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论文范文

2022-05-16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自尊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笔者从自尊的心理学概念出发,探讨良好自尊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并指出创新教育的核心应当是构建一个能够尊重个体价值的环境。关键词:自尊;创新;教育目前,创新人才培养是各类教育面临的共同目标。创新人才的类型是多元的,并非属于单一人群,而在普通教育中,实施良好的差异化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困难。

第一篇:自尊论文范文

高职医学生自尊的特点

【摘 要】本文运用《自尊量表》对本校608名高职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职医学生的自尊在性别、学历、体育锻炼频率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年级、民族、城乡、家庭子女情况、宗教信仰和恋爱状态六个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对结果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高职医学生自尊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 医学生 自尊 特点

一 论题的提出

高职高专学习阶段是人生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而且特殊的发展阶段,此时的学生心理与生理正在逐渐走向成熟,他们的个性趋于稳定,也是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时期。医学生作为高职高专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无疑是值得关注的。本研究着重探讨以下问题:(1)高职医学生的自尊特点。(2)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 研究对象和工具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红河卫生职业学院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原则,从所有学生中抽取800人集体施测,施测中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统一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800份,剔除无效问卷192份,共获得608份有效答卷。

2.研究工具

测量工具采用《自尊量表》进行测量。该量表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作为自尊的单维测验量表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已成为评价其他新测验的校标(汪向东等,1999)。大量的研究显示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数据处理

获取数据后,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和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特别说明:考虑篇幅较长,本文略去相关统计表格,仅就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的项目以文字说明)

三 研究结果及讨论

本研究从性别、学历、年级、民族、城乡、家庭子女情况、宗教信仰、体育锻炼、恋爱状态等九个方面对高职医学生的自尊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医学生的自尊水平总体较高,而且在性别、学历、体育锻炼频率等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年级、民族、城乡、家庭子女情况、宗教信仰和恋爱状态等六个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现就有显著差异的情况分析讨论如下:

1.高职医学生的自尊水平总体较高

统计表明,调查样本608名高职医学生的自尊量表均分为28.13分,说明其自尊处于较高水平。究其原因,(1)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已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向小康生活迈进。住房、生活、教育、医疗保障等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尊感。(2)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30多年,核心家庭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家庭模式,家庭中普遍只有1~2个孩子。所以,孩子在家庭中更能得到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关心、爱护,物质需要也能得到较好地满足。因而现在的孩子自尊心普遍较强。(3)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薪酬待遇好。这也增加了医学生对未来的幸福预期,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本文认为,正是上述三个原因,导致高职医学生的整体自尊水平较高。

2.男生在自尊上显著优于女生

方差分析表明,高职医学男生的自尊量表均分(28.64)显著高于女生均分(28.02,P=0.011<0.05),说明男生在自尊上优于女生。分析原因:(1)人类社会长期属于男权社会,尽管现代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权益获得了很大提高,男女平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不可否认,传统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肃清,特别在我国农村和边疆民族地区甚至还相当严重。(2)医学院校学生一般女多男少,性别比例失衡,男生处于比较“稀缺”地位,而且担任学团干部的男生比例远比女生比例高。本文认为正是上述两个原因,使得高职医学男生有较强的性别优越感。

3.大专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中专生

方差分析表明,大专学生的自尊量表均分(28.61)显著高于中专生均分(27.70,P=0.004<0.01),说明大专生在自尊上显著优于中专生。

这主要与年龄和社会化程度有关。大专学生一般比中专学生大3~5岁,生理心理都更加成熟,社会化程度也比较高。相比中专生,大专生对自我的认识更加客观、理性、稳定,专业知识技能、处世经验更加丰富,对自己的语言、情绪和行为控制能力更强,更能得到老师和同学赏识和称赞;在以后的求职中,大专学历也比中专学历更有优势。这些都有助于大专学生的自尊提高。

4.是否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自尊差异大

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在自尊水平上高于从不参与或几乎不参与或偶尔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而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与偶尔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在自尊水平上有极显著的差异。另外,调查显示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自尊得分并不低(仅次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而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自尊得分却最低。

一般来说,体育锻炼可以强健体魄、锻炼意志、增加交往与合作,激发激情、增强自信,使人更加活泼开朗,从而更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更能提高个体的自尊感。这也证明,学校鼓励和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相比偶尔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无论在体力精力、技能和成绩等方面都会更高一筹。因此,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偶尔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至于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其自尊水平反而高于偶尔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这可能是缺乏“比较”的结果。即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一般不关心体育,也不会与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同台竞技。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因为缺乏比较,没有直接看到差距,因而也不会自卑;而偶尔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必然会与经常参与锻炼的学生同台竞技,相互比较,直接感知差距。直接感知到的差距,显然会降低其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从而影响到自尊感。

