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传统教学模式论文

2022-05-16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走出传统教学模式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燃气”)是国内最有代表性的城市燃气集团企业之一。公司成立于1982年,一直把国内领先、国际对标作为企业管理和增效以及业务发展的考核手段与目标,拥有行业最为完整的供应链以及持续的业务创新能力。

第一篇:走出传统教学模式论文

走出高中英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近些年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教师受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影响,无法突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从而影响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和自己的同事们勇于尝试、善于发现、敢于探索、认真总结,通过对自己的不断反思,使自己逐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不断的实践也让我们对于走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关键词:教师素养;学习兴趣;师生关系;学习能力;高效课堂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科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们的第二语言,他们通过母语的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来接触和使用第二语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母语的影响,从而加大其学习难度。而高中英语是个人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加之高考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及家长的高度重视。然而,目前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课堂教学汉语化;教学方式陈旧,内容老套;教师缺乏热情和感染力;以考试为中心,跟着考试走;教学中高耗时,低效率;课堂教学目标的呈现过于简单化;学生的学习没有自主性;学生缺乏合作意识;评价单一性,不注重能力培养……针对这些对于传统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弊端的认识,笔者和自己的同事们一起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探讨、实践,为走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创新课堂而努力,以下是我们在尝试改进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一堂好课不仅仅是展示教师的口才、知识和处理教材的技巧方法,还有教师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师应传授知识,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还应当与学生产生心灵的互动,让课堂充满正能量、热情和憧憬,从而让学生无论从知识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不断地得以提高。因此,要想有一个良好的课堂,首先教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知识修养和行为修养。所以,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我,时刻以良好的面貌面对学生。

二、提高课堂气氛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激发人的情感,使人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兴趣可以产生动力,使人思考问题,提高学习能力。另外,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和知识的沟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设法使课堂弥漫着和谐、宽松、振奋、饱满的情感气氛,以情激景、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实现知与情的统一,和谐优化,并积极设计情景,寓知识于娱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使其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到主动,由沉悶到愉快,使枯燥的书本知识演变为生动有趣的活生生的语言。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不良的师生关系不仅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对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态度会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应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善个人魅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艺术、自信和魅力,能使学生坚信他们遇上了一位有能力的教师,会使他们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和勇气。其次,教师对学生应真情关爱。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不能吝惜自己的情感。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应有爱心、耐心和恒心。再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公正、公平地对待学生,有教无类,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教师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要处处为学生做榜样,事事为学生做表率,在工作、为人上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当然,要想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我们还必须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直以来,很多高中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死记硬背、依赖性强和自信心差等不良的学习心理问题,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普遍较低。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生自己能参与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能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有内在的驱动力,能积极主动地、持之以恒地进行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自我监控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能力。一个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随时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目标自我确立,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监控,学习结果自我反馈)。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中教学阶段的重点,能否自主学习是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英语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枯燥的语言知识传授中解脱出来,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参与到英语交际活动中。而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摸索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打造创新课堂、高效课堂的具体实践

根据以上提到的几点为基础,笔者和同事们针对“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课”这一问题不断探讨、实践、反思,为打造高效、创新课堂而不断努力。

1. 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制定导学案时,我们会针对本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多方面考虑,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自主学习要求,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做好笔记,标出不懂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就此与同学探讨或向教师质疑。

2. 组内合作探讨、任务设计多样性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把自己梳理出的内容和小组内其他成员进行有效的交流,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商讨、互相帮助,讨论后依然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到课堂上师生共同研讨。另外,学习任务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为出发点,设计出有趣的、多样的任务形式。如:辩论式、竞赛式、对话式、表演式、游戏式等,使学生在共同努力、团结互助中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出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3. 课堂展示、尽现精彩、感受成功

课堂展示是一堂课的关键环节,各小组可派一名代表以本组商定的方式把研讨成果展现出来。每位同学积极参与,通过进行全班交流,综合全体的认识和见解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认识和见解。这样,学生在分享知识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因精彩表现而备受关注的喜悦,而教师对于学生所反馈的疑难问题,要给予点拨和指导,让学生彻底掌握所学知识。

