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升级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转型与升级范文

探讨电仪合并与公司转型升级

张龙 唐凤

(云南水富云天化有限公司电仪车间 云南水富 657800)

【摘要】随着近几年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亮起红灯,中国经济也在高速发展的三十余年之后,呈现放缓的态势。在低迷的经济形势下,公司“聚天地精华,共创和谐繁荣”的集团使命不断升华,在公司发展道路上,如何发挥好多年的管理优势,最大限度内降成本、外促发展,深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形成全员共识,以优秀团队的力量共同去应对,化解当前面临的危机,最终实现公司伟大使命。

公司辅助单位仪表、动力车间在高层领导前瞻决策和民意认同下于2009年宣告合并。来自两个车间的不同专业,专业本质上存在一定的互通互补,合并在一起,不仅精简了行政管理、工作流程,同时让员工技能加倍提升,从而实现生产维护高效化,为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提供了强力保障,为公司转型升级注入了活力与信心。

【关键词】:电仪、合并、公司转型升级、应用

云南省水富云天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和兴在公司调度会上曾讲到:“我们的工艺技术、成本控制水平等都位于同行业前列,有理由相信云天化不会是被去掉的产能,而是能留下来的产能。企业经营将被进一步市场化,特别对国有企业的原料气价格、电价、运价等优惠条件,在接下来的改革当中将被逐步取消。转型和升级工作是重点,对各家企业来讲,转型不成功即将被市场淘汰,而升级工作是非常艰难的,所以重中之重还在转型,如何激发企业活力,如何在合法的区间内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是接下来需要探讨的问题。”

转型工作应从何处入手,无非是在认清行业形势基础上,立足新能源、进军热门产业、大力开展内部挖潜增效,达到结构不断优化,制度不断完善,产销研链接升级。其中电仪合并成为公司挖潜增效中管理决策的一大创新和突破。仪表、动力车间各自代表的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电气自动化专业,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发挥提供动力和自动化控制的作用,虽然身为生产辅助车间,但却掌控着公司生产装置的神经系统和动力源泉,与工艺人员一道携手优化和保障装置运行,实现效益最大化。两个单位精诚合并,将有利于企业生产管理环节的优化,有利于员工一岗多能发展,有利于维护工作的不断高效。

1. 电气仪表合并的必要性。 1.1 两工种专业知识的互通性。

两专业均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解决生产过程出现的故障,从业人员理论知识涉及面相同,两车间人才技能上具有相似性。

1.2 生产过程技术发展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子技术和微计算机在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入,电气设备和自动化一仪表设备都朝着电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控制系统集成度越来越高,两工种在维护设备上没有明显的划分,列如在电机变频器与DCS系统之间的信号传输、现场PLC控制与DCS控制系统、现场设备压缩机组、成套控制柜等相同区域出现的问题,需要电气和仪表的维护人员齐心协力共同寻找分析原因,排除故障,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

1.3 公司转型升级发展需要。

专业合并后有利于提高员工技能水平,扩宽员工知识面,有利于快速处理事故故障,提高了工作效率,强壮职工队伍,为装置安、稳、长、满、优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公司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了人才浪费,有效配置和整合人力资源,发挥协同效益,发挥人力效益最大化,培养一批优质技术人员支撑公司转型升级工作。

2. 电仪合并工作折射公司现状。

2.1 公司薪酬制度已不能满足公司的发展现状。

合并后的第一矛盾,员工岗位系数问题。从事现场维护工作,电气仪表合并后要求员工积极跨专业学习,在工作中两专业交叉作业,不再像以前各干各的,员工感觉工作压力增大,工作量增大,薪资上没有变动,员工持有抱怨心里,不愿意积极主动自愿学习,以“不会不干”推诿责任。车间积极应对,采取员工双岗位试顶岗/顶岗制度,调动员工积极性。在合并一年后车间举行电气仪表双岗位顶岗测试中16人取得顶岗资格,岗位系数上调一级并得到车间的认可并根据具体的工作表现情况在每月绩效考核中体现,大大的提高了年轻人的积极性,在2011年交叉专业试顶岗考试中,?员工通过试顶岗认定合格并经人力资源部审核通过者,工资等级上调一档,在2012年有40人通过审核。目前试顶岗率达%,员工整体学习积极性和职业技能得到了提高。

2.2. 公司员工队伍职业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

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在工作过程中实际应用的矛盾。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要想达

到真正的电仪合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朝夕之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方面,200多人中50%以上中老年职工的交叉学习成为电仪合并的一大难题。他们拥有在原工作岗位上几十年的丰富工作经验和迅速判断问题的思维模式,而在新的维护工作中要面临不同的挑战,从头开始,有员工的文化水平不高,学习能力逐渐下降,短期之内很难让这部分人“单打独斗”。车间鼓励员工自发学习不同专业知识,从主动性、责任心方面逐渐培养员工在不同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车间内部实行岗位交叉师带徒协议,鼓励员工之间积极传授、学习双岗位知识,取长补短,达到辅助完成交叉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试顶岗和顶岗人员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在工作过程中,面临生产装置出现的不同故障,光有理论没有丰富的经验和敏捷的判断能力也是不够的。只有让经验丰富老员工的和理论知识扎实的年轻人,在作业过程中实行电、仪交叉作业,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才能做到真正的电仪合并。

2.3. 公司行政制度缺陷凸显。

电仪合并后,部门的之间的沟通路径减少了,提高了员工工作效率,去掉许多繁琐的作业流程。生产上,合并之前工艺对口电气和仪表,电气仪表在处理问题是只是单方面查找自身维护设备的故障原因,会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合并之后,工艺只需要向维护人员反映故障信息,电仪则即可做出响应,追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更系统的分析问题,避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行政管理上,以前解决一个电气仪表问题需要4个人,现在2个人即可完成,减少了人力成本。

2009年电仪合并至今,从几十人左右的小单位到目前244人的公司第一大单位,经过四年的磨合,电仪车间一步步走来,披荆斩棘,克服了行政管理班子的变革、领导层与员工的矛盾、合并过程中专业技能融合的矛盾、绩效薪酬的矛盾和班组管理等矛盾,经历了重重困难过后的电仪车间,让我们看到了活力,看到了朝气,看到了当时许下的美好愿景。合并过后工作流程简洁化,维护生产高效化,行政管理简单化,员工技能得到提升,成就了一支职业化、时代化的员工队伍,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结合起来,为公司的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公司“转方式,调结构”的道路上,电仪合并只是沧海一粟,缩影的背后是公司管理层的高度智略和企业前进中必然的结果,相信在经济日益发展和领导管理能力不断的未来,我们还需要面多诸多改变,而这样的变化让我们不仅顺应了历史潮流,也让自身得到了发展。

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大部分企业在发展中都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部分企

业还出现生产经营困难,我们要抢抓机遇,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充分利用宏观政策、微观发展形成的"倒逼"机制,通过加强调整,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服务,进一步优化企业产品质量;全员行动,切实做好企业减负工作,提升企业应对能力和市场地位。

第二篇:传统林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葛学斌

发布时间:2009-02-26 10:04:51 访问次数:269 次

浏览字体:

遂昌县是传统林业大县、省重点林区,地处钱、瓯两源,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所处的浙闽赣交界山区也是我国17个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之一,生态区位非常重要、非常敏感,在浙西南生态屏障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遂昌县委、县政府围绕“建设钱瓯两源、打造江南绿谷”这一主题,提出了

的起点,实践创业创新、谋求跨越发展,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把统筹和实现林业资源的合理保护、科学利用、持续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在生态林业建设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四大现实基础凸现生态优势

遂昌县林业用地332万亩,林木蓄积量7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2.3%,农民人均林业用地

蓄积量40立方米,位居全省前列。生态优势作为遂昌最大的优势,目前已具备四大现实基础:

林业生态体系初步成形。到2007年底,全县共界定国家级、省级生态公益林86.

