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周期的网络信息论文

2022-04-13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基于生命周期的网络信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基于编码、抽象与扩散的三维信息空间理论,文章首先分析了档案信息在审视、解决问题、抽象、扩散、吸收和影响等6个阶段的特征;其次,提出了档案需要在信息空间模型中寻找合适的价值开发区域,并延长其驻留时间;最后,揭示了档案在市场、官僚、宗法和采邑制度下的代表类型与特征。

基于生命周期的网络信息论文 篇1:

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探析

摘 要:网络信息源可信性是指网络信息可以信赖的程度,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的影响因素包括其来源、信息鸿沟、区域差异性、时效性、组织序化质量、易用程度、用户自身的信息素养等。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主要根据信息源来源、传递方式、时效性、内容质量进行,还可借助于“马太效应”间接判断;同时要增强自身信息素质,提升网络信息源的判断力。

关键词: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影响因素;判断方法

一、网络信息源及其可信性

网络信息源,是指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和国际互联网为依托的条件下,用数字化的形式记录、多种媒体的形式表达,以及分布存储在互联网中不同主机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的方式进行传递并在网络终端显现的具有“检索意义”或“参考意义”的各种信息资源的集合或总称[1]。如各种网站信息、广告推荐信息,开放存取、博客、百科、QQ交流即时信息等。网络信息的可信性,是指对网络信息可以信赖的程度 [2],网络信息源的可信性通常包括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准确性、可信任程度、满足用户获取信息心理预期或利用的程度。网络信息源匿名性、分布广、多样化、良莠不齐、形式多样的特点,在为网络用户获取信息、进行交流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网络信息源的可信性判断带来了困难,如何有效判断信息源的可信性显得较为困难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网络信息源进行可信性判断是获取有效可用信息的重要前提,而信息源生产者、信息源分布、信息获取者素质等因素的不确定性,为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带来了困难。

1.网络信息源来源——提供者带来的影响

由于网络信息源生产及提供的自由性、隐匿性,导致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的困难。目前,基于web3.0的网络环境,为网络用户提供了自由、开放、便捷的信息生产加工、传递、交流、利用的平台,任何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生产加工者,网络用户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主观认识、人生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对信息源的质量、可信程度产生重要影响。而信息用户对于分布广泛、具有一定隐匿性的信息源提供者则不甚了解,这可能为信息源可信性判断带来影响。

2.网络信息分布鸿沟产生的影响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不同,造成了网络信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存在网络信息鸿沟,从而给网络信息源可信性程度判断带来困难。据有关报告显示[3],代表先进程度及访问资源量的IPv6使用及流量统计中,全球排名前十中欧洲占据了八个席位,比利时位居榜首,美国和秘鲁则是仅有的两个美洲代表,而排行榜上没有任何亚太地区。就国内来看同样存在信息分布鸿沟,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国内大陆IPv4地址数的前三名分别北京、广州和浙江,后三名为宁夏、青海和西藏[4]。

由于不同区域网络信息资源的访问存在政治、经济、区域安全、人为障碍等因素,网络用户信息获取的完整性将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他们对信息源质量、信息源可靠程度的判断。尤其是对于信息资源稀少稀缺地区的用户,如经济发展中或较为落后的国家及地区,他们信息获取的完整性及对信息源可信程度的判断将有很大困难。

3.网络信息源区域差异性带来的影响

不同国家、地域可能因为区域文化的不同、信息源的语言表达习惯不同影响对网络信息源的理解,从而造成对信源本身的判断,对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要求不同。如果跨国利用他国资源,在不考虑地域文化差别、语言表达习惯的情况下,盲目的利用,可能会利用到错误的信息。如英、法、俄、德、中等多个语系网络信息源的组织、表达、获取各不相同,可能影响对信息源理解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准确性,从而影响其可信性判断。

4.网络信源的易用性带来的影响

传统的纸质信息源,如图书、报刊等,使用简单方便;而网络信息源则需要通过软硬件平台进行提供和展示。如果软件界面接口的交互性好、信息源中信息内容格式兼容性强,用户就能够方便访问该信息源并能获得较为完整的信息。相反,如果该网络信息源格式奇特、兼容性差、界面接口交互性不强,那么用户就不能较准确或是完整地获取该信息源的内容,只能获取片面的、甚至是次要的内容,从而造成对该信息源可信性的判断困难。

5.网络信息源的组织序化程度带来的影响

网络信息源的组织序化程度可能影响用户对其可信性的判断。组织有序的网络信息源主题明确、语言表述清晰、思路条理性逻辑性强,易于理解且传递的内容完整准确;而组织紊乱的网络信息源不知所云、主题不突出,语言及思路较为紊乱,用户很难准确把握其主题,从而导致无法准确判断其核心内容从而影响对其的可信性判断[5]。如目前部分网络信息源“标题高大上,内容空乱差”。

6.用户自身知识信息获取能力不足带来的困难

用户自身信息素养程度不高将会影响其对互联网信息源可信性的判断。用户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评价等能力,这些能力与用户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密切相关。如果用户信息素养较低,将会影响其对信息源分布、信息源内容、信息源质量、信息源获取工具的使用和信息获取途径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进而为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带来困难。相反,如果用户信息素养水平较高,则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信息源可信性判断。

