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才队伍高校档案管理论文

2022-04-10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企业人才队伍高校档案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以及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实行人事代理制度来缓解日益严重的人才队伍紧缺和用人成本问题。如今,逐渐扩大的人事代理人员数量已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和研究高校人事代理制度的发展和完对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企业人才队伍高校档案管理论文 篇1:

社会化背景下高校后勤档案管理创新研究

自1999年我国全面启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逐步从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转制为企业。这些后勤企业熟悉校内服务市场,同时按照企业化模式运营,很快发展壮大。2016年8月,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在《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中提出: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后勤实体转制为企业;对待社会服务企业和学校后勤服务实体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1]。由此可见,未来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若想保住现有服务市场,打造竞争优势,其按照企业化模式运营必将是一种趋势。企业化后的高校后勤实体人事、财务等管理都相对独立,因此在企业运营及各项管理活动中必将会形成大量的、多门类、多载体的档案。

一、社会化背景下高校后勤档案管理凸显的问题

1.重要资料遗漏现象普遍存在。目前,高校后勤档案收集整理依据的是《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这两项规范中,高校后勤的角色定位是总务处,其档案的收集范围也定位于对学校有保存价值的部分文书类资料,而真正记载企业成长、发展与经验教训的历史资料,在绝大多数高校后勤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并依据档案管理的标准去收集归档,对企业权益保护、宣传营销等都具有参考作用的一些重要资料存在遗漏、散失等情况,出现了“按照学校档案馆要求收集档案,而不是为维护后勤及职工权益,为后勤建设与发展提供保障服务而收集档案”的现象。

2.人力资源档案缺失。社会化背景下,以校档案馆为主导的高校后勤档案归档模式,导致后勤各级管理人员对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认为档案管理只是上交文件资料,而不去关注档案对后勤管理所发挥的现实性作用,如人力资源档案,许多高校后勤存在人力资源档案缺失现象。人力资源档案不等同于职工个人档案,其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如员工聘任资料、培训资料、薪酬福利资料等都属于人力资源档案收集的内容。高校后勤中从事餐饮、物业、绿化等岗位工作的部分员工,后勤没有为他们建立人事档案,同时又没有人力资源工作,如劳动合同、薪资发放记录等历史资料归档保存,以至于在发生劳动纠纷、个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这些员工无法出具翔实的档案信息资料作为凭证依据,自身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

3.文化资料归档被忽视。后勤社会化改革涉及观念的更新、体制的交替和资源的重新配置,通过后勤企业文化建设来统一认识、化解矛盾和凝聚力量是重要的方法和手段。许多高校后勤认识到文化的“软实力”作用,逐步重视企业文化建设。2016年9月,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组织开展“高校后勤文化建设评优”活动,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笔者所在单位后勤在此次活动中被评为“全国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但相关文化资料没有做到及时收集并整理归档,大量文化建设的过程资料散置,部分早期资料遗失,这对形成资料的完整收集整理,以备查考利用带来困难,这种重文化活动,轻资料整理的现象在其他高校后勤实体中也普遍存在。

二、社会化背景下高校后勤档案管理的现实诉求

1.员工权益保障的诉求。在高校后勤中,有较高比例的农民工从事餐饮、物业、绿化等工作,他们年龄偏大,主观上不愿意与后勤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因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工档案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2]39,许多高校后勤没有为这部分职工建立人事档案,在劳动合同与职工人事档案均缺失的情况下,人力资源档案的建设可以为这部分员工提供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必要时能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2015年,山东省人社厅下发《关于统一和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补缴政策的通知》,文件中明确指出: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中断缴费的男年满45周岁、女年满40周岁的人员,可凭有效原始材料,以个人身份补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3]。对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高校后勤员工,“有效原始材料”则源于人力资源档案对历史劳动关系的真实记录。

2.企业发展资源的诉求。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档案可以真实记录高校后勤员工的工作经历、教育培训、薪酬福利和奖惩等历史情况,通过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和数据,为后勤甄别、选拔、重用人才提供依据。准确、齐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档案是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合理配置和合理使用,保证人才队伍素质的重要保障[4]46。建设后勤人力资源档案,保证档案材料的及时、妥善归档,将有利于后勤对人才的吸纳和培养,为后勤的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3.文化体系建设的诉求。随着大学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后勤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更呈现发展与繁荣的趋势。与此同时,会形成大量能展示师生和员工集体文化智慧的档案资料,这些资料既是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客观真实记录,也是今后有序开展档案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因此,高校后勤在实施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应把有价值的文化材料进行整理归档,加以提炼、编研,实现档案记录文化、整合文化和增值文化的功能。

