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制改革特征论文

2022-04-23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融体制改革特征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金融体制能够有序规范金融秩序,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民间金融作为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于其相关的体制改革也同样起着关键作用,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长时间在民间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存在些许问题制约其发展进程,促使金融体制无法適应民间金融的变化和随之改变的变化需求。

金融体制改革特征论文 篇1:

引领新常态的宏观经济思想

[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思想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主要理论来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基本实践依据,系统布局中国经济转型是关键任务,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是核心环节,新发展理念是主要内容。宏观经济思想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开放性与独立性相统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和尊重经济规律的科学性相统一的理论特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宏观经济思想的具体实践和贯彻形式。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思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应对国内和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认识和指导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思想。

宏观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经济思想是指经济思想的宏观层面,主要蕴含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重大经济举措之中,系统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主要理论来源。改革开放以來,尽管我国也注重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理论基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还十分重视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2014年7月,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2015年11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从“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到发展“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指导意义。

第二,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基本实践依据。其一,新常态是对经济阶段性特征的新判断,也是宏观经济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和着力点。这表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转化,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其二,新常态为宏观经济政策确立了新基调。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目标、路径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发展要放眼长远,在战略上要有平常心,保持定力。宏观政策将以区间调控、相机调控和定向调控为主,注重预调、微调和精准调控,注重防范各种风险,放弃传统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避免过度的宏观调控削弱市场机制的作用。

第三,系统布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是关键任务。其一,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从供给和需求双侧发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其二,坚持稳中求进,促进提质增效升级,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其三,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完善区域和城乡政策,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其四,用好财政政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有利于经济转型、形成统一市场、促进公平正义的现代财政制度。其五,用好货币政策,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保持物价整体稳定,加大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力度,为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创造良好货币环境和金融支撑。其六,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其七,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着眼世界发展新趋势,从世界大势与中国国情的互动中,探索和实践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其八,布局经济转型发展注重宏观思考,强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第四,强调“市场和政府”共同的调节作用,既要有效的市场,又要有为的政府。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动力在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与微观层面有所不同,在宏观层面政府更应该主动发挥其调节作用,特别是在宏观经济调控、公共产品配置、市场监管、收入分配调节、环境保护以及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当然,政府在发挥宏观作用时也要利用好市场。“市场无形之手”要灵活有效,“政府有形之手”要灵活有为,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形成合力。

第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宏观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基点,创新理念塑造了宏观经济思想的发展理念核心。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是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中国融入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在于从对世界经济联系中进行谋划,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中国经济社会的更大发展空间,形成“引进来”“走出去”的良好环境和有利于合作共赢的新体制。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是否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也是宏观经济思想的中心目标。

宏观经济思想的主要特征

梳理和归纳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思想,可以发现其中所展现出来的鲜明的理论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恩格斯曾指出:“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2历史和现实的统一是经济学方法论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注重从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寻求智慧,善于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定位宏观经济政策,把宏观经济思想放在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来思考和谋划。一种经济学思想只有深深扎根于现实中,具备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才能真正被社会接受,从而发挥其科学价值。宏观经济思想牢牢把住经济发展形势,紧紧围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展现了丰富的现实关怀。历史性与现实性辩证统一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变化趋势,是宏观经济思想的基本方法和重要内涵。

第二,开放性与独立性相统一。从理论来源看,宏观经济思想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我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可以说是开放性的经济理论。从理论空间性看,不仅仅面向中国,还关注欧美发达经济体、发展中国家以及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等等。从理论脉络上看,又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一方面,这些思想在本质上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相一致的;另一方面,这些思想立足中国的发展实践,运用中国式的语言,服务于中国道路,展现了中国智慧。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和尊重经济规律的科学性相统一。人民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宏观经济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是理论的逻辑起点和终点,不仅是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宏观经济思想科学性的重要特征。从广大人民群众出发,抓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并且运用经济规律指导发展实践。

供給侧结构性改革是宏观经济思想的具体实践和贯彻形式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又多次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和解释其政策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治国理政“热词”,在具体实践推进和贯彻落实中,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非以供给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经济理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不仅强调总量的平衡,还强调社会再生产结构的平衡,面对供给结构失衡,只有通过结构性改革,才能让供求回复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1,即提高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效益和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降低企业负担,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有效供给,最终使得社会扩大再生产高效、健康发展。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二,新常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环境和大逻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升级、驱动力转为创新的大背景下进行,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关注结构调整,也要关注总量的变化,协调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供需结构性失衡”已成为阻碍经济持续增长的路障。一方面,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转型的累赘;另一方面,中低端产品过剩与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并存。新常态下,供给结构调整是一种大逻辑、大格局、大趋势,是我国无法回避、必须进行的一场深刻变革。

第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与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搞全盘私有化,而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求继续推进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要妥善处理僵尸企业,有效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也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发展,通过混合所有制企业,发挥公有和私有的优势,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

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有力手段,也是考验经济是否能够成功转型的关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再生产入手,调整供给结构,创造有效供给,扩大内需,最终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从全局出发,具备开放思维和国际视野,协调各方发展,用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深化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第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合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要辩证统一地运用。同时,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行为要更多更好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政府与市场功能互补、发挥合力。当前,政府职能转变和自身的改革非常重要和紧迫。“去产能”要更多地发挥市场的作用,靠市场竞争淘汰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去库存”也要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力量,政府不能过多地插手配置资源,扭曲市场价格信号;“去杠杆”政府要主动推动基于市场化的金融体制改革,使得自身和企业的负债表趋于健康发展;“降成本”政府要继续简政放权,转变自身职能,切实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补短板”既要靠市场,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又要靠政府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培养和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坚持创新发展,不仅是科技创新,还包括理论、制度、文化、模式等的创新;协调是解决结构性问题基本方法,协调发展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也是手段;绿色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方向;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开放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经之路;共享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要求,特别是要加强民生领域的供给数量和质量。

第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人民为中心”立场和问题导向的高度统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主要问题在于低附加值产业,中低技术产业,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绿色环保产业比重偏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场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着力解决民生短板问题,着力提升人民对优质高效产业和产品的有效需求能力,在扩大有效需求的同时,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是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习近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J].经济学动态,1998,(7).

