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调研报告

2023-04-04

报告在写作方面,是有着极为复杂、详细的写作技巧,很多朋友对报告写作流程与技巧,并不是很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社区居家养老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社区居家养老调研报告

兴园社区居家养老调研报告

文章类型:原创

栏目名称:兴园民政

来源:兴园社区

发布日期:2012/4/29 22:29:49 访问次数:2609

兴园社区位于风景怡人的白马河畔、历史悠久的乌山脚下,是福州市委市政府的毗邻。辖区面积为24.8万平方米,总住户2668户,常住人口6448人,流动人口约2145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1335人,占总人口20%,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155人,90周岁以上老年人16人,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且独居老人11人,空巢老人25名,身有残疾、重病者有7人。

一、社区总体情况

兴园社区一贯奉行“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服务理念,并且严格遵照鼓楼区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根据市、区居家养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社区实际,拓宽思路,创新方法,已经逐步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与志愿相结合的服务机制,基本满足了社区内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也得到了社区老龄人的支持与鼓励。近年来,社区开展了一系列爱老、敬老活动。每逢节假日,特别是特殊的节假日——重阳节、拗九节等节日里,社区都会有组织性地为老年人开展多姿多彩的公益性活动,例如义务为老人做基本身体检查、开展健康咨询服务、发放健康宣传手册等。社区还与辖区内单位以“共联共建”为抓手,组织志愿者队伍为老人开展上门服务。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社区积极与黎明中学的百名青少年志愿者携手,开展定期的助老、爱老活动,此举不仅让社区老年人得到了关爱,更是让青少年学习体会到了中国敬老爱老这一传统美德,让敬老爱人在我社区蔚然成风。在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活动方面,兴园社区也是积极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每逢

一、

三、五下午,白马河公园斗池纳凉点都会传来阵阵老年人的笑声,那正是由社区组织文艺队伍为社区老年人在义务演出,参加演出的人大多都是社区的老年人。

今年年初,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对社区老龄人全面展开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调查工作,以问卷的形式调研了社区近80%的老年人的需求。调研的内容包含了老年人的基本情况、老年人的所需所想、甚至是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意见建议。调研的结果表明部分老年人愿意接受社区居家养老这种养老模式,并且在现场调研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人员还发现,社区许多老人很愿意与同龄老人一起开展一些日常活动,例如棋牌类的活动、运动健身类的活动、传统文化演出等方面的活动。

居家养老是一项贴民心、暖人心的夕阳工程,是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对居家养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把居家养老为老服务工作作为社区的民生工作来抓,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探索创新居家养老的新模式,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在这样的情况条件下,兴园社区着手开始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拟在社区周边——斗池新居一层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总面积达80多平方米,内置棋牌室、健身室等。

二、几点建议

首先,要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的养老事业。由于服务场地有限,辖区老年人口多,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受限。希望上级部门能指导各社区充分利用辖区人力、物力、财力,整合社区资源与驻辖区单位等签订为老服务协议,免费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将居家养老服务辐射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其次,要强化专业队伍培育,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对现有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街道居家养老中心)加强培育和教育,进行心理学、医学、社会工作、法律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第三,希望能拓展居家养老模式,扩大社会参与热情。构造社会广泛参与机制,注重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兴办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服务层次的经济实体。同时大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社区养老服务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与管理,政府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如市如适当减免有关税费、水电优惠、贷款优惠等,便于社会服务机构在为老服务中取得一定经济回报,激发他们参与积极性,对在为老服务中取得良好成效的志愿者队伍和个人进行表彰,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

最后,要加强社会公德宣传,营造敬老爱老氛围,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宣传新型养老理念,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改)

关于弯腰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摘要】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的加剧和大量“四二一”(一对小夫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家庭模式的出现,传统养老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面推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退休人员由过去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已是大势所趋,未来城市社区将承担着老年人管理和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如何找到一条更加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是摆在老龄工作部门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任务,带着这个问题,景德镇市老龄办走进昌江区森林社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 社区

老年人

居家养老

对策

一、弯腰树社区老年人口现状。弯腰树社区现有常住居民多少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060人,约占社区人口总数的18%;80岁以上老年人98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9.2%;空巢老人有3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35.9%。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及人们择业观念改变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今后,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将越来越重。

二、目前社区老年人居住、养老和居家服务情况。

(一)居住方式。一是老人(或与配偶)和儿女住在一起。二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儿女在同一城市。 三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打工。四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无子女。五是老人(或与配偶)与成年或未成年的孙子孙女住在一起。六是住在养老机构的三无老人。

(二)生活来源。老年人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退休金,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积累,子女供养,政府供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在以上几种情况中,靠子女接济和吃养老保险金生活的老人数量最宠大。

(三)居家服务情况。目前社区有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一个,由于规模小,经费不足,加之刚起步没什么经验,管理还不完善,站点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就算提供有偿服务,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固定收入,自己无力承担服务费用。老年人口多,福利机构少,床位有限,大多数老年人只能选择居家养老。处在被动的养老境地。

三、目前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生理机能的衰退及晚年的孤独感已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他们不得不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生活。根据调查了解和分析,目前老年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机能的衰退影响着老年人日常生活。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开始出现头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听力有障碍、手抖、腿脚不方便、咀嚼困难以及其他健康问题。这种机能衰退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行动,且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存在两种以上的症状,这损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将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在高龄老人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二)各种老年人日常生活辅助设备缺乏。各种老年机能问题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老年人的活动能力,许多老年人不得不借助各种辅助设备,维持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对提高视力、助行类、听力辅助、居室无障碍设施等各种辅助设备需求。在调查中了解,听力有问题和行走不便的高龄老人人数是最高的,所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提供提高视力和助行类设施将成为首要考虑的对象。但由于目前市场上有关老年人生活辅助设备相当奇缺,给老年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多数老年人经济能力有限,无法进行有偿服务。在调查中了解,辖区内多数是改制企业移交于社区管理,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部分是有退休金,而子女都是下岗失业人员,有时还需要父母给予救济。所以用在健康、医疗等上的开支很少,对社区提供的有偿服务根本不敢接受。