5观林为主的县级生态公益林4.2万亩,公益林面积占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的26%。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功申报建立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古树名木保护、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小区建设工程,建成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出台《遂昌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率先启动城区山体绿化工程,推进长防林、绿色通道、阔叶林改造、生物防火林带营造等林业生态项目,政府全额出资为全县273万亩有林地统一投保了森林火灾险,森林消防、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控等林业防护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竹木产业发展初具规模。通过扶持引导,全县现已形成以竹炭、人造板加工为主导的企业

中纤板行业世界前20强,遂昌成为国内最大的竹炭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被命名为“中国竹炭之乡

基地”。全县已发展竹林32万亩,2008年竹产业产值达6.24亿元。2008年,被省政府认定为

强县”。“兴林富民”示范工程有序推进,全县已建成5个省市级示范乡、镇(林场),1

3绿化示范村,建成各类特色高效林业基地5.1万亩。2008年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18.23

入2151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2%,林业产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初显成效。

森林生态旅游初露锋芒。近年来,遂昌旅游井喷式发展,2008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旅游综合收入6.7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05.08%和119.67%。等级最高的4个五级旅游单体资源全部为林业资源,遂昌国家森林公园、南尖岩、飞石岭等以自然风情、森林文化为主的景区已成为遂昌旅游经济的支柱,全国首个以竹炭为主题的博物馆建成开馆,遂昌先后荣获“中国文化旅游示范地”、“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

基地”等称号。以依托资源环境、体验乡村文明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迅猛,垵口大山等

级林业观光园区,新路湾镇山井村等一批依托森林资源优势的“农家乐”发展势头良好,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林权制度改革初显活力。在全省、全国率先启动了以森林资源流转、林权抵押贷款为重点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一年多的运作,成功组建了林业服务管理中心、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林业中介(评估)公司等三个机构,有效探索了林权小额循环贷款、林权抵押担保贷款和林权直接抵押贷款等三种林权抵押贷款模式。截至

年12月底,全县共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124.4万元,涉及林农779户,是丽水市放贷额度最高、受惠面最广的县;组“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新17262家,绿源木业进入”、“浙江省竹木产业单项166.18”、“中国十大特色休闲7处“农家乐”被评定为省市8个省市级2008亩,人均林木万亩,划定以各重点风景区景“中国竹炭产业个省市级示范村,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林业纯收万人次,实现

织国有和集体森林资源社会公开拍卖35起,成交金额达2169万元,实现资产增值48%。林改后,资源得到有效盘活,“活树”变“活钱”,“叶子”变“票子”。“遂昌模式”的林改工作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充分肯定,走在全国前列。

制约生态林业发展的因素有待正视

遂昌县发展生态林业具有四大现实基础,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木工企业层次、林地生产力、地方财政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有待正视。

林区产业结构单一,林农转产转业有难度。遂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林区,林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农民对森林资源依赖性较强,在重点林区乡镇采伐、利用林木仍然是当前部分林农的重要收入来源。发展生态林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限制林木采伐、保护森林资源。在一产不稳定、二产规模小、三产起步晚的情况下,要较快实现限伐后传统林区产业的转型升级,确保林农转产转业后持续增收,任务异常艰巨。

木工企业层次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遂昌林产品加工业历史悠久,一直是本县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在木材加工企业中,以半成品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占据高的企业不多。如果减少林木采伐,势必导致部分粗加工企业因竞争加剧、原料短缺等陷入困境。

林地生产力偏低,林业综合效益不高。遂昌县森林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林地单位面积产量较低,乔木树种亩均蓄积量2.64差距更大。经营面积小而散、林种结构不合理、管理粗放、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等原因造成林地生产力没有完全释放,远远低于农田的生产力水平,成为制约生态林业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地方财政实力有限,林业建设资金投入紧缺。以生态为主的林业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政府投入是主体,生态景观林建设、村庄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防灾减灾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需要大量公共财政资金投入。新规划的万亩限伐区森林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后,而遂昌是全省部分资金。公共财政薄弱成为制约生态林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在转型升级中跨越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遂昌县生态林业建设将以机,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基本形成生态系统比较完备、产业体系比较发达、文化体系比较繁荣的现代林业架构,充分发挥生态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保障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在

——围绕一个重点,突出森林资源保护。

重点是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实施林木资源限制采伐工程。按照生态区位的重要性及不同林分在生态功能上的差异,在规范和加强原有往景区公路沿线森林、风景区景观林、饮用水源涵养林为限制采伐区,并力争将限伐区列入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到2010年,确保建成重点生态公益林上和年林木采伐总量比

主要政策举措:一是培育和发展竹茶、草腐类食用菌、山地生态蔬菜、油茶、特色干水果、生态养殖、来料加工、

低于全省乔木树种亩均25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长三角86.5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的基础上,新确定阔叶林、高速公路、省道、县道、乡道和通2007年减少一半以上的3每年还需支付2007”休闲旅游名城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万亩,力争达到80%以上,产业层次总体偏低,工艺先进、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林地亩均年产值与杭嘉湖等地区的林业产业重点县1365万元补偿金(以“生态先于一切、民生高于一切 177.5万亩,实现森林保护面积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一半以”目标。2008年省级重点公益林补偿标准计算)”为着眼点,以“建设山上浙江91,立方米,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年全县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财力难以负担这”为契145.1“双过半

“农家乐”休闲旅游等九项生态产业,加快林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林农转产转业增收。二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异地转移、农民社会保障等三项配套工程,促进高山偏远林区人口逐步向中心村、集镇及县城迁移,加快完善林农的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三是倡导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清洁环保替代能源,推广草腐菇类食用菌生产,减少木质资源消耗。

——深化两项改革,激发生态林业建设活力。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以列入省林改示范区为契机,继续深化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林农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要求抓好探路实践,完善政策,简化手续,优化服务,深化配套,扩面增量,促进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缓解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需求,使山林真正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

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步伐,将国有林场逐步转型为生态型林场,着力发挥生态效益,使其成为我县生态建设的骨干、兴林富民的示范、科技兴林的样板、生态文明的典范。创新林业投融资方式,建立起支持生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稳步提高补偿标准,切实保障林业工作经费,稳定林业管理队伍。减轻林业经营者负担,使务林者能得利,植树者受其益,形成有利于刺激林业发展的良性机制。

——构建三大体系,全面推进生态林业建设。

建设林业生态体系,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构建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管理高效的林业生态体系,促进林业生产由“单一用材”向“非木质资源开发”转变,满足全社会对生态产品的巨大需求。重点抓好遂昌县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饮用水源涵养林保护工程、阔叶林发展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等十项工程,建立和完善以森林消防、森林资源监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为主的林业灾害预警系统和抗御体系,完善林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增强御灾能力,预防次生、衍生灾害,加快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安全的生态屏障。

