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规划局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东营市规划局范文

东营市城乡规划局 2011山东建设年鉴

迎潮而上勇拼搏 浓墨重彩绘蓝图

——东营市城乡规划局发挥职能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近年来,在东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东营市城乡规划局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树立和强化科学发展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充分发挥了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机关、全省建设系统先进单位、全市政务督查考核先进单位、行政审批工作先进单位,在社会上树立起了勤廉高效、奋发有为的良好形象。

结合黄蓝战略的推进,东营市城乡规划局以“黄河水城”建设为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以水为脉、以绿为衣、以文为蕴、以人为本”的规划思路,通过引黄河水入城,建设“九横十纵”的水系循环系统,理水造绿、亲水近绿,构建生态和谐的水环境,有效提升了城市建设品位和水平,拉开了城市发展的新格局。经过近4年的倾心打造,“河湖水系绕城转,名桥流水荡波帆。巍巍楼宇显山脊,浓浓绿荫映河畔。人居车行水城里,鱼游鸟翔河海间”的城市新貌基本形成。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将黄河水城建设深入推进,市城乡规划局在城市总体规划修改中提出了“东扩、西疏、南展、北延、中优”的发展战略。目前,以建设东部滨海新城为目标,正着手开展东部滨海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和滨海新城城市设计;编制西城改造规划,通过改善城乡环境,优化用地布局,疏解道路交通,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宜居水平;南展片区中布局的水城雪莲大剧院、两馆一中心、儿童乐园、奥体中心、图书馆等重点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这一区域将被打造成全省第一个低碳生态规划示范区。

第二篇:东营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为适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要求,促进我市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山东省“十一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特编制本规划。

一、现状与条件分析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状况

一是物流企业有了较快发展。到2005年末,全市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到1298家,其中规模以上的达到36家。注册为物流公司的企业67家,连锁经营企业19家,物流配送中心8家。物流业务增加值为17.73亿元,比2001年增长209%,占GDP的比重为1.52%。2005年,地方营业性公路货运量3610万吨,货运周转量41.3亿吨/公里,水路货运量6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4.3%、34.9%和14.8%,物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是传统物流开始向现代物流转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物流从生产环节剥离,组建了具有第三方物流功能的物流公司,逐步向现代物流发展。盛运物流、华泰物流、胜利物流等已按现代物流业态的模式运营。

三是农村流通配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我市组织实施了超市进乡镇、放心店进村的“两进”工程,突出建设农村日用消费品零售网络、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三个重点,农村流通企业的经营档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流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是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05年末,市内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4749.9公里,公路密集度达到60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首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4.9公里,铁路通车里程40公里。荣乌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黄东大铁路开工在即,东营永安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等航线;东营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现有码头泊位14个,2×3万吨码头扩建工程将于2007年8月投入运营。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仍处在初始阶段,物流体系和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滞后,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物流企业少、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服务功能单一;物流人才严重匮乏;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尚未形成;对现代物流企业的扶持政策尚未出台,缺乏有效的引导手段。

(二)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有利条件

“十五”以来,随着工业强市、招商引资和大企业带动战略的实施,我市经济呈现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优势显著提升、集群效应初步显现、竞相发展氛围愈加浓厚的良好态势,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一是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连续多年高速增长。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585.8亿元,利税585.8亿元,利润458亿元,分别增长53.2%、66.4%和75.9%。2004年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城市中排名第27位。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强劲支撑。

二是得天独厚的区域位置,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区位优势。我市可与中原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东南沿海经济带相连,是京津唐与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及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特别是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和半岛城市群经济的跨越发展,我市具有形成区域物流枢纽的优越条件。

三是较为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目

前,我市已形成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四通八达、总体配套的立体综合运输体系,能够满足物流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东营港扩建工程投产后,将彻底改变我市经济发展“海路”闭塞的现状,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打通海运通道。

四是发达的通信网络,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到2005年末,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70.9万门,固定电话60万户,小灵通用户12.1万户,移动电话129.9万户,宽带网用户已达11.5万户,已形成光缆和数字微波相结合的长途传输干线网,基本适应当前物流业发展的要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农业等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物流园区和物流发展平台建设为重点,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市场,壮大现代物流企业,提高物流产业的社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降低社会物流成本,逐步把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原则。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要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推进,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全市产业结构和布局相配套,服从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服务。

2.企业主体原则。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建设和经营要落实到企业,政府重在政策引导、财税扶持和措施推动。

3.信息化带动原则。物流企业、工商企业建设好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与社会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连接,做到内部互联、外部互通,以信息化带动物流业实现现代化。