三、社会化背景下高校后勤档案建设与管理的创新路径

1.转变管理机制。成立档案管理科室,设置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对后勤有保存价值的资料进行收集、分类、立卷、保管和利用;加强学习,积极探索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符合本校后勤实际的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方法;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檔案整理立卷、保管、借阅和保密等相关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召开后勤档案工作交流会,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和专兼职档案员的档案工作水平。

2.建立人力资源专项档案。高校后勤应从切实维护职工权益角度出发,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项档案,该专项档案涵盖人力资源日常工作资料、相关制度文件、员工培训资料、薪酬福利资料、员工个人信息资料等内容。第一,人力资源日常工作资料。人力资源日常工作资料是高校后勤人力资源部门日常活动形成的工作记录,包括人员招聘记录、绩效考核记录、考勤记录以及劳动人事管理记录等。第二,员工培训资料。员工培训资料是高校后勤实施员工培训过程中产生的各项工作记录,包括培训计划与培训方案、培训教材、课程资料等。第三,薪酬福利资料。薪酬福利资料属于保密性较强的档案材料,一般指定专人负责管理。薪酬福利资料主要包括薪酬结构设计资料、薪酬制度、员工保险与福利管理资料等。第四,员工个人资料。反映个人经历、德能勤绩、工作表现的文字、表格及其他形式的历史记录,均可以作为员工个人资料进行保存。

3.拓展后勤文化资料的收集。高校后勤文化资料的收集范围涵盖后勤物质文化资料、后勤制度文化资料和后勤行为文化资料等内容。

第一,后勤物质文化资料。高校后勤物质文化资料是指后勤产品、服务设施所构成的,能体现以物质为基础的表象文化的相关资料。目前,依据《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各高校档案馆对供后勤经营或提供服务的建筑物、设施设备等相关资料,均已实现规范收集。因此,需要拓展收集的物质文化资料有后勤企业化标识(包括企业LOGO、各子品牌LOGO等)、服务和工作场所的环境设计图案、荣誉证书、文化实物(各类公司标牌、内刊等)、后勤的特色产品等。这部分资料,是校园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应由校档案馆负责建档管理。

第二,后勤制度文化资料。高校后勤制度文化资料是后勤在经营与服务过程中形成的,能表达后勤文化品位与格调的文字记录,包括企业价值观、各项规章制度流程、要闻事件、大事年表、演讲总结、活动方案等;同时,凡是作为企业文化总结、培训和活动参考而收集的图书、报刊、视频、照片和有关文章材料等,也应作为企业制度文化资料加以保存。高校后勤制度文化资料对后勤企业文化的后续建设工作具有指导和参考作用,这部分资料宜由后勤档案管理科室进行建档管理。

第三,后勤行为文化资料。高校后勤行为文化资料是通过员工行为表现出来的,能体现后勤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创造性活动的资料,包括企业晚会、各项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相关资料;同时,模范人物事迹、企业内部员工行为教育培训资料(如规范化管理看板)等,也属于行为文化资料的范畴。高校后勤行为文化资料来源于后勤员工和师生的集体智慧,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又是实现文化育人的生动教材,需要及时收集,反复利用。笔者所在学校后勤的企业歌曲《后勤一家人》和《感恩后勤》,被制作成视频在后勤多个服务场所反复播放,如今,这两首歌曲在学生中被广泛传唱,歌曲中 “爱与感恩”的思想,深刻体现着后勤文化重在“育心”的价值取向。

4.探索档案管理新方法。高校后勤的档案,既服务于后勤这个小环境,又服务于学校这个大环境;既要满足以档案管理推动后勤发展的需要,又要实现以档案文化进行服务育人的功能。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管理者要积极改进后勤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模式,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让档案为后勤的发展服务,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http://www.21caas.cn/details/index.php/news/2015-08/57972/

[2]田艳艳.农民工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2(4).

