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级工程师论文

2022-05-1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建筑中级工程师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对阶段做好时间分配《中级会计实务》作为中级职称考试难度最大的一门科目,章节多、知识点琐碎、考试形式较为综合;《财务管理》作为中级职称考试逻辑考题最多的一门科目,理论抽象、公式繁多、考试形式较为灵活;《经济法》作为中级职称考试死记硬背最多的一门科目,考核难度不大,但记忆要求较大。基础阶段三科的时间分配可为3:2:1。

第一篇:建筑中级工程师论文

工程兵部队中级政治指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科学设计工程兵中级政治指挥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工程兵中级指挥人才培养,必须贯彻“部队至上、能力为本、引领部队”的理念,确立适应岗位、兼顾发展的目标,依托“双员型”师资队伍,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关键词:工程兵部队;政治指挥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兵部队中级政治指挥人才培养,是工程兵中级指挥院校任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前提。那么,在任职教育的大背景下,工程兵中级政治指挥人才究竟应遵循什么样的模式?近年来,结合教学实践,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工程兵中级政治指挥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适应岗位任职需要的合格工程兵部队中级政治指挥人才发挥了牵引作用,培养了一批深受工程兵部队欢迎的中级政治指挥人才,在领导部队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一、以“部队至上、能力为本、引领部队”的理念统领教学

构建工程兵部队中级政治指挥人才培养模式,既要遵循任职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着眼政治工作专业的教学特点,以工程兵部队政治指挥员岗位任职需求为导向,规划人才培养任务,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员队伍、教学保障等各种要素,形成一个适应工程兵部队政治工作人才培养的标准化样式。在确立模式之前,必须有一个理念作为教学模式建设的统领。根据学院的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了“部队至上、能力为本、引领部队”的教学理念。一是按照满足工程兵部队政治工作改革发展的实践要求设计教学模式。院校教学是服务于部队建设的,只有牢固确立部队至上的思想,才能培养出部队需要的人才。部队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是牵引政治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改革的依据,因此,工程兵部队中级政治指挥人才培养的各项活动都要围绕工程兵部队党委、政治机关开展工作的需求来展开。基于此认识,我们始终坚持把工程兵部队政治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选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成果,并进入课程教学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既更新教学内容,又服务部队政治工作实践,为工程兵部队的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二是按照工程兵中级政治人才岗位任职需求设计教学模式。这些年来,为贯彻能力为本的理念,我们始终紧贴岗位任职需求,着眼理论素养、思维层次和工作能力的全面提高,强化工程兵精神育人,构建“课程融合、模块结构、专题设置”的教学内容体系;坚持以能力为核心,以问题为牵引,积极开展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情境体验式等教学;着眼促进能力素质生成发展,加强参观见学、想定作业、综合演练、模拟训练等实践性教学,发挥多种资源育人功能,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院内培养与院外教育有机结合,把能力为本的理念贯穿到了教学改革的全过程。三是高起点开展教学科研创新活动,使教学在引领部队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中发挥价值。在任职教育的背景下,开展工程兵中级政治工作人才培养活动,其意义已经超过了人才培养本身,必须着眼于引领部队。正是由于引领部队才为教学科研创新提供了动力,要求教学上必须与部队建设实践紧密结合,用解决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难点问题的成果作为院校教学的内容,同时,这些成果也能够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现实问题的解决发挥引领作用。因此,广大政工教员必须深入部队一线,发现研究部队思想政治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提出破解难题的对策,既服务于教学内容的改革,又服务于指导部队政治工作的实践。

二、确立适应中级政治指挥岗位基本要求并兼顾发展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培养模式的基础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内容、方法、教员、保障都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根据对部队的调查研究和首长的指示精神,我们把岗位合格、兼顾发展作为确定目标的基本原则,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精确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精确化,使培养目标指向明确。在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把培养目标从“培养工程兵部队中级政治指挥员”改为“培养适应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建设和作战需要,具有政治领导能力、谋划决策能力、以指挥作战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组织训练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工程兵团政治委员”,从而使目标指向更加精确化。二是重视打牢任职基础。要求学员熟悉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优良传统,掌握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针原则;明确指挥员军事心理素质构成,加强良好心理品质的训练与养成;了解现代军事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联合作战中工程兵团(旅)作战指挥的理论、原则和要求,把握工程兵作战行动的内容、程序和方法;熟悉工程兵部队训练的特点规律和内容要求,具备配合同级军事主官完成组织指挥作战、训练、重大任务和管理教育部队的能力。三是突出任职能力培养。要求学员把握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提高任职思维层次和组织领导艺术;明确加强工程兵团(旅)党委和政治机关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原则,掌握组织开展工作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给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官兵思想、心理和行为的新变化新特点,提高组织部队开展思想行为引导和心理教育疏导的实际能力;掌握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和重大任务对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明确舆论战、心理战和法律战的主要样式和实施方法,提高组织开展训练、作战和重大任务中政治工作的能力素质。