三、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的方法

1.根据网络信息源来源判断

网络信息源来源包括信息源提供者、生产者、发布者等,信息源来源的权威性、信誉度等能夠为信息源自身的可信程度判断提供基本的依据。就个人信息源来看,知名度、权威性越高,影响力越大的个人提供的信息源可信性程度更高;而单位或组织提供的信息源,则是政府、事业单位、大型企业、新闻媒体等提供的信息源可信性更高。因此在判断信息源可信程度时,可从网络信息的域名(如域名以org结尾的为政府类网站,以edu.cn结尾的为教育类网站)、版权归属等获取信息源提供者信息,从而帮助判断其可信性 [6]。

2.根据网络信息来源的传递方式判断

网络信息源的传递方式可以细分为官方网站传递、第三方平台传递、互动式平台传递、随机性传递、群发推送式传递几个方式。官方网站的第一手信息的可信性程度最高,而通过第三方平台传递、互动式平台传递的网络信息可信程度则要降低,随机性及群发推送式的信息传递则通常带有目的性或私利性,其信息源可信程度更低,甚至是有害的,如一些群发的垃圾邮件或病毒。因此,在对网络信息源进行可信性判断时,信息源的传递方式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

3.根据网络信息源的时效性判断

与其他事物一样,网络信息资源遵循生命周期理论,失效的网络信息源通常毫无价值,甚至对用户产生负面作用,从而对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产生消极影响。当前快速发展的网络及信息技术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利用速度,大大减少了网络信息资源的流通时间,缩短了信息的生命周期,有的信息也许只是一夜之间就会被新的信息替代、或是被证明是错误的而失效,完成了其生命周期循环。因此,在对网络信息源进行可信性判断时,时效性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4.根据网络信息源内容因素判断

网络信息源内容质量包括信息源是否连续稳定、是否有专业人士维护、内容详细程度、信息源内容的原创性、新颖性、信息源的更新频率等[7]。如果网络信息源连续稳定、信息源内容原创性新颖性强,信息源能过持续更新,则该网络信息源可信性较高,反之,可信性较低。网络信息源的组织序化程度是指网络信息源检索的易用性、信息源本身的条理性。如果该信息源导航设计科学合理,符合用户习惯,信息源分类等序化合理,则易用性强,则能够提升该信息源的可信程度。

5.合理恰当地利用“马太效应”进行判断

与其他事物一样,网络信息源同样存在“马太效应”,即访问量越大的网络信息源质量及可利用程度越高,因此在对其进行可信性评价时,通常可以认为,此类网络信息源可信程度高。但同时需要注意避免受到伪用户访问量的迷惑,以及某些个别的访问量很高但非法信息源。如被网络水军推高访问量及网络刷屏提升访问量的信息源可信程度较低,还有一些以提供部分非法信息或炒作某个主题为手段提高访问量的信息源,其可信程度都值得怀疑,在判断时需要注意区分。

6.提高自身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能力

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带有一定主观性,同时需要考虑多个综合性因素,因此用户需要尽可能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从而提升其判断能力。用户可通过自学、参加图书情报机构、咨询机构的培训等方式,学习信息资源获取、信息资源评价等知识,加强国内外网络信息获取、信息源访问工具的使用、信息提供者信息的识别、信息源分布及信息传播方式识别、信息综合分析等方面的技能,提高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能力,从而做出较为客观准确的判断。

四、结束语

当前,网络信息源已经成为人们检索信息越来越重要的对象,其可信性的判断已经成为用户日益关注的问题,也是相关领域关注并持续研究的课题。本文从网络信息源及可信性概念出发,分析了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可信性判断的基本方法,为用户网络信息获取实践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梁平.网络参考信息源特点与类型研究[J].现代情报,2005,(8):47-51.

[2] 朱宁,陈红勤,聂应高.网络信息有效获取与可信度的案例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11):55-58.

[3] Akamai.2014年第一季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EB/OL].http://network.chinabyte.com/205/13002205.shtml,2014-07-03.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org.cn/hlwfzyj/hlwxzbg/,2014-

07-06.

[5] 李丽娜.网络信息资源质量评价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1,(15):62-66.

[6] 陳仲侨.网络时代的信源陷阱及预防[J].新闻实践,2011,(10):47-50.

[7] 马海群,吕红.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动态模糊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11,(2):166-171.

[责任编辑 安世友]

作者:朱红涛

基于生命周期的网络信息论文 篇2:

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档案信息扩散问题研究

摘要:基于编码、抽象与扩散的三维信息空间理论,文章首先分析了档案信息在审视、解决问题、抽象、扩散、吸收和影响等6个阶段的特征;其次,提出了档案需要在信息空间模型中寻找合适的价值开发区域,并延长其驻留时间;最后,揭示了档案在市场、官僚、宗法和采邑制度下的代表类型与特征。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是关注档案信息扩散与社会效率之间的关系;二是关注档案信息扩散与抽象编码的关系;三是关注档案信息扩散中制度结构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档案信息;信息空间理论;扩散;编码;抽象

分类号:G270

Archival Information Diffusion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Space Theory

Wang Lulu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贺岁电影《囧妈》放弃了线下盈利模式,转而投向在线视频平台,引发了人们线下院线与线上平台的信息产品流通问题的广泛关注。究其根本,与物质产品不同,信息产品的稀缺价值与可应用性之间存在悖论。档案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信息,也存在同样的价值悖论。信息空间理论(Information Space Theory)是分析信息问题的重要概念工具,文章借助该工具对档案信息的价值、生产与转换等问题进行了探索与思考。笔者以“信息空间”+“档案”为组合关键词,仅检索到1篇相关参考文献。该文引入信息空间理论,提出突破历史档案生存危机的关键是历史档案知识社会化,强调对数字历史档案的数据化开发和利用。[1]而笔者认为,历史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并不局限于数据化,尤其是对档案而言,扩散效用受到了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和历史惯性等非技术因素的极大约束,这为本文提供了研究意义与研究空间。
1基于信息空间理论构建的信息空间模型

