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消费论文

2022-05-08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青年大学生消费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从深层次反映了其文化自信的缺失,具体表现为青年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疏离、对外来文化的盲崇,以及对未来文化发展的迷惘。

青年大学生消费论文 篇1:

青年潮文化视阈下沈阳大学生盲盒消费行为探究

摘 要:在互聯网兴起的浪潮下,消费热度持续上升,中国市场机会不断涌现,市场风向也始终在变化,2019年新消费主义浮出水面。在此背景下什么样的产品将更受消费者青睐,2020年上榜胡润新零售独角兽榜单的泡泡玛特或许能够给出一些经验。在全场景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作为新零售独角兽,泡泡玛特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上有着独特的创新。泡泡玛特通过以潮玩为载体,以盲盒为工具,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消费体验。正是基于这种对消费者精神需求的满足,泡泡玛特成为新消费赛道上的一员“悍将”。本文先通过对泡泡玛特的消费现状进行基本调查,从而对其崛起驱动力进行分析,希望挖掘出泡泡玛特得以成为“盲盒第一股”的原因,并通过多种分析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研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消费主义;盲盒;泡泡玛特;销售模式

本文索引:马铭泉,吴宇杰.<标题>[J].商展经济,2021(22):-056.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22.15

1 适用性分析

为保证问卷的适用性,在全面调查之前,本小组进行问卷预调查,问卷的容量为 50 份。小组对于调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后,正式发布问卷。

信度和效度是检验问卷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是用来确保调查有意义的指标。我们对 50 份预调查问卷进行检验,信度 Cronbach α信度系数公式为:

α=(k/(k-1))×(1-(∑Si^2)/ST^2)

通过 SPSS 软件分析数据得到系数α为 0.814,信度较好,通过了信度检验;效度分析中KMO值为0.921,综上,检测结果说明该问卷调查质量较高,可以进一步调查分析。

2 问卷分析

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作出边际贡献:一是在识别方法上,以统计学来识别近年来盲盒产业的发展,采取问卷调查法,以α=0.05,误差=0.03,收获有效样本量为1850份,通过抽样设计,采取分层等比例集中抽样的方法,在沈南大学城与浑北大学城发放问卷,获得一手数据,采取这一方式进行研究具有普遍性。二是从其他微观角度综合分析,核心是产品IP及创新成果,进而分析它的外部性及规模收益,并通过行业的特殊性、分析垄断性及私人收益和竞争性及普遍收益。

由表1可知,是否购买泡泡玛特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且女生购买泡泡玛特的比例高于男生。调查对象中的男生人数占26.27%,女生人数相对占比较大,达到73.33%,通过数据对比表明,女生对于泡泡玛特消费的参与度高于男生。本次调查的对象大一学生最多,研究生最少。其中,大一年级的学生占22.64%,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大三的学生,占比22.32%,大二和研究生占比相对较小,分别为21.84%和12.27%。

“是否形成收集全套盲盒的习惯”与“是否愿意二手平台高价购买缺少款式”,如表2所示。

3 回购原因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愿意回购者及其原因分析描述性分析如表2所示,可知各个维度平均值均高于2.5,这说明受访者对泡泡玛特盲盒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其中社交价值的总和与平均值最高,说明在盲盒带来的社交上被调查者的认可度很高,其次是质量,通过数据可以分析出质量带来的回购率高于收藏价值和潮流趋势,说明泡泡玛特盲盒的质量越来越被认可,效果较明显。收藏价值和潮流趋势平均值相对较低,说明泡泡玛特的发展应通过完善品牌内涵和赋予新的潮玩属性来提高同学们的满意度。另外,标准差都在“1”上下波动,说明离散程度较低,样本质量较好。

4 对收藏价值与社交价值进行相关性分析

假设收藏价值与社交价值不存在线性关系,由表4可知,显著性是百分之零,说明收藏价值与社交价值明显线性相关的关系。因为皮尔逊相关性为0.438,为正值,所以社交价值与收藏价值为正向相关。收藏价值与社交价值运动的方向是同向的,这说明在回购盲盒的消费中,大学生群体认为高社交价值往往对应着较好的收藏价值,而较好的收藏价值通常是高社交价值的产品与服务。

5 对质量与收藏价值进行相关性分析

由表5可知,因变量为收藏价值,预测变量为质量。假设质量完全不影响收藏价值,而ANOVA显示的显著性为0.000,所以证明质量影响收藏价值。这说明在回购盲盒的消费行为中,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是影响盲盒未来收藏价值的重要因素。