4. 巩固练习、自我测评、所学内容堂堂清

在上述三个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对当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设计出适量作业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的检查方式灵活,可让学生组与组互改或小组内组员互改,也可由教师抽查,力争做到堂堂清。至于作业的设计,除传统的习题形式外,也要时有创新,如:让学生用所学内容自编对话或小故事,与同学一起玩英语游戏等。

5. 评价反思、不断进取、全面发展

评价是检测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环节,也是对知识和能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综合评价。评价要能体现、量化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某项课堂活动或项目中某种技能的表现与发挥,对学生做出相应的判断并进行评估,通过评价规范学生的行为,完善行为语言,使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使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6. 巧设课后作业,加强巩固练习

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过程与方法。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学生完成的积极性与作业完成的质和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如果作业能激活学生的兴趣,能允许学生个体的差异,能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一定会愿做、乐做、主动做。因此,教師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不应当拘泥于传统,要多动脑,巧设题。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知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沈丘县第一高级中学 466300)

作者:范亚文

第二篇:深圳燃气:从传统走出来

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燃气”)是国内最有代表性的城市燃气集团企业之一。公司成立于1982年,一直把国内领先、国际对标作为企业管理和增效以及业务发展的考核手段与目标,拥有行业最为完整的供应链以及持续的业务创新能力。随着深圳燃气的发展以及迅速扩展的业务需求,深圳燃气希望能够建立新一代的信息化核心平台,实现企业管理和业务信息的规范化、集成化,进一步整合公司资源,同时对企业的各类绩效考核和经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未知的故事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广大市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对城市燃气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确保供气稳定、安全,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是燃气企业一直追求的目标。

事实上人们对于城市燃气企业的了解并不多,从其对生活的重要程度来说,燃气企业已经逐渐从专业走向精细,从传统走向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化、数字化的概念已不断深入到燃气行业的技术应用中。企业信息化被认为是支持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相关应用技术在燃气供应中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但体现在具体的业务应用和过程控制领域,同时也体现在一个企业的管理和决策领域。积极推进燃气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推动信息化系统在燃气行业的应用与发展,以信息技术来促进生产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管理手段的变革,从而推进企业运作模式的管理创新,更好地对人力、设备、材料以及各项资源进行计划和控制,进一步优化生产经营流程、提高企业竞争力。

与此同时,燃气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在城市燃气行业里,一般是企业信息化水平直接反应企业的发展实力。企业信息化跟企业的整体实力存在着明显的正比关系。信息化规划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高素质的人才和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作为后盾,而信息化规划与建设所带来效益上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基于此,深圳燃气希望可以在成功应用ERP系统和客服计费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深圳燃气加强集团管控和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的战略。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建立高性能、高可靠性以及低管理成本的信息化核心平台;打造信息化核心平台一站式、一体化的弹性支持能力等。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欧大江评价,ERP系统是深圳燃气集团信息化规划的先导项目,旨在重点加强集团管控和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深圳燃气将在未来两年的时间框架内实现集团范围内ERP系统同客服计费系统两套系统的全面应用,同时培养一支强干的信息技术队伍,提高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规范信息技术的管理流程。

燃气的机遇

目前燃气企业普遍存在着既有系统升级难的问题。除了旧的技术已经被新技术代替等因素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初缺少合理的规划。有时就算有了规划,却因为没有及时更新规划导致实际与设计往往相形见绌。在新的信息化规划时,应当把系统的扩展性考虑进去,并及时调整规划。

随着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接入之后,深圳燃气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新机遇。秉承“行之以专,律之以责;创新之途,务实为基”的企业精神,以及“诚信为本 和谐共荣”的经营哲学,深圳燃气将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建设统一、高效、安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强化信息化战略,深圳燃气希望持续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并提高公司在财务、人事、物资、工程、资产管理等专业领域的管理水平,增强风险控制能力。以“西气东输”为开端的大规模天然气利用工程的实施,把城市燃气带入了“天然气新时代”。在新时代下,城市燃气企业的工作重心从原先确保安全产气自主营销的生产管理体制向精准预测与安全输配相结合的运行管理体制转变。企业发展战略由原先以高投入高能耗的旧模式向追求科学规划提高能效的新模式转变。人员结构也由原先普通的劳动工人向精简的管理人员转型。