1995年,马克斯·布瓦索(Max H. Boisot)提出了信息空间理论,用于考察社会系统内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与交换问题。在传统经济学的视角下,信息一直被当做物品交易的支持要素,而不是凭借其自身价值成为独立的交易对象。然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信息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发生了转变,开始成为具有投资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产品。布瓦索认为,这一转变背后体现的是自然界和社会都普遍遵循的省力原则。通过从数据中提炼出信息,减少物质资源(时间、空间和高级能量)的消耗,可以达成生产最小程度的熵。[2]从上述逻辑出发,档案作为人类各项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与各项交易活动都有极强的关联性,因此,档案信息具有极高的提炼价值,档案信息的扩散与共享则可以极大地减少物质的消耗。从整个社会数据管理层面来看,档案信息已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简化处理,是从不可计数的社会数据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因此,信息空间理论作为信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框架,可用于分析档案信息的价值和扩散等问题。

1.1核心概念界定

在信息空间理论中,数据、信息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对应了后续提出的信息空间模型,三者之间的转化也代表了社会学习周期的主要阶段,因此,必须首先对它们进行概念界定与分析。布瓦索认为,数据可以被认为是世界不同物理状态之间可辨别的差异,即在空间、时间和能量方面可描述的状态,也可被理解为事物的属性。信息是从数据中抽取出来的数据子集,通过受先验知识左右的知觉过滤和概念过滤工具,可以修正相关事件概率的分布,相应地对认识主体的先验知识进行再调整。知识是认识主体持有的一系列期望,并会随着信息的到达而改变。这些期望体现了认识主体与世界之间的先验互动,简而言之,即知识主体的先验学习,最终允许认识主体在物理世界中以适应性的方式行动。[3]三者在社会自组织过程中表现为:人们从外界环境中获取数据,然后数据经过处理,可以提炼出精华(即信息),用于节约物质资源,而知识的创造也可减少物质资源的消耗,尽量控制自组织过程中所产生的熵(具体参见图1)。



基于上述分析,档案是从外界物质环境中选择性留存下来的数据,但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数据,一方面,归档是对数据的最直接过滤,较为客观地记录了各类事物的属性与系统状态,且从数据到档案信息的处理过程(即归档)为人类社会活动极大地减少了时间与空间的消耗。譬如,浙江省政府推出的“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提高行政文档流转效率,解决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难、环节多、费时长和成本高等物质能量损耗高的问题;另一方面,档案与知识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借助档案可以促进知识的沉淀、积累、传播、交流、理解、挖掘,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档案对来源的尊重,使得文档在记录“内容知识”之外,还隐含了更深层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内容知识”,也可以为人们提供寻找知识的线索和评价知识的依据。[4]

1.2信息空间模型

布瓦索认为,信息和知识实现生产与交换的重要方式有两个,分别是编码(Coding)与抽象(

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与转换实际上激活了I-Space的三个纬度,而且可以被描述为一种定向的、周期性的流动或行动序列,称为“社会学习周期”(Social Learning Cycle,SLC)。布瓦索认为,在流动过程中,可分为六个步骤:审视(Scanning)、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抽象(

档案学本身已有基础较为牢固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基于ISpace模型,档案在整个社会学习周期中呈现新视角下的流动规律(参见图3),具体来说如下:

(1)审视(数据捕获)

即数据被赋予文件形式的阶段。文件形成者感知到外部环境所传递出来的数据,使之成为一份份独立的、承载个人捕获数据的文件,其中也包括文件形成的背景数据。在这个过程中,低编码和具体的数据分散在不同文件中,各个文件之间总有差别与独立性,因而不具有关联性。

(2)解决问题(文件归档)

即文件被赋予结构与一致性的过程。也就是按照来源原则,将文件进行归档与分类的过程,通过归档行为,可以消除文件分散带来的不确定性,建立一定的分类。这是进行编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体的数据开始转换成高编码的归档文件。

(3)抽象(信息集成)

即档案信息进行整合与集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以最终的利用与传播为导向,通常与解决问题环节一起由档案管理机构进行统一处理。抽象需要提炼出档案最本质、最简化的特征,最终形成具有概括性、关联性的档案管理工具。在这个过程中,高编码、具体的档案信息开始转换成高编码、抽象的档案资源。

(4)扩散(信息利用)

即档案信息提供利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发生在互联网上,解除了时间与空间等条件的制约之后,经过转换处理后的档案资源可以高效率地傳递给接收者。在这个过程中,高编码、抽象的档案资源走向扩散,与之前确定的目标群体进行信息共享。

(5)吸收(知识应用)

即高编码的档案资源实际应用的过程。档案资源作为业务活动的原始背景信息,被用于支持决策、辅助交易和提供证据等特定场景,即“边干边学”。在这个过程中,档案资源在扩散中聚焦于特定的目标,从原先高编码的信息状态转为低编码。

(6)形成影响(固化惯例)

即将抽象的档案资源嵌入惯例的过程。档案资源开始作为知识资产,通过融入实物资源中、对实物资源进行组织和将知识嵌入人类个体的头脑或组织中等三种方式[8],实现对实物资源(空间、时间和能量)的节约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抽象的档案资源开始内化到具体的物质资源层面,从而通过档案信息到知识的转化,实现档案对生产活动的支持。
3信息空间模型下的档案价值扩散规律