[3]关于统一和規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补缴政策的通知. http://xxgk.jinan.gov.cn/xxgk/jcms_files/jcms1/web12/site/art/201

5/7/16/art_16836_153365.html.

[4]王国良.浅谈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黑龙江档案,2016(3).

★作者简介:任莉新为山东科技大学档案馆馆员,研究方向为档案管理;曲绍燕为山东科技大学档案馆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档案管理。

作者:任莉新 曲绍燕

企业人才队伍高校档案管理论文 篇2:

江苏省高校人事代理制度运行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以及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实行人事代理制度来缓解日益严重的人才队伍紧缺和用人成本问题。如今,逐渐扩大的人事代理人员数量已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和研究高校人事代理制度的发展和完对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高校;人事代理制度;现状;分析

高校人事代理制度是指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在国家人事相关法规政策的指导下,接受高校或个人的委托,为其在人事管理方面提供综合性、社会化服务的制度,此类服务包括人事档案管理、职称评定、社会养老保险金收缴等。这一制度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充分尊重高校人才录用的自主权以及人才择业的自主权,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劳务派遣制度最主要的不同是高校人事代理人员直接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而不是与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此外,受限于《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工作岗位上实施的规定以及教育行业特殊性,目前高校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比例普遍较低,较为常见的做法是安排劳务派遣用工在后勤服务等基础性岗位上工作,对其学历和专业技术要求也较低。

1 高校实施人事代理制度的必要性

1978年以前,我国的用工制度分为干部和工人两种,实行干部统一调配和工人统一招工的制度,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可避免的具有计划性和单一性。1978年以后,我国的用工制度分为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和企业单位的劳动合同制度。1995年12月,原国家人事部正式提出在国内推行人事代理制度。2000年6月,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高校试行人事代理制度,并提议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在校内设立人才服务交流中心或者委托所在地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務机构代理人事服务的方式实行人事代理制度。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以及现行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框架的限制,许多高校开始陷入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人力资源紧缺的困境,于是有的高校就开始尝试利用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规律来优化人才队伍的做法。

人事代理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拓宽了高校的用人渠道和方式,有效缓解了高校编制受限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同工同酬的薪酬福利待遇招贤纳士,即能满足高校学科建设、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能让学校从繁杂的人事工作中解脱出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单位的负担。

2 江苏省高校人事代理制度的运行现状

2.1 在岗位招聘方面

江苏省高校普遍实施的是保存人事档案关系为主的人事代理制度,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办学特色,自主确定非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的招聘计划和用工层次。为了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发展,各高校教辅、管理、辅导员岗位的人员大多采用人事代理的方式招聘,借此提升相应岗位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优化现有岗位的人员结构,此类人事代理人员在学历分布上大多以硕士研究生及以下为主;专任教师则普遍采用事业编制的用人形式进行招聘,一般要求学历为博士研究生。

2.2 在薪酬待遇方面

我国的工资分配制度应当遵循同工同酬、按劳分配的原则,其中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且取得相同劳绩的劳动者,应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可以理解为:劳动报酬除了工资以外,还可能包括奖金、津贴、住房补贴等一切与劳动关系有关的权益和福利待遇。然而,目前江苏省各高校之间人事代理人员的薪酬待遇差异较大,并未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工同酬”。受到经费来源以及财政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的人事代理人员在薪酬待遇尤其是福利待遇上与事业编制人员相比仍然“相去甚远”,较为常见的差距为交通补贴、住房补贴等福利性收入。少数高校则考虑学校和谐发展和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对人事代理人员实行与事业编制人员统一的薪酬待遇,其主要目标就是激励人事代理人员的工作动力和创新潜能。

2.3 在社会保障方面

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我国公立高校一直采用的都是事业单位的退休养老制度,退休人员的待遇统一由财政支付,职工本人无需缴费。2015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机关事业单位从2014年10月起实施与城镇职工一致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5 年国务院发布的《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提出要建立起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体系,在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同步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职业年金采用的是个人账户完全积累的管理方式,单位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缴费,这对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平稳推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江苏省高校事业编制人员的社会保障一般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障方面则实行公费医疗制度。人事代理人员的社会保障则是与企业职工一致的“五险一金”。一方面,由于不同高校人事代理人员之间的薪酬待遇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高校之间人事代理人员社保的参保水平也出现差异;另一方面,由于江苏省各高校人事代理人员的企业年金制度尚未全面实施,目前仅有少数民办高校正在试点推行,眼下高校人事代理人员与事业编制人员在社会保障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3 江苏省高校人事代理制度面临的困境

