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编精心整理了《遥感技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童庆禧,1935年10月出生于湖北武汉。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现任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追踪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转而从事遥感技术和应用研究,是我国遥感技术应用领域的最早开拓者之一。

第一篇:遥感技术论文范文

遥感地质勘查技术与遥感找矿模式研究

摘要: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科技手段,在开展地质灾害报告和监测、遥感地质找矿等诸多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探讨了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和遥感找矿的模式,遥感地质找矿就是把定量提取遥感找矿信息作为主要的手段,并结合GIS,将地、物、化、结构、地层、岩石和矿化等信息结合为一体进行研究。

关键词:遥感技术;地质勘查;找矿模式;GIS

在地质勘查中会有很多的技术手段,遥感技术与其他技术是有共同点的,比如同样需要一定的应用前提和特定的物理基础。但是遥感技术也是有它的局限性的,这也就体现出来它与其他技术的不同点:第一,遥感技术在提供特定地区和特定地点的地质情况时是通过影像的方式来实现的;第二,由于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表多波段图像,这些图像的拍摄必须是从空中垂直拍摄;第三,拍摄的图像传回以后还必须通过专家到野外进行实地勘察才能确定真实的地质信息。这些地方都表现出了遥感勘查技术是有限度和有条件的。在对国内外的遥感地质找矿方法、效果、经验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且掌握有色地质遥感找矿的经验之后,总结出了提取矿化信息的传感新方法技术,在遥感找矿信息增强提取新型影像制作方面,创新技术,解决关键难题,攻坚克难,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新方法。

1 遥感地质技术

遥感地质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有着鲜明的技术特点。首先在遥感技术信息增强提取方面,通过技术手段研制了一套“遥感信息多层次分离提取技术”,该技术是将常规的图像处理技术和多元数据分析、图像掩膜技术和模式分类技术相互结合,它具有一套有效的技术方法流程,可以根据试验区不同的矿化类型的波段特性来提取与不同金属矿化的遥感信息,根据波段的不同来建立热异常、铁染、含水蚀变矿物、碳酸盐化和植物异常等各种遥感模型。其次在新型影像图制作方面也有很大的特点。它的图像更加清晰准确、标准美观,是一个如同比例尺一样的图,它将地质图和地形图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得图像更加直观实用。再将增强提取的与金属矿化有关的遥感信息和遥感影像制作成一个图件,将其与地质物化探、地形图组成的图件相结合,两种图件就可以互补地进行空间扣合,制作出新的系列综合图件。还有就是与GIS的结合,进行综合的分析,需要以遥感信息为主,再将地理、地质矿产、物化探找矿信息相综合来形成矿预测和矿产资源的评估,这种方法既有效又快捷。它的技术方法是通过多波段的遥感数据量化圈定可能与成矿围岩蚀变矿物分布的遥感异常和是否有开采意义来实现遥感地质找矿预测的。遥感找矿异常的特征主要是指矿化和与成矿有关的围岩蚀变矿物分布异常,还有与含矿岩层、成矿岩体、控矿结构等在空间组合关系方面的信息等。这些都体现出了新方法的特点,也充分说明了它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更规范、更方便、更标准地进行区域遥感地质找矿预测和矿产资源评估。该方法还可以简便地说明遥感异常信息提取工作流程,具备特有的实用先进性和新颖性。

2 影响遥感地质技术应用的因素

关于如何使用好遥感技术的问题是一个关联了很多专业知识的问题。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应用的关键是扬长避短,在不同的区域环境下,要在区域内圈定地质界限以及质体,将其利用达到最大化。并且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分析是否有利于遥感地质勘查的应用,得出结论,解决部署,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利用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在关于遥感应用在找矿过程中的应用低位问题方面,很明确的是在找矿问题上。遥感技术的应用是非常方便的,由于遥感异常定位是非常准确的,而且容易查证,如果地表地质检测表面有寻大矿的希望,这样就可以进行钻探评估。这样就充分地体现出了遥感技术的优越性,它可以使找矿提早被发现,并省下很多的时间和财力去部署其他事物。另外在一些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的情况下,比如我国的西部地区,一般是处在戈壁荒漠或者是高山冰雪,这些环境下使用遥感技术就可以很快得出结论,提高地质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勘查的费用。