6 相关性分析

(1)不同生活费水平对盲盒消费前景的看法

从纵向上看:由折线图1可知,无论生活费处于哪一水平,大学生普遍认可并看好盲盒经济的发展前景。从生活费水平为1000元以下至4000元以上的大学生对盲盒经济发展前景均持积极的态度,认为值得提倡的比率均为最高值,分别为 52.8%、52.2%、62.5%与 64.3%。与此同时,认为盲盒经济现象只是昙花一现的比率均为最低,分别为 8.3%、5.7%、3.8%与 14.3%。从以上两组数据的大小对比说明虽然生活费水平不一,但大学生普遍看好盲盒经济的发展前景。

从横向上看:生活费在“1000 元以下”“1000~2500 元”“2500~4000 元”与“4000元以上”的大学生选择值得提倡的比率分别为 52.8%、52.2%、62.5%与 64.3%。通过对比,生活费在4000元以上的大学生对盲盒经济的发展更为认可,认为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从趋势线的轨迹可以说明当大学生拥有更多闲置资金时,会更愿意参与并支持盲盒经济,反之则不同。与此同时,生活费处于“1000~2500 元”的大学生多数认为网红经济发展前景一般,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无太大影响,可有可无。这是因为中等生活费水平的学生几乎不会因为自身的喜好或社交需要去购买盲盒,也不会因为拥有过多闲置资金而经常性参与盲盒经济消费。

根据模型拟合度各指标,表示模型拟合度较好,从表6可知:收集全套盲盒习惯对于高价购买缺少盲盒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值为 0.667>0,并且此路径呈现出 0.01水平的显著性(z=6.325,p=0000<0.01),因而说明收集全套盲盒习惯会对高价购买缺少盲盒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收集全套盲盒习惯对于回购其他种类盲盒,标准化路径系数值为0.682> 0,并且此路径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z=6.602,p=0.000<0.01),因而说明收集全套盲盒习惯会回购其他种类盲盒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所以收集全套盲盒习惯对于高价购买缺少盲盒和回购其他种类盲盒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1.1 泡泡玛特产品IP的形成初具规模

泡泡玛特的Molly、Labubu、Pucky、Dimoo等IP与炫迈、欧莱雅、娃哈哈等品牌实现合作,覆盖快消、美妆、服装、日用多个领域。如今,泡泡玛特已形成涵盖艺术家挖掘、IP孵化運营、消费者触达以及潮玩文化推广的全产业链布局。从开发、生产到上市销售,完善链条,形成闭环。

7.1.2 盲盒产品的发展离不开投机性投资的影响

盲盒的火热,让我们知道盲盒背后有着超高的溢价以及超额的利润。正如“炒鞋”,投机者争先恐后地进入盲盒市场中,这个现象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盲盒之间交易十分火热。盲盒市场的产品一般以主题出现,不仅有一般的款项,还更具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的款项。咸鱼App在2019年的数据中得出,咸鱼平台上有30万的盲盒人员在平台上交易,每个月同比增长320%。平台上,泡泡玛特公司发行最热门的系列产品是“Molly”,这个系列的产品交易额超过了23万,创造了纪录,产品的溢价在4.5倍左右。

7.1.3 盲盒的社交价值和收藏价值正向相关

通过调查研究,对收藏价值和社交价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其皮尔逊相关性是0.438,正向相关,说明大学生群体认为高社交价值往往对应着较好的收藏价值,而较好的收藏价值通常是高社交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盲盒作为大学生的一种“游戏”,不仅提供要玩耍的需要,要有社交的功能。盲盒玩家通过网上渠道与人们分享经验,这种亲身参与盲盒消费的认同感让他们可以在网上这种公共的交流领域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固定的交流圈由此形成。

7.1.4 系列收藏是盲盒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盲盒玩家因为具有强迫症的倾向,所以抽取盲盒得抽到完整的系列才肯放弃,所以,这种现象推动了盲盒的发展。泡泡马特的Molly系列在2019年卖出了4.56亿元,产品方为消费者提供了线上消费盲盒的行为,这种方式扩大了消费市场,为没有盲盒产品的地区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消费方式。

7.1.5 泡泡玛特之类的盲盒是消费升级的产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正沿着马斯洛需求层次进化,从有到优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与消费升级的浪潮相辅相成。在可选项众多的情况下,用户对产品颜值表现和用户体验日趋重视,两面需要协同,产品的形态表现逐渐立体。也就是说在商业焦点从产品本位变成用户本位的消费爆炸时代,用户内在情感的表露与寄托,向产品方向转移。POP MART泡泡玛特就通过以潮玩为载体,以盲盒为工具,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消费体验,成为新消费赛道上的一员“悍将”。