发展林业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立较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林业的经济功能。组织实施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第一产业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化精品农业,重点发展笋竹两用林、特色经济林、生态畜禽养殖、林木种苗与花卉、中药材等,加大“黄泥岭”土鸡等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第二产业重点发展竹炭业、人造板业、竹木地板业、竹木家具业、竹木工艺品业、林业生物医药业和林产化工业等,加快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降低资源消耗,努力实现以林促工、以工带农;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挖掘生态资源,塑造景区特色,加大“农家乐”、“林区人家”等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力度。

繁荣森林文化体系,大力弘扬生态文明。重点抓好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遂昌国家森林公园、竹炭博物馆、茶博园、汤公园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原生态文化、竹茶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适时举办竹炭科技论坛、原生态旅游节、名茶名笋推荐会等,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森林文化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引领作用。

——落实四项措施,确保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其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党委政府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领导责任。坚持规划引领,制定生态林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森林资源保护、林区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的详细规划;加强组织发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调动各方力量,指导规划实施,组织督促检查;实施项目带动,千方百计找项目、谋项目、抓项目、上项目;分级负责,明确责任分工,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双向互动、协同推进。其二是尊重群众主体,维护林农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其三是突出政策推动,发挥政策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其四是倡导社会参与,营造全社会建设生态林业

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研究与思考

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标本兼治、保稳促调”总体思路,加快转型升级是克服当前困难的根本出路,是确保实现工业经济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因此,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按照科学发展观,深入分析、科学判断经济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转型升级措施,确保在实现新一轮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

一、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一)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平湖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铸就工业经济辉煌成就,目前我市工业经济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快转型升级是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的需求,该阶段特征是对资本有机构成、制造业内部结构提出更高要求,符合转型升级方向;是重型化发展趋势需要,我市优越的港口资源优势逐渐显现,有效把握临港工业迅速发展有利机遇,对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积极作用;是开放型经济的需要,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明显加快,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的格局基本稳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是巩固我市开放型经济特色的保障;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长三角地区交通融合进一步加速、产业布局日趋完善,上海经济中心城市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要顺利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必须增强走转型升级之路的紧迫感。

(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平湖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工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我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以环境容量不断占有为代价,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另一方面,我市人均土地少,建设用地空间小,土地后备资源少,环境容量基数小。新时期,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明显提高生产成本,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若不转型,确保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持续拉动难度明显加大。因此,必须增强走转型升级之路的责任感,实现向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节约集约利用、人力资本质量提高转变。

(三)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平湖经济抢抓新机遇、营造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我市以服装、箱包贴牌加工为特点的区域经济产业群,缺乏创新能力和转型升级意识,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经营困难,利润明显压缩,已清醒地认识到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紧迫性,形成较强的市场倒逼机制。出口退税率的重新上调,国家将增值税从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为我市企业转型实现转型升级、赢得竞争优势提供有利时机。另外,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周边县市也已在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提出了规划,迈出了步伐。因此,必须增强走转型升级之路的危机感,有效利用机遇,加速提升企业、产业、区域经济实力。

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基础优势

(一)已有率先改革、率先发展的思想基础。改革开放30年中,平湖工业经济能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周期中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势头,得益于历届平湖市委市政府以改革的思路,不断审时度势,不断寻求和积极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各个时期无不体现: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乡镇企业、国营工业“一新四改造”(新建平湖棉纺厂,改造平湖标准件厂、平湖水泥厂、平湖化肥厂、平湖化纤厂)、企业改制改组,“八五”、“九五”时期,实施的抓重点、上规模、增后劲、促发展的“6188”规模优势工程,“十五”起实行的全面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及“十一五”以来的突出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实施项目推进年活动等,已为转型升级取得有益经验,赢得先机。

(二)已有功能较全的平台基础。平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依托。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平台建设,工业园区历经试点探索、加快推进、治理整顿和循序开发四阶段的多年开发建设,已成为承载招商选资项目的重要载体、集聚产业的重要平台:1998年起将省级经济开发区--平湖经济开发区作为光机电产业的集聚发展平台,成就了光机电产业的迅速壮大历程,成为国家火炬计划“平湖光机电产业基地”,而现阶段独山港区作为我市发展临港产业、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地和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目前,我市基本形成了以平湖经济开发区、独山港区为主体,各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和创业孵化中心为基础的平湖工业经济产业发展平台体系,为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保障。

(三)已有不断优化的产业基础。1998年起,随着日本电产芝浦(浙江)有限公司、关东辰美电子(平湖)有限公司等光机电企业相继落户平湖经济开发区,光机电产业迅速壮大,2000年就跃至第二大支柱产业,目前与服装产业成为共同支撑我市工业经济的两大产业集群。以光机电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打破了我市改革开放20年来以轻纺工业为主的产业格局。此外,临港工业从无到有,高速增长,服装、箱包、造纸等传统产业不断提高新建、扩建项目质量,稳步发展,童车、洁具等新兴特色行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二三五”产业格局(光机电、临港型两大主导产业,服装、箱包、造纸三大传统特色产业,童车、洁具、医药、家具、金属制品五个新兴产业)。产业集群不断做大做强,拥有“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国家火炬计划光机电产业基地”、“中国服装跨国采购基地”、“中国卫浴名镇”、“中国童车生产基地” 等一批国家级区域品牌。

(四)已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八五”时期的“6188”规模优势工程,培育出服装、造纸、建材等一批优势行业和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及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市企业积极加强技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品牌看,“九五”时期金瓶牌面纱、晨光牌电力电缆等省级名牌涌现,到2006年“悦莱春”首获中国名牌,结束“服装大市”无国字号名牌历史,再到2007年底,拥有中国名牌3个(悦莱春、新秀箱包、爱美德箱包),中国驰名商标5件(晨光电缆、金象纺织、双喜童车、伊斯佳制衣和维克斯童车),国家免检产品8个,数量、质量均有明显提升。从技术研发看,截止2007年,全市累计拥有企业研发(技术)中心68家,其中,省级以上11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2000年以来,累计国家创新基金项目8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50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47项、省科技计划项目12项、省科技重大专项5项;1990年以来,累计申请专利2072件,获得专利授权1572件。从企业上市看,景兴纸业继2006年成功公发上市,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又顺利增资扩股,开创中国证券史上首次记录,截止2007年,共拥有上市公司2家(九龙山、景兴纸业)。

(五)已有素质优良的一批企业家队伍。我市工业经济的崛起,伴随着一大批勇于冒险和创新的企业家队伍崛起,对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辉煌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我市企业家已明显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意义,积极参加省、嘉兴、平湖市级举办的如《赢在现场——现场改善与成本控制》、首届大企业大集团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省中小企业金融创新论坛、《三十年企业变革的历程与“中国式失败”》、《温州商人的商业智替与文化陷阱》企业发展论坛讲座等诸多培训、讲座。另外,传统产业中不少企业家已率先迈出转型升级步伐,积极采取生产流程改造、信息化改造、转产投资五金机械、光伏产业等有效措施,企业效益明显提高,起到较强的引领作用。

