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原著品经典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读原著品经典范文

读马克思经典原著有感(精选)

马克思经典原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有感

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这些光辉的思想有如煜煜晨星,穿越百余年的历史云烟,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前进方向。然而,我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却被以下这段话所感动:“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讯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八开本两厚册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里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人一生的思想就像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它总是随着地形、降雨量等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变的话,那就是它永远向前奔流的内在特性了。只有变,才是永恒不变,伟大如马克思者,在其一生中,也免不了要时时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当中探索真理;而一旦在探索真理的路途中又向前迈出一步,他就更加坚定地向前走去,无暇顾盼身后的足印,不论这些足印多么辉煌,多么深刻,多么令人叹服。因为他知道,河流一旦停止了它匆匆向前的脚步,就不会再翻滚出晶莹的浪花,也不会再发出恢宏的涛声,即使这条河流再浩瀚,再宽广,它也不能够再被称作河流,而不过是一潭死水而已。僵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正如截断的河流不再是河流。

人的生命总是有限,而探索真理的道路却是无穷。马克思他老人家探索真理的脚步,终究在无法违背的自然规律面前终止了。但假如马克思活到了今天,他是否还会继续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是否还会毫不吝惜地将自己那些被一代代学者拿着放大镜研读,并且一个字眼也改动不得的经典著作,交付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呢?答案几乎是不言自明的。有勇气又有能力时时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当中探索真理,这才是马克思的伟大之处。而每一个自称的马克思主义者,也都应该不时地问一问自己,是否有这样的勇气及能力吧。

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19世纪的中叶。在此之前,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人类批判资本主义、幻想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美好理想。在此之后,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但直到他们去世之前,还没有形成任何现实的、真正意义上的、由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以当时先进的社会制度,为共产主义准备了相对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质条件。这样一来,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肩上。

人类社会目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中国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关于社会状态的划分,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应该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事实是,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社会的发展演进,的确出现了特殊形式。封建社会没落之后,中国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夺取了国家政权,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中,具体社会制度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本质上不同于经典的资本主义,完全有理由承担起为人类社会向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迈进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诸如市场经济体制、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化大生产、现代企业制度等等,都是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理应吸收和继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具有明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生弊端的觉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生产方式中脱胎出来的。它相对于不发达的物质生产,不可能完全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是在人类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认识、理性把握的基础上产生的。它通过自己的发展、壮大而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把发展生产力和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当作己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同一性表现为合作、借鉴、发展,斗争性表现为对抗、摩擦、代替。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最终会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成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而言,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对抗的客观必然性,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们之间暂时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它们之间存在着平等竞争、互相借鉴、长期共存的历史机遇。一个社会形态能够长期稳定并不断发展,其中必然有符合自身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方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占有为基础的。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社会既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又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演进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去完成在西方国家由资本主义制度完成的历史任务。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

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这段话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这种代替必须体现在社会制度上,而社会制度的变革又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制度载体——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用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就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完全战胜资本主义还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是,马克思的科学论断也一再的被历史的实践所证明“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人类社会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几代、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第二篇:读马列品经典演讲比赛

演讲稿:

思路:

现实生活中发生了什么?

这种事情的本质原因?(引用马元) 分析科技异化?

该如何应对科技异化? 记忆流程图:

介绍开场图片问题异化劳动科技异化抛题类本质伴随效应产生原因人文精神挖掘科技价值观科技伦理体系应对科技发展评价体系结束语

开场:

大家好,我是来自于地球科学学院的程锐。很高兴能来到这里进行演讲。今天我的题目是:当代社会科技异化之我见。首先,先给大家看几幅图片。相信大家对于这几幅图片都不会感到陌生吧!(同时播放ppt)

第一张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写照,即使是朋友面对面,大家也是低头一族;第二张图片就是前不久的刷屏新闻,谷歌程序阿尔法狗与前世界围棋第一的李世石的围棋大战。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网络对人类的方便,当然也有禁锢,看到了AI的强大当然,也感到了恐怖。

总的来说,20 世纪以来,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把人类推向高技术时代的顶峰,并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与物质生活的富足。然而,当人类运用现代科技利器攫取自然,并认为可以无往而不胜之时,却遭遇科技的伦理异化难题与人的科技异化困惑。科技与伦理的背离、理性与价值的分裂伴随着工业革命进程的展开,引发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与能源危机,伦理道德等问题。

抛题:

(1)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思想,认为由劳动产品的异化导致劳动过程的异化,当劳动对人而言仅仅成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的时候,劳动本身就“异化”了,异化状态下的人的劳动已经日渐远离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

(2)而科技异化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主体的科技活动及科技活动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背离主体人的需要和目的,成为人难以驾驭的力量,并反过来控制人、统治人、危害人的特殊现象。反观现代社会。现代高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智能机器、生物克隆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与虚拟空间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对人之为人的本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由自觉的劳动形式是人的生命本真状态的显现,是人的“类本质”。但是当人机关系进入社会关系视野,当转基因技术大量介入人的自然生命繁衍,当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陌生而严重依赖虚拟空间交往时,人的社会意义和“类本质”也将逐渐丧失,人与动物之间的鸿沟似乎逐渐被填平。 科学对于现实世界的是一种支撑,这又怎么会产生科技异化效应了?