在IT系统的建设方面,深圳燃气注重硬件(设备设施)与软件(管理)并重;突出安全出效益的基本原则;在硬件设施方面,公司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采用先进的技术,引进一流的设备设施,提升运营系统的本质安全、质量和效率。同时,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专业化分工、突出核心能力的运营系统、面向一线授权管理和绩效导向的工作系统设计思路,提升工作系统的效率,增强组织敏捷性。

公用事业解决方案将特定行业的客户服务与计费、网络管理、工作与资产管理、移动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仪表数据管理应用,同甲骨文的企业管理软件、商务智能工具、中间件、数据库技术,还有服务器和存储集成在一起。这些软件产品可使客户更敏捷地应对市场异常情况,满足不断演进的客户需求,并兑现其保护环境的承诺。此外,公用事业解决方案还可帮助电力企业为智能仪表和智能电网的推广做好准备,因为它们能提高效率和提供关键的智能指标,从而驱动消费者和企业在能源和用水上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深圳燃气顾客服务部门根据各类顾客的不同服务需求收集和分析顾客的意见,关注市场变化动向,从中识别出顾客在不同时期的关键需求和期望,并通过服务改进、产品创新来满足顾客的这些需求和期望。

居民管道气客户的发展一般是以小区整体安装的方式提供新顾客发展服务。随着深圳市老城区改造工作的推进,公司仔细研究了这部分顾客的服务需求,创新了安装服务方式,由原来的整体安装改为个别安装,从而满足了这一部分顾客开通管道气的需要。公司还建立了产品、服务创新促进机制,在季度服务检查考核的同时,公司优质服务委员会组织各单位开展服务创新项目竞赛,并总结提炼和评比评审,对优秀的项目进行表彰,并根据试行、优化的情况在各单位进行推广运用。公司在倾听顾客声音的基础上,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在营业网点、呼叫中心及网站、上门服务和营销活动等各主要方面创立了多种多样的顾客支持方法,使顾客在与公司交换信息、开展业务的过程中更加便利、快捷。

作者:邢帆

第三篇:走出迷误,破解传统农业县财源建设难题

内容提要:永昌县对农业文明迷恋所形成的长期以农业为主导的发展思路,导致了将“发展经济”等同于“发展农业”的惯性思维和行为,使永昌发展速度越来越“漫”。只有破除“恋农情结”,构建开放型现代经济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民营现代工商业,培养集聚天下财富使永昌致富的观念和行动,才能推动全县形成大商贸、大产业、大财源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关键词:“恋农情结”;财源建设;现代工商业

永昌县属于我国的“镍都”金昌市,拥有甘肃第一大镇河西堡,耕地多且灌溉方便,在甘肃属于相对富裕地区。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其他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工商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永昌已经由原来的相对富裕渐渐变为相对贫困,

财政收入总量少、增长乏力、潜力不足、县乡政府债务负担重等问题非常突出。造成这一局面的

根本原因在于永昌县对农业文明迷恋所形成的长期以农业为主导的发展思路,导致了将“发展经济”等同于“发展农业”,以及用发展传统农业的方式发展工业的惯性思维和行为。破除“恋农情结”,跳出在永昌内思考永昌问题的传统思路,构建开放型现代经济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现代工商业,应该成为永昌县加强财源建设的根本出路。

永昌县的财源建设问题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许多县域尤其是在甘肃众多的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深入剖析制约永昌财源建设及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重新厘清发展思路,对促进甘肃县级财源建设及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1.永昌县的“恋农情结”及其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局限性

“农业是立国之本”,自从现代工商业文明社会的到来,这个判断就已经出了偏差。世界上近现代发达国家的崛起无一不是靠工商业兴盛。就我们国家目前的区域发展格局来看,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六个大的区域中都存在同一现象(见图1和图2):在每个区域中,各个省的GDP构成中,第一产业(农业)所占比重大的省份,其GDP总量和财政收入总量相对就小。西北、西南地区的有些省份虽然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是很大,但这并不表明它们的工业很发达,而是因为在其第二产业中,采掘业所占比重较大。在国际上通常是把采掘业归到第一产业中。如果按国际通用方式计算,西北、西南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就更大了。这就是说,在现代社会一个地区创造财富的能力不在于发展农业,而在于其工商业的发达程度。