4.市场导向原则。按市场需求确定发展重点,推进资源重组,实现布局优化、集约发展。

5.标准化原则。大力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提高物流业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和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水平,实现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立足黄河三角洲,面向晋冀和环渤海地区,构建海陆空相结合的物流运输网,着力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培育物流骨干企业,大幅度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物流城市。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市场主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降低到18%左右,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第三方物流业增加值占全社会物流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三、发展重点

充分发挥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优势,大力实施“三一二”工程,即在全市规划建设东营港物流、环渤海物流、东营南部物流三大物流园区,重点培育华泰、盛运、胜利、西郊货场、胜利工业园、东营经济开发区、河口仓储物流、陈庄、永安、东营商贸园等一批物流中心,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两大平台建设,形成“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物流直达配送点”三级节点布局的现代物流体系基本框架。

(一)三大物流园区

1.东营港物流园区

(1)选址。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内,规划面积16000亩左右,控制面积30000亩。

(2)功能定位。该园区依托东营港,承接青岛港、烟台港部分功能的外部分工,与环渤海综合物流园区形成功能优势互补,建设成为集国际货运、商品展示、场站服务、流通加工、保税仓储、信息支持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

(3)服务范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及鲁北、鲁中部分地区,形成面向环渤海经济圈、山东半岛城市群,辐射东北亚、京津唐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园区,是我市建设的重点物流园区,对现代物流业和其他物流园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2.环渤海物流园区

(1)选址。东青高速以西、西一路以东,结合黄东大铁路火车站建设。

(2)功能定位。该园区依托黄东大铁路编组站和东青高速公路,建设成为集商业物流、城市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仓储与配送相结合、中转与加工相结合的物流配送基地。

(3)服务范围。面向全市工商企业,重点服务于东营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中心城区工商企业和油田企业,逐步成为连接山东半岛与京津冀的主要物流枢纽。

3.东营南部物流园区

(1)选址。潍高路以南,广饶立交桥以东,规划面积1000亩左右,控制面积3000亩。

(2)功能定位。该园区发挥大王镇、广饶镇、稻庄镇大企业密集的优势,并辐射带动圣源优质棉、广饶汽车总站等一批物流中心,建设成为集物流配送、国际货运、商品展示、场站服务、流通加工、保税仓储、信息支持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

(3)服务范围。东营南部工商企业,向淄博、潍坊、青岛、济南、北京、天津等地辐射。

(二)一批物流中心

“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推进建设十大物流中心,并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建设新的物流中心。

1.华泰国际物流中心

(1)选址。广饶县大王镇华泰工业园内,规划控制面积5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发挥华泰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的物流基础,利用海关、口岸等功能,提供国际集装箱场站,组织产品与原料集散与中转,提供以海关监管车辆为主要运输工具的配送等,成为商贸流通和商品配送相结合的区域物流中心。

(3)服务范围。华泰集团,广饶经济开发区,大王、稻庄工业园,向淄博、潍坊、济南、青岛等地辐射。

2.盛运物流中心

(1)选址。南二路以南,西四路以东,国家粮食储备库以西,规划控制面积12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城市物流配送、保税仓储、制造业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基地。

(3)服务范围。中心城区工商企业、油田企业,向全市及周边地区辐射。

3.胜利物流中心

(1)选址。北一路以南、菏泽路以北、西四路以西、西五路以东,规划控制面积21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制造业物流服务、油田专用物资配送、专业化生产资料物流、大宗工业品跨区域物流、第三方物流服务基地。

(3)服务范围。主要为油田企业服务,同时向地方及周边地区各类企业扩展服务。

4.西郊货场物流中心

(1)选址。博新路以东,东营火车站以西,五干路以南,吕家村以北,规划控制面积48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原材料和配件器材供应与配送,煤炭、成品油及大型原材料运输以及大宗产品和物资的集散,发展加工贸易和第三方物流等。

(3)服务范围。中心城区工商企业、油田企业,向全市及周边地区辐射。

5.胜利工业园物流中心

(1)选址。南二路以北、西四路以西、西六路以东,规划控制面积5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大宗货物运输、制造业物流服务、保税仓储、城市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服务基地。

(3)服务范围。胜利工业园工商企业,向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辐射。

6.东营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

(1)选址。东八路以东、南二路以北,规划控制面积10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制造业物流服务、保税仓储、城市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服务基地。

