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分析

2022-09-14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 利用信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将传统行业融合进来, 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其降低信息不对称性, 减少各种中间环节, 通过在横向上做加法纵向上做减法, 来实现传统工业模式下无法实现的竞争优势, 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反应快的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已席卷全球, 美国制造业再造计划, 日本工业复兴计划, 德国工业4.0, 中国制造2025, 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国传统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利用互联网进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一、“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发展阶段的原因, 大量中国制造群企业还处在工业2.0状态, 而且对传统渠道依赖过大, 中国是制造大国, 但仍不是制造强国, 同类制造业与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相差甚远。另外, 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地区和企业之间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整体还尚处在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的阶段。随着智能制造在全球逐渐普及, 我国部分制造企业也开始实施智能化生产,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我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一直受限于外部技术, 对外依赖程度过高, 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没有自主技术和品牌支撑的“加工工厂”。在互联网经济冲击下, 内在创新原动力不足的问题被无限放大, 尤其是纺织服装业、家具制造业等仍固守传统产业生态圈的行业, 向数字化转型难度较大。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人才匮乏、文明缺失等问题。

(一) 技术水平落后, 缺少柔性生产线

在全球开始工业4.0改革之时, 我国制造业实际上还未完全向迈向工业3.0, 生产工艺和技术实力还比较落后, 大部分企业还是依靠传统生产方式, 只有少数领先企业拥有智造生产线。而这些智能生产线基本上都是进行大规模生产的, 缺少灵活性, 在未来进行数字化转型时, 不能有效针对客户做出及时有效的生产调整, 这是制造企业在互联网下转型存在的一个硬件设施问题。我国制造业若想在工业4.0的改革浪潮中站稳脚跟, 就必须及时着手柔性生产硬件准备。

(二) 人才匮乏, 创新不足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 由于我国大部分制造业仍处于工业2.0状态, 企业仅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完成人才培养工作, 而高校人才培养往往专业化水平较高、复合程度较低, 整体导致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高端人才十分匮乏。改革开放为我国企业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 模仿学习一度成为我国制造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虽然这一手段给我国制造业带来了长足发展, 也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 但也造成企业生搬硬套, 没有自己的特色, 甚至带来创新惰性, 在工业4.0时代, 智能化虽然是主攻方向, 但核心竞争力仍来自特色, 这种追随战略已不能满足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三) 缺乏对消费者的大数据分析

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最大的差别就是数据化。互联网企业可以依据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判断企业消费偏好, 比如阿里巴巴可以根据客户的浏览、购买情况大数据估计出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 再结合消费者所在地区, 得出地区偏好, 从而能更科学的备货和销售。传统企业往往依据自身资源特点开发产品, 然后通过市场对新产品进行检验, 由于缺少消费者消费偏好转移的大数据分析, 新产品成功概率较低。虽然电商产业我国已有长足发展, 但更多局限于日用消费品制造业, 其他制造业线上业务仍处于短板, 即便是线上业务发展充分的日用消费品制造业, 线上业务板块也主要是通过便捷性吸引顾客, 依赖产品销量确定主攻方向, 企业很少通过与消费者互动及时沟通获取产品创新信息, 这种不完全信息下的决策很容易导致投资方向失误。

(四) 工业文明缺失

我国制造业在“世界工厂”的美誉下, 也背负着品质低劣、价格低廉的呆板印象, 部分企业为了抢占市场, 压缩利润空间、以次充好的现象时常发生, 虽然我国高铁、核电站等产业在国际上逐渐崭露头角, 但短时间内仍难以扭转长期形成的呆板印象。“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智能化是一种以柔性生产为手段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的阶段, 虽然我国制造业已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 很多企业也意识到重视消费者需求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但受限于已养成的市场供给习惯以及消费者总体消费水平不高的影响, 我国制造业整体尚未养成精工细作的生产习惯, 工业文明整体处于缺失状态。

二、“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优化路径分析

(一)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少税收、对绿色发展的企业颁布优惠政策来平衡企业的成本支出, 以此鼓励企业进行良性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下,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以保证数据的合理使用以及用户的信息安全。同时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通过合理制度引导加快科研院所及高校高素质人才强化应用型成果探索,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及质量。另外, 确实推动应用型大学发展, 为企业输送满足转型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 变革管理模式, 完善内部机制建设

“互联网+”时代, 企业领导者首先需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新确定公司定位, 制定公司战略。消除原来的金字塔模式, 向扁平化模式转变。所谓扁平化模式, 是指通过减少管理层级, 缩短经营路径、减少经营管理通道、增大管理幅度, 提高层级之间信息交流速度, 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效益与效率的企业组织模式。减少企业的层级分布, 使各部门平级分布, 提高员工的交流和工作积极性, 同时对客户的反应能迅速做出回应。通过改变现有的经营模式, 缩小规模, 将有效的资金投入到小而精的产品上面, 以谋发展盈利。同时健全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机制, 增加自身的信誉度。调整资本结构, 企业也可以通过内部融资来降低融资成本。

