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论文

2022-04-2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关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至今没有一个较为标准的说法。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对逆反心理作了如下描述:“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活动的主体对客观的环境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也有人认为逆反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压力后而产生的不满和反感的情绪,这种情绪导致了个人心理上的抵触和行动上的反抗行为。

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论文 篇1:

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性

摘要:学习兴趣降低,不愿接受父母和教师的管束,虚荣心较强,对未来感到迷茫,极度自卑,情绪焦虑,逆反心理极强,这些都是青少年心理素质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能帮助青少年成高尚的品德,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分析了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的途径,如锻炼青少年的心理适应能力,更新心理健教育课程的内容,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培养

重要性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沉重单调的课业负担,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学习、生活、成长中的烦恼和焦虑,这些都给他們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较差,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升青少年的心理调适能力,这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青少年心理素质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不完善,心理活动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容易引发内心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一些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学习兴趣降低,不愿接受父母和教师的管束,对人和事有较为独立的看法,自我意识增强,出现盲目攀比现象,虚荣心较强。成绩不理想的青少年会对未来感到迷茫,缺乏目标,极度自卑。父母期望值过高,青少年会因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焦虑情绪,故意违背父母、教师的意愿,逆反心理极强。

2青少年心理素质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心理状态不稳定,缺乏社会经验,受挫折能力差,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不善于处理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心理冲突。近年来,青少年在学习上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青少年离家出走、自杀、误入歧途等事件频发,主要原因在于重大考试不及格,学习任务重,压力大,被他人歧视,自尊心受挫,恋爱失败,人际关系紧张,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

3加强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

青春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性格定型的关键时期。但心理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占比例偏低,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心理素质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核心素质,主要由认知维度、人格维度和适应维度构成,具有适应性和发展性的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想让青少年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应该建立科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机制。

3.1心理素质教育能帮助青少年养成高尚的品德

良好的心理品质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使青少年能够正确遵守社会规则,处理好人际关系,拥有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2心理素质教育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青少年时期是人们生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应多掌握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应具备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4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水平的途径

为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既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又要让青少年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合理方式提高青少年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4.1锻炼青少年的心理适应能力

鼓励青少年在不同环境下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克服内心的紧张,学会协调人际关系,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打造和谐统一的心理环境。同时,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提高青少年的心理适应能力。

4.2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要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就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更新,应在课程中加入挫折教育和生命健康教育,让青少年能够学到更多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对于自身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要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提高心理免疫力。

4.3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从课程教学方面进行宣传和科学讲解,还应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系。第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社会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系。第二,让家长及时了解青少年在学习、行为和心理上的变化,做到信息互通,共同推进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长远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心理教育的目的。

4.4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产生重要影响,学校应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参加公益性活动的机会,加强人际沟通,营造积极和谐、阳光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理念。

4.5多元考核衡量学生优异的转变

学校要真正贯彻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这样,从压力上来讲,学生可以分散学习压力,增加压力排解途径,从个人的心理调节能力上来讲,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会更强,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抗击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也会更强。

5结语

近年来,国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模式,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只是解决简单的心理障碍,还注重养成健康的心理意识和锻炼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任丽.素质教育观念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6(28):212-213.

[2]何安明.论素质教育观念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17):55-57.

[3]李薇,张丽.学校体育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9(05):97-99.

[4]陈雄一,聂志成.加强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 塑造青少年完美个性[J].零陵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04):56-59.

作者:沈建梅

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论文 篇2:

从逆反心理谈德育中因材施教方法的运用

关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至今没有一个较为标准的说法。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对逆反心理作了如下描述:“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活动的主体对客观的环境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也有人认为逆反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压力后而产生的不满和反感的情绪,这种情绪导致了个人心理上的抵触和行动上的反抗行为。青少年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成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涉世不深,实践经验较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往往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从而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往往采用灌输式教育,而对各种管理和灌输的方式中所包含的示范和暗示,缺少必要的注意和研究。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受到成人和集体的行为影响很大,因此成年人的道德状况、集体行为的示范效应,往往比单纯灌输说教更有力量。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的道德水平不高、道德行为欠佳,与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不无关系。单纯灌输式的说教对于青少年来说,易产生某些逆反心理或相反的示范作用。

2.青少年阶段心理特征的影响

青少年在这一年龄阶段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但在社会和家庭环境中,人们仍然把他们当作未成年人看待,还是对他们加以呵护;在与自己同龄的伙伴中,他们希望以“成人”自居,不自觉地模仿成年人的某些行为,并有一种希望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愿望。但是在大多数社会场合中,成人和社会往往容易忽略青少年的这一种敏感的心理感受,青少年的社交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难以得到充分的满足,这使他们总处于心理的矛盾状态。尤其在自尊心受到挫折的情况下,青少年往往表现出某些出人意料的行为,常常是我行我素,漠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自己的教育和管理,对家长和社会的反抗行为逐渐增加,这种情感上的冷漠使他们越来越明显地疏远和怀疑成人,从而产生对社会的逆反心理。