永昌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县,长期以来“农业是基础”的观念和做法始终贯穿于永昌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农业奠定了永昌人民20世纪的温饱生活基础,但是单靠农业,永昌小康社会的来临却步履蹒跚。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永昌依然没有走出这种“恋农”情结主导下的经济社会生活形态。

“恋农”情结首先表现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上。永昌县的经济结构,仍然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与全国、甘肃省、金昌市比较(见图2),永昌县第一产业占有很大比重。到2006年,永昌县第一产业依然高于全省11.8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4.79个百分点。而且在“十五”期间,全国和全省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永昌县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却从2002年的26.93%下降到2004年的24.13%后又呈逐年上升趋势,到2006年达到26.49%。

第二,“恋农”情结在永昌县的工作思路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第一是发展农业;第二才是加速工业化进程,而且在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将农畜产品加工业放在第一位。其发展思路始终是农业是第一位的,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第三,“恋农”情结体现在用发展传统农业的思维和方式发展工商业。具体表现为:有什么资源,就发展什么工业;有多少资源,就做多大的产业,局限于自有资源发展小型加工业。

第四,“恋农”情结体现在永昌对待和处理同河西堡和金昌市的关系上。长期以来永昌以农业为中心,理论上知道工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意无意忽视对工业重镇-河西堡镇基础建设的投资,导致河西堡镇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化进程缓慢,一些重要税源企业流向金昌市,最终河西堡镇争取成为计划单列镇;一些干部认为:金昌市近几年企业效益好了,理所当然地应该“反辅”农业,支持永昌农业发展,等等。

因此,永昌县要想加快财源建设,根本的也是首要的前提就是要从迷恋农业的情结中走出来,真正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明确现代工商业的健康发展才是永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财源充沛的希望和出路。

2.“恋农情结”对永昌财源建设的影响

一个地区积累财富的能力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其财政收入的结构上: 永昌县长期注重发展的产业——农业及其农副产品的加工制造业,并没有成为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与其财源建设途径相背离,并由此造成县乡财政的困难局面。

2.1 财政收支现状及特征分析

2.1.1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但财政支出越来越依赖国家的转移支付。

这些年随着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永昌县财政收入也呈现稳步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而且大口径财政收入的增长快于可供县财政支配收入。2006年永昌县GDP由2002年的13.56亿元增加的22.4亿元,与之相对应,2006年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可达到2.3亿元,与2002年的相比增加1.13亿元,年均增长17%; 可供县财政支配的收入可达到1.9亿元 , 同口径与2002年相比增加0.82亿元,年均增长8% 。

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永昌县的一般预算支出超过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12 754万元、16 793万元、23 268万元,国家的转移支付越来越成为永昌县一般预算支出的主要来源,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依赖日益增强。

2.1.2 税源结构比较单一, 依“农”产业税收有限。

永昌财源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税种,而且这些税种依靠少数几个重点企业和行业提供,“农”子头产业税收十分有限,永昌县所倚重的农业及其农产品加工业并没有为永昌带来多少财源。

从税种结构分析,永昌县的主要税源在工商业领域。就国税收入来看,增值税占了全部税收收入的绝大部分,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所占比重很少。以2007年为例,截至10月底,增值税占全部国税入库税收的95%,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利息所得税三项合计只占5%。从国税收入行业来看,电力、化工和黑色金属冶炼制品业是主要的税收来源。2007年前10个月这三大行业合计共占税收总额的82.72%。

地税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永昌县地税收入税源相对分散,总量都很小。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和城市房地产税是地税收入的主要税种。2006年,这六项税收总共占全部地方税收的86.76%。从地税收入行业来看,采矿业、黑色金属冶炼制品业和化工三大行业占全部地方税收的26.87%,建筑安装业占全部税收的19.16%,而农产品加工业等其他产业只占全部税收的7.32%。以道路运输、批发零售、金融保险和邮电通信业为当地居民服务的第三产业税收占全部地方税收的39.15%,第三产业的税收总额都比较小,税源比较零散。