POP MART泡泡玛特以创新为基准,对潮玩细节、购买方式以及线上线下渠道等方面精心把控,力求为用户带来极致的需求体验,为POP MART泡泡玛特的品牌建立了基础。同时POP MART泡泡玛特创新的消费模式,正符合如今由年轻消费者所带来的新的消费趋势,也使得市场开始重新审视潮玩行业,思考消费升级之路。

7.2 建议

7.2.1 优化IP开发,创新产品设计

IP商业化能力上,盲盒使得潮流玩具成功出圈,但想要成为中国“迪士尼”,泡泡玛特不仅要降低单一IP的依赖程度,还需要深耕IP商业化的多样性。

7.2.2 管制盲盒的投机行为,引导人们正确地消费

如今,在盲盒购买热潮的影响下,诞生了许多社交形式,如分享购买经验、以盲盒换盲盒等,这样的情形下,出现了盲盒圈,这个盲盒圈也在刺激着玩家的消费欲,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炒作行为。因此,在玩家的消费欲没有被这种行为消磨殆尽之前,更齐全的管制措施需要面向市场,理性营销才是长久经营之道。

7.2.3 运营方式及时更新,抓住消费热点

过往的IP商业化,往往是先有内容,比如动漫、电影、小说,在内容中形成鲜明的IP性格,获得粉丝,再进行其他衍生品商业化运营。反观盲盒,是先收获了粉丝对形象上的喜爱,后续如何切入其他商业化场景,是亟需考虑的。除了玩具外,泡泡玛特也许能应用在其他内容形式上,比如和产业结合的主题乐园,或许也是泡泡玛特深耕自己IP商业化运营的其中一个方式,乐园、玩偶屋,乃至所谓的“网红主题咖啡店”,抓住热点趋势,及时变现流量。与此同时,加强大众对于泡泡玛特的认知,而非局限于亚文化圈,扩大认知度以后才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目前,盲盒市场泡泡玛特占有率极大,面对其他虎视眈眈的竞争者,泡泡玛特必须加强运营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廖海金.莫让“盲盒”成为监管盲区[N].中国市场监管报,2021-02-26(4).

周静.用心倾听“后浪”诉求[J].风流一代,2021(6):15.

方文宇.万物盲盒化[J].21世纪商业评论,2021(Z1):16-19.

无所求.商业盲盒有法律风险[N].常州日报,2021-02-23(A05).

康朴.泡泡玛特的IP帝国梦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9-18.

徐梦迪.小众变大众,泡泡玛特是如何让盲盒出圈的[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20(7).

孙佳山,王玉玊.别让盲盒“盲”了文化消费观[N].环球时报,2021-02-05(13).

王琳.盲盒营销须“忙而不盲”[N].经济日报,2021-02-04(12).

赵文君.火热的“盲”盒不能“瞎”卖[EB/OL].中国法院网,2021-02-04.http://www.chinacourt.org/artlcle/detail/ 2021/02/id/5795397.shtml.

作者:马铭泉 吴宇杰

青年大学生消费论文 篇2:

基于文化自信的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逻辑省察与教育引领

[摘 要]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从深层次反映了其文化自信的缺失,具体表现为青年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疏离、对外来文化的盲崇,以及对未来文化发展的迷惘。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其作为一种肯定的态度,一种深刻持久的力量,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是文化消费的内在精神动力和引领方向;在引导大学生文化消费时,还要遵循大学生文化消费发生及实现的内在逻辑;从教育、传媒和机制的角度加强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引领,促进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消费理念,同时具有相应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消费;青年大学生;教育引领

[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5.00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然而,高度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其如何体现和衡量?从根本上而言,自信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内心的肯定与满足,而且应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自信应建立在一定的客观实际基础之上,与文化自信相对应的客观实际是现实中的文化生产、消费、传播及交流。所以,文化消费状况的体现影响着文化自信的实现。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是全社会文化消费的重要方面。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不仅表现出他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而且传递着他们对多元文化的选择和态度。同时,青年人思想的活跃性、知识的丰富性引领着未来社会文化消费的发展方向。关注并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是提升全社会文化消费水平的重要基点,对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文化自信視角下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 目前,学界对文化自信主要有两种解读。两种解读的区别在于产生文化自信的主体具有宏观性与微观性;相同之处在于青年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文化价值的坚定认同。文化自信通过文化消费状况予以体现和衡量,在当今文化多元、价值观多样、传统与现代消费理念相互碰撞的形势下,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对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进行审视,其呈现出对“本来”的疏离、对“外来”的盲目崇拜及对“将来”的迷惘等问题。