我市转型升级既有良好的基础优势,也存在转型升级的困难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创新动力不足问题。我市传统产业企业管理模式为家族制体制,天生缺乏创新动力和转型提升意识;发展模式为克隆衍生,通过几家行业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了以服装、箱包贴牌加工为特点的区域经济产业群,某种层面上,块状经济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拉长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生命周期,一定程度造成企业忽视自主研发,将价格竞争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目前。我市传统产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不到1%,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2007年止,万人拥有专利9.34件,专利数处全省中游,但发明专利仅占1.3%,专利拥有企业数占规上企业的12%,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8只、著名商标26只,处嘉兴处中下游水平,与先进地区比差距更大。二是要素空间不大问题。人才要素方面,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紧靠上海、杭州大城市反而不利于留住人才,我市企业要获得相同层次的创新人才要比大城市企业付出更高成本,导致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再加上企业人才流动比较频繁,造成企业高级人才紧缺。能耗空间方面,“十五”末我市工业结构以轻工为主, 2005年能耗基数远低于嘉兴及全省平均水平,随着独山港区一批重工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重型化趋势加快,综合能耗水平要继续下降,完成“十一五”规划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年均下降4.4%的目标非常困难。三是管理机制不够问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部门对项目的准入监管不够。新批项目(包括技改、增资)时,对节约、集约发展、先进水平发展的准入评价不够,使引进的一些项目粗放用地,前期准备不足,建设期限拖延,投产项目不达产等。一些非工业功能区规划产业的项目落户仍较普遍,各产业项目遍地开花。去年制定实施了《工业投资项目准入评价实施办法》,但由于运作机制未正常建立和运转,准入评价只停留在各个项目管理部门。审批项目、供地项目实施实行进度监督和按期投产验收制度刚刚起步,推动力度和管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一)总体要求

以争创全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县(市)为目标,深入实施创业创新战略,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政府主导、企业主体”、“ 有效投入与自主创新、招商引资与民营经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三个双轮驱动不动摇,大力实施双百投入工程、双千规模工程、平台能级提升工程、企业创新工程、挖潜节地工程和节能减排工程等六大工程,到2011年,初步达到工业发展动力向投资和创新双轮驱动为主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向高加工度、资本密集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转型升级,发展方式向节约集约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协调,产业做大做强相统一。

(二)目标任务

1、产业发展方面

实施双百投入工程,做大投资总量,到2011年,实现工业生产性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港区)比例超过60%;形成光机电、临港型、装备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五大百亿产业,其中光机电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产值均超200亿元。

实施百亿新兴产业替代升级工程,做大做强光机电、临港两大主导产业,壮大发展特种纺织、汽摩配等新兴产业。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选择引进能延伸产业链、形成新产业的好项目、大项目,2009-2011年,三年累计完成新兴产业生产性投入100亿元。

实施百亿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巩固提升服装、箱包、造纸等传统优势产业,提速发展装备制造业。以技术改造为主抓手,鼓励企业加大以科技进步和内涵发展为主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生产装备制造业首台(套)等拳头产品,盘活投资现有存量,2009-2011年,三年累计完成技术改造生产性投入100亿元。

2、企业培育方面

实施双千规模工程,壮大经济总量。以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强政策激励,同时通过培训等形式,壮大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合力拉动企业做大做强。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000家,销售产值达到1000亿元。通过双千规模工程,拥有年产值100亿元、利税10亿元的重点企业(集团)1家,年产值50亿元、利税5亿元的重点企业(集团)2家,年产值10亿元、利税1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15家;新增上市公司3家;全市累计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5家以上;新增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项以上。

3、平台建设方面

实施平台能级提升工程,增强承载能力。完善区域生产力布局规划,构建以平湖经济开发区、独山港区和新仓、新埭“二区两团”为核心的工业经济发展布局,全面推进工业企业向开发区、镇、街道工业功能区集聚,规模以上企业入区率达到90%以上。通过能级提升工程。2011年,实现平湖经济开发区产值超双百亿元,独山港区超百亿元,超50亿的工业功能区4家,其余工业功能区均超25亿元。

4、发展方式方面

实施企业创新工程,形成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行业龙头企业工艺技术及装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9-2011年,三年累计完成技术创新投入50亿元以上。2011年,全市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2%以上,新建省级行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10家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5%以上。通过创新工程,实现特色产业品牌覆盖率、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新增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12只、省级名牌产品或浙江著名商标15只以上;拥有市场占有率全省第一的“拳头产品”20个,其中10个全国领先。

实施挖潜节地工程,有效提高节约集约水平。加大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和行政执法,加强土地存量处置、挖潜和利用,每年回收盘活建设用地1500亩,挖潜节地生产性投资占比30%以上,通过挖潜节地工程,工业项目每年投资强度提高10万元/亩、建筑容积率提高0.05。

实施节能减排工程,有效改善高耗、高污状况。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实施节能减排项目,2009-2011年,三年累计完成节能减排投入50亿元以上。通过节能减排工程,实现资源利用率、能耗和污染物减排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循环经济规模明显增加,新能源、再生能源比重明显提高,节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单位用水量“十一五”期间下降20%以上、削减17%以上和下降30%以上。

(三)工作重点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重点骨干企业、拳头产品培育为抓手,积极发挥主导产业引领示范作用。

1、强化产业导向

根据市委市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十大工程”意见,坚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强做优光机电、临港型、装备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五大百亿产业集群,严格按照低层次产业、低技术含量、低价格竞争和高能耗、高污染“三高两低”标准,把好项目准入,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优化政策导向。市工业发展资金规模随财政收入适当增加,加强工业平台建设政策扶持力度同时,设立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加大企业技术、装备投入和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特别是光机电、临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项目的直接投资的扶持力度。扶持传统产业加大研发、设计投入,创新营销方式,实施自主品牌经营。鼓励节约集约发展,扶持各类资源能源节约和替代、资源要素集约利用和综合利用的项目、挖潜节地型项目和企业“退低进高”项目。建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扶持企业重组,推进产业整合,形成大企业大集团。

强化选商引资。着重引进能带动形成新兴产业,延伸传统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的项目,千方百计“利用外资、引进内资、争取国资、上市融资”。一要强化重点区域招商,重点引进世界跨国公司、国内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强化对日本、欧美等招商,主攻沪杭、扩大温台、渗透粤闽。2011年,累计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实到外资5亿美元、实到内资50亿元。二要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实现

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三要改进招商方法,主动走出去,举办小型、分散、专业等招商活动,扎实开展蹲点招商、针对招商、产业招商。2011年,力争亿元招商项目20项以上,超10亿元项目实现突破。

2、突出两大主导产业

完善光机电和临港产业发展规划和管理机制,发挥两大产业发展办公室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完善制定实施两大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把光机电和临港两大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加快做大做强。 光机电产业发展重点。继续做好亲商安商和以商引商工作,以国家火炬计划平湖光机电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发挥“以企引企、以商招商”成功经验,加快光机电产业新建项目、增资项目引进和发展,形成以新型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产品为代表、产业链完整的光机电高新技术产业群。积极承接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向长三角地区转移和集聚,选择引进软件开发、计算机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等高新技术服务业,引导入驻创业孵化中心发展,广泛运用其提供的电子信息、新材料、高效能源及新型环保等各种服务,改造服装、箱包等传统产业,实现从劳动资金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