信息不同于物质,稀缺性与可供应用之间形成了对立,确保应用的同时就无法确保信息的稀缺,确保信息稀缺的同时就无法确保广泛应用。鉴于稀缺性与扩散程度直接有关,可以构成位置函数关系,同时,信息的扩散也受到编码和抽象两个变量的影响,用于评估信息是否具备充足的扩散条件(具体参见图4)。在这个过程中,布瓦索引入了“熵”的概念,用于描述信息的不确定性:熵越大,信息不确定性就越强,信息价值就越低;反之,熵越小,信息不确定性就越弱,信息价值就越高。

基于信息价值评估模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档案的价值并不完全适用于上述的信息价值评估方法,因为档案不仅仅有作为信息的知识价值和历史价值,还有权力所赋予的符号力量,即证据价值。具体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1)适用情况

当档案表现出知识价值与历史价值时,所遵循的规律可参照布瓦索的理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所有权问题。在预估档案内容的价值时,任何对档案的描述都是对档案信息所有权的部分转让,这样一来,越多的描述越会促进所有权的转让。二是信息的效用问题。档案信息的效用不会因为一系列的转让行为而失去,它在信息流转过程中都可以享有平等的内容价值,也就是说,档案信息效用是持续传递的。

(2)特殊情况

当档案表现出证据价值时,档案信息的效用就受到制度的认可与对来源的依赖等影响,导致信息的效用在扩散维度受到了极大的压缩。由图4可见,档案价值最高的区域是信息处于已编码、抽象、未扩散的状态时,越趋于该区域,信息熵的产生率就越低。鉴于档案价值在I-Space中有连续的波动范围,在扩散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发挥效用。因此,需要在I-Space中寻找到最合适的价值发挥区域,提高在该区域的驻留时间,从而整体上使档案的价值达到最优化。
4信息空间模型下的档案信息扩散制度

布瓦索认为,信息在I-Space模型中的分布受到了所处制度结构的极大影响。因此,他引入了经济学关于“交易”的概念,提出信息是以支持处理者及其环境之间的交易而告终的,社会和经济交易作为信息创造和信息应用的推动力,为其在数据场中的流动与发展提供目的与逻辑,可以说,如果金钱推动经济交易,那么信息推动一般的交易。[9]譬如,档案长期保存的激励力量来自未来工作中查考利用的潜在需求,而政务信息的公开获取则是为了建设公开透明的服务型政府,等等。为了提高交易效率和减少冗余的代价,就出现了从交易结构中结晶出来的制度,如同磁场一样,在信息场中吸引不稳定的信息活动进入稳定的制度轨道。这样一来,在信息分析与文化分析之间建立强有力的关联,有助于明确地理解信息所处的制度结构与文化空间。基于上述分析,布瓦索总结出I-Space中存在四种类型的交易结构(参见图5):一是市场(Market),即公共信息;二是官僚制(Bureaucracy),即专有知识;三是宗法(Clans),即群体知识;四是采邑(Fiefs),即个人知识。[10]

对于档案信息制度结构而言,档案本身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尤其是在社群档案、私人档案逐渐兴起的时代,档案信息的形成、管理与利用所寄托的目的更加多元化,对于经济与社会交易的作用方式愈加深刻。因此,在信息交易上表现出来的类型包括:

(1)采邑

代表类型是私人档案。最基本的属性是私人所有,与该类档案建设相关的一切问题都要以这一性质为基点,除国家特别有规定之外,一个家庭收藏什么、怎样管理、如何利用、如何处置,一般都应该由所有人自主决定,取决于所有人的自觉自愿。[13]由此,个人权威自由赋予了档案的真实性,个人也可自由定义档案的价值。私人档案所支持的交易也是个性化的,譬如,家庭保存的记账簿可能是为了后期进行家庭开销核对,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为家庭记忆。由于没有外界的约束与规范,档案信息在内容上也是未编码、具体的,扩散也是随意的。

(2)宗法

代表类型是社群档案。社群档案的形成、收集是有意识的主观行为,往往是为实现特定政治、经济或者社会交易行为而做的准备性工作。因此,社群档案首先对狭义社会(即带有宗法色彩的小团体)产生价值,而在社群成员与社群外部交互时,社群成员的自身行为与价值取向或然地对广义社会形成冲击与颠覆,由此对广义社会产生价值。[14]譬如,澳大利亚“强制收养历史项目”的开展,就是澳大利亚公益团体通过社群档案,不知疲倦地宣传强制收养政策和实践对孩子和家庭所造成的伤害,呼吁政府为自己的行为负责。[15]社群为档案赋予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小社会”之内,尚无公共力量进行干预之时,档案信息是未编码、抽象的和在小团体内扩散的。

(3)官僚

代表类型是政府信息公开下的档案工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负起责任,依据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规范,对政府文件形成部门进行业务指导,以保证政府文件收集齐全,并及时整理归档。[16]总之,档案部门作为官僚制度的中介结构,依靠法规标准和专业职责等非个人条件来从事相关档案业务活动。围绕该制度结构,档案信息通过专业的处理之后,得到了充分的编码和抽象,但其擴散则处于严格的集中控制之下。

(4)市场

代表类型是档案文创产品。档案文创鼓励关注和加强个人档案意识的培养,研究各种类型档案的保管要求和满足多层次档案内容的文化需求。尽管档案在文创领域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暂未形成规范有序的产业市场,但是,经过文创处理的档案信息,必然会进行高度的编码与抽象,因此,档案信息同时也得到了广泛的扩散。
5信息空间理论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5.1关注档案信息扩散与社会效率之间的关系