(一)对民族文化的疏离

文化自信首先表现为不忘本来。本来,意即根本、来源,也就是不忘民族文化之根本与来源。其根本和来源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们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2]。但是,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青年大学生主动购买并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并不是很多,主动购买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献和作品、主动选择去红色旅游景点参观学习及主动观看红色经典影视、爱国影片的更是少之又少。如果青年大学生不主动了解国家文化发展的来时路,缺乏对本民族文化根基的了解,甚至呈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陌生疏离、肤浅之态,那么其将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不能立稳当下也终将失去未来。

(二)对外来文化的盲崇

文化自信还体现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上。越自信,越应有开放包容的胸怀、辩证取舍的态度,进而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做到海纳百川、提升自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在多元又争锋的西方文化面前,青年大学生缺乏甄选能力,极易受到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诱惑和侵蚀。调研中,部分大学生言必称西方如何,对美国大片、韩剧、日漫等侃侃而谈,把听西方音乐、看西方电影视为时尚、高品位的体现,进而弱化、淡化甚至虚化本民族文化,呈现出“浮慕西化而不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恶传统而不解中国传统为何物”的状况。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青年大学生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包容的胸怀,但缺乏辩证取舍的态度。开放包容不是无所不包、盲崇外来,也不是无能为力,无所作为。因此,应加强甄辨能力,在外来文化消费中择善者而从之,在此基础上实现其与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融合、转化与提升。

(三)对未来文化发展的迷惘

文化自信也体现在着眼于将来,既要知道本民族文化从哪里来,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予以肯定,还要为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付出持续的努力。自20世纪90年代初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一词,“文化自觉”已成为谈论、研究文化问题时具有普遍解释力和渗透力的概念。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某种文化中的人对文化的自我认知,以及文化在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作用。在调研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不少青年大学生持不乐观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守旧而过时,因繁文缛节而与当今快节奏的时代不相适应;有些青年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他们感受不到其价值导向,常困惑于“究竟学了有什么用”,因而缺乏基本的文化自觉,做不到文化的自信与自强。未来世界的发展将以文化论输赢,21世纪的文化自觉不仅仅是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还体现在融合高新科技、传媒等方式和途径,实现对本民族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从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

二、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理论逻辑

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是“通过主体见之于客体的实践来确证自身的主体意识,最终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过程[3]。在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中,主体是青年大学生,客体是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消费是青年大学生的主观需要。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是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实践活动,其内在的发生、发展机理可分解为何以发生——何以可能——何以实现3个阶段。

(一)何以发生

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理解关于人的问题的关键,这一理论从根本上阐明了青年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何以发生。在论证人的需要理论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现实的人作为起点,指出“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是以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和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4],其避免了在宏大叙事中只见物不见人,只见社会不见个体的缺陷。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求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其他一切动物”[5],并基于需要的不同把人和动物做了区分,进一步把人的需要视为人的本质,认为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规定性”。而且,“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6]。现实的人具有自然的、思维的和社会的属性,从而产生多种需要,如肉体需要、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交往需要和文明需要。恩格斯也深表赞同,并把人所需要的对象区分为“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7]。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青年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趋强烈,有着较高的物质追求。同时,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知识群体正处于渴求文化的年龄阶段,他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丰富。

(二)何以可能

“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消费则把需求再生产出来”[8]。对于文化消费来说,满足人文化需要的对象性的、自觉的活动就是各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创造。文化生产的兴起和发展决定着人的潜在需要,从而使文化消费成为可能。否则,缺乏可以消费的对象,没有相应的文化产品或服务,消费者即使有着极为清晰而强烈的消费愿望,也无法消费。“需求本身也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9]。不同于经济领域,商品受供求关系与价格的制约,文化产品或服务更偏重于供求的内容与质量的统一。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文化精品体现的是正能量,蕴含着真善美。文化消费乱象涉及社会核心价值观被解构的风险和危机。当前,一些西方国家借势全球化,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我国输送文化产品,抢占我国文化消费市场,致使一些青年大学生被大量低俗、奢侈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蛊惑,不知不觉陷入西方渗透的意识形态深渊和陷阱,造成大学生思想的困惑和迷茫、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的偏差和混乱。“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娱乐至死将不再是危言耸听。因此,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更是健康规范的文化产业。

(三)何以实现

人的需要具有关系性。这个关系首先表现为物对人的关系,即某个物对人是否有用,是否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其次是人对物的关系,即人根据自身情况、需要、喜好及购买能力等去选择物。文化消费是人在面对不同文化时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及价值选择。在文化消费中,这种需要的关系性体现为人对一定文化的认同。“世界范围内的消费都是消费者自我认同的表现形式,消费者藉此与所处的世界产生密切联系,获得认同感”[10]。 青年大學生往往把自我认同、价值建构和文化消费联系在一起,有着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判断、评价与取舍。他们把自我的价值观念投射在所消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上,在消费中确证自身的存在并且实现自我。“我的占有物反映着我存在的整体,我就是我有的东西”。人与社会互构而共生,在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我们不能陷入结构主义的框架而忽略了具体的人,同样也不能囿于个人主义的狭隘而忽略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价值判断与取舍的标准终究不应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要有积极的价值导向,这样的文化消费才是有益于个体、有利于社会的消费。