产生原因:

①科技的“伴随效应”导致科技异化 科技的正负效应往往交织在一起, 当科技的正效应产生或出现的时候, 其“伴随效应”即负效应并不因人类的意愿而不出现。科技的“伴随效应”难以消除, 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科技在运用中不可避免产生的一些“副产品”和“伴随现象” , 如排放一些废气、废料。二是科技的运用的主体———人的认识能力有限造成的。人类认识能力是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在某一特定历史条件下, 人们难于觉察科技应用的潜在风险, 如爱因斯坦这样, 当初由于其认识能力的局限, 也加入了劝说美国研制原子弹的行列。恩格斯指出:“从历史的观点来看, 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 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 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因此, 科技的实现过程, 带给人类的并不是单纯的进步, 而可能是“忧喜之共门, 吉凶之同域”的种种矛盾过程。 ②一系列的物质欲望使人们缺少对其中的人文精神的发掘。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 科技一旦形成并独立地在人类面前运作起来后, 人就会被纳入一个科技共同体并受制于它, 从而变成科技系统中的一个要素或零件。科学技术愈来愈成为统治人的物质力量, 人在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机器大生产的同时却失去了主体性, 成为附属于机器的奴隶。许多思想家对于这种压制和消解人之本性的做法, 都作过严厉的批评。

既然科技异化会对人类产生不可估计的影响,我们又应该怎么去面对科技异化了?

应对科技异化:

(1) 确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价值观作为深层次的文化意识, 是影响人类生存方式的最深层的原因, 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科技价值观, 毫无疑问, 是指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性认知, 即人们对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价值判断。造成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不是科技术, 而在于支配科学技术运用的价值观。科技异化, 其根源是人对科技的价值异化, 本质上是价值危机。

(2) 构建现代科技伦理体系:科技是人的理智的建设性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 是使人成为现代人以及生活于现代文明模式中的力量。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科学技术在使人类的能力和自由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日渐强大时, 实际上人类自己也处于某种危险之中。科技是福还是祸, 完全取决于应用科技的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异化的产生并不是科学技术本身的过错, 是人和社会文化的异化。这就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 需要一种力量加以引导。

(3) 建立合理的科技发展评价机制:长期以来,人们对科技成果的评价已形成一种传统规范, 这种规范主要着眼于其成果的有效性、经济性和独创性,而对其消极性和危害性则考虑甚少, 这是不科学的也是危险的。科技成果必须着眼于总体上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 既要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又要预防、控制其负面作用, 不仅要进行技术效益、经济效益评价, 更要进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评价,以实现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调整社会制度, 建立合理的社会、政策约束机制, 也是十分重要的。

结束词:

科技异化带来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和有目共睹的, 人们只有正视这一现实才能解决问题。2015年5月12日史蒂芬.霍金警告大家,100年内计算机智能将超过人类,并最终会取代人类,当然,我是很希望这种事情不会发生。期待我们能够克服人类遇到的这一大困难。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第三篇:读诗词经典,品人生百态

---------观《中国诗词大会》有感

黄河路小学五

(二)班

房育华

辅导老师:付方方 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于是,付老师带着我们一起观看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总决赛。它带着我们走进诗词的国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总决赛分为个人追逐赛、攻擂资格争夺赛和擂主争霸赛。最令我期待的是最后的擂主争霸赛,那就是一路势如破竹的小才女武亦姝和博古通今的“沙场老将”彭敏的比拼,这将会是一场巅峰对决。同学们都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着,仿佛就身处现场。随着一道道题,场上的比分到了关键时刻,武亦姝四分,彭敏三分,不知识武亦姝一鼓作气拿下冠军,还是彭敏为自己取得转机?我们在赞叹武亦姝的同时也暗暗为彭敏捏了一把汗,这时,武亦姝抢先按下抢答键,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只见她快速说出了答案,主持人董卿顿了一下,说道:“回答正确!”顿时,台下雷鸣般的掌声响起。这个年仅十六岁的女孩武亦姝获得了冠军!