3 遥感技术与GIS相结合的综合系统

将遥感技术进行的地质勘查图像分析系统与GIS相结合形成一个综合的系统,是GIS、数字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辅助地质制图相结合的勘查决策工具。GIS是空间信息系统,它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的。GIS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具有空间内涵地学信息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可以为地质工作人员提供信息和决策的支持。空间信息系统是由四大部分组成的:空间数据和专题数据的输入,数据管理和检索,数据处理和分析,输出。这四部分组成了这整套系统,它们每一个部分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四部分的工作流程为首先将采集到的信息转换成资料输入到系统里,系统再将其转换为要求的格式。系统将压缩原数据的冗余度,把各种数据和地理信息用统一的格式存储起来。

在空间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完成之后就是检索,检索需要快速、准确、有效地完成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检索、查询、更新和共享。系统有直接在数据库中查询的能力,还有查询未以直接的方式存储信息,它还可以支持关系查询、抽取等特征信息,还可以筛选出满足地理条件的信息。检索的工作效率将由所使用的数据结论来决定。数据结构分为矢量型和棚格型两类。前者的结构比较适合图件资料,比如地质图、专题图等,不是很适合用来代数计算和分析。后者比较适合运算,但是数据最大,几何精度差一些。所以使用一个将二者兼容起来的综合信息系统,这样就可以使数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计算机制图有机地结合起来。空间信息系统功能主要体现在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这是最关键的部分,也是区别CAD和CAP的主要标志。

该系统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来提取和系统应用相关的信息,为系统提供决策支持。具体的分析可以分为空间分析、相关分析、统计分析、区域分析和系统分析。最后就是结果的输出,分析结果的输出是需要以图片和数据等所需要求输出的。找矿工作需要将地质勘查数据以各种形成呈现出来,如地理坐标的函数等,综合地分析各种数据来形成多种来源、多种形式的数据,GIS就可以很好地完成这样的一系列工作。

4 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空间遥感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共同发展为地质勘查数据的综合提供了决策支持,GIS和图像分析技术也为遥感技术提供了更好的应用效果。在地质勘查方面,任何单一的方法所获得的数据都只能表现出目标地质的某一侧面的特征,多元的统计方法和数字处理技术才能使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在空间层次上体现出差异性和相关性。这方面有三套软件:一是综合地学数据微机数字图像分析软件(GDIIA)系统。它主要是在计算机上实现数字图像处理,并可以取代大型专用系统为用户完成数字图像处理的工作。二是影像构造微机综合处理软件LIIA系统。它可以体现出影像线性体,对于控矿结构和成矿地质背景进行分析是一种有效的工具。三是二维位场数据处理微机软件PIPS系统。它可以进行数据预处理,数字图像边缘增强,显示、编辑、输出图形。

5 结语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在矿产勘探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找矿中关键的勘查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它体现出了特有的快捷方便、标准清晰、安全可靠、更加全面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王润生,熊盛青,聂洪峰.遥感地质勘查技术与应用研究[J].地质学报,2011,3(11).

[2] 何骞.遥感地质勘查技术与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3,9(13).

[3] 唐虎,司勇,陈国龙.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应用发展研究[J].地球,2014,8(6).

作者简介:刘现华,男,河北省地矿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遥感地质工程师,研究方向:遥感地质。

作者:刘现华

第二篇:遥感技术造就数字地球

童庆禧,1935年10月出生于湖北武汉。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现任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追踪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转而从事遥感技术和应用研究,是我国遥感技术应用领域的最早开拓者之一。曾多次参加或主持国家科技攻关和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有关遥感技术和应用发展方面的重要项目。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从远古至今人类便有翱翔天空、俯瞰大地的梦想,并为此付出了诸多努力。曾经创造过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对于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的探索从未停止。如今,地球空间信息科技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实力和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的综合体现。今年6月,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遥感技术与智慧旅游、智慧城市论坛在贵阳举行。论坛上,童庆禧院士建议,将信息化和贵州特色的旅游相结合,以新型空间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空间信息系统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支撑贵州旅游业的发展。

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国遥感技术应用领域的权威—童庆禧院士。童院士详细介绍了遥感技术与数字地球两者的技术特点与广泛用途。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提取和形成所探测对象的信息,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特别是对地球认知的一种综合技术。数字地球则是上世纪90年代末由国际上提出,是以地球坐标作为空间框架,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数据和多维显示的地球虚拟系统,运用遥感技术对地球进行描述分析,使之变成了可视化的虚拟地球,把真实地球变成数字化的地球。遥感技术是数字化地球数据的最重要的来源,通过虚拟的地球人们能更好地对地球作进一步分析,促进对地球的了解和认知。遥感是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利用先进的探测技术,把由地球表面反射到太空的太阳辐射或者由地球表面自行产生的电磁波(红外线或者是微波),通过仪器来接收,进行复原、数据处理,最后变成能看见的影像或非影像信息。对地观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些遥感影像对地球进行分析,判断不同的物质存在状况及其所在位置,并分析各种物质的数量及其动态过程,使人类与地球的资源环境更加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可以说,遥感技术是数字地球的数据基础,数字地球是遥感技术的归宿。