三、坚持“三个紧贴”要求,动态更新政治工作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是制约学员任职能力生成的重要因素。内容合理,指向鲜明,就能较好地在培养学员部队政治工作能力素质中发挥重要作用。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符合部队实际,要随着部队训练、作战的实践而不断更新发展。作为政治工作课程,就是要坚持紧贴时代发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官兵实际,改革教学内容。一是紧跟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步伐。着眼强化学员理论根基、促进学员全面发展,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既讲清基本理论,又帮助学员掌握蕴涵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回答理论问题,又关注社会现实,解开学员现实思想困惑,及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入”。二是紧贴使命任务和军事斗争准备需求,拓展教学的内容和领域。着重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斗争准备和部队建设改革重点问题、主要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难点问题的研究;着眼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深入探索遂行作战任务、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中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要求,深化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理论研究;立足学科创新发展,研究心理服务、心理教育疏导等新课题,不断实现政治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并把新知识、新成果运用于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学员分析、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紧贴岗位任职实际,强化思想政治素质和开展部队政治工作能力。研究学员在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打牢学员军政素质基础,夯实学员热爱本职的思想基础,强化学员的指挥军官意识;突出能力训练,全面培养学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特别是切实提高其理论素养、思维层次和工作能力。

四、构建适应中级政治干部岗位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系

实践中,我们综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建立了促进能力生成,以自主和互动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一是努力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和学员特点改革方法。确立以学员为本,以素质为重,全面发展的观念,把强化学员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实践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二是充分发挥教员主导作用和学员主体作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们大力倡导启发式、专题式、研讨式、互动式、学导式、案例式和情景模拟式教学,鼓励学员主动参与,启发学员独立思考,引导学员亲身感悟,开发学员学习潜能,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驻地教育资源,发挥教学基地功能,鼓励支持学员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三是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我们广泛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所有课程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学科数据库和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网络教学,不断拓展教学功能,努力实现课堂教学多媒体化、课程教学网络化、学科资料信息化和训练演练模拟化。

五、打造“双员合一”的政治工作课程教员队伍

任职教育是应用性职业教育,这就要求任职教育的教员队伍必须兼备教员与指挥员的双重素质。一是组织任课教员到部队代职调研,丰富履历阅历。为改善教员结构,近几年来,我们组织了任课教员到部队开展代职、调研活动并形成了制度机制,坚持每年选派教员参与部队代职,没有部队任职经历的教员必须参加代职;离开部队时间较长的教员或在部队工作时担任职务较低,没有在政治机关工作经历或没有担任领导职务的教员每年要参加部队调研活动。同时,坚持带课题到部队代职调研,要求到部队的教员要深度融入部队,积极主动承担任务,帮助部队解决政治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为部队讲好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完成一个课题;承担部队交给的一项重大任务。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员的政治指挥员素质。二是鼓励教员积极参加重大军事活动,参加演练、演习活动。为进一步增强教员的政治指挥员素质,我们积极鼓励教员参加完成重大任务,先后派多名教员参加国际维和、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行动;派出多名教员到部队参加演习活动;同时,组织了先锋2010学员毕业综合演练,让教员参与指导演练,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政治工作教员的实践能力,促进了其“双员合一”素质的形成。三是积极与部队交流,接收部队代职教官,从部队选调优秀政治指挥员充实教员队伍。为改善队伍结构,我们一方面从部队申请代职教官承担课程教学任务,近几年来从部队引入了一批教官,在校工作时间一年,他们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参与毕业综合演练,在培养人才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从部队选调一批优秀政治指挥员,充实了教员队伍,增加了新鲜血液。这些教员从部队调入学校后,能够把自己的工作经验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促进了教学、方法与部队的有机统一,在政治指挥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者:张伟,曹二刚,张应二