(四)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困难。在对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调查中,就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来讲,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进食、烧菜做饭、打扫卫生、买菜购物、洗衣洗被、洗澡、起床、穿衣服、上厕所、外出活动共十项内容。在十项具体日常活动内容中,烧菜做饭、打扫卫生、外出活动、买菜购物和洗衣洗被成为主要的困难。

四、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我们在调查中得知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健康和精神文化服务上面的要求是最多的。在以上三项需求中医疗健康排在第一位,老人对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相对较低。

(一)老年人对社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日常生活照料主要还是子女。但由于老年父母对子女照料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子女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照料成本很大,这让子女和老人都很为难,相反,对由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更加强烈,如果有其他合适的照料人选,情况就会得到大改善。在调查中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有:小时工上门服务、社区日间照料室日托、上门做饭、日常登门巡视、代理购物、协助洗澡、修理指甲及修脚、理发、家庭修理、修电器、送货上门、邮寄等。

(二)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社区卫生站成为老年人就医的首要选择。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是老年人接受卫生健康服务的另外一种方式。在走访中得知绝大部分的老年人愿意接受社区卫生站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老年人中慢性病较为普遍,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将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分为陪同看病、家庭病床、专业护理、代办取药、急救、康复、健康讲座和指导等内容。在老年人报告的最主要的健康服务需求中,对健康讲座和陪同看病服务的需求最高,其次为专业健康护理和急救服务。绝大多数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而且超过一半的老人有多种需求。所以发展社区健康服务有广阔的前景。

(三)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精神文化服务是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求的重要内容。有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存在各种内容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包括:文体娱乐、表演展示、绘画、法律咨询、心理咨询、读书读报等。由此可以推断,绝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

五、居家养老服务对策

(一)把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十二五”规划,作为政府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一项得民心,暖人心的夕阳工程,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必须要体现政府的意志和其倡导的社会价值观,政府的推动、引导作用,必须作为这项工程的初始动力,贯穿于发动、规划、组织等各个环节和过程。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规划、管理到舆论宣传、政策制定和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趁居家养老服务刚刚起步之际,各级政府要迅速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在资金、政策上要大力扶持。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民间组织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加强社区老年人协会建设,积极探索老年人协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使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当中,发展志愿者队伍。建议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建立义工制度,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加入到为老服务中来。

(二)政府要加大投入,最大限度为老人提供购买服务。按政府分级负责,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依托社区,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通过由政府、中介组织无偿或低偿服务方式,组织志愿者队伍、低龄老年人服务高龄老年人。为居家老人特别是“空巢”、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社区要建立健全辖区老年人明细档案,为辖区老人提供应急救助。商业饮食服务网点、日常生活用品经销单位,以及水电、燃气、电信、通讯、邮政等各服务行业及单位,要对行动不便的高龄、残疾、孤寡、“空巢”老人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养老设施建设。改造已有养老院,根据实际情况,兴建一批养老院。兴建的养老院既要考虑福利性质,也要考虑市场运营。建议市、区联合民政、建设等部门,认真规划,科学论证,并予以财政支持。搞好活动场所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改建和兴建美观实用的室内、室外活动场所,包括社区文化站、社区图书馆、文化广场等,提高利用率。整合社区内驻地单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利用政府财政投入和福利彩票,增加社区体育健身器械的供给,扩大健身器械的种类,提高健身器械的质量。

(四)社区要努力做好为老健康、日常照料、精神文化等服务工作。扎实做好为老健康服务工作,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健康平台。社区要经常邀请医疗健康方面的专家,开展针对老年人需求的各种健康讲座,提高老年人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和能力。努力完善社区卫生站的服务功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社区要为老年人提供全托和日托服务,对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开展志愿陪伴等形式多样的温情关爱服务。鼓励老人走出家门、步入社区、融入社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支持社区建设与发展。发动驻地单位和“4050”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低偿优惠服务或志愿服务。

丰富老年人文体娱乐活动。建议市、区二级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支持,文化、新闻、体育等部门策划,社区承办,成立各种文体兴趣小组,不断满足老年人文化读书读报、表演展示、绘画等方面的需求。同时,鼓励、发动和吸引驻地单位、专业文体组织、社会团体、志愿者和家庭个人等积极参与。加强社区老年学校建设。开设书法、音乐、绘画、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丰富老年学校课堂内容。

(五)搞好老年产品的市场开发。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企业,包括金融、信息、房地产、家电等企业、加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各种服务网点建设。加大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力度,建议各级政府制定鼓励措施,引导企业开发、生产老年人特殊用品,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发展。如企业研发、生产老年人需求的提高视力、助行类、听力辅助等各种辅助设备。加强职业培训,增加就业。建议劳动和民政部门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纳入到整体就业规划中,并予以政策上的优惠。

第三篇:月坛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 Page 1-----------------------

月坛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李兵(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部 博士)

张文娟(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 博士)

洪小良(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部 博士)

课题组成员 李红兵 李兵 张文娟 孙廷俊 田颖 黄丽华 洪小良 杜鹏

摘要:本文在月坛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政策理论模

型,即“任务排序模型”,并在此理论指导下,开展调查研究,构建出一个较为

完整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任务排序模型;政策体系

前 言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善之区,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口老龄化的

发展也十分迅速。据200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到2005年底,全市

常住老年人口224.3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4.6%,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

人口的增长速度。西城区老年人数量大,比重大,且发展速度快。2005 年西城

区的家庭规模仅 2.81 人(以 2005 年西城区数字代替)。月坛街道现有常住居民

123644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26892人,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1.75%。其中

80岁以上老年人4123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15.3%,空巢老人有2439户,3454人,

约占老年总人口的12.8%。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龄老人和空巢

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为探索和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

的问题,街道自 2004 年 8 月在汽南社区开展“无围墙敬老院”——居家养老服

务的试点,通过三年多的试点,初步形成了民间组织操作、市场化运作、专业化

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志愿者服务为补充的居家养老运行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区居家养老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我们需要在总结

