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三大社会化教育机制——家庭、学校、社区

2022-09-12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而这种社会化的过程本身所采取的各种具体形式, 可称之为“社会化的机制”。[1]而教育就是为了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对于儿童来说, 大体可分为三类, 即家庭、学校和社区。

一、三大社会机制的弱化部分和模糊边界

作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三大教育机制, 其在社会化过程中也都有着自身弱化的部分。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各个社会化机制曾经所“垄断”的部分, 如今都受到了其他部分的“越界”。

(一) 三大社会机制教育的弱化部分

1. 家庭教育的弱化部分现如今, 家庭教育的负面逐渐呈现三种教育形式:

“独生子女”的溺爱式, “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压迫式以及金钱式的“奖励机制”, 这对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和能力的个性化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2. 学校教育的弱化部分

首先, 学校本身也是一个小型的“社会”, 其封闭性导致学生社会化的断裂。[2]其次, 国家的投入, 社会的关注, 导致在过高的期望和压力的迫使下, 急于求成的学校教育严重的变形。“专业式”和“商业式”对全面化知识吸收的阻碍, 使得学生所学过偏, “应试教育”所导致的过度强调考试和成绩, 又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进一步瓦解。

3. 社区教育的弱化部分

由于我国现如今社区教育部分较弱, 未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 社区的过度灵活和开放以及易感染性等因素, 儿童在与形形色色的人群交往中也很有可能获得不良的知识文化、在儿童群体中“以大欺小”的现象等都有发生, 这都将不利于儿童价值观和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由上述三点可以看出, 在现代社会中, 单纯依赖学校的教化功能, 一味强调学校在教育中担负的责任, 忽视家庭和社区对儿童的影响, 或者只是强调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性, 忽视学校的作用, 都是不利于儿童的成长的。

(二) 家庭、学校及社区的教育模糊边界

随着时代的发展, 家庭、学校及社区这三者之间不再是作为独立的教育的社会化机制所存在。例如, 作为传统的垄断传递文化专门权力和专门能力为基础的学校, 在传递能力方面, 学校已受到其他传递主体日益增强的挑战。[3]首先, 是来自家庭的挑战。现如今大多数的家长都是受过学校教育, 其中有过高等教育的家长也不为少数, 这就使得家长对于学校所传递的文化进行评价、参与抑或是替代。其次, 是来自社区的挑战, 学校的文化传递大都为理论, 而作为生活实践的主要场所:社区, 无疑对学校的文化传递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社区中文化的更多样性、流动性和可自由选择性, 对于学生来说, 这都比学校的“强制性”传递更易接受。

二、基于教育生态构建三者共同体

“实体社会所要超越规范之事都需要越界, 实体社会强调统一与共识是支配的一种形式, 而分野与对抗才会允许对立的话语群体自由发展”。[4]只有有效地建立三者间共存的共同体, 发挥三个社会化机制的自身特点, 才能更高效地促进儿童教育的发展, 我们首要考虑的就是教育的生态问题。

(一) 教育生态化

教育在发展就已经体现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部分, 作为教育社会学的重要部分, 如何有效构建家庭、学校及社区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直是众多学者所探讨和研究的部分。美国的人类学家和生态心理学家尤·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理论, 指出了环境对于个体行为、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 他还介绍的人类发展几大重要环境因素:学校、家庭和社会因素。也就是说, 个体的发展是与周围环境能动性交流和影响中进行的, 家庭、学校和社会及自然等因素之间交互与联系的作用, 反之促进了个体的发展。[5]由布氏的发展生态学理论, 个体的发展与周围的环境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在系统以及宏观系统这四大系统。[6]由此可见, 我们在关注学校、家庭及社区这三个子系统个体特征时, 也要注意三者之间的所存在的隐性的交互关系, 这对有效构建三者共同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

(二) 家庭、学校及社区共同体的构建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者可以使家庭、社区围绕学校的教学目标和育人方针紧密团结起来, 共同努力, 为学校提供有益的建议和辅助, 互相推动, 营造和谐的社会大环境, 促进学生的成长。

1.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力,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 我们首要的就是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 现如今, 有很多学校已存在了网络上的互动, 如“家校网”等, 但这种单方面教师对家长的“传输”和“命令”使得教育趋于单一化。首先, 学校在加强网络建设的同时, 也要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更为民主和平等的互动, 家长不能只是“听”, 应该与教师一同沟通。此外, 教师应当将学校的教学计划, 以及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告知于家长, 并且多组织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志愿, 让家长更了解孩子, 同时也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更好发展, 这样才能使得儿童更好的成长。最后, 家长应加强自身的学习素养, 以身作则, 规范个人的行为等。这样在儿童出现问题时, 学校的教育者可以联系学校生活存在适应性问题的儿童家长, 一起参与到对个别儿童的辅导服务工作中来, 利用家长的支持和协助共同来协商和解决办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成效。

2.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有机结合

我国的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断裂很明显, 由于我国社区的教育构建不成熟, 使得二者之间很难进行有机结合。所以我们首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构建社区的教育, 社区教育主要体现在社区举办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上, 若想有效的进行社区教育活动, 应先完善社区机制, 建立完整的社区体系。在道德教育上, 利用社区这种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 学校可以将其生动形象的与道德知识相结合, 共同促进儿童的思想品德发展。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儿童服务社区进行自我辅导, 在社区共同开展儿童服务工作, 协调社区机构、推进社区教育。在学校社区共同参与活动中, 不仅会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以及学习兴趣等, 而且教育者也可能会收获更好的教学方式。

3. 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相对于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有机结合, 家庭与社区的关系显然是更近一步的, 社区由众多不同的家庭所构成, 家长们可以组成社区独特的“家长会”, 针对于儿童所出现的问题可以互相探讨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并互相学习有效的教育方式。其次, 家长应多利用社区的资源, 共同创建又强烈文化氛围的社区环境, 这种隐性教育, 也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综上所述, 在教育生态化的建设中, 针对社会化教育的三大机制:家庭、学校和社区, 只有将这三种教育机制有机整合、协调发展, 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 社会化教育机制共同体构建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 社会化教育机制共同体的构建将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在构建过程中也会面临众多的问题。首先, 完整的社区机制及体系的建立, 这就是存在的首要问题, 我国人口基数大, 地幅辽阔, 有些地区人口密集, 有些地区人口稀疏, 这对于社区的建立的全面性具有很大的挑战。其次, 在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区的配合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由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等所引起的家庭结构和个人生活变化, 都会对家庭和学校见的合作提出严峻的挑战。[7]再次, 如何能使家庭、学校及社区有效的合作, 不出现相互“推责”或者各自为政的情况, 也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部分。最后, 教育组织机构如何制定有效的教育制度, 对儿童的高效发展进行管理和决策, 若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强力领导, 社会化教育机制共同体的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也不会形成所谓的教育合力。

摘要:人从出生开始便在社会中活动, 作为个人成长的三大教育环境, 在儿童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 都发挥并展现出其独有的功能和优势。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如何有效利用三者的优势来弥补各自弱化的部分, 基于生态学来构建三大社会化教育机制共同体, 进而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社会化机制,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271-276.

[2]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105.

[3] 张义兵.逃出束缚:‘赛博教育’的社会学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 车广吉, 丁艳辉, 徐明.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系统:尤·布朗芬布伦纳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启示[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4) :155-160.

[5] 瑞典T.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1.

[6] 玛丽·杜里柏拉著, 钟启泉等译.学校社会学 (第二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

[8] 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分析现代教育培训机构成功的原因——以“樱花国际日语”为例下一篇:适应与创新:新形势下地方院校档案管理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