第二篇:中级会计职称备考指南

对阶段做好时间分配

《中级会计实务》作为中级职称考试难度最大的一门科目,章节多、知识点琐碎、考试形式较为综合;《财务管理》作为中级职称考试逻辑考题最多的一门科目,理论抽象、公式繁多、考试形式较为灵活;《经济法》作为中级职称考试死记硬背最多的一门科目,考核难度不大,但记忆要求较大。

基础阶段三科的时间分配可为3:2:1。《实务》科目注意结合实际工作理解会计业务的处理方式;《财管》科目注意领会抽象的理论前提、比较运算公式间的异同;《经济法》科目注意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理解,比较不同法条的主体、客体与具体细节。

巩固阶段三科的时间分配可为2:1:1。《实务》科目注意归纳多考点考题的知识点结合形式、盘点计算类题目中考查得较为集中的考点;《财管》科目注意总结考核频率较大的考点;《经济法》科目注意在做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提高阶段三科的时间分配可为1:1:2。《实务》科目注意总结常见的命题陷阱;《财管》科目注意比较各题型的出题方式与命题思路;《经济法》科目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尚未掌握牢固的知识点,以解题为导向查漏补缺、巩固知识体系。

冲刺阶段三科的时间分配可为6:5:4。《实务》科目注意归纳解题技巧、在分析命题思路的基础上梳理答题框架;《财管》科目注意训练计算速度、学习科学计算器的快速使用;《经济法》科目 注意培养答题的语言组织能力。

对碎片时间做好管理

中级职称考生多为在职考生,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复习时间,是在职备考的关键。

首先,在职考生应遵循“二八法则”(20%的高效率投入可以完成80%的任务),将效率最高、状态最为专注的那部分时间用于难度最大、强度最高的核心任务(如学习新知识、全套真题演练)上,而将其他繁琐事务分配至碎片时间中。

其次,在职考生应对核心任务之外的任务进行精细化拆解:将适合碎片化学习的任务,安插在一天的碎片时间中;而将不适合碎片学习的事项留给工作日的晚间或周末和节假日。

在此基础上管理好碎片时间,才能将所有可用的时间花在刀刃上。

以2017年一位高分在职考生的5月工作日计划表为例:

6:30-6:50边回顾昨日所学内容,边洗漱、化妆

6:50-7:30翻开教材巩固未回忆起的内容,默写概念和公式

8:00-9:00在地铁上看网课视频,学习当天的主要内容

12:30-13:00 2倍速播放早上看过的视频,一边做好截图和思维导图

18:00-19:00在地铁上看网课视频,继续学习当天的主要内容

20:00-23:00结合教材和视频学习理论,手写笔记

23:00-23:30洗漱,回顾当天的学习内容

可以看出,碎片时间适合用于网课学习、内容回顾以及知识点背诵等零碎任务。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碎片时间的计划应留有余地,不可安排得過满,也无需在遇上意外情况时焦虑不安、患得患失。

对复习做好执行管理

对于孤身作战的中级考生而言,除了科学的复习计划、高效的时间利用外,执行是确保复习顺利进行的关键。

首先考生应寻找到合适的自我督促途径。无论是选择辅导班以便在目标一致的学习氛围中和大家一起备考、还是在社交网站上签到打卡用仪式感督促自己砥砺前行,创造益于自制的环境,将能帮助你走得更快更远。

其次考生应强化复习的效率管理。在备考的过程中,需不断检视自己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是否保持了科学的前进速度,以调整自己的行动和目标,保证计划能够一以贯之地向“通过考试”这一最终目的前行。

考生也需对复习过程中出现的主客观障碍灵活应对。当复习被突如其来的加班任务、领导连环呼叫等工作因素打乱时,需及时调整短期计划,保证长期计划能够不折不扣地顺利执行;当出现复习受挫、情绪崩溃、身体不适等个人状况时,也可以听从身体的声音暂缓脚步,而无需因自责而陷入焦虑的恶性循环。