临港产业发展重点。充分利用港口资源优势,构筑高水平招商引资大平台,加大临港产业招商力度,重点发展三大临港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临港装备制造业;高水平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临港新型材料产业),大力发展三大临港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港口码头建设、临港服务业重点产业),启动建设多用途码头、保税物流园区,推进“区港联动”,扩大辐射范围,拓展国际物流服务功能,真正全面融入长三角物流体系和全球物流供应链体系。

3、狠抓技术改造

积极调整传统产业资产存量。把好增量,严格限制传统产业低层次、低水平的循环、重复建设项目,选择引进有较强竞争力、能带动本地产业提升的优质项目;建立淘汰退出机制,淘汰限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压缩市场供过于求、低附加值产品的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推进传统产业向“大而强”、“小而精”方向转变。

加强技术创新,形成产业链。加快推进现代工业化,引导企业、尤其服装、箱包等生产出口企业完善组织结构,形成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和加工制造的“6+1”完善产业链,通过产品创新、面料创新、工艺创新、款式创新等手段,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议价能力。

加强信息化改造,拓展商业模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着力抓好企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企业的信息化项目推广、应用,推动省、市级信息化应用推广项目和试点示范企业建设,建立完善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发展各种嵌入式软件技术、柔性制造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检测和控制,内部物流和信息流的高度自动化。在此基础上,以浙江省实施的电子商务“万企工程”为契机,积极将电子商务、互联网络嫁接到传统产业,加强电子商务培训,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建立企业、行业网站,通过扶持发展电子商务,改变中小企业传统的物质流、价值流、信息流的运作形态,从时间上、空间上、手段上缩短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距离。

加强品牌建设,调整市场结构。积极培育出口主体,增强自营出口能力,不断巩固扩大国际市场,拓展欧洲等市场占有量同时,注重自主品牌建设,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份额,实现加工贸易由代加工逐步向代设计、自主品牌转变。鼓励企业努力扩大内销,充分借助广交会等各类展销会平台,开拓西南、中部等国内市场,主动接轨上海,接轨先进地区,主动参与制造业分工和协作配套,形成产业的有效合作和错位发展。

4、加快平台建设

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建设要与城区及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以产业集聚为前提,鼓励平湖经济开发区与镇、街道工业功能区统筹规划、共同开发。

强化规划定位。按照定位到区块、定位到产业的要求,整合、细化各镇、街道工业功能区规划布局和产业定位,明确创业孵化中心、标准厂房、职工公寓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按“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的要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社会资本投资,集中连片建设标准厂房、创业孵化中心,为初创型企业提供规范化生产场所和发展起点。

强化基础配套。按照集聚集约、连片开发要求,加大征迁力度,分类制定征拆工作方案,努力突破重点征迁难题,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加大配套功能建设,把职工公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路、桥、线、管、绿化等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提升工业功能区的配套能力、集聚水平,提高创业孵化中心的孵化能力。资金保障方面,市工业发展资金要进一步向工业功能区、职工公寓建设倾斜,按照多投入多补贴、少投入少补贴、不投入不补贴的原则,进一步拉开市财政资金对镇街道工业功能区补贴的档次。土地保障方面,加强对创业孵化中心建设的支持,每年安排一定土地指标,专门用于创业孵化中心内标准厂房和配套用房建造。

5、加强有效投入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技术改造为重点,以工业园区为平台,规划、扶持和推进发展符合产业导向和带动力强的项目,发挥财政资金对投入的导向作用,用足用好技术改造政策,不断增强工业投入强度和提高投入质量。 推进重点项目。项目是转型升级的载体,重点项目更是转型升级的关键,继续开展重大项目服务推进,做好省、市级重点工程项目跟踪服务,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力争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一要强化项目导向,有选择地统筹发展五大产业集群项目,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项目、装备制造业项目、光机电和临港型项目。二要完善项目储备机制,制订前期项目计划,设立确保工作经费,有针对性地与国内外大企业对接,包装有发展潜力项目,加快项目审批核准,尽快落实建设条件。

规范项目管理。一要把好项目预评审批关。建立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及相关行政许可配套联动机制,实施重大项目联合评审,根据《工业投资项目准入评价实施办法》,把好项目准入关。实施项目延期建设内容承诺和投产项目现场验收制度,有计划进行项目竣工验收,监督检查投资项目按核准或备案要求建设、达标和达产。二要把好项目集约用地关。落实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集聚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确保标准厂房、重点工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临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用地,新办小项目、低水平项目和区外项目不供地。三要强化项目评价,从产业导向、投资强度、节能减排、工艺和技术设备、环境影响、单位土地产出率、全员人均收入和地方财政收益等各个方面,评价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要着力抓好企业技术创新、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的建立和完善。二要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和试验基地,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三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拓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促进专利代理、专利技术交易发展,努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技术。四要支持发展自主品牌,培育创建特色产业品牌、区域特色产业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推动产业品牌与产业集聚、专业市场相互促进、互动发展。

6、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一要全面实施投资项目能耗评价,严格执行《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核暂行办法》,把好项目准入,新批项目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必须低于我市分行业能耗平均水平的10%,禁止发展高能耗、高污染项目,限期整改现有项目。二要推进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开发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开发推广新型建材。排出超能耗标准企业,强制超能耗设备技改,并组织验收节能效果。三要加快淘汰高能耗落后产能,加大集中供热区域内的燃煤锅炉淘汰力度,加快完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规划和实施,加快东片污水管网建设。四要完善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机制措施和激励政策,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察,严格执行差别电价等节能政策。五要加大工业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工业园区。

7、加快发展与先进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

坚持互动发展原则,以制造业需求为导向,培育金融、物流、信息、科技、培训、会展和商务公共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中介服务等体系,搭建社会化服务与制造环节顺利对接平台。

有序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一是现代物流业,培育或引进龙头企业,着力构建以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综合性物流配送区和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节点的物流网络体系。二是科技服务业,扶持发展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积极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心)等科技研发主体,完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加快建设技术产权交易、检验检测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三是商务服务业,规范提升会计、税务、资产评估、检测等经济签证类服务,加大扶持创意设计、管理咨询、品牌营销等服务业。四是市场服务业,加快发展与我市产业配套的专业市场,构建交易、配套、集中配送和服务的平台。

推进工业企业实现主辅分离。一要推进整合规范,进行运输资源的整合和重组,组合成立物流公司,统一运输物流管理营销;鼓励引导市外服务企业在我市注册公司,对企业工程项目外包市外企业实行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工业功能区区内企业服务环节分离,配套建设专门的公共服务中心,提供职工公寓、清洁、保安、配餐、设备维护和保养等后勤服务。二要推进产业分离,如运输环节可注册成立物流公司或外包给我市物流企业,研发设计环节可鼓励有条件企业将设计研发、技术咨询、检验检测等业务外部化,建立提供专业化技术的服务公司等。三要针对性推进工业主要行业的服务业分离,加快服装、箱包等行业分离产品包装、设计研发、品牌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造纸、化工、建材等行业分离仓储、简单加工等环节,光机电、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童车、洁具等行业分离产品售后服务、设备租赁等环节。

8、强化保障措施 积极营造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宣传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新知识、新成果和先进典型,大力倡导节约集约利用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