(3)服务范围。东营经济开发区、中心城区工商企业,向周边地区辐射。

7.河口城北仓储物流中心

(1)选址。河口区城区北部,规划面积3000亩左右,控制面积5000亩。

(2)服务功能。重点建设化工仓储、重化工原料、产品运输、商贸物流配送。

(3)服务范围。河口区经济开发区、沿海盐及盐化工基地、河口区工商企业及北部产业开发片,并向周边辐射。

8.陈庄物流中心

(1)选址。胜利黄河公路大桥北侧,荣乌高速公路陈庄出口以南,规划面积1000亩左右,控制面积2000亩。

(2)服务功能。发挥临近荣乌高速公路与东营港的优势,重点建设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和发展城市物流,进行各类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配送。

(3)服务范围。利津县、垦利县,向周边地区辐射。

9.东营商贸园物流中心

(1)选址。北一路以南,广利河以北,西一路以西,规划控制面积100亩左右。

(2)服务功能。发挥商贸企业聚集的优势,主要发展商贸物流,形成集展示、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

(3)服务范围。市和油田商贸企业,并向周边地区辐射。

10.永安物流中心

北外环以南,黄河口旅游南线(博新路)以东设立永安物流中心,规划面积3000亩左右,控制面积5000亩。主要为垦利经济开发区配套服务,同时为发展空港物流打好基础。

(三)两大平台

1.物流信息平台

进一步加大投入,整合政府和企业的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完善物流公共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工商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实现货运物流网、车辆信息网、商贸流通网互联互通,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我市的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建设要以大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为基础,整合全市信息网络资源,逐步扩大信息系统的信息量和用户群,向全市性的公共物流信息系统过渡。充分利用物流信息交换系统资源,对物流载体、流量、流向、流程、方式等各11类信息进行提取、收集和综合加工,形成有价值的管理信息,为政府管理、决策、服务提供依据,为社会各界提供物流信息增值服务。物流公共信息系统要实现与银行、保险、税务、工商、海关等信息系统联网,推动物流活动中财务结算等电子化进程。

2.基础设施平台

按照总体布局要求,依托海陆空交通的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化运输体系,构筑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

公路建设:在现有公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干线公路网建设,提高我市物流业区域配送能力;搞好通往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公路建设,提高集疏运速度;搞好城市快速运输网络建设;加强与火车站、港口、机场的衔接,大力发展货物多式联运。

铁路建设:加强与铁路部门间的协调,充分发挥现有铁路的作用。结合物流园区的布局,合理规划调整铁路货运场站布局,加快建立铁路快捷货运网络体系。重点建设东营经济开发区铁路、东营港通港铁路和(博)兴-广(饶)铁路项目,提高物流园区的公铁联运能力。

港口建设:加快东营港2×3万吨级、2×1万吨级和多个5000吨级散货通用码头建设,规划建设2×5万吨级油码头和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争取立项建设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基地。2010年吞吐量达到3500万吨,2020年建设成为亿吨大港。

机场建设:改扩建东营永安机场,完善相应配套设施,增开航线和班次,提高运输能力,建成区域性支线机场,机场标准由4C级提高到4D级,为发展航空物流和航空快递奠定基础。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效的物流协调管理机构。成立东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市长担任,成员由市经贸、发展改革、规划、建设、市政、外经贸、财政、交通、统计、工商、国税、地税、国土资源、海关、农业、东营经济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全面负责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具体负责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协调工作。

(二)制定扶持政策,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在财税、土地、融资、通关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促进物流企业做大做强;设立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作为启动和引导资金,重点扶持和培育成长性较强的现代物流企业。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流园区和中心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公共资源性物流项目、引导性物流项目、重大物流基础项目的建设,促进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快速建设和发展。

(四)促进主辅分离,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导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

建立独立运作的物流公司;鼓励工商企业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业务分离出来,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承担;鼓励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发展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作为全市培育现代物流业的重点,带动第三方物流的大力发展。

(五)加快人才培养,夯实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基础。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建立人才支撑体系。重点做好物流高级管理人才、物流专业技术人才、物流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和培养;引导物流企业搞好在职培训,委托高等院校开设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班、短期学习班,培养、储备物流人才。

(六)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大力宣传现代物流发展理念,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引导全市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

第三篇:东营市清欠格式

格式书十

东营市建设领域已结清欠款

或无拖欠行为证明(建筑业企业)申请表

东营市清欠办公室:

根据《关于贯彻国办发„2003‟94号文件进一步做好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鲁政办发„2004‟29号)等有关清欠文件规定,我单位对近三年承建施工的所有建设工程项目进行了清查,到目前为止不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在建项目也严格按照“月支付,季结算”制度执行,特申请办理“东营市建设领域已结清欠款或无拖欠行为证明”,用于办理 工程的 手续,并对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请予以批准。

法定代表人:(签章) 申请单位:(公章)