三、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价值逻辑

价值逻辑是指在文化自信的语境下积极关注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具有的价值意义。“文化消费既是硬消费,也是软投资,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方面,有别于其他消费”。

(一)实现主体需求与客体文化价值的统一,促进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构和形成

文化消费的前提是主体有愿望与需求,能够进行有选择性的消费,从而实现主体需求和客体文化价值的统一。满足需求必须有相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并对文化消费质量提出相应的期待和要求。文化自信导向下的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青年大学生对客体文化进行选择与消费,这一过程也是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建构的过程,其使主体需求与客体文化价值趋向一致,从而实现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二)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的社会价值体现为促进人精神境界、道德品质的发展。要提升文化的以文化人、温润心灵的力量与价值;文化的经济价值体现为文化消费的增长、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文化自信必然体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否则文化市场将是一潭死水,自信则是一片假象。繁荣的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并不一定带来文化的自信。但是,如果片面追求经济价值的满足,使文化市场充斥低俗内容,呈道德失范、价值扭曲之乱象,那么不仅不会带来文化的自信,还会伤及文化之根本。根据规范经济学的原则,效率标准和道德标准是互补的,只有效率标准而没有道德标准,经济发展的目标就会被限制在以效率增长为“是”和“善”的框架内。同样的道理,效率下降就是“非”,就是“恶” [11]。基于对GDP的崇拜,物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忽视人的价值,忽视人的道德品质。文化消费不能过分关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济价值,文化消费的最终目标应是真正实现消费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发挥其以文化人的力量。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导引规约着文化消费,从而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三)实现社会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统一,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文化消费是一种高层次消费,是价值观形成、道德品质塑造、科学文化水平提升及文艺修养陶冶的过程。文化消费的实质是内蕴于文化的价值观消费、认同及传播的过程。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消费是体现一定的认知、价值、情感等精神活动和价值意义的编码、传递和解读的过程[12]。文化消费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精神价值的提升;同时,文化消费也促进了社会物质价值的提升。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一生产关系构成角度而言,消费是社会生产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的期待与日俱增,文化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文化消费也是社会物质价值的重要体现。

四、理性引导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实践逻辑

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应观照当前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疏离、盲崇与迷惘,切实发挥文化引领、教育引领、传媒引领和机制引领的积极作用,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度、理性、优质地进行文化消费。

(一)文化自信引领

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其作为一种肯定的态度,一种深刻持久的力量,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是文化消费的内在精神动力和引领方向。文化自信是一种肯定的态度,建立在主体对本民族文化充分认知、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只有积极、主动地认知本民族文化,才会做出正确判断、选择和建构,进而升华为一种自信。在文化消费中,消费者愿意消费某种文化产品或服务也是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引领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是一种深刻的、持久的力量。时至今日,我国唐诗宋词依然散发着悠远深长的魅力,温润着国人的内心,升华着国人的情操,这既是对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也是对文化力量的见证。文化自信作为积极的价值取向,既能激发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需求和渴望,也能推动青年大学生的创新与创造。

(二)教育引领

教育是一种感染、熏陶和塑造。引领大学生文化消费,就要培育其文化自信。在高校中构建一种会“说话”的文化育人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文化鉴赏水平和文化消费的质量。会说话的环境体现在校园的硬件设施上。校园中的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等建筑及校园景观要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要展现与高校特征、青年大学生特征相契合的文化品位。会说话的环境还体现在优良的校风、优美的校貌、严谨的教风、勤勉的学风、认真务实的校园管理工作作风等方面;高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理念,以趣味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形式,通过课题讲授、举办每周读书日等活动,开展与文化消费相关的讲座,让大学生明确科学的文化消费观念,懂得对文化消费品进行选择、使用、评价与鉴赏;高校还应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增强青年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认知,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同时,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文化是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的社会产物。青年大学生如果缺乏正确的历史观、独立的价值判断和理性的文化认知,不仅不会产生积极的文化消费理念,其文化自信也将失去根基和土壤。