要素保障。土地方面。一是合理配置新增用地,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倾斜,每年新增用地指标的50%以上用于先进制造业;鼓励企业建造四层及以上高层厂房。二是深入推进挖潜节地。分类督促推进供地未建或用而未尽项目,指导服务企业加快节地技改项目建设,建立挖潜节地盘活建设用地项目台帐;盘活存量,置换出低效利用、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和经营效益差的土地,供应给对优势产业、重大项目,实现“腾笼换鸟”。资金方面。大力金融服务业,引进国内外优质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创新金融服务,引导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公司、信用担保公司等,探索发展村镇银行、小额信贷组织等。人才方面。制定执行和中长期培训规划,与大专院校联合举办各类培训班,鼓励企业增加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培育高新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拓宽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通过与高校科研所合办科研机构、设立研发中心(基地)和实践基地等途径,鼓励社会力量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介机构和开发机构,培育适用性、实用性人才,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组织保障。建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工业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落实责任,明确重点,全力推进转型升级工作。有力发挥市光机电、临港型两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作用,有效指导、协调和服务产业发展,建立市级部门与重点光机电企业、临港产业企业的挂钩联系制度,形成强势推进两大产业发展的氛围,做好服务工作。强化目标责任,完善考核,确保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考核评价保障。建立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主体考核机制,各镇、街道和开发区为主要责任单位,主要考核产业结构是否优化、传统产业是否加快改选和升级、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是否得到淘汰和限止。继续对制造业企业和镇、街道实施新型工业化的评价,以“亩产论英雄”,对亩均工业增加值、应缴税金、劳动报酬、利润四项指标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两项否决指标进行评价,明确评价职责分工,定期在新闻媒体上公布评价结果,评价结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与市涉企扶持资金支持相衔接,与企业评优、要素供给相衔接。

四、2009年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工作

(一)目标明确

工业经济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循序渐进、理清轻重、把握重点。明年是转型升级的关键年,是具体实施转型升级措施的探索年,必须将项目投入作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生产性投资确保增长12%,达到78亿元,力争15%,达到80亿元;引进市外内资确保15亿元,力争18亿元,合同利用外资3.36亿美元,力争3.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元,力争2亿元。

(二)重点突出

1、狠抓项目推进

推进和发挥投资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继续实施“项目推进年”活动,以项目推进为转型升级的抓手和落脚点,推进总投资百亿元以上的100个项目。年内新建重点项目40个以上、续建项目60个以上,其中:临港工业、光机电项目投资额占比40%,装备制造业投资额占比25%,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项目投资额占30%。进一步完善项目评估准入制度,推进实施一批存量盘活、内涵发展、创新成果产业化和节能减排项目,提高投资项目质量和水平,提高投资科技含量、亩均产出、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等水平。

2、强化招商引资

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健全领导小组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工作困难、问题,健全完善招商队伍,多渠道选配好招商人员,提高队伍素质,创新招商方式,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招商,切实营造“全党抓经济,全民抓招商”的浓厚氛围。招商选资,要围绕高新技术为主、龙头企业和大型优质项目,找准产业定位,着力引进创新型项目、补链型项目,突出上海地区重点招商同时,充分利用原有招商资源,兼顾广东、温州、福建、苏南等外商集聚地招商,真正有效推动产业招商。引进资金同时,还要引进文化理念、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真正在招商引资实践中推动转型升级。

3、全力构建平台体系 抓好工业平台建设,坚持将平湖经济开发区、独山港区和各镇、街道工业功能区等发展成招商引资的主阵地、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载体,不断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在统筹发展、集约开发上下功夫,努力将平湖经济开发区建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区、环境友好的生态区、协调发展的新城区,推进独山港区开发建设大会战,努力建成临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现代化港区。 抓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服务企业供产销“6+1”环节,立足区域产业实际,加快行业技术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独立运作,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组建研发机构和试验基地。加快特色专业市场,构建与我市特色产业供应销售、技术人才、物流配送等相适应的服务大平台。完善资源共享信息化服务与管理,建立健全网络服务支撑体系,优化和提高部门职能和中介服务水平。

4、坚持节约集约发展

加大技改投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重点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鼓励采用先进设备引进先进装备,不断提高项目设备投入比例和水平,采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2009年技术改造投入占全市工业投资的30%。继续推进挖潜节地,实施“零增地”技改,实现每年挖潜节地、盘活建设用地1500亩目标。

加大节能减排,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大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数据监测、分析,实施节能降耗重点项目,积极申报国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专家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服务,推进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开发应用,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降低企业能耗及污染物排放。加强行业能耗指标分析,调查摸清我市各行业能耗处全国、省市水平。推进集中供热,围绕嘉兴电厂大热网规划,全面实施全市实行集中供热、取消小燃煤锅炉行动。

5、注重企业服务指导

加强运行监测,及时掌握企业情况。建立企业信息收集和跟踪制度,及时掌握工业经济运行动态,加强对本市主要行业、龙头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分析、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采取快速应对措施。建立政府与企业沟通联系制度,完善和建立“一对一”企业服务制度,继续实施“百名局长下基层服务”活动,倾听企业对政府的建议和呼声。 实施转型升级“诊断”行动方案。制定“诊断”方案,需有关部门配合,各镇、街道和开发区落实执行,为企业创新升级、技术改造和查漏补缺提供依据和基础,找准转型提升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价指标和我市分行业准入有关指标进行投入产出水平“诊断”评价,进行质量、技术、管理、节约集约和节能减排等“诊断”,帮助和推进企业有针对性提出进行改革、改造、创新和转型的措施和途径。制定企业分类转型升级的台帐,明确政府和企业责任,按照进度一抓到底。

6、完善优化转型升级鼓励导向政策

按照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对扶持政策作适应性调整,完善细化产业投资、工业平台建设、节约集约发展、技术进步、节能降耗的分类扶持政策。制订鼓励光机电、临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环保产业项目的直接投资扶持政策;制订鼓励传统产业技术研发、设计投入、创新营销方式等扶持政策;制订企业优化重组扶持政策,鼓励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关、停、并、转”。建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建立创业投资专项基金,重点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

第四篇: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建议

我市机械制造、印刷装订、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四大传统产业从上世纪

七、八十年代逐步发展而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曾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看,从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看,我市四大传统产业竞争优势逐步弱化,发展后劲相对不足。如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我市科学协调发展,是推进繁荣幸福新**建设的重要课题。为此,市政协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基层,采取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具体调研与建议如下:

一、传统产业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据统计,截止到“十一五”末,全市共有传统产业1153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29.3%;安置就业人员59736人,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30.1%;纳税32098万元,占当年全市税收的7.3%。分析“十一五”期间传统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企业规模偏小。我市1153家传统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仅为47家,占总数的4.1%。这表明传统产业中具有龙头带动作用、较大规模企业少,应适时转型升级。二是纳税贡献不够大。2006—2010年我市传统产业纳税分别为27454万元、26344万元、28948万元、30968万元、32098万元,分别占当年全部税收的21.6%、14.0%、10.9%、9.8%、7.3%。总体看“十一五”期间传统产业纳税贡献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大,占当年全部税收比例呈逐年递减之势。与高新技术产业相比较而言,以2010年为例,2010年118家高新技术产业纳税52769万元,而1153家传统产业纳税额仅为32098万元,仅占传统产业个数10%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创造了传统产业1.6倍的税收,这表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三是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我市四大传统产业遍布城乡,截止2010年底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近60000人,为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四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景可期。我市四大传统产业均属民营性质中小企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但是正所谓“船小好调头”,中小企业应对个性化、多样化、快速变化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比较强。加之,四大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市场,相对成熟的经营模式,有了比较坚实的发展基础,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条件。