遥感技术与数字地球

的应用领域

遥感技术与数字地球,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比较陌生。实际上,我国的遥感技术与数字地球研究基本与国际同步,能够对地球进行完整的探测、观测和诊断。在促进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中童庆禧院士功不可没。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这一技术的发展被列入了国家“六五”“七五”和“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在一些关键技术体系的发展中更是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童院士介绍,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属于交叉类的学科,首先是技术科学与地球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在空间科学、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甚至生物学及其他边缘科学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它在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方面日益显示出独特的战略地位和意义,是国际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也是许多发达甚至发展中国家竞相发展的重要领域。

童院士说,在我国,遥感科学与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为国家制定发展策略、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重大工程、国防建设等提供了信息和技术保障。遥感技术与数字地球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遥感技术主要是通过空间卫星、临近空间飞行器、飞机和无人机以及地面平台等新技术对地球的各个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冰冻圈甚至智慧圈,进行调查和监测。以期了解各圈层的状况和变化、它们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它们将来的发展趋势,并研究对这种状态和变化进行预测、预报和预警的可能性。

童院士详细地解释道,比如运用遥感技术可以随时获得准确的观测数据,监测土地利用情况,了解哪些耕地已经改变了利用方式,而哪些土地还可用来补改为耕地,使得国家有关部门便于宏观调控,以确保“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被突破,保证有效的粮食耕种面积。近十余年来,我国已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土地详查。随着对土地和粮食安全观念的进一步提升,今后每年都要对全国的土地利用情况清查一次,及时掌握我国的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情况,实施对国土的所谓“一张图”计划,警钟长鸣,使得决策者心中有数。这样对遥感技术的要求将会大幅度提高。

童院士特别强调,我国是个多灾的国家,对灾害多发地区的监测与预警是遥感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领域。譬如通过气象卫星不断地获取数据,了解台风从发生到发展的动态、强度、运移路径、登陆地点等,从而预测出将可能带来的危害,提前发出警报,提醒人民避险。对于洪水也可通过卫星遥感提前预测暴雨的位置,监测河流的行洪状况、洪水的发展态势,甚至预测洪水可能淹没的范围,为防洪救灾提供信息。灾后通过遥感技术观测地面受灾情况,评估受损程度,为灾后救援和救灾部署提供准确客观的数据。我国的地震往往发生在偏远的地区或山区,通过遥感及时了解进入灾区的道路交通情况,特别是调查和了解沿路的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状况,为保障救援生命线的开拓和畅通提供现实性很强的信息。随着环境的恶化,我国江河湖海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冲击,水体的富营养化、蓝藻、赤潮发生的频率加快,水和大气污染的监测与治理,都需要通过卫星和飞机对各种水体进行遥感监测,了解污染状况、寻找到潜在的污染源,进行源头治理,甚至通过遥感技术还可以对外来物种的入侵及其危害进行跟踪调查。

遥感技术的重要意义

1998年1月美国提出“数字地球”战略,由此在世界上掀起了社会信息化的热潮,在半年时间内,有50多个国家都先后提出“数字地球”战略,我国也在1998年6月提出发展“数字地球”战略。所谓“数字地球”是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适时采集全球地表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上构建一个虚拟地球,反映现实性很强的地学空间信息,实施经济、政治、科学研究的全球战略。此后,“数字地球”概念又衍生出数字农业、数字林业、数字国土、数字国防等等,社会信息化进程呈现加速的发展态势。遥感技术的发展与普遍应用为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与发展奠定了必要数据和信息基础。在从数字地球向智慧地球的发展中遥感又必将出演新的角色、担当新的任务。