看了这档节目,我才发现诗词原来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生动富有灵性的,需要我们认真地去读,认真地去品。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平时总觉得自己已经学了很多东西了,但我现在所学的东西只是知识海洋中一滴水而已。诗词 大会上的诗词我听都没听过,一些典故也不了解,看了他们精彩的答题,我才知道自己学的东西简直是九牛一毛,对武亦姝、彭敏这些“才子才女”们也非常的敬佩。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些人能对答如流的原因一定是他们比我们多付出了一倍甚至几倍的努力。当我们在玩耍的时候,他们在读诗词;当我们在游戏厅里“厮杀”的时候,他们在读诗词;当我们沉浸在手机里的时候,他们还在读诗词;当我们赖床的时候,他们已经早早起床开始读诗词了。想想他们,再想想自己,我觉得万分惭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多努力一点,读诗词,品诗词,热爱诗词,在诗词里寻找新知。让我们读诗词经典,品人生百态!

第四篇:如何读英文原著

读书人,想必为英文所苦。

如何学英文,有很多英文大师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些意见不乏真知灼见,但总觉得是盲人摸象,各执一端。你果真如实照做,恐怕会丧生在英文的汪洋大海之中,难达彼岸。

何故?其心不坚,其力不遂,其时不达,其乐不知,其效不显。

如此形成一个恶循环,尝不到甜头,终于坏了大事。实际上,学英文的方法也真的是各执一端,有无数方法能到彼岸。但学英文不偏执到底,得不到乐趣,只是苦学,无自我激励,难得成效和勇猛精进之喜悦。

我有一法,是野路子,并非科班,是读原著法,为那些喜欢读书的人所设。既然爱读书,就适合用此法。如不爱读书,怎么说也无用。坐不住者,不如去看美剧,听各种影视英语,总之不适合此法。

我读原著的经历

三四年前,我年纪已大,某一日决定攻克英文。

必先利其器。我首先研究了一下电子词典和手机市场,最后选择了全键盘手机,安装Mdict软件,以取代电子词典。电子词典如卡西欧者,当然字典质量更佳。但手机词典有一个好处,可以随时随地在任何场所查词。地铁、新华书店、家中、学校、车站,无一不可。而且可以遮羞,试想,前方广告牌有一单词不识,匆忙拿出一卡西欧,多失派头。而拿一手机,可堂而皇之查阅,神不知,鬼不觉也,心中窃喜有加。

但一定要选择全键盘智能手机,个中原因,仔细想想你就会有答案。

当年我从广州天河城以3800多元购回手机后,立即研究如何安装各种英文字典。这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我当时的单词量估计退化到2500词的水平。可是我一咬牙,从卓越网花了89块钱买了一本《Three men in a boat》正版书,这书我现在看来,当然决无问题。当时却看得七窍生烟。于是果断放弃。

后来我选择了我最喜欢看的一本科幻书《Calculating God》(《计算中的上帝》),我在杂志社把他们全部打印到A4纸上,花了10多天看完。虽云看完,其实是云里雾里,估计只懂得基本的情节。但这已足够让我继续学下去了。

因为这本书并非实体书,实际上不能算是我读的第一本,我读的第一本是从广州文津阁书店买的一本原版《蓝色海豚岛》,读了以上两本后,我又买了哈利波特之类的书狂看。初期看书,一定要求快,不管看懂了多少,迅速积累到十本绝对数量,以对自己形成正激励。

再后来,我在工作之余,读了约有一百多本原著,基本上解决了原著的阅读问题。此处就不详说了。甚至我在回家坐火车、坐飞机、上街和小蜜看电影之前,包里总带有一本原著。甚至当时我读的儒家的经典,我也总是找英文版的来读。一切和英文接触的机会,我都没有放过。如今,我读原著的习惯一直保留了下来,丢也丢不得,甩也甩不掉,虽然用掉了很多时间,但是也极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深入到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中。所得应比所费多。

读原著的方法

我这里提供的方法是我日常学习时候所形成的标准化动作。可因人而异,供大家自己修改。

1.看原著的难度

这对于初读原著的人很重要。开始可以选择流行口水小说,如西德尼·谢尔顿等难度不大的通俗小说,或者比较现代版本的儿童童话(因为有些古老的英译童话有俚语和中古英语,虽然比较少),读了一些,可以挑战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有80多种呢。

但是我不建议读简写读本。简写读本也是流利简明的英语,但是中国人的特点会觉得没有成就感。这是反对读它们主要原因。而且这东西读多了有依赖性,不愿意挑战难的。

读原著10本以上,10本之内保持难度的均衡,10之后要有意识地加强难度,我建议每10本一个台阶,有意识地将读物难度往上抬一点,但一定要注意不要太难。

在阅读的实践中,我把原著分成九品中正制。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举例来讲,如果《哈利波特1》是下下到下中,那么《哈利波特六》、《七》就是下上至中下。《简爱》是中中,那么一般的流行口水小说大多在中下至中中的水平,甚至有下中至下上的。难度自己要学会去感觉。