与永昌县税源的主要产业相对应,永昌县的主要纳税企业更是集中在少数的几家企业。2006年永昌县国税收入的68.18%由甘肃国投永昌发电有限公司、金昌铁业(集团)公司和金昌奔马农用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2006年地方税收总额的32.13%也主要是由包括这三家企业在内的11家企业提供的,这就是说少数几个重点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从税源的所有制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仍然是永昌县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2006年,来自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税收占到国税收入的88.97%,占到地税收入的81.12%。而且在地税收入中仍有41.87%来自国有企业。个体私营及其他企业的税收分别只占到国税和地税收入的10.42%、15.23%。说明在永昌县以公有制经济仍然是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非公经济远未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财源。

2.1.3 人均财力好于周边地区,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差距很大。

在甘肃河西走廊,永昌县的经济条件明显优越于周边县区。以200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永昌县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均居周边县区之首,人均存款位居前列。即使在甘肃全省范围内,永昌的财政状况也相对较好。2005年甘肃县级(共86个县级)地方财政收入排序中,永昌列第14位,财政结余排序列第10位,财政自给率达30.54%,列第15位。

但从全国范围内比较,永昌县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与发达地区,甚至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也很大,财政状况不容乐观。2004年永昌县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只是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18.24%,也只有整个西部地区的52.71%。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永昌县非常薄弱的实际人均财力状况,而这种严峻现实在现实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就表现为重重的财政困难。

2.2 财政困难状况

作为传统农业县,永昌财政收支状况事实上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只不过在近几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加剧,县乡税收和财政管理体制变动,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过程中使这一问题表现得愈加突出。县乡财政困难的主要表现:

2.2.1 县乡财政预算平衡难度加大。近10年来,县乡财政预算为确保刚性支出到位,每年都不同程度的压缩了一定的法定支出、公益性支出。截止2006年,县乡财政挂账资金已达6 991万元。

2.2.2 工资政策性欠发金额逐年增加。全县职工工资与应执行工资标准比较,人均相差月工资260元,至2006年按政策执行年限算,累计未到位工资及各项补贴4 960万元。

2.2.3 县乡两级政府债务沉重。截至2006年底,永昌县乡两级政府债务达23 005万元,债务总额为2006年一般预算收入8 201万元的2.8倍,县级债务为18 230万元,乡镇级债务为4 775万元,平均每个乡476万元。对于化解债务,县乡两极政府束手无策。

2.2.4 经常性支出不足。2006年前,县乡两级公用经费年人均只有500元,有的乡还低于这个水平,致使一些乡镇及单位的电话时断时续、多次被迫停水、停电、停车。2006年为了确保各预算拨款单位的正常运转,永昌县提高了所有单位的公用经费财政补助票标准,达到年人均1 000元左右,但是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预算拨款单位办公经费问题。经常性支出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

2.2.5 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乏力。长期以来,县乡把财力主要用于保工资发放、保标准公用经费和社会保障等必需支出,对城镇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基础教育、科技开发、公共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投入很少, 达不到法定比例,用于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资金则更是微乎其微。

2.3 财政困难的具体原因分析

造成永昌财政困难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受粗放型、产量型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和以农业为主要产业、非农产业低水平发展的农村经济结构制约,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永昌县对农业文明的迷恋所形成的长期以农业为主导的发展思路的惯性思维和行为方式。具体分析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经济基础薄弱,税基增长有限。

经济基础是根、是树,财政收入只是这棵大树上的一小部分花果而已。发展水平低和经济总量小的基本特征,注定了其财政收入的有限性。从2002~2006年的五年期间,永昌县国民生产总值从135 550万元增长到228 386万元,年均增长13.94%;人均GDP从5 411元/人提高到8 937元/人,年均增长率为12.38%。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其经济总量相差悬殊,与之相应财政收入自然很小。