人们每天都在进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各种信息行为可能与社会活动有着或强或弱的联系。这提示我们需要关注档案信息与经济、社会交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档案的“有用性”,即档案信息对社会效率的贡献。在档案“有用性”的基础之上,信息空间理论其实促使“有用性”向社会维度进行了延伸,即档案作为信息,同样也适用于省力原则,可以为社会、经济交易活动节约物质能耗。譬如,档案信息可用于构建信任关系,通过提供个体、组织的真实背景信息,可以为陌生人社会中的交往行动提供决策依据,也就是节约了原本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花费的沟通成本。在此基础上,任何交易行为都要付出代价,因此需要进行投资,即提前评估信息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投资行为不完全依靠理性来评估,采邑制度下档案信息投资目的和预期就是不明显的,可能仅仅是为了当下抒发自己的心情而写日记,或者是为了日后查阅相关历史信息,也可能两者兼而有之。而宗法、官僚和市场制度下的档案则目的性明显,信息投资行为也开始注重回报率。具体到这些档案如何评估投资预期,可以理解为评估档案信息“潜在可用性”[17]的值,这个值的大小肯定是波动的。譬如,在资料室的潜在可用性可能要大于在档案馆,显现时间也是不确定的;再如,底图、蓝图等基建材料在文件阶段已经表现出可用性,因而需要进行归档。

5.2关注档案信息扩散与抽象编码之间的关系

信息空间理论所构建的三个维度可进行组合。一是将抽象维与编码维组合,成为认识论空间(Epistemology Space),这是档案信息以某种目的为导向进行处理的环节。一般来说,档案信息越趋于高编码和抽象的结构化状态,档案信息便越容易进行扩散,也就是走向由市场制度支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必然的,除非处于市场状态的档案信息发生壟断行为,则可能再次滑入官僚状态或者宗法状态。二是将编码维和扩散维组合,成为文化空间(Culture Space),有助于引导我们关注到档案的局部封闭化现象。编码是信息扩散的第一道门槛,档案信息几乎可以涵盖各行各业,对于不具有某特殊领域的基础技能与知识的人来说,会自然形成局部封闭。譬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女书档案,因其语言的特殊性,在扩散维度上是对外封闭的。另外,封闭现象也可能是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档案在宗法与采邑状态下可能与知识产权发生关系,这种封闭是有计划的限制扩散,通过提高档案信息的稀缺性来提高档案的价值。三是将抽象维和扩散维组合,成为效用空间(Utility Space),代表着对档案信息的结构化整合过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档案信息整合带来了质变的契机,新技术环境导致的数据驱动模式使得信息的处理由相对冗余和庞杂的文件尺度开始降维到更容易解析和处理的数据尺度[18](此处的“数据”指的是计算机领域的术语,而非信息空间理论所提出的“数据”)。降维之后的档案数据可以整合成共享性更高的数据集合,而且数据抽象程度高,更易于被更广范围、更多层次的用户所共享。

5.3关注档案信息扩散中制度结构的作用与影响

信息的扩散是特定文化制度提供向心力作用下的波纹效应,所带来的文化偏好会极大地左右信息的扩散程度与共享层次。这一观点也为档案价值所蕴含的主客观关系做了佐证,档案主体的需求与客观的属性相结合才能体现出档案的价值,一味地刺激并不存在的市场需求,单方面追求档案信息的扩散程度,并无法在与公众的档案意识衔接后形成一个可以螺旋上升的闭环。而信息空间理论提供给该问题的思路是,应当因地制宜地关注到档案信息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采邑、宗法、官僚与市场这四类制度随着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通过标准、法律、规则、体制等的积累,将档案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档案塑造社会记忆和档案的证据价值等,固化为一种历史惯例。如今,档案可以在文化、政治等领域发挥着特定的功能。依据省力原则,在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的档案信息交易活动时,文化制度可以为其提供特定的基础设施。譬如,政府信息公开需要一个官方的公共场所,档案馆便成为不二之选,该项行动便离不开官僚制度这一向心力。从整体上看,官僚制度毫无疑问是档案信息的强势制度文化,可以吸引大部分档案信息活动围绕该制度运转。当然,也存在弱势的制度文化,尤其是市场制度在档案信息扩散中可能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竞争关系之外,档案信息扩散中,不同制度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是可能发生的,宗法制度下的社群档案可能转向官僚制度下的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譬如,“强制收养历史项目”中,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政府力量)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并通过网站征集、捐赠、购买等方式获得数字资源或各种形式的实体档案素材。[19]

总之,从社会经济学维度,信息空间理论为档案信息的形成、管理与利用提供了目的与逻辑,即省力原则为档案信息的抽象、编码与扩散提供了激励机制。同时,启示我们在思考档案信息的扩散程度时,还要分析档案信息的抽象、编码程度,以及背后的社会文化制度结构。信息空间理论并不直接指导实践,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以更加理性的视角,思考在省力原则主导下的档案信息相关问题,也有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档案现象及其价值规律。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
注释与参考文献

[1]郑丹妮.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历史档案数据化及其生存模式研究[J].档案管理,2018(3):9-12.

[2][5][9][10]马克斯·布瓦索.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M].王寅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2, 45, 332, 328.

[3]BOISOT M H, MACMILLAN I C, HAN K S. Explorations in information space: Knowledge, agents, and organization[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n Demand, 2007: 19-21.

[4]徐拥军.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研究[J].山西档案, 2008(1):17-19.