随着一个人水平的提高,对名著难度的感观也会变化,这里忽略不计。一般来讲,

18、19世纪的经典英文原著,都不适合一开始阅读;会强烈打击自信心;流行口水小说看起来没有营养,却是熟悉基本词汇最快的途径。看得进去故事,书自然就容易看了。当然,到了后期还是要看经典原著。

初学者还是要分出梯度,不要一口想吃成个胖子,这是很多人需要克服的极大的缺点。

但即使是读最低等的原著有困难,也要咬紧牙关。

2.单词

单词随着阅读自然而然增长。准备一个电子词典或者手机词典。每页原著一定要限定自己只查1-2个单词,哪怕这一页有15个单词不认识,也一定要忍住不去查其他单词。如果真的重要的单词,在后面还是会不断出现的。

有的人说他止不住想查清每个单词,这样就影响了看书的效率,日子一久,就不行了。其实你忍不住想查清每个单词,是人的一种缺点,只看得清芝麻,看不见长效努力后会得到西瓜。

人的特点是趋近避远,目光短视,这个弱点一定要克服。最终的结果,都是一点点小事积累而成的。

看原著速度一定要快,争取在10天之内解决一本原著。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挑100~370页内的原著,减轻自己压力。单纯地为了把自己的“累积量”提高到10本而奋斗;10本之后,自己会摸索出一个自己的方法。读完10本是成功的第一个标志。之后目标是20本,50本,80本,100本。

每页查1~2个单词,看起来最好是把这单词记到笔记本上复习——我强烈不建议这样做!!速度在初期是一切之本,应该加快速度,自然而然地让单词碰见你,而不是你想着单词。忘掉单词!去享受故事。每页不得不查1~2个的时候,你去查!

哪个词应该查,哪个不应该查,你会在实践中知道的。

3.时间

我记得第一个半年,我读了大约25种左右的原著,第二年全年读了约53种,基本是每星期一本。一开始可以慢点,15天一本,慢慢地进化到10天一本,最后进化到7天一本。你还可以在合适的时候挑战极限,看自己2天、1天能不能看完一本。在后期这都是可以做到的。量要大,速度要快,单纯地为了积累数量而努力,英语自然就被涵养成了。比如我每读完一本,我都要这那本书的扉页上写下这样的标志:

A.数量:原著总第124本。

B.日期:共5天。

2011.6.5 130页。

2011.6.6 110页。

2011.6.7 117页。

2011.6.8 113页。

2011.6.9 120页。

C.难度:中中

D.感想:这本书含有大量的GRE单词,在学校图书馆读完,痛快痛快。。。。。。 有余力还可以读完马上写一篇这本书的读后感,加深印象,mark之。这之类记录是为了正面激励自己,让自己保持胜利的姿态。必要的时候,加加QQ群,和别人吹吹牛,建一个豆列,自我膨胀也是好办法。

吹牛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形成正迁移,正评价。在阅读中收获喜悦而不是痛苦。

所有的书建议落实到纸上,不管是原版名著、国内出版社引进的名著、还是自己打印出的名著(慎之,寻找好版本,因为错误会有些),当然如果你已经在

用kindle之类的电子阅读器读原著了,那也好。

第五篇:读华为原著心得体会

——华为干部管理的十大特色

这篇文章深度诠释了,华为是怎样对干部进行选、育、用、留的,作为中层管理干部,我们逐条对应,逐条理解和深思。

华为将企业的员工分成了三类:普通劳动者、一般奋斗者、有效奋斗者。那么作为管理干部既是被评价人,也是评价人;对于识别奋斗者和绩效评定工作,我有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三类人三种待遇。我们不能拿着僵化的文件比对,有的人奋斗得很好,但条款上不符合,如果机械的按照条款把奋斗者给否定了,这种打击是错的。因为文件的条款是严格的,但执行中要灵活授权,我们要敢于为那些有缺点的优秀奋斗者说话,当然那些缺点是不属于原则性问题的情况下。公司的绩效评定一定是在公司价值观和导向指引下,基于政策和制度,我们管理干部应实事求是、非僵化的执行、落实和操作,并对执行结果承担责任。同时通过这样的过程,不断优化我们的政策。

事实上在我们的组织里,有很多员工就是在吃大锅饭。那么在未来,我们的激励政策中,我们如何让激励政策真正覆盖到奋斗者身上,而不是覆盖到不愿意奋斗的人身上。不愿意奋斗的人,你给他激励的越多,他的惰性越强,个体的惰性越强,对整个组织的惰性的影响就更大,绩效激励给了不愿意的奋斗者等于支持了惰怠。因此,在整个人力资源政策中,如何把奋斗者和不奋斗者很好的识别出来,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党政领导工作范文下一篇:儿歌歌词免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