2.3.2 农业主导型的经济结构,财政之“源”贫乏。

首先,永昌县的经济基础仍然主要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免征农业税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不增税的问题对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发展的影响凸显。与全国、甘肃省、金昌市比较,永昌县第一产业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在农业零税收的时代,农业提供的财力十分有限,这种产业结构显然不利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

其次,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是永昌县大力提倡发展的主要产业,但是大批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对永昌县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做出应有的贡献。永昌县155家工业企业中有3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但是在永昌县2006年的重点纳税企业中,没有一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2004年尚有莫高和宇华两家)。根据县地税局提供的统计月报显示,截至2007年9月,制造业创造地方税收1 318万元,全部是由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228万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41万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73万元)和其他制造业(176万元)创造,与农副产品有关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行业尚未对地方税收做出贡献。

2.3.3 经济运行质量差,财源创造能力低。

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效益不高是永昌财政困难一个关键因素。永昌县隶属工业强市—金昌,又拥有甘肃第一工业大镇——河西堡,有此背景和基础,永昌的工业应该说具备一定的实力和财力。根据《2007年甘肃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蓝皮书显示,从甘肃省13个市、州的县域宏观经济竞争力的排序来看,金昌市(永昌县)的宏观经济竞争力的平均得分仅次于酒泉市,产业竞争力的平均得分仅次于兰州市(永登、皋兰、榆中),说明永昌县在县域宏观经济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方面在全省具有优势。但是其工业企业的实际运行效益却差强人意。根据《永昌县2007年统计年鉴》显示,2006年,永昌县拥有的31个规模以上工业中,有19个就是亏损企业,亏损面达61.3%,远远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2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1 837.1万元;虽然这些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0 253.5万元,但创造的企业利润为-1 233.9万元。省、市属工业企业3个,其中2个就为亏损企业;县属工业企业28个,其中17个为亏损企业,而且县属工业企业是全县工业企业的亏损大户,县属工业企业亏损额达到1 779万元,占到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额的96.84%,其中县属轻工企业亏损额1 129万元,占了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额的61.48%;特别是乡(镇)属工业企业是永昌县工业亏损额的主要创造者,17个规模以上乡镇企业,10个就处于亏损状态,而且亏损额占了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额的75.94%。这就是说,永昌县大力支持发展的地方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乡镇办工业企业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永昌县是全省的经济强县、工业强县,但其财力却十分有限的重要症结所在。

2.3.4 政策、体制、管理因素加剧县乡财政困难。

政策方面,国家出台的减收增支政策较多,超出了县乡政府的承受能力;金融体制改革抑制县域经济发展;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永昌县县乡工业发展影响较大。

体制方面,一是分税制已经成为影响县域财源建设的制度性因素。2004年永昌县县级收入占可供县财政支配收入的比例由2002年以前的61%下降为48%,而且地方税收大都是税基不固定、税源零星分散,征收成本高的小税种,各税种之间缺乏内在的互补性,导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影响了地方发展经济,做大财政“蛋糕”的积极性。二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改善财源的力度较弱。目前实行的基数法转移支付忽视了地区差别化对落后地区应有的照顾,是一种保护地方既得利益的消极选择,不仅难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而且扩大了地区间财政收入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之间的差距,使得经济落后和财政困难的县乡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加之四级预算级次客观上延长了转移支付的时滞,使得财政转移支付的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对县乡财源的改善力度减弱。

管理方面,一是政府职能没有根本性转变,财政供养人员不断增长,政府运行成本持续上升;二是各种名目的升级达标活动较多,基层领导调动频繁,地方政府注重“政绩”,导致一些短期行为加剧县乡财政困难;三是非公经济发展较快,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又不规范,相关管理体制还没理顺,税收征稽难度较大,地方税收增长与地方经济发展不能同步。

3.走出迷误,破解永昌财源建设难题

区域经济发展的秘诀在于“挖坑”,即聚天下之财。善于“挖坑”,以天下之财养我,才能富甲天下;自己种田只能是自己饱,而不能富。因此,彻底改善财政困难局面,促进永昌财源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破除“恋农”情结,跳出在永昌内思考永昌问题的传统思路,培养集聚天下财富使永昌致富的观念和行动,树立科学的财源建设观,大力发展现代工商业,构建开放型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3.1 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财源建设理念