高职医学生的自尊除有上述四个显著特点外,在年级、民族、城乡、家庭子女情况、宗教信仰和恋爱状态等六个方面虽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数据也显示出一些特点。比如:(1)二年级学生的自尊水平最高,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的自尊水平相当,新生自尊水平最低;(2)哈尼族学生自尊水平高于回族学生、高于汉族学生、高于彝族学生,其他民族学生自尊水平较低;(3)城镇学生的自尊水平略高于农村学生;(4)独生子女与多子女的成长环境中的学生比单亲和孤儿具有更高的自尊水平,独生子女自尊水平最高,多子女次之,单亲家庭学生第三,孤儿最低;(5)有宗教信仰的学生自尊水平略低于无宗教信仰的学生;(6)恋爱学生的自尊水平比没有恋爱的学生略高。由于这些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就不加详细讨论了。

四 对高职医学生自尊改善方面的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建议应从不同高职医学生的特点入手,加以关注、教育和引导,改善高职医学生的自尊。

比如在性别上,要更加重视对女生自尊的教育和培养。引导她们正确认识两性差异、正确认识男女平等,特别要认识到作为女性的独特优势,从而提高其自我认知和评价,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在不同学历方面,要加强对中专生自尊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其客观、理性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其自尊水平。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的频率对高职医学生自尊改善有显著的作用。因此,学校应更加重视体育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燕.自我和谐是构建心理和谐的基础[J].北京社会科学,2006(S1)

[2]杜天娇、于娜、郭武军.医科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7(1)

[3]廖娓.高职学生人格、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曹永忠 唐飚 张巧玲

第二篇:浅析自尊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摘要:笔者从自尊的心理学概念出发,探讨良好自尊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并指出创新教育的核心应当是构建一个能够尊重个体价值的环境。

关键词:自尊;创新;教育

目前,创新人才培养是各类教育面临的共同目标。创新人才的类型是多元的,并非属于单一人群,而在普通教育中,实施良好的差异化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困难。因此,研究和探求创新人才培养的共性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促进在普通教育中发现和培养各类创新人才具有参考价值。一些研究认为,只有人格独立,同时有着健康的自尊心理系统,才有可能去独立思考、积极发现,创新思维才可能形成。自尊是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有关自尊与创新教育之间关系的论述比较鲜见。因此,有必要从自尊的心理学概念出发,探讨一下良好的自尊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

一、如何理解“自尊”

在心理学中,自尊有多种定义。自尊对应的英文词是“self-esteem”,或者说“自尊”是英文“self-esteem”的中文翻译,可以理解为“自我评价性的情感体验”。在这个概念中,重点强调了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自我评价”,一个是“情感体验”。也就是说,在心理学中,“自尊”是源自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并由此衍生出的一种“情感体验”。国内的心理学者也给出了符合中国文化的“自尊”概念,即“人对自我行为的价值与能力被他人与社会承认或认可的一种主观需要,是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可见,在自尊的概念中,可包含至少三方面内容:自我评价、情感体验和自尊需要。“自尊”的情感体验,有点类似于日常说的“自我感觉”。高自尊水平的人就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feel good about oneself),也是一个“欣赏自己”的人。这样的人,做事情比较自信,比较勇于面对挑战。但是,高自尊的人也有“过于自信”的情况,或者“自不量力”的情况。所以,不是自尊水平越高越好。为了探讨自尊对创新活动的影响,需要提出“良好自尊”这一概念。所谓“良好自尊”不同于“高自尊”,它是基于个体对自我的正确认知,使个体保持一种“不卑不亢”的状态,既有勇气和信心面对创新活动的挑战,又有面对困难和失败的心理准备和能力。

二、良好自尊与创新活动的关系

对于创新概念而言,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创造出新的东西来”。这里的“东西”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思想。这里的“新”,可以是“全新的”,也可以是“改进升级的”。但是,无论如何理解创新概念,实施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创新人才,而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种人格特征。

1.良好自尊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既然要“创造出新的东西”,就要有不同于常人的思考,对现有知识就要有独到的见解或者质疑,而这些都需要建立在独立人格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在创新教育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在人格层面,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包容和鼓励。只有宽容、民主、平等的氛围,才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自尊;具有良好自尊的学生反过来也会以宽容、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在这种氛围中,每个人的创新活动都会得到尊重,而这种尊重反过来又会促进个体良好“自尊”的建立,从而个体的创新潜能就会充分表现出来,才能形成创新思维。