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调研,摸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带有方

向性的政策建议和意见,努力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水平。因此,开展“月

坛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调查”,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1、战略意义

“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念和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十一五”期

间 “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这是我们实际工作的指针和理

论依据。而我们基层工作者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如何将中央的精神,即促进社会事

业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等各项具体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和社区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就是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和丰富中央精神,为贯彻落实

2006年2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供新鲜经验。

2、现实意义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

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

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

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目前,人口老龄化是月坛街道

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居家养老这一重点和难点问题,将是月坛街道在和

谐社会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正因如此,社区居家养老研究才具有挑战

性,才有可能在政策上和工作方式上有所突破创新。因此,作为推动社会事业和

老龄事业发展的基层部门,必须发挥首创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集中力

量,加强前瞻性、超前性和开拓性研究,力求在社区居家养老研究上有所突破,

为提高月坛街道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水平,为完善和充实西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政

策,为北京市和国家出台居家养老政策提供建议和意见。

一 月坛街道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回顾

月坛街道从2004年8月开始在汽南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在试点

过程中,以“无围墙敬老院”为实践理念打造居家养老服务的品牌,构筑以满足

“融合社区区域资源,提供规范标准为老服务”为核心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从

提出无围墙敬老院的构想到现在渐显雏形,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民间组织承办、

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志愿者服务补充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运行模式。

(一)、运行机制

汽南社区居家养老实践的核心就是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概括

讲,就是通过政府的倡导和政策的引导,在一个社区或资源互补、服务半径适当

的相邻社区中,通过搭建养老服务平台,经纪养老服务资源,培育为老服务联盟,

规范养老服务标准,使社区养老趋于有效、有序、规模、规范,形成一个社区养

老生态体系,逐渐使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人文化的养老服务走进老人家庭

和老人心中。

具体而言,无围墙敬老院的运行模式是由覆盖全社区的、由敬老巡视员加

楼门组长加志愿者构成的老年服务需求获知网络,搜集并整理老人的需求信息,

传递给社区建设协会这样一个具有法人资格和法律地位的区域资源经纪平台,协

会依据需求吸纳包括无围墙敬老院在内的为老服务供应商或机构加盟,并逐渐满

足老人需求,巡视员等监督并向社区建设协会反馈供应商或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

和老人满意度,再顺次调整传递控制,形成良性运转的闭环体系。其中,服务支

持平台就是无围墙敬老院的站群建设。这其中热线服务+居家服务+全托和日托服

务+活动中心服务构成社区养老体系,与之相对应的热线服务包括巡视员巡视、

邻里探望、96156的电话服务等。居家服务包括家庭病床和上门家政服务等,全

托和日托服务则主要是机构养老站群中各站点的整合,活动中心服务是由文化活

动站群中的各站点提供。

当把汽南社区这一作法放大到月坛街道时,并不是月坛街道所辖26个社区

的简单组合,而是整个月坛地区,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以站群形式的叠加。这其中

站群就包括养老设施站群、健康医疗服务站群、家政服务站群、综合服务站群。

不同功能的站群,根据需求和实际状况确定在月坛地区的分布格局。譬如:月坛

地区的健康医疗服务站群就包括月坛社区卫生十个站一个中心及 13 个单位卫生

所站;家政服务包括四个加盟公司,分布在地区的四边;综合服务站群就包括了

月坛街道的所有社区服务中心,譬如,社区教育学校、爱心服务中心等社区服务

设施和站点。每一类站群都涉及对其相对专业化的管理。

在街道层面,在月坛地区建设协会下,成立了月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它

作为民办非企单位,受街道委托,负责从地区层面优化整合资源,规划发展居家

养老服务站点,制定标准,了解需求,拟定规划,培训队伍等工作。其中包括通

过会员制的方式,不断寻求更有效的技术手段,将服务资源和服务需求紧密地连

接起来。

机构养老在月坛地区很难有相对集中、规模很大的敬老院,但能满足老人

在社区就近参加机构养老的站点,还有可挖掘和整合调整的空间。这些站点的床

位数基本上不超过 20 张,若单独管理则很难形成规模,很难专业化,也很难在

财政上持平乃至微利运营。我们现在将分散在三处的站点交由一个老年服务管理

机构管理,有效地缓解了这个问题,我们正新建的站点也将交由该机构统一管理。

街道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逐步坚持做到:设施建设标准化、队伍

建设专业化、服务程序规范化。

1、设施建设标准化。街道设计老年住宅和建筑装修建设标准,做出设计规

划。由市、区、街道共计投资二百多万元,建筑面积近千平米,集住养、送餐、

健身、娱乐、文化等服务为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就完全应用了这一建筑装修标准。

2、队伍建设专业化。首先是自身队伍建设,街道现有居家养老专职工作人

员8人(兼职5人)、人才培训储备70人。他们均经过西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和民政局共同组织的培训或街道自由师资的专业培训。加盟机构队伍的工作人员

除参加本单位的岗前培训外,在加盟机构队伍的工作人员除参加本单位的岗前培

训外,在加盟后还纳入到市、区、街道组织的各项培训中。

3、服务标准规范化。为保证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服务对象的态度,街道

以政府购买服务老人提供服务为切入点,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督导队伍,他们主

要负责监督各服务机构开展服务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了解老人需求、调解发

生问题。在督导服务工作中,他们严格按照“四有”的管理制度,即:有记录、

有反馈、有调查、有评估,进行严格有序的督导。

(二)、经验概括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定位,汽南社区“无围墙敬老院”试

点经验的普遍性在于从社区层面探索创新出协会兴办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模式,

突破了传统居委会组织社区服务模式,为社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可借鉴的

经验。因此,要结合和谐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兴办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主