(三) 优化生产线, 向智造转变

由于发展阶段的原因, 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还处在工业2.0的状态, 落后的生产线已经满足不了制造企业转型发展的条件, 要想实现定制化小规模生产, 就要摈弃原来的大规模生产流程, 打造柔性生产线。这就需要引进适合小规模多元化生产的先进设备。同时对于反复规律的流程引进机器人进行生产, 既提高效率又减少人力成本开支。

(四) 整合数据资源, 建立工业数据体系

没有数据支撑, 企业就无法实现智能制造。这个大数据体系不仅要包括来自客户、市场和智能产品的外部反馈信息, 也需要汇总内部的数据信息, 这包括设备状态、物流、生产过程、能耗等数据。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购买, 开发一个自己的企业软件, 让消费者购买产品时进行用户注册以获得消费者信息, 然后在建立用户信息数据库, 进行后续消费者信息追踪, 获取产品需求信息, 为企业精细化生产作基础。

(五) 用互联网思维重新进行企业定位

其一, 重新定义渠道, 传统销售渠道中, 从产品生产到消费者消费中间需要经过众多环节, 企业利润率也随之消减, 要达到极致生产模型, 就需要车间与消费者之间不通过其他渠道直接沟通免去中间渠道, 库存成本、中介成本都不存在, 制造业利润则会倍增。其二、重新定义产品, 制造业过去生产的产品普遍具有质量低、大众化的特点, 新时代变革若想在竞争中具有优势, 就必须改变产品战略, 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 具有自己的特色, 同时由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变。其三、重新定义消费者, 在工业4.0时代, 消费者已不仅仅是企业顾客, 更是产品设计的参与者。其四, 重新定义技术创新, 要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并非一家企业单独可以完成的, 企业更多是创新平台, 把相关创新技术及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协调汇聚, 使技术专业人才和企业能进行充分信息交流, 通过与企业合作, 把它付诸实践。

(六) 以产品用户为中心

其一, 打造定制化产品, 针对买方市场来讲, 市场主导权已经掌握在消费者手中, 用户感受占据了绝对领导地位, 因此具备多元化、个性化的柔性制造能力是企业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规模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相融合是制造业未来转型的一大趋势;通过搜集大数据中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定位好用户信息, 加上与客户沟通, 把他们的想法融入产品创作中, 根据小批量订单精准生产。细分化生产流程, 建立柔性生产线, 多品种、小批量, 有效供给, 从而避免产能过剩的问题。其二、优化用户体验, 借助物联网平台, 让用户尽可能多的参与到产品制造中, 在产品设计制造中多与用户沟通, 让他们参与设计, 打造定制化产品, 使其对用户赋予独一无二的意义尽可能用户成为投资者, 以此来增加用户的参与度与回归感。

(七) 提升匠人精神, 重塑工业文明

在过去几十年高速发展过程中, 制度红利、人口红利、开放红利等众多利好环境, 导致企业家们对精细化管理和匠人精神重视不够。同时, 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 一些企业过度依赖机械化, 而忽视了“专注、至善”的匠心精神是机器无法取代的。在批量生产和压低成本的同时忽略了对产品质量的保证, 这对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是极其不利的。对于制造业来讲, 产品的质量问题是其根本, 企业要严格把控生产流程, 从产品原料的采购到产品的生产包装和销售, 严格把控质量关。同时建立产品检测体系以及追踪售出产品的客户满意度, 发现不合格的产品, 立即回收, 绝不以次充好。在制造质量过硬的产品的同时, 企业也提高了自身的信誉度, 为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直接体现, 我国大部分制造业尚处于工业2.0状态, 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柔性不足、创新人才匮乏、缺乏对消费者的大数据分析、工业文明缺失, 需要政府加强创新扶持力度, 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模式, 强化智能制造, 以互联网思维重新定位企业, 加快工业大数据建设步伐, 提升匠人精神。

关键词:“互联网+”,制造业,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肇河, 夏小敔, 肖毅.互联网+公司管理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2] 贺正楚, 潘红玉.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3) .

[3] 吴晓波.传统制造业面临崩溃!能否转型成功全看这五年[N].凤凰财经, 2016-5-30.

[4] “互联网+”背景下“珠三角”制造业的发展困境与转型策略[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5 (6) .

[5] 李海舰, 田跃新, 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 2014 (10) .

[6] 聂斌.传统制造业寒冬来临, 中国制造业该如何突围[N].新华社, 2016-7-14.

[7] 本土管理实践与创新论坛.互联网+“变”与“不变”[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5.

[8] 郭新宝.我国制造业转型的目标和路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4 (3) .

[9] 王正刚, 向刚.企业持续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探讨[J].管理观察, 2008 (17)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下一篇:新时期企业团委工作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