2.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组成。早在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就提出了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十个“非智力”人格特征,即①独立性强;②自信心强;③敢于冒险;④具有好奇心;⑤有理想抱负;⑥不轻信他人意见;⑦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⑧具有艺术上的审美;⑨富有幽默感;⑩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在这十个方面中,与“自尊”有关的方面包括①、②、③、⑤、⑥、⑨六个方面。可见,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组成,建立良好自尊对塑造“创新人格”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良好自尊是从事创新活动的信心来源。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自尊受到伤害,自信心就会减弱,从而会越来越关注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自己的自尊心和爱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而拥有良好自尊的人,在探索新机遇的时候,即使遭到拒绝或失败,也有能力控制和减少恐惧感。从事创新活动,常常要面对这种新机遇,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此时就需要这种源于良好自尊的自信。

4.良好自尊需要可成为一种创新动机。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的需求为五个层次:一是基本需要或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四是自尊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创新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创新动机主要是受到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驱使的。而且严格地说创新动机是无法训练的,只能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修养而间接培养的[4]。因此,作为一种创新动机,个体的自尊需要应当受到保护和尊重。在创新教育中,可通过人文学科潜移默化地加以培养。

三、自尊培养是创新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因此,自尊培养就应当成为创新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那么,如何在创新教育中培养良好自尊?

1.构建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环境。为个体提供平等、民主、自由讨论的场所和时间,对于能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学生,要多鼓励引导,使得“爱提问”、“爱思考”的人受到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体价值能够被充分尊重,个体的良好自尊也容易形成。特别是师生的人格平等方面尤为重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自尊培养的最基本途经。此外,当学生出现情绪低落或自卑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关注,要充分相信学生自身的调解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施加思想教育。换句话说,“给他一点时间,他会好起来的”。这种运用个体的自我调解反馈机制进行的纠正,要好于那种“谆谆教诲”,也是学生独立人格成长的必由之路。

2.提供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机会,特别是在不断失败中寻求成功的训练。自尊本身属于个体的一种“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却依赖于外界的认可。因此,在创新教育中应提供给学生适当难度的项目,让他去体验,经过尝试失败和探索努力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在2013年4月,美国加州代表团访问了深圳。布朗州长与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谈到了创新,他认为创新不是能“规划”出来的,很多创新的成果,恰恰是“不经意间”产生出来的。同时,创新人才也具有“可遇而不可求”的特点。所以,创新教育的核心应当是构建一个能够形成个体良好自尊的环境,即一个尊重个体价值的环境,它就像土壤和阳光一样,会很自然地使创新人才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梁鑫.自尊的结构、功能测量及其相关研究[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

[2]田录梅.开展自尊教育应注意的两个问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7).

[3]周延波,王正洪.高校创新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魏发辰.创新实践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3.

作者简介:张佳程(1969-),男,山东莱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科学。

作者:张佳程 张丽娟

第三篇:论教师对学生自尊心的维护

摘要:自尊心是一个人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注重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单纯的知识传授。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对教师的教学和育人非常重要,文章将在此与各位略作探讨。

关键词:自尊心;教师;教育;尊重;学生

一、对自尊心的定义及阐述

所谓自尊心,它是一种建立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之上,要求社会和集体承认自己的人格和能力的思想感情。其具体表现为不愿向别人屈服,不容许别人歧视和侮辱等方面。一个具有正当自尊心的人,总是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注意保持个人在集体中的声誉。

一般说来,自尊心是一个人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既然是一种动力,那无疑应当保护。可我们一些学校,一些教师却反其道而行之。显然,这样的学校和教师至少还不太懂得学生内心的积极因素是教育立脚的基地,没有这个基地,单凭教育者外在的教育影响是不能奏效的——这是简单而重要的教育原理。