[6]I-SpaceInstitute.TheSocialLearningCycle(SLC)[EB/OL].[2020-03-25].http://www.ispaceinstitute.com/framework/slc.html.

[7]该图参考了马克斯·布瓦索在《信息空间探索:知识、主体、组织(Explorations in Information Space: Knowledge, Agents, and Organization)》(第130页)一书中提出的“I-Space”模型。

[8][11]周海燕.网络经济的信息空间理论分析[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24, 32.

[12]该图参考了马克斯·布瓦索在《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第328页)一书中提出的“交易类型”。

[13]冯惠玲.家庭建档的双向意义[J].档案学研究,2007(5): 8-11.

[14]李孟秋.我国社群档案建设的意义、困境与路径[J].档案学研究,2019(2):71-76.

[15][19]谭必勇,陈珍.社群档案视域下公共档案资源体系的多元化建设路径——以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强制收养历史项目”为例[J].档案学研究,2017(6):117-124.

[16]蔡艳红.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工作[J].档案学通讯, 2005(3):88-90.

[17]陈忠海,孟祥喜.对档案学逻辑起点的认识——兼论档案本质属性[J].档案管理,2008(4):28-31.

[18]钱毅.技术变迁环境下档案对象管理空间演化初探[J].档案学通讯,2018(2):10-14.

作者:王露露

基于生命周期的网络信息论文 篇3:

网络健康信息精准服务模式研究

摘 要:[目的/意义]为了满足网络用户日益增长的健康信息需求,本文旨在对网络健康信息精准服务模式进行研究,为我国健康信息服务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本文在分析现有的网络健康信息服务模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健康信息资源和用户需求两个方面的因素,构建了网络健康信息精准服务模式,并提出了精准信息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信息推送服务、个性化互动式服务。[结果/结论]网络健康精准信息服务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关键词:网络健康信息;信息资源;精准服务;服务模式;用户需求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9.07.013

Key words:network health information;information resources;precision service;service model;user demand

隨着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生活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生活和健康信息需求日益上升。为推进中国的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关键环节在于“健康教育”和“健康信息传播”[1]。

伴随因特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网络健康信息服务开始受到极大重视和广泛关注。一方面,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上升和用户健康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用户的网络健康信息需求快速增长,并表现出个性化和多样性特征[2],给网络健康信息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另一方面,与传统的健康信息服务方式和模式相比,网络健康信息资源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网络健康信息传播、获取和利用十分方便快捷,网络健康信息服务提供也开始体现出交互、体验、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等新特征和新趋势,网络健康精准信息服务开始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

精准医疗信息服务是在个体化医疗的基础上,利用医疗数据分析技术、靶向治疗技术、生物信息处理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等,对大量样本人群和特定疾病类型进行基因标记,进而准确找到病因和治疗靶点,最终实现对患者和疾病提供精准服务的新型信息服务手段[3]。网络健康精准信息服务是在网络环境下,医疗服务行业利用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处理、存贮、传递和提供健康信息以支持用户解决现实健康问题的一系列活动[4]。网络健康精准信息服务主要是为满足用户的需求,针对性地为健康相关问题提供信息与知识需求,以及健康信息产品和服务。

1 网络健康信息服务模式

网络健康信息服务在我国已经开展了许久,目前我国网络健康信息服务主要有3种服务模式。一是医疗联盟服务模式;二是医院与健康商业站点合作服务模式;三是医院特色网站模式。如表1所示。

1.1 医疗联盟服务模式

医疗联盟服务模式是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下的多家医院组成的网络医院合作服务系统。医院联盟服务系统和网络预约挂号服务是医疗联盟服务模式比较典型的两种方式[5]。

广东卫生信息网的网上医疗联盟服务系统是医院联盟服务系统的典型代表。广东省网上医疗联盟服务系统由4个系统组成,分别为远程挂号系统、远程会诊系统、联盟转诊系统和患者随访系统[6]。其服务方式有网上预约挂号、网络医疗咨询、网上随访、药品查询、名医推荐。网络预约挂号系统依托网络经济时代的大背景,着重利用网络设备并通过访问网站进行预约挂号。北京市医疗卫生系统推出的“预约挂号一卡通服务系统”是最早的网络预约挂号服务[7]。为给公众和网络用户提供一种方便、快捷的预约挂号方式,“预约挂号一卡通服务系统”主要提供两种服务方式:网络预约挂号服务和电话预约。

医院联盟服务模式可以实现网络医疗资源的共享,适用于资金有限的中小型医院开展网络医疗信息服务,实现医院信息化。

1.2 医院与健康商业站点合作服务模式

医院与健康商业站点合作服务模式是医院通过与健康商业站点进行合作,共同向公众提供网络健康信息服务的一种服务模式[8]。近几年采用这种服务模式的医院越来越多,如安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与红八哥健康网站的合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与康百网讯健康网站的合作[9]、北京口腔医院与北京仁邦科技公司的合作等。医院与健康商业站点合作服务模式的医疗服务方式具有多样化,提供健康交流、药品购买、在线答疑等服务。其中,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附二院、儿童医院等与康百网讯合作组建了网络医院系统,主要提供在线咨询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合作医院网站或康百网讯在特定时段享受医院系统提供的专家在线咨询服务。

医院与健康商业站点合作模式通过医院與健康商业网站的有效合作,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为医院和健康网站实现了双赢。健康商业站点为医院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开展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同时,医院的声誉和专家资源也提高了健康商业站点的知名度。