思路决定出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落后地区的传统农业县要想加快发展,必须要从农业文明的迷误中走出来,尽快破除“恋农”情结,树立与工商业文明相适应的现代财源观。

3.1.1 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的有源之水。

没有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就是无源之水,要确立“经济—财政—经济”的科学发展观,培育财源,增加总量,做大“蛋糕”,不断提高生财、聚财的能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经济搞上去了,才能彻底摆脱“贫困”、“欠发达”的帽子。在现行体制下,在“做蛋糕”和“分蛋糕”之间,县级政府应在合理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科学有效地安排及使用有限财力的前提下,注重发展地方经济,选择“做大蛋糕”是加强县域财源建设的唯一可行之路。如果把工作重点放在“分蛋糕”上,或者任何形式的等、靠、要上面,都不能彻底解决财政困难的根本问题。

3.1.2 现代工商业是地方财源的主渠道。

欠发达地区财源建设的路径,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农业财政、工业财政、后工业财政。三个阶段的依次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财源建设中带有规律性的必然趋势。目前,永昌财政正处于农业财政向工业财政的转型过渡期,要加快这一转型,必须强化工商业财源是第一位的观念。

首先,把发展商业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没有现代商业,工业只是和农业一样,是个生产车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永昌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业和工业,农业和工业不是市场经济,只有按商业经济的规则运营的农业和工业才是市场经济。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一个传统农业县,永昌县最“欠”的是重商主义和商业经济的运行规则,要去掉“欠”字,必须补上重商主义这一课,真正形成市场经济理念。

其次,在发展商业的前提下,把发展工业作为发展经济的“第一方略”,强化工业财源是“第一财源”的观念,把主攻工业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工业作为支柱财源的地位都不会动摇。实行分税制以后,工业利益的分配格局有所变化,随着我国营业税、增值税起征点的两次提升,大批小企业、小经营户不再属于两税纳税户行列,客观上决定了财政收入对重点企业依赖程度的加重。促进个体工商户向产业化经营格局的转变,加强对潜力企业的扶持和培育,促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成为拓展财源的重中之重。

再次,实际运行必须是大商业的运行。大商业的运行就是以市场为中心、把工业纳入商业的运行方式,它要求以“要做就做得最好”的观念去行动,即通过发达的分工与协作,能够提供某一领域内国内一流甚至世界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创造一个经济实体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在产品开发上,对同一产品实行多层次全系列的开发战略,在拓展产业的广度深度上做文章,用一种产品的不同系列满足同类消费者的所有需求,才能有效降低国际国内客户的各种交易成本,惟有这样才能形成产业的集聚力和竞争力。

3.1.3 民营经济是地方财源的主力。

2006年永昌个体私营及其他企业的税收分别只占到国税和地税收入的10.42%、15.23%,说明在永昌县非公经济远未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财源。未来的县域经济必然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天下,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走不出公贵私贱的落后观念,发展县域经济,没有希望。

全县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县城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活发展民营经济,推动了全县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全县财源建设的主力军。为此,必须破除以所有制给企业定身份的落后观念和做法,树立谁交税多,谁对社会贡献大,谁就先进的现代观念。

3.2 理清思路,把握财源建设的基本方向

从客观发展趋势看民营经济是加快地方财源建设的突破口和重点,其中的工商业又是地方财源的主渠道,因此,让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思路和有利措施都将在客观上必然促进永昌县的财源建设。

3.2.1 园区式开发:全力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指出,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奥秘所在。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发育缓慢的区域,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最佳方式是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

永昌民营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应分两步,第一步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培育骨干工业企业,促进民营企业集聚发展;第二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中小企业集群,这也是永昌非公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一步,顺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推进企业资产重组,重点培育主业突出、适应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规模企业,搞活做大中小企业,使之成为县域经济支撑点和财政增长点。①对那些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通过产品上档次或开发相关产品提高效益,增加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盘活现有存量,重点扶持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促使产品结构由单一品种向系列化、配套化转变;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夕阳产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朝阳产业转变,增加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②进行资产重组。按照“大胆改、有序退、彻底换”的思路,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对县属国有工业企业进行了全面改革改制,实施产权多元化,全面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益。③把招商引资作为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鼓励企业主动寻找合作伙伴,通过强强联合、资源联合等多种方式招商引资,促进产业集聚发展。④对那些长期亏损、靠减免税过日子的企业,下决心关停并转,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具有资源优势、高效、节能、低污染的工业企业集中。