体地位。

2、从实际需求出发,合理布局居家养老服务站群建设。汽南社区“无围墙

敬老院”试点经验的特殊性在于其社区的老年人口构成和需求比较突出,社区可

利用资源比较丰厚,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作用显著,有着其他社区不可比拟的优

势。因此,社区在设施建设上,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合理布局居家养老服务站群

建设。站群设施重点应解决的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老人的服务,站群的项目服

务重点应解决居家老人的服务。

3、充分发挥街道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统筹协调职能和作用。充分挖

掘和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把街道内部的、辖区单位的、社会组织的,包括社区的

家庭的资源整合起来,为构建地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所用。积极培育骨干队伍和

服务品牌,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和项目进入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不断扩大居家养

老的覆盖面,不断提高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能

力和水平。

(三)、思考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未来月坛街道的社区居家养老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

4

----------------------- Page 5-----------------------

方面认真加以完善:

1、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政策体系,并在这一政策体

系下开展工作。

2、居家养老服务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很大的

隐患和风险。特别是服务的保险问题、个性化服务收费与风险合理平衡等问题,

需要相关政策给以支持和保障。

3、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需要明确与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服务内容和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要结合老人多种类型和多

种项目的服务需求,确定开发服务内容和标准。

4、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需要培育和加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取决于服务

队伍建设的水平,培养和建立一批有爱心、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的居家养老

管理和服务人员队伍是当前和今后的任务。

二 社区居家养老的理论基础

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离不开理论指导和深入的调查研究。理论在社区居家养

老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联系经验研究和政策的纽带,老龄研究者应该努力

创造理论模型,帮助老龄政策制定者提高政策水平。

(一)、概念阐述

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

出:一方面,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减弱,传统的家庭养老面

临巨大的压力。而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多,但老年人习惯于既定的生活

方式和熟悉的社区居住环境,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养

老,从观念上和心理上更愿意在家中接受各种养老服务。另一方面,西城区人口

老龄化程度高,而发展社会养老的资金和地域空间有限,不可能建设大规模的养

老院等社会福利设施,尤其是月坛这样是一个中心地带。因此,单靠政府的力量

来发展养老福利事业是不现实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积极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

务成为必然。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和传统的家庭养老相比,具有投资少、覆盖面

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它可以用较小的成本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综合月坛街道三年多的社区居家养老实践,参考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我

们认为,社区居家养老就是指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的参与和

投入,不断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改善社区居住环境,完善社区服

务功能,形成一个有效的社区服务体系,为居家老人提供各种所需的服务。可以

说,社区居家养老是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解决城市老龄问题的一个切实可行的

5

----------------------- Page 6-----------------------

有力举措,符合社会前进的方向。

根据定义,我们还必须明确,政府在制定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政策过程中,

需要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在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中各

自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采取何种方式参与?具体用什么样的办法措施来解决社

区居家养老问题?

2、政府的作用。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所以,当谈到政府在制定和实施老

龄政策中的作用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区分政府作为老龄政策的管理者和政府作为

老龄政策计划的组织者的差异(参考Rosner,2003)。政府作为管理者和服务者,

要区分执行社区居家养老政策的市场行为和福利行为。即第一,政府组织针对老

龄问题开展一系列服务活动。国家按照中央或地方的水平,直接提供服务。如果

服务的平等性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话,政府组织活动是一种切合实际的供给方

式。第二,政府强制公民关心自己的福利,并可能补贴付款,如养老保险和医疗

保险制度。但尽可能多地把贯彻和实施政策的机会留给市场,并对市场行为进行

宏观调控和干预。

(一) 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1.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生理机能问题

为了掌握影响目前老年人生活状况的主要生理机能问题,我们将比较常见

的几种机能衰退症状分为:头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听力有障碍、

手抖、腿脚不方便、咀嚼困难以及其他健康问题。

3.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分为生活照料、医疗健康和精神文

化服务

(三) 健康服务需求

1.医疗护理资源的利用状况

2.老年人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

3.对完善社区卫生设施需求

(四) 精神文化需求

1.老年人对社区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

(一) 核心任务

1、健康服务计划

健康服务是老年人第一位的需要,该计划包括:

(1)健康讲座。充分利用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等活动场所,邀请医疗健

康方面的专家,开展针对老年人需求的各种健康讲座,提高老年人对疾病的预防

意识和能力。这项任务已经开展,下一步应当在内容和形式上继续丰富、深化和

扩大。建议该任务主要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市、区、街道三级政府支持,市、区

卫生部门和社区卫生站积极配合,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2)努力完善社区卫生站的服务功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以社区卫生站

为依托,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健康档案;建议由街道、社区配合,市、区卫生部门

尽快设立社区全科大夫,建立巡视门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从大医院派医生到社

区卫生站,方便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看病;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合理的药品需

求;更新社区卫生站的医疗器械。市劳动保障尽快研究制定政策,提高老年人在

社区看病报销的比例。

(3)建议市、区两级政府出台明确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和培育社会组

织和企业兴办医疗健康护理业,健康护理业采取准市场化或市场化的运营方式。

服务内容主要涉及陪同看病服务、家庭病床、专业健康护理、急救服务、代办取

药、体检和康复等。贫困老年人的护理费用可由市、区、街道三级政府全部或部

分承担,采取准市场化的运做方式;其他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可采取市场化运做;

建议市、区卫生部门和社区卫生站积极配合此项工作。同时,希望国家和市劳动

保障局能够研究和出台政策,把家庭护理和家庭病床的费用纳入报销范畴。这是

一项长期工作,但现在就要着手进行。

4 )进一步完善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制度。建议在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

(

上,市、区和街道三级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市、区、街道三级民政、卫生

和老龄部门相互配合,摸清贫困老年人的健康需求,积极探索建立贫困老年人医

疗救助的追踪制度,探索实施贫困老年人医疗救助的准市场化运做机制。同时,

考虑贫困边缘老年人的医疗救助问题。这项工作既是当前任务,也是长期任务。

2、日常照料服务计划

这是老年人第二位的需求,具体包括:

(1)继续完善社区日常登门巡视制度。由敬老巡视员加楼门组长加志愿者

组成的巡视员队伍,搜集并整理老人的需求信息,传递给社区建设协会、为老服

务供应商或机构,逐渐满足老人需求。巡视员监督并向社区建设协会反馈供应商

或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和老人满意度。加强社区民警与空巢老人的联系,加强对

空巢老人居住地的巡视,向社区民警提供重点空巢老人情况,以便为老人及时提

供救助。为更多的高龄空巢老人义务安装了紧急求助铃。同时,完善邻里探望、

志愿服务等。

(2)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的功能。充分利用96156的电话服务,整合社会为

老服务资源,满足老年人的照料需求。

(3)完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整合机构养老站群中各站点为老年人提供全

托和日托服务。区、街、居各个层面都要建立温情服务网,对高龄老人、空巢老

人开展志愿陪伴等形式多样的温情关爱服务。鼓励老人走出家门、步入社区、融

入社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支持社区建设与发展。发动驻地单位、辖区服务网

点和“4050”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低偿优惠服务或志愿服务。

(4)家政服务公司进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保姆服务、小时工上门服务、家

庭房屋门窗和上下水修理、电器维修、上门做饭、代理购物、协助洗澡、修理指

甲及修脚、理发等服务。为保证老年人的权益,建议街道和社区要对家政公司进

行监管,特别是保姆服务,要选择守法经营、信誉好、服务周到的家政公司进驻

社区,为老年人服务。同时也要保证家政公司的合法收益。

(5)送餐业务进社区。不建议政府投资兴办针对老年人的配餐中心,即使

投资兴建,也要在市、区和街道一级建,要考虑规模效应。理想的办法是,由街

道和社区向社会上的配餐公司发布需求信息,鼓励和有选择地吸引配餐公司为老

年人提供服务,配餐公司与老年人之间的供需关系则由配餐公司与老年人双方具

体协商,街道和社区加强协调和监管工作,保证双方的利益。

(6)不断满足贫困老年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政府采取补贴、购买服务或

准市场化的运做方式,依托社区建设协会、其他社会组织或公司,为贫困老年人

提供服务。

过去几年,月坛街道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下一步需要做的事

情就是巩固、完善和提高。

3、精神文化服务计划

这是老年人第三位的需求,具体包括:

(1)进一步丰富文体娱乐活动。建议市、区、街道三级政府提供政策资金

支持,文化、新闻、体育等部门策划,社区承办,成立各种文体兴趣小组,不断

满足老年人,尤其是女性老年人文化读书读报、表演展示、纺织绘画和工艺制作

等方面的需求。同时,鼓励、发动和吸引驻地单位、专业文体组织、社会团体、

志愿者和家庭个人等积极参与。

(2 )加强社区老年学校建设。开设书法、音乐、绘画、英语、计算机等课

程,丰富老年学校课堂内容。

39

----------------------- Page 40-----------------------

(3)法律咨询和心理咨询。社区协调联系,并提供场所,公检法、律师事

物所、卫生、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等部门以及个人积极参与,

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咨询需求。

(4 )发挥驻地老年人才资源优势,鼓励发动热心社区活动的老年人,特别

是行政机关退休的老人以及男性老年人,参与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活动,促

进社区融合和人际关系和谐。

(二) 配套措施

1、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1)养老设施建设。改造已有养老院,根据实际情况,兴建一批养老院。

兴建的养老院既要考虑福利性质,也要考虑市场运营。建议市、区、街道联合民

政、建设等部门,认真规划,科学论证,并予以财政支持。

(2)活动场所建设。在老社区有限的空间内,根据实际情况,改建和兴建

一定数量、美观实用的室内、室外活动场所,包括社区文化站、社区图书馆、文

化广场等,提高利用率。建议市、区和街道联合建设、民政、文化、体育等部门,

认真规划,并予以财政支持。

(3)整合社区内驻地单位资源。如何将驻地单位的为老服务设施和资源纳

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实现资源共享,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建议全国老

龄委汇同中央其他部委,以及市级委办局,在社区建设框架内,能够拿出有效可

行的指导意见,以便基层落实。

(4)无障碍设施建设。建议在“楼车”试点的基础上,采用各级政府和驻

地单位投资,社会力量捐助等办法,落实建设部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要求。

(5)增加健身器械。建议市、区、街道联合建设、体育等部门,利用政府

财政投入和福利彩票,增加社区体育健身器械的供给,扩大健身器械的种类,提

高健身器械的质量。

2、制度建设计划

(1)继续培育社会组织。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民间组织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