对于中级考生而言,科学的复习计划、高效的时间管理、精准的目标执行,都是备考路上的决胜关键。做到这几点,无论竞争者数量怎么涨、通过率怎么变,你都将是最终的赢家。

根据以往的考试数据显示,坚持到走进考场,你就已经打败了55%的弃考选手,而坚持做到了本文中关键的三点,你也必将战胜90%的对手,成为2018年的最大赢家。

(完)

作者:椰子

第三篇:中级会计学中外教学比较研究

【摘 要】 在中外合作办学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会计专业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备受高等学校青睐,成为中外联合办学、开展双语教学的热门课程,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授课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选取会计学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中级会计学为研究对象,从教材框架、授课内容、课后练习等方面,对中外中级会计学的教学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增强高校会计相关专业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素材。

【关键词】 中外; 中级会计学; 教材框架; 授课内容; 课后练习

时至今日,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日益趋同不仅便利了实体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也给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高等学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情势的日益高涨,会计专业以其专业技术性强、就业率高的优势为中外各大高校所青睐,各类国外会计资格认证与外国会计专业学位频繁出现在国内各大高校财经类专业之中。此时,作为会计专业本科必修核心课程,“中级会计学”课程授课效果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笔者以自身中级会计学双语教学经验为基础,以中外中级会计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对其教材框架、授课内容以及课后练习等进行对比与分析,总结中外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提出改善教学效果的相关建议与意见,为进一步提升会计专业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思考。

一、中级会计学概述

在专业高等教育过程中,为了满足教学方面的需要,一般将财务会计学分为初级会计学(亦称会计学原理)、中级会计学(亦称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会计学(亦称高级财务会计)。因此,在各国的财务会计学教材体系中,三者同属财务会计学的教学范围。但是,将三者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无论是在体系编排上,还是在内容阐述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初级会计学主要阐述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般原理,属于入门课程;中级会计学着重阐述企业一般会计事项,如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流动及长期负债、投资、固定资产、损益、所有者权益等事项的会计处理,是财务会计一般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高级会计学着重研究企业因各种原因所面临的特殊事项的会计处理。因此,将三者合理划分、分别阐述,在会计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而其中,中级会计学因其内容的全面性、日常性,成为高校会计专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中级会计学作为学习会计的重要课程,既是在初级会计学基础上的知识拓展,也是学生更深层次理解会计精髓的思想升华,更是通往掌握与钻研高级会计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各国学者在该课程的建设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教材与专著。就其实质,均为在遵循会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在持续经营的正常情况下,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研究如何以科学的方法对各种会计业务进行处理的过程。但由于各国教育背景、教学理念、授课方式的不同,对于拥有相似内容的同一门课程,从其教材框架、授课内容到课后练习均有着较大差异。

二、中外中级会计学教材框架比较

(一)中外中级会计学教材框架共性分析

综观中外中级会计学的诸多教材,不难发现,在会计准则架构与内容日益趋同的今天,各国中级会计学的教材框架亦显现出一定共性,即总体布局均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体报表项目解析”。其中,“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对整个会计报表体系导向的基础性阐释与说明,它可用来评估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并发展未来的会计准则和解决现有的会计准则未曾涉及到的新会计问题;而“具体报表项目解析”则是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导下,按照会计报表的排列顺序,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涉及到的会计业务与账户的具体处理方式进行解释与分析的过程。上述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统驭全局与实际操作、总体纲领与行动指南的互动关系。

(二)中外中级会计学教材框架差异分析

由于各国教育体制与教学方法的差异,就中级会计学这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而言,也体现出了教材框架与教学顺序的不同。其最大的区别体现在财务报表的讲授顺序上,而从中也折射出中外中级会计学教学目的的不同。

国外中级会计学教材中大多将财务报表介绍放在各具体项目讲述之前,即在介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础上,立即引入财务报表的相关内容。此种做法凸显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从最直观的会计工作成果——财务报表入手,让学生对整个财务报告体系有一个直接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形成统一的财务会计体系概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此种篇章结构安排也会导致一些教学困难。主要体现在学生了解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后,尚未熟悉各报表项目时学习财务报表,其重点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领会各报表项目的含义与作用,而难以掌握整个报表体系的内部勾稽关系。同时,国外教材的初级会计学专业水平偏浅,专业知识量严重偏少,致使学生看到复杂的报表项目时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阻碍了学习兴趣的培养,为下一阶段的深入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反观国内,我国的中级会计学教材大多将财务报表相关内容放在所有报表项目讲授完成之后,这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所有专业名词与会计处理方法基础上,深入全面地了解财务报表内涵,达到深化学生对整个财务会计体系了解的目的。但由于在讲述各报表项目前未对其进行报表全局的介绍,导致学生学习各项目时知识点较为零散,难以形成财务会计报表及其项目的全局观、系统观。