童院士认为,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遥感技术的发展,自“六五”起直到现在,在国家相关科技攻关、支撑计划、863高技术发展等计划中持续支持了一系列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已在资源与能源调查、环境与灾害监测、海洋与大气观测、土地与城市规划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航天领域,遥感对地观测是卫星家族的重要任务。它的发展对于建设包括数据获取、传输、处理、存储与分发服务的业务化运行系统,开展综合性对地观测前沿技术研究,构建专业化、系统化、集成化、标准化、实用化的遥感数据库和遥感信息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以遥感信息为基础,结合其它信息资源,建设遥感应用系统和数字地球科学平台,进而开展应用示范研究是当前遥感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国家空间对地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感承载着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持的重任。同时遥感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还将在支持空间地球信息科学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为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童庆禧院士在遥感技术和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六五”期间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淮海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中遥感技术应用课题,“七五”期间主持了对我国遥感技术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的科技攻关和系统建设任务。在国家“八五”科技攻关期间,他担任了“遥感技术应用”国家攻关项目指挥长,在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与评估、主要农作物遥感估产、新型技术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努力。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期间,他不仅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项目的论证,在项目中担任了专家组成员,而且还承担了项目中“新型遥感技术发展”课题组组长。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其科研成果曾14次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包括一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两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2002年获得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颁发的“国际遥感科技成就奖”,2004年获泰国诗琳通公主颁发的金质奖章,2009年获亚洲遥感突出贡献奖。面对这些荣誉,童院士认为是对他在遥感技术创新发展之中的激励和动力。

面对记者提出遥感技术实现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问题,童院士耐心地解释道:第一,随着遥感所利用电磁波范围不断扩大,遥感信息、遥感技术对数据获取的分辨能力会越来越高。早期可视化影像就像黑白照片,后来出现的多光谱技术也只有3~4个波段合成彩色图像,随着波段的增加到光谱分辨能力越来越高,由原来的全色或整个可见光范围进行的遥感到现在的高光谱遥感,其光谱覆盖可以跨越紫外、可见、近红外、短波红外甚至到热红外(一次遥感可能达到几百甚至上千个波段),这就可能获得被测物体的光谱响应。光谱分辨率越高就能越体现物体的物理特性或本征特性。第二,随着空间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在遥感影像上所显示的东西越来越细微和越来越清晰,所能分辨出的物体也就越来越细小。遥感技术的创新发展驱动着遥感能力向更高、更快、更准、更精的方向发展。第三,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空间分辨率和几何稳定性的提高,人们可以用来绘制比例尺更大或更为精细的地图,可以对城市、土地、植被、森林进行更为精细的调查,对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作更准确的了解。光谱的差异可以把不同的地物和物质区分得更清楚,如不同的农作物、不同的矿物、不同的树种、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害,甚至不同的建材等,也可以监测水体的富营养化,及早发现蓝藻水华和赤潮。通过创新提高技术水平,使得遥感能力越来越强。第四,技术的创新会加快应用上的创新,例如,在提高遥感影像的时间分辨率或将遥感影像按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可助于提高天气预报水平和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如通过发现违章建筑,违法垃圾的堆放地,城市积水和道路的损坏分析等。雷达影像的干涉测量还可发现和监测城市地面的塌陷等等。总之,遥感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也更受到政府和百姓们的的重视。

童院士表示,遥感技术的提高和不断创新,将极大地丰富地球信息科学的内涵,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也必将为“数字地球”战略的发展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持。反过来,“数字地球”战略为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会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遥感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也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信息支撑和决策支持。我国正在实施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国家重大科技发展专项和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更大幅度提升我国的遥感对地观测能力和空间遥感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卫星管理和运营基本还在国家层面运行,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体制和机制的诟病。每个卫星实行由国家不同部门按业主制进行管理并各自运营的方式虽有利于我国卫星遥感与管理部门的业务相结合,但容易造成各自为政,国家的完全性的投入对运行部门不构成压力,难于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更难于发挥遥感对地观测的商业或经济价值。为此,童院士建议加快在空间遥感领域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步伐,走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道路,培育和发展从遥感卫星的研制、发射、测控到卫星数据的接收、数据的处理、产品的生成以及遥感卫星的应用和空间信息服务的商业化模式。这是空间遥感卫星,更是航空遥感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

信息时代“遥感技术”应用与“数字地球”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推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推进信息社会和全球经济的整体发展,为我国带来经济繁荣与国家富强的同时,带动人类科技的进步,更好地促进人们对地球的认知和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发展。

作者:甘招萍

第三篇:遥感新技术的保险应用

借在普惠金融领域取得的突出成果,人保财险遥感技术应用案例成功入选国家发改委《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案例》。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7.0级大地震。震后第一时间,人保财险的“中国人保号”无人机进入灾区,尤其是人力难以到达的区域,及时获取了重灾区的道路塌方分布、倒塌损毁的房屋分布和灾民转移安置情况等灾情信息。一方面,遥感影像共享给了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等部门,为救灾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为提升理赔效率和准确率、支持灾后恢复重建、促进灾区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这是中国保险业第一次将无人机遥感技术应用于地震灾害理赔工作。