服务中来。建议中央和市两级有明确的指导意见。这项工作需要持久地开展。

(2)继续完善社区建设协会制度建设,进一步发挥和加强社区建设协会的

为老服务作用。区和街道在此项工作上应有一个统一的部署。

(3)加强老年人协会建设。积极探索老年人协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

使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当中。建议民政部、全国老龄委和市民政局、

老龄委两级部门出尽快台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区和社区要加强对老年人协会的

40

----------------------- Page 41-----------------------

管理和指导。

(4)发展志愿者队伍。建议中央、市、区出台明确的指导意见,建立义工

制度,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加入到为老服务中来。

3、社区环境整治计划

(1)治理小区环境卫生。建议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发动老年人协

会清理垃圾。建议环保部门、街道和社区拿出有力措施,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出

资或要求物业增加垃圾桶数量,杜绝小区乱扔垃圾现象,进一步规范宠物饲养行

为。

(2)社区内停车场规划。建议区、街道和社区联合建设、公安、城管、交

通和驻地机关事业单位等部门,拿出具体措施和办法,解决老社区的停车位问题,

规范停车行为,让出消防通道、急救通道和活动场所,方便老您人行走、活动,

这项工作很难,但也要认真考虑。

(3)保障交通安全。建议市、区、街道和社区联合交通、公安、城管等部

门,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穿越小区公路的交通拥挤和交通安全问题,方便

老年人出行。

(三) 辅助政策

1、行政管理计划

行政管理计划主要针对老龄办而言。

(1)定期报告制度,使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及时了解社区居家养老工作

的进展情况,以便改进工作。

(2)建立评估机制,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效率、质量等进行监督评估。

(3)完善数据库建设,使其成为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知识和信息宝库。

(4)完善行政咨询和专家咨询制度。就社区居家养老问题开展咨询活动。

(5)科研计划。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有益

的意见和建议。建议由老龄办牵头负责该项工作,计生等部门参与。

2、市场开发计划

所谓市场开发计划,就是如何培育市场,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社区居家

养老服务业。

(1)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企业,包括金融、信息、房地产、家电等等企业、

加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这是一项长期任务,有难度,但前景看好。建议

政府从现在开始,就着手培育。

(2)能否在老社区建大超市,方便老年人购物。建议街道、社区联合商务

部门,与商家联系,进行论证。

(3)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建议各级政府制定鼓励措施,引导企业开发、

生产老年人特殊用品,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政府为商家提供老年人需求信息,

引导企业研发、生产老年人需求的提高视力、助行类、听力辅助、操作器具、协

助吞咽设备等各种辅助设备。

(4)加强职业培训,增加就业。建议劳动和民政部门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业纳入到整体就业规划中,并予以政策上的优惠。

3、协调关系计划

(1)协调街道与驻地单位的关系,协调社区与驻地单位的关系,特别是与

中央单位、北京市单位的关系。

(2 )积极推进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工作,加强街道、社区居委会与社区

居民的联系。

(3)明确社区居委会与物业公司职权划分。加强政府对小区物业公司的指

导和监管,协调社区居委会与物业公司的关系。

(4 )促进代际和谐。鼓励家庭照料和子女照料。建议国家、市、区在这些

方面出台相关政策。

辅助政策是一项需要从长计议的工作,有难度,但值得去做。

(四) 小 结

总之,一个完整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应当由以上三个部分、九项

计划、三十九个条款组成。当然,我们所初步构建的这一体系,仍然有待于丰富

和完善,特别是针对女性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的服务政策。我们下一步需要探讨

和明确的问题是: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哪些是需要政府做的,哪些是需要推

向市场和社会的等等。

结束语

发展老龄事业,解决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也已经成为我们月坛街道在和谐社会

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任务之一。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力求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

务的工作水平,力求使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有所突破,并步上一个新的台阶。通过

这次调查研究,我们也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1、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是开展工作的关键所在。

过去,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但缺乏总结和概括。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初步形

成了一个适合月坛街道特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不仅将已有的好的

经验和做法总结纳入进来,还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思路和发展方向。我们认为,

这是一种政策上的创新。

2、加强老龄办的职责是有效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

从构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我们可以看出:老龄办并非可有可

无,老龄办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老龄办的职能是不可替代的。社区居家养

老工作不是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各成员单位的配合和具体落实,而老

龄办的主要职责是综合协调、检查督促和制定政策。建议强化老龄办的工作职责,

突出老龄办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通过实践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是丰富政策研究的有益尝试。

我们没有沿用以往的做法,简单地搬用国外的学术理论来指导调研,而是根

据多年的实践,经过认真的摸索和思考,提出了能够指导我们月坛街道社区居家

养老服务的理论,这是一种尝试,更是理论上的创新。

4、探索社区居家养老的运行机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我们必须明确,哪些是需要政府做的,哪些是

要交给市场和社会组织做的,哪些是要发挥家庭个人作用的。如何在社区居家养

老服务工作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培育市场,发展社会组织,是今后要努力的

方向。

总之,我们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让更多的老年人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第四篇: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和现实意义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

居家养老的意义在于老年人养老的场所是在自己家中,除需要家庭照料外,还依靠社会帮助。它强调了社区照顾在养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老年人开展日常照料、生活护理、精神慰藉等多种形式,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二)开展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

1、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老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我国传统的大家庭,正在或者已经被核心家庭取代,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将来对老人的赡养、照料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提供照顾所带来的经济、身体和精神等负担或压力以及照顾与工作之间的冲突等。因此,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城市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在排除子女后顾之忧的同时,维护老年人与其子女双方的自尊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乌雀尚能反哺,靠子女养老的做法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天经地义。但是在现代高节奏的生活状态面前,时间地域等的限制使得完全靠子女在身边尽孝的选择越来越变为一种奢求。一方面,子女在亲情上割舍不开、不愿父母离开,另一方面从社会舆论上更难以接受背负不赡养老人的骂名,可是自身的工作不允许长期分心,自己的体力也不允许兼顾老人和事业,往往是病榻上老人身体未好,病榻前的子女已累倒。实行社区居家养老,子女以赎买劳务的方式使得老人得到妥善的照料,也可以减轻自己的双重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闲暇之余,仍可以陪伴父母生活在一起,增强感情。作为老人来说,既不再感到自己是子女的负担与拖累,又可以很好地生活在子女的关怀和社区护理员的帮助之下,在解除了子女后顾之忧的同时,也维护了老年人和子女双方的自尊心。这种养老模式可以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减轻政府的负担。

3、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

家庭和社区是老年人的基本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及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依托社区进行居家养老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老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现代社会家庭,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慰藉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实行社区居家养老是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

4、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要求。

基于对我国国情的考虑,单一依靠政府财政进行社会养老福利事业显然无法适应需要,同时还会对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居家养老体系建设过程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也是社会结构转变的必由之路。

二、居家养老的现状分析及问题分析

西宁路街道第十四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6年3月,管辖美林花园、众鑫花园两个小区有居民楼108撞,总户数3584户8238人,为进一步摸清十四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特别是“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情况,今年5月,我们对社区老人进行了清查,共统计辖区老人165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76人,占老人人口46.06%,70岁以上老人76人,占老人人口46.06%,80岁以上老人14人,占老人人口8.48%。并通过入户,对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家庭人均收入、生活自理情况、现实生活照料情况以及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五个方面调查,为党和政府决策老龄工作当参谋和助手,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老龄人口现状