[3]习近平.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J].东南学术,2001,(4).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王天义,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朱鹏华,中共中央党校首届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博士生)

责任编辑 / 蔡庆悦

作者:王天义 朱鹏华

金融体制改革特征论文 篇2:

发展民间金融与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能够有序规范金融秩序,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民间金融作为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于其相关的体制改革也同样起着关键作用,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长时间在民间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存在些许问题制约其发展进程,促使金融体制无法適应民间金融的变化和随之改变的变化需求。与此同时,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作用,若民间金融体制不够完善就会引起民间金融的消极租用,为将民间金融对经济的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需要完善民间金融体制。

一、引言

民间金融体制即民间金融机构、市场和业务的组织管理制度。民间金融具有两面性的特点,能够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之处,缓解近期所出现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提升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贡献。

二、现阶段民间金融体制问题

由于市场准入的公平性特征决定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秩序。尽管相关条例已经明确规定在实际情况下不能针对民间资本进入到银行业设置限制条件或者是其他条件,但是民间资本进入到正规金融里边关于的准入机制仍然缺乏一定的公平性,这方面的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其次,市场退出机制规范性未能得到完善。只有市场推出的机制足够规范才能够对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和股东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防止风险的发生,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保障金融机构债权人以及相关主体的利益;除此之外,还能够准确且知识的反映出市场准入原则以及日常监管,约束监督,提高监管效果;发利降低财政和中央银行方面的压力,进一步提高金融的稳定性能;修复市场缺陷的同时合理配置资源,提高金效果和效率。民间金融没有了政府隐性信用担保和资金支持,若出现了倒闭就会遭到挤兑。金融监管和金融法规需要明确规定民间既然弄机构的市场退出,弥补援助、推出以及清算程序,若民间金融倒闭会导致金融风险。

三、发展民间金融与金融体制改革措施

(一)满足金融体制改革的宏观要求

从整体来看,金融体制改革的宏观环境需要改善资源配置,进行金融体制性改革、进一步发展民间金融,使得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开来。作为重要的一步就是资源配置的完善,进一步为民间金融分阿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并夯实基础。据相关调差表明,当前我国非国有经济对GDP的贡献已经过半,然而这些非国有的经济体对于我国银行的信贷资产使用率较低,连一半都还未到达,这种不恰达的资源配置对于民间金融的额发展十分不利,要想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离不开改善资源配置。其次要注重发展市场竞争来完善和改善市场管理。进一步提高市场管理水平的目的是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得所有的既然弄企业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下发起竞争,在竞争中发现自身的缺点并加以改善,以达到进步。近些年来,我国的民间金融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是缺乏正确的引导,由于这一状况出现了恶性竞争的情况,打乱了市场规范,在加上正规银行的垄断,进一步增加了民间金融的发展难度,因此加强对市场的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步骤。

(二)利用金融约束促进金融体系改革

当前,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累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在具体的改革进程中我们需要客观且全面的评价和预估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所带来的长期性风险,对这一风险进行提前预估。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本原则,建立在我国金融体系的实际情况之上,在经济转轨时期采取必要的金融官只与金融深化相结合的改革方略是十分可行的。解决政府需不需要干预经济和金融活动的问题之外我需要拿捏好干预力度,以恰当的干预力度开展,以免出现信息不对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金融约束从信息和激励的角度来分析抓住解决经济金融问题的基本点,不仅是政府需要创造条件让决策者掌握有效信息或是让有信息能力的行为人成为决策者并掌握信息,同时政府还可以利用自身掌握和所拥有的信息能力为金融中介机构创造持久且有效经营的激励机制。而这政府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是直接提供保护而实促进金融体系市场来约束机制发挥本身的作用,从而促进信息的传播和发展,大力增加市场上可供信息的公开化,并为其提供发挥掌握内部信息的金融机构和民间组织的基本优势,并不是过多的干预就能引导其向好发展,过于严格的约束政策反而会引起消极影响。

四、结语

总而言之,民间金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能够辅助金融活动纳入到正规的监管系统当中去,同时能够改善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具有十分明显的积极作用。因此,要规范化民间金融十分关键,使得货币控制量和社会信用总量得到控制,从而优化资金投向结构。(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作者:武守芳

金融体制改革特征论文 篇3:

民营资本:农村金融多元化的助推器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也逐渐凸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对金融需求也相应表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性特征,因此金融多元化成为农村金融的发展趋势,也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我国民营资本规模庞大、运营灵活,成为推动农村金融多元化进程的助推器,成为构建农村和谐金融生态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民营资本;农村金融;多元化

作者:徐应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贸易保护主义分析论文下一篇:农技推广农业产业化论文