(三)传媒引领

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一环,具有全球视野的大众传媒在文化消费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青年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与大众传媒导向密切相关。青年大学生越来越依赖媒体技术,开始主动成为信息消费者、文化消费者,他们不再被动地面对广告和媒体形象,而是有选择地解释和重新占有它们。然而,青年大学生虽然有了较多的主动选择权,但在现有的传媒环境中做出选择的能力还是有限的。青年大学生对外来文化信息的把握很大程度上源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一方面建构、传播着新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全面介入人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改变着人们对世界、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认知,消解着传统的规范和框架。大众传媒既是人们文化消费的建构者,又是文化消费的解构者。因此,明确需要什么样的传媒、传媒如何引领、引领什么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在经济利益的巨大冲击和诱惑下,一些媒介产业追逐资本、调侃崇高、善恶不辨、过度渲染社会的阴暗面,制造大量的文化垃圾,呈现出过度市场化、资本化的倾向。传播学认为传媒可以为文化和社会的融合与团结服务,以增进向心效果。向心效果更多地来自于主流媒体,其拥有更强大的与人民大众交流的能力。在文化消费和文化传播领域,一方面要大力发挥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以“正导向、讲格调、提品质”来规范和约束其他媒体,发挥大众传媒守门人的角色,引导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逐步品质化、深度化。

(四)机制引领

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既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塑造,也离不开政府的主导。政府应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正能量导向及文化消费市场的规范等方面建立相应的机制,发挥其主导作用,以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消费环境。首先,政府要大力支持、鼓励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重视并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中所蕴含的正向价值观。文化产品的生产,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正负之分,社会效益同样有正负之分,负社会效益指的是给社会带来损害和消耗。从社会整体发展目标来看,社会效益比经济效益更重要;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角度看,负面社会效益对任何行业的商品来说都是恶,正面经济效益弥补不了负面社会效益造成的损失。因此,我们在开发、发展文化产业和服务时,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从而生产创作出好的文化产品。其次,政府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规范和监管,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优秀的文化作品和现象予以肯定和赞扬,坚决抵制不良文化产品、现象、服务及平台。加强对文化产品的审查,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对传播恶俗、低俗文化的个人、媒体、平台及企业等进行查封和取缔,净化文化市场;在全社会形成求真、向善、向美的文化舆论导向,传播文化正能量,确保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可以根据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建立相对合理的、低价的文化消费体系,或给予大学生一定的经济补助,释放引导消费的积极信号。再次,政府还要加强对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宣传与传播。采用多种途径挖掘优秀文化的价值观。通过短视频、AR、VR等新技术,以及文旅小镇等形式,采用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方式解读优秀文化。丰厚的文化资产是促进青年大学生消费的源动力。只有契合时代主题、契合青年大学生需要的文化传播与转化,才能使这个源动力真正发挥效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

[3]牛涛.当代青年文化消费的历史使命与价值复归[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18:4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4頁.

[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4.

[10]吴静寅.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其促进机制[J].山东社会科学,2019(6):99.

[11]厉以宁.文化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211.

[12]李辉.论西方文化消费理论研究的范式与主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53.

(責任编辑:付英华)

Key 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cultural consumption; young university students; education lead

作者:刘莲香 王延隆 王晶

青年大学生消费论文 篇3:

新媒体背景下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

摘要: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受众广、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征。新媒体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在新媒体背景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需要从队伍建设、新媒体培育这些非常多的面来进一步做好。

关键词:新媒体;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现在常常用马克思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年轻人,培养一群年轻的马克思主义群体,不仅是有关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和社会长期稳定,而且也是自己的成长和我们自己本身的价值实现。目前,培训年轻的马克思主义群体是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作为代表的从本质上使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文化信息的交流有着很打的影响。根据相关报告显示,到 2013年7月,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到5.91亿,手机用户达到4.64亿。网络、移动电视、手机用它特殊的能力大大地把哪些对新的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吸引着,已经成为学生获得信息和相互交流的主要渠道,非常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通讯方式,原始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概念模型,通过这些来影响他们的对价值取向的构建。

一、新媒体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概述

(一)新媒体及其主要特征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作为基础、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目前,大家对新媒体的认识和定义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有学者对新媒体的定义进行了归纳,大致可分为“传承论”“相对论”“凡数字论”“互联论”“媒体定义回归论”“规模论”“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 对于新媒体的概念,研究者们也是各执一词。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公众接触最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最大的新媒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互联网为信息传播载体的网络媒体,一类是以手机为终端的手机媒体。

与传统主流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的主要有几个特征: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多,传播空间广,传播信息大,传播互动性强。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空、速度上的限制,省去了许多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达到了信息及时传播的功能,在传播的内容和速度上都实现了质的跨越。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每一个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信息传播增加了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的传播方式。也使得新媒体变得复杂多变,极具虚拟性。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概述

