中存在的语言评价问题

目前对于播音主持的工作考评, 包括业内人士评价、受众评价、收视率评价三种方式。业内人士评价通常通过专业角度发现专业问题, 但是受到评价人员的个人喜好影响, 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具有不够客观的弊病。受众评价是从观众的角度进行评价, 角度更加多元, 导致评价受到主观的影响更大。收视率的评价是从统计学的角度收集信息进行评价, 相对客观, 但是无法反馈播音主持的语言表达情况, 三种评价方式都没涉及到对播音主持的语言的评价, 很容易让播音主持在工作过程中忽视对语言的重视。

4、缺少完善的播音主持评价体系, 播音主持自我意识不强

我国目前虽然具有广大的播音主持工作者群体, 但对播音主持语言的重视程度却不够, 在播音主持评价方面, 各个电视台、媒体平台的标准各不相同, 社会趋势使得播音主持自身更加重视的是容貌和个性风格, 反倒缺失了对语言的精进和探究。在有些节目中, 如果主持人具备特殊才艺或者某种突出特长, 可以放宽对语言要求。

播音主持年龄日益年轻化, 甚至缺失相应的播音阅历, 丧失了播音主持的专业性。随着老一辈播音传统和老一辈文化流失, 播音主持行业也逐渐进入了问题多发阶段。

三、建立合理的播音主持语言评价体系

针对播音主持发展的现状和播音主持中存在的问题, 应当从根源出发, 应现代社会对播音的要求, 建立起合理的、规范统一的播音主持的语言评价体系, 维护科学的语言评价标准。

从专业招生上和播音主持工作人员招聘方面来看, 高等学校和相关单位需要严格规划考核要求, 在播音主持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录用中加入专门的语言评价体系, 通过种种方式对相关人员进行严格的语言考核, 考核的标准和方向应当全面, 不仅包括语言表达能力, 还应当包括肢体语言、手势等副语言表达能力, 甚至将临场应变等能力也纳入考核标准。

从播音主持工作考评方面来看, 对播音人员的考评中需要纳入语言评价问题, 建立更有效、更全面的考评机制, 不仅依靠专业人士和观众的主观评价, 或者通过收视率对节目进行客观考核, 应当组织专业人士组成考评小组, 通过将播音主持的种种语言能力进行细化, 以打分的形式具体展现出播音主持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制定语言评价标准体系来看, 首先, 制定体系需要遵循一定原则, 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在评价过程中, 权衡的是每个阶段的具体表现, 综合分步分段的考核结果, 对播音主持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并与事先制定好的评价标准加以对比。其次, 在语言评价环节的专门评价中, 需要考虑到被考评者的语言文化了解程度、语言综合能力、以及肢体语言和个性魅力, 三个维度都作为考核标准, 进行具体细分测试。比如考察语言文化的了解程度时, 可以考察词语能否正确使用, 表达效果是否清晰流畅, 词句是否规范。在考察综合表达能力时, 就要考察阐述观点时是否字正腔圆, 是否掌握发音技巧等等因素, 最后按照权重不同进行综合评价。

语言评价是播音主持行业不可动摇的重心, 高超的语言技巧是电视、广播节目吸引观众的基础, 为了给观众提供更加精彩的节目, 需要不断完善播音主持行业, 督促播音主持工作人员不断精进自己, 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播音主持语言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摘要:语言是播音主持行业最重要、最核心的工具, 对播音主持的语言评价, 应当是衡量播音主持效果的重要环节, 但目前语言评价体系的缺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出现。本文详细阐述了播音主持语言评价的重要性和语言评价缺失带来的问题现状, 提出建立合理的播音主持语言评价体系标准。

关键词:播音主持,语言评价,探究

参考文献

[1] 张颂.中国播音学[M].中国传媒大学, 2003

[2] 吴郁.曾志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 200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谈谈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和职业道德建设中如何贯彻“洋为中用”的原则下一篇: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