1、男、女调查人数比例及生活自理情况分析、统计表 参加此次调查的165名老人中,男性81人,占调查数的49.09%,女性84人,占50.91%;老人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的有158人,占调查数的95.76%,部分自理的6人,占3.63%,不能自理,依靠照顾的2人,占1.21%;有子女的有72,子女生活在本区的有40人,子女长期居住在外地的有2人,子女愿意赡养父母的有140人,子女不赡养的有4人。

2、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照料老人情况:子女照料的72人,占调查数的43.63%,亲属照顾的5人,占3.03%,邻居帮忙照料的2人,占1.21%,请钟点工照顾自己的为0%。

3、对当前老年人是否愿意入住老年公寓的情况,我们也进行了调查,有10人愿意入住老年公寓,占调查数的6.06%,不愿意入住的有32人,占19.39%,这说明大多数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约束,比较认同居家养老。

4、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情况:要求提供医疗服务的有10人,占调查数的6.06%,有文化娱乐方面要求的有11人,占6.66%,需要生活照料服务的有6人,占3.63%,要求得到精神慰藉的有15人,占9.09%,想日托老年人的有6人,占3.63%,需要家政服务的有12人,占7.27%,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愿意自己买单的有5人,占3.03%。

在我们的调查中,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对居家养老工作寄予厚望。不少老年人表示,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很难挤出时间来陪父母,单纯指望他们陪伴自己安度晚年恐怕不太现实,一些年轻人则说,现在不少家庭是一对年轻夫妇在赡养4个老人,靠夫妻俩根本无法承担照顾4个老人的任务。他们也特别希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广泛推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居家养老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老年服务内容单

一、功能单一,与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实际需求不吻合。相关居家养老的法制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无法有效满足老年人需要。主要表现在:

1、宣传舆论有待加强。对于居家养老工作的重要性在认识上存在不足,致使目前居家养老工作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建立起相关社会舆论氛围,直接导致广大群众参与居家养老的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运行机制有待健全。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现有的居家养老方式是由民政部门牵头主导,相关卫生、体育等部门共同参与,目前来看,各部门没有充分整合自身优势,难以形成工作合力。责任主体不明确,相关问题协调力度不够。

3、队伍建设有待提高。对老年人居家养老管理缺乏专业性培训。队伍整体素质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物质服务上,而忽略了老人的精神需求,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家养老工作的开展和服务内涵的延伸。

4、专业人才稀缺,满足老人综合需求难。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而且真正愿意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人员不多,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居家养老工作对策和建议

1、政府主导,发挥“驱动器”作用。社区居家养老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实事工程,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出台扶持和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等措施,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政府要在服务机制建设、政策、财力、物力、协调等方面充分发挥“驱动器”作用,使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在规划、发动、组织等各个环节和过程都能顺利实施。政府可通过完善机制、加强考核,普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站的上门服务制度、志愿者服务制度、奖励制度等,加强标准化管理。

2、加强培训,建设“专业型”队伍。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考试合格颁发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有计划的培训,建设一支具备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专业知识的专业化服务队伍。

3、社区养老服务网络,采取有偿服务的形式,以服务报酬作为护理人员的一部分的开支,不需要或仅需要少量资金投入,即能加以启动。政府不必花费大量资金兴建养老院、购臵养老设施。体现了政府购买服务、养护员提供服务、老年人享受服务、货币化养老的改革精神。从而节省了大量资金,缓解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过快而带来的诸多问题。同时,由于养老服务大多是由劳务人员以体力劳动或只是技能的付出来解决老人生活上的困难,收费不会很高,也不会更多的增加老人家庭的经济负担,转而变相的增加社会保障的支出。

4、亲情关怀,倡导“社会化”养老。在完善机制、加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舆论宣传。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在全社会确立养老敬老的良好氛围。同时,对那些遗弃甚至虐待老人的个例,要通过媒体予以揭露,使其受到舆论的谴责,对触犯刑律的,要依法予以追究。

综上所述,实行社区居家养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和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的有效途径。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社会工程,实行居家养老不仅需要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而且还需要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功能,不断优化老龄服务,切实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效化解社会转型、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第五篇: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精选]

社区养老

1 社区养老的定义和特点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1]。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2 社区养老和其他养老方式的区别

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2]。

3 社区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3]。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现在的养老形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韩布新介绍道。家庭养老指的是我们熟知的老人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一般是指老人自费入住公立或民营的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和护理院等,得到相应的医疗和照护服务;社区养老是前两者的中间形式,是指老人晚上住在家庭里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白天享受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日托、家政、送餐等服务。

那么,那些社区和社会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如何呢?中国新闻网近日的报道指出,北京第一福利院、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人满为患,排队预约的有千人以上;在天津,比起接近16万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全市不到2万张的床位更显得杯水车薪。而在记者走访的朝阳区一所社区养老院里,50个床位在2年前也已达到饱和。

4 “空巢”老人别憋在家

“只要物质条件达到要求,老人走出家门养老是符合这一群体的心理需要的。”韩布新告诉记者,“人除了生理、安全等比较低层次的需要,还需要满足归属和爱、自尊以及自我实现三大心理需要。”对老人不想被年轻一代看作“老弱病残”的心理而言,养老机构提供“老有所伴”的条件,满足了老人社会交往、归属、平等和尊重等需要,单身老人也有更多机会找到“第二春”。而另一方面,采用社区或社会养老的方式,恰恰能填补“空巢”老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贫乏和空虚。早在2003年,国内心理学者范悦斌等人曾抽取社区养老院或敬老院和不与子女居住的70岁以上老人各220名进行比较,发现两组身体状况差不多,但前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都显著优于后者。

社区养老一举两得

“不过就现在的现实情况而言,社会养老机构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没有完全跟上现在的养老需求,最大、最可行的发展趋势还是社区养老。”韩布新的分析与零点调查公司的数据非常一致。

具体说来,社区养老让老人既享有家庭温暖、又能体会同龄人认同,一种“双赢”策略。另外,像社区老年大学这样的机构,还提供“老有所为”的机会,让老人比有儿女相伴更有价值感。