3.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主要通过亲子之情的感化激励,家庭生活的渗透、熏陶以及家长的言传身教起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家长教育过于严厉或是对青少年放任自流的现象,这些都会使青少年逐渐滋生对家长的敌对心态,再加上社会上不良思想的侵袭和影响,容易使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

二、我国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过分注重规范要求

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规范、轻人格”,重共性、轻个性。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比较多的是单纯向人灌输这样或那样的具体规范,如家庭的伦理道德规范、朋友间的交友规范、政治上的政治道德、学业上的学术规范以及公共交往中的礼仪规范等,而不太注重尊重人们的道德人格。为了达到某种近期效果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生硬地要求教育对象遵守各种规范,教育者却很少以平等的身份与受教育者一起思考为什么应该这样做或那样做的道理,在用规范来批评与表扬受教育者的行为时,往往不注意受教育者的个性和选择的权利。这种教育倾向培养出来的大都是某种被动型、依赖型甚至强迫型的道德人格。这种教育倾向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往往导致青少年产生麻木、脆弱尤其是逆反的心理反应。

2.学校德育方式过于单一化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和个人需要,忽略了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在德育目标上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學生,德育内容说教性太强,过于空泛和枯燥,使学生难以产生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认同。在德育方法上大量采取的是灌输式的说教,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忽视了道德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培养,没有真正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3.学校德育目标的构建过于统一化

现实中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往往是千人一面,要求过于统一化,这种不分层面的“统一观”近年来已受到置疑。现在分层次的德育目标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学校德育的目标应注重内容丰富,力求全面涵盖思想教育、公德教育、法律教育、心理教育以及政治教育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应该在不同的德育目标层次上,让学生通过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各种关系,最终满足个人不同层次的需要,而每一层次的需要将会渗透在各级的德育课程标准中,在此基础上做到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从而注重因材施教,使之都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三、学校德育中因材施教方法的具体运用

道德教育思想家曾经提出实行因材施教、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方法,主张在实际道德的行为锻炼中培养德行,提出并开展了挫折教育、生存训练等教育试验,主张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用模仿和榜样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让他们实际地去认识和鉴别美和丑、善和恶。道德教育不能是强迫灌输,只能通过探究和讨论的方式,得出正确的道德认识。因此学校德育必须超越书本知识之外,积极地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力量。

1.规章制度的外在约束是基础

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能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言行,学校的制度按作用的范围可分为教学管理、校园环境管理、生活行为管理、社会实践管理等制度。由这些制度所形成的文化氛围,称之为制度文化环境。它所采取的强制与非强制的约束手段,目的是规范人们的言行,通过外在强制性手段可以促使学生因害怕惩罚而形成对法纪规章等的遵从,最终在学校形成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和促人进步的良好风气。

2.道德教育应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因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和心理承受力等因素的不同,各自的问题也呈现出区别性。因此,在对全体学生实行集体的统一教育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每个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源,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针对个别学生自身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出根本的原因,从而确保能够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达到转变思想、重塑个性的作用。通过针对性的个别心理教育,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和聪明才智。

3.德育工作中应注重情感交流

有效的情感交流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各种逆反心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自身的情感得不到沟通和疏导,压抑的情绪没有宣泄的渠道。教师只有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用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去感化学生,把自己无私的爱倾注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换来学生真心的接受和信任,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对于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更要耐心说服和劝解,还要注重信任和欣赏学生,随时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并做到尽量满足他们正常的情感需要。

4.班级、家庭以及社会舆论的外在约束途径

通过学生班级以及家庭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舆论,对个人行为予以肯定或是否定,运用这种外在的手段,也就是通过班风校风、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周围人们的舆论导向,促使学生个人倾向做出受到肯定和表扬的行为,抑制自己的欲望以及可能受到否定和批评的行为,从而能够遵从班级、社团、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

5.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自己判定可能的行为后果,然后自己调节行为方式,为了获得学校和社会的赞同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为自己选择的行为后果负责。我们既要通过外在法规或通过社会舆论使学生做出符合要求的行为,又要提倡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德育实践分不同层次落到实处,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

(责任编辑袁妮)

作者:吕晓静

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论文 篇3:

青春期运动员心理训练特点探究

摘 要 现今阶段,心理训练在成年训练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水平对比赛成绩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而青少年发育时期的训练是运动员的基础训练阶段也是心理逆反期,对将来的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少年时期也是运动员心理最不成熟的时期,游泳运动的心理训练既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掌握青少年游泳训练中心理训练特点是一个教练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关键词 青春期 运动员 心理訓练 特点