1.3 医院特色网站模式

医院特色网站模式是医院利用自身的医疗卫生资源,建设健康网站,为患者和公众提供在线医疗信息服务。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医院开展了较好的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如湖北东风总医院开展的“短信便携式医疗服务”、武汉同济医院开展的短信预约挂号和语音平台服务。

医院开设的特色在线医疗信息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患者,满足了用户对健康信息的需求,也促进了我国医院在线医疗信息服务的发展。但是,这种模式对医院的资源和技术要求很高,主要适用于大型综合医院。

2 网络健康信息精准服务模式

传统的健康信息服务模式以网络健康信息资源为中心,重在网络健康信息资源的聚合和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用户需求,因此,难以达到精准服务的程度。而网络健康信息精准服务模式主要包括通过网络健康信息资源聚合来建立健康信息资源库,深度挖掘和分析用户信息需求建立用户健康信息需求库,基于网络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两个数据库的信息匹配与精准服务,将满足用户需求的网络健康信息推送给用户。如图1所示。

2.1 网络健康信息资源

2017年8月,国家卫计委印发《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健康教育信息服务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增加信息服务供给以及加大信息内容的规范化[10]。网络健康信息精准服务模式的健康信息资源库,主要包括选取多方面且权威的健康信息来源,进行异构健康信息资源整合。

2.1.1 健康信息资源

健康信息资源是涵盖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保健机构,包括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与人口健康有关的医药、医疗服务以及疾病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保健等多方面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汇总[10]。健康信息资源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战略资源。

现有的健康信息资源(如图2所示)主要来自于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等官方网站发布的医疗卫生政策,医学院校发布的教学资源,健康网站发布的健康知识以及医学研究机构购买的中外医学数据库等所有与健康相关的信息。

2.1.2 健康信息资源聚合对象选择

健康信息聚合是根据用户群体划分和需求分析的结果,对无序的健康信息进行筛选过滤组合,获得要聚合的信息资源过程[11]。目前,主要有两种聚合健康信息的方法,即基于资源特征的健康信息聚合方法和基于用户需求特征的健康信息聚合方法。其中,基于资源特征的信息聚合方法主要分析健康信息资源的特征,确定要聚合的健康信息资源的主题和非主题特征,然后对候选对象进行筛选过滤组合。聚合效果取决于非主题要求的特殊性和资源过滤策略的有效性。基于用户需求特征的健康信息聚合方法借鉴了协同过滤的思想,即对于一条信息资源,如果群体中有一定数量的用户对其感兴趣,其他用户也可能对其感兴趣,所以它应该是信息资源聚合的对象[12]。该方法可以避免用户信息需求在某些情况下具体化和形式化的问题,但其实现需要基于某些用户行为数据,因此在及时发现新资源和用户行为数据稀疏时,效果可能不理想。并且该方法还需要不同用户的精确区分,因此更适合社区或社交网络信息资源平台。

2.1.3 健康信息资源聚合方式选择

聚合方式直接影响资源聚合的结果[13]。也就是说,聚合方式确定要聚合的对象中的哪些资源最终将聚合到一个组中,这将影响聚合结果的利用率和用户需求的满足。因此,在聚合方式选择中,需要综合考虑用户需求的特征和聚合对象的特征。其中,用户需求及其特征决定了理想条件下的资源聚合方式。例如,如果同一用户组的需求受特定情境的影响很大,则更合适的资源聚合方法是情境聚合方法;聚合对象的特征则极大地影响了聚合方法的可行性。以引文聚合方法为例,如果聚合对象缺少引文信息,或者大部分未引用其他信息资源,则该方法的效果较差。此外,聚合方式的选择也可能受到其他支持条件的影响,例如基于情境的信息资源聚合,这需要实时感知用户的情境信息以及进行有效处理[14];基于语义的信息资源聚合以概念语义关联的构建为前提。因此,聚合方式的选择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2.2 用户健康信息需求库

构建用户健康信息需求库,如图3所示,首先,收集用户数据,如服务环境数据,用户行为数据和信息获取数据等[15];其次,提取用户角色和行为属性特征,通过集成、清洗、认证、管理优质数据,记录用户行为轨迹及其变化信息,再利用文本挖掘、自然语言处理、聚类等大数据技术对事实标签进行用户行为建模;最后,通过模型预测对未来用户行为进行预测分析,使用户的特征可视化,进而对用户做出准确的判断,为用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优质服务[16]。

目前主要有Bookmark过滤网络信息、访问记录挖掘和智能Agent跟踪用户信息行为3种方式来挖掘用户的需求行为。

2.2.1 利用Bookmark(書签)获取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Bookmark(书签)是用户在网页浏览过程中将感兴趣的、需要的网站存储在一起的管理工具,主要保存用户需要的网站和主页。书签中的信息一般是用户最关心的,所以通过分析书签信息来获取用户信息需求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书签具有结构化的多级目录管理,更能准确表达用户不同方面的信息需求。存储在书签推荐目录中的文章被视为用户喜欢的文章作为学习的积极示例;其他目录中的文章或推荐后未被选择的文章将被用作学习的反例。根据向量空间方法,正例和负例都表示为向量,通过机器学习来推荐新文章[20]。

2.2.2 基于用户访问记录的挖掘

基于网络用户访问记录的挖掘是从浏览器的访问记录中提取用户需求信息[17]。Web服务器保存了有关用户访问和交互的信息记录,例如用户的访问日志。Web日志挖掘是获取用户信息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挖掘的数据通常是在用户和网络之间的交互期间提取的辅助数据。目前,用户访问记录的挖掘主要通过访问模式跟踪和定制使用记录跟踪两种记录挖掘技术和工具来实现。访问模式跟踪是基于网络访问日志的分析来理解用户的访问模式和趋势,从而修改站点的组织结构。而定制使用记录跟踪主要对用户的偏好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用户的访问模式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18]。