通过全面分析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科技投入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我市绝大多数传统产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原始资金不充裕,在市场行情好的情况下,热衷于追求短平快效应,盲目将企业发展重点单纯的放在规模扩大和人员增加上,对于科技投入、技术改造项目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科技投入和专利技术对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中的重要性,以致传统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

二是人才短板效应制约传统产业发展。总体上看,传统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在企业管理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属于家族式企业,管理层以家族成员为主,他们目光不够长远,思想保守,缺乏开拓意识,管理模式陈旧,家族式企业经营管理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重视实用型熟练工人,对技术型、研发型高端人才作用重视不够,四大传统产业中像新宏昌重工集团那样每年聘用大量高端技术人才,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研发团队的企业寥寥无几,高端技术人才的缺失严重影响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进而影响了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三是传统产业不同程度存在融资难问题。由于绝大多数传统产业存在规模小、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弱、稳定性差的特点,甚至有些传统产业还存在管理薄弱,信用缺失等问题,加之当前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风险意识增强,在贷款对象选择上非常严格,对中小企业大多实行“慎贷”策略。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仍然存在。

四是政策支持相对不足。2007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十一五”期间扶持重点传统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定,从2007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地方财源建设基金10%作为重点传统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滚存使用。近年来,随着政府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相应对传统产业的扶

持力度有所降低,部分年份未达到预算安排的地方财源建设基金的10%。据统计,2007—2010年,我市共扶持冀东水泥、富士胶版印刷、新宏昌专用车、长城重机等重点传统企业13家,平均每年仅3—4家,扶持企业比例较小,且均属规模以上企业,对于淘汰落后产能生产线,技术改造补偿奖励力度不够。此外,廊坊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廊政[2010]133号)和《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廊政[2011]54号),目前,我市有关部门落实不够。

五是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近年来,我市在扶持、服务传统产业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全市“效能**”建设活动动员大会后,各相关部门严格按照以“京津冀最好,环渤海一流”为软环境建设目标,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但总体看我市致力于服务传统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主要表现为服务机构少、服务范围窄、服务水平低、服务市场不规范。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与思考

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传统产业经过科学合理的转型升级,同样可以发展成为特色主导产业。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民生的视角,维护稳定的大局看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促传统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和目标是:通过整合传统产业资源,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使传统产业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最终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粗放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由高污染低效益向高效益低污染转变,由小特色走向大特色,由局部特色走向整体特色,由小产业走向大产业,由小市场走向大市场,由钻市场空隙走向竞争强势。

1、机械制造业。关于矿山机械行业发展:我市矿山机械行业主要集中在新集镇域内。目前,该镇域内共有矿山机械企业290余家,从业人员约8000人,生产设备3000余台/套,规模以上企业5家,其余90%以上的中小加工户都属庭院式、作坊式经营。该镇的矿山机械行业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占国内行业市场60%份额。近年来又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产品远销俄罗斯、印度、智利、韩国、巴基斯坦等国。但是该镇的矿山机械行业总体规模小,龙头大户较少,没有形成集群效应。为此,建议规划建设特色突出、配套齐全、管理规范的矿山机械产业园区,针对新集镇域内项目用地紧张的现状,具体可以利用新集镇域内废旧砖厂的闲置土地,采取“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的方式建设工业园,变“小作坊”为“大工厂”,以五家规模以上企业为龙头,通过重组、兼并、合作等方式,整合域内现有“小作坊”的产业资源、产品技术,提升矿山机械产业结构和水平,形成规模和集群效应,在国内外市场叫响我市的矿山机械品牌。关于以长城链条、北方冶金为代表的中等规模企业发展:此类企业多属于“老牌”企业,经营较为稳定,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致力于企业高端化发展。一方面向品牌要效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新宏昌重工集团自2001年开始创立中国自卸车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宏昌天马”,2011年11月“宏昌天马”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该企业已由当年汽车配件销售的小微企业,以营业额每年超30%的速度,成长为拥有固定资产20亿元、员工4000人,年生产各种专用车50000台,年产值40亿元的大型集团企业。新宏昌的发展之路就是“自主品牌赢天下”的成功之路。我市较成熟的中等规模企业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持久动力。另一方面向技术研发要效益,以专利技术开拓市场。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到,长城链条和北方冶金机械“十一五”期间年产值均在5000万元—1亿,年均纳税100万左右,即使在2008年金融风暴期间,在行业重新洗牌过程中,仍然依靠专利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牢牢站稳了脚跟。由此可见,专利技术产品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保障,同时也是打开市场销路,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武器。因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有关鼓励企业技术研发的奖励政策,进一步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热情,鼓励企业加大投入,主动研发,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人专我转”,始终走在同行业前列。

2、印刷装订业。一是淘汰落后与扶持“龙头”相结合。“十二五”期间,逐步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设备,通过兼并、重组、整合和调整等形式,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有计划地打造一批产能过亿的龙头企业。二是健全管理机制与大力发展包装装潢印刷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印刷协会作用,帮助印刷装订企业健全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印刷企业退出机制,对严重违法违规生产企业,积极妥善地使其退出印刷领域;建立印刷企业守法诚信档案制度及公告制度,继续推行企业法人法律法规季度培训制度,使其守法诚信经营。同时,大力发展市场前景较好,适应市场需求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对规模大、资金雄厚、

技术先进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予以优先审批和大力扶持。三是“一业带多业”与筹建高标准印装产业园相结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印刷装订业带动诸如PS版生产企业,折页机、配页机、胶钉机生产、销售、维修企业的发展壮大,吸引更多的北京大型出版社在我市建立图书储运中心。同时,借密涿高速在杨庄设有出口这一优势,规划建设集设计、制版、印刷、装订、耗材、仓储、物流于一体的绿色环保印刷园区,做强做大我市文化产业。

3、建筑材料业。一是在福山新区整体规划框架内,以福山新区域内5.64平方公里废弃矿区申报为国土资源部废矿治理项目为依托,大力实施废弃矿区平整治理,并积极洽谈引进高端建材行业,打造新型建材基地。二是对福山新区域外的商砼站、砌块厂等建材企业,采取“腾笼换鸟”战略,以福山新区废弃矿区平整后的土地进行置换,以达到建材企业集群建设,减少中间交通运输环节,避免二次扬尘污染,降低道路负担的目的。同时,坚决依法取缔国、省、县道两侧的小粉石厂和小存料场。三是在原材料深加工上做文章,增加建材产品附加值,改善以原材料销售为主的粗放型产销方式,通过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引导在福山新区内建设商砼站、干粉砂浆厂和高端水泥制品等高新技术建材项目。同时,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贯彻落实好2010年8月廊坊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切实鼓励企业进行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最终形成“山区环保开采,就地深加工,成品封闭运输”的山区建材产销模式。