随着事业编制非教师人员的自然退出岗位,江苏省各高校人事代理人员的数量日益壮大,如何科学、合理的管理人事代理人员、实现用人数量最小化、人员结构最优化、人员效益最大化是各高校都将面临的实际问题。

3.1 人事代理人员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

虽然高校人事代理人员与事业编制人员都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且在相同岗位上所从事的工作也一致,却仍存在薪酬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上的差别,这种身份、待遇和保障水平上的差别,极易导致人事代理人员产生心理上的压力,认为自己不是学校的正式人员,从而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有疑惑,对所工作的环境缺少归属感。

3.2 人事代理人员转事业编制的政策受限

不受现有编制局限的灵活招聘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事代理人员转事业编制的困难。由于高校在招聘人事代理制人员时并未经过人社部门的审批和备案,因此当人事代理人员申请转为事业编制人员时,必然要严格按照人社部门的准入标准执行。目前,江苏省人社部门关于进编的相关政策明确规定申请转编的人员必须满足编制外工作满3年,且條件符合副高及以上职称、博士学位等条件才能通过审批。转编门槛高、难度大无疑是人事代理人员难以逾越的现实困境,势必会对高校人事代理人员队伍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3.3 人事代理人员退休待遇问题日益凸显

尽管江苏省部分高校人事代理人员与事业编制人员在职期间的薪酬待遇已实现同工同酬,但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企业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双轨”运行的事实,根据现行的退休待遇相关政策,在江苏省高校尚未全面实行人事代理人员企业年金制度的前提下,高校中同岗位、不同身份类别的人员退休后待遇必然会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各高校人事代理人员数量的不断扩大,未来退休人数将逐年增长,其退休待遇问题也亟待解决。

4 对江苏省高校人事代理制度发展的思考

4.1 规范和完善人事制度的建设,保障人事代理人员的合法权益

高校人事代理制度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其发展和完善与事业单位聘用、薪酬等制度建设密切相关。部分高校人事代理人员与事业编制人员在岗位聘任、薪酬待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高校应当从政策、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按照国家政策法规出台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适宜的人事代理制度框架,保障人事代理人员享受与事业编制人员同等薪酬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从而打消其心理上的隔阂,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

4.2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关注人事代理人员的发展诉求

日益壮大的人事代理人员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应关注和重视每一位教职工的发展诉求,为人事代理人员和事业编制人员建立“一视同仁”的职业发展规划,给予人事代理人员同等的进修和学历提升的机会,进一步开放职称评审通道,鼓励人事代理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培养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竞争力,积极参与高校职务评聘,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为今后的人事代理转编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4.3 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解决人事代理人员的后顾之忧

由于绝大多数高校人事代理人员所享受的是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而事业编制人员所享受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这必然导致两类人员退休待遇的差距。目前职业年金制度是机关事业单位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强制执行的补充养老保险,除了单位和个人承担的缴费,其投资运营的收益较为稳定。企业年金制度则是面向大中小型企业、社会组织建立的非强制性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受限于各个高校的经费、财政状况以及市场运营的环境,目前仅有少数高校试点推行。但不可否认的是,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对于保障和改善员工退休后可享受的待遇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应当按照国家关于企业年金制度的相关政策规定积极探索建立适应本单位实际的企业年金制度,更好的解决人事代理人员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王宏原.人事代理与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创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7).

[2]周长征.劳动法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59.

[3]韩烨,于淼 .从单一层次走向多层次——高校建立职业年金制度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35.

[4]刘伟,朴雪涛.高等学校人事代理制度的现实困惑与发展思路[J].教育科学,2013,29(02):5660.

[5]胡燕.高校人事代理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4):4649.