从服务农业破题

人保财险的遥感技术应用是从农业开始破题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关乎国计民生。2014年我国农险保费收入325.7亿元,为2.47亿户参保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66万亿元,承保农作物面积11.76亿亩,森林面积27.98亿亩。当前,随着农业保险规模的迅速扩大,农业保险经营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赔成本和效率等难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保险业服务“三农”的深度和广度。

自2010年起,人保财险开始与中科院遥感所、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专业机构开展战略合作,积极加强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创新应用。2013年,人保财险获批并完成了中国保险业第一个国家发改委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专项,“基于国产卫星的农业保险精确承保与快速理赔综合服务平台与应用示范”项目。

为保障“天空地”一体化的立体服务的实现,人保财险一是与国产卫星主要数据源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遥感数据保障体系,并同时与国外多源遥感数据代理商建立合作,作为补充数据源。二是依托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建立基础遥感产品生产基地和系统运维体系,进行遥感数据的处理、基础遥感产品的标准化定制和规模化生产以及平台系统的运维。三是依托中国人保财险总公司建立农业保险专题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服务体系,进行农业保险专题产品定制,并提供多主题、多层次、多模式的产品服务。四是建立总公司—省分公司—市分公司—县支公司—乡营业部—村服务点六级业务应用体系,提供全流程、差异化的农业保险服务。通过整合资源,人保财险逐步建立了“自主航拍+外部服务”相结合的多源遥感数据保障体系,构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保险遥感数据产品标准化处理、生产和应用支撑平台,从技术研发、数据获取、产品生产、应用服务多个环节打通整个农业保险遥感产业链。

人保财险围绕精确承保和快速理赔两个核心环节,整合遥感、灾害和保险领域的核心技术,设计和生产了30种农业保险精确承保和快速理赔专题产品,构建了农业保险遥感基础产品生产系统、精确承保与快速理赔业务支持系统、野外一体化信息采集系统以及综合管理与信息服务平台等4个软件平台,研制了基于北斗导航的双模移动查勘终端和无人机硬件平台,在全国25个省布置了56个无人机基地,建立了一支一百七十多人的无人机操控手队伍,形成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立体服务体系,逐步打造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互联网保险生态圈。

拓展新技术应用领域

2011年1月~2016年7月,遥感保险应用区域、标的种类、灾害类型不断拓展,已从农险拓展到财产险、货运险、责任险等,已在22个省(及计划单列市),针对橡胶林、玉米、水稻、小麦、葵花、大豆、大棚、农房、甘蔗、森林、烟叶、油菜、油茶树等保险标的以及台风、暴风、暴雨、洪水、地震、雹灾、火灾、雪灾、冻灾、干旱、爆炸、碱厂溃坝等12种灾害类型开展了遥感调查实践,自主和外包飞行249个架次,航拍面积近5000平方公里,采用多源卫星遥感影像20多万平方公里,取得了较好成效。

2014年4月30日,受俄罗斯森林火灾蔓延影响,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乌玛林业局伊木河林场发生森林火灾,造成大面积森林被烧毁。由于地处原始森林,且面积较大,人员难以进入查勘。为及时掌握森林受损情况,中国人保财险开展了遥感查勘工作。通过查询原始遥感影像,确定准确的受灾区域,根据过火区域位置,获取了灾前4月19日的高分一号数据和5月19日资源3号两期影像,提取出火灾影响范围内灾前灾后的林地分布,进而得到森林火灾过火面积,为最终理赔提供数据支撑。

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爆炸事故发生后,中国人保财险迅速组织了两支航拍队伍,于12小时内到达现场待命。在获得允许进入后,深入爆炸核心区完成了核心区的全覆盖航拍和承保标的近距离旋翼航拍。同时,获取了爆炸区域灾前灾后的多时相多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包括高分二号、资源三号、SPOT等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并基于保险遥感支撑平台自动检测了灾前灾后影像变化,从时间上重现爆炸事故发生和变化过程,从空间上确定爆炸区域总体受损情况,为快速理赔提供了数据支撑,更好地支持灾了后的恢复重建工作。

引入空间信息技术,综合运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技术,可实现保险标的空间化,逐步打造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互联网保险生态圈,为承保和理赔工作提供空间数据和分析管理,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理赔成本高和效率低等难题,充分发挥保险支农惠农的社会管理职能,提升保险的社会风险管理水平。

作者:郭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化学农药论文范文下一篇:接地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