二、维护学生自尊心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人都有羞耻之心。对于以要强好胜为其心理特点的少年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总希望得到成人(在家是父母,在校则为老师)的理解和信任。他们喜欢受表扬,而不愿挨批评,更不愿受侮辱,特别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们很关心自己的名声。其实,我们作教师的要是经常能做到师生间的心理互换,即通常所说的“将心比心”,那么,我们是能够理解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而满腔热情地关心他们的。问题在于我们一些教师忽视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古训的积极意义,而一味地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尤其对后进青少年,一些教师常常表现出鄙视、厌恶的情绪。须知,这些后进青少年,他们一方面表现得很粗野,天不怕地不怕,象是什么都不在乎;另一方面,他们内心又十分空虚,自卑感极其严重,对周围人的歧视非常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者真诚地爱护和关心他们,仔细地研究他们的内心矛盾,就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并能以此为依托,去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因素。相反,倘若我们都象那些给人贴上耻辱标记的老师那样,其后果就糟了。大量事实表明,这样造成的恶果至少将在五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使性格懦弱的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并产生自我毁灭的轻生之路。第二,使性格倔强的孩子对老师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促使其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苗头,甚至对老师产生恶作剧般的报复。第三,上述两种情况的出现,都意味着教师施教的条件和机会的丧失,教育越来越处于无能为力的被动地位。第四,教育的无能则意味着可以变好的孩子,也会被“逼成”坏孩子,最终导致教育的彻底失败。第五,这样的结局还会恶化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与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关系,严重的还会激化矛盾,也使家长丧失对教师甚至是对教育的信心。同时,后进学生进入社会也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这一切都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不利。所以,对于一个有高度职业责任感的教师来说,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

三、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损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

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在失去耐心的情况下恶语侮辱学生、诋毁学生和挖苦学生;.一些教师甚至言语恐吓学生,使学生心存阴影更叛逆;有些教师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当面出丑,课后让学生请家长,甚至教育家长;有些教师偏心和偏袒好学生,喜欢学习好表现好的双好学生,对其所犯的小错误视而不见;对表现不好学习不好的双差学生憎恨厌恶,拿学生的缺点开玩笑,多重标准对待学生;更甚者,还有教师体罚学生虐待学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能对孩子们实施“严厉申斥、大发雷霆及强力影响手段的教育,因为这些办法不会带来任何好处。”而有些教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一般的都是叫进办公室罚站;有时,他们还提高嗓门进行严厉的“教诲”,甚至恶语斥骂。其他的教师也凑上前来“助威”。不少犯错误的孩子被不止一次地带进办公室,受这样的待遇。久而久之,有的孩子由活拨好动的“小淘气”变成垂头丧气、惶惶不安,双目优伤无神的“可怜虫”;有的则一次比一次强硬,昂着头,挺着胸,甚至当场顶撞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差生”。难道这就是教育的结果吗?如果每个学生都成绩优异表现优秀,那他们还有多少必要需要老师的教育,而教育的目的不正是要把成绩落后表现较差的学生教育成成绩优异表现优秀,对社会有益的学生吗!

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了。但在教育思想尚未真正端正之前,这些常谈的问题却又偏偏常见——前段时间网上出现的个别教师虐待学生的图片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这些图片使每个看到的人不仅心寒且愤怒,它不禁使人们失去对教师和教育信心和信任。……这就告诉我们,尊重学生自尊心这个老问题还很有谈的必要。

四、教师在教学中怎样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第一,对学生应当更多采用赞许、表扬、奖励、给予信任性委托等措施,即采用赏识教育,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树立学生的自尊心。第二,设置荣誉称号,并按不同水平的要求规定荣誉称号的序列,激起学生争取与保持荣誉称号的意志行动,并使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逐步获得各种称号并得到肯定。第三,创设一种积极的气氛,使全体学生对荣誉称号的获得者保持一种羡慕、尊敬的感情,以鼓励竞相争取获得这种称号。第四,对个别学生,有意识地暂时降低或不提高要求,让他们看出自己的进步并感到人们相信他们的力量。

总之,教育思想端正了,好方法可以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来。对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他说:“我的基本原则始终是,尽可能给人提出较多的要求,但同时尽可能提高对人尊重。”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爱护、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并不意味着放纵他们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爱好虚荣等性格上的缺点。这些东西不是正当的自尊心。教育者在进行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把尊重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掌握方式和分寸的前提下,该批评的就要批评,以抑止他们的自大狂妄心理。同时还应当帮助学生把个人自尊心引向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使之在优良的心理品质方面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学校中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而对这些更需要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尤其是要尊重。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学生,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再没有比自尊心更重要的了。因此,切不可单以成绩论英雄,教育的任务就是在学生身心发展普遍规律的指导下,分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特殊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使每位学生各得其所,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万紫千红,百花齐放”,借以满足未来社会的多种人才结构需求。

(作者简介:李 娟(1982.4-),女,陕西汉中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育。)

作者:李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文化模式研究论文下一篇:我国物流运作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