申请日期: 二O一 年 月 日

注:

1、各县区建筑业企业须提供企业当地县区清欠机构意见。

2、市外建筑业企业须提供企业当地市级清欠机构的意见。近三年在东营市各县区有施工工程项目的,须提供工程项目所在地县区清欠机构意见

第四篇:东营市的工业布局分析 东营市的工业布局分析 工业布局关键词

东营市的工业布局分析 东营市的工业布局分析 工业布局关键词: 关键词:资源状况 工业体系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摘要: 摘要:东营市是一个工业强市,她在国内石油开采与炼油,以及与之相配的 装备制造业的地位举足轻重。东营的第二产业主要包括石油开采业、化工与造纸 业、装备加工业、电力与燃气及供水行业、以及建筑业。2008 年第二产业年工 业总产值达到 1426 亿元,从业人数为 21.7 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 58.74%,亦 即占总产业职工 58.74%的二产产业工人创造了东营市 76.79%的 GDP, 人均 GDP 显著高于第

一、第三产业。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二产业是东营的经济命脉,是东营 将持续发展的经济脊梁。 在东营市的第二产业中采掘业是紧密依赖于资源的产业, 是立足于本地资源 的产业,而装备制造业除了供应本地采掘业以外,其市场可以遍布全国与世界。 在制造业中与石油开采与石油化工相关的制造产业已经成为东营市近年来的重 点发展领域,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东营的资源状况东营市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于 1983 年 10 月成立为山东省直辖市。全市辖东营、河口两区和广饶、利津、垦利三县,其行 政区面积 8053 平方公里,辖区人口 184 万。胜利油田、石油大学和济南军区黄 河三角洲生产基地坐落在东营市。 东营是在黄河三角洲昔日荒凉的盐碱地上平地拔起的一座新兴城市。1961 年 4 月 16 日,石油勘探工人在东营村打出了第一口油井,揭开了地下油田的神 秘面纱,并以这个小村的名字命名了一座城市,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石油产业与 装备重镇。

(一)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 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 东营市有广袤的土地资源, 总面积 1208 万亩, 其中尚未开发的荒碱地达 525 万亩,是中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有大面积的草场,其中天然 草场 56 万亩;有 1992 年建成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 15.3 万公 顷,是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基因库”,珍稀、濒危鸟类迁徙停留的“国际机场”,被 联合国列为世界 13 大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长 350 公里,滩涂面积 12 万公顷,分别占山东省的 1/7 和 1/2,负 15 米以上浅海面积 4800 平方公里,是山东发展浅海养殖潜力最大的地区;有储量巨大的地下矿产 资源,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38 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 230 亿立方米,浅层卤水 储量 74 亿立方米,地下盐矿储量为 5900 亿立方米;有潜在能量巨大的地热能、 风能、太阳能资源等。

(二)地理区位优越,气候条件良好。 地理区位优越,气候条件良好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具有依河傍海的区位优势。纵观世 界著名的大江大河三角洲, 其成功开发无不有力地带动了整个流域经济的发展乃 至人类文明的形成。 如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荷兰莱茵河三角洲的大规模开发, 形成了新奥尔良和鹿特丹两个著名的港口城市,有力促进了流域经济乃至欧、美 现代文明的发展。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相继开放开发了珠江三角洲、长 江三角洲,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黄河三角洲地处北纬 38°上下,气候适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照充 足,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从具体区位来讲,这一地区位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环抱的地理中心,北靠京津唐经济区,东连山东半岛开放城市,东北与大连隔海 相望,向西辐射广大内陆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和黄河流域经济带的交汇点,也 是联接东北和中原两大经济区的重要纽带。 国家先后把黄河三角洲列入农业综合 开发区和把东营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山东省把黄河三角洲开发列为两大跨世 纪工程之一。

(三)石油工业先行启动,基础设施超前发展。 石油工业先行启动,基础设施超前发展 东营是中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所在地。自上世纪 60 年代初勘探 开发至今,已形成年产原油 3000 万吨的生产能力。为进一步推动油田和地方经 济的发展,东营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保持了超前发展的态势,经济发展环境不 断优化。