第二步,加大园区建设步伐,促进中小企业集中,形成产业集群,培育“板块财源”。充分利用河西堡镇工业企业示范区、永昌工业示范区、朱王堡镇绿色企业示范区三大园区的区位优势,打破一二三产业分割发展的思维模式,按照工业、商业、农业以及服务业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围绕特色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集中、培植、壮大一批中小企业群体,最大限度分享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利润,使三大园区成为推动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整合、优化升级的有效平台,成为永昌县名副其实的财“源”之地。

3.2.2 围绕产业群,加快发展服务业型、工商业型小城镇。

城镇是滋养、积聚财政资金的重要基地,也是县域财源最为集中的地方,而没有产业,就没有城镇。房产税、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以及土地出让收入、广告管理收入等都是典型的“城镇型”财源。从产业园区的广泛意义上说,城镇还是一种更大范围的产业园区,是滋生、培育、壮大现代工商业、现代服务业的天然沃土,也是民营经济投资创业、加快发展的理想之地。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是培植财源、实现财源建设良性循环的最有效方式。

加快县城、河西堡镇、朱王堡镇等中心城镇的建设步伐。致力发展城镇教育、金融、信息、技术、会计、咨询、法律、保健、卫生、文化娱乐等行业,繁荣城镇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优化生态环境,扩大城镇经济总量和人口容量,提高城镇生活质量,让永昌县城成为吸引全县包括河西堡镇乃至金昌市人们舒适生活、投资创业的首选之地。

一是要加快房地产业开发步伐。加快房地产业的开发是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先决条件。

二是改善城镇投资环境,引导产业向城镇聚集。在硬环境上,合理配置资源,达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使城镇真正成为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成为吸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载体。在软环境上,要强化服务意识,大力精减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实行多个部门并联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快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限制零星布点,促进乡村工业和第三产业企业向城镇集中,规模企业向园区聚集,进一步释放城镇聚集效应。

三是加快拓展县城框架,为第三产业开拓

新的发展空间,让第三产业交纳的营业税成为地方财政的主体税种。目前永昌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2.16%,低于全国39.4%的平均水平,与沿海一些省市相比差距更大,对财政的贡献也相对较少。永昌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支持市场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综合性、专业性商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的金融保险、邮电通讯业、交通运输、信息咨询、房地产、旅游服务、文化娱乐等行业,促进第三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四是将朱王堡、水源、焦家庄、新城子等一批小乡镇建设成聚集辐射全县农村地区的中心小城镇,同时增强县城对各乡镇的辐射带动功能,促使城镇经济网的形成。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扶持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推广仓储物流服务中心,推动全县形成大商贸、大交易、大流通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3.3.3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植全县基础财源。

农业产业化确切地说就是要用现代工商业的方式来经营农业,即发展“绿色农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在市场利润瓜分中的份额取决于“绿色”的绿度。也就是说,现代农业的水平就是无污染农产品的供给水平。

在这种背景下,永昌农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绿色农业”。首先依照每亩 耕地收益率大小以及土地气候的适宜程度,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含税经济作物;其次,围绕主导产业建基地。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是规模经营的必然要求,只有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最后,着力发展主要农产品的商贸流通业和加工业。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通过招商引资积极组建规模大、档次高、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产品销售专业市场,扶持鼓励县内外优秀营销公司和人才大力发展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形成市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互动模式,通过打品牌,下定单和开通大中城市的直销渠道等办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永昌县研究基地理论与实践对接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永昌县委、县政府.永昌县“十一五”规划[M].2005.

[2]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1992.

[3]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1997.

[4]梁琦.产业集聚论[M].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魏晓蓉 王丹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论文下一篇:法学专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