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的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骨干、青年等组织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让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进一步坚定党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大学生骨干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党积极分子,理论研究和骨干在学术科技、文化和体育优秀成果的优秀学生,共青团干部,主要是指各级共青团组织的全职干部;年轻知识分子主要指的是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的问题,促进教学工作的年轻的高级知识分子。

二、新媒体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1、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

首先,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比,更加方便,信息传播更丰富、更层次的不同群体来满足需求。活跃的媒体技术在大学生面前可以更及时、更迅速地了解国内外的各种信息,在大量的信息中获取知识,思想,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解放思想。其次,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更方便和快速,内容也更加充实,因此大学生现在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过程更有效率,也更加地自主,有利于大学生关于效率观念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第三,新媒体技术集声、光、电于一身,使用图、文、声、像等方式,将信息直接又生动地表达出来,这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立体思维等。

但与此同时,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首先,西方国家使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新媒体对我国文化渗透和文化殖民,一些反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渗透到中国,如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在西方现在的大学生。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分辨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在这种环境下,容易产生动摇,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大学生个性开放,崇尚自由,而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大多都是匿名制,大学生可以以自我为中心,恣意发表言论等,污染网络等新媒体环境。长此以往,削弱大学生个人自制力,影响道德价值判断。

2、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人们的生存环境也不断改变着,它的行为方式也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在发生着改变,而且对大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是课程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往的课程学习,大多是指实体的课堂学习,是在规定的时间和相应的地点由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教学,而在新媒体背景下,以前的老的学习方面的形式已经不复存在了,随着科技大发展有很多的方式大学生可以利用比如: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其次,是阅读行为方式的改变。以往,大学生都是去图书馆进行期刊文献和图书的阅读,但这种阅读方式易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也应运而生,这为大学生阅读各类资料提供了便捷。第三,课外学习交流方式的改变。以往,大学生学习交流都是通过面对面的讨论、座谈等交流方式。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除了以往的交流方式以外,大学生还能其它模式进行交流比如网上论坛、即时通讯等途,破除了空间和时间的障碍,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很好的交流。

但是大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不代表大学生已经学会了学习,如今,有的大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经常是通过网络搜索答案,而不是运用自己所学进行思考去解答题目;有的大学生在写学术论文时,未经自己动手实践或者亲历调研,而是将网络上现有的各种资料和数据拼凑成文。这对于身处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不仅是学习诚信,更养成了思维的惰性。長久下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反而会深受其害,出现下滑。

3、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习惯的影响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生活习惯最突出的变化是交往方式的改变。网上BBS论坛、即时通讯QQ、手机飞信、微博、微信等极大地拓宽了以往的沟通渠道,扩大了大学生交往的范围。在新媒体环境下,交流大多采用匿名方式,相对以往,这样的方式让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轻松和便捷。许多大学生还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带到新媒体上,通过新媒体跟同学、老师、家长联系,这样不仅仅有方便性而且效率也非常高,而且也保护了彼此之间的关系。还有不少大学生利用网络“地球村”的特点,在网络上结识了来自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朋友。有些时候现实生活和充满在网络,比如:在网上恋爱等。在新媒体的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一些很多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娱乐行为也从线下更多地变成了线上活动,他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听歌、观摩影视节目;同时,手机、网络等还提供了各类游戏,很多的学生一定有自己的喜好,通过新媒体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式。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网上购物在大学生中悄然成风。

新媒体对于我们来说有利也有弊。在新媒体中有一些特征,纵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很大好处,但是也让一些别有用心的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新媒体的虚拟特征和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用一些不靠谱的语言来骗大学生。有的学生警惕性不高,对于这些没有一定的了解,没有自我保护的模式所以就非常容易被骗。

一句话说,新媒体有利也有弊,对大学生的一些方面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但是,也有一定的不好的影响。对于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他们很容身受到诱惑,不利于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新媒体给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带来的机遇

1、新媒体技术拓宽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渠道

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引入和成熟,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给了一定的承载体,也加大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方式。新媒体具有资源共享的特性,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可以最大可能地在新媒体上得到传播。同时,网络具有交互性,通过互联网,教育者能及时看到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现实需求,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可以及时、有根据、有针对性地调整、改变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等。

2、新媒体技术增强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感染性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内容体系及其具体表述具有一定的学理性和理论性,这在传播的过程中容易显得比较晦涩,不够通俗生动,让人难以理解。而新媒体环境下,能够用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方式,通过多维炫彩夺目的图片、逼真优美的声音、活泼生动的视频,就能让干涩的马克思主义变得栩栩如生,充满生机、活力和趣味性,增强感染性。