(四)东营石油生产与装备生产基地 石油装备产业是东营市特色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全球制造业争夺的市场焦 点。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营市已形成了大型成套钻采设备、钻杆、抽油机、抽油 杆、抽油泵等为重点,涵盖油田生产各领域的产品体系。钻机、抽油机等主导产 品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出口美国、俄罗斯等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钻机、 抽油机、 抽油杆、 重油开发专用管产能国内第一, 潜油泵国内第二, 皮带抽油机、 连续抽油杆国内独家生产。 目前, 全市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已发展到 150 多家, 全市规模以上石油装备制造企业 99 家,总资产 196.6 亿元,总产值占全国石油 装备制造行业的三分之一左右。 东营市的工业体系构成分析 东营市的工业体系构成分析 工业体系下图给出了 2008 年东营产业结构,从中不难看出,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 3.1:76.8:20.1,而第二产业在东营市的产业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揭示了 东营市是一个工业强市,她在国内石油开采与炼油,以及与之相配的装备制造业 的地位举足轻重。 2008年东营产业结构 年东营产业结构 3.09% 20.12%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76.79% 东营的第二产业主要包括石油开采业、化工与造纸业、装备加工业、电力与 燃气及供水行业、以及建筑业。2008 年第二产业年工业总产值达到 1426 亿元, 从业人数为 21.7 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 58.74%,亦即占总产业职工 58.74%的 二产产业工人创造了东营市 76.79%的 GDP, 人均 GDP 显著高于第

一、 第三产业。 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二产业是东营的经济命脉,是东营将持续发展的经济脊梁。 下图给出了 2008 年第二产业构成,其中采掘业的产值占二产的 56.6%,制 造业占 36.8%; 采掘业从业人数占二产的 58.4%, 制造业占 33.5%。 二产中 33.5% 的制造业产业职工创造了二产总产值的 36.8%,高于二产平均水平。在东营市的 二产中采掘业是紧密依赖于资源的产业,是立足于本地资源的产业,而装备制造 业除了供应本地采掘业以外,其市场可以遍布全国与世界。在制造业中与石油开 采与石油化工相关的制造产业已经成为东营市近年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也是未来 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2008年第二产业产值构成 年第二产业产值构成 4.41% 2.18% 采掘业 36.79% 56.62% 制造业 电力、燃气,水 建筑业

一、发展现状

(一)工业实力显著增强,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工业总量规模不断膨胀, 工业主导地位明显。2008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到 854,是 1978 年的 3.14 倍,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1676.48 亿元,是 1978 年的 110 倍;实现主营业 是 实现利润总额 741.03 亿元, 1978 是 务收入 4017.62 亿元, 1978 年的 193.81 倍; 年的 64.27 倍;实现利税总额 1228.68 亿元,是 1978 年的 97.98 倍。工业主导地 位明显,2008 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总量的 73.4%。 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加。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原油开采、石 油加工、纺织、轮胎等行业发展较快,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主要产品产量的迅速 增加。截至 2008 年年底,天然原油 2774.02 万吨,是 1978 年的 1.43 倍;原油加 工量 990.58 万吨,是 1978 年的 1165.39 倍;汽油 122.5 万吨,是 2006 年的 1.31 倍;柴油 288.15 万吨,是 2006 年的 1.51 倍; ,纱 58.03 万吨,是 2006 年的 2.97 倍;布 3.85 万吨,是 2006 年的 1.67 倍;轮胎外胎 3418.96 万条,是 2006 年的 1.86 倍。 在主要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作为工业重要监测指标的发电量迅速增长, 2008 年全市发电量达到 88.55 亿千瓦时,与 2006 年相比增长 1.6%。

(二)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建立了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 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营市由 1978 年较为单一的石油开采、加工工业体系 逐渐发展成以石油及石油化工、 装备制造、 纺织、 橡胶轮胎等为主导, 涉及建材、 医药、汽车、电力等行业在内的工业体系。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涉及 30 个行 业大类、102 个中类、173 个小类,分别占全部工业行业分类的 76.9%、53.4%、 33.0%。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轻重工业比例进一步协调。全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例由 1978 年的 4:96 调整到 2008 年的 16.9:83.1。2008 年轻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240.16 亿元, 是 1978 年的 2636 倍, 2006 年的 1.46 倍; 是 重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1436.32 亿元,是 947 倍,是 2006 年的 1.30 倍。全市工业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轻工 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工业骨干行业发展加快。随着全市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地方特色 的石油加工、化学制造、电气机械制造、纺织、橡胶等行业依托地域优势快速发 展起来。2008 年石油加工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120.35 亿元,是 2006 年的 1.70 倍;化学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113.03 亿元,是 2006 年的 3.34 倍;电 器机械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61.47 亿元,是 2006 年的 2.65 倍。纺织业依 靠资源优势继续发展,2008 年纺织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90.43 亿元,是 2006 年的 4.76 倍。 橡胶制造业异军突起, 2008 年橡胶制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54.2 亿元,是 2006 年的 3.83 倍。 高新技术制造业飞速发展。2008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累计达到 812.26 亿元, 位居全省第 8 位, 2006 年的 1.8 倍, 是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19.24%, 比年初提高 0.51 个百分点。 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业、专项化学用品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发展 较快,2008 年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 251.36 亿元,实现主 营业务收入 244.72 亿元,分别是 2006 年的