用户访问挖掘是基于Web访问、关联规则、使用路径分析、分类、聚类以及序列模式发现来查找用户知识和模式。日志数据是Web访问信息挖掘的主要数据对象。Web服务器有3种类型的日志文件来记录用户的访问情况,就是Server Logs,Error Logs和Cookie Logs[19]。

2.2.3 利用智能Agent获取用户个性化需求

从技术上获取用户的需求行为(例如Cookie文件,书签等)来挖掘用户的需求、兴趣和爱好比较复杂,而通过与用户交互来获得用户信息更容易实现。精准信息服务的重点是准确挖掘用户的需求信息,而智能Agent是挖掘用户动态需求信息的关键技术。

Agent技术主要用于监控用户信息查询过程,可以自动获取用户的信息需求。Agent将用户浏览网络产生的相关信息发送到远程服务器,由服务器整理和组织信息,从而在信息中获得用户的信息偏好。

2.3 网络精准健康信息服务方式

目前,网络精准健康信息服务方式主要有个性化定制服务、信息推送服务模式、个性化互动服务3种。

2.3.1 个性化定制服务

个性化定制是基于用户的个人偏好和习惯,在网络健康信息服务系统中,用户设定信息的资源类型、表现形式、选择特定的系统服务功能等。个性化定制内容包括定制界面、定制资源和定制服务3个方面。

定制界面包括定制界面的布局、颜色、图标等。定制资源是用户需要的资源类型。例如,有关糖尿病的信息,人们可以选择期刊、医学数据库、搜索引擎、相关网站、专业词汇和其他参考资料。定制服务是指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服务,例如汇总有困惑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生成常见问题解答服务;在“个性化”页面中选择专业咨询,可以随时获取专家帮助;设置电子邮件提醒服务,以便系统自动将感兴趣的信息发送到电子邮箱。

2.3.2 信息推送服务模式

目前,推送服务分为两类:一类是依赖电子邮件和人工参与的信息推送服务。系统首先让用户在网上输入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的信息类型等,然后人工或系统进行检索,定期将匹配的信息推送给用户;另一类是由智能软件完成的全自动信息推送服务。由应用信息推送技术建立的“网播站”,即网络信息广播系统,通过智能代理服务器从全球网络连续检索用户所需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类,并建立固定的“信息树”和“信息频道”,方便用户对在线信息进行预订和选择。用户连接到Internet后,可以随时通过客户端获取更新的信息。

2.3.3 个性化互动服务

目前,健康网站有3种类型的互动服务:一种是实时互动,健康网站管理员通过即时聊天工具与用户进行交互,如QQ聊天、微信、在线咨询等;第二种是延迟交互,用户可以把遇到的问题或需求通过留言、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交互;第三种是合作与互动,健康网站对用户需求、满意程度、意见咨询等进行调查,如调查问卷。用户不仅在与健康网站的交互过程中获得所需信息,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分析用户的信息模式,并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反馈不断修改模式,从而为用户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健康信息精准服务作为一种新的健康服务方式,在充分整合网络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其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但是,网络健康精准信息服务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信息质量难以保证、规范体系不健全、用户群体受文化水平的影响等。因此,网络健康精准信息服务的健康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通过树立网络信息服务新观念,加强组织和管理保证健康信息交流与传播,使网络健康精准信息服务更好地为患者和公众服务,从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岩.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模式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1-3.

[2]张锋.中国健康医疗信息资源空间布局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205.

[3]谢俊祥,张琳.精准医疗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6,(11):5-10.

[4]李开通.健康网站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5:55.

[5]熊军,方平.我国医院网上信息服务模式初探[J].医学信息,2006,2(19):195-197.

[6]銳坚.建立和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作用和意义[J].医疗保健器具,2006,(3):28-29.

[7]李玲玲,刘志宇.使用北京市医院系统预约挂号“一卡通”的体会[J].中国病案,2001,(3):21.

[8]马琳.我国中医医院图书馆面向公众开展健康信息服务新模式[J].图书馆研究,2018,(3):9-13.

[9]张立斌.重庆市首家医联体“重医一院医联体”探索和思考[J].重庆医学,2014,(32):4394-4396.

[10]钱旦敏.新市民健康信息精准服务模型构建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8:177.

[11]姜丽红,徐博艺.信息筛选中群体用户偏好聚合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5):694.

[12]Fernando O,Antonio H,Jesus B,et al.Recommending Items to Group of Users UsingMatrix Factorization 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J].Information Sciences,2016,(345):313-324.

[13]王福.数字图书馆资源聚合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12):86-90,113.

[14]Singh V K,Jain R.Situatio Recognition Using EventShop[M].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6.

[15]吴加琪.我国用户画像研究的知识网络与热点领域分析[J].现代情报,2018,(8):130-135,143.

[16]曾建勋.精准服务需要用户画像[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12):1.

[17]朱玲,聂华.通过日志挖掘研究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用户的搜索行为[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12):74-78.

[18]张晓林,袁莉,杨峰.基于Web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机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1,(1):25-29.

[19]田捷.数字图书馆技术与应用[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2-36.

[20]卢增祥.利用Bookmark服务进行网络信息过滤[J].软件学报,2000,(4):545-550.

(责任编辑:陈 媛)

作者:唐晖岚 文庭孝 罗爱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成本指导高股利支付政策论文下一篇:网络媒介与流行音乐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