4、交通运输业。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大型运输车辆4500余辆,从业人员近20000人。随着房地产业运行的持续放缓和源头治超力度的不断加大,目前我市以运输石料为主的运输车辆已有50%左右停运。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利用这一契机,引导交通运输业转产转型。一方面鼓励和引导运输企业采取厢式货运和专用车辆的方式,为福山新区域内商砼站、水泥制品厂等高端建材企业提供高质量运输服务,既能解决道路扬尘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又有利于维护公平竞争,有效保护公路的运力结构和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市毗邻京津,北有空港,南有海港,公路、铁路交通便利,加之密涿高速和密涿支线建设,进一步扩大了我市道路交通运输优势,建议利用福山新区废旧矿区平整治理的土地和高速沿线村街新民居建设后收储的土地,积极引进大型现代化物流企业入驻我市。同时,鼓励现有运输企业向集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中小物流企业转型,逐步拓展经营范围和运输网络,实现由单一结构的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到服务企业货物运输和普通群众民用物品运输的转型升级之路。

三、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建议

一是以政策扶持为先导,激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性。按照上级政策文件精神,及时制定出台适合我市发展状况的扶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政策,深入实施传统产业“四个一批”梯队发展战略,即: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一批、小微企业扶持成长一批、招商引资新增优化一批、自主创新做大做强一批,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品牌亮、实力强、有特色、辐射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和重点企业。同时,要适当提高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地方财源建设基金的百分比,扩大政策扶持面。具体可由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有关单位,制定完善的考评、筛选办法,每年定期向市政府申报1—2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由市政府严格把关后给予资金扶持。在此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好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的税费减免政策,确保上级政策用好、用足、用到位。二是以优化发展环境为抓手,全力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经走访了解,目前我市部分印装企业因北京郊县的市场环境优于我市,而搬迁到北京市顺义、平谷等地。为此,在软环境方面,要以“效能**”建设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行阳光政务,努力营造一个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三最四低”的投资创业发展环境。大力加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真正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彻底改善各种审批手续繁琐办事效率低,各种名目检查多为企业服务少,收费罚款多政策法规宣传少的现象。在硬环境方面,按照城镇面貌“三年上水平”的总体要求,科学、高水平地编制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从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管理到区域定位分工、产业结构调整通盘考虑和协调配套,并预留发展空间,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提供必要的水、电、路、讯、暖等配套设施。

三是以人才战略为支撑,引领传统产业高端发展。一方面,切实加强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建设。要采取

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模式,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2011年8月12日,廊坊日报报道了永清县为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出台了《“十二五”时期人才高端战略长远发展规划》和《人才引进奖励优惠政策》,按其政策规定,企业引进博士生工作年满1年的,县财政一次性给予2万元奖励。虽然我市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但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和奖励政策不够完善。建议我市制定出台企业高端人才引进长效机制,鼓励各类人才和本土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企业人才培训。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在2011年第三届中国管理咨询培训业大会上提出,当前我国企业进入一个转型升级的拐点,迫切需要加大对企业培训的投入。美国企业的培训经费占到职工工资总额的10%,欧洲国家占到5%—10%,而我国企业仅占到2.5%,具体到我市传统产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更低。辜胜阻认为,一个企业培训经费若占职工工资总额不足3%,这个企业很难有竞争力。为此,要充分利用我市大中专院校的教育资源,广泛开展院企合作,对口培训,全面提升企业管理层、研发团队和一线产业工人的素质能力,真正实现人才强企。

四是以破解资金短缺为着力点,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充分发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作用,壮大资本金规模,适当放宽担保条件,拓展担保业务,把扶持传统产业纳入担保体系建设规划,优先予以安排。二是积极引进更多的金融主体。河北银行作为我省致力于服务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性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于2010年10月15日在廊坊设立分行,又于2011年5月16日,在廊坊设立河北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廊坊分中心。我市作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14个县的排头兵,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建议积极洽谈引进河北银行和河北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更好地服务我市传统产业发展。同时,充分借鉴刚刚落户燕郊地区的蒙银村镇银行的建设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和有资金实力、经营稳定的小额信贷公司成立村镇银行,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三是引导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展票据和授信贷款业务,对传统产业给予优先扶持。鼓励重点传统产业领域内有实力、有规模的企业组建行业性担保公司,为行业内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四是借鉴重庆市呵护小微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当信用评价等级高的企业到政府指定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时,比国有银行超出部分贷款利息,由市财政补贴,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是以社会服务体系为支点,撬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绊脚石”。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支持传统产业建立各类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逐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网络。鼓励和支持传统产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施多领域、多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利用减税或资金补贴等形式,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加快技术研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生产工艺。引导企业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重视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工作,依法保护商标和自有知识产权。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引入市场机制,依托社会服务机构,整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网站等现有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市中小企业信息网。逐步完善提升网站服务功能,为我市传统产业等中小企业提供政策信息咨询服务,并与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中小企业河北网、廊坊中小企业网互联。管理咨询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优势,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根据企业需求,以经营战略、市场营销、财税管理等为重点,为企业提供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诊断、辅导,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协会商会服务平台。支持传统产业在自愿的前提下,以产品、产业等为纽带,组建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和商会的改革,促其形成依法设立、政府指导、民主管理、自我发展的机制。

第五篇:电石行业产销需求与转型升级发展分析报告

【关 键 词】电石行业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电石行业产销需求与转型升级发展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电石行业产销需求与转型升级发展分析报告》 电石作为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在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满足相关行业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资源“少油、缺气、煤炭相对丰富”的现状,决定了电石仍将在今后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电石行业发展速度较快,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2010年,世界电石产能约2750万吨,其中我国电石产能约占到世界总产能的95%。

虽然电石行业发展前景向好,但无论近期还是中远期,电石行业都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从近期看,国内房地产行业受政策调控增速放缓,对聚氯乙烯(PVC)管材、型材的需求下降,导致PVC市场行情不振。作为生产PVC的主要原料,电石的需求也相应减少,价格急挫。由于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短期内难有改变,受其影响,电石市场低迷行情仍将持续。从中长期来看,随着煤制烯烃工业化示范项目的成功投产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全国掀起了煤制烯烃热。虽然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增煤经甲醇制烯烃产能不超过470万吨,但由于国家并未禁止上马进口甲醇或外购甲醇制烯烃项目,预计甲醇制烯烃总产能将较规划翻番。由于煤制烯烃生产聚氯乙烯较电石乙炔法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煤制烯烃规模的扩大,无疑会对电石行业产生巨大冲击。

破解电石行业近期和远期困局的最好办法是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电石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电石行业结构调整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电石行业要以市场为导向,扶优扶强,加快产业整合。大中型电石企业要与上下游企业相互参股,共同发展。通过企业兼并重组,组建一批产能在20万吨/年以上的大型企业,使电石企业平均规模由目前的不足7万吨/年上升至10万吨/年;中西部地区要利用能源、资源优势打造5-8个大型的电石生产基地,走“煤-热电(焦炭)-电石-化工-建材”一体化产业基地。

报告主要分析了我国电石行业发展的市场环境;电石行业供给态势及运营分析;电石行业需求态势及发展展望;电石行业领先个案的经营状况;电石行业投融资及管理建议。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地一手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电石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从而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通过对大量一手市场调研数据的前瞻性分析,深入而客观地剖析我国当前电石行业的发展规模、经营效益、竞争格局,并根据电石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电石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煤炭生产企业、电石生产企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电石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电石行业领先个案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电石行业产销需求与转型升级发展分析报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做通关手册范文下一篇:作文指导报范文

热门文章

转型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