2.33 倍和 2.3 倍,分别占全市规模以 上工业总量的 6.2%和 6.1%; 专项化学用品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 229.95 亿 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224.49 亿元,分别是 2006 年的

3.61 倍和 3.62 倍,分别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5.6%和 5.6%;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 总产值 266.74 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257.11 亿元,分别是 2006 年的

3.56 倍 和 3.53 倍,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6.5%和 6.4%;电子信息、医药制造 等高技术工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带动全市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 素。

(三)企业组织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小型企业活力激增,大中型工业企业发 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企业数量不断扩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方 面,随着城镇集体企业、乡镇集体企业以及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小型企业数 量激增,截至 2008 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共有 761 户,是 2006 年的 2 倍,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 89.1%, 2006 年提高 6.1 个百分 比 点;从业人员达到 6.75 万人,是 2006 年的 2.03 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 业人员的 23.3%,比 2006 年提高 4.9 个百分点;全年营业收入达到 972.66 亿元, 是 2006 年的 5.52 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24.1%,比 2006 年提高 13 个百分 点。另一方面,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得到茁壮成 长。2008 年,全市大型工业企业达到 16 家,中型工业企业 77 家,分别比 2006 年增加 5 家和 10 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 1316.46 亿元,是 2006 年 的 1.61 倍,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78.5%。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3044.97 亿元, 是 2006 年的 2.16 倍,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 75.8%,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合理分工, 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体系逐步形成。

(四)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私营企业逐渐成为全 市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 2008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 业达到 583 户,是 2006 年的 1.72 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 68.3%; 吸纳就业人员 6.98 万人,是 2006 年的 1.79 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就业人员 的 24.1%。在全市规模以上私营企业中,达到大中型标准的有 28 家,与 2006 年 相比增加 10 家。 2008 年, 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968.51 亿元, 是 2006 年的 3.36 倍,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24.1%, 2006 年提高 6 个百分点。 比 有限责任公司制企业成为全市工业的主导力量。2008 年,全市 854 家规模 以上工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制企业占 154 家,其中,国有独资公司 1 家;其他有 限责任公司 153 家,比 2006 年增加 21 家。2008 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 2014.26 亿元,与 2006 年相比增长 32.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49.3%;资产总 计 1432.52 亿元,是 2006 年的 1.35 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58.1%;实 现主营业务收入 2004.21 亿元,是 2006 年的 1.4 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49.9%;全部从业人员 17.45 万人,是 2006 年的 1.4 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 量的 60.2%。 多种经济类型企业全面发展。2008 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合作企业、 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其它类型工业企业分别完成增加值 2.3 亿、1503.97 亿、102.33 亿和 9.82 亿元,分别是 2006 年的 1.69 倍、1.49 倍、

2.66 倍和 0.7 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96.5%。以股份制、三资和私营企业 为主体的非国有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全市经 济持续快速增

长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二、当前工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仍然较低。2008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 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重为 19.24%, 在全省 17 地市的排名中仅名列 13 位。 目前,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中,油田占据相当大比例,受油田影响,全市高 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例较小。另一方面,全市高新技术产业 占比只有 19.24%,也说明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

(二)传统行业仍占较大比重。2008 年石油加工、化工、电力、有色金属、 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306.37 亿元,是 2006 年的 2.55 倍,占全 市工业总量的 18.3%,比 2006 年提高 4.7 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427.83 亿元,是 2006 年的 3.29 倍,占全市工业总量的 35.5%,比 2006 年提高 8.2 个百 分点;实现利润 91.29 亿元,是 2006 年的 3.66 倍,占全市工业总量的 12.3%, 比 2006 年提高 6.8 个百分点;实现利税 139.96 亿元,是 2006 年的 3.44 倍,占 全市工业总量的 11.4%, 2006 年提高

4.6 个百分点。 比 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增 长对高耗能行业的依赖有增强趋势,不利于全市循环工业经济体系的建设。