不可否认的是,在“百行孝为先”的传统观念下,仍有人对养老机构排斥。“没面子、被抛弃感都是可能的负面感受。”韩布新最后说,“不过,对这些建国后成长起来的老年人来说,承认自己的需要、摒弃旧思想只是时间问题。”[5] 6 社区养老能否托起“夕阳红”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步入老年,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一对夫妇需赡养4位以上老人的局面。面对这一“养老考验”,合肥市一些社区探索给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以解决养老难题。

7 银发浪潮凸显“养老难”

“银发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到来。我省在1998年进入老龄化时期,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1年。合肥市早在1997年便进入老龄化。2009年末合肥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0.0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25%,比上年提高6.15个百分点。据测算,未来20年合肥市老年人口如果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5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25%。合肥市老龄办在今年3月至4月对全市城区“空巢老人”进行抽样调查显示,虽然有72.94%的老人表示与子女关系很好或者较好,但是只有29.12%愿意或者比较愿意与子女居住在一起,48.34%的老人明确表示不愿意与子女居住在一起,22.54%的老人表示无所谓。那么老人们愿意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呢?调查表明:在空巢老人中,有20.59%的空巢老人表示愿意或比较愿意未来入住养老机构,与此相反,却有59.99%的空巢老人表示不愿意或不太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高比例的空巢老人不愿意或不太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呢?排名前三位的原因是:经济上承担不起,入住养老机构不自由,怕子女不愿意或怕对子女有负面影响。

“合肥市全市各类养老机构共有153家,其中老年公寓36家,农村敬老院117所,总共有达近19000个床位。”合肥市民政局福利处处长陈先文告诉记者。2万不到的床位与合肥70万老人这一数据相比,应该是很小的一个比例,可全市36家老年公寓入住率只有60%左右。

8 居家养老需要“搭把手”

合肥市委政研室和市老龄办曾共同对全市养老情况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调研,“一直以来,我国只有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这两种养老方式。而如今,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引入一个全新概念――社区养老。”参与调研的市委政研室三处处长瞿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养老的严峻形势,应该尽快开始这一课题研究。社区养老,就是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在我国,这仍是一个正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上海等地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也只是“雏形”。如今,合肥市已在探索社区养老之路,

一些社区开辟了托老所、老年日间照料室、助餐点等社区老年服务场所。记者从该市民政局了解到,合肥市已经建立了30多个日间照料室,另外今年还将验收20个。2012年,合肥市希望能达到50%的街道、社区开设托老机构,建立日间照料室为老人提供服务。记者分别采访了在全市首批建立日间照料室的两个社区。庐阳区龚大塘社区的日间照料室约80平方米,这一社区的老人可以在里面打牌、聊天,并有一些运动设施提供给老人进行锻炼。那么,生活自理能力日益变弱的老人能否在日间照料室里解决日常饮食难题呢?回答是“暂时还不能”。包河区曙光社区为了解决一些居住在高楼的老人生活的难题,同时为老人们多增加一点收入,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解决的方案,可以将自己的房子租出去然后租住社区提供的楼房,而这中间有近400元的差价,如今有16个老人租住在社区的房子里,而曙光社区在这栋楼里建立了一个20多平方米的日间照料室,但还未对外开放。托老所、日间照料室被建成另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是否有意义?合肥市老龄办所进行的《“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与服务需求调查》数据显示,空巢老人迫切需要社区能伸出“双手”,而这些需求主要集中在各种维修、定期检查身体、上门医护、清洗衣物、陪同看病、家庭护理等,而聊天解闷只占需求的11.15%。这一数据表明,老人们需要精神的慰藉,但更需要有人“搭把手”,帮忙解决因体弱无力无法去解决的一些日常生活的难题。

9 养老业应有“规划图”

年幼的孩子可以“托”到幼儿园去上学,而年迈的父母是否可以“托”给社区白天照料?日间照料室如何才能更实用,而不成为一个无法长期持续下去的“鸡肋工程”?今年已八旬的退休老教授陈华生居住在琥珀山庄南村,他的儿女均在外地工作,夫妻俩不喜欢请保姆,于是日常生活仍勉力自己打理。陈教授告诉记者,他很渴望自己生活的社区能有一个“托老”的场所。“不需要“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和熟悉的环境,早晨出门在那里可以与一帮老人们娱乐聊天,体力不支时一日三餐可以在那里解决,开心过完一天后回家美美睡个大觉。”陈教授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的这个“新天地”。他同时表示,爬高下低的家务活老人们往往无力去做,若再遇到头疼脑热更觉得吃力,“社区若能根据我们的需要提供一些服务,那就帮了我们大忙。”这样的“美丽新天地”,合肥一些县区分别进行了某一方面的探索。记者采访了包河区的滨湖惠园,这是一个在建小区,虽然小区仍未住满,但是入驻的千户家庭中,百余户是有老人的家庭,而独居老人家庭达10余户。据滨湖惠园社居委主任沈柳以介绍,这一社区已经专门辟出200多平方米的空间,其中有老人活动场所,日间照料室等,同时还将开办一社区食堂,为老人们提供所需要的服务。规划和设想已在行动中,可是沈柳以也指出未来的难题,“这个工作要想持续做好,必须要解决资金和人员的两大难题。”沈柳以表示,这不应该只是某一社区的试验,而应该成为各界关注和参与的社会工程,政府应该进行长期规划并起到主导作用。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将变老。如何破题,不仅是每一个家庭面对的难题,也将是整个社会面对的挑战。记者从合肥市老龄办获悉,合肥市在今年7月专门确立了三个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试点社区,希望通过这三个社区的“探路”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力争在2012年底基本建立覆盖全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6] 10 10.1

参考资料

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理论学刊,2002,(5):67

10.2 10.3 10.4 10.5 10.6

杜翠欣。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5 台恩普。中国老年人的家庭养老及社区养老服务 大连一家养老院的老人在玩游戏 人民网 中国日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社区活动项目结题报告下一篇: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