因此,笔者建议,在讲授中级会计学时,无论是国外体系还是中国教材,都应结合财务会计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介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后对财务报表体系及报表项目的勾稽关系进行较为简要的介绍,让学生既了解财务会计报表的大体框架以及今后学习的步骤及其内部逻辑性,又不致其感到混淆与困难。待到完成全部报表项目讲授之后,再进行报表的全面与深入讲解,前后呼应,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三、中外中级会计学授课内容解析

除了教材框架外,中外中级会计学在具体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行文风格

总体而言,国外教材的写作风格呈现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点,每章均以一则与本章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案例开始,该案例的相关知识点或疑问解析将贯穿于整章的学习,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知识的吸引力与连贯性,使学生了解如何在现实工作中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原则和技术。而我国教材的撰写多以精炼的语言、专业的词汇见长,由于考虑到相关法律责任问题,正文中难以见到真实案例,多以虚拟数据与例题作为演示范例。如此一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生硬与枯燥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与增强。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借鉴国外教材的生动案例,将其在课堂上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洋为中用、取长补短的作用。

(二)授课重点

相较于国内而言,国外中级会计学的授课重点普遍呈现出“重财务理念,轻会计处理”的趋势。国外教材中对于账务处理的篇幅较少,且大多均为简单会计分录,其侧重于对某一理论或观点的反复论证,通过对简单案例的反复练习达到对原理的理解与掌握的目的;而国内教材中账务处理的比重很大,且多为复合会计分录,关注点在于提高学生对于不断变化与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的处理能力。

因此,常常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外教材的书本较厚,但其中复杂计算案例不多;国内教材的书本较薄,但篇幅较长的例题占据较大篇幅;国外教材的理论渲染成分较重,其中容纳了许多学者的不同观点;而国内教材中实际操作程序较多,基本上围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展开论述与演示。上述差异不仅导致授课内容的不同,也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与吸收。在学习国外教材时,学生常常感到理论阐述过于繁琐、有失重点,举例演算非常简单、但难以深化;而在学习国内教材时,学生则明显感到理论思路明确,但例题的复杂程度让其望而生畏。由此笔者认为,对于日常教学,既要注重理论阐述,也不能过于繁琐;既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不能仅拘泥于“工具论”,而应适当放宽视野,升华到“管理艺术”的层面,对理念加以引导与灌输,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张弛有度的教学效果。

四、中外中级会计学课后练习对比

对于课后练习而言,我国的教材建设确实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国外教材的课后练习数量较多、形式多样,且层次性、实用性均较强,从理论问答、实例演算到报表分析、案例讨论,均有大量的、不同层次的习题供学生练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外教材十分注重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因此在习题中常出现世界知名企业的会计报表与信息,让学生针对本章节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并开展多种多样的分组讨论与公开陈述等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鉴于上述情况,在日常教学过程,可结合国外教学方式与本国授课内容,安排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案例与习题,供学生练习,以增强学习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外中级会计学课程在教材框架、授课内容以及课后练习等方面均有一定差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笔者建议,在开始学习每一章之前,可适当引入与本章内容相关的真实案例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完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相关教学任务前提下,简要地介绍财务报表的格式、内部关联、下一阶段讲授内容与报表的关系等,帮助学生在学习具体报表项目之前建立财务报表的整体概念;在授课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与贴近现实的例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练习方面,可开展诸如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夏成才.中级财务会计(修订本)[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

[2] 唐纳德·E·基索,等.中级会计学(第12版)[M].饶菁,崔学刚改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

[3] 斯派斯兰德,等.中级会计学(第三版)[M].杜兴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

[4] 王兰.中级财务会计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

作者:黄洁莉 夏 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心理健康课结课论文下一篇:建筑施工工程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