(三)产品结构层次较低,高附加值产品较少。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我市 工业产品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从横向比较来看, 产品结构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存在“三多三少”现象,中低档产品、传统产品、中间产品多,而技术含量高、附 加值高、终端产品少。上档次的品牌产品则更少。以纺织服装业为例,纺织服装 业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在地方经济总量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产品出口的主要力 量。2008 年,全市纺织服装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74 家,其中纺织业企业 72 家,占总量的 97.3%,生产产品主要集中在纱、布等上游产品,服装产品较少。 截至 2008 年年底,纺织服装企业累计实现利润 27.03 亿元,其中纺织业利润达 到 25.27 亿元。服装企业只有 33 万元,所占比重不足 1%。 总结: 总结: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后一个待开放的大河三角洲,国家先后将开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计划。作为"黄三角"的中心 城市,东营一直将高效生态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同时,东营地处山东半岛 和辽东半岛环抱的环渤海湾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区域黄河经济带的交会点、京津 唐经济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接合部。在发展半岛蓝色经济的宏图中,这个年轻 的城市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在东营港与广利港之间 1200 多平方公里的 临海区域上,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 、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正在崛 起。"黄"与"蓝"两张牌同时出,东营的高效生态经济风生水起。 参考文献: 《东营日报》 《中国经营报》 百度贴吧 中国经济网 新闻网 人民网 大众网 新华网 中国旅游 工业经济课程论文 ——东营市的工业布局分析 东营市的工业布局分析

第五篇:东营市的绿色高效

东营市的绿色高效畜牧业

动物医学院预防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赵占中

东营市畜牧业面对畜产品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国际市场壁垒森严的不利影响,适应新形势,再造新优势,大力实施种草养畜,发展绿色高效畜牧业,积极营造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畜牧发展新格局。

东营市围绕发展绿色高效畜牧业,突出抓了以下几方面。

(一)突出种草养畜,绿色畜牧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和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的建设,我市狠抓种草养畜,大力发展优质牧草,大力发展食草牲畜,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畜牧,大力推进绿色畜牧业建设。在发展牧草产业上,以"一园三专"(即样板园、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为重点,制定了苜蓿播种意见、苜蓿种植技术规程、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等具体操作方案,并在苜蓿生产的关键时期,实行包片盯人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全市牧草业的发展。目前,全市牧草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其中苜蓿23万亩,分别占全省的60%和65%。在种草养畜典型培育上,以种草养奶牛为重点内容,着重培育了虎滩乡顺河村、丁庄镇李道村等9个典型村及23个典型户,为全市草畜一体化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在奶源基地建设上,我局与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奶源基地建设奖励办法》,兑现政策到乡(镇)、到村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当地政府和养殖村户的积极性,奶牛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市新增奶牛养殖小区25个,新增存栏奶牛5040头,同比增长102.6%以上。在秸杆青贮上,以奶牛饲养小区、奶牛户为重点,大力推广青贮专用玉米种植,认真落实牧草机械补贴政策,青贮工作创我市历史最高记录。全市青贮秸轩35.35万吨,比上年增长88%,有力地保障了全市食草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在肉羊良种繁育上,突出良种引进和胚胎移植快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成了全省最大的肉羊良种纯繁基地。全市肉羊良种繁育场已达10个,繁育波尔山羊达5000只,占全省的50%。继波尔山羊良种繁育取得成功之后,2002年我市再次在全省率先引进无角多赛特、特克赛尔、杜泊等优良肉用绵羊品种,形成了品种全、规模大、效益好的良种羊繁育基地。同时,开展了肉羊杂交改良工作,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力实施种草养畜,已初步构筑起黄河三角洲绿色畜牧业的主体模式,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一大亮点。截止目前, 1

外省、外市到东营市参观考察的团队已达156批,3100多人次。

(二)注重龙头企业发展,畜牧产业化步伐加快。产业化经营是继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体制创新,2002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在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方面,我们采取连续投入滚大、嫁接改造壮大、改组联合增大,以大促高、以联带高、以外攀高、以扶保高的有效措施,在政策、资金、信息、培训和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促其进一步扩大规模,壮大实力。围绕主导产业,先后涌现出华誉集团、横店草业、燕顺种羊、超大集团东营分公司、超群公司、蓝海绵野、大王农茂、博大公司、盐窝市场等一大批规模大、带动力强、在省内外颇具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全市产值过百万的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1家,全年生产达到69600吨,实现产值3828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和12%。在草业发展上,横店集团、绿宝庄园共同将饲草推向商品化,并逐步向草畜一体化发展;在奶业生产上,形成了以大王乳业为主体,丁庄、广北乳品厂为补充,一龙为主、多龙共舞的局面;在牛羊生产上,大王清真肉类公司与盐窝市场各具特色,企业化的良种繁育与政府推动改良遥相呼应,共同组成了产业大合唱;在生猪、蛋鸡生产上,专业运销组织和队伍不断壮大,在开辟外埠市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肉鸡生产上,形成了南有华誉、北有博大的生产格局和"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华誉集团面对日益增高的国际绿色壁垒,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公司+标准化养殖场的运作模式,2002年加工肉鸡2.2万吨,实现产值2.8亿元,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