3、新媒体技术提高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针对性

每个青年大学生的出身、家庭环境、生活经历都各不相同。由于个体之间的明显差异,这让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需求不一样。但是传统的媒体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往往都是以同一个主题对大家进行集体教育和宣传,这种“目中无人”的传播方式毫无针对性,直接忽视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方面的需要。在新的媒体的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存在和传播。青年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形式。另外,新媒体还具有互动功能,根据青年大学生的反馈和意见,教育者可以及时调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根据不同的需求,将不同的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不同形态表现出来,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和形式。

(三)新媒体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出的挑战

1、“去中心化”加大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难度

以往,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都是通过传统传媒或者教师,这些信息原则上是经过层层和过滤,因此大学生很少接触到不良信息。然而,新媒体背景下,传播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世界已经成为了“地球村”,这就使得信息发布和使用非常自由,任何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这种情况下,要对信息进行监管和把关就很难,一些错误的观点和不良信息会影响青年大学生,甚至动摇他们原有的思想观念和信仰。因此“去中心化”给青年马克思主义的培养加大了难度。

2、“虚拟性”易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和人格障碍

新媒体的虚拟空间让青年对于大学生来说提供了很多的空间,有些不能满足的东西以及欲望和要求,在这个空间下他们都能找到并且满。但是,现在的大学生长时间上网世界的交往与交流,现实世界中各种活动的时间也就减少了,疏于跟现实世界中的人沟通和交流,不爱交流和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这样就很大的造成了心理的极其不健康。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都不用真实的姓名的方式交流的,这样的交往方式无法保证言论的真实性,容易被欺骗。长期在网络中的学生,会很难自拔的,非常容易把显示与网络想混,在游戏中的一些方式带到现实中来,会造成很多的影响,缺乏安全感,出现多疑、防范、恐惧等心理,甚至严重的出现个体行为麻木、冷漠等。

3、“不对称性”的消逝削弱了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者的话语权

这让受教者有了弥补差距的内在学习动力。然而在新媒体背景下,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者并非都是新媒体的专业技术人才,新媒体技术水平相对比较差、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弱,对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意识比较淡薄。大学生正是求知欲和好奇心比较旺盛的时候,他们对新媒体的使用早就是得心应手。在多媒体背景下,他们可以找到各种信息,在这样多元的信息影响下,他们会发现老师也不过如此,老师讲解的知识在网络上都能找到,这就造成了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者话语上“霸權”的消逝和减弱。

三、新媒体背景下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考

(一)积极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队伍建设

1、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队伍的工作理念

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者的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他们是青年群体中的领头羊。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者要在新媒体背景下做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必须要创新观念,打破传统教育工作的束缚,树立在新媒体背景下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新观念。

2、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队伍的新媒体素养

新媒体素养就是对新媒体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反映在关于新媒体的知识、态度和能力上。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者在对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过程中对新媒体的熟悉、运用及其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发挥,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新媒体的态度和运用。因此,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者要依托新媒体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除了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以外,还必须具备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能力。

(二)依托新媒体搭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新平台

1、依托BBS论坛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

BBS (bulletin board service,公告牌服务)是互联网上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用户可以在不同的布告栏或板块中,阅读他人的意見或者发表个人的看法,其他人也可以随时问应。如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BBS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BBS已成为各个高校交流思想、宣传教育、反馈舆情、传承校园文化的重要交流平台。因此,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者应将BBS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2、依托“微博”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

微博客是一种基于web2.0的新型博客,用户可以通过登录网站、手机移动设备等及时更新并发布博客。“微博”自2006年诞生以来,就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并迅速风靡于全世界的网络用户。根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微博的用户数量已达到3.3亿,其中大学生是主要的使用群体。微博不仅形式精简,使用功能强大,而且交流方式草根化,没有门槛设置,所以它深得大学生喜欢。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者要利用“微博”所提供的强大功能和大学生身发展需要交互作用,依托微博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

3、依托QQ、微信等即时通讯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简称IM),是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即时交流消息的业务。个人级应用的IM代表有: 百度Hi、腾讯QQ、微信,易信,来往,新浪UC、网易CC、网易泡泡、Skype、Lync、FastMsg、蚁傲、Active Messenger等。随着微信的崛起,根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手机网民的手机应用使用中,即时通讯已经达到85.7%,远远高于其他应用。可见,即时通讯已经成为一种普及的信息通信工具,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沟通的最为主要的方式之一。目前,最为典型的是微信,它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即时通讯,其次是QQ、飞信等。这为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微信、QQ等平台,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0)

[2]胡洪彬.Web2.0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性选择[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05)

[3]石国亮.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基于24名在校本科生的一种质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4]王雯姝、邓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质及培养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

[5]纪立群、李淑颖.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践模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作者:孙钟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重庆市工业节能论文下一篇:语文教学新课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