作者:沈云

企业人才队伍高校档案管理论文 篇3:

大数据视域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优化路径研究

摘要:档案管理是我国事业单位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贯穿于事业单位业务体系之中。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进行优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同时大数据对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作用不言而喻。基于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SWOT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并得出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大数据视域下,优化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路径必须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制、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关键词:大数据;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路径

档案管理是国家档案事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亦是我国事业单位最基础的管理工作之一,其水平直接關乎事业单位发展的持续性与稳定性。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在内的各类信息技术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各行各业均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结合,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亦不例外。这恰好为破解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面临的困境,以及优化路径提供了思路。新时期,高度重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以全新的视角创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路径,本质上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举措。

一、大数据视域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概述

(一)大数据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1.大数据

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对于“大数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储存、管理、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1]随着云时代的来临,作为高科技时代产物的大数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并越来越彰显其优势。

2.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我国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始于上世纪70年代,在数十年的发展实践中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档案管理则是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作为事业单位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档案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事业单位业务体系当中。“事业单位中档案管理工作能否有序地开展,对于事业单位发展、社会经济稳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地提升档案 管理水平,才能够确保事业单位实现顺利、稳定的发展。”[2]

(二)大数据建之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1.降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成本

传统的档案管理需要使用纸张保管,尽管每张纸的成本很小,但大量使用纸质档案仍然带来两大问题,首先是因为纸张用量巨大而导致成本上升,其次是因为纸质档案的保存占据存储空间巨大也会增加成本。然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存储借助各种移动介质以及网络空间,不仅使档案管理成本就显著下降,而且因占用空间小带来消耗的空间成本大幅降低。尤其是在当前一些移动介质已经能够进行批量化生产和一台服务器的储存空间也非常大的前提下,前期不需要进行大量投资,过程中很少使用甚至不使用纸张,在纸张方面的成本也大大下降。因此,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建立数字档案能够为事业单位降低档案管理成本。

2.保证事业单位档案保存质量

在大数据时代之前,我国事业单位的档案以纸质保存方法为主,部分采用数字档案。这种保存方法的安全风险系数较高,特别是纸质的档案容易受风化破损等影响而出现纸张老化,这种情况很难对纸张进行修复。另外,档案的特殊性质决定其不可以任意复制更改。数字档案尽管存储在硬盘、U盘等空间,但依旧不可避免如移动存储介质空间较小的问题,有时也容易因为格式化等问题导致数据损坏、丢失等情况。不过在大数据时代,云储存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云存储使用安全性能很高的专用服务器,档案的保存时间无限延长,充分保证了档案的保存质量。

3.提高事业单位档案利用效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档案的主要管理方式采用纸质档案管理方法。尽管纸质档案是对信息的原始的精准记录,但是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档案数量激增,这种方法使档案的整理和档案的查询难度加大,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不利于工作的开展,还会影响生产力的提升。而在大数据时代,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档案信息的录入、管理、分类、整理查询都变得方便快捷,流程大部分都是自动化,准确率很高。信息资源的纵向及横向连接,进一步增强了档案信息分析的深度及广度,大大提高了档案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效率。

二、事业单位档案管理SWOT分析

SWOT分析应用广泛,是人们最熟悉的战略分析工具。它通过运用系统分析思维,使研究特定对象的资源、能力与外部环境达成战略性匹配。SWOT分析能让研究对象聚焦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规避内部劣势、抵消外部威胁,在自身“能够做的”和“可能做的”之间进行矩阵分析,以制定适宜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对策。[3]运用SWOT分析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有利于聚焦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

(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优势分析(strengths)

首先,我国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经过数十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将来的档案管理提供了经验积淀。其次,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我国事业单位档案资源是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的基础,各类档案不仅记载着人事信息、科研信息等,更记录着我国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载体。档案资源的应用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关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稳定、长远发展。

(二)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劣势分析(weaknesses)

事业单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采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方法。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发展,我国事业单位内各项事务日益增多,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产生出大量的重要信息资源需要被归档管理。这种情况下,传统档案管理方法的弊端逐渐突显,无法满足社会及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1.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档案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大数据技术自产生之日起,就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现在无论是事业层面还是企业或者个人都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普遍以后,档案管理工作也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云计算、跨界存储,并能够进行深入数据挖掘等工作,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云计算,为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特别是近几年,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创新发展,使政府部门积极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大量的政务活动记录保存在云端的各类政务信息系统当中,更加方便利用和数据共享。这些活动记录的形式多样,早已不是传统的仅以数据的形式存在。可以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档案形成形式与管理理念。