(三)加大科技项目争取力度,科技兴牧再上新水平。发展畜牧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资金项目则是生命线。2002年,围绕绿色畜产品基地建设和高效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使一批部、省级项目投放我市,为全市的畜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一是抓好科技示范项目的争取,全年争取项目资金达358万元,实现了项目资金投入的新突破。在争取的项目中,农业部下达的育草基金项目无偿资金达150万元,是建局以来首次在农业部争取到的一次性投资过百万元的项目。二是积极抓好科技示范项目的组织实施。2002年8月份,我局争取到与农业部、省畜牧办联合实施的国家级良种羊繁育场项目,9月份引进无角多赛特种羊31只、特克赛尔种羊29只、小尾寒羊340只,11月份实施胚胎移植118只,成为农业部在我省第一家实施肉用绵羊良种繁育的重点项目。三是积极引进和推广

先进实用技术项目。重点推广应用了奶牛、波尔山羊胚胎移植、苜蓿栽培等实用新技术项目。全市实施奶牛胚胎移植280头,肉羊胚胎移植1348只,其中,承担实施的农业部"万枚奶牛胚胎移植富民工程项目"成为全省的样板工程。四是加强了科技项目推广培训工作。2002年以来,组织科技人员在奶牛、肉牛、肉羊养殖基地乡镇先后举办了奶牛胚胎移植现场培训班、羊胚胎移植现场培训班、黄河三角洲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和新增养殖小区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班20期,受培训人员达1万多人次,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应用科技的能力显著提高。

(四)强化畜牧业管理,规范畜牧业经营秩序。国际市场"绿色"门槛越筑越高,国内一些大中城市也开始实行准入证制度,畜牧业的质量安全时代已来临,强化畜牧业管理刻不容缓。对此,我们从多方入手,主动应对。一是强化宏观指导和管理。先后制定了信用畜牧建设实施方案、绿色畜牧业发展纲要、肉羊良种开发规划等指导性意见,并认真组织实施。二是推行畜牧标准化生产。首先在出口企业及饲养场、种畜禽场推行了标准化生产,认证出口企业饲养场138个。同时,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首稽草产品质量标准》和《无公害茵稽生产技术规程》两个地方标准。三是开展种畜禽、饲料、兽药市场整顿。5月份,开展了种畜禽场大检查活动,补换《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6家。8月份,开展了饲料兽药市场集中清理整顿活动,共查处存在问题的生产经营企业(点)38家,查处不合格产品92种80吨。四是强化防疫体系建设。加强官方兽医队伍建设,经过推荐、培训、笔试、面试、政审等考核程序,建立了由47人组成的官方兽医队伍。实施了口蹄疫强制性免疫制度、免疫标识制度、产地检疫制度。全市口蹄疫免疫率达到100%,免疫标识率达到85%以上。在广饶县实施无疫区建设的基础上,东营市与滨州、淄博联手启动了黄河三角洲无疫区建设项目,为绿色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了安全性保障。

(五)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绿色高效畜牧业发展充满活力。2002年以来,全局按照全市"软环境建设年"的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为主要内容,全面实施政府"提速"工程,简化办事程序,下放审批权限,实行限时办结制,认真落实承诺服务。主动为客商排忧解难,使外来投资者进的来、留得住,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东营市投资环境的优越性。山东横店、燕顺种羊、福建超大东营畜牧分公司、东营博大等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畜牧企业先后落户东营,参与牧草开发、良种繁育、科技推广、产业化发展等领域,对促进市绿色高效畜

牧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大型畜牧企业进驻东营,在参与市畜牧业开发的同时,也给东营市带来了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山东横店草业畜牧公司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机械装备,实施牧草的开发经营,成为当今现代化农业的一个缩影。公司承包土地50万亩,完成土地开发23万亩,种植牧草12万亩,计划建设60万亩优质牧草基地和大型的奶牛场、肉牛育肥场,走草畜乳一体化经营的路子。超大现代农业集团东营畜牧分公司在大规模引进波尔山羊、无角多赛特、杜泊绵羊良种的同时,运用胚胎移植技术加快良种繁育,2002年生产纯种波尔山羊1500只。此外,6月18日和12月8日分别成功举办了波尔山羊拍卖会,分别卖出波尔山羊20只和65只,只均价格2万元,最高价格5.6万元,敲响了山东省畜产品拍卖第一槌,也是山东省推行国际畜产品交易模式的新尝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二级培训文稿范文下一篇:党员学习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