一、青少年逆反期游泳运动员的心理特征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和其他青少年运动员相比具有共性和特定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使我们更容易的找到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特点。

(一)青少年运动员共性心理特征

1.人格独立性增强;2.抽象思维能力增强;3.自尊心和心理敏感性增强;4.心理自控能力较差;5.成就感和自我表现欲强。

(二)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特有的心理特征

1.长时间的水里训练导致厌水或者恐惧水的心理;2.比赛过程中随着领先或者落后产生心理不稳定。

二、现阶段青少年游泳训练中心理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心理训练比重太少,心理训练方法单一,心理训练流于表面,深度不够。许多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忽视了心理训练,在训练计划和安排中几乎没有心理训练。而大多数人只是在训练中采用简单的方法,并无计划和比重可言。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广大教练员在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心理训练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有意识采用心理训练的教练员的训练方法也过于简单,仅仅使停留在口头表扬、暗示等一些很简单的手段,长时间单调的训练方法会使运动员产生刺激适应,失去效果。即使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有针对心理方面的训练,也只是认识到了心理训练的皮毛,虽然对运动员有短暂的影响,由于没有系统性,深度不够,远远不能使运动员心理素质得到质的提高。

三、如何把握好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心理训练特点

(一)训练手段多样化

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对游泳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把基本的训练方法与入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加以融合。

(二)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有助于动作的熟练和加深动作的记忆。而青少年对直观表象的模仿能力强,所以在游泳训练中要多采用表象训练这种直观的训练方法,使青少年运动员更容易掌握游泳技术。

(三)注意训练

青少年阶段是人的成长时期好奇心理最强的时期,在训练或比赛中任何小的动静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从而造成训练质量和比赛成绩的下降。注意力集中训练可以提高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心理抗干扰能力,通过一个阶段强化后再逐渐放宽对青少年的督促和引导,使他们逐渐养成自我心理调整的习惯。

(四)应激控制训练

应激控制训练包含身体和环境两种应激控制训练方法。多采用环境应激控制训练,教练员制造比赛和竞争气氛,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意志品质才是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训练时期应当采用的应激控制训练法。

(五)训练课设置要符合青少年性格特点,采用种类多、课时短的特点

青少年的性格比较活跃,耐性差、有很强的兴奋性和接受能力,所以教练员在安排训练课程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在课程设置上要以水中、陆上多种技术课结合,种类多、课时短的特点为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积极性,发挥训练课最大的效率。

(六)建立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良好的沟通渠道

与运动员的交流要注意不同的训练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训练前要具有号召力;训练中要多用简短的手语和口令给与激励或提醒;休息时要具有安慰性和鼓励性;训练结束后总结要清楚明了有针对性。

(七)家长的作用不可忽视

了解孩子最深的人还是家长。现在,我们训练中所期待的家长的角色是由传统支持者转向现代的参与者和决策者。然而,在当前游泳训练中,我们所面对的大多数家长,缺乏参与训练的意识,全权依赖教练员对青少年的培养,这种意识的缺乏直接影响家长有效地参与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所以,教练员应该充分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特点,促进训练质量的提高。

四、教练员在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心理训练要以启发谈话为引导。(二)教练员应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自身行为对青少年运动员产生的影响。(三)合理利用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特点。(四)加强文化知识学习,掌握青少年心理特点。

五、小结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成才是多方面的,一名运动员的成材除具备天赋的形态、机能、良好的身体素质外,一名优秀的游泳运动员还必须接受良好的心理训练。游泳属于体能类主导的竞技项目,由于其训练的单一性,如果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心理缺乏良好的教育和训练,那么往往会毁掉一个优秀的游泳运动的苗子。青少年游泳训练作为一项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人们对其的认识在逐渐加深。从以前单一的技能训练和体能训练,发展到今天多种竞技能力的综合训练。一名合格的教练员必须善于运用心理训练去启发每一名运动员,使其能够在训练场上自觉积极地投人练习,以提高训练质量,在赛场上能够克服心理障碍,保持良好心态发挥最佳水平,从而实现为我国培养优秀游泳后备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夏林平.心理素质对游泳训练、比赛的影响[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S1).

[2] 严蓓.教练员与运动员家长谈话的技巧——青少年游泳训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J].游泳.2005(1).

[3] 原涛.游泳训练中的心理教育[J].游泳季刊.2006(1).

[4] 孟小彩.青少年运动员如何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J].少年体育训练.2006(3).

[5] 岑正武.教练员在青少年运动员心理训练中的重要作用[J].山西体育科技.2006(4).

作者:吴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陈列展览与社会教育论文下一篇:振兴教育希望在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