2.事业单位的发展为档案管理提供内在需要

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事业单位的高质量发展为档案管理提供了内在需要,“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是实现一个组织或机构各项事业长效运营的基础。”[4]一方面,事业单位是我国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因此,事业单位各项工作事务的开展与国家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做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尤其是对于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科研档案管理等等,是确保事业单位发展的基础保障。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发展需要档案资源提供信息支撑,各个单位之间的人员流动、事务对接、资源互换等都需要档案管理。因此,做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是保证事业单位各项事务开展的基石。

(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面临的威胁(threats)

1.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足

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情况,并且这种意识上的欠缺,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具备相对比较明显的针对性。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消极、工作质量和效率低下。从当前事业单位中开展的档案管理工作情况来看,虽然在事业单位从业的人员专业知识、文化水平等方面都相对较强,但是大部分人员在管理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5]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正处于比较关键的转型期,而档案管理工作的薪资情况并不具有一定的诱惑力,在事业单位中也不是重要的岗位。因此很多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工作意识比较薄弱,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档案管理机制不完善

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化、复杂化的工作,必须要严格执行相应的工作程序,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然而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状来看,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以及规范的工作程序,导致档案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相应的参考依据,随意性较强。[6]部分事业单位虽然档案管理相关机制建设比较完善,但执行力度不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违规操作,未能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出现问题相互推诿,严重降低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效率。

3.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受重视程度相对于中心工作获得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不高,对档案工作人员准入标准不高,档案人员缺少专业技术理论,对档案工作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档案管理的相关业务标准和业务技能掌握不牢、业务能力不强。特别是在档案信息化工作方面,缺乏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熟悉档案业务的专业人才,造成现有档案管理人员对于现代新技术的适应与接受能力较弱,使得现代化档案开发、收集、管理等工作推进缺乏必要的人力与人才支撑。

三、大数据视域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

第一,要转变事业单位领导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观念。正确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充分挖掘利用档案资料,为事业单位各项业务的开展、人员调动、岗位调整以及其他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对强化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只有事业单位领导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带动事业单位内部自上而下对档案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二,要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水平。正确认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学习先进的档案管理理念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全面提升档案管理水平。严格重视本职工作,摒弃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心态,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

(二)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制

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建全档案管理机制,构建促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健全档案管理办法,进而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第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要建立统一的工作标准,把档案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一位管理成员身上,使单位内部的档案管理工作实现人人参与、人人维护。对于已经建立起的档案数字化平台,要进一步加快档案数字化安全系统的建设。在档案数字化系统上增设密码保护机制、信息防盗系统、系统登录验证功能等,保证档案管理的系统平台安全、可靠。第二,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的制度只有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否则只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7]对此,事业单位内部要加强监管力度,监管与审核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档案管理人员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事业单位要重视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管理队伍。第一,要在内部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平台和机会,使其接受专业化的培训,从而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事业单位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档案管理人员自主学习深造和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对取得相应资质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第二,事业单位要重视档案管理团队建设,积极从外部吸纳新鲜血液,通过引进高校档案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扩充档案管理人才队伍,为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大数据:http://www.thebigdata.cn/html/c3/14416.html.

[2]李英.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16):247.

[3]周巧生.重庆抗战文化资源在对台工作中发挥优势作用的对策---基于SWOT的分析[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3):83-88.

[4]谷莉.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及有效措施.黑龙江档案[J].2021(03):218.

[5]孙佳.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及优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20(07):26+28.

[6]张亚玲.关于事業单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数字化用户,2017(32):175.

[7]刘美莲.浅谈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05):20.

[8]鄢明芳.“互联网+”时代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优化策略[J].科技风,2021(10):68-69.

[9]李莉.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管理信息安全问题及对策[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22):196-197.

[10]张丽娜.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档案管理,2021(05):96-97.

[11]柳江.如何加强基层单位的档案管理[J].现代农村科技,2021(09):103.

[12]宋红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新闻传播,2021(07):175-176.

作者:康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网络环境论文下一